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台海問題,最重要是構建不同政治面共和 | 天人合一

解決台海問題最重要、最深層、最核心、最實質的:

不是主權。
因為血液、皮膚、歷史、文化、老祖宗以及近代幾百年中華民族奮爭、現代近百年兩大陣營對立的血淚情仇共同鑄就一個鐵的事實,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這是不容置疑的。否認這一點的,為國人、華人、華友所不容,絕無好下場。

不是國體。
翻開兩岸各持的法與則,哪一篇寫的是官的國家、黨派的國家;哪一家不唱的人民為大、復興為大;哪一方不主張國家強盛、國民安康?
兩岸有大同。

不是制度。
近代百年,中華民族奮鬥復興期也。
兩岸同源、支流有異,然一江春水向東流,方向未必不同、目的未必相異、現在正在趨同耳。
誠如宋楚瑜曾言:“經過60年的不斷衝突和曲曲折折,最後兩岸都走回同樣一條路,那就是要照顧農工,以民為本,在經濟上走向均富,在政治上走向廉能政治,在社會上追求公平正義,在世界上追求大同的理想,這不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嗎?”。“最後都在追求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安康、社會的和諧、政治的民主。共創兩岸雙贏,實現中華民族的再復興,這是我們共同的目標和理想。”

不是民主。
當年毛澤東以民主為旗擊敗蔣介石。
如今臺灣有人以民主之名推拒統一。
實際上“民主”不是台海問題的本質成因。
兩岸的“民主”、“制度”沒有天壤的差距。
民主在當今中國,公婆各理,一時半會尿不到一壺
而統一時不我待。
在海峽中點,統獨對決、中美對抗,復興事大,急要的不是“扯”民主

不是國號。
民國,人民共和國,字面幾近相同,取的均是共和制。
當年在“民”定義上的差異(其間有或階級鬥爭擴大化的誤讀)隨著歲月流逝似乎已經沒多少意義。
兩岸實在不應該、沒必要在統一進程中,為民或人民兩個同義各表的用語扯皮內耗

不是憲法與法統。
台海之隔源於國共兩大陣營的政治分歧。
四九年,內戰出現階段性結果,勝利方形成人民共和國的法統,失利方敗守臺灣、憑險對立、堅持所謂民國的法統。
中國政治兩極的分歧並未消失。
如今要實施、實現和平統一,當然應當從內戰的源頭也即當年國共為什麼分、如何在鬥、有沒有教訓可取著手分析,進而探求各自需如何變、今天該怎樣和。
怎麼能政治談判還是一個神仙才曉得的未知數時,就先爭起了嫡庶、論起了對錯、慮起了輸贏、扯起了大小。
法統問題的解決自在和談過程之中、應是和平統一之果,不應擋談判大門之前

解決臺灣問題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不同政治面如何相處”
千百年裡,從政權私有出發形成的“天無二日、黨同伐異、成王敗寇、你死我活、針鋒相對、不共戴天、斬草除根”等等,無不浸染著形形色色的政治人物。
如何認識多樣性的大千世界,如何對待自己不合意的東東,如何觀察別人的主義,如何堅守自以為是的真理,如何鬥爭明裡暗裡的敵人。
如何處贏,如何守輸
百來年,我們的前輩、我們自己、或許我們的後人打了、或許還要打多少糊塗仗

當年國共真該那樣鬥?
當今兩岸究竟怎樣和?

構建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思想信仰、不同黨派團體在一個國家內共存、共和、良性發展也即政治共和的思想理論基礎、社會意識氛圍、政治遊戲規則,才是緊要、急要。
先坐下來吧,一個中國的桌子容得下各種色啥樣民

兩制並存即最良制,兩制磨合終成良制 | 天人合一

正經話先生提問:
既然一國兩制只是統一的過渡形式,
實質、最終是一國良制。
為何不現在就提出和平統一,一國良制?

天人合一回復:

國,既是今人享用的,又是先人傳下的,更是後人依託的。
今人不該辜負先人,更要對得起後人。

制,有先人遺傳,也影響後人,然更多為今人的認知、情緒。
人與人,視角不同、利益有異,對制的認知、堅守,當然難同樣,對制的爭議、爭執、甚至鬥爭,具有恆久性、長期性。

然相對於國,制,僅具暫時性、短期性、未經驗證性。
制在國前,小兒科也。

幾千年輝煌榮耀也罷,血淚情仇、累累白骨也罷,中國,只有一個。
維護祖宗產業,遺留後人祥和,才是做人的本分。
國,當然具有壓倒性的首要意義。

制,國人相爭久矣、烈矣、慘矣!
辛亥以來,內戰四十年、幾多屍橫遍野,對峙一甲子、幾多離恨別愁。所爭,即所謂制。
然而,當年所爭者,分歧今還在?對立真水火?
一眾返鄉熱、一浪台商潮、一曲胡連會,一紙三通文,一把黃埔淚,百年制爭史,盡付笑談中也!

制,今人認知仍有異、難盡同。
資社之爭雖式微,左右、快慢、藍綠,何處、何時沒有制爭?何時能夠終結制爭?
因異即爭,因爭便分、插杆旗便自立,劃個道就不讓人進。不要說國,還能有省、有市、有鄉,甚至有家?乾脆回到山洞、叢林去吧!

國,恒久、實在;
 制,短暫、虛幻。
制在國中存,制有異,因國而大同,小異、相容;
 制優劣,同國才比較、競爭、互補、共進、共榮。

繼續制的爭執,是不吸取歷史教訓;
只以己是,總以人非,以己見己制加諸對岸,是不尊重兩岸客觀情勢,不尊重對岸人民;
非要在制上立馬分出個優劣,是無視兩岸的複雜情勢,近乎狂妄、無知、不智。
以所謂制自立門戶、分族裂國,愚蠢、私心、不負責之玩火自焚。

兩岸兩制,孰優孰劣?
比比吧!
看看吧!
緩緩吧!

兩制並存,本即良制。
兩制磨合,終成良制。

台美人害死台灣人 | 郭譽申

台美人是台灣裔美國人,也可以包括拿到美國綠卡的台灣人,因為他們可以永久居留美國,並且經過一段時間後就可以轉為台灣裔美國人。先聲明,筆者不反對台美人,人有居住自由,及選擇自己國家的自由,假使你有能力做選擇。

台美人在美國建立不少社團,對台獨和民進黨的勢力擴張貢獻頗多,最知名的大約是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簡稱FAPA)。FAPA是針對一般人的老台獨組織,近年則出現一些較專業的組織,如US Taiwan Watch、菜市場政治學等。因為台獨做不到,這些較新的組織未必明確主張台獨,但至少主張親美、反共、反中,並且親民進黨。很多台美人熱烈支持台獨和民進黨,不僅見於上述的組織,筆者留學美國的老同學中也不乏其人。

民進黨的勢力擴張和兩度執政頗受益於台美人,譬如(曾經的)民進黨高層彭明敏、蔡同榮、陳唐山等都是知名的台美人。由於兩蔣自認為中國人,較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兩岸分裂才符合美國利益),這些台美人及其組織當年很快就爭取到美國的支持,並借助美國的力量削弱了國民黨的統治勢力,譬如使國民黨開放黨禁,並且無法壓制民進黨。

大約因為台美人過去對民進黨貢獻卓著,很多台美人近年繼續協助民進黨推動其政策,過去是對抗國民黨,近年則主要轉為對抗中國大陸。譬如,US Taiwan Watch關注台美關係,極力拉攏美國以協助民進黨對抗中國大陸(參見《US Taiwan Watch:追求親美至極的台美關係》);菜市場政治學宣傳自由民主的所謂普世價值藉以反共反中(參見《菜市場政治學:宣傳民主和反共反中的網站》)。

台美人過去爭取到美國支持民進黨,以及協助削弱國民黨的勢力,很有助於民進黨的擴張和兩度執政。這是因為美國的力量遠大於台灣,幾乎能主導台灣的政局。現在很多台美人又極力爭取美國,企圖借助美國對抗中國大陸,然而中國已是與美國同級的大國,絕不會像台灣一樣受美國的擺佈,台美人的拉攏美國只會被中國大陸視為台灣在「倚美謀獨」,因此更增加兩岸衝突的可能性。台灣鄰近中國大陸,又被中國視為其領土和核心利益,想要倚靠遙遠的美國對抗中國,是不切實際也極度危險。

台美人大約是既愛美國也愛台灣,因此總想把美、台湊在一起,共同對抗中國大陸。然而台美人的拉攏美國勢必被中國大陸視為台灣在「倚美謀獨」,因此陷台灣於險境。台灣會陷於險境,但台美人不會,因為他們是美國人,危機來時,他們必定「死道友不死貧道」。筆者要懇求台美人,饒過台灣吧,別拼命拉攏美國對抗中國大陸,這樣會害死台灣人!

駁陳長文「一國良制」 | 天人合一

早在90年代陳長文先生就提出「一國良制」,對台灣統或獨的持續影響不可謂不大,雖然早已有不少對一國良制的議論,兩岸和國際局勢一直在變化演進,以今日的局勢,一國良制仍值得我們探討

陳長文說:“德國統一的事實證明,只有好的制度統一壞的制度,而壞的制度必須接受好的制度”

順著陳先生說法,是否也可用49年人民勝利的事實,用今日中國步入G2引領、主打中華復興的事實,證明大陸制度之良善有效而臺式必須接受陸式?

陳先生可否回首以下幾個現象,島內民進黨在野時,野蠻議會廳,加上王金平放水,馬政府所提議案基本被惡行阻擋。這,沒有“少數服從多數”,也算民主?

現在,民進黨當家,國民黨斯文,島內議會議事,何時真正協商?
一句“一事不二議”,容得你少數在野黨些微異議? 這,不叫專制?
再有陳水扁巨貪,民進黨以一個黨的力量死抗硬撐,是為進步?
更大者,臺灣停滯、大陸騰飛,與各自制度沒有正聯繫?

陳長文說:“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國家統一必須是人民「需要美好生活」的統一,而這也就必然包括制度的統一”

只要說統,總體不錯。
問題在“制度的統一”如何講,清一色、一個樣、盡相同?
同到啥程度?
以誰為標準?誰來當裁判?

陳長文開出了良制的幾個特徵,儘管其或許隱含著非議、否定大陸制且讓大陸公知心跳的元素,我也贊成,我不認為大陸制度不該進步。
然而,良制特徵,僅此遠遠不夠
至少,需要強力保證國不分、族不裂,需要保證政治活動不只是政客奪權鬥爭,需要保證社會安定平安和平。
就在陳先生們幾十年良制的自詡、自傲中,台獨愈演愈烈,“中國”在台灣快要搞沒了,還不醒醒嗎

陳長文說:“一國兩制是鋸箭法”

其前瞻“不徹底”而可能遺留隱患,其也有香港有亂作依據,然而,這是對一國兩制的嚴重誤讀、亂比喻。
從現實、小處看,何不將一國兩制、看成兩牛拼死相抵,拉開後並駕齊驅?
何不解讀為不爭論、試試看、比比看?
再高遠點、簡單點,其不過就是“不同政治面政治共和制”?
一國兩制,就統一的國家言,“兩制共和”,不就是一種良制?

陳長文說:“先良制,後一國”。 

顯然是拒統法,其隱含大陸非良制,非得大陸先要與臺灣一個樣。
抱歉,在下對此論歷來反胃,十年前即批判其為“隱獨者進攻之矛、滯統者遮掩之盾、良善者迷魂之湯,私心者滯統而又良心不安的開脫之辭”。
這些年來,臺灣的良制論者們,為統一做了什麼,兩岸政治近了幾許,島內獨霧可有消減?
答案明顯負面,則此論確是拒統託辭

海峽中間,統獨事急,我不扯民主 | 天人合一

台事,焦點、關鍵在統獨。
反獨促統,唯此唯大。

民主,是個好東西;
民主,常常變了味;
民主,能成拒統牌?  

海峽中間,統獨事急,我不談民主,莫濫扯民主。

民主,當然是正確方向。
然而民主在有的人心裡,完等於“自己”做主,完等於且只能是自己的方式。
於是,其民主與“袁世凱”的專制危害同樣。

美國、日本,有人以民主劃陣線、拉圈子,捧臺灣為“明燈”,臺灣有人便暈了頭,不知天高地厚,要扯世界民主全球陣營,要拉幫結夥,對抗中共,阻擋中華復興,自願、自費充當遏華馬前卒。
其實美國這些政客,在意的決非“民主價值”而是“美國第一”。
臺灣,棋子而已、最終必為棄子。

一直以來,島內有人將公民直接選舉最高領導人當成民主的唯一形式,並以此自傲、以此鄙夷大陸、甚至當成拒絕統一的盾牌、攻擊大陸的長劍。
當年,蔡英文從香港反送中事件中撿到槍,在反共、去中、借殼獨的路上撒歡兒衝。

遺憾的是,經過兩蔣反共教育,經過李、陳、蔡、及有反共情緒的馬英九沿襲台獨教科書的多年洗腦,島內不少民眾對兩岸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的差異嚴重誇大,對統一的未來心存恐懼,對陸人的誠懇善意尚存疑慮,而大陸、我共、當政、公知,在理論、思想、宣傳、溝通、解釋、駁謬、打假、正本、撥亂、反正諸多方面做得遠遠不夠,以致綠獨身批民主外衣、手持民主利器、打出對抗中共的旗幟,即成助選神器。而國民黨,儘管被霸道的蔡英文專制、欺侮、追打得命若遊絲,然其不少老舊政客,為了選票,竟然在香港事件上,不顧事實、不問緣由、放棄基本的法律常識,跟著蔡氏起哄大陸、攻擊中共、潑汙一國兩制。

情況顯示,民主,在島內這個惡爭爛鬥死磕的政治茶壺中,已經嚴重異化變質,它甚至已經成為了“台獨者進攻大陸之矛、滯統者遮掩不拒統之盾、良善者麻木迷魂之湯、主統卻又怯懦無為者良心難安自慰與解脫之辭
在民主與統一關係問題上,必需揭偽、打假、撥亂、反正。

你知道「土地銀行」為什麼會取名「土地銀行」嗎?| 賈忠偉

那是因為…中華民國政府在接收日本勸業銀行後--日本「勸業銀行」是在1897年(日明治三十年)所成立的日本本土銀行,而「勸業」兩字,日文就是「提倡實業,獎勵產業」之意。1923年(日大正十二年)正式在臺灣臺北開設第一家分店,以提供農業開墾、灌溉、水利開發之長期融資為主要業務,是當時唯一辦理不動產及拓殖金融的銀行。最初在臺之業務均委由臺灣銀行代辦,隨著業務拓展,1933年(日昭和八年)和1937年(日昭和十二年)分別在臺北及臺南興建大型銀行廳舍。

臺灣光復後,陳儀即將勸業銀行位於臺灣的5個分行改組成為──「臺灣土地銀行(Land Bank of Taiwan,臺灣土地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改組後的臺灣土地銀行仍然與日據時期的勸業銀行一樣,繼續肩負調整農業金融之責,扮演全國農、漁會信用部業務的上層銀行,不同的是,土地銀行為政府機構,肩負更為重要的責任。

臺灣光復之初,百廢待舉,要解決戰爭時期所累積的問題,只能靠時間一步一步慢慢來,在現實世界是沒有仙女棒和神燈精靈的!

悲情城市…一個媚俗、沒有考據歷史的聲光煙花秀 | 賈忠偉

從歷史事實來看,臺灣光復之初,不管是米還是糖,幾乎都面臨了產量不足,或是無法生產的困境,再加上大戰之後,必然面臨的貨幣貶值與復員(如臺籍日本兵退伍、難民返鄉)重建壓力……

●所謂的糖輸出…

臺灣光復之初,原來日據時期留下來的42所製糖工廠,其中有34所遭盟軍轟炸受損,僅存8所未受損害。當時擔任臺灣行政長官的陳儀,為了實現「工廠不停工」的承諾,兩年間幾乎讓所有製糖工廠恢復生產。1946年臺糖工廠復工後,陳儀給中央十萬噸糖,在當時發揮了保護臺灣經濟穩定的作用。因為陳儀擔心法幣會影響臺灣穩定,因此才給了十萬噸糖做為四行(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來臺人員與物資的補償…

參見 糖業文化的建構刻不容緩

●所謂米輸出…

臺灣在光復之初,會缺米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在受戰爭末期,臺灣遭到盟軍密集轟炸、日本大量徵兵入伍、海運遭到盟軍封鎖……結果造成──肥料不足、人工缺乏、水利設施遭破壞……最後導致耕地荒廢所致,再加上1945年第1期插秧期間,臺灣北部發生寒害,南部出現旱災,第二期作又遭遇颱風,致使1945年全臺稻米生產僅剩63.8萬公頓,不及1938年總生產量140萬公頓的一半,減產約54%。

外來本土之分無寧日 | 管長榕

清朝官員外放,不得任職家鄉,是以所有地方官都是外來政權。地方或京官,只有退休才能告老還鄉。這是中國歷朝歷代累積的政治經驗,所以治平防亂也。蓋各地方自比英雄豪傑的菁英,每每胸懷「大丈夫當如是」之志,憑藉鄉土勢力據地造反。其事不禁,天下鼎沸,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由是等到滿清倒店、體制崩解,中國立馬進入軍閥割據時代。我們如今回首,更能看得一清二楚,東北王張作霖、西北王馮玉祥,東南王孫傳芳、西南王唐繼堯、山東王張宗昌、山西王閻錫山、四川王劉湘,雲南王龍雲,無非在地人據地稱王的本土政權。即便孫中山先生也是在廣州軍政府下就任海陸軍大元帥。袁世凱號稱中央,令不出京畿,要到袁氏覆滅後12年,中國才經北伐復歸一統。

時序推移,到了國共內戰,老蔣浙江人,老毛湖南人,他兩逐鹿中原時,打到其他任何地方都是外來政權。死人相較於228要多千百倍,只有國共之分,沒有誰是外來、誰是本土之別。許多地方的鄉里辦公室,牆上掛的像框,一面老蔣,一面老毛,今天看誰打進來,像框就轉那個面。

中國幅員遼闊,早期交通不便,方言各殊,加上安土重遷的習性,才有了狹隘的地域觀念,具有強烈排外性,小則漳泉械鬥,百年不休;大則割據一方,裂土稱王,孫中山先生為此痛心疾首,曾斥為一盤散沙,是中國積弱百年,不能團結對外的原因。後來日寇侵華帶來滅絕之禍,國人才漸次覺醒,也因戰禍造成百姓流離失所,才會漸次帶動各地域的交流。

中國改革開放首要的兩大重點:興建各地綿密鐵公路網、強制推行普通話,正是對症下藥,打破地域觀念,消除隔閡,大有助於經濟交流與繁榮。同一時間,李登輝反其道而行,在台強化地域觀念,建構外來政權說,使他擁有本土優勢以穩固權位,但本土、外來之分卻割裂了台灣。他後來更藉國外勢力與內在分離主義餘孽深化地域觀念,從外來政權推向兩國論,讓中國、台灣之分再割裂了兩岸。

政權的良窳才是悲情與否的關鍵。外來、本土之分只是地方割據的藉口。李登輝灌輸錯誤的觀念,企圖實現分離主義的目標,除了在兩岸製造仇恨螺旋外,也在不知不覺中替台灣埋下崩解的種子。當年台南人阿扁來選台北市長,台北人不會說他外來政權,還給過他75%的民調支持。現在台灣的地方選舉都要標榜在地子女或是本土媳婿,否則就有外來空降之譏,面臨舖天蓋地的排擠。分離主義者在大圈圈裡畫分小圈圈,不知道小圈圈裡永遠還有小圈圈。仇恨螺旋將不限於兩岸,也會在島內盤旋。這都是狹隘的地域觀念作祟的結果。

魁北克在1995年獨立公投差點過關後,加拿大於1998年經過最高法院裁示:魁北克沒有權利單方面獨立;2000年更通過清晰法案:下議院有權決定公投議題是否足夠清晰,如果違反了任何清晰法案的原則,下議院有權推翻公投決定。任何一省的獨立協商,必須所有各省與原住民一致參與。當時的總理說,清晰法案是他政治生涯最驕傲的成就。獨派說清晰法案沒有意義,應被忽略。

在法理上有這樣兩句話,「民族自決權的行使不得被解釋為鼓勵採取任何行動侵犯主權和獨立國家的領土完整(territorial integrity)或國家統一(national unity)」。「國際法沒有立場保護魁北克領土完整而不保護加拿大領土完整,也不能接受加拿大可被分割而魁北克不可被分割的矛盾」。最後,公理在大炮射程內,美國總統柯林頓跳出來說話:「是否少數的權力也尊重了多數的權力?」魁北克即使全民公投獨立,在加拿大也是少數,自此魁獨煙消雲散。魁北克是法裔法語區,柯林頓不願見到西方最不甩美國的戴高樂主義在北美有塊立足之地。

富裕的加泰隆尼亞不願稅收分享貧窮地區,因而鬧起獨立公投,獲得九成以上的民意通過,西班牙說加泰的九成在西班牙仍是少數,不但不同意加泰獨立,還審判了獨派分子11到13年徒刑(後均提早假釋)。全世界都沒有人支持加泰。民主是單純計算數目的制度,跟是非善惡對錯的價值無關。民主不管道德,它被西方強權思想提升到普世價值的地位,「多數」本身就是至高無上的道德。加泰獨立已有九成人頭實力,那些標榜自由民主的西方國家何以沒半個支持?

小圈圈的凝聚力本來就強於大圈圈,但小圈圈的多數畢竟只是大圈圈的少數。如果允許小圈圈的民意否定大圈圈的民意,天下粉碎矣。魁北克是法裔法語區,不但與整個北美盎薩不同民族,而且單獨採行大陸法系,不同於英、美的海洋法系,這樣特殊情況都無法脫離加拿大獨立,台獨只是企圖割據的小圈圈,連「民族自決權的行使」都談不上,如何能夠否定中國大圈圈的民意而擁有獨立之正當性?

何況小圈圈裡還有小圈圈,若說「堅持中華民國台灣的前途,必須遵循台灣人民的意志」,將來也會有「台北的前途,必須遵循台北人民的意志」,「萬華的前途,必須遵循萬華人民的意志」,地域觀念為害之烈,台灣可以獨立成一百國。

與島內“一國三制”提議商榷-兩岸任何方案必須“三個排除” | 天人合一

島內《一國三制》的提議值得肯定和積極探索。兩岸,無論和平還是統一方案,必須要排除台獨、獨台,排除勾結外國整中國,排除一國之內不同政治面鬥爭極端化而破壞大一統的國家架構。三個排除一件事,防止對峙隔絕分裂變相再出現。沿著“三個排除”,需要釐清幾個問題:

1. 中國臺灣邦

邦的含義,與國的位階、關係,如何界定。
邦,與省、特區,有啥不同?
邦,有無返國的隔絕牆?

2. 保有原來的政治制度

這種制度,對分族裂國的人、組織、事,有無限制?
統一,應為不可逆地單向行,如何確保不再回頭走?
我的觀點,排除台獨即為統,任爾玩出啥花樣。一句中國人理台、一部國安法護國,可矣。制、治,不是太難事。

3. 地方擁有自治權

自治權,與國家整體利益有大的背離甚至衝突咋個處?
自治權,當然要有邊際,需要事前想清說明白。
深處想、慢慢議、好好談吧!

4. 軍隊互不隸屬,解放軍也不能駐紮在台島

目的何在?有時間限定麼?中外發生戰事,“臺灣邦自衛隊”不幫忙還要添堵麼?為啥不可以共建統一的中國國防軍?

臺灣同胞擔心大陸說話不算話,一定時間甚至較長期限保留武力防範自保,合情合理,然而,不受整個國家(包含臺灣)隸屬、設置梁山水泊禁地,還沒完沒了,就說不過去了。何不來個“聽調不聽宣”?

臺灣不是封建割據的諸侯,統一後的中央(包含臺灣方面的政治力量政治理念共同組建實行共和的中央)也不是一人獨裁的皇上,那需要無限期的警惕與防範?尤其是,隨著中國發展,中華民族中華文明復興,中國(包含島內)軍力走向大洋、走向世界,自然而然,統一後的臺灣島豈能再成禁錮中國軍力腳步的“島鏈”?大大方方名正言順融入中國國防洪流,抵禦外侮、守護疆域,有為自有位,兩岸皆榮光。

統一後臺灣同胞保安全,主要在政治。一個自衛隊就睡安然?
島內精英、此文作者需要站得更高點。

5. 外交自治權

姑且慢言統一的國家(兩岸相向統、共同統後)有無地方外交自治權的問題,先問,“保留原有的友邦”目的是什麼?如果因為面子、因為不背棄老朋友,保留又何妨。問題是兩岸統一後,這些“友邦”與完全統一後的中國還建立外交嗎?若建立,雙重外交不是怪怪的麼?若不建立,你這些“友邦”願幹麼?

再問,“可以參與國際組織”。現今,似乎“只有主權國家才能參與的國際組織”大陸才是反對臺灣參加的,其它,只要不搞、不隱含搞臺灣國、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大陸是沒管的吧?

參與國際組織,還是得看目的與實際影響。如果想留一條依靠外人謀分離、引外人搞內耗,可以嗎?NO!NO!尤其是在大國競爭日趨激烈之時,再在美、中之間搞“等邊”,說得過去嗎?臺灣政治人,應當成為中美間的聯繫橋、潤滑劑、加油泵,而不能成為抵門杠、腐蝕酸、引爆雷。

放寬心,台事一息,美浪即消,中美關係入正軌,中美和,世界安,臺灣政治人兩邊都吃香,立生上國做主榮,頓失東食西宿憂,何不樂而快行動?

6. 中國臺灣邦的民眾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共產黨

臺灣自詡自由之地,不知現在的法律制度且實務上是否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共產黨”,共產黨是否“可以在島內從事政黨活動且參與選舉”。好像現在也行吧?此話,聽起來咋個似乎回到幾十年來“大陸民主自由了再談統一”的老爛筋,莫不是給大陸踢個球、挖個坑、埋個雷?

兩岸,政黨政治,有不同的理念、目的、架構、脈絡。
臺式、陸式,需要更長久點的發展、觀察、驗證、比較。

前些年,我還認為臺灣選舉鬧是只學了西式選舉之外形,而保留了舊中式黨爭之惡質。這幾年,看夠了美國川普、拜登之惡搞胡鬧,經過民進黨蔡英文在島內行“民主帝制”,我論斷《美、台式惡爭,不是民主,叫亂政、是壞制》。臺灣割喉式選戰、打擺子般折騰,就在島內熱鬧吧!就讓大陸安安靜靜搞建設求發展富民眾強國家吧!大陸不求臺灣變,臺灣也莫求大陸變。  

最後,我不贊成聯邦或邦聯,尤其是有任何哪怕些微反悔回頭甚至還原的意味。

兩岸,不是兩族、不是兩國、也不是兩邦,不存在聯邦或邦聯形式。
兩岸,不同觀點人不同政治的面,沒有族、國問題,統一無非是結束對立對峙,實行共和,和合而已。

中國、人類,從山洞、村落、城邦、三千諸侯會孟津到七雄爭霸歸一統,再到而今眼下的區域盟、聯合國、全球化、一體化,散到聚,分至合,是歷史主潮流,長史程大概率看是一個不可逆進程。
中國,公天下、民為本、和為貴,得天獨厚源遠流長凝聚成“大一統”政治文化心理制度優秀傳承。

在世紀甚至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或“大爭之世”中,大體量、大塊頭、大市場、舉國體制、集體主義、越來越充分展示、體現大一統優勢。人民盡享著老祖宗流血拼命留下這天成人鑄的福祉與蔭庇,沒有任何理由留下可以重回分離、對峙、對決、甚至分族裂國、引外人打國人邪路的任何偏門,那怕一絲絲縫隙。

百年內鬥,七十多年難統,大鯨小蝦都捅軟肋痛處,中華民族已經傷夠了、整怕了!
統一,應是血肉融合、神經共用,而非假肢拼裝,更不能多頭鳥、左右搏、繼續耗。
統一進程,一條直道,不容可逆!
哪怕僅僅是為了面子換個新詞尋個臺階,也要百倍警惕、防患於未燃、封死“分”的後門。

台灣當局別再蹉跎歲月喪失談判良機! | 石文傑

雷震在十年牢獄之災出獄後,仍掛念軍國大事,除了輾轉託人把《雷震回憶錄》交予香港七十年代雜誌社出版,至於在獄中所寫五十萬字的《雷震獄中回憶錄》卻遭一群莽夫焚燬。

1971年雷震寫了「救亡圖存獻議」萬言書,上陳國民黨高層,建議放棄反攻大陸妄想,主動改中華民國國號為「中華台灣民主國」,一則謀取生存之道,另則讓中共師出無名,不便動干戈(因國名仍有「中華」二字),希望兩岸和平共處下去!不再動干戈。質言之,這就是兩個中國模式。

雷震一生是以反共聞名於世,其創辦《自由中國》半月刊,主旨即在此。但也深思反攻大陸無實現可能,所以採左右逢源、兩岸共存的方案,國號仍叫「中華」類似大英國協模式,亦即邦聯式的「大中華聯邦」,當時港澳仍未回歸,情勢似有相當可行性,雷震可真是用心良苦、苦心孤詣!

當時1970年代中共還不夠強大,雷震提出比鄧小平一國兩制更早、更寬鬆的方案,當時如果兩岸進行政治協商、政治談判,很有可能被對岸接受。

可惜國民黨當局因循苟且、磋跎歲月,堅持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其實就是變相的鴕鳥心態。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和擁核大國,甚至敢向老美叫板,摸老美的老虎屁股,如執政的民進黨提出類似方案,陸方豈會接受比一國兩制更鬆散的雷震模式!?

台灣從國民黨到民進黨始終抱持鴕鳥心態,拒絕與大陸進行政治談判、政治協商,然而時間不斷流失,歲月不斷磋跎,情勢相當明顯,東升西降,未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必定日益強大,我方恐怕被迫在解放軍兵臨城下之際,妄想再要求一國兩制恐時不我予,機會不再,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未來一國一制恐怕是台灣人民的終極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