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於美國國務院更新美台關係網頁,未再提“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以及“美方不支援台獨”,而令部分台獨分子欣喜若狂。足見他們“倚美謀獨”的心理缺失,已到了病入膏肓,無可救藥的地步了。站在同為中國人,以及兄弟骨肉之情的立場,真令人既遺憾又悲哀。
筆者雖為臺灣外省人,但自小在臺灣長大,早已視臺灣為家鄉,不覺自己與臺灣本省人有何區別。認識我的大陸同胞,明知我祖籍在大陸,仍視我為臺灣人,筆者也認為理所當然,無需糾正。即使外國人問起來,我也會不假思索地回答,來自臺灣。德文中,來自何地,即意味著是那個地方的人。有時為了避免誤會,以為臺灣是另一個國家,才會說,來自中國臺灣。這是台獨分子,絕不願做的表述方式。
1970年筆者來到德國,慕尼克,住在一所天主教辦的學生宿舍裡。某晚宿舍負責人想瞭解,住宿學生的背景,逐一詢問學生來自何地。同樣來自臺灣的同學,對此卻有兩種不同的回答。一般祖籍地在大陸或偏藍的臺灣同學,會回答,來自中國。而有台獨傾向的臺灣同學,則會回答,來自Formosa,甚至連臺灣兩字都不屑提及。這給筆者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那時台獨分子已開始在臺灣留學生中,散播台獨思想,進行洗腦了。從那時起,臺灣留學生中就逐漸開始分為“統派”與“獨派“或“藍營”與“綠營”了。
許多人都會問,“台獨思想是怎麼產生的?”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牽扯到多層因素。但據筆者淺見,認為最明顯的有三個方面。其一,日本的殖民統治。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日本。當時許多臺胞都捶胸頓足,哭天喊地,不願接受做“亡國奴”及“次等國民”的命運。
日本統治臺灣,前期施行了高壓政策。據說前後殺害了數十萬臺胞,有說二十萬的,也有說六十萬的,至今沒有個統一說法。但日本人嗜殺,嗜用高壓手段是毋庸置疑的,譬如在抗日戰爭期間,大陸同胞也經歷過日本人的屠殺與高壓政策。但後期日本人對臺胞改採溫和的同化政策,並推行所謂“皇民化運動”。時間一久,有些意志薄弱的人就發生了動搖,真把自己當成了日本人。1947年發生的所謂“二二八事變”,就是在此背景下釀成的。國民黨到臺灣後,並非沒有試圖抹去此事的創痛記憶,但台獨分子卻一再在傷口上撒鹽,甚至還進行歪曲宣傳。背後究竟有誰指使,值得關注。
其二,國共內戰。國民黨1949年在大陸內戰失敗,敗退臺灣後,在臺胞中極力進行反共洗腦宣傳,造成臺胞普遍仇共、懼共的心理,並用“反攻大陸”麻醉、哄騙來自大陸的臺胞,使他們相信,國民黨終將帶領他們重回大陸故鄉。這也是當局為了防止外省人與本省人過度融合,造成威脅的手段。1960年發生的雷震案,即在此背景下產生的。
其三,美國的介入。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派遣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將臺灣視為禁臠,實行間接佔領。直至1979年中美建交後,才表面撤出了臺灣,但其實際影響力卻從未中斷過。為實行均衡外交,減輕來自蘇聯的壓力,1972年美國尼克森總統訪華。此純屬美方的策略性運作,中美間的大國對抗,意識形態的對立,並未絲毫減輕。既屬一時間的策略性運作,則一旦時過境遷,形勢改變後,就會回到原來的敵對關係。這根本不至令人感到意外吃驚。
台獨分子倚美成性,才會把美國對臺灣的態度看得如此重要。 其實中、美雙方既然改變不了敵對關係,與其相互虛與委蛇,不如把真實關係挑明瞭好,可避免有人心存幻想,放鬆警惕,一旦對方全面攤牌,會造成措手不及的無謂損失。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是個事實,美國否認也改變不了什麼,而最後是和統還是武統,跟美國是否承認一中沒有關係,也是美國阻擋不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