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平滿納會戰的英軍撤離右翼,可能導致會戰失敗的問題 | 賈忠偉

【馬圭(Magway,或譯為馬魏)、東敦枝(Taungdwingyi)、平滿納(Pyinmana)三地的相對位置圖──圖片來源:Google Map】

【早在第200師於3月底退出同古後,平滿納就成了盟軍抵抗日軍北犯的戰略要衝。杜聿明因此制定了「平滿納作戰計畫」,國軍計畫由第五軍主力將日軍主力──第55師團吸引至平滿納附近山地。爾後,駐守緬東之第六軍(面對日軍第18師團)、西路之英軍向平滿納靠近,形成口袋合圍態勢,一舉集殲日軍主力,進而收復同古、乃至仰光,計畫明確應在4月 15日前結束作戰】

大陸網友金米團在《東敦枝沒有羅生門,平滿納會戰英軍沒有暴露遠征軍的右翼》一文中寫道--在平滿納會戰前,英軍並未如國軍戰史紀錄所寫,擅自撤離東敦枝而導致會戰失敗……

我不知道金米團有沒有當年英軍在緬甸佈防的完整資料,所以才會下出那種似是而非的標題與結論,因為當時計畫「平滿納會戰」時的右翼英軍,除了佈防於東敦枝的(英緬印)第17師外,還包括佈防在馬圭的(英緬印)第1師,這兩地均位於緬甸馬圭省內,最重要的是──兩地需結成一線,才有能力防衛平滿納戰場的右翼……當然就距離來看,東敦枝的戰略位置的確是高於馬圭的,但兩地互為依託,缺一不可……

實際上在會戰準備前,兩地英軍早就被日軍攻擊而陷入完全隔離的狀態,最糟糕的是──英緬印第1師在遭日軍襲擊後就從馬圭往仁安羌方向北移,之後日軍主力便繞過孤立的東敦枝,除了繼續追擊移往仁安羌的英緬印第1師外,也將英緬印第17師隔離在東敦枝周邊。這等於讓在平滿納地區佈防的中國遠征軍失去了可以「完全依托」的右翼,而這就是國軍戰史中所寫的──「失去右翼英軍的將可能導致平滿納會戰的失敗。」的原因!

當然整個會戰的失敗也不完全是英軍撤離的責任,當時負責左翼的暫編第55師因防線過長──以營、連為單位分散配置在毛奇、保拉克、南帕、羅衣考、棠吉、他希、黑河等地──而遭日軍第56師團衝散,再加上唯一剩下的預備隊,駐防於曼德勒的新38師主力(113與112團)被調往仁安羌參與解救英軍的任務,如此一來,在中路平滿納準備會戰的中國遠征軍第五軍,不僅左、右兩翼都處於沒有掩護,還有被敵人截斷後路、包圍殲滅的危險。

斯利姆將軍(1891~1970,或譯為:史林姆)在:《反敗為勝:斯利姆元帥印緬地區對日作戰回憶錄(1942~1945)》書中委婉的寫道,他在英緬印第1師從馬圭往仁安羌方向北移後,原本計畫棄守東敦枝,派出一支分遣隊在北面大約25英哩的納茂(Natmauk),去掩護英緬印軍與曼德勒之間的交通線,並讓英緬印第17師主力通過主幹道前往馬圭。這樣一來,就可以切斷追擊英緬印第1師的日軍交通線,並從後面攻擊日軍,但計畫遭到亞歷山大將軍(Harold Alexander,1891~1969)──不願意做任何可能會對中國遠征軍造成不利影響的事而做罷!在遠征軍於4月18日凌晨放棄平滿那會戰而往被北撤後,英緬印第17師撤出東敦枝轉往馬圭的時間,應該在4月19日左右,因為在4月20日,日軍《歩兵第二一三聯隊戰誌》中清楚記載,當時他們在馬圭北方與英緬印第17師有交火紀錄,有一名日軍士兵因此戰死。

參見──威廉•約瑟夫•斯利姆(萊桑卓譯、甄銳審校):《反敗為勝:斯利姆元帥印緬地區對日作戰回憶錄(1942~1945)》(民主與建設出版社),p62~66。

稍微談談遼寧號的燃油 | 賈忠偉

根據大陸網路資料來分析,屬於傳統動力(非核動力)的遼寧號需要利用燃料油產生高溫蒸氣,從而對氣輪的葉片進行推動航母之航行。而航空母艦的油耗是和航行速度是相對應的,以遼寧號公布的規格來分析,如果按照18節的航行速度航行,也就是約每小時行駛33公里,24小時內能夠航行約800公里,每百公里耗油約50噸來看。當遼寧號使用最快航速──每小時32節航行時,計算下來每百公里耗油就高達100噸,滿載排水量達67,500噸的遼寧號最大載油量約8,000噸,在最大載油量狀態下,遼寧號航母能夠航行約16,000公里遠。

而遼寧號目前使用的為380標號燃料油,燃料油又稱重油(或鍋爐油),由於重油具備價格便宜(重油比柴油便宜很多)、閃點高(重油的閃點在180~330℃,更加的安全)和燃燒持久(重油是原油提取汽油、柴油後的剩餘重質油,其特點是分子量大、黏度高、燃燒持久)的特點。所以重油是常規動力航母和軍艦的主要燃料來源。

380標號燃料油是從原油中提煉剝離柴油、汽油後所剩下的油(廢料),它跟瀝青一樣黏稠,冷卻之後,人可以在上頭行走。這種油主要由碳氫化合物、少量硫磺、無機化合物組成,比重約0.82~0.95,熱值約每千10,000~11,000Kcal/kg,熱值越大燃燒的溫度也就越高,航行速度也能更加穩定。這種燃料油的優點是分子量大,粘度比較高,主要應用於中型、大型船舶、大型蒸汽輪機,而遼寧號航母的動力由四台總功率高達14.9萬千瓦,烏克蘭TB-12蒸汽輪機提供(8個鍋輪)。重油價格約一噸3,380元(人民幣/2017-2018年的資料)左右,遼寧號一次最多能夠加入約8,000噸的重油,預計一次性加滿約2,700萬元(人民幣),基本上3~4天就需補充一次油料。

重油僅供遼寧號行駛使用,但是在每次行駛之前還要攜帶150噸左右的柴油,這是由於重油很濃稠,在使用前,必須要先使用柴油發動將重油加溫溶解後才能成功燃燒,達到巡航的目的。150噸的柴油又需要耗費100萬元(人民幣)左右,而且每次停止冷卻後又需要十個小時的時間來恢復動力,這也是遼寧號一旦啟動就不會輕易停下來的重要原因,畢竟停一次就要耗費百萬(人民幣)。看到這可能會有人好奇了,為什麼遼寧號不採用易啟動的柴油呢?最直接地答案就是──因為燃料油比較便宜,在正常情況下燃料油的價格約柴油的一半,傳統動力航母加油量大,每加一次柴油的錢就足夠加兩次燃料油,而燃料油本身就是航母和軍艦最常用的燃料,尤其是航母的造價已經很昂貴了,因此航行的時候能夠用便宜的燃料當然最好。

但不是加滿了燃料油就能順利啟航,因為除了航母本身需要的燃料油,搭載的艦載機也需要加油。遼寧艦可搭載艦載機約40架到50架,其中包括戰鬥機、直升機和預警機,以J15飛鯊艦載機為例,飛鯊艦載機的單個空重約17.5噸,最大的起飛重量約32.5噸,每小時耗油約2.08噸。艦載機最大的內油(內部燃油滿載)約9噸,艦載機需要經常進行起飛訓練,每次訓練耗約5噸,艦載機使用的燃油和航母的燃油不同,是專用的航空燃油,價格約5,000元(人民幣)每噸,一次飛行訓練就要3.5萬元(人民幣)左右,50架就需要175萬元(人民幣)。此外,遼寧號的保養維修費也很高,其中搭載的J15艦載機維護費每小時按萬元計算,每天維護3個小時就要3萬元,還有其他直升機、預警機的維護。航母維護費更高,每小時約10萬元,按照每天3個小時的維護時間來算,一天最少要30萬元。

從遼寧號航母燃料、維護費用來看,現代戰役更多情況下就是金錢的戰役,需要有龐大的經濟實力做後盾,這還不包括航母上人員的薪資、吃飯、要用到的費用支持,曾經有人大致估算過遼寧號航母全年所需要的費用投入,約每年30億(人民幣)。

使用重油的巨型船舶,比一般汽車排放更多的硫與氮氧化物,這些都是造成海洋酸化的罪魁禍首,會威脅魚場與海洋珊瑚的生長。為了保護環境,由國際海事組織(IMO)在2018年所訂立之船用燃料低硫限制,已自2020年起正式施行,船舶燃料含硫量許可值從原本的3.5%,必須減降至低於0.5%;再者,IMO另又於波羅的海地區、北海地區、北美地區以及美國加勒比海地區,分別劃設四個「排放放控管區域」(Emission control area,ECA),係以上述海域週邊國家的限硫規範為依憑,而訂立更為嚴格限制的尺度,特別規定進入ECA的船舶,其燃料含硫量不得超過0.1%。而且,IMO還表示不排除於日後在全球海域劃設出更多的ECA,而按造船、航運業等相關業界的推判,容以在地中海海域劃設全球第五個ECA,具有最高的可能性。

為了符合新上述環保法規,航運業界的應對方式,係採取於其船舶加裝脫硫洗滌器(Desulfurization scrubber)之裝置,或直接改採使用低硫燃油(Low-sulfur Marine Gas Oil,LSMGO)乃至含硫量極低的液化天然氣(Liquefied Natural Gas,LNG)等燃料。或是開發新世代的能源,比如生物混合燃料、氫氣衍生燃料、甲醇燃料、生物液化天然氣等技術。

主要污染資料參見──陳文樹:《天然氣動力船之興起,以及日本近期研造功能優異的該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臺船季刊/第41卷/第1期/109年6月),p15。

臺灣日據歷史的翻譯亂象 | 賈忠偉

早年興建捷運時,工程單位在臺北北門站挖出清朝臺灣第一個省長劉銘傳的古蹟,那時就有受過皇民謠言誤導的記者質疑劉銘傳的縱貫鐵路太爛,爬不過林口台地與桃園縣龜山鄉的迴龍大峽谷……著名的考古學家劉益昌教授(目前是成大考古所特聘教授)回答說,日本人造的鐵路也爬不上去啊,最後把路線改成--繞到鶯歌、樹林,才能繼續往南……

而這類的事情在臺灣比比皆是,比如以下宋亞伯翻譯的《福爾摩沙的呼喚-一位紐西蘭人在臺灣二二八事件的親身經歷》……嚴格來說,這本書不算翻譯,而是(惡意造謠)……

另外,矢內原忠雄教授所寫《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就因為嚴厲批評當時的臺灣總督府而成為禁書,但戰後有許多臺籍教授在翻譯這本書的時候,竟然也出現類似宋亞伯的問題,不是漏譯、就是改譯……周憲文教授翻譯的書,雖然不好讀,但沒有偏漏,只是這書不會成為很多臺史系所教授所指定的必讀書籍……原因應該很簡單,因為內容對日本不恭敬、不狗腿……

說說一些抗戰時期化學兵的歷史 | 賈忠偉

當年中國駐印軍軍直屬部隊,有一支迫擊砲團(特砲團),這是由化學兵部隊(當年稱為:學兵部隊)所整編而成的戰鬥部隊,這支部隊後來再改編為--獨立步兵第1團(The 1st Chinese Separate Infantry Regiment)並納入「火星突擊隊」編制內,成為與「麥瑞爾突擊隊」一樣的中美混編的戰鬥部隊。

1945年(民國34年)4月,「火星突擊隊」之475步兵團(團長伊斯特布魯克上校/Ernest Easterbrook,為史迪威的女婿)之一部進駐中國貴陽花溪、124騎兵團(團長湯馬斯˙希維/Thomas J.Heavey上校)之一部進駐昆明,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軍在華作戰司令部所轄的唯一一支地面作戰部隊。

而同年6月,獨立步兵第1團之一部在仰光,代表中華民國參加了慶祝盟軍奪回緬甸的勝利閱兵大典。

通國陸軍速成學校並非保定軍校的前身 | 賈忠偉

早期很多紀錄都稱「通國陸軍速成學校(原「北洋陸軍速成學堂」)」為「保定軍校」之前身,但劉鳳翰教授在他所寫的:《蔣中正學習陸軍經過》一文中則指出,這是遭到毛思誠(1873~1940,蔣中正的早期啟蒙老師和機要秘書)誤導所致。

因為──「毛思誠在民國15年(1926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一書中,談到『通國陸軍速成學校』,即『保定軍官學堂』是也。以至於後人多以此為本,跟著錯記下去,也就是說──『陸軍速成學堂』為『保定軍校的前身』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兩校除皆在保定(府)外,並無任何實質關係。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直隸總督駐保定,使得許多現代新式軍事學堂都設在保定,比如──北洋行營將弁學堂、 練官營、參謀學堂、測繪學堂、北洋新軍速成學堂、北洋陸軍師範學堂、軍械學堂、經理學堂、軍官學堂(即陸軍大學前身)……等。

保定軍校的設立是在民國成立之後,北洋政府陸軍部為了培養陸軍基層軍官,在1912年6月,決定將前清陸軍兵官學堂改為陸軍軍官學校,1912年7月3日,陸軍部將校址移至保定原陸軍速成學堂內,這就是後來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中國駐印軍在印度新德里參與美國國旗日與聯合國日慶典|賈忠偉

【在紀錄上,中華民國駐印軍(遠征軍)的新38師與新22師,曾分別在1942年(民國31年)6月14日與1943年(民國32年)6月14日,各派一個排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在印度新德里參加聯合國國旗日日閱兵典禮(遊行)。當時挑選參與閱兵儀式的條件是──身高在170公分以上,年輕體健,能說簡單英語更好。

為什麼會在6月14日舉行閱兵典禮呢?第一,雖然美國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的1949年8月3日,才正式由美國國會以《63 Stat.492號》聯合議案,將6月14日正式制定為國旗日(Flag Day),但其實早在1916年的5月30日,就已經由美國第28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Thomas Woodrow Wilson,1856~1924)宣告每年的6月14日是官方的國旗日,到2014年,這節日已經由美國總統歐巴馬簽署擴大為「國旗日和全國國旗週」(Flag Day and National Flag Week,2014);第二,1942年1月1日,有26個國家政府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共同簽訂《聯合國共同宣言(Declaration by United Nations)》,而在羅斯福總(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882~1945,即小羅斯福)的強力主導下,將美國國旗日6月14日訂為聯合國日,並發文(希望)各國要同步慶祝,因此才有了以上兩次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閱兵典禮(遊行)。只是羅斯福總統因病在1945年4月12日過世,聯合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48年才正式宣布設立,為了紀念《聯合國憲章(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生效三周年,聯合國日因此由原來的6月14日改為10月24日。

第一次參與美國國旗日與聯合國日閱兵儀式的是由新38師王東籬少校擔任領隊,馮皓如上尉擔任閱兵排排長,共52位官兵參加。

1943年6月14日的聯合國日,擔任閱兵排長的則是時任新22師第65團團長、身高190公分以上的李定。李將軍隨政府來臺後曾任第十軍軍長兼馬祖防衛司令部第二任司令官(58.08.12~60.07.16)與政委會主委。(註)照片為第一次參與美國國旗日與聯合國日的新38師官兵】

【1942年(民國31年)6月14日,中國遠征軍(駐印軍)派出新編第38師一個排的官兵,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參加在印度新德里舉辦的盟軍國旗日閱兵典禮2!由於當時僅為一般慶祝遊行典禮,因此沒有後來宣稱的各國閱兵隊伍之比賽排名等活動與紀錄】

【中華民國國史館內收藏的──美國將國旗日6月14日訂為聯合國日之檔案公文,簽署發布者為當時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先生】

(註):參見──《抗戰時期滇印緬作戰(一)~參戰官兵訪問紀錄(上)》(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印),p276~277、230~231。

1947年1月8日在東北的張麻子溝戰役中,第113團遭東北民主聯軍一縱伏擊,最後導致第113團全軍覆沒,團長王東籬陣亡。

李定將軍,本名定一,湖南永興(郴州市)人。1914年(民國3年)9月5日生,先後畢業於陸軍官校步科11期、美駐印高級戰術班2期、陸軍參大3期、實踐學社聯戰班及高級兵學研究班等軍事學府。他於抗戰期間,因勇猛善戰,被盟軍譽為「森林戰楷模」、「陣中之虎」。根據《國軍外島地區戒嚴與戰地政務紀實》記載,李將軍曾任第十軍軍長兼馬祖防衛司令部第二任司令官(58.08.12~60.07.16)與政委會主委。

矢內原忠雄拆掉日本的假面具~以酒類專賣為例! | 賈忠偉

總督府在專賣法公布之後(1922年總督府以律令第3號公布《臺灣酒類專賣令》,嚴禁私自釀造販售,臺灣成為日本唯一實施酒類專賣的地區),總督府的第一步工作,先強迫小規模的私人造酒工業歇業,並收買具有相當規模的民營造酒設備。第二步工作,則是嚴禁民間釀酒。

由於專賣局的自製酒的產量一直是「供不應求」,再加上每個人的喜好不同,故在實行專賣制度之後,每年仍有大量酒類進口。其中進口最多的是啤酒(約占總輸入量的70%),其次為日本清酒(約佔輸入總數的20%),其餘為紹興酒及洋酒…但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由於當局的禁令,中國酒及洋酒的輸入,已告絕跡。

被日本歷史學家家永三郎讚譽為「日本人的良心」的矢內原忠雄在他所寫的《帝國主義下的臺灣》中指出:「總督府禁止民間的酒類製造,封閉過去散在全島的200個釀酒廠,而於專賣局的15工廠集中生產……總之,酒專賣制度乃使一般酒類製造業及販賣集中獨佔於國家資本,而同時對於日本人資本家大企業的酒精及啤酒,則認作例外。這一制度的特徵,顯然是在保護資本家的企業,使由國家資本及日本人資本的臺灣酒類生產獨佔資本主義化」現在,我們重複地說一句;關於酒精與啤酒的專賣,雖然後來辦法已有變遷(1933年啤酒只許自由生產與輸出,不許自由販賣;1938年酒精亦已列入專賣,但仍許私人生產與輸出),但其「保護資本家的企業,使由國家資本及日本人資本的臺灣酒類生產獨佔主義化」,却依然如故。

【被日本歷史學家家永三郎讚譽為「日本人的良心」的矢內原忠雄】

◆當年被臺灣總督府以妨害統治為由列為禁書──矢內原忠雄(1893~1961)所寫、在1929年10月出版(矢內先生是在1927年來臺灣實地考察)的《帝國主義下的臺灣》,對於1922年組督府實施臺灣的酒類專賣,曾有一節「富有意義」的記載;雖然在此書出版以後,專賣的範圍,已有所改變,但仍具參考價值

「…總督府禁止民間的酒類製造,封閉過去散在全島的200個釀酒場(廠),而於專賣局的15工場集中生產;又,酒類的自由販賣亦在禁止之列,而由總督府的指定商人所獨占。酒精與含有酒精飲料的販賣,一概收歸總督府的掌握。例如清酒、米酒等日用酒類的販賣,不用說了,就是過去以藥酒名義在藥店販賣的藥用葡萄酒、病院(醫院)所用醫藥用的酒精與家庭所用吸入用的酒精、洋漆、celluleid(賽璐珞,即合成樹脂)、香水等製造用的酒精,甚而至於汽車燃料用的酒精,都非經總督府之手不可。不過,這樣廣泛的酒類生產及販賣的專賣獨佔,却公認有二大例外。一是製糖會社酒精工場的酒精製造及島外販賣,二是啤酒的製造與販賣。1926年末,民營酒精工場為製糖會社所屬10工場及其他2工場,每日的製造能力凡533石(明治時期一石為180.39公升/中華民國的1石為100公升),而專賣局2工場的製造能力則為70石;同年度的總生產額146,000石,其中專賣局的生產僅為936石。即酒精主要是屬製糖會社的副業生產。又,同年度酒精出口額136,000石、價額608萬圓,其為重要出口品,則大略可與樟腦相匹敵;即其生產額的大部份是供出口用的。在專賣制度上,拿酒精製造及島外販賣除外,據說理由因『這在島内的消費極少,而其製造原以向島外出口為主要目的』。不 過,如就主要以向島外出口為目的的商品來說,則樟腦的情形也是一樣。拿酒精歸在專賣以外,實際上的原因,恐怕是在尊重製糖會社酒精工場的主張。其次,啤酒的生產額,1925年度為6,000石、51萬元,全部為高砂麥酒株式會社(1919年月設立,資本金200萬)所製造,啤酒的製造與販賣,所以算作專賣制度的例外,據說是因為這一事業草創不久,尚在試驗時代的緣故;而其結果,是使高砂賣酒株式會社繼續存在。總之,酒專賣制度乃使一般酒類製造業及販賣集中獨佔於國家資本,而同時對於日本人資本家大企業的酒精及啤酒,則認作例外。這一制度的特徵,顯然是在保護資本家的企業,使由國家資本及日本人資本的臺灣酒類生產獨佔資本主義化」。

現在,我們重複地說一句;關於酒精與啤酒的專賣,雖然後來辦法已有變遷(1933年啤酒只許自由生產與輸出,不許自由販賣;1938年酒精亦已列入專賣,但仍許私人生產與輸出),但其「保護資本家的企業,使由國家資本及日本人資本的臺灣酒類生產獨占主義化」,却依然如故。

參見──周憲文:《臺灣經濟史》(臺灣開明書店),p617~621。

高砂麥酒株式會社,位於臺灣臺北市上埤頭(即今日臺北市八德路二段與建國北路交叉口一帶),創立於1919年(大正八年),其在1920年年(大正九年)4月落成的啤酒廠是臺灣第一座、也是日據時期唯一的啤酒製造廠。日本無條件投降後,高砂麥酒被臺灣省專賣局(1947年臺灣省政府成立後,改組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接收,廠房幾經更名,於1975年改為建國啤酒廠,因其仍保有日據時期的部分建築等原因而被指定為古蹟。

高砂麥酒會社是由日本芳釀株式會社社長安部幸之助號召成立,1919年1月13日於橫濱召開創立大會,同年4月在臺北設立工廠,1920年(大正九年)4月完工後開始生產…1922年(大正十一年)7月1日,臺灣實施酒類專賣,今後各酒類的製造與販售均由專賣局負責(酒精不在專賣範圍內),但啤酒在「酒類專賣令」裡規定「暫時除外」。之後總督府雖然數次想要將其納為己有,但因業者(為日本人)的抗議而停止實施…1933年(昭和八年)5月1日臺灣總督府以律令表示開始要將啤酒納入專賣,並於該年7月1日正式實施。但與其他酒類不同的是,專賣局採用「收購專賣」方式,讓高砂麥酒繼續生產啤酒,再統一由專賣局購買銷售…1943年(昭和十八年),高砂麥酒成立緬甸分部,除生產啤酒外也生產清酒與醬油,稍後也開始產硝…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該公司為臺灣省專賣局接收改為臺北啤酒公司,廠房幾經更名後在1975年改為建國啤酒廠,近年改稱臺北啤酒工場。

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高砂麥酒株式會社】(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AB%98%E7%A0%82%E9%BA%A5%E9%85%92)。

想為孫立人將軍平反兵變冤案,還原事實是最好的方法,而不是創造歷史 | 賈忠偉

我們都知道孫立人將軍在臺灣時期,因為部屬疑似涉入匪諜的案件而被解職軟禁長達33年……由於這個案件牽涉甚廣,因此成為國府撤臺後最具爭議性的政治事件之一……

之後隨著國內政治環境逐漸鬆綁,孫將軍的部屬也開始四處奔走,希望能為將軍平反,而其中創造歷史就成了這些人最重要的工作,比如下列較為人知案例……

第一,仁安羌戰役:

在實際的作戰中,指揮仁安羌戰役的不是孫立人將軍,而是劉放吾將軍(當時是上校),第113團在整個戰鬥過程中,面對的是日軍只是第33師團之第124聯隊(日軍「聯隊」,可等同比照國軍舊「團」級單位,兵力約4000餘人),並非一整個日軍師團。而在戰鬥的過程中,第113團自始至終都沒有收復過仁安羌,因為英軍在撤出仁安羌往緬北、印度方向前進時,早就已經放火把仁安羌油田給燒毀了,在烈火高溫下,想奪回仁安羌已經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另外在與日軍交戰過程中,第113團所攻佔的區域也只是仁安羌往緬北的西北角,實際所救出的只有被日軍關押在推崗(Twingon,或稱為:敦貢)的200英國戰俘和傷兵,但也間接解救(或協助突圍)的才是第1緬甸師的後衛部隊及第7裝甲坦克旅A中隊合約4,000多人,而在《新38師戰場詳報》所記載,當時被救出──英緬軍第1師7,000餘人──實為虛報…之後孫將軍的部屬就依據這個戰報,越寫越誇張,比如號稱孫將軍忘年好友的鄭錦玉的《一代戰神孫立人》……

第二,瓦魯班戰役:

在瓦魯班戰役中,實際突入日軍第十八師團總部並奪得大印的是營長趙振宇上校率領的戰車裝甲兵第一營(副營長為趙志華中校;即1964年1月湖口裝甲兵變之主角),而日後國防部就以裝甲兵戰車第一營正式奉命發動攻擊的3月3日為裝甲兵節以茲紀念,但鄭錦玉卻又把功勞獨攬給了孫將軍……

有關瓦魯班戰役,可參見--

第三,603團的馬尾之役:

其實最跨張的還不是鄭錦玉,而是曾經擔任孫立人將軍秘書的沈克勤(曾任駐泰代表/大使)……在他所編撰的《孫立人傳》下冊536頁及537頁,講述201師603團在金門古寧頭戰役之前,奉派支援福建馬尾的歷史(即福州戰役,整個福州戰役自8月11日開始,至23日結束,歷時13天),603團當時是由副師長閔銘厚與團長呼之舟率領之下到達福建馬尾的,這支號稱「蛇」的隊伍一上岸,立刻給當地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他們對新軍守紀律不擾民交相稱讚。….603團與三野葉飛第十兵團的31軍對壘後,兩天戰鬥共擊斃共軍八千多人。葉飛檢視後發現共軍被擊殺的位置皆在頭胸腹三處,對國軍部隊射擊準確大感吃驚(由此可見孫立人新軍訓練精實度……

實際上當年負責進攻馬尾的是三野第31軍91師師部所率領的271團及92師276團,由於當時國軍已無鬥志,因此解放軍只花了半天就攻下馬尾(解放軍在8月16日攻陷馬尾),哪裡來的兩天戰鬥時間,還消滅8000餘名解放軍。

沈克勤此舉不但完全改寫了603團的戰績,也改寫了國共戰爭的歷史,如果說603團有這樣的(恐怖)戰力,解放軍不要說是打下福建,他們連渡江(長江)、入關(由東北進入中原地區)都有問題……

※其實孫將軍部屬創造歷史,似乎已成習慣,以下是當年參加馬尾戰役的603團返臺幹部接受新聞媒體訪問時的報導……

※為什麼孫立人部屬會出現這些如宗教般的狂熱行為呢?我們或許可以在曾經於高雄鳳山孫立人所主持的軍士隊受訓的姚雲龍先生所寫--《孫立人為何被軟禁33年?我的親身瞭解》一文中找到答案,姚老在文章中,對於孫將軍練兵時的嚴格有非常深入而直白的說明,其中姚老提到,孫將軍當年對軍士隊的訓練重點除了:體能、射擊、劈刺、服從這些必要的訓練外,更重要的是將軍非常積極的培養官兵對他個人的崇拜,盛嘉麟先生在《我對孫立人的評價》一文中就認為:「孫立人帶領的部隊對孫立人的個人崇拜,在國軍裡極為罕見,可見他在訓練部隊時用了特別的手段。

這或許可以說明了,孫將軍部屬為什麼願意不計代價為長官製造歷史的真正原因吧。

參見--

孫立人為何被軟禁33年?我的親身瞭解 | 姚雲龍

我對孫立人的評價 | 盛嘉麟

補充說明:

在民間,還流行一種說法,那就是,因為仁安羌戰役解救了眾多英美戰俘,使得歐美因此解除了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這更是天方夜譚……

有關不平等條約的廢除,可參見--

「仁安羌戰役」與列強「取消不平等條約」,一段被人刻意誤植的歷史故事……

https://www.storm.mg/amparticle/3637851

你知道「土地銀行」為什麼會取名「土地銀行」嗎?| 賈忠偉

那是因為…中華民國政府在接收日本勸業銀行後--日本「勸業銀行」是在1897年(日明治三十年)所成立的日本本土銀行,而「勸業」兩字,日文就是「提倡實業,獎勵產業」之意。1923年(日大正十二年)正式在臺灣臺北開設第一家分店,以提供農業開墾、灌溉、水利開發之長期融資為主要業務,是當時唯一辦理不動產及拓殖金融的銀行。最初在臺之業務均委由臺灣銀行代辦,隨著業務拓展,1933年(日昭和八年)和1937年(日昭和十二年)分別在臺北及臺南興建大型銀行廳舍。

臺灣光復後,陳儀即將勸業銀行位於臺灣的5個分行改組成為──「臺灣土地銀行(Land Bank of Taiwan,臺灣土地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改組後的臺灣土地銀行仍然與日據時期的勸業銀行一樣,繼續肩負調整農業金融之責,扮演全國農、漁會信用部業務的上層銀行,不同的是,土地銀行為政府機構,肩負更為重要的責任。

臺灣光復之初,百廢待舉,要解決戰爭時期所累積的問題,只能靠時間一步一步慢慢來,在現實世界是沒有仙女棒和神燈精靈的!

悲情城市…一個媚俗、沒有考據歷史的聲光煙花秀 | 賈忠偉

從歷史事實來看,臺灣光復之初,不管是米還是糖,幾乎都面臨了產量不足,或是無法生產的困境,再加上大戰之後,必然面臨的貨幣貶值與復員(如臺籍日本兵退伍、難民返鄉)重建壓力……

●所謂的糖輸出…

臺灣光復之初,原來日據時期留下來的42所製糖工廠,其中有34所遭盟軍轟炸受損,僅存8所未受損害。當時擔任臺灣行政長官的陳儀,為了實現「工廠不停工」的承諾,兩年間幾乎讓所有製糖工廠恢復生產。1946年臺糖工廠復工後,陳儀給中央十萬噸糖,在當時發揮了保護臺灣經濟穩定的作用。因為陳儀擔心法幣會影響臺灣穩定,因此才給了十萬噸糖做為四行(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來臺人員與物資的補償…

參見 糖業文化的建構刻不容緩

●所謂米輸出…

臺灣在光復之初,會缺米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在受戰爭末期,臺灣遭到盟軍密集轟炸、日本大量徵兵入伍、海運遭到盟軍封鎖……結果造成──肥料不足、人工缺乏、水利設施遭破壞……最後導致耕地荒廢所致,再加上1945年第1期插秧期間,臺灣北部發生寒害,南部出現旱災,第二期作又遭遇颱風,致使1945年全臺稻米生產僅剩63.8萬公頓,不及1938年總生產量140萬公頓的一半,減產約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