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軍的一些歷史 | 賈忠偉

青年軍當年編成之初有9個師的番號,從201師開始至209師,會這麼編制是因為延續國軍第一個現代化裝甲師-第200師開始…

第一期青年軍編成後,除少數人被分配到遠征軍外,大部分青年軍都沒有真正上過戰場,因為當時距離日本投降只有幾個月了…青年軍解散復員,很多大學生就回學校繼續學業。據說,中共前主席江澤民就來自第208師,在服役時,還傳說,交大肄業的江主席在軍中因為發展共產組織,差一點被槍斃,但因為營長惜才而逃過一劫…

在日本投降之初,原本計畫運送208與209師來臺擔任接收任務,因為這兩支部隊中有一些台籍青年從軍,為此青年軍還開設了閩南語與日語課程…但後來任務取消。

後來參與國共戰爭的青年軍,都屬於第二期招兵營隊,其中最具知名度的就是參與東北戰役的207師,還有後來重編參與古寧頭戰役的201師,但一同來臺灣、編制算完整的還有曾短暫擴編為87軍的208師,他們是在1949年才運來臺灣,沒有參與過「二二八事變」…

208師原本駐地在北平,後來奉命與來自臺灣的青年軍205師換防,之後移駐天津、塘沽,之間曾擴編番號為87軍,下轄三個師,是四野入關後正面對擊的第一支國軍部隊,因為在北平的25萬國軍還未開槍就已經被傅作義將軍帶隊投共了…

很多人認為青年軍的戰力不強,但一支新軍能抵抗士氣高昂、剛完成解放東北全境的解放軍,我認為真的很不容易…87軍後來被船運撤至浙東,主要擔任蔣中正下野後的外圍衛戍部隊,之後參加過登步島等戰役,來臺後番號再度降編為208師,之後又拆分一部分為陸戰隊,其它則改編為陸軍第9與第10師…

青年軍208師是我父親服役的部隊,我一定要為208師在歷史上記上一筆!

你知道「土地銀行」為什麼會取名「土地銀行」嗎?| 賈忠偉

那是因為…中華民國政府在接收日本勸業銀行後--日本「勸業銀行」是在1897年(日明治三十年)所成立的日本本土銀行,而「勸業」兩字,日文就是「提倡實業,獎勵產業」之意。1923年(日大正十二年)正式在臺灣臺北開設第一家分店,以提供農業開墾、灌溉、水利開發之長期融資為主要業務,是當時唯一辦理不動產及拓殖金融的銀行。最初在臺之業務均委由臺灣銀行代辦,隨著業務拓展,1933年(日昭和八年)和1937年(日昭和十二年)分別在臺北及臺南興建大型銀行廳舍。

臺灣光復後,陳儀即將勸業銀行位於臺灣的5個分行改組成為──「臺灣土地銀行(Land Bank of Taiwan,臺灣土地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改組後的臺灣土地銀行仍然與日據時期的勸業銀行一樣,繼續肩負調整農業金融之責,扮演全國農、漁會信用部業務的上層銀行,不同的是,土地銀行為政府機構,肩負更為重要的責任。

臺灣光復之初,百廢待舉,要解決戰爭時期所累積的問題,只能靠時間一步一步慢慢來,在現實世界是沒有仙女棒和神燈精靈的!

悲情城市…一個媚俗、沒有考據歷史的聲光煙花秀 | 賈忠偉

從歷史事實來看,臺灣光復之初,不管是米還是糖,幾乎都面臨了產量不足,或是無法生產的困境,再加上大戰之後,必然面臨的貨幣貶值與復員(如臺籍日本兵退伍、難民返鄉)重建壓力……

●所謂的糖輸出…

臺灣光復之初,原來日據時期留下來的42所製糖工廠,其中有34所遭盟軍轟炸受損,僅存8所未受損害。當時擔任臺灣行政長官的陳儀,為了實現「工廠不停工」的承諾,兩年間幾乎讓所有製糖工廠恢復生產。1946年臺糖工廠復工後,陳儀給中央十萬噸糖,在當時發揮了保護臺灣經濟穩定的作用。因為陳儀擔心法幣會影響臺灣穩定,因此才給了十萬噸糖做為四行(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來臺人員與物資的補償…

參見 糖業文化的建構刻不容緩

●所謂米輸出…

臺灣在光復之初,會缺米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在受戰爭末期,臺灣遭到盟軍密集轟炸、日本大量徵兵入伍、海運遭到盟軍封鎖……結果造成──肥料不足、人工缺乏、水利設施遭破壞……最後導致耕地荒廢所致,再加上1945年第1期插秧期間,臺灣北部發生寒害,南部出現旱災,第二期作又遭遇颱風,致使1945年全臺稻米生產僅剩63.8萬公頓,不及1938年總生產量140萬公頓的一半,減產約54%。

清末少年留學美國簡史 | 郭譽孚

同治中興當年,正是日本明治維新初期;由於英法兩次聯軍中,美國公使蒲安臣對於清廷的處境表示同情,且確實居華洋衝突中,在公正的處置上,有相當不錯的表現;而清廷有意與西方列強建立平等而合理的關係,就在蒲氏任滿之年,邀請其出任清廷的巡迴大使,同時,奉旨的另有兩位華人使臣,有監督之作用。

1868年7月28日,該使團與美國國務卿訂立了《蒲安臣條約》(又稱《中美天津條約續約》),以西方國際法的形式確立了兩國的對等地位。根據其中規定,兩國人民都可以到對方的政府公立學校求學,從此開始了清廷推動第一批官派留學生的基礎─由學童開始的。此時正是明治維新初年,中國正式開始了西化的步伐…

清廷接受西化,容閎建議派學生赴美

當時與外國訂有遊學條約者,只有前述同治七年蒲安臣、志剛與孫家穀等使美所訂之中美續約,即由政府選派學生赴美;其辦法根據曾國藩、李鴻章所奏准,由容閎擬定該計畫。

第一次,由曾、李二人合奏選派幼童赴美辦理章程十二條…其中請准中國將派員每年選送兒童三十名,至彼國書院肄業。言明其束脩膏火,一切均中國自備,並請俟學識明通,量才拔入軍政、船政兩院肄習。致赴院規條,悉照美國向章辦理…。計畫中,於上海、寧波、福建、廣東等處挑選聰慧少年十三、四歲至二十歲為止,曾經讀中國書數年,其親屬情願送往西國肄業者…每年以三十名為率,四年計一百二十名,駐洋肄業十五年後,每年回華三十名,聽候派用。

實際選派學童出國留學,時在1872年,挑選不分滿漢,年12歲至16歲,在滬設局,查考中學西學分別教導,將來出洋後,雖肄習西學仍兼講中學…1872年第一批出國,該計畫正式展開。

第一次學童出國,生活起居都需適應,期間我學生所受文化衝擊甚大;例如,入學後,學生都拒絕行跪拜禮,就是其一例;指導官員,迭有報告回國,對於學童是否能維持原本的傳統心態,頗有疑慮。

美國的誠信與清廷的決斷

至1881年,我少年之學習達到相當水準,清廷決定派若干少年進入美國官方的軍事學校時,竟發生美方不准我學生進入軍事學校求學之事,使得清廷認為美方失其誠信,居心叵測。同時,1874年發生的牡丹社事件中,明顯地美國前領事李仙得為日軍之顧問,深涉於該侵華的台灣事件中,雖然美方指其所為非官方之意思,但確實讓清廷起疑。兩事件相加,出乎原計畫之外,難怪朝中無人敢於承擔。因而,當年,該計畫原定的十五年未滿,計畫尚無明白成效而告中止。少年留學美國,其中後來知名於世者,有唐紹儀、詹天佑等。

二二八緝菸衝突導致台灣免於淪陷 | 丁紹傑

二二八緝菸衝突救了台灣,否則在1948年8月國民政府空軍逐漸退守台灣之前,台灣已經淪陷。

我的分析是,中共攻台的策略,首先是「調虎離山」,結果陳儀聴從身邊匪諜的建議(註1),1946年10月將駐守台灣北部的第62軍調回大陸,在華北地區與中共作戰,次年1月將將駐守台灣南部的第70軍調回大陸參加山東省巨金魚戰役(註2)。

就在第70軍調回大陸的隔月27號,台北圓環發生了緝菸突發事件,由於當時駐台國軍兵力僅有5,000人(註3),分散在全台灣的港口、機場、要塞,整個台北的守備只有200多人,根本無法壓制暴亂,加上電台播出負面消息,不久全省暴動四起。

這突發的緝菸事件,並不是駐台共產黨所籌劃的,按中共「趁虛而入」的計劃,引爆中共「起義據台」的時間,應該是1948年11月29日國共平津會戰的同時,因為平津會戰涉及共軍南下渡江,大陸國軍在「分身乏術」之下,沒有多餘的兵力可調回台灣。

二二八事變距離平津會戰,相差一年九個月,這一年九個月就是中共「起義據台」招兵買馬的時間,由於在台共黨少了這21個月的就緒時間,否則當時的台灣已經淪陷(註4)。

綜合以上,二二八緝菸衝突導致台灣免於淪陷,是合理的判斷,間接證明當時全台充斥中共地下人員,二二八前後就是國共戰爭的一環。

註1,上海大學(1922-1927)是共產國際為滲透中國與國民黨而興辦的紅色培訓基地,于右任被聘為校長,充當門面,校政由中共骨幹把持,沈仲九不僅在上海大學任教,還參與中共在上海的創黨活動。
1945年,胡允恭在沈仲九的推薦下,開始潛伏在陳儀身邊,為了討好陳儀,胡允恭甚至在其建議下,在福建時改名為胡邦憲。陳儀到臺灣任職時,胡邦憲與沈仲九等人就一起跟隨陳儀進入臺灣。陳儀把沈仲九帶在身邊,當作高級顧問,對陳儀的決定影響很大。
另,胡邦憲曾透露:在「1945年冬,我同中共福建省委城工部負責人孟起,談起陳儀邀我去臺任職事,孟當卽指示我以『特派員』的秘密身分去臺任職。到臺後,我被陳任命為臺灣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委員,並發給特別通行證。不久,孟起也到了臺灣,從事黨的地下活動。我利用自己的特殊身分,掩護孟的工作」。

註2,1945年,國民政府派國民革命軍第70軍、第62軍駐紮台灣整編戰力。當時處於國共內戰的年代,1946年末至1947年初,中共在東北逐漸坐大,相比交戰激烈的東北戰場,孤懸海外的台灣可謂風平浪靜,自然不需要那麼多部隊駐守。於是陳儀順應中央命令及需要,將第70軍、第62軍調回大陸。因為陳儀認為:「駐台軍隊太多,軍費就要增加,我這是減少開銷;何況這兩支部隊非我嫡系,不聽我號令,留了也沒意思。」
其實當初中央在調用駐台部隊時,就有詢問陳儀:「要不要給你留下一個師的兵力?」陳儀的部屬也擔心部隊太少不利台灣治安的維持,可能陳儀對台灣治安太有自信,回覆說:「不必,兩個師都可調走。」這就是國軍駐台兵力不足的原因,而這些錯誤的決策就是陳儀身邊匪諜鼓動的結果。

註3,1993 年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出版《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當時駐台國軍兵力僅有5,000人,因為這是政府版的研究報告,受到各界重視及引用。

註4,據中共在台最高領導人蔡孝乾透露:他於1946年7月返台潛伏,在6個月內已招募了70位台灣人加入組織,受到228事件的影響,組織快速擴大,到了1948年,組織已掌握約285位特務。到了1949年底,組織已掌握約1300位特務,另外可動員5萬多名反政府份子,這些人可以用來發動罷工、抗議遊行以及校園暴動。

從兩張圖表~簡單的看看臺灣光復初期缺糧的問題 | 賈忠偉

所謂糙米指的是──僅磨去最外層的稻殼,仍完整保留米糠和胚芽的粗米。早期坊間流傳,臺灣在光復之後會缺米,是因為被國府搜購(強徵)至中國大陸支援國共內戰所導致。實際上臺灣在光復之初,缺米主要原因是受到戰爭末期盟軍密集轟炸、日本大量徵兵入伍、海運遭到盟軍封鎖……結果造成──肥料不足、人工缺乏、水利設施遭破壞……最後導致耕地荒廢所致,再加上1945年第1期插秧期間,臺灣北部發生寒害,南部出現旱災,第二期作又遭遇颱風,致使1945年全臺稻米生產僅剩63.8萬公頓,不及1938年總生產量140萬公頓的一半,減產約54%。

另外在陳儀主政下的臺灣省政府,政府收購價格遠低於生產成本,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導致大部分的米糧都流向價格較高的黑市,糧食市場出現供需失調現象,糧價開始劇烈波動,這自然會引起城市消費者的恐慌,人們出現囤積糧食的非理性搶購潮;相對地,產地民眾因糧食短缺的焦慮而產生反市場的行為,開始以武力阻止區內糧食外流,形成以區域內糧食自給自足的「地方圈」。因此,在產地的農民不願意拋售糧食的情況下,使得產地的米糧輸出不多,最後導致消費地的配給米糧供應減少。城市地區的消費者因政府無糧配給,於是轉而包圍縣市政府或糾眾聚集糧食局索糧,糧食市場逐漸失序。民眾無法從配給制度獲得足以維生的米糧,逼的轉向求助於黑市,這又助長了黑市的交易,使得米價日趨騰漲。(註一)

為了解決缺糧問題,陳儀最初計畫從福建輸入米糧,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糧食局也在1946年開始推行「田賦徵實」政策,即將原本繳納現金的田賦改為繳交稻穀,並派調查員到全省各縣市徵糧,總計這項田賦實徵政策一直實施到1987年才停止。再來則是制定第一次五年糧食增產計畫(1946~1950),即──獎勵春耕、籌購肥料、復興水利。到1950年,糙米的生產量達142萬餘公噸,達到戰前(1938年)最高產量近20,000公噸。(註二)

而在日本投降後傳出所謂國軍搶米的情節,則是有心人在長官公署實施「田賦徵實」政策下所刻意製造的假歷史,當時軍方拿的實際是官方在更早就徵收、存放在農會的米,以1946年為例,政府依法徵得的米穀僅佔年收穫量約5%左右,遠遠比不上黑市走私的量(由於鄰近之福建、浙江期糧價高出臺灣很多,導致跨海走私猖獗)。簡單的說,當時許多人私下拿米穀走私出省、賺取法幣、日圓、乃至黃金或以物易物,就希望能規避當時戰敗日本的貨幣(台灣銀行券、日本銀行券)下場未定的風險。(註三)

【日本投降之初、屏東民代表要求緊急救濟食糧的陳情書(註四)】

參見:

(註一)參見──曾獻緯:《戰後初期臺灣的糧食管制(1945~1949)》(臺灣文獻第66卷第3期/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註二)參見──陳怡行:《食光.時光~臺灣飲食檔案故事》(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p14。

(註三)參見──張若彤:《廢除米糧配給制度的原因》(https://n.yam.com/Article/20230119375785)。

(註四)參見──陳怡行:《食光.時光~臺灣飲食檔案故事》(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p16。

從一戰走向五四的一段平民歷史 | Friedrich Wang

望穿秋水,幾經波折,終於拿到書了。

這本書寫作的草稿才剛剛結束,就碰上了嚴重的疫情,導致整個出版計劃全部延後。中間又還有各種的問題,但總算能夠逐步解決,今天拿到書了。雖然距離所訂購的還相當遠,剩下的部分未來會逐步寄過來。

這本書的寫作,是筆者從事歷史學研究以來的一次全新的嘗試,也是試圖自我突破。過去所研究的,無論是戰爭、制度、思想、甚至於部分外交的議題,基本上都還是屬於上層結構的歷史。也就是傳統史學當中公侯將相的歷史。無論是抗日戰爭、中國內戰、或者中外軍事合作,基本上都屬於這個大結構之中。

但是這本書,《現代中國的序幕-從一戰走向五四》,裡面所著重的相當大一部分,卻是平民的歷史,是一群平凡的小人物。他們面孔模糊,甚至許多根本沒有姓名留下,就是跟我們所有一般人一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但是他們更是在亂世中掙扎圖存。可是這些人確實是實實在在生活在歷史的舞台上,貢獻了自己的勞力、血汗,群策群力推動了中國歷史向前邁進,也對人類世界後來的發展造成了重大影響。

所以我們不會知道超過40萬人的中國勞工在歐洲大地上擔負運補、挖掘壕溝、甚至於擔任兵工生產等等任務,對協約國的勝利產生重大貢獻,因為我們無法考證他們的名字。我們也很難知道西伯利亞的捷克兵團,他們輾轉流離在各個戰場奮勇作戰,甚至參與了俄國革命。中國的五四運動,並不是光鮮亮麗的人所可以主導的,而是有許許多多中國各行各業的知識分子、勞工、商人、甚至於各省的軍人,他們群起覺醒,將國家帶往下一個階段。這是小歷史,但積沙成塔,滴水穿石,造成的波瀾壯闊卻一點也不小。

這本書能夠完成,還該感謝第二作者余浩然先生。他是香港文物界著名的收藏家,因為他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文物的大量收集、解讀、保存,甚至足跡遠赴歐洲各地,才使得如今的歷史寫作可以脫離過去純文字的表達方式,用第一手的文物與圖像來做更清楚的說明。20世紀已經是攝影非常發達的時代,我們不應該忽略圖像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筆者還會繼續耕耘、奮鬥,永遠只相信知識就是真理,而在知識上努力精進是一個學者該盡的本分。一個人,一個背包,一台筆電,一雙腿,不拉幫結派,只靠自己!

韓世忠對比岳飛 | Friedrich Wang

前幾天寫了為什麼岳飛必須死?(參見《岳飛之死:宋朝的結構性問題》)得到了一些回響。有朋友就問:另外一位與岳飛齊名的名將韓世忠,為什麼可以保全到最後?其實答案在上文中已經說了,老韓可以被妥協,但是岳飛卻堅持立場毫不動搖。但如果要再詳細說的話,還有以下一些原因。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兩人的關係。韓世忠比岳飛年長了13歲,算起來是宋朝軍界中的老前輩,岳飛則是年輕的後起之秀。老韓是一個陝北漢子,出身於北宋的「西軍」,也就是在陝西一帶長期與西夏作戰的北宋部隊。當靖康之難發生的時候,河北、河南、山東一帶的北宋正規軍大致上都被殲滅,陝西這裡的部隊卻還算完整,並且持續在陝川一帶與女真人作戰。這裡面後來名將輩出,除了老韓之外還包括吳玠兄弟、劉錡、張俊、劉光世、王德、楊沂中等人,他們或多或少都有大小不等的作戰勝利紀錄。

當韓已經獨當一面的時候,岳飛不過是一個小兵,而且出自河南義勇軍,還不是宋朝正規軍。可是,後來因為顯赫的戰功,岳飛爬升非常快,而且部隊也不斷擴充,在軍人群體中的聲望甚至超越了老韓,這一度使老韓有一點不是滋味。

大家應該可以想像:一個小鬼一下就跟拼了一輩子的自己平起平坐,心裡面多少會有些不爽。不過在這裡岳飛就展現出被今日一般人所忽略的政治手段。在平定洞庭湖盜賊之時,岳軍繳獲了10艘少見的快船,岳飛立刻把其中狀況最好的5艘全部送給老韓,並且寫了封信恭敬地稱老韓為前輩,未來還請多指教、提攜。這,才讓老韓對這個小老弟從此刮目相看,兩個人變成惺惺相惜的朋友。

在靖康之年,老韓已經是一參將,大致相當於今天的上校軍官。後來又不斷在戰鬥中爬升,而老韓的教育水平不高,可說本質上完全就是一個老兵,但是因為從基層做起,並且在戰鬥中磨練出英勇、機智以及統帥才能。他在因緣際會之下,先是在河南應天參與了擁立康王(高宗)即位,而後一路跟著高宗向南撤退,可說忠心耿耿護駕。最關鍵的,在平定「苗劉兵變」當中發揮重要作用,可說不但救了高宗一命,才使得南宋政權可以立足下去。所以對宋高宗來說,老韓是真正的股肱之臣,建國初期最重要的幾個武將之一,甚至是救命恩人!故擁立、護駕、平亂,一應俱全,使得宋高宗對韓的信任,可說遠遠超過岳飛。

史書記載,韓世忠一生與金以及偽政權齊大小數十次戰鬥,基本上勝敗都有。但是有兩場的勝利非常重要,一場就是我們所熟悉的黃天蕩戰役,另外一場就是大儀戰役。這兩場作戰詳細的過程,這裡就不多說了,但是其重要性卻不可言喻。因為這兩場都是在長江下游沿岸所獲得的勝利,可以說成功將女真人打過長江的部隊給予重創,還差一點活捉女真統帥兀朮!在黃天蕩之前,宋軍大部分碰見女真主力都是不斷一觸即潰,這是女真人從進攻開封開始一路打到江南,所吃下的第一場敗仗,從此百年不能過江,其不敗神話到此結束,也證明了宋軍並非不能獲勝。對於整個宋朝部隊的作戰士氣來說,可說是一個重大的轉捩點。

而後,老韓的部隊主要駐防在楚州,就是今天江蘇淮安。這裡是淮河下游的重鎮。基本上,這時候的南宋前線的狀態,川北的吳玠,湖北襄陽的岳飛,安徽的劉錡,蘇北的韓世忠,一字排開拱衛南宋的北部防線。那老韓的部隊有多少人?早期只有8千,後來沒有明確的記載,不過以其重要性來看肯定有所擴充,但是應該不如岳家軍最強大時的10萬左右。因為過了淮河就可以直撲長江下游北岸,老韓的重要性完全不在岳飛之下。

而後岳飛從襄陽出發,向北直指河南,試圖收復首都開封。在這波瀾壯闊的北伐風潮當中,老韓也曾經上書願意向北發動進攻以收復中原,但是他的部隊大致上仍是保持守勢。不過在客觀上,他仍然牽制了華東到山東半島一帶的金軍,減輕了岳飛正面的壓力,對於岳家軍的勝利還是有所幫助。

但是就如前文所說,最後在各方妥協之下,本來很有利的北伐局面最後不得不嘎然終止,留下了千古嘆息。岳飛受到誣蔑岌岌可危的時候,老韓至少兩次挺身而出為岳飛說話,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莫須有」的秦檜答案。

一般比較不知道的是老韓因為挺身而出,也讓自己遭受了危險。不過老韓很清楚自己在宋高宗心目中的地位,所以特別跑到皇帝面前,將自己的雙手展現給所有人看,10隻手指大多不健全,雙臂佈滿刀疤,然後放聲大哭。這,讓宋高宗都因此動容,他也成功保住了自己。

但是他能保住自己,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前面說過的他懂得妥協。老韓出身貧苦,麾下的官兵大多也是如此,根據記載他的部隊在太湖流域曾經強佔民宅民田。宋高宗知道之後也沒有處罰他,反而還賜給他以及麾下官兵不少田產、莊園。簡單說,老韓喜歡財貨,那就給了朝廷一個方法來收買他。就跟另外一位名將吳玠一樣,這位吳大將軍喜歡美女、好漁色,底下的官兵許多也是,宋高宗前後至少給了他上百名江南美女。

岳飛呢?皇帝給他田宅,他幾次婉拒;給他五個美女,他連包裝都沒有打開全部退還。平常除了耕田讀書,就是練武強兵,一心一意要北伐「收復兩京,迎回二聖」。據說有人問過岳飛,若二聖歸來那當今聖上該如何?而岳將軍回答「到時候吾將解甲歸田,至於皇帝誰做就交給趙家骨肉自己去解決」。問題是:如果真有這一天,這又要宋高宗怎麼解決?那,宋高宗以及南方的官紳群體,也只有把他解決了。

岳飛之死:宋朝的結構性問題 | Friedrich Wang

大陸一部黑色喜劇《滿江紅》在春節火爆。這部電影講的是岳飛死了之後四年的故事,但裡面高潮迭起,角色各懷鬼胎,非常精彩,可惜台灣沒有上映。

宋朝在創建的時候,趙匡胤有過家訓「不殺大臣及言事官」。所以在兩宋三百多年的時間,就算是大奸臣如蔡京、賈似道之流,也並沒有遭到殺害。幾乎可以說300多年來只殺了一個重要的大臣,就是岳將軍。所以就值得我們探究到底為什麼?

說到底,還是政治權力的問題。北宋的建立,基本上就是一群北方的武人集團所發動的軍事政變的結果。而建國之時,南方還是割據的狀態,南唐、吳越、南漢、後蜀等國家都還在,也都還有一定的實力,全中國的統一雖然已經有了曙光,但仍然需要努力。等到趙家兄弟多年奮戰,終於使這些小國逐漸消滅或者收服,將混亂了至少150年的中國重新奠定秩序。但是這些北方的武將,包括老趙在內,都對南方人士抱有一些距離,所以相傳趙匡胤就說過「不相南人」。也就是說宋朝的家訓,不會用南方人當宰相。一直到宋真宗,宋朝已經建國超過半個世紀,才出現了第一個南方宰相王欽若。

但是,這種狀況不會長久下去,因為科舉考試。南方環境好,社會經濟發達,再加上比較少經過戰亂,藏書量也豐富,在國家安定之後的科舉考試當中,南方士人往往輕易脫穎而出。這迫使了宋朝幾次為了是否「分道取士」進行過激烈的辯論,其實這就是為了讓北方有一些保障名額,否則怎麼跟江南那些超級會考試的學霸相互競爭?到了北宋中葉之後,南北之間的隔閡與在開封朝廷中的競爭,就越來越白熱化。

實際上王安石改革所引起的新舊黨爭,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場南北之爭。王安石江西人,他的新黨核心呂惠卿、章惇、後來的蔡京,多是浙江、福建、廣東人。而以司馬光為中心的守舊派,則多是黃河流域的正統。王安石變法的許多主張,相對而言也都對南方比較有利,而造成北方許多額外的負擔。王安石提拔呂惠卿,呂提拔蔡京,蔡提拔秦檜。把這個脈絡搞清楚,答案其實就呼之欲出了。

南方人在朝廷遭受了打壓,再加上很長一段時間都必須要用金錢與物資來與北方的契丹、西夏換取和平。南方地區的負擔因此很沉重,又還要養開封朝廷龐大的官員、王室、以及超過200多萬的軍隊。而且,在政治舞台上也沒有受到公平的待遇。南北之間的隔閡與猜忌,完全沒有因為北宋已經建立170年而有所緩和。

終於發生靖康之難。開封朝廷中央被女真人一網打盡,只有一個康王趙構僥倖逃走。以秦檜(南京人)為首的南方士紳擁護了這個王子在杭州建立新的朝廷。諷刺的是這裡就是170多年前被他們祖先所滅亡的南方各國的土地。一開始,當然還需要在戰鬥中逐漸崛起的北方民間武力如岳飛軍團,以及過去在陝西有長久對西夏作戰經驗的軍人如韓世忠、吳玠等人的奮戰,這個時候南北因為大敵當前還算和諧。岳、韓、劉、吳等人作戰,都需要南方這些官紳出錢出力。終於,幾場重要的戰役取得勝利,扭轉了戰局,將曾經不可一世的女真金國給擋在秦嶺、淮河一線,江南宣告穩定。

對這些北方軍人來說,他們當然要的不是防守勝利而已,更重要的是能夠「收復兩京,迎回二聖」簡單說就是必須趁勝追擊收復北方淪陷的國土。這,就使得一度同舟共濟的南宋朝廷,终于還是走向了對立分裂。對南方的這些地主官紳來說,女真多年爭戰已經疲憊,故不想打了,而他們同樣也不想打,因為收復中原對他們來講一點好處都沒有,好不容易中央政府到了南方,受到他們控制,難道還要再回到過去那種花錢又受氣的狀態?

對宋高宗來講,當然現在皇帝就是他,也不願意自己的父親與哥哥回來,這是可想而知的。一般人不知道的是高宗的老媽韋太后本身就是浙江人,過去在後宮的地位不高,所以康王的政治地位本来也不高。故對這對母子來說,回浙江建都等於是回到姥姥家,又有什麼不好?所以當議和逐漸成為金、高宗、南方官僚群體三方面的共識之後,這些北方軍人也就沒有利用價值了。韓世忠、吳玠、劉錡、楊存忠等人都可以滿足於財寶、官位,故能加以妥協。而堅持北伐立場的岳飛,其麾下又還有一大批英勇善戰、而且對其個人效忠堅定不移的軍人,那就必須要趕快剷除。因為,他已經成為各方共識下的惟一障礙。

悲劇,到此已經難以避免了。岳飛之死,實際上是一個長久的結構性問題,也是宋代政治無能與無解的死結。

逃離帝國導致現代經濟大分流 | 郭譽申

出生於奧地利的史丹佛大學教授Walter Scheidel出版 [1],講述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被稱為大逃離(逃離帝國)和第一次大分流(歐洲與其他世界分流),歐洲不曾再出現統一的大帝國,而長期保持多中心的列國體系,最後因此產生工業革命,並開啟第二次大分流,即現代經濟的大分流。

書中也比較列國體系與統一帝國(多以中國為例)的差異,並主張統一帝國不太可能產生工業革命的大突破,因此回答了「李約瑟難題」:「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作者首先以一些歷史數據呈現歐洲的獨特性,歐洲不像其他地區,在歷史上少有大帝國而是長期的列國林立。他然後講述,羅馬從興起到據有大半個歐洲,再到滅亡的歷史,以及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直到近代,歐洲的歷史。結論是,羅馬帝國的興起有不少特殊的優勢和機緣,因此在歐洲再也無法複製而出現統一的帝國。

書中比較了歐洲和中國的差異,前者是國王、貴族、教會的分權體系,而後者是以官僚治國的中央集權體系。關於地理,歐洲有破碎曲折的海岸線、高聳阻隔的山脈,把歐洲分隔為多個發展區域,有助於形成列國體系;而中國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核心地區,後又以大運河聯通,成為一整個核心地區,而在核心地區内少有高山阻隔,因此適合統一帝國。

此外,歐洲僅有東歐鄰近歐亞大草原,而其他部份都被山脈阻隔遠離大草原,不像中國很鄰近歐亞大草原。早有研究論證,鄰近大草原的農業民族傾向於形成統一帝國,以對抗來自草原精於騎射的遊牧民族。


作者很偏愛多中心的列國體系,書中結語的最後一句話是「願大逃離長存。」多中心的歐洲列國體系最後產生了現代經濟的大分流,是歷史事實。然而列國體系卻未必優於統一帝國:

大逃離後,歐洲社會稍落後於中國近千年,到現代經濟的大分流才反轉。

如書中所述,「從1500年到1800年一共發生443場戰爭,平均每年發生1.5場。相較之下,從1350年到1800年,中國平均每年只發生0.2場戰爭。」戰爭是有助為科技的進步,然而是人類之福嗎?

現在的歐洲列國體系競爭不過美國帝國(參見《否認帝國的虛偽帝國》),因此組成歐盟。不是嗎?

中國在宋朝時達到文明發展的高峰,不幸南宋亡於野蠻的蒙古人,使中國文明受到重挫。假使南宋不亡於蒙古人,中國也有可能發生工業革命,及早進入現代經濟的轉型。(參見《為何工業革命沒始於中國?》)

[1] Walter Scheidel《大逃離:羅馬帝國滅亡如何開啟現代經濟大分流》衛城出版,2022。(Escape from Rome: The Failure of Empire and the Road to Prosperity,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