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的小故事-回憶爸媽的諜報工作 | 杜敏君

本故事是真是假?既然是故事,無所謂真假,但是在我們杜家而言,是重要的回憶,我們正在寫歷史。

我們以爸爸媽媽身在軍統局為榮。我自三歲時就有記憶,對爸爸在淪陷區工作的印象很深,一年大概僅回重慶二次,是來述職、接受任務,能活著看到勝利,是九死一生啊!我跟敏文隨媽媽在重慶總台過日本轟炸的日子,時常到防空洞躲警報。抗戰勝利了,爸爸直接留在南京三西路,租好房子等媽媽帶我們去南京。

有位諸葛叔叔自重慶到南京再轉台灣,一直跟爸爸有聯繫,雖然調離情報局,還是常來看爸爸。你跟光光出生時,他還帶來二罐KLIM奶粉來祝賀,媽媽說你們是吃SMA奶粉,要他去換,那時SMA奶粉是最好的嬰兒奶粉,我已高中,問媽媽怎麼好意思要諸葛叔叔去換啊!比較貴也,那時待遇又很低,足見長輩們的革命情感多濃厚。媽媽時常親自下廚烹調美食宴請父執輩們來家聚餐,他/她們對我們子女也很友善,有的會講故事,有的會教我們畫畫,太親了,我也會要馬叔叔幫我畫動畫。

情報局的同志生死與共,革命情感濃厚,真的有如大家庭。爸爸都退休了,他們還時常來看我們。現在的同事頂多在學校打個招呼,離職了line問候一下已經不錯了。你跟光光出生在台灣太平時期,沒有這些艱辛但美好的回憶。

最可惜的是爸爸的艱苦危險的諜報工作,從來不提,對機密守口如瓶,但是我對爸爸的神秘性很好奇,常常從旁敲側擊,也略知梗概,真的是偉大的無名英雄。但是沒有媽媽的賢內助全力相挺,免去爸爸的後顧之憂,爸爸的任務不可能那麼順利。

毛、蔣熱線密電是爸爸首先翻譯轉發的,所以我敢說他們是惺惺相惜的。爸爸常在深夜接獲緊急電話(全木柵總台主管,只有我們家有,是老式的皮套手搖機),立刻就坐吉普車出發了,凌晨才疲憊的回來,爸退休了,才說是到士林官邸,坐在蔣公身邊翻譯毛發來的密電。

還有爸爸將我跟敏文從亂局中由東陽老家搶接出來,送到福州與媽媽會合,準備一同至台灣報到。未料臨行前一晚又奉令趕往上海,與敵後潛伏同志執行護衛黃金與國寶的安全工作,任務完成,大陸整個淪陷,爸爸與同行伙伴輾轉經過邊境到鄰國,再返台。記得我放學回電台,爸爸正在洗臉,我好高興,又見面了,爸爸可以保護我們不被台灣同學欺負了。這時看見旁邊的吳媽媽正在傷心的飲泣,她有三個子女,吳叔叔沒有爸爸幸運,犧牲了。

這些都是爸爸不為人知的故事。提供你參考,轉給佳駿看吧!他有個了不起的爺爺,奶奶。

PS:

著手寫本文,已思考了22年。「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從事諜報工作,若是內勤的,至少在芝山岩局史館還留下一鱗半爪。但是像先父這樣謎樣身世,一生為抗日、除奸的革命志業而犠牲奮鬥的無名英雄,死後不留下任何痕跡,甚至埋骨於荒郊野外,俏俏的來,又俏俏的走,連子女都不知道他們曾擁有如此偉大的父親。

感謝政大教育學程班的成大歷史所的李老師在私下聊天時,聽我敍述家父(當年還在世)這段不為人知的故事,建議我訪問父親,做成口述歷史檔案,讓歷史不留白。

民國八十九年初,我準備好V8,徵得父親的同意,準備為父親訪談錄影,由於忙於教務,未及時完成,當年五月,原來健康的父親竟因腸道不通,進住石牌榮總,因針頭感染,罹膿瘍症敗血而仙逝,實為憾事。

由俄烏戰爭談中國軍事現代化 | Friedrich Wang

烏克蘭部隊在今年9月初拿下戰場主動權,至今共發動了五次主要的攻勢,收復了幾個戰略要點,這個表現可圈可點。但是如果就因此而斷言這場戰爭的勝負已經決定,那恐怕言之過早。

目前來看,俄羅斯所控制的土地比起8月中旬的時候,大概只縮小了不到1/10。基本上,俄軍的主力還在,只是因為後勤不繼,再加上曠日持久而士氣低落,才會給人一種幾乎潰敗的印象。現在根據外電的報導,烏克蘭部隊對克爾松發動新的攻勢,包圍了將近兩萬俄軍。這裡會不會是決定性的戰場?我們且拭目以待。

現在普京等於是跟整個西方世界在作戰,這對俄國來講自然非常不妙,但是也只能打死不退,因為如果這個時候俄羅斯畏懼退縮,那的確有可能讓戰場崩潰。對其來講必須頂住烏克蘭接下來所發動的攻勢,將是戰爭勝敗的關鍵。所以,從現在開始到降雪來臨之前的1~2周會是很重要的時刻,甚至可說是普京政權存亡的關鍵。

這場戰役對對岸的軍方肯定有很大的啟發。中國大陸上一次被西方軍隊的作戰能力所震撼,是在1990年的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時期。當時伊拉克號稱世界第4大軍事強權,陸空軍武器裝備一應俱全,還有8年兩伊戰爭的實戰經驗,所以在整個中東地區,除了以色列之外,幾乎無人能敵。其陸軍裝備大量在兩伊戰爭時期所購買的中國大陸製造的69式坦克,結果面對美軍的阿帕奇直升機以及M1A1坦克,完全不堪一擊,瞬間大量遭到毀滅,整條通往巴格達的公路上佈滿著被擊毀的中國坦克,那些景象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而空軍更不用說了,當時伊拉克空軍配備,法國幻象F1、蘇聯製造的米格23以及中國大陸製造的殲7,結果面對美、英、法等國的空軍所配備的西方第一線戰機,幾天之內就完全崩潰了,空戰之中多國聯軍的損失寥寥無幾,卻擊落了200多架伊拉克飛機,甚至有100多架的伊拉克飛機,在開戰前就逃往伊朗躲避。

在1990年的時候,中國大陸空軍的主力還是殲6,占了戰鬥機總數量的60%左右,陸軍坦克中最多的是59式,占了快7成。也就是說解放軍很清楚,伊拉克部隊的裝備與作戰經驗都在自己之上,但是面對西方的聯合武力就只有被碾壓的份。故如果不考慮核子武器,中國的國防力量在當時是完全落伍了。這才開啟了90年代到今天,中國大陸一連串的國防現代化。1991年購買蘇聯的蘇凱27算是一個開端,然後引進生產線以及自主研發各種的海、空、防空等等武器,經過30年的追趕才有今天的樣子。

如今北京又看到俄羅斯的部隊在北約以及美國的裝備面前招架乏力,是不是也會思考自己與西方的差距還有多少?沒有錯,中國大陸這30年在國防現代化上所取得的各種研發成績非常優異,在武器的生產製造量上更是除了美國之外,傲視全球。但是自己雖然進步,並不代表美國與整個西方世界沒有進步。在人工智慧長足發展的20年內,歐美的軍事科技在無人載具、精確制導打擊、各式單兵裝備,都取得了革命性的進展。這一次的戰爭,幾乎宣告未來戰場的面貌又將要改變,而曾經所向無敵的裝甲洪流,已經是日薄西山。

武器裝備的落後還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思想觀念不能落後,歷史的教訓除了上述的伊拉克戰爭之外,早就已經有很多次。1940年的法國就是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軍隊來對付全機械化的納粹德軍,結果160萬的龐大陸軍竟然幾個星期就崩潰了,因為開戰之後完全看不懂德國的打法,連招架的資格都沒有。這個慘痛的歷史教訓,相信解放軍很清楚,也應該知道要在哪些方面繼續加強自己的戰力。

在近代的一百多年中,中國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層面就是軍事現代化。實際上中國的軍事力量,在擁有了足夠的核子威懾之後,如何在傳統武力上的智慧化與精密化持續追趕,將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小型戰術核武的威力如何?普京會使用嗎? | Friedrich Wang

最近很多朋友都在討論,俄羅斯可能使用所謂的小型戰術核武。什麼是小型戰術核武?

當年美國投在廣島的「小男孩(Little Boy)」威力是15,000噸黃色炸藥。這個威力如果投到人煙稠密的市區,大概就能造成20萬人左右的傷亡,毀滅一個中型城市。據美國情報單位指出,俄羅斯的戰術核武大約威力是5000噸黃色炸藥,也就是說約是廣島小男孩的1/3左右。

但是估計核武的傷害,並非只是從爆炸威力來看。還必須算入在這之後所產生的輻射線,對人體與動植物的殺傷力。廣島在原子彈爆炸後的4年左右的時間,仍有數萬人死於核污染。這,才是核子武器,最令人感到畏懼的一點。

如果俄羅斯真的使用這種小型核武,那還必須保證投彈精準。如果能夠準確投到烏克蘭部隊的集結處,那麼一次消滅5~7萬人是有可能的,的確有可能將其重創並且扭轉目前戰局的不利。但是必須精準,否則效益太低就不划算了,而且還有蒙受國際制裁的可能,以及美國與北約的反擊。因為,這畢竟是二戰之後第一次真正使用核武。

美國人估計俄羅斯大概有至少400枚左右的小型戰術核武。那麼俄國真的會使用嗎?這個問題或許不容易回答,但是一個重要的標準就在於俄羅斯內部的政治狀況能否穩定,一旦普京的政權遭到威脅,那什麼都有可能。

國府遷台不容易-閻錫山有功勞 | Friedrich Wang

1949年夏,到隔年的1月初,中華民國的行政院長是誰?答案是陸軍一級上將,山西軍人閻錫山。這位在辛亥革命之後就擔任山西督軍,長期割據一省,也曾經短時間雄霸華北的老牌軍人政客,在這個最關鍵的時刻擔任中華民國的行政院長。時間雖然不長,但是他卻在廣州組織國民政府,將大量的人員以及物資從廣東運出,最後抵達臺灣。

他在廣州收容各地退下來的國軍,組織各個政府機關進行撤退工作,達到非常成功的效果,成功迷惑了中國共產黨軍事部署的路線。當時老蔣大部分的時間還在四川成都,共產黨相信老蔣在哪裡,國民黨的部署重點就在哪裡,所以在1949年的5月之後將主力完全往四川、雲南一帶追擊,反而放鬆了對東南沿海地區的攻勢。

時間攤開來看就很清楚,中共在4月底就渡過長江各線,國軍的一部分主力撤退到上海周圍組織防禦。如果這個時候中共的部隊能夠對上海先採取包圍態勢,而將主力從江西、兩湖,向著浙江、福建、廣東的方向大舉挺進,那麼整個南中國應該將會在兩個月之內完全拿下。而實際上中共的部隊到8月中旬才拿下福州,10月初才打到廈門,整個進展可以說非常緩慢,然後10月底在金門古寧頭吃了一場敗仗。

但是共產黨卻將大軍向四川開進。這使得蔣經國在上海、閻錫山在廣東,可以有幾個月的時間來完成大撤退的工作。這,真可說是中華民國的運氣。而這一點毛澤東事後也說過,是整個戰略上的一次失誤。

很多人到今天仍辱駡老蔣跟老閻這種人是所謂的軍閥。他們在大陸上的所作所為可能真的很像所謂的軍閥,但是他們在1949年的最後時刻,憑著自己的膽識以及決策,再加上中國共產黨被勝利沖昏了頭,部署上有所失誤,終於讓中華民國可以在臺灣立下腳跟,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今天這些歷史已經沒有幾個人知道了。筆者這種民國遺老只能重點式的稍微提醒大家,這些都不是偶然的。

穿透假新聞看俄烏戰爭的重大轉折 | 郭譽申

最近的俄烏戰爭新聞:普丁宣佈「局部動員令」,立即徵兵30萬準備投入對烏克蘭的戰爭。隨後許多俄羅斯人試圖逃出國躲避徵召,使邊境排起了長長的逃離車隊,而離境飛機的機票不是售罄,就是價格飆升。

上述的前一條是真新聞,後一條就很難說,至少是沒意義的誇大新聞,只是為了打擊俄方的軍民士氣,及提振反俄方的軍民士氣。假使兩岸即將開戰,是不是很多台灣人會出逃躲避徵召?人們怕死躲避上戰場,幾乎是天經地義的,這算什麼新聞?筆者1970年代底留學美國時,就遇到過不只一個逃避越戰徵召的美國人。

另一個明顯的假新聞是,烏軍展開反攻,進展順利,奪回了不少被俄軍占領的領土,而俄軍大敗,抱頭鼠竄,幾乎沒有招架之力。實情是:俄羅斯自2月底開戰以來,只花了不到3個月就攻占了烏東、烏南超過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雖然部份地區原來已有親俄民兵出沒;而澤倫斯基2、3個月前就一再聲稱要收復失土,現在卻僅收復了不到1萬平方公里的失土,包括一個城市伊久姆。烏軍反攻的進展速度,遠比不上當初俄軍的進攻速度。如何能說,烏軍的反攻進展順利,而俄軍大敗,抱頭鼠竄?

平心而論,烏軍能夠展開反攻,收復少部份的失土,標誌戰爭的重大轉折,表示双方的軍力拉近,逐漸勢均力敵了,而俄羅斯甚至有可能落居下風。不過,只剩1個多月即將迎來不宜作戰的嚴寒冬季,以烏軍遲緩的反攻進展速度,烏克蘭今年大約不會再有多大進展,須等明年春天了。

烏克蘭為何能夠扭轉戰局,轉守為攻?首要的當然是美歐的大量軍經援助。其次,烏軍比俄軍有數量上的大幅優勢。烏克蘭在2月底戰爭剛爆發時就發佈了全國動員令,徵召大量的烏克蘭人入伍備戰,這些預備部隊經過幾個月至半年的訓練,必定已經能夠逐漸送上前線擔任作戰任務。加上這些生力軍,目前烏軍應該遠比俄軍多。

普丁也清楚俄軍數量不足,而現在徵兵正是時候,可以趁冬季戰爭規模較小時訓練新兵,等明年開春後,新兵訓練完成就能投入戰場。明年的戰爭規模恐怕更大於今年!

俄羅斯的人口雖然是烏克蘭的3倍多,俄羅斯徵兵多半不如烏克蘭容易。很多烏克蘭人的家園和工作場所都被戰火所毀,他們幾乎別無選擇只有從軍;而俄羅斯人則除了從軍,還可有很多其他的人生選擇,因此逃避徵召並不稀奇。最後俄、烏能夠徵召多少兵還是看財力,養兵很昂貴,美歐是比俄羅斯富裕,就看美歐在此經濟走弱時願意拿出多少錢幫烏克蘭養兵。

戰爭新聞大多是造假或以偏蓋全而不可信的,因為報導宣傳的目的是,提振我方軍民的士氣,打擊對方軍民的士氣,並且使其他的國家和人民同情支持我方。不過對照前後的新聞,多一些思考,還是可以看出一些真相。現在烏軍比俄軍有數量上的優勢,因此能夠逐漸扭轉戰局,轉守為攻,但進展有限。嚴寒的冬季即將來臨,俄、烏的決戰看來須等到明年開春之後了。

俄羅斯應該如何結束戰爭 | Friedrich Wang

在六月的時候筆者就寫過專文,認為俄羅斯應該在消滅了亞速旅,並且鞏固東部佔領區之後,謀求結束戰爭。

儘管其為資源大國,可以號稱不害怕美國的經濟制裁,歐陸各國又要依靠它的天然氣。但是,俄羅斯本身的實力早已外強中乾,戰爭持續下去對這個舉步維艱的大國沒有太多實質的好處。所以,如果不能在第一時間佔領基輔,成功斬首,那麼這場戰爭就只能局部解決。俄軍已經將東部與南部的佔領區連成一片,也壓制了新納粹主義,那作戰的目標就已經達到了。

克勞賽維茲在戰爭論中一再表明,從戰爭開始的第一天,就應該要思考如何結束戰爭,即使是非常強大的國家,也不能讓這種局部戰爭無限期拖延下去,否則就將毀滅自己,那更何況是今天的俄羅斯。美國在越戰的教訓已經非常清楚,舉世皆知,前蘇聯自己在阿富汗被活活拖垮,難道已經不記得了嗎?

俄羅斯的經濟狀況以及兵工生產怎麼樣?我們看一件事就知道了。從蘇聯瓦解到現在30多年,連一艘驅逐艦都沒有造出來,上次在黑海被擊沉的莫斯科號是1988年下水服役的,號稱是俄羅斯海軍戰鬥力最強的驅逐艦。

烏克蘭在北部戰線反攻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俄軍的野戰火炮的彈藥已經嚴重不足,完全無法與烏克蘭部隊所使用的海馬斯與M777火力相抗衡。甚至前幾天傳出俄羅斯考慮向北韓購買152毫米的炮彈,就可以知道其彈藥儲備已經枯竭。俄軍的打法也已經落伍,過去自豪的裝甲縱隊,在面對無人機的時候,幾乎不堪一擊,損失慘重。

現在對俄羅斯來講,必須先讓戰場走向穩定、避免崩潰。首先進行兵力收縮,將過去過度延伸在東面與北面的兵力撤入東部兩個州,以及南部的赫爾松,力求手上拿到的東西可以保住。根據西方的估計,俄羅斯總共只投入不到20萬的兵力,俄軍以及東部的民兵目前至少已經傷亡7~8萬人,補充進來的新兵戰鬥力很有限,無法再從事過度延伸的攻擊。其次,當然必須持續用自己的能源優勢威脅歐洲各國,直到北約願意坐下來談判為止,當然這一點也要看美國的態度。最後,如果能夠說動北京出面進行斡旋,那麼在今年冬天二十大結束之後,戰爭就有結束的可能。

當然,以上的三步走是一種理想狀態。現在歐洲各國已經被通膨搞到普遍民怨高漲,繼續這樣下去恐怕這個冬天各國都會爆發社會運動。美國的國內狀況也持續動盪,兩黨尖銳對立。這些情況都使得各國的政客有自己的打算,這個時候結束戰爭是否讓人民注意力反而轉回國內?所以上述的三步,俄羅斯自己本身只能先做到第一步,剩下兩步都還難說?

昨天中國大陸國務院公開呼籲,各方趕緊停火結束戰爭。這算是一個信號,表示北京開始願意為這場戰爭多投入一些角色。但是看得出來仍然非常小心,步步為營,以自己的佈局為優先。習近平仍在中亞訪問,會不會對這場戰爭有新的表述?我們就拭目以待吧。

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簡史 | Friedrich Wang

如果中國沒有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會怎麼樣?畢竟當時中國距離推翻滿清王朝才幾年,內部正處於內戰狀態,貿然參加國際戰爭確實有風險。

簡單說,如果中國沒有在1917年夏天抓住機會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那麼中國將失去站上國際舞臺與世界各國平起平坐的機會,不可能開始擺脫殖民地的悲慘命運。因為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並且成為戰勝的協約國成員之一,所以中國以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身分出席巴黎和會,成為國際聯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並且在會中與日本代表平起平坐據理力爭,非常巧妙地收回了德國與奧匈帝國在中國的所有特權,並且在山東問題上得以不簽字的收場。

1921年的華盛頓會議,中國再度以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身分出席,成功地收回了山東,並且成為《九國公約》的簽約國,國際地位大為提升。所以,我們必須要肯定當時的北洋政府以及領導人國務總理段祺瑞的決策,沒有他們的正確判斷,就不可能有這樣的結果。必須要說當時的北洋政府無論用心如何,都比國內反戰的團體或個人如國民黨、孫中山要有遠見。

中國參戰,是因為覺得英、美、法三國的協約國陣營會獲勝,所以趕快抱團投機嗎?答案完全不是。首先,我們必須要知道1917年的夏天實際上戰局還是混沌不明,甚至於可以說德國仍然居於上風,在各戰線上仍不斷發動攻勢,大多獲得戰役的勝利。

當時俄羅斯帝國已經率先崩潰而發生革命,不久之後就退出了戰局與同盟國方面單獨謀和,故德國實際上已經在東線取得了勝利。而東歐的小協約國羅馬尼亞已經投降,在巴爾幹的塞爾維亞則被德、奧佔領90%以上。義北方面,義軍被德、奧聯軍幾次猛攻,被迫不斷向南敗退,向英、法求援。所以在這些次要的戰場,德、奧陣營不是已經勝利,就是將敵人打得節節敗退,勝利在望。而最關鍵的西線,德軍與英、法、美等國大致上處於勢均力敵的狀態。所以在中國參戰的時刻,實際上並沒有把握哪一方會獲得勝利。

中國參戰的理由可說光明正大。因為德國肆意攻擊中立國船隻,造成中國公民生命與財產的損失,破壞了世界和平以及最基本的國際慣例,所以中國對德國以及奧匈帝國宣戰!而這,也是中國近代第3次正式對外宣戰。

1917年底,德軍將在俄國戰場的200多萬、以及在巴爾幹的20餘萬軍隊開始向西線調動。整個戰場的平衡已經打破,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甚至樂觀地認為在1918年的夏天之前德國就可以打敗協約國。該年的三月到七月底,400多萬的德軍在比利時、北法發動了五次雷霆萬鈞的攻勢,實際上協約國的戰線已經動搖,即將面對戰敗的危機!只是德國也後繼無力,境內糧食匱乏,經濟已經崩潰,最後發生革命,加上美國的力量源源不斷跨海前來參戰。德國,最後只有接受戰敗的現實。

實際上如果德國真的在1918年的夏天就獲得了勝利,那中國將面對非常悲慘的情況。我們看看鄂圖曼帝國的下場就知道,在德國陣營戰敗之後,鄂圖曼帝國就走向了崩潰與被瓜分的命運。如果中國這次站錯了邊,那結果肯定不會比鄂圖曼帝國更好!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派遣40多萬的勞工協助英、法、比利時等國的工廠生產、壕溝的挖掘以及補給的搬運等工作。注意,這些人不是悲慘的奴工,是有薪水、有保險、有各種工作保障和條件的有尊嚴的勞工。中國也有軍人以個人身份加入了法國軍隊,在戰爭中有精彩的表現,並且受到了協約國的表揚。戰爭結束之後,中國的軍隊與其他協約國一起出兵干涉西伯利亞,試圖阻止紅色勢力蔓延。這是甲午戰爭之後中國軍隊又一次出兵海外,並且在維護世界和平、保護僑民有卓越的貢獻。

因為政治原因,長期以來的教育都使我們遺忘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的光榮。實際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真的改變中國的開始,值得所有人去研究以及紀念。

圍島軍演曝露台灣海空軍更新落後 | Friedrich Wang

國軍在這個世紀以來的建軍備戰雖然從美國購買了大量的武器,但實際上對於制空、制海的能力提升非常有限。

兩個實際的例子:首先是主力戰機基本沒變,韓國已經自製五代機,而台灣依然在吃90年代的老本。至今已經快30年,三種主力戰機的陣容沒變,卻面對對岸不斷增強的空中力量。直到川普時期才出售改良款的F-16V,但基本上最多也只達到對岸蘇35、殲10C左右的程度,不太可能是殲20的對手。也就是說這將近30年的時間,台灣的空中武力基本停滯。這還只是在硬體上,而更嚴重的問題是近年來不斷發生意外事件折損戰機,飛行員的數量業已無法應付常規戰備。

其二,海軍方面狀況差不多,甚至更低。在這個世紀初引進了四艘美國二手的大型基隆級驅逐艦,除此之外新建造或者引進的就非常有限。如兩艘40年的美國老派里巡防艦,自製的沱江級巡邏艦到今年才號稱剛剛進入量產。至於本來應該是最先進構型的康定級巡防艦,多年來關於電戰系統以及防空飛彈的更新始終撲朔迷離,到了馬政府末期才號稱開始推動,至今成效也還沒看出來,導致這一款先進的軍艦竟然多年來只有點綴性的防空武力。海軍早在上個世紀就夢寐以求的神盾驅逐艦至今都還只能在夢中出現,馬政府時代所規劃興建的5000噸級小神盾,目前還在紙上作業之中。明年號稱即將下水的國產潛艦,大家都在拭目以待,狀況到底如何?至於此次出來亮相的濟陽級巡防艦,連鍋爐狀況都不好,看到其身上斑斑銹蝕,還要在第一線硬撐,讓人非常不捨。

所以長此以往下來,終於在這一次中國大陸的軍事行動當中,兩岸的海空力量相差懸殊就完全顯現出來。本來台灣與中國大陸進行軍備競賽就不會有任何的勝算,應該採用的方法是政治與軍事並進爭取時間,並且與大陸的民間長期友善互動。但是很不幸,民進黨不斷煽動台灣的民粹情緒,而台灣人民尤其年輕族群似乎也特別喜歡這一套,跟中國大陸硬拼到底,無怨無悔?其實要硬拼也可以!可是真的敢硬拚嗎?

這一次中國大陸的軍事行動幾乎把台灣的領空領海弄得乾乾淨淨,而我們的國軍卻被下令不許第一擊。那請問貓女王政府既不在軍事上有所準備,面對事變又不敢挺身應戰,在政治上也與對方沒有聯繫的管道來緩和局勢,也不許別的政黨與對岸互動來爭取時間。這樣搞下去,台灣還有別的路可以走嗎?

所以走上今天這一條路也怪不了誰。不要忘記,這是一個一人一票選出來的政府,而所有的責任只能大家共同承擔。

北約今昔-峰會啓動新冷戰 | Friedrich Wang

二戰結束,整個歐洲一片殘破,再加上對於蘇聯共產主義的擴張的恐懼,所以美國用馬歇爾計劃扶助西歐各國的復興之外,也在軍事防衛上進行整合,這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起源。

1949年該組織正式成立,由其組織章程來看,這是一個標準的防禦性軍事組織,延續二戰時期各盟國的團結合作。其中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一個國家遭受攻擊,視同其他各會員國遭受攻擊,各國將聯合軍事行動。很明顯,這個精神就是針對蘇聯及其華沙集團而來,確保西歐的現狀。所以,當蘇聯沒落、瓦解,華沙公約早在1989年就宣告解散之後,理論上這個組織已經沒有軍事目標。

1999年是一個關鍵年,北約等於是違背了對葉爾欽的承諾,開始實行東擴。德國統一後,東歐本該是北約與俄國之間的緩衝區,但是到了這一年波蘭、捷克、匈牙利三國正式加盟,打破了過去的戰略平衡,東歐的戰略縱深也徹底改變。此後,東擴變成北約的重要目標,進入本世紀後幾乎年年擴張,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伐克、波羅的海三國、巴爾幹諸國,都已經納入版圖。2022年6月底的瑞典、芬蘭的加入,等於將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地區的緩衝功能也宣告結束。

北約在1990年代之後就逐漸發生兩種轉變。首先,它由一個防禦性的軍事組織,開始變成美國對於西歐的軍事控制機構。更重要的轉變,是這個組織開始由防禦性、被動式的宗旨,變成一種擴張性、甚至主動攻擊性的軍事聯盟。

1999年美國率領其他14個北約國家直接參與了支持科索夫的獨立,連續對塞爾維亞進行79天無差別轟炸。除了造成大量平民死亡外,科索夫正式得到承認,塞爾維亞政府垮台。自此而後,北約這個軍事組織就不再只是一個防禦性組織,而是主動以武力干涉他國內政,摧毀他國政府,殺死無辜平民的侵略組織。

北約這個組織的架構看似複雜,其實很容易理解。美國的軍力為核心,加、歐各國為附屬力量,接受美國主導的北約司令部的指揮,將軍事力量最大化,隨時執行美國的國家意志。

剛落幕的北約峰會,劍指中、俄。現在該組織加上新入會的瑞典、芬蘭兩國,已經有32個會員,日、韓、澳、紐這4個非歐洲的美國盟國也出席,高加索山區的喬治亞共和國不久後也將入會。這,是人類歷史上軍力最大,橫跨歐亞大陸的軍事同盟,早已超出了歐洲集體安全的需求,走向全球性的軍事控制。北約指責俄國入侵烏克蘭,這尚可理解,但是拉進日、韓、澳、紐,就是結合了美國的印太戰略,將中國視為潛在、甚至是最大的假想敵。

2022年的北約峰會,必然將載入史冊,這是人類新冷戰的開始。全球化已然結束,只剩餘輝,軍備競賽、區域對抗、甚至直接的戰爭將接替成為這個世紀的人類面貌。

立陶宛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 | 盛嘉麟

俄杜馬副主席:如果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俄軍將首先轟炸倫敦。
世界最大的威脅來自盎格魯-撒克遜人。

立陶宛封鎖了俄羅斯與其飛地領土加里寧格勒之間的鐵路貨運交通,俄方發出的威脅不斷升級;歐盟和立陶宛對加里寧格勒的封鎖,令俄羅斯有充足的“宣戰理由”;俄方正在討論防空部隊啟動對立陶宛空域實施封鎖的措施。

“德國之聲”說,俄羅斯封鎖立陶宛空域,這一舉動將被視為“事實上的宣戰”,立陶宛是北約成員,北約將以軍事手段回應。

俄羅斯聯邦國家杜馬副主席古魯廖夫將軍,6月24日在俄羅斯第一頻道表示,如果對加里寧格勒的封鎖導致戰爭,英國首都將首先受到打擊。

我們將在首次空中打擊行動中,摧毀敵方的整個衛星體系;沒有人會在意他們是美國人還是英國人,他們都將被視為北約的一部分。其次,我們將幹掉他們的整個導彈防禦系統,100%全方位打擊。 還有,我們絕對不會從華沙、巴黎或柏林開始,倫敦將是第一個打擊對象;很明顯,對世界的威脅就來自盎格魯-撒克遜人。

14世紀時的立陶宛大公國是全歐洲面積最大的國家,領土範圍包括今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以及波蘭和俄羅斯的一部分。現在的立陶宛卻是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面積只有6.5萬平方公里,人口280萬。立陶宛最近挑釁俄羅斯,簡直反映它在歷史上的魯莽和不自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