再談僱傭軍 | 俞力工

星期四,澳大利亞的 Sydney Morning Herald報導,該國一批極右納粹分子已前往烏克蘭,準備對俄羅斯軍隊進行作戰。同時也透露,早在2021年,即俄烏戰爭的前一年,烏克蘭臭名昭著的納粹亞述營,已從50個國家,招募了17000人之多的外國僱傭軍(經費當然來自美國)。

其實,僱傭軍方面的問題,30年來我已做過多次報導。最近一次,是介紹烏克蘭僱傭軍人數已接近3萬人。此外,所謂“50個來源國家”,根本就是受各個當局組織、鼓勵,或至少是默許。而且,本人還曾指出,使用僱傭軍是殖民主義時代的慣用手法,後來因為僱傭軍為來自各國的烏合之眾,又多屬亡命之徒,既不聽從指揮,又殺人不眨眼,更是因為領取高薪,而引起本地正規軍的不滿,而引起內訌。於是乎,便逐步退出舞台,甚至讓國際法所禁止。

出乎意料的是,1980年開始,美國與一些夥伴,又在阿富汗招募國際伊斯蘭激進分子。一方面培訓為恐怖分子,一方面派往各個敵對國家與地區進行顛覆、破壞行動,而受害最深的,即是存在伊斯蘭獨立運動的敵對國家,其中包括前南斯拉夫、蘇聯/俄羅斯、中國、印度(當時親蘇),與一些世俗化,或帶有民族主義、社會主義色彩的阿拉伯國家,以及,若干什葉派群體為主的中東國家(如伊拉克、伊朗)。

值得一提的是,當這些伊斯蘭恐怖分子為主的僱傭軍四下焼殺的同時,還有些成員根本就是來自西方國家的白種人納粹分子,其中也包括前華沙集團瓦解後,走投無路的東歐退伍軍人。

如今,待川普五年前中止對伊斯蘭恐怖分子進行資助之後,伊斯蘭恐怖分子便紛紛鳥獸散,且潰不成軍。然而取而代之的則是,又從西方國家以及若干親西方國家(如日本、韓國)招募了近3萬僱傭軍前往烏克蘭作戰。

2022年初,俄羅斯對烏克蘭進兵後不久,若干初來乍到的國際僱傭軍便又想方設法地逃離烏克蘭。據記者採訪所報導,這些年輕人許多根本不曾受過軍訓,而到了烏克蘭,立即懵裡懵懂地讓軍方送到最前線充當炮灰,於是乎,便又冒著被軍法處決的危險,偷偷越境逃離烏克蘭。

這些令人噴飯的報道,還讓人憶及2017年之前,陸續前往敘利亞作戰的就是3萬人之多的國際僱傭軍,其中,至少8千人招聘自歐美國家,而這裡頭竟有5-10%的成員為不到20歲的妙齡女郎。這批女孩,初初就是因為各大媒體把僱傭軍宣傳為“民主鬥士”、“自由鬥士”,而上了賊船。待到了敘利亞,才發現自己即刻成為恐怖分子的性工具,最後無奈之下,只得追隨一個小頭目作為安全保障,卻無可避免地連續生下幾個孩子。就我所知,至今還有許多未婚媽媽滯留敘利亞,並與難民混在一道。若干有些辦法的,則輾轉偷渡回歐洲原居國,並等待司法追究。可笑的是,當年參加僱傭軍時,一度讓人恭維為“戰士”,如今灰溜溜回國,卻搭上了“叛國”罪名。

青年軍的一些歷史 | 賈忠偉

青年軍當年編成之初有9個師的番號,從201師開始至209師,會這麼編制是因為延續國軍第一個現代化裝甲師-第200師開始…

第一期青年軍編成後,除少數人被分配到遠征軍外,大部分青年軍都沒有真正上過戰場,因為當時距離日本投降只有幾個月了…青年軍解散復員,很多大學生就回學校繼續學業。據說,中共前主席江澤民就來自第208師,在服役時,還傳說,交大肄業的江主席在軍中因為發展共產組織,差一點被槍斃,但因為營長惜才而逃過一劫…

在日本投降之初,原本計畫運送208與209師來臺擔任接收任務,因為這兩支部隊中有一些台籍青年從軍,為此青年軍還開設了閩南語與日語課程…但後來任務取消。

後來參與國共戰爭的青年軍,都屬於第二期招兵營隊,其中最具知名度的就是參與東北戰役的207師,還有後來重編參與古寧頭戰役的201師,但一同來臺灣、編制算完整的還有曾短暫擴編為87軍的208師,他們是在1949年才運來臺灣,沒有參與過「二二八事變」…

208師原本駐地在北平,後來奉命與來自臺灣的青年軍205師換防,之後移駐天津、塘沽,之間曾擴編番號為87軍,下轄三個師,是四野入關後正面對擊的第一支國軍部隊,因為在北平的25萬國軍還未開槍就已經被傅作義將軍帶隊投共了…

很多人認為青年軍的戰力不強,但一支新軍能抵抗士氣高昂、剛完成解放東北全境的解放軍,我認為真的很不容易…87軍後來被船運撤至浙東,主要擔任蔣中正下野後的外圍衛戍部隊,之後參加過登步島等戰役,來臺後番號再度降編為208師,之後又拆分一部分為陸戰隊,其它則改編為陸軍第9與第10師…

青年軍208師是我父親服役的部隊,我一定要為208師在歷史上記上一筆!

打碎帝國主義的餘威 | 盛嘉麟

所謂的諸多列強國家,美、俄、英、法、德、日 ,這些舊日的帝國主義國家,現在只是吃著餘糧,帶著餘威,在世界上作威作福,繼續唬壓其它的國家。好比不久前法國派戴高樂小破航母,英國派一路修理漏水的伊利莎白航母,日本也派初雲號夥同美國,號稱要重溫甲午海戰全殲北洋艦隊的美夢,都曾來到中國南海自由航行,自稱要維護他們在亞洲及南海的利益。可惜衰弱的法國、英國、日本已經沒有實力威懾中國,全靠餘威,實在太明顯了,不值得中國去戳穿。

這次俄烏戰爭,一個烏克蘭就打碎了俄羅斯帶著蘇聯紅軍的餘威,竟然弄得兩軍對峙不相上下。雖然最後俄羅斯絕不會敗,但是依靠蘇聯紅軍的餘威已經唬不倒人了。看看當年希特勒在1940年五個星期吞下整個法國,次年的巴巴羅薩軍事行動,三個星期吞下整個波蘭,這才是實力。

目前的中美鬥爭,美國也是靠著二戰美國大兵的餘威在欺壓中國,加上中國人讀了太多的孫子兵法,要萬無一失才敢用兵。尊敬美國盎薩的中國人又特別多,所以中國傾向於抗議警告,一再忍讓。希望有一天做好萬全準備,對一再闖入西沙群島領海領空的美國機艦直接幹掉一次,試試美國是靠著餘威還是真有實力。

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那時中國還很弱,公海上撞下了一架美國抵近海南島的美國的EP3,美國除了叫囂,並不敢怎麼樣。以現在中國的實力,若是把闖入西沙群島領海領空內的美國機艦,幹下一架P-8偵察機,或幹癱一艘驅逐艦,美國除了叫囂,我真想看看美國是靠實力還是靠餘威。

若是烏克蘭拉下了俄羅斯紅軍的餘威,中國拉下了二戰美國大兵的餘威,那麼全世界只剩下具備實力的中國解放軍,美國不敢到處興風作浪,世界也就和平了。

悲情城市…一個媚俗、沒有考據歷史的聲光煙花秀 | 賈忠偉

從歷史事實來看,臺灣光復之初,不管是米還是糖,幾乎都面臨了產量不足,或是無法生產的困境,再加上大戰之後,必然面臨的貨幣貶值與復員(如臺籍日本兵退伍、難民返鄉)重建壓力……

●所謂的糖輸出…

臺灣光復之初,原來日據時期留下來的42所製糖工廠,其中有34所遭盟軍轟炸受損,僅存8所未受損害。當時擔任臺灣行政長官的陳儀,為了實現「工廠不停工」的承諾,兩年間幾乎讓所有製糖工廠恢復生產。1946年臺糖工廠復工後,陳儀給中央十萬噸糖,在當時發揮了保護臺灣經濟穩定的作用。因為陳儀擔心法幣會影響臺灣穩定,因此才給了十萬噸糖做為四行(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來臺人員與物資的補償…

參見 糖業文化的建構刻不容緩

●所謂米輸出…

臺灣在光復之初,會缺米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在受戰爭末期,臺灣遭到盟軍密集轟炸、日本大量徵兵入伍、海運遭到盟軍封鎖……結果造成──肥料不足、人工缺乏、水利設施遭破壞……最後導致耕地荒廢所致,再加上1945年第1期插秧期間,臺灣北部發生寒害,南部出現旱災,第二期作又遭遇颱風,致使1945年全臺稻米生產僅剩63.8萬公頓,不及1938年總生產量140萬公頓的一半,減產約54%。

戰機市埸中國受挫,台灣沒門 | Friedrich Wang

馬來西亞空軍宣布購買28架韓國FA50戰機。這是韓國戰機繼取得菲律賓與波蘭訂單之後,又一次重大勝利。而中國大陸與巴基斯坦合作的梟龍,又再一次落寞。

以前中國製造的戰鬥機,曾經在1980年代之後暢銷一時,而如今卻是連連碰壁。前幾天,本來購買中國戰機呼聲很高的阿根廷,最後將整個購買計劃加以延宕,未來如何還很難說。當然,政治因素是其中之一。阿根廷總統費南德茲不久前說「阿根廷處在一個不平等的大陸上」,故很明顯是受到美國的壓力,所以不能購買中國飛機。中國大陸已經開出轉移技術,並且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設定一條生產線,未來推銷這款飛機到南美各國,等於是幫阿根廷重建航空工業。這麼大的誘因,却還是無法讓阿根廷抗拒美國的壓力。

當然,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系統統合問題。在航空電子設備,以及精密雷達導引,還包括GPS系統,等等條件之下,現在的飛機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作戰機器,而是一架戰鬥平台,必須通過各種資料鏈的傳輸進行戰鬥系統的整合。如果購買了中國的戰機,甚至這幾年也同樣銷路不好的俄羅斯戰機,恐怕就將面對系統整合以及未來升級困難的問題。所以,馬來西亞這一次也放棄了米格35,印尼不久前也放棄了蘇凱35,而改購買美國F15的改良型作為下一代的主力戰機。

所以,武器的銷售基本上不是單純的物品買賣,背後有非常大的政治因素,也關係到國家安全。在全球的戰機市場競爭當中,對於中國大陸來說,這是很不利的一點。未來中國的戰機還有前途嗎?相信在第三世界國家中依然可以找到空間,但是在可預見的將來恐怕面對上述的因素,想要再跟80-90年代的時候一樣風光,應該不容易了。

最後,最讓筆者感觸良深的,是想起1990年父親在中科院航發中心任職,接待來參訪的韓國空軍人員。當時韓國空軍副總司令,表示對台灣戰機工業的水準,非常敬佩,尤其看到IDF已經開始試飛,認為韓國的戰機工業水準,至少落後台灣20年。而今天又是怎麼樣?上面已經清清楚楚,台灣這30多年的發展,真是讓人無話可說。

假使中途島海戰勝負相反,二戰會如何? | Friedrich Wang

下午跟幾個在大陸教過的學生聊天。他們問:如果中途島大戰,戰果是完全相反,美國就三艘航空母艦全部被打沈,損失3-400架飛機,這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會因此而逆轉嗎?

筆者的答案是不會。如果美國在中太平洋繼珍珠港之後,再次受到重大挫敗,大概只會讓美國在戰略上略作調整。首先,不可能跟日本談判,因為美國本土基本上沒有受損,工業產能一天大過一天,就算輸了中途島,也只是輸掉一場戰役,不至於動搖國家的根本。日本就不一樣,中途島除了損失的軍艦、飛機之外,最嚴重的是把日本海軍最有經驗的人員損失大半,日本後來的訓練能量完全跟不上。簡單說,日本會在中途島之後一蹶不振,完全是因為國力不行,這種狀況在美國身上基本不會出現。

其次,美國大概會怎麼調整?筆者認為先採取守勢是必然。因為機動艦隊受到很大的打擊,所以必須收縮防線。美國剩餘的艦隊應該會全力防守珍珠港,南太平洋方面會持續支持澳大利亞與紐西蘭加強兵力,也可能會要求英國調派一些海軍過來,以協助確保這兩個英語國家能夠守住。事實上,日本人的力量到這個時候已經透支,所以山本五十六的如意算盤是要重創美國之後逼迫談判。美國對於日本的實力很清楚,所以就算在珊瑚海作戰日本小勝,卻再也沒有力量,可以繼續在南太平洋擴張威脅澳大利亞。美國當然不可能因此對日本妥協而談判。

其三,如果美國輸掉中途島戰役,對中國的影響是什麼?如果美國真的打輸了這場仗,中國短期內必然會有很大的困難,因為這時國軍才剛剛在緬甸失敗,中央軍的主力受到很大的打擊,這時是國民政府相當困難的時期。

但是從另外一面看,如果美國這時在太平洋上無法取得優勢,對亞洲大陸戰場上的中國來說可能不見得是壞事,因為美國將更加倚靠中國能夠盡量牽制日本的軍力,中國戰場的重要性就不會下降。1943年底之後,美國對於國民政府越來越看不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美國在太平洋上已經看見勝利的曙光,而反攻也開始進行,所以中國戰場就從主要戰場降為輔助戰場了。反之,如果美國在太平洋進展不順利,中國的地位就不會下降,至少不會下降那麼快,國民政府因此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支持,1944年大崩潰的情況或許不會發生。

中途島戰役的結果體現出來的是多面向的。日本人在整個戰役的規劃上沒有效率,過度分散兵力,對於美軍太過於輕視,從一開始就不相信美國可以迅速修好約克鎮號航空母艦,到後來完全低估了美軍艦隊的作戰力量。日本情報的失誤,更不在話下,美軍就是因為情報充足,再加上分析正確,終於在關鍵的時刻取得重要勝利。所以,美日兩國所展現出來的差距,不單單只是硬體上的問題,還包括人員的素質、指揮官的規劃能力、以及整個軍隊的文化。日本人不是輸在一兩個項目而已,而是在整個軍事藝術上都輸掉了。

普丁對烏克蘭一開始就錯了 | 郭譽申

俄烏戰爭看來還會繼續打下去,烏克蘭獲得北約很多國家的支持,俄羅斯以一對多,難免很吃力,要想贏更是困難,甚至可能長期被拖垮。以客觀的後見之明來看,普丁對烏克蘭一開始就做錯了。

簡單說,2014年烏克蘭分裂時,普丁就應該揮軍占領烏克蘭全境,或者大半的烏克蘭,包括首都基輔,而不是如實際發生的僅支援烏東地區和克里米亞的親俄分裂勢力。若如此,俄羅斯能夠大幅削弱烏克蘭的親美歐勢力及增強烏克蘭的親俄勢力。這樣可能不會有俄烏戰爭;即使有,也是俄軍和親俄的烏克蘭政府軍對抗少數受到美歐支持的親美歐烏克蘭民兵。

在烏克蘭分裂之前,其親俄派和親美歐派的勢力是相當接近的,顯示於双方曾經輪流執政多年。那時烏克蘭的軍事力量遠遜俄羅斯,美國和北約幾乎還沒有軍援烏克蘭,而烏克蘭也少有戰爭的準備,因此在2014年時,俄羅斯完全有能力在短時間内攻占烏克蘭全境,至少占領大半的烏克蘭,包括首都基輔。這樣俄羅斯自然可以整治烏克蘭朝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

烏克蘭分裂後的實際狀況是,俄羅斯僅提供烏東地區和克里米亞的親俄分裂勢力一些支援,而對烏克蘭政府作壁上觀。結果是俄羅斯得小失大,得到的烏東地區和克里米亞僅占全烏克蘭的約1/5,但喪失了其他的4/5地區和烏克蘭中央政府。在2014到2022的8年間,烏克蘭政府幾乎完全排除了曾有的親俄勢力,獲得美國和北約的大量軍援,並且做了充分的戰爭準備,難怪俄烏戰爭爆發,俄羅斯難以取勝。

假使2014年烏克蘭分裂時,俄羅斯就攻占大半的烏克蘭,會有何等的損失?美歐能執行的對俄經濟制裁等大約跟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時差不多,不過是提早8年而已,是俄羅斯完全能夠承受的。

2014年烏克蘭的分裂是美歐「顏色革命」的成果。烏克蘭的親美歐派在美歐的支持下發起群眾運動,推翻了合法執政的親俄派政府,導致親俄派占多數的烏東地區和克里米亞憤而宣佈實施近於獨立的自治。

假使當時俄羅斯就以親美歐派發起的群眾運動不合法而出兵攻占大半的烏克蘭,包括首都基輔,可以完全扭轉烏克蘭親美歐的局勢。然而普丁似乎低估了美國的野心,而錯過了此出兵的時機。此後美國和北約提供烏克蘭大量的軍援和軍事訓練,並且準備接受烏克蘭加入北約,被逼到牆角的普丁到2022年才出兵烏克蘭,已經是太遲了,無法扭轉大局。一著錯,滿盤輸,普丁可能成為悲劇英雄。

娃娃兵 | 姚雲龍

我民國三十年入伍當兵,才十七歲,但還有比我更年幼的,才十五、六歲,甚至更年幼者有之。這些娃娃兵多半是要他們擔任號兵、傳令或看護之類的工作,這些幼年兵多半是孤兒或家庭貧苦的孩子。

民國三十八年部隊來台。有一天孫立人到部隊視察,發現這種情形,這位留美的將軍覺得不可思議,就把各部隊的娃娃兵集合到鳳山去,成立一個「幼年兵總隊」,給予適當的教育。這些幼年兵中,後來有些很有成就。

中國的幼年兵戰死在戰場上,是在民國三十三年雲南松山戰役後發現的。松山戰役是一場慘烈的攻堅戰,日軍據守在堅固如要塞般的堡壘裡,這群堡壘扼制著中國戰時唯一的對外通道,蔣介石下令遠征軍一定要把這群堡壘攻下來。一方堅守,一方必攻,慘烈的戰爭開始了。中國遠征軍攻了三個月零兩天才把堡壘全部攻下來,日軍兩千官兵全殲,中國遠征軍傷亡七千多,其中有許多娃娃兵。

抗戰勝利後,國軍在松山戰役原地建了一座「中國遠征軍抗日烈士公墓」,松山戰役陣亡的官兵忠骸都埋在那裡。大陸十年文革,這個公墓遭到嚴重破壞,墓碑被砸成兩截,被搬到學校當作台階任人踐踏。

誰知十年風水輪流轉,2015年,中共為盛大紀念抗日勝利70周年,掀起了一股對抗日老兵崇敬的高潮,於是松山抗日烈士又被重視了,有大陸雕塑家李春華花了三年時間,雕塑了420尊遠征軍雕像,其中有許多娃娃兵,看起來栩栩如生,使我回想起當年。

烏克蘭故意飛彈擊中波蘭,嫁禍俄羅斯? | 郭譽申

俄烏戰爭已經打了快9個月,其對世界的損害是有目共睹。不料最近烏克蘭的鄰國波蘭竟然遭受兩枚飛彈的攻擊,造成兩人的死亡。波蘭是北約的盟國之一,根據美國主導的北約的盟約,任何盟國受到攻擊,北約有義務出兵保衛盟國並予以反擊。因此北約有可能要出兵打擊發射飛彈擊中波蘭的國家,或許使俄烏戰爭擴大?問題是,誰發射飛彈擊中波蘭?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一口咬定是,俄羅斯發射飛彈攻擊波蘭。他的目的當然是想,根據北約的盟約,拉北約出兵與烏克蘭一起對俄羅斯作戰。

雖然飛彈被檢定出是俄羅斯製造的,俄羅斯強烈否認發射飛彈攻擊波蘭。由於過去俄、烏交好,烏克蘭也擁有這樣的俄製飛彈。

美國的說法是,兩枚飛彈不太可能是俄羅斯發射的,應該是烏克蘭發射的防空飛彈,誤射到波蘭。美國還幫烏克蘭開脫:錯在俄羅斯空襲烏克蘭,烏克蘭只是自衛而誤射。美國這樣說顯然因為烏克蘭是其盟國,而美國和北約又不想和俄羅斯直接交戰,怕引起核武大戰。

軍事專家和媒體似乎都忽略了另一更大的可能性,烏克蘭自導自演故意發射飛彈擊中波蘭,企圖嫁禍給俄羅斯。其目的如上述是想,拉北約出兵與烏克蘭一起對俄羅斯作戰。

美國說,兩枚飛彈是烏克蘭發射的防空飛彈,應屬可信,美國沒理由誣賴其盟國。防空飛彈的目標是空中的飛行物,必須在空間和時間上都非常精準,因此是單一彈頭,不像對地飛彈可能是多彈頭,以防敵方的攔截。因此烏克蘭擊中波蘭的兩枚防空飛彈是兩次發射,而不是一次發射裝有兩枚彈頭的飛彈。

飛彈誤射是人為的操作失誤,發生的機率應該非常低(俄羅斯的飛行物來自東方,波蘭卻在西方),大概幾十次或幾百次才偶而發生一次,怎麼會短時間內發生兩次?短時間內發生兩次飛彈誤射的可能性幾乎是0,是不可能的,因此筆者高度懷疑,烏克蘭自導自演故意發射飛彈擊中波蘭,企圖嫁禍給俄羅斯。

烏克蘭發射兩枚飛彈擊中波蘭,容易露出不是誤射的馬脚,何不僅發射一枚就好?若僅發射一枚,即使能夠嫁禍給俄羅斯,美國和北約多半會認為是俄羅斯無意的誤射,是不會出兵參戰的。

烏克蘭發射飛彈擊中波蘭,很可能是它企圖嫁禍給俄羅斯的陰謀。烏克蘭的陰謀雖然沒有得逞,也沒有明顯的損失。美國可能識破或至少懷疑烏克蘭的陰謀,但是絕不會公開揭發它,因為那不利於美、烏合作對抗俄羅斯。

義大利屢戰屢敗 | Friedrich Wang

說一個輕鬆點的。這幾天沒事看歐洲史,深深感覺很少有一個像義大利這麼活寶的國家。

1866年普魯士與奧地利爆發戰爭,當時有不少歐洲小邦加入其中。今天義大利的前身薩丁尼亞王國想要收回被奧地利帝國佔領的亞得里亞海沿岸土地,所以也加入普魯士陣營。普魯士部隊在北線連連獲得勝利,奧軍幾乎一敗塗地。但是薩丁尼亞軍趁機向奧地利發動攻擊,卻是遭到數量上絕對劣勢的對手的迎頭痛擊,損失四萬多,被俘虜三萬多。戰爭結束普、奧講和,奧地利對普魯士的條件大部分都答應,唯獨在談判中堅持拒絕割一吋土地給薩國。一個被看不起的戰勝國,您說這能有多尷尬?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狀況類似。本來義大利與德、奧兩國是同盟,卻在1915年背叛德、奧,加入英、法的協約陣營。結果卻是跟50年前的狀況幾乎一樣,義大利部隊再度被奧匈帝國打得落花流水,最後奧、德聯軍還一路打到了義大利境內,陪都杜林幾乎淪陷,還要靠英、法出兵援助才勉強保住了戰線。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又重演了一次。1940年希特勒對法國發動攻擊,當時義大利的首相墨索里尼本來認為德國人短期內無法取勝,所以拒絕對法國宣戰。沒想到德軍勢如破竹,義大利人就在六月急忙對法國宣戰,想要佔領地中海沿岸土地。沒想到被德軍打到一敗塗地的法國,卻將20個師的義大利部隊幾天之內打垮了8個,使其最後只好灰溜溜地逃了回去,還被法軍一路在後追擊打到境內。若不是法國政府決定向德國投降,否則義大利可能就因此沒了。

之後沒有多久,墨索里尼趁著英國被德軍轟炸損失慘重的時候,趁機由阿爾巴尼亞向希臘進攻。本來應該輕鬆獲勝,因為希臘部隊的現代化程度不高,人數也居劣勢。結果希軍利用地形的優勢,加上妥善的防禦佈署,再一次讓義大利的部隊丟盔棄甲。不但沒有佔領一吋的土地,還遭受希臘反攻丟掉了一部分的阿爾巴尼亞。最後,這個爛攤子還是必須德國人出面幫他們收拾。

耍寶結束了嗎?還沒有。幾個月之後,義大利人又趁著英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失敗,由利比亞出兵向埃及方面發動進攻。共計30多萬的義大利部隊,對手英軍只有4萬多,而且很多剛剛從巴爾幹敗退,裝備根本就不够。結果,義大利部隊一觸即潰,上演了人類軍事史上的奇蹟:四萬多人俘虜了將近20萬人,搞到英國人傻眼,因為根本沒有想過要準備這麼多戰俘營。又在北非差一㸃崩潰,還得靠希特勒派遣德軍來才反敗為勝。

竟然在70幾年之內5次投機取巧,全都損兵折將,丟人現眼。義大利的工藝水準非常高,製造的各種器具機械都很精密,但是打仗卻是如此狼狽,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