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死的冤不冤枉? | Friedrich Wang

蘇貞昌自比袁崇煥,「袁崇煥不死,清兵怎麼入關?」雖然有些不倫不類,卻也說出如今的蔡政府與明朝末年的相似之處。袁到底死的冤不冤枉?我們要把握一個基本事實。

袁鎮守錦寧防線將近五年,在這段期間三次取得重大勝利,包括兩次寧遠大捷,以及赴援解危北京,這些都讓後金蒙受很大的損失,也讓明朝在這方面的戰局一度趨於穩定。另外,幾十次小戰雖然是互有勝負,但基本上也沒有吃什麼虧。也就是說,他作為這個重要防線的守將,並沒有任何明顯失職的地方。如果認真檢討他有什麼可議之處,主要是以下兩件事。

首先是在崇禎皇帝面前誇口,說自己「五年復遼」,就是可以在五年之內就光復已經淪陷的遼東半島。事實上,這個誰也做不到,當時明朝的軍力最多只能採取防守態式,想要進攻就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來說都不可能。

其次,他擅自殺掉皮島守將毛文龍。毛文龍經營皮島多年,軍力不算強大,大概實際上就4-5千人的規模,不過卻有充沛的兩棲登陸作戰經驗,故可以從金軍的後方進行游擊騷擾,頗能發揮出牽制作用,再加上他的部隊擁有大量的火砲,就科技含量而言可說是當時中國東北前線部隊當中最高的。他被殺,使得後來他的幾個部下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人相繼投奔滿清,帶去大量的佛朗機砲,這對明朝來說是非常大的損失。

但是,我們要注意毛被殺也不是完全沒有理由,按照編制袁崇煥是他的長官,可是他看不起這個廣東書生,所以根本不聽他的節制,雙方的矛盾也越來越深。而且,有史料可以證明毛長期從事走私貿易獲利很多,甚至還包括與後金方面,故毛集團也涉嫌資敵。終於,讓袁崇煥決定痛下殺手,但是這一殺造成上述很深的後遺症。

袁崇煥後來被崇禎殺掉,根本原因只有一個:明朝的黨爭。這個說來話長,但簡單說袁崇煥以及提拔他的孫𠄘宗等人,都是在天啟時期接受魏忠賢的青睞而上來的,他們就是明朝歷史上所謂的閹黨。請注意閹黨不是宦官,而是與內廷太監充分合作的官僚集團,這些人一般而言大多比較能做事,大部分也都有一些成績。他們的對手就是在朝中喜歡議論、出身中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東林黨人。這個鬥爭已經存在了幾十年,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是白熱化。孫、袁等人年年被彈劾,內容五花八門。而17歲就登上寶座的崇禎非常討厭魏忠賢跟他的黨羽,所以很快先殺掉魏,然後清算他的人馬,讓東林黨人重新當政。朝廷裡的靠山垮台,在中國歷史上這種地方大員就很難施展得開,甚至於一不小心就會人頭落地。袁崇煥,就是這種悲劇下的一個典型。

至於說,皇帝殺掉他的理由當中有金兵至少三次突破長城,一路劫掠河北、山東。實際上,後金的突破並不是從袁崇煥的防線正面。整條防線從遼西開始一直延續到山西北部,長達1000多公里,對於明軍來說本來就很被動,而他只負責遼西方面大概不到200公里左右。若從戰略上來看,後金軍雖然突破並且長驅直入,但是每次搶劫完之後就立刻走了,根本就不敢久留,因為背後還有10幾萬的明軍,這對於中國而言算不上致命傷。就算真的要算這筆帳,也不應該算在袁崇煥頭上,因為不是從他的防區。

故筆者可以下一個簡單的結論:袁崇煥雖然不是完全沒有問題,但是仍然是一個稱職的邊防守將,對國家功遠大於過。崇禎殺掉他,實際上非常不智,而且從哪個方面來看也都沒有必要。袁崇煥的死,是一個重大悲劇,也是明朝無法彌補的損失。惡劣的君臣關係、失衡的政治結構、不擇手段的黨爭,終於毁掉了本來還可以延續一段時間的明朝。

陰陽家思想盛行於漢朝的原因-與荀子無關 | 殷正淯

兩漢,特別是西漢,的思想家受到陰陽家思想影響,這問題怪不到荀子。只要認真詳讀《荀子》就不會有這樣的誤解。

那麼西漢思想家的陰陽家思想部分是怎麼來的呢?這與漢朝皇室與建國統治集團的出身有關。西漢皇室與統治集團本就是楚國人,深受楚國文化影響,而且還不是楚國的貴族文化,是民間文化。建國之初的統治集團,是以粗通文墨的人為主,類似張良、叔孫通的人並不是主流。從漢景帝與劉賢下棋起了衝突就能輕易殺人便能看出,這時候的皇室教育還不完善,不論諸侯王或者皇子、儲君等,行為都很沒規矩,因為,他們所接受的多為庶民的文化。

無論古今中外,庶民文化中鬼神思想都具備強大的穿透力,這並不是說貴族或世族文化圈就不信鬼神,一樣信,只是上層貴族比較做作,沒這麼直接。除此之外,楚文化多玄幻、神異,宗教色彩更濃厚,這也是漢朝皇室偏向鬼神文化的原因之一,且是兩個主因之一。綜合此二者,要說服漢朝皇室、皇帝與統治集團,採用某些政治決策時,難免要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勸說他們,這時候陰陽家的思想就很容易帶入到儒家思想,這是社會變遷的過程的必然。

雖說漢初的儒學大家與荀學關係密切,不是荀子的學生,就是荀子的徒孫,但我都不能保證我兒子的思想跟我有高度同一性,更不要說我的學生或徒孫,畢竟誰知道他們成長過程中,會不會接觸或遭遇到什麼,改變了他的立場。將漢儒受環境影響援用陰陽家思想的帽子扣在荀子頭上。要不是有這想法的人不讀歷史,再不然就是他沒念過《荀子》。

滿清統治台灣,算是殖民統治嗎? | Friedrich Wang

滿清王朝,在台灣的統治算是殖民統治嗎?很多人對這問題的認識都是似是而非的。

筆者只說兩點。清朝統治台灣211年,台灣總共出了26個進士,大多數都有在北京為官的經驗,有一些品佚還不低,其他到福建考取舉人的更是不勝枚舉,也就是說台灣人跟內地所有省份的人是一樣的,有資格參加帝國的公職考試及擔任官職,沒有任何差別。

其二,台灣的行政制度,基本上與內地完全相同,台灣府下轄各縣,除了後山地區有所謂的特別州作為一種臨時過度的單位之外,其餘基本上都一樣。後來,行政區隨著人口的增加不斷重新劃分,也與內地的制度基本一致。待1885建省之後,台灣的行政區內地化已經全部完成。

日本統治台灣,在台灣執行的是軍事統治體制,與日本內地完全不同。日本人擁有考試以及選舉的權利,台灣人基本沒有,學校教育體制與內容更是完全不同。台灣人在日本帝國下的地位,甚至於不如朝鮮人,更遠遠不如中國東北人。這,才是真正的殖民統治。

這麼簡單的道理,居然很多台灣人故意視而不見,在那裡胡扯什麼,滿清統治時期是殖民統治。

釐清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何沒始於中國? | 郭譽申

現代的工業運用很多科學知識(文中科學都指自然科學),也可說科學是現代工業的基礎。科學和工業如此相關,因此常被一起談論。著名的「李約瑟難題」:「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就同時探討科學和工業革命。這其實有些誤導,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未必很相關。

科學和工業革命被稱為革命,因為在近代以前,科學和工業的進步非常緩慢,只是零零星星的偶而出現在世界各地,甚至沒有科學和工業之名,直到16世紀才開始了科學發現的大爆發,被稱為科學革命,到18世紀才開始了工業的大發展,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

科學革命,可說比工業革命單純,是科學研究者基於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索、發掘自然世界的知識,當時幾乎並不追求科學的應用和回報。工業革命是完全經濟導向的,以工廠和機械生產取代人力的生產方式,以追求低成本、高利潤,因此工業革命跟資本主義、商業和金融體系的演進都很相關。

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的起始時間相隔約200年,後者不可能影響前者,而前者對後者的影響也不大,因為科學的新發現被用在工業要等到19世紀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這很正常,現代的科學發現也常要花幾十年時間才能被應用在工業上。)因此科學革命和(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兩個不大相關的活動。

很多(或許多數)學者探討李約瑟難題時,都不區別中國沒產生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的原因,筆者則認為應該要區別兩者,因為如上述,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當時是兩個不大相關的活動。

科學革命發生在歐洲而非中國,因為中世紀後期開始(12-3世紀),歐洲逐漸出現許多大學,大學最主要的課程是天主教神學,但是部份大學也有科學課程;同時間的中國有很多書院,都只鑽研儒學,而普遍沒有科學課程。會如此的原因,歐洲是小國林立,自然比較多元化,因此有些大學有科學課程,而有些大學沒有;然而中國很早就大一統,獨尊儒術,因此所有的書院同樣都沒有科學課程,自然不可能發生科學革命。(參見《為何科學革命發生在歐洲而非中國?》)

工業革命沒始於中國,因為南宋亡於野蠻的蒙古人,使中國文明受到重挫。中國自秦漢以來,大致上是逐漸趨向開明自由,到宋朝時達到文明發展的高峰,不幸南宋亡於蒙古人,蒙古人建立元朝,不僅大量屠殺漢人,又制定許多落後的制度,使中國文明大幅度倒退。隨後的明朝承襲元朝的大部份制度,而清朝又承襲明朝的很多制度,元、明、清三朝的社會都比不上宋朝,而少有突破,自然無法開展工業革命。(參見《為何工業革命沒始於中國?》)

秦始皇善待功臣 | Friedrich Wang

歷史上說到不殺開國功臣的皇帝,大部分都是指宋太祖趙匡胤以及東漢光武帝劉秀。但是傳統的歷史學家卻有意無意忽略了一個人,秦始皇嬴政。

我們大概很難想像,秦始皇在他在位的第10年親政之後,一直到他死亡為止,總共25年的時間,只用了一個宰相:李斯,專用一人能這麼長的時間在中國歷史上非常少見。李斯幫助秦始皇擘劃了大秦帝國的宏規,並且得到絕對的信任。在這之後的北伐匈奴,南征百越,車同軌,書同文,全國統一郡縣制度,修長城、築馳道、開運河,都是他所一手完成。

秦始皇對李斯可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給予絕對的信任。這個在歷史上非常少見,後代所稱頌的君臣關係,包括劉備與諸葛亮、孫權與周瑜、石勒與張賓、苻堅與王猛,朱元璋與劉伯溫等等都完全無法相比,兩人的關係形同家人。李斯的長子李由封侯,並且娶了公主,其他幾個兒子也是與王室通婚。

另外,秦始皇對於麾下為他賣命的將領,也都給予非常寬大的待遇,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李信。李信在對韓、魏作戰的時候立下戰功,所以在他的面前誇下海口,20萬兵力就足夠消滅南方大國楚。一度,秦始皇認為多年來攻無不克,所以面對戰鬥力並不算很強的楚軍應該做得到的。沒想到,項羽的爺爺,楚軍統帥項燕採取堅壁清野的戰術,成功讓李信深入楚國境內,然後切斷其背後的補給線,讓秦軍很快陷入困境。若不是副將蒙恬穩重,在後方壓陣接應,並且秦軍也一路拼命突圍,真有可能會全軍覆沒。這一場失敗,嬴政只是將李撤職,並沒有讓他入罪。

3年之後,秦軍對燕、齊發動最後的攻擊,嬴政還給了李信將功折罪的機會。李率領大軍攻入燕國,然後南下滅了齊,洗雪過去戰敗的恥辱。如果是換做別的君王,恐怕李早在上一次的失敗之後就已經遭到定罪,至少是永遠不再有機會起來。其他立下汗馬功勞的將軍,如王翦、蒙恬等人,不但生前享有殊榮,他們的子孫在往後也都繼續領兵,受嬴政的重用,絕對沒有如劉邦、或朱元璋那樣狡兔死走狗烹。

秦朝太快滅亡,所以連好好洗白的機會都沒有,讓我們對秦始皇的討論忽略了他寬大為懷,善待功臣以及他們後人的這一頁。

簡評江澤民 | Friedrich Wang

江澤民所代表的是六四天安門事件之後中國大陸試圖重新改換自己的形象,再度與主流世界接軌的一種努力。他在民國時期受過高等教育,所以本身英文基礎很好,心理上也不排斥西方文明。

他主政時期一直延續到胡錦濤在任,基本上是中國大陸言論與思想相對開放自由的時代。在他的努力之下,中國大陸的國際形象有了很大的改善,與美國的關係也基本良好。他對台灣問題其實著墨不多,如果不是1995-96年的飛彈危機,他甚至於很少提到台灣,至今已經證實他熱衷派遣密使與台灣方面接觸,希望能夠找到兩岸問題的解決之道。他延續了鄧小平的務實主義,並且將改革開放的政策持續在大陸推動,奠定了以下兩代人富裕的基礎。

2006年之前,Google在中國大陸還是暢通的,現在的我們大概已經很難想像了吧?他的三個代表思想、西部大開發,都深刻影響到中國大陸後來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所謂的一帶一路,其實是西部大開發思想的一種擴大與延續。三個代表,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社會參與面,這樣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政黨才能從無產階級專政走向包容改革開放後所產生的中產階級,讓後者有進入到領導階層的可能。

這一位公開祝福大家聖誕節、感恩節快樂,喜歡莫札特,三不五時就秀一段英文的中國領導人,就這樣走了。他任內收回了香港,穩定了中國大陸的發展局勢,度過了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總的來說表現尚可,如果說有什麼遺憾,就是後面的接班梯隊的安排顯得紊亂,以及沒有能夠推動政治上的改革(逐漸導致廣泛的貪腐)。這些都造成他所奠定的基礎在今天有點搖搖欲墜。但,這不完全是他的問題,這是現在中國政治文化下的必然結果。

我們不必對一個政治人物有太多的要求,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以及難以突破的時代框架。

開羅宣言的秘辛 | 姚雲龍

一:開羅會議:
1:召開時間:1943年11月23日~27曰。
2:召開地點:埃及首都開羅。
3:參加人員: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中華民國主席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及上開人員的隨員。(中華民國隨蔣中正與會的還有:周至柔中將、楊宣城中將、俞濟時中將、外交部長王寵惠,還有蔣夫人宋美齡女士。)

二:開羅會議召開的目的:
當年歐洲戰場的德國己是強弩之末,投降己在指顧之間。亞洲戰場,美國雖在太平洋有海空優勢,但日本仍在頑強抵抗,如何解決日本及戰後國際重建是這次會議的目的。

三:會議的經過:

這次會議本來稱為“中、英、美、蘇四強會議“,因為蘇聨與日本訂有互不侵犯條約,所以它不方便參加有中華民國在內的四強會議,因此這次會議分兩部分舉行。第一部分是由沒有史達林在內的中、英、美在埃及開羅舉行,第二部分是沒有蔣中正在內的美、英、蘇在伊朗德黑蘭舉行。

所以當年11月30日中、英、美在開羅會議結束後,為了徵求史達林的意見,三國對會議公報並沒公開。在開羅會議後次日,羅斯福、邱吉爾即飛往德黑蘭與史達林會議,詢問史達林對開羅會議公報的意見,史達林對此公報明確的非常贊同,並表示戰後朝鮮應該獨立,滿洲、臺灣和澎湖應該交還中華民國。於是翌日,由中、英、美三國元首簽署的“開羅宣言“立即公佈於世。

四:開羅宣言的內容:
1:中、英、美三國堅持對日作戰,至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
2:日本歸還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在太平洋區域所佔有的一切島嶼。
3:日本自中國所竊取的領土,比如滿洲、臺灣和澎湖群島,應該歸還給中華民國。

五:開羅會議召開的秘辛:

1:在開羅會議召開前,太平洋戰爭己爆發快兩年,美國和中華民國在亞洲戰場的合作已有相當成果,所以羅斯福把中華民國列為四強之一。可是英國一直瞧不起中國。它不同意把中華民國列為四強之一,可是它有求於美國,不得不尊重美國的意見。

2:美國為了早日結束亞洲戰場,最好的辦法是,拉攏蘇聯放棄《蘇日友好條約》對日作戰,因此史達林是當時美國心目中的寵兒,往後雅爾達密約就是因此形成的。

3:開羅宣言起草的經過:該宣言是羅斯福的助理霍布金斯起草,起稿明確寫“被日本背信棄義地、所竊取中國人之領土,例如滿洲和臺灣,理所當然的歸還中華民國“。可是英國的代表賈德幹爵士卻建議:把草稿中的“歸還中華民國“改為“當然必須由日本放棄“。可是遭到霍布金斯和中華民國的代表王寵惠堅決反對,賈德幹爵士的建議沒有成功。結果只把原文中的比較強烈的“背信棄義“和“理所當然“兩個片語刪除了。邱吉爾本人又對公報中的“滿洲和臺灣“兩個地名之後增加“澎湖“二字。

六:蔣夫人的貢獻:
蔣夫人宋美齡女士以東方美人的姿態出現在會場,她以流暢的英語、令人欣慰的辭彙,週旋在三大之間,折衝樽俎,為蔣中正排難解紛,也為中華民國爭取不少美援,她是會場中最活躍的人,新聞記者追逐的對象。

七:這次會議是蔣中正一生中所參加的最高層次國際活動,也提高中華民國為世界四強之一。為中華民爭取不少外援,羅斯福承諾:給予中華民國十億美元的借款,把每月空運援華物資由八千九百噸增加到一萬二千噸,允諾裝備中國九十個師。這些雖然因為日本提前投降而末兌現,但總歸是那一次會議的成果。

國共的成王敗寇,我的追憶 | 杜敏君

有些話憋在心裏,實在不舒服。成王敗寇,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理由千頭萬緒,不是一言两語能說清楚的。敗了就是敗了,多說無益。

但是大陸與台灣的年輕朋友,必須有個共識,大家都是炎黃子孫,國共的鬥爭,是一山不容二虎,毛、蔣之爭是建國路線之爭,不是個人權位、利益之爭,都是為了完成革命,建立新中國,為了中國的富強,為了免於飽受列強的欺壓,為了揚眉吐氣!

國民黨要負起抗日的全部責任,共產黨只需在淪陷區打遊擊戰,不能說沒有功勞,到底是局部戰鬥,且利用喘息的空檔發展勢力,犠牲慘烈的大會戰,卻是國軍全面擔負。

其次就是日本投跭,國軍接收的地區廣大,已兵疲民困,無力再戰,而陳誠的富將窮兵政策,引起士官兵之不滿,尤其是下令各部隊就地集中繳械解散歸鄉,讓這些抗日遠離家鄉的軍士,頓失倚靠,且在逃難的人潮中,到處都是從戰場退下來的傷兵,成了社會的亂源。

八路軍與新四軍,卻是紀律嚴明,深受人民的歡迎,共軍又善於收買人心,相形之下,國軍士氣渙散,焉有不敗之理?

最重要的一點,大家都在議論,老蔣搜括大陸人民的財寶,變成黃金,帶到台灣來。謊話說一百遍,即成真。疑惑的是,怎麼沒有政府財經單位出來還原真相?

事實上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黃金是中央銀行國庫的,抗戰期間,人民能吃两餐稀粥就不錯了,哪來的黃金給你搜括?

我母親在軍統局工作,根本領不到多少薪水,常常燒開水涮包心菜(高麗菜),蘸醬油辣椒就吃得津津有味,但是滿頭大汗,我才四歲不到啊。

在共軍快打到南京時,爸爸帶我們兄弟俩去舘子吃餃子,要用大包包裝滿滿一袋的金圓券,通膨每刻都在漲,伙計不停的在嚒吆喝水餃一個漲200啦!爸爸一大包的錢不夠付,幸好老闆很熟,先賒帳。

那時我已小一,記得很清楚,後來鈔票已經失去信用,民眾直接用銀元(袁大頭)交換,用口吹一下,會嗡嗡響,以資辨識。

爸爸與父執輩同事聊到這一段,都搖頭歎息,說老毛比老蔣高明多了,大量印鈔票,擾亂金融,老蔣又下野,國民黨大勢已去。而且還談到,是要留在大陸,還是跟著老蔣到台灣?

兩岸的年輕人可知道這一段黃金的故事嗎?

國寶播遷血涙史 | 姚雲龍

辛亥革命推翻滿清,清遜帝溥儀依然住在紫禁城內。北洋政府曾對庫房國寶進行清點,並且將瀋陽故宮及熱河避暑山莊的國寶一併搬入北京紫禁城庫存。這段期間宮內人員不斷將國寶偷運出宮,溥儀本人也做這種勾當。為了掩飾偷盜,宮內人還故意製造大災。1918年,故宮歷史館籌備處遷入故宮,對寶物的保管才上了軌道。

1931年,九一八事件發生,日軍進逼華北,故宮的國寶安全堪虞。1933年山海關失守,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寶物南遷。當時整理了19690箱,共62萬件,分5批運往上海法租界及南京。到1936年上海、南京也受到威脅。政府只好把這批寶物循水路運到長沙,再轉運到貴陽。旋因對日戰爭情勢所迫,又將這批寶運到四川大後方,分別藏放在樂山和巴縣。

1945年抗戰勝利,政府打算把這些寶物運回北京故宮博物館。當年先把寶物集中到重慶,再循長江運到南京,打算由鐵路運送回北京。無奈國共內戰,鐵路中斷,繼之華北失守,政府只好把這批寶物中最精華的部分用軍艦和商船運到臺灣來。當年運到臺灣來的只有2972箱。想想看,這一段的輾轉水陸運輸,都是在烽火連天的戰爭中完成的,其中的多少血淚豈是外人所能知道的。

寶物運到臺灣後,先存放在台中糖廠庫房,再轉到霧峰北溝依山建築了庫房和防空洞。寶物是不可以受潮的,要經常搬出搬進的曝曬,非常辛苦。1965年臺北外雙溪「故宮博物館」建成,這批寶物才算有安身立命的處所,並且經常展出,對發揚中華文化貢獻極大。

我曾到故宮博物館參觀兩次,最後一次是2015年。那天剛好有一批大陸遊客也去參觀,我聽到身邊的一位大陸年輕人對另一個年輕人說:「幸虧蔣介石把這些寶物運到臺灣來,如果留在大陸早被紅衛兵砸了。」另一位頻頻點頭。我還把這件事記在當天的日記上。

政黨輪替民進黨當政了,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對國寶不知珍惜,隨意外借展出,最近還把三件寶物砸破了。我看了這段新聞心癰不已。蔣公泉下有知更無論矣!

 

 

 

 

 

熨斗是中國古代的發明 | 藍清水

《遊仙窟》這篇唐人小說在中國並沒有廣泛流傳,兩唐書(《舊唐書》、《新唐書》)中卻說它在日本和朝鮮新羅國很流行。於是我想看看,什麼樣的文字技巧和內容,竟然會吸引東洋人。看完之後,我並不喜歡它的文字技巧,也覺得公子與美女的豔遇故事無啥稀奇。但是,其中藉熨斗來述衷情的一節卻引起我的興趣。

因為這篇小說是初唐時期創作的,出現「熨斗」兩字,那表示在此篇小說創作之前,熨斗就已經被廣泛運用了。這打破了我之前認為燙衣服用的熨斗是西方人發明的認知,於是我便開始查找資料,原來熨斗在商周時期便出現了,不過當時在中國是拿來當刑具的。

熨斗是到漢代才開始拿來熨平衣服,但每個朝代對熨斗的名稱都不同。譬如唐朝的富貴人家熨斗用鎏金製作,所以叫「金斗」;因為熨斗形狀像一個帶柄的平底盒子,是以木炭加熱,所以在宋代稱為「火斗」;明代則稱為「焦斗」,大概是因為常把衣服燙焦的緣故吧!

這種燒木炭的熨斗,我在小時候還看過,1988年第一次回大陸探親,在家鄉的小裁縫店看到裁縫師傅仍在使用。至於電熨斗是1882年之後才被發明出來。

「飛利浦過後一片平坦」,這是民國六十五、六年間,飛利浦公司的一則熨斗廣告的slogan,廣告詞配上一張熨斗滑動在布面上的相片,很貼切且很具說服力,因此我到現在都還牢記。

熨斗過後一切平坦,是否能燙平社會的不公不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