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孕育了台積電的基礎 | 丁紹傑

這些人孕育了台灣理工科的人才與師資,造就了今天的台積電。

1973年,剛從台大電機研究所畢業的林百里與溫世仁,接受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頒發的第一屆「青年獎章」,表揚他們設計出台灣第一部電腦。

1999年,新股王廣達電腦公司的董事長林百里,回台大母校演講,這是第一次公開演講,講的是他在台大的求學經歷與創業經驗,台大電機系畢業後,他考上台大電機系研究所碩士班,當時電腦的硬體技術非常少,他決定選修這個領域並參與製作迷你電腦,他慎重的提到他的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張煋對他影響很大。

這位張煋教授何許人也?他1917年生,浙江紹興人,1940年,畢業於國立浙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同年,入空軍無綫電修理廠任技術員。1943年,任空軍雷達測向台台長。1944年,任空軍通信學校教官。抗戰勝利後,赴英國皇家空軍無線電研究所進修雷達工程。1952年,受訓於美軍空軍電子工程中心。回台灣後,任空軍通信學校電子訓練中心主任。1953年,任空軍總司令部電子處處長。1959年,任空軍指揮參謀大學研究發展系主任,並擔任海軍專科學院、陸軍理工學院、私立大同工學院、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研究所等兼任教授。1963年退役,應聘為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專任教授。1967年,任美國布魯克林工藝大學客座教授一年,並進修電子計算機工程。嗣後在台大任教。

民國40~50年台灣各大學缺乏電機、電子教職人才,所以空軍應國家需要適時釋出人才,張煋教授就是其中之一,當時台大、成大、交大、清大許多理工科的教授大多來自空軍,故有「四大皆空」之說,這些教授培養了台灣理工科的人才,這些人才包括林百里、溫世仁、曹興城,同時也造就了台灣電子業及半導體業的基礎。

類似張煋,出自中央航空機械學校或空軍通信學校的大學教授,他們是大學畢業去報考的稱高級班,高級班每期都有淸華大學的畢業生報考,尤其是清華1944屆航空工程系的畢業生,幾乎全班投效空軍。我搜尋到30位,簡介如下:

林致平:機校高級班執教、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中興大學首任校長並創立台灣第一個應用數學系、中央研究院數學所所長、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佛羅里達理工大學數學教授。

劉浩春:機校高級班執教、空軍通信器材修理廠廠長、空軍通信電子學校教育處長、國立成功大學教授、國立交通大學校長、中華民國教育部全國大學聯合招生考試主任委員。

李登梅:機校高級班1期、空軍供應司令部副司令、空軍機械學校第十任少將校長、國立成功大學教授、國立清華大學教授、華光工程公司總經理、臺灣航勤公司總經理。

呂鳳章:機校高級班1期、以交換學生身份至德國留學,畢業於阿亨工業大學,獲得德國國家特許工程師。回國後,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北工學院、西南聯合大學,曾任華夏塑膠公司董事長,華隆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董事長。

朱越生:機校高級班1期、航空領域專家、國立成功大學教授機械工程系系主任、1957年為成功大學創辦機械研究所,1965年,在成功大學工學院創辦工程科學系。

盛健:機校高級班1期、美國辛辛納提大學航空系教授、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特約講座教授。

李永炤:機校高級班2期27年班、我國航空工業的先驅、空軍航空工業發展中心(漢翔航空公司前身)中將主任、任內完成了介壽號、中興號教練機、UH-1H直昇機、中運機、F-5E戰鬥機等飛機的製造生產、也奠定了IDF戰機自製的堅實基礎。

朱芳秀:機校高級班2期27年班、新埔工專教授工業工程科主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聘機械工程名詞審查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田長模:機校高級班3期27年班、國防部軍事工程局少將副局長、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館長、國立成功大學教授工商管理系主任。

張璐:機校高級班4期28年班、中華民國空軍少將、國立成功大學教授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主任。

孫方鐸:機校高級班4期28年班、國立台灣大學教授、國立清華大學創辦應用數學研究所首任所長及專任教授。

趙浡霖:機校高級班4期28年班、中原大學教授機械工程學系首任系主任、台北工專教授工業工程科主任。

葉上芃:機校高級班4期28年班、國立中興大學教授機械工程學系系主任。

蕭汝淮:機校高級班4期28年班、中華民國經濟部中國生產力中心顧問,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科首任科主任。

李家騵:機校高級班9期32年班、空軍航空工業發展中心少將副主任兼介壽一廠(飛機製造廠)廠長、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教授、中正理工學院首任航空系系主任、逢甲大學教授機械工程研究所首任所長。

郭鏡冰:機校高級班33年班、於空軍航空研究院電子組任內時發明「飛行生性向測量儀」,民國四十二年被選為國軍克難英雄並蒙蔣總統召見,國立中興大學教授、在校講授普通物理、理論力學、近代物理、熱力學等課程。

沈在崧:機校高級班畢業,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計算機與網路中心首任系主任。

蔡振鵬:機校高級班畢業,淡江大學教授航空系系主任。

果芸:機校正科班7期、台灣資訊產業界大老,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空軍後勤管制中心主任、國防管理學校在台創校校長、駐美國軍事採購團團長、中華民國經濟部資策會執行長、總統府戰略顧問、神通電腦董事長,對臺灣資訊科技擁有重大貢獻。

李文寶:通校正科班9期38年班、美國電機、哲學雙博士學位,中華民國國防部通信電子資訊局中將局長,榮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丹:通校高級班執教、空軍電台台長、國立成功大學文理學院院長、台北工專校長、國立交通大學教授電子研究所奠基人之一(排位第一)、逢甲大學機電系創始人系主任,中華民國教育部常務次長。

張去疑:清華大學電機系畢業,通校電子組組長,曾赴英國、美國研習電子科學。歷任臺灣成功大學、交通大學工學院、清華大學教授20餘年,曾任交通大學研究所主任及教務長12年。先後兩次應聘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客座教授。1975年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李順救:通校高級班2期34年班、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教授電子工程系首任系主任,兼任初創電機系系主任。

魏天柱:通校高級班2期34年班、國立交通大學教授。

孫邦治:通校高級班2期34年班、新埔工專教授電子系主任。

李育浩:通校高級班6期36年班、國立清華大學教授、中華民國核能學會理事長,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核能研究所副所長。

包白水:通校高級班9期39年班、國立交通大學教授。

張繼炎:通校高級班9期39年班、國立成功大學教授。

唐明道:通校正科班6期36年班、台灣著名原子科學家、國立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系設立「唐明道獎學金」,以表彰他的功績,激勵青年攀登科學高峰。

楊正民:通校正科班10期39年班、教授、生物電子工程專家,曾在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紐約洛克菲勒大學任職客座教授。

另外:被譽為「台灣的科技教父」的李國鼎,中央大學物理系畢業,赴英國劍橋大學習物理,放棄博士學位返國投效空軍參加抗戰,民國二十七年任航空委員會防空學校照測總隊少校機械員及修理所所長。

以上31位並不包括空軍官校,空軍官校最有名的應該是華錫鈞將軍,介紹如下:

華錫鈞將軍,1925年生,空軍幼校第一期、空軍官校第二十六期畢業,美國普渡大學航空工程碩士、博士,哈佛大學高級管理班畢業。曾獲頒國軍寶鼎及雲麾等勛獎章二十三座、美國空軍飛行優異十字章、中國工程師學會工程獎章、普渡大學傑出校友、名列科技名人錄及世界名人錄。1948年至1964年任空軍飛行軍官,肩負台海兩岸第一線空防重任;後為黑貓中隊隊員,曾數度駕駛U-2戰機深入中國大陸,執行高空偵察任務。

【台南訊】民國101年7月9日,出身空軍幼校第一期、空軍官校第二十六期畢業、曾數度駕駛U-2戰機深入中國大陸執行高空偵察任務,並深度參與台灣軍用航空自製發展歷程,被譽稱為「IDF之父」的前總統府戰略顧問華錫鈞將軍,雖已從熱愛的職場退下來旅居美國,仍心繫國內航空工業的發展,6日透過前漢翔公司董事長邢有光的幫忙,把他畢生大部分積蓄新臺幣1500萬元捐贈給成大作為航空工業發展基金,義行可風。
今年87歲的華錫鈞將軍與成大的淵源,最早開始於民國59年,那時成大仍為「臺灣省立成功大學」,羅雲平博士為校長。在當時機械系系主任李克讓教授的邀請下,華將軍於59學年度在機械系研究所二年級碩士班開始授課,上學期開授「高速流動理論」之課程,下學期開授「磁性流體」之課程,教學認真,讓師生印象深刻。

這些為台灣這塊土地耕地的農夫,幾乎都過世了,為感念他們對台灣的奉獻,我撰寫此文,希望大家分享出去,做為感謝。

中國的能源戰略引領清潔能源革命 | 盛嘉麟

中國的煤炭儲量雖然是世界第五,卻只有美國的一半;石油儲量是世界第十三;天然氣儲量第十五。與相對於14億的人口大國,世界的製造工廠,能源需求為全球能源消費之26.5%的情況相比,中國是能源貧乏的國家。因此,必須要有高瞻遠矚的能源規劃戰略和落實執行的實踐能力,才能繼續在強國之道上邁進。

煤炭是中國目前能源消費的主力,佔56.0%;天然氣、水力、核能、風力、太陽能佔能源消費的25.5%;其他的能源佔18.5%。煤炭能源污染大氣,效率低下,所以降低對煤炭依賴是能源戰略的目標。中國貧油貧氣,仰賴進口,但國際運輸油氣通道,霍爾木茲海峽(Hormoz)以及馬六甲海峽(Melaka)局勢詭譎,所以降低對油氣的依賴也是能源戰略的目標。清潔能源包括水力、風力、太陽能、核能等都是中國能夠開拓的能源,它們都以發電為終級,所以全面電力化更是能源戰略的目標。

目前中國電力來源之分佈狀況

2023年中國的電力大部分來自化石燃料,佔63.67%(煤電60.48%,天然氣2.99%)。來自清潔能源總共佔了36.33%(水電13.66%,風電10.61,太陽能發電5.76%,核電4.48%,其他1.82%)。世界主要大國的電力分佈狀況則如下:
法國的電力,化石燃料6.34%,清潔能源93.66%。
德國的電力,化石燃料36.23%,清潔能源51.70%。
美國的電力,化石燃料61%,清潔能源37%。
俄國的電力,化石燃料63%,清潔能源37%。
日本的電力,化石燃料66%,清潔能源32.14%。

相比之下,顯示中國的電力來源結構與俄美相近,都是以化石能源為主,但不同的是他們都是化石能源最豐富的國家,而中國是貧煤貧油貧氣的國家,中國必須積極發展清潔能源,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

中國新裝發電機組的發展趨向

2022年新裝的發電機組,使用清潔能源的佔48% (水電16.1%,太陽能發電15.3%,風電14.3%,核電2.2%,其他0.1%),使用化石燃料的佔52% (煤電43.8% ,天然氣4.5%,其他3.7%) 。2023年新裝的發電機組,使用清潔能源的佔50% ,首次等同來自化石燃料。估計到2024年,新裝的發電機組使用清潔能源的將超過化石燃料,並且以年增 7.8%的速度迅速升高,這是可喜的趨勢。

中國清潔能源產業技術引領世界

清潔能源產業不但在中國快速發展,其技術及發電設備也領先世界。太陽能設備壟斷了全球市場的90%;風力設備佔據了40%;水力發電的築壩技術、水輪發電機製造技術都領先世界;核能發電在 2021年後,世界核電專利申請量,前三名的國家分別為中國、美國、日本。中國清潔能源發電量,水力、風能以及太陽能都遙遙領先世界,超過第二名國家幾乎三倍,僅核電次於美國、法國,居世界第三。

中國清潔能源發電的前景

太陽能及陸上海上風能,中國裝置面積廣大,技術先進,前景光明。

中國的水力發電資源的蘊藏量佔全球的30%,居世界第一位。 蘊藏量估計約6.7萬億瓩,已開發的電力為3.8萬億瓩,僅佔57%,前景大有可為。以四川的雅礱江為例,其最高海拔3830公尺,有足夠的水位開發22座水壩發電站,目前僅建成了四處,尚有80%的蘊藏量一萬億瓩等待開發。

目前中國核能發電總量5,700萬瓩,是世界第三的核電大國。 中國已經成功製造了華龍一號110萬瓩機組、國和一號150萬瓩機組、玲瓏一號30萬瓩機組,適應大小不同的需求。新近研製的釷基熔鹽堆核能10萬瓩第四代,已在甘肅成功運轉,可擴充到100萬瓩。中國江南造船公司已正式接單打造釷基熔鹽堆核動力,全球最大2.4萬個貨櫃的貨櫃船。

儲存電力技術創新

風力及太陽能發電,最大的障礙是受晝夜及天氣的影響,發電不穩定,無法配合電力的負載,所以儲存電力的技術成為各國研發的項目。目前最常用的是兩個水庫技術,利用輕負載時段,用剩餘的電力將下端水庫的水抽送到上端水庫,儲存位能。在高負載時段兩個水庫加入發電,稱為儲水電池,但這需要水庫水源。中國最近在江蘇建成了第一個不需要水源的重力電池,建造一座長110公尺、寬120公尺、高148公尺的長方體高塔,內含一個重達百噸的立方固體在高塔中升降。輕負載時段,用剩餘的電力推動起重機,將百噸的立方固體緩緩升起,儲存位能。在高負載時段,百噸的立方固體緩緩下降,釋放位能,推動發電機,可發電2.5萬瓩。中國首開先例成功之後,或能改變全球能源格局。其他的高壓空氣電池、固態電池、汽車電池也在蓬勃發展。

電動汽車是巨大儲存電力

2023年中國行駛的電動車數量已攀升至1,460萬輛,佔全球 2,770萬輛電動車的 53% 。1,460萬輛的汽車電池容量,以平均60Ah計算,以平均充滿50%估計,儲藏的電力是525萬瓩,等同5條核能發電機組,大約兩座核電廠的發電能力。若是中國在2040年達成完全淘汰燃油汽車,所有汽車實現電動化。 中國的3億輛汽車可以儲電10,800萬瓩,大約40座核電廠的發電能力。這是龐大的儲存電力,中國全力推廣電動車的國家能源戰略勢在必行。

電力輸送技術

由於國土遼闊,尤其是清潔能源的發電廠多在西部南部,而工業民生用電集中在東部及沿海地區,中國是電力輸送最遠程的國家。中國已經發展出超高壓110萬伏特的輸電線路,世界其他國家最高只到達50萬伏特。中國也發展出長距離超過7,000公里的直流電輸電線路。中國的電力輸送的線耗只有4.69%,電力輸送技術絕對領先全球。

國家電網智能管理

中國的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公用事業,在2021年財富(Fortune)世界500強排名第2。自從2008年中國雪災大停電以後,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研發了先進的高壓輸電線自動除冰技術,運用高效率的智慧管理技術,連接世界最龐大的供電用電系統,穩定了國家電力的調配。

中國電力境外工程承包合約金額穩定成長,2022年簽訂工程191個,合約金額327.71億美元。截至2022年底,累積境外承包工程涉及58個國家及地區,為菲律賓、巴西、葡萄牙、澳洲等國家建造其國家電網,海外業務承包合約總金額3759.71億美元。

中國能源前景

由於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嚴峻,各國努力尋求再生的、清潔的、綠色的能源,全面電力化,希望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這將引發人類從化石能源轉向清潔能源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而中國超越歐美西方的先進能源科技及製造 ,正在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根據美國高盛(Goldman Sachs)2023年的估計,中國風能和太陽能電力發展迅速,加上水電及核電,可望在2060年實現能源自給自足。中國的能源前途似錦。

PC硬碟崩壞歷險記 | 盛嘉麟

相信極少人有過硬碟故障的經驗,你的PC硬碟忽然就停止工作了,所有與這隻硬碟有關的資料瞬間無法取讀儲存,你幾年來在硬碟的文字、論述、照片、軟體等等通通消失無法使用了。

前幾天我在工作時覺得寫了一半的文章,要存放起來,以後再取出來繼續寫下去,應該是一瞬間的事,忽然見到鼠標一閃一閃幾秒鐘後才完成,當時只想或許PC在忙,存儲慢一點,後來取讀文章的時候也是一閃一閃幾秒鐘後才完成,覺得怪異。終於不久,無法存取了,這時才意識到硬碟崩壞了,幾年來的心血、文字、論述、照片、軟體都報銷了,才感覺事態嚴重,心神慌亂起來。

幸好幾年前我自己組裝這台PC的時候,嚴格遵照基本原則,必須有兩隻硬碟:一隻是SSD硬碟,速度較快,裝上Windows OS,以及所有的應用軟體,如MicroSoft Word、 Photo processor、音樂播放等等;另一隻是傳統1T (1000G)硬碟,速度一般,只堆放資料,如文字、照片、音樂、視頻等等。所以傳統硬碟崩壞之後不影響PC的操作,只是沒有了資料。

第一個想到的是打電話給附近的電腦修理裝配店,非但態度不友善,而且開價300美元幫我取出硬碟的資料,如果情況複雜的可能要1000元,我想我幾年來寫作收藏的那些文字圖片最多值100元,就作罷了。

忽然想起以前上班時有一個美國同事告訴我,他知道一個村野的土法,可以拯救壞掉的硬碟,就是把硬碟放進凍箱一晚,再拿出來試試,硬碟可能暫時恢復工作,你趁機把硬碟的資料通通copy下來,溫度回升以後硬碟又不靈了。原理可能是硬碟故障多半是快速旋轉的碟片(一般是5400或7200)的軸承或者碟片卡住不動了,希望冷凍之後體積縮小騰出空隙,碟片又可以轉動起來;而且電子零件怕熱不怕冷,不會凍壞。

雖不相信,還是死馬當活馬醫,試試不妨。第二天取出結霜的硬碟,抹去冰霜,拜了三拜,很快接回到PC。想不到PC起動之後,打開 D disk,資料檔案全部出現,急忙copy paste 到安全的地方,兩隻USB隨身碟,每個64G,足夠存放所有的資料。20來分鐘完成了,心裡的大石頭頓時消失。然後找到家裡另一隻舊的傳統(1000G)硬碟,替換了冷凍的硬碟,再把兩隻USB隨身碟的資料copy到硬碟,開機再試,一切正常,懊惱一掃而空,歷經一小時奮鬥,躲過了一場小災難。

後來在網路上也看到有人提出冷凍法急救故障的硬碟,但是網路上多的是胡言亂語,不試過真不敢相信。一般用PC的人恐怕一輩子也不會遇到硬碟故障的狀況,我只是寫出來當有趣的事。

從中國「網路防火長城」到美國禁用華為、TikTok | 郭譽申

美國眾議院以352票對65票的壓倒性票數通過法案,要求中國的字節跳動公司在6個月內賣出TikTok公司股份,否則美國將禁用TikTok。在此之前,美國已有超過20個州,禁止公家機關使用TikTok。看來上述法案不難也在參議院通過而成為法律。近年美國對很多中國的網路企業推出禁令或制裁,多得讓人記不得,本文就以最知名的華為和TikTok為例。

近年美國人被禁止使用不少中國企業生產的網路產品,這很像二十多年前互聯網剛興起時,中國建立起全面的網路防火牆(firewall),被稱為「網路防火長城(Great Firewall)」,來阻擋中國人使用某些外國(主要是美國)的網站/網路服務。當年美國指責中國專權,限制人民的自由,二十多年後風水輪流轉,現在是否美國專權,限制人民的自由?

自由當然不是普遍相同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由度,不同的國家也有不同的自由度。這正是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的名言「強者爲所欲爲,弱者逆來順受」(The strong do what they can; the weak suffer what they must.)。強者有高自由度,而弱者只有低自由度。當年美國比中國強大得多,中國只好建立「網路防火長城」,限制人民的網路自由,以免被「和平演變」;現在中國的實力已逼近美國,美國只好也限制人民的網路自由,以免損害國家安全(是否真損害國家安全是少數決策者的判斷,旁人無可置喙)。美國就別再吹噓自由吧。

不僅國家安全,還有國家利益。當年美國的網路技術/服務遠勝中國,若沒有「網路防火長城」,中國民眾自然會使用美國的網站/網路服務,中國的網路市場將全被美國的網路巨頭吞沒。現在美國禁用或買下TikTok,可以奪回TikTok所擁有的社群媒體市場(據說FaceBook對此非常積極)。美國打擊華為的部份原因是,避免手機和網路設備的龐大市場落入中國企業之手。國家希望保護本國市場是情有可原,然而美國聯合盟國對華為往死裡打,如斷供高階晶片,已經遠超過保護本國市場,可說是窮兇極惡啊!

當年中國背負惡名,建立起「網路防火長城」,阻擋美國的網路巨頭吞沒國內的網路市場,因此造就了華為、阿里巴巴、騰訊、字節跳動等等中國的網路巨頭。現在這些中國的網路巨頭反過來威脅到美國的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逼得美國施展各種惡招,來保護本國網路市場及打壓中國網路企業,卻改變不了這「美降中升」的趨勢。華為被美國打壓已有將近十年,雖曾受損不小,現已回歸正常成長,就是明顯的例證。

中國登月計劃引領各國重啟月球競爭 | 盛嘉麟

自從美國宇航員1969年成功登陸月球,和蘇聯的科技競賽獲勝後,40多年來沒有國家再搞費錢費力的登月計劃。但中國於2007年啟動嫦娥登月計劃,逐步成功,採回月壤,並宣佈了2030年完成載人登月計劃以後,美國焦慮中國崛起,國際間又見登月競爭的熱潮。以下是美國、俄國、日本、印度、歐盟各國的月球競爭。

美國
美國阿提米絲計劃(Project Artemis)是2017年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與美國私營的航太公司合作,並聯合歐洲、日本、德國、義大利、以色列、加拿大各國,發展的機器人和宇航員合作的宏偉登月計劃。其目標是在2024年以前實現重返月球,將美國宇航員送上月球,並在2028年前於月球表面建立永久基地,為登陸火星和更深遠的太空探測任務奠定基礎。

2022年8月29日發射的阿提米絲一號火箭,帶著「遊隼」月球探測器,因為氫排放管線出現洩漏,NASA 取消了發射;9月3日再因氫氣洩漏取消發射;11月16日,終於在甘迺迪太空中心發射成功,「遊隼」正在無人繞月飛行。

美國航太機器人技術公司(American Aerospace Robotics Corporation),2024年1月9日承載著美國五十多年來首次登月願景的「遊隼」月球探測器,搭乘美國聯合發射聯盟公司(United Launch Alliance) 研發的「火神半人馬座」火箭發射升空,不到24小時後,因推進劑出現洩漏,宣告任務失敗,在重返地球大氣層時燒毀。

美國直覺機器(Intuitive Machines)航空航天公司建造的無人登月探測器「奧德修斯」(Odysseus),搭乘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獵鷹(Falcon)火箭,2024年2月15日 成功發射。2月22日在月球南極附近成功著陸,這是美國自1972年以來首次成功著陸月球。擧國歡騰之際,卻發現月球探測器在月球地表翻倒一側,使其太陽能板、通訊天線及探測活動都發生困難,任務失敗。

現在美國NASA 延遲了登月計劃,將於2025年完成「阿提米絲二號」任務,載人繞月飛行;2026年完成「阿提米絲三號」任務,送第一批宇航員在月球南極附近登陸;2028年完成「阿提米絲四號」任務,送第一批宇航員前往月球軌道的太空站。雖然計劃十分宏偉,但是依賴不同的民間企業及不同的國家,聯邦政府撥給有限的預算,頻頻故障的系統能力,美國的登月計劃並不樂觀。

日本
為配合美國的阿提米絲計劃,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和豐田(Toyota)聯手開發月球探測器。日本的目標是在2020年代將一名宇航員送上月球表面,作為美國阿提米絲計劃的一部分。

2020年,日本的智慧月球探測器(SLIM),搭乘日本的固體燃料火箭,升空不久發生故障而失敗。 2022年搭乘日本新一代主力運載火箭H3首次發射,點火出現問題失敗。2022年日本月球探測器「好客」搭乘美國新型火箭SLS升空,但與火箭分離後隨即失聯。2023年日本民間企業航太公司發射「月兔」月球探測器,在月表降落時墜毀。

2024年1月20日,日本發射的SLIM最終成功登陸月球,成為第五個登月的國家。惟著陸時SLIM底部朝天,頭部埋入月球表土,呈現翻覆狀態,使太陽能板、通訊天線及探測活動都發生困難。日本依附美國的阿提米絲計劃,沒有自己獨立的登月計劃,而且財力及人才不足,前途不看好。

印度
2008年,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成功發射首個月球探測器「月船一號」,繞月運行,獲得了大量圖像和數據,但原計劃可以運行兩年的「月船一號」 ,於2009年8月失聯。2019年,ISRO再發射「月船二號」月球探測器,登陸時墜毀。

2023年8月23日,印度發射的「月船三號」月球探測器,在飛行途中三次詭異變軌,最終在月球南極附近著陸成功,成為全球第四登月、首個於月球南極地區著陸的國家。「月船三號」月球探測器在月球表面又經過兩次詭異跳躍,改變位置。完成任務後著陸器與月球車進入休眠,原定於9月22日重新喚醒,但被月球夜間零下180攝氏度的極低溫度凍壞,喚醒失敗。印度並不積極檢討失敗原因,反而聲稱「月船三號」的材料許多購自中國,品質有問題。

印度人好大喜功,急迫追趕,登月計劃及火星計劃也同時並進,只為了不甘落後於中國。太空產業的品質及體系都不夠紮實,沒有相應的太空科技發展目標,缺乏人才、財力及太空產業鏈,登月計劃不可信賴。

俄羅斯
1959年,蘇聯的「月球一號」登陸月球失敗。蘇聯在同年9月以「月球二號」完成了墜毀式的硬著陸。1966年,蘇聯的「月球九號」第一次成功著陸,並拍攝了第一張月球表面的照片。從那以後蘇聯在月球上進行了多次著陸,並在月球表面進行科學研究,總共三次採樣月壤返回。1976年蘇聯「月球廿四號」完成登陸月球後, 從此長期陷入沉寂。

2023年8月,俄羅斯又興起登月計劃,其「月球廿五號」探測器,原計劃在月球南極的博古斯拉夫斯基隕石坑附近著陸時,偏離預定軌道,撞上月表後失聯;這是47年來首次的登月任務,以失敗告終。

蘇聯原為領先世界的太空強國,1991年瓦解以後,俄羅斯國事蜩螗,財政貧困,已經失去太空強國的地位。但俄羅斯也要參與月球競爭,計劃在2031至2040年間將宇航員送上月球。並且揶揄美國,聲稱俄羅斯登陸月球後,將會查驗美國1969年登月的真假。

歐洲
由22個歐洲國家合作資助的歐洲太空總署(ESA),預計2028年將建立一艘能往返國際太空站的太空船,並發展宇航員登月的能力。歐洲的伽利略系統近年來故障頻頻,幾度停擺。現在的歐洲國家的科技落後,工業能力、財政力量以及經濟發展都欲振乏力,幾十個國家難以同心合作。所謂登月計劃只是擺擺曾經是世界列強的樣子,其實歐洲在太空領域沒有地位。

中國
「嫦娥一號」是中國的登月計劃的第一階段,於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順利發射升空。其主要目的是獲取月球表面的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分佈、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間環境。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後硬著陸於月球預定地點,首次月球探測圓滿成功。

2010年10月,「嫦娥二號」由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嫦娥二號」以試驗、驗證部份登月計劃的新技術和新設備,任務圓滿成功。

2013年中國的「嫦娥三號」在月球表面成功著陸,放出月球車「玉兔一號」。隨後「嫦娥四號」於2019年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成功著陸放出月球車「玉兔二號」。2020年「嫦娥五號」在月球登陸後,成功帶著1731克的月壤樣本返回地球。

2024年中國的登月計劃是在上半年發射「嫦娥六號」,其任務將嘗試月球逆行軌道的設計與控制、在月球背面進行多樣科學探測、岩石採樣、並從背面起飛返航。

中國用於載人登月任務研製的長征十號火箭已經完成測試,並驗證了火箭引擎對載人登月任務的全部要求 。 載人月球探測飛行器定名「夢舟」,載人登月車定名「攬月」;中國載人登月計劃將於2025年~2030年之間完成。比較各國的登月計劃,唯有中國的目標明確、工程紮實、按部就班、財力充沛、人才濟濟、雄心勃勃, 前途看好。

望遠鏡與科學革命 | 徐百川

科學革命,我覺得有一件事不可忽略,那就是望遠鏡的發明。

西方雖有研究知識的大學,但主要目的是培養神職人員,在受到以神學和希臘學術為主的經院哲學的支配和影響下,是承續托勒密的天文學與亞里士多德的物理觀念來理解宇宙和世界。

西方當時的知識份子理所當然地安於基督教聖經的神話,無人越雷池半步。即使到了文藝復興的時期,科學也並不受重視,不像藝術和文學一樣有輝煌進展,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自然界的現象難測難識,難解難窮,而且即使解釋了,又無法證實,不知然否。因此一般人都不願枉費心思對自然界多加深究,全世界的人如此,西歐人當然也如此。

當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論〉提出時,即使對天文學和數學有高深研究的人都難以接受,至多認為只是理論上說得通的「假說」而已。一般人均視〈太陽中心論〉為荒誕無稽的說法,教廷根本不在意,是被教廷准予發表的。1615年紅衣主教貝拉明發表聲明,稱哥白尼學說不成立,除非「有物理證據證明太陽不是圍繞地球,而是地球圍繞著太陽運行」。

而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論〉並非甚麼新鮮的發現,早在紀元前三百年古希臘的阿利斯塔克斯(Aristarchus, 315-230 BC)即已提出過。在14世紀,阿拉伯也有位科學家沙蒂爾(al-Shatir, 1304–1375)透過長期觀測的天文數據,也主張〈太陽中心論〉,否定了托勒密以地球為中心的天體論。

有一篇故事生動地記述了伽利略這樣說:「哥白尼是靠假設,布魯諾是靠計算,而我們有了這望遠鏡,可以直接觀察,也可以讓那些不相信事實的人來觀察。要知道,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當初並沒有望遠鏡啊,可是現在我有了,我有了!看他們還有什麼話可說!」

有了望遠鏡,眼見為憑,西方對數學、天文學一竅不通的普通人,都能夠毫不懷疑地接受匪夷所思的〈太陽中心論〉。西方人這才發現他們思想和生活在虛無的聖經神話中,這對西方人心靈就如受霹靂雷擊般的震撼。(上帝並未被打倒,僅是重創了宗教,宗教一度衰微,後來又逐漸復甦。)

這使人們聯想:宇宙的萬事萬物都是可能依循著某種固定的原理在變化、在活動。有人甚至斷言,拉·梅特里(Julien de La Mettrie)在其1747年《人是機器》一書中:「人的身體,甚至人的思想,都只不過是複雜精密的機械構造和作用而已」。

於是〈太陽中心論〉「照亮了籠罩在假設與猜想的黑暗中的科學」,產生了牽一髮動全身的蝴蝶效應,激起了研究科學重新解釋自然界的普遍興趣和強烈熱潮。

在這樣一個天迴地轉的啟示下,自此以後西歐人對科學的興趣無比升高,人們從相信「上帝萬能」轉成相信「科學萬能」,以科學觀點解釋事態成了風氣。

於是,在此時期人們盡量發揮想像空間,從各種方式、各種理論,對宇宙和自然現象尋求答案。而新發現又鼓舞了探研科學的更高熱誠,新技術又提高了更好的研究方式和實驗方法,如此一來,西方科學焉不突破和躍進?焉不出現大量科學奇才?

此時期西方研究科學的興趣和熱誠不但空前,也是絕後。再加上歐西各國之間的鐵血競爭,大家力爭上游,致力發展科學之熱潮有如熊熊烈焰,古希臘研究科學的盛況只等於是星星之火。即使現代,由於自然界的未知領域大致已被探索明白,現代人對科學的興趣和熱誠,也是遠遠遜於那個時代的。

總歸起來,使得西方科學發生突變,自火花而大放光明,迅猛地飛躍入現代科學,窺破天機的望遠鏡功不可沒。

從資本密集到智慧密集 | 許川海

在創業的必然條件中,資本是重要事項,沒有資本寸步難行,一九七零年代推出十大建設,讓人了解何謂資本密集,這種產業具有強大的形象,就業機會與人才都在這類企業。

如今台灣的資金閒置,大多被用來炒房地產炒股票,新興事業變為知識密集,投資機會被風險投資、保險公司等爭搶,少有傳統特別是製造業的投資,因為知識密集,事業涉及到專業知識與見識,投資與方案,沒有些本事摸不到,外行人更難得知情,跟不上這類投資步伐。

廿世紀跨入廿一世紀,許多新興科技企業都顯示成就輝煌。觀察事業有成的企業,內部都集結高薪資高學歷高能力人才,更將內部營造成舒適的工作環境,結成團隊運作,為共同的目的和項目齊力發奮。人工智能等科技興起,更顯示這個世界不再是單打獨鬥的時空,個人智慧和能力,難敵團隊運作的功效,高智能事業已不能靠個別英雄獨力完成,從資本密集進入知識密集,集結多面多層次的知識,所以依賴團隊運作。

都知道80%的人類腦力未開發,之所以如此,因人一生始終停在知識階段打轉,少觸及智慧境界,只有遭遇困挫,才見突破。究其原因,在於傳統學習模式將知識與智慧分成二段,「知、識、智、慧」未能四階一貫。其實四字各有境界,幾千年學習,停滯在知的層次,沒擴張視野進入識的層次,只有變成專業才觸及識的層次,因識才及於行、觸及用,達到智的層次。其實產業須落實在使用、利用、運用,才能真正進入知與行並進的智能境界。

人工智能漸取代人類智能,但並未取代智慧,蓋因智慧強調行與用,慧的層次更落實在用之後的巧變與創新,從資本密集轉智慧密集,重在巧變與創新。有了人工智能在追逐,人類得向80%的腦域挑戰,智慧在壓迫、挑戰、競爭、交流等之下開竅,所以智慧密集最重環境和見識激勵。開啟智慧,不只要創新產品,還要創新應用、創新功能、創新價值、創新領域、創新材料、創新方法、創新科技、創新服務、創新教育、創新更多領域,投資更將轉型,進入多向多層次的智慧開發。

挑戰你我智慧,世界經濟與智能的發展,美國路線、歐洲路線、日本路線、中國路線,哪一種是最佳路線?讓你傾囊一擲,你會投資哪個模式?為集中心智發展和開創,免除AI緊追,智慧密集投資不容停滯,願見創新合作、創新通路等產生成就,讓世界經濟再全面興盛。

華為任正非獨樹一格的企業經營典範 | 盛嘉麟

自從鄧小平在改革開放時,提出了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的概念,中國就進入了西方資本主義的境地,會做生意的人果然先富了起來。四十年後,有些人已經富可敵國,中國晉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3年世界500大企業,中國共有135家公司上榜;即使世界10強企業,中國也有3家,國家電網、中國石油及中國石化,可謂成績斐然。

中國在西方資本主義開始衰敗的末期才進入資本主義世界,資本主義末期的弊端,金融貪婪、歛財欺騙、迅速暴利、勾結外國的手段學得不少。富裕的中國企業家未必帶動大家走向共同富裕,有的反而帶給中國社會不少弊病。如中國津貼電動車產業時,先後發現了72家電動汽車企業騙取財政補貼,金額達到93億美元;補助半導體公司1,450億美元時,因為營私腐敗、濫用資金和欠缺效率,武漢弘芯倒閉,半導體投資基金的高層遭到肅貪調查。

中興通訊是一家深圳註冊,在香港和深圳兩地上市的世界知名的跨國科技公司,於1985年成立,是中國的電信設備製造商。2018年美國藉口中興有貨物運往伊朗,要裁制中興、限制其產品出口及供應。因為中興許多芯片依賴美國供應,所以中興隨即屈服,支付10億美元罰款,接受美國監督,大幅調整管理層和董事會。對美國的無理打壓完全順服,繼續依賴美國市場及供應鏈,不圖自力更生擺脫依賴。這或許是維持企業存活,顧及股東利益的辦法,卻約束了中興通訊未來的發展,不是身為中國大企業的典範。

阿里巴巴集團創立於1999年,在開曼群島註冊,是以提供網路服務為主的公司,主要業務為企業間(B2B)貿易、網路購物平台。2007年第一次在香港上市,籌得15億美元。2014年在紐約上市,籌得250億美元。2019年在香港第二次上市,再籌得200億美元。目前市值高達2,150億美元,是全球最大網路零售商。阿里巴巴善於向社會募集資本、槓桿融資、資本炒作、收購許多企業、成立許多子公司、入股眾多其它企業,在資本結構上巧妙翻覆,集團的組織複雜無比,涉足事業愈來愈多。曾經創辦湖畔大學,因無照辦學被政府勒令關閉。創辦支付寶作為網路支付平台,因無照涉及銀行業務,先後多次被中國監管機構罰款35億美元,並納入國家的銀行體系。創作雙十一光棍節網上購物的噱頭,以網購打折、借唄花唄來刺激舉國瘋狂購物。阿里巴巴拆解成立的螞蟻金服,2020年在香港上海兩地上市,預計募資330億美元,成為全球史上最大的上市(IPO)紀錄。由於股權結構過於複雜、槓桿比例過高,遊走既得利益的權力邊緣,中國金管機構下令阻止了螞蟻金服的首次上市作業。早在2019年阿里巴巴已經涉足上海房地產,後與知名房地產公司復星國際,聯合拿下上海外灘價值連城的黃金地段福佑地塊。阿里巴巴有先進靈活的商業手段、資本操作、野蠻擴張、遊走權力、長袖善舞的技巧,較諸美國資本主義的伎倆猶有過之。或許阿里巴巴集團是極端成功獲利的公司,但是唯利是圖,缺乏穩健,對社會實質貢獻有限,不是身為中國大企業的典範。

另一個極端惡劣的企業是1996年成立恆大地產,在香港上市,在開曼群島及維京群島註冊,總部位於深圳,是中國大陸最大房地產商。壯大以後瘋狂拓展業務,物業、汽車、旅遊、健康、網絡、人壽、金融、礦泉水、糧油、音樂,凡是可能賺錢的行業無所不做。恆大地產的經營方式是向社會募資,購買土地成為資產,以此向銀行抵押貸款,得款後再購買土地,如此循環,不斷擴張。其建造的高樓住宅,是用購屋者的預付款、分期款,逐期蓋樓交屋,幾近無本生意。這樣的無限擴張,是建立在高融資、高槓桿、高債務、高週轉、高房價、高利潤、高風險的脆弱循環基礎上。一旦有環節發生變化,財務隨即崩盤。恆大地產用社會資本,國內銀行貸款以及國內銀行保證的國外債務,毫無顧忌的擴張謀利。在企業崩盤之後,業主許家印早已中飽私囊70億美元,許家印與次子逃跑未成,目前已被逮捕,但妻子丁玉梅和長子已成功逃往加拿大。留下國內債務8,000億美元,拋下爛尾樓及受害的162萬戸購屋者,以及數以千億計的承包商、供應商、貸款銀行、地方政府的欠款。並且惡意向美國曼哈頓法院申請破產保護,優先賠償外國的債權人,讓國內的資產及擔保銀行承受損失;而且破產官司牽涉到美國的長臂管轄,將來造成複雜的中美司法外交問題。恆大地產高槓桿的融資債務,必然有銀行及金融高官的權力包庇,有待司法調查,這樣的企業對國家社會造成極大的損害。

華為公司於1987年創立,最初專注於製造電話交換機,後來業務範圍擴展至電信網路、網路運營和設備製造,服務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是領先全球的最大網路通訊廠商。

華為在深圳註冊,不玩離岸外國註冊。
華為不上市,不向社會募資,資本全靠私募資本及利潤積累,防止外國資本操縱公司股權,今天才能成為中國科技業的頂梁柱。
華為擁有一些子公司,包括海思半導體、華為數位、華為軟體、華為海洋網路等公司。華為對投資非常保守,堅持不做股票股權、持股圖利的原則。截至2022年,華為的投資僅100餘起,涉足領域都集中在電子通訊科技領域,如自動駕駛、人工智能。
華為不涉足容易賺錢的房地產業,不涉足高債務高槓桿的資本操作來護取利益,只專注科技本業。
華為有20萬員工,其中10萬是科學家,每年以獲利的16%投入研發,金額居世界第四。心無旁騖地投入科技的研發創新,維持通訊科技的領先地位。
華為實行全體員工內部持股制度,不對外發行,九月剛給股東(即員工)發放了96.3 億美元的股息,平均每人7.3萬美元。業主任正非僅持有0.6%的股份,沒有資本家的富豪的謀財心態。
華為面對美國聯合其盟友,蠻橫打壓、限制市場、斷供設備及芯片,甚至扣押任正非的女兒孟晚舟長達三年,仍能不屈不撓,心無旁騖地從危難中奮鬥發展。最新發售的一系列 MatePro60 手機及MatePad平板電腦,向世界展示了華為堅毅的實力,讓世人振奮驚嘆。

中國有無數兢兢業業的大小企業,造就了中國龐大的經濟力量。華為公司堅持穩健經營、持續創新、開放合作,社會主義精神的經營策略。所以即使被美國制裁多年,營利下滑,岌岌可危的期間,公司沒有裁員、員工沒有潰散,大家同舟共濟。華為任正非在中國企業中獨樹一格,堪稱典範。

晶片製程高速迭代是一個騙局 | Jun Huo

1
晶片從7nm迅速向5nm、3nm、1nm發展
是台積電不斷炒作晶片製程高速迭代的騙局
事實上7nm、3nm、1nm,只是一種標注方式
並不是實際電路間距離只有7nm或是3nm
英特爾的標注方式和台積電的標注方式就不一樣
大家都以為台積電的晶片比英特爾的性能更好
其實英特爾自己從來不承認

2
手機廠商號稱3nm比7nm有很大的性能提升
但根據使用者實際體驗,7nm以下的晶片
根本沒有多大的實質性體驗提升
iPhone15採用了A17號稱是3nm晶片
在流暢和功耗上並沒有遠超其它手機的性能
Phone15發熱也很嚴重,功耗存在很大問題
華為Mate60手機採用了麒麟9000s晶片
華為沒有公佈麒麟9000s是多少nm的制程
但Mate60表現很好,用起來很舒服,幾乎沒有負面評價

3
麒麟9000s應該不是3nm的製程
應該遠不如蘋果iPhone15的A17晶片
但是Mate60的表現遠遠超過蘋果iphone15的表現
說明iPhone15號稱晶片製程領先了,並無什麼價值
在產品上並不會給使用者帶來有價值的體驗和感受
到今天也沒有一個機構分析出麒麟9000S的用的什麼工藝製程
說明對於7nm、5nm、3nm根本沒有什麼科學的方式進行定義
無法用物理的辦法度量出來,也無法用計算電晶體數量分析出來

4
這說明晶片工藝製程的標注所謂的7nm、5nm、3nm
並沒有什麼科學性,更沒有規範
並不代表晶片技術實質的進步
對於消費者來說,使用體驗甚至是相反的
3nm晶片的手機反而發熱比較嚴重

5
以台積電為代表的企業
用所謂先進工藝製程建立起來的晶片門檻
實質上是一個虛假的門檻
既無科學性,也沒有性能提升來證明
這就是一場典型的商業炒作
台積電炒作晶片不斷高速迭代
很短時間從7nm提升到3nm是為了收更多的代工費
對於產品根本沒有實質性的影響,市場表現也不好

6
隨著華為Mate60手機的發佈
大陸今後會有更多晶片製造企業出現
根本不需要扯什麼5nm、3nm
也能做出高性能、低功耗、穩定的產品
這也是說明,炒作製程迭代是騙局
以後很可能沒有什麼1nm的晶片了
台積電想玩,留著自己玩吧
我也相信蘋果會放棄台積電3nm製程
性能不見實質提升,發熱提升了不少,代工費還非常高
台積電晶片迭代的炒作
叫大家必須用台積電的3nm晶片
根本沒那回事,別的廠代工的,不是3nm也一樣很好

為何工業革命不是發生在中國 | 鄭憲誠

首先工業革命需要激烈的國際競爭與外部資源大量輸入,缺一不可。東方國際競爭嚴重不足,好一些是春秋戰國、遼金宋時期,相互競爭,科技發展並不慢,但沒有外部資源大量輸入,過不了工業的臨界點。英國在百年戰爭裡搶劫法國,也沒有工業革命,大航海後搶劫幾十倍於本土的北美、印度200年,才開啟工業革命,量變導致質變。

西方人為什麼可以在近代超過東方,西方人到底是憑什麼快速反超的?靠春秋戰國式的殘酷競爭,靠美洲、印度充當大補血包與解壓閥。

有個基本的事實:人類科學技術,基本上都是在各種戰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戰爭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實質是一種競爭關系。

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爆發在中國的問題,清華大學文一教授的回答是,相對於歐洲長期的戰亂,各國努力研發新技術,中國的發展相對穩定,周邊沒有同等級的對手,戰爭發生的頻率相對低的多,也沒有發生大的軍備競賽和商業競爭。而中國的科舉制度也不利於科學的發展。

工業革命為什麼沒有發生在中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李約瑟之謎”,清華大學文一教授的《科學革命的密碼——槍炮、戰爭與西方崛起之謎》解釋的比較清楚。在歐洲形成國家競爭體系以後,對火藥的研究和使用,以及擁有火藥的數量等直接決定了王室的生死存亡。闡述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最大特點不是藝術與科學而是戰爭和軍備競賽,是全球殖民競賽”。達芬奇的才能主要在軍事技術,而不是藝術。

科學一開始是玩票,可以展示智商,但並沒有指導技術去解決現實問題。站在17世紀這個時點,而不是19世紀時點,我們所有人很難判斷,科學到底有沒有用,這是不確定的。東西方的古代人都認為,科學沒啥用。以古代中國人的聰明務實,當然能看出早期科學大多是無關人事、操弄概念、奇技淫巧的東西。需要強調的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學具有改天換地的作用,是非常晚生的認知,更多是從結果倒推出的經驗,究其源頭大體受到文藝復興培根“知識就是力量”的影響。但在此之前的漫長歷史,就對人類的功利影響來說,與其說“科技就是力量”,不如說“科學沒啥用”。

19世紀的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即電機的原理,當時法拉第請一批上流人士參觀,在法拉第表演他的圓盤發電機時,一位貴婦人問道:“法拉第先生,這東西有什麼作用呢?”法拉第答道:“夫人,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有什麼作用呢?”其實不僅電磁感應,整個科學體系在越過發展奇點之前,對人類進程的影響都微乎其微。

1850年之前,可以這麼說,歐洲人能過好,特別是英國人,最大的因素不是所謂科技進步,是對外戰爭帶來的資源增量,並不是所謂內生式增長,這一點區分尤其重要。否則,1840年,英國為了抹平貿易赤字發動的鴉片戰爭就沒法解釋。1492年之前,歐洲陷入長期通貨緊縮,而通往亞洲的貿易通道被鄂圖曼土耳其控制,本來就缺乏硬通貨,最後西班牙、葡萄牙分別發現美洲金銀和亞洲直航貿易路線,啟動了歐洲的鏈式反應。

歐洲大航海時代的征服欲望,有一個關鍵原因是歐洲一直未能形成一個成功穩定的大一統農業文明國家。相反,歐洲一直處於多個中小國家勢均力敵、常年戰爭的狀態,無法組成一個統一的國家。大航海時代就像是一條鯰魚,突破了貨幣和商品對歐洲的雙重束縛。它讓歐洲各國原本內卷的貧窮遊戲變成了貿易路線的爭奪戰。歐洲的連續戰爭對整個歐洲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戰爭催生了國家的形成,英國、法國、荷蘭、普魯士等國家不斷投資改進軍事技術,以在戰爭中取得優勢。如果能在戰爭中獲勝,投資在軍事技術上的回報將是巨大的。畢竟,控制全球貿易路線帶來的利潤是顯而易見的。在全球第一個工業棉紡織工業出現之前,商業利潤回收投資的機制並不存在。純粹的個人愛好無法帶來整體性的技術進步。搶劫、戰爭和殖民成為歐美崛起的三個根本原因。後來的技術、科學和制度都是由這些根本原因衍生而來。

歐洲大航海時代的征服欲望源於歐洲未能形成一個穩定的大一統農業文明國家。大航海時代的貿易爭奪戰和連續不斷的戰爭對歐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戰爭催生了國家的形成,並促使歐洲國家不斷投資改進軍事技術。這些戰爭和殖民活動成為歐美崛起的基石,為後來的技術、科學和制度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西方崛起其實最大的貢獻是不斷的戰爭,歐洲從未停歇的爭霸戰爭,推動了軍事裝備的進步,蒸汽機所用的機床最初是用來製造炮管的,這是早期的軍民融合。歐洲技術最大的應用場景可不是民生,是連綿不絕的戰爭,不得不說,戰爭是生存問題,面對生存問題,各國捨得投入資源,從1914年之前的歐洲爭霸戰爭到一戰、二戰以及冷戰,這段時期都是人類科學、技術和工程進步最快的時期。中國新朝代一般休養生息幾十年,人口就暴漲,人力就比較便宜,沒什麼人願意投入資金開發新技術。而且新技術會導致大量人口失業,導致社會危機,甚至大規模起義。

創新的本質是資源的調動。中國以前的王朝奉行的是徹底的自由主義,政府幾乎不支持任何科技的發展。西方在競爭中用政府的力量推行產業政策,實現了大發展。工業革命的本質就是政府主導。近代歐洲分裂又戰爭不斷,這是中國在明清時期無法模擬的場景,這種連續不斷的爭鬥推動了軍事技術、工程的進步,也推動了國內財政稅收、金融國債改革,封建國家走向中央集權國家,這種拉動效應在明清時期的中國根本不存在。需求產生技術,戰爭關乎生存,這是科技進步跳躍式進步的最大推手。西歐因為長年的戰爭,促進了數學物理化學等領域的進步;大航海又因為資本的血腥擴張有了深厚的剩餘價值積累,所謂人無外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黑死病,黑死病幫助金融機構消除了大量債務,海量財富可以支撐文藝復興,工業革命的啟動需要煤和鐵,英國非常幸運煤和鐵很近,能夠以很低的成本結合在一起,啟動工業革命。中國最合適的地方一個是東北,一個是海南島與安南,這兩個地區煤和鐵挨得比較近,但是都遠離中國的經濟中心。英國的崛起真是一個偶然的現像,因為英國的本錢小、槓桿大,居然能找到印度這樣的大血包,不斷滋養英國的工業革命,花小錢居然能讓歐洲大陸不斷的內鬥。日本也一樣,從清末到民國,中國一個巨人居然成為日本的血包,推動日本工業化,還持續了50年。一旦這些條件不存在,日本、英國就剩下本錢小、野心大了。

實際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實力壯大的英國,依靠的依然是殖民地剝削,工業並沒沒有帶來多大財富積累,而當時英國的媒體和社會精英從未提及自由民主,也沒提科學。亨廷頓早就指出,近代西方的真正優勢是有組織的暴力,而不是其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