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美論之關於認知作戰 | 郭譽孚

哈,如前述,因為我是一個公民教師,也是一個中間選民,我確實不應該有顏色,我應該要儘量的客觀中立,所以其實曾經執政的藍綠都已成為我批判的對象。

前文提到,我島跟著美國走太久了,在「自由陣營」的名號下,長期被『催眠』或該說是被『欺騙』;看上世紀中,美國使用「冷戰」一詞,我們就跟著用,但是『冷』在何處?對於真正捲入戰爭的國家言,它們面對自身廢墟般的社會,有的應是心中無比的「寒意」吧。為何我們要跟著使用它?到如今,號稱「冷戰」已經結束的三十年之後,仍然執迷不悟?

我想這一篇「疑美論」,就由我們的自省談起。

有一個「很醜陋」的東西,我們怎能把它命名為『美麗、美好、美妙、美滿。。。真善美』,那樣的話,我們的整個認知系統可能遭受到多大的扭曲?

我們的祖先很荒謬,或者真的那一切都是命運的注定;使得我們竟然把一個自己認知不多的國家,命名為「美利堅」,簡稱『美國』;該國所處的地塊本來只稱為「亞美利加」,不是嗎?它們不僅殘酷地蓄奴,並且大批屠殺印地安人,那樣的血腥與苛虐,如何能輕易與「美」相連結──那錯誤的命名,是時候了,我們應該如何糾正?

看哪,雖然它在1900年以來,就是世界上國力最強的國家;但是在1840年代,它就跟隨著鴉片戰爭後英國來到我們的土地上「利益均霑」,一起買賣鴉片圖利。一個英吉利,一個美利堅,是那麼理想的搭檔。看來應該是當年某個漢奸給予它們出的好主意。或者沒有那麼嚴重,只是當年我們「與人為善」的國人,對於認知作戰的無知?

1871年,為了破壞「中日修好條規」可能發展為中日軍事同盟,它們指使其駐日公使破壞中日關係;然後,1874年,就有了美國人李仙得導引發生的「台灣牡丹社事件」,然後,再有「甲午戰爭」後贊同割讓我島的馬關條約。

1905年,由於苛虐對待我們華工,那些為它們修築中央太平洋鐵路與開發西部的國人啊,導致我們中國人最早疑美、反美的覺悟──當年,中國各大口岸,甚至新加坡都掀起了抵制美貨的浪潮,甚至上海有教會學校學生退學者,據稱當時的情況是──

「為期一年餘,美國對華貿易因此減少四成,中國工業生產量提高。廠礦投資增加二倍。使國人了解,抵制外貨為和平反抗外力的有效工具。」

這就是我們應該感謝的美利堅啊!讓我們知道了,中國人「持其志勿暴其氣」的「自立自強」,無須「奴顏屈膝」之道──雖然袁世凱奏,請飭各省禁止抵制美國禁工續約。

然後,也才有了美利堅為了美國的國家利益而退回庚子賠款設立清華學堂,以及在華設立協和醫院的計畫;還有美國總統宣告優待赴美華商及遊歷者。

無論是由台灣牡丹社事件起,或者是由破壞中日修好條約起,或者是由鼓勵李鴻章割讓台灣的馬關條約起,或者由前述的抵制美國禁工續約起,我們怎能不對於美國的作為起疑?怎能不將「美國」之名,視為我們國人最早認知作戰上極為無知的重要實例?

更不要說,大家應該知道的,八年抗戰的前半段,美國如何以「中立不介入」為名,拒絕代運,把戰略物資賣給日本;後半段,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才改變其立場;在日本與汪偽推出撤除不平等條約之下,才勉強接受廢除治外法權,但是拒絕全面改約,同時,戰爭末期,竟然未經我同意私自把蘇軍引入我富庶的東北,種下了戰後動亂的根苗。

以致於,不僅日本投降後,對於解決蘇軍撤退的問題上,它竟然建議老蔣自行提案請將我東三省由美、中、英、法、蘇五國共管;對於中、美兩國同盟的關係,戰後竟然逼迫國府簽訂雙方絕對不平等、在國府立法院中被國民黨立委批為「喪權辱國」的「美中友好通商航海條約」;不久,更有1949年完全把中國惡質時局甩鍋給國府的「美中關係白皮書」的公布。以至於最後國府不能不來台。

由於美國,國府遷來我島,也由於美國的國家利益,國府在島上站穩了腳步;但是另一種美國利益,卻也將國府的台灣,轉成「中華民國台灣」「中華民國的台灣」,我們是否感受到自身的真實處境處於危疑之中?感受到另一種認知作戰中不斷變臉的「美利堅」,下一步可能是怎樣猙獰、惡毒的恐怖面貌?

藍綠雙方啊,歷史真相是如此的,過去的血淚斑斑與當前它們的種種恐怖的公開規劃,由「巷戰」「佈雷戰」「每戶一挺AK47步槍」與我們柔美的田園風景與傲嬌的台積電,將很快成為廢墟,我們真的可以視而不見嗎?還是等著那一天之後,我們才要由絲毫不懂得「疑美」的遲鈍者,飛躍成「反美」的衝動份子?

昨天提筆此文,有很深的抑鬱,為我們的島嶼命運擔心;一大早看到網上,大甲鎮瀾宮媽祖起駕的空照圖,密密麻麻的人群啊,他們是否也有所覺悟?或者正是由於此類的覺悟才使得他們如此聚集,他們也感到了當前我們社會共同的危疑,以此作為自救之道?

回首過往──
我們「不疑的」美國,他們哪一次的惡質作為不是掛著民主自由的聖潔口號?不敢「疑美」的我島,教科書上從來不敢描述我們前面提及的種種應該「疑美」的史實,以致於我們島上還有多少年輕人由於缺乏人生經驗,缺乏穿透那些口號迷霧所需的洞察力,甚至看到當前烏克蘭自行淪落為廢墟的悲劇,也不懂得反思自身處於多麼危險的處境。

覺醒啊,起來;覺醒啊,起來;真正地起來,像是對岸當前的中國人。不能僅滿足於小確幸地。。。

矢內原忠雄拆掉日本的假面具~以酒類專賣為例! | 賈忠偉

總督府在專賣法公布之後(1922年總督府以律令第3號公布《臺灣酒類專賣令》,嚴禁私自釀造販售,臺灣成為日本唯一實施酒類專賣的地區),總督府的第一步工作,先強迫小規模的私人造酒工業歇業,並收買具有相當規模的民營造酒設備。第二步工作,則是嚴禁民間釀酒。

由於專賣局的自製酒的產量一直是「供不應求」,再加上每個人的喜好不同,故在實行專賣制度之後,每年仍有大量酒類進口。其中進口最多的是啤酒(約占總輸入量的70%),其次為日本清酒(約佔輸入總數的20%),其餘為紹興酒及洋酒…但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由於當局的禁令,中國酒及洋酒的輸入,已告絕跡。

被日本歷史學家家永三郎讚譽為「日本人的良心」的矢內原忠雄在他所寫的《帝國主義下的臺灣》中指出:「總督府禁止民間的酒類製造,封閉過去散在全島的200個釀酒廠,而於專賣局的15工廠集中生產……總之,酒專賣制度乃使一般酒類製造業及販賣集中獨佔於國家資本,而同時對於日本人資本家大企業的酒精及啤酒,則認作例外。這一制度的特徵,顯然是在保護資本家的企業,使由國家資本及日本人資本的臺灣酒類生產獨佔資本主義化」現在,我們重複地說一句;關於酒精與啤酒的專賣,雖然後來辦法已有變遷(1933年啤酒只許自由生產與輸出,不許自由販賣;1938年酒精亦已列入專賣,但仍許私人生產與輸出),但其「保護資本家的企業,使由國家資本及日本人資本的臺灣酒類生產獨佔主義化」,却依然如故。

【被日本歷史學家家永三郎讚譽為「日本人的良心」的矢內原忠雄】

◆當年被臺灣總督府以妨害統治為由列為禁書──矢內原忠雄(1893~1961)所寫、在1929年10月出版(矢內先生是在1927年來臺灣實地考察)的《帝國主義下的臺灣》,對於1922年組督府實施臺灣的酒類專賣,曾有一節「富有意義」的記載;雖然在此書出版以後,專賣的範圍,已有所改變,但仍具參考價值

「…總督府禁止民間的酒類製造,封閉過去散在全島的200個釀酒場(廠),而於專賣局的15工場集中生產;又,酒類的自由販賣亦在禁止之列,而由總督府的指定商人所獨占。酒精與含有酒精飲料的販賣,一概收歸總督府的掌握。例如清酒、米酒等日用酒類的販賣,不用說了,就是過去以藥酒名義在藥店販賣的藥用葡萄酒、病院(醫院)所用醫藥用的酒精與家庭所用吸入用的酒精、洋漆、celluleid(賽璐珞,即合成樹脂)、香水等製造用的酒精,甚而至於汽車燃料用的酒精,都非經總督府之手不可。不過,這樣廣泛的酒類生產及販賣的專賣獨佔,却公認有二大例外。一是製糖會社酒精工場的酒精製造及島外販賣,二是啤酒的製造與販賣。1926年末,民營酒精工場為製糖會社所屬10工場及其他2工場,每日的製造能力凡533石(明治時期一石為180.39公升/中華民國的1石為100公升),而專賣局2工場的製造能力則為70石;同年度的總生產額146,000石,其中專賣局的生產僅為936石。即酒精主要是屬製糖會社的副業生產。又,同年度酒精出口額136,000石、價額608萬圓,其為重要出口品,則大略可與樟腦相匹敵;即其生產額的大部份是供出口用的。在專賣制度上,拿酒精製造及島外販賣除外,據說理由因『這在島内的消費極少,而其製造原以向島外出口為主要目的』。不 過,如就主要以向島外出口為目的的商品來說,則樟腦的情形也是一樣。拿酒精歸在專賣以外,實際上的原因,恐怕是在尊重製糖會社酒精工場的主張。其次,啤酒的生產額,1925年度為6,000石、51萬元,全部為高砂麥酒株式會社(1919年月設立,資本金200萬)所製造,啤酒的製造與販賣,所以算作專賣制度的例外,據說是因為這一事業草創不久,尚在試驗時代的緣故;而其結果,是使高砂賣酒株式會社繼續存在。總之,酒專賣制度乃使一般酒類製造業及販賣集中獨佔於國家資本,而同時對於日本人資本家大企業的酒精及啤酒,則認作例外。這一制度的特徵,顯然是在保護資本家的企業,使由國家資本及日本人資本的臺灣酒類生產獨佔資本主義化」。

現在,我們重複地說一句;關於酒精與啤酒的專賣,雖然後來辦法已有變遷(1933年啤酒只許自由生產與輸出,不許自由販賣;1938年酒精亦已列入專賣,但仍許私人生產與輸出),但其「保護資本家的企業,使由國家資本及日本人資本的臺灣酒類生產獨占主義化」,却依然如故。

參見──周憲文:《臺灣經濟史》(臺灣開明書店),p617~621。

高砂麥酒株式會社,位於臺灣臺北市上埤頭(即今日臺北市八德路二段與建國北路交叉口一帶),創立於1919年(大正八年),其在1920年年(大正九年)4月落成的啤酒廠是臺灣第一座、也是日據時期唯一的啤酒製造廠。日本無條件投降後,高砂麥酒被臺灣省專賣局(1947年臺灣省政府成立後,改組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接收,廠房幾經更名,於1975年改為建國啤酒廠,因其仍保有日據時期的部分建築等原因而被指定為古蹟。

高砂麥酒會社是由日本芳釀株式會社社長安部幸之助號召成立,1919年1月13日於橫濱召開創立大會,同年4月在臺北設立工廠,1920年(大正九年)4月完工後開始生產…1922年(大正十一年)7月1日,臺灣實施酒類專賣,今後各酒類的製造與販售均由專賣局負責(酒精不在專賣範圍內),但啤酒在「酒類專賣令」裡規定「暫時除外」。之後總督府雖然數次想要將其納為己有,但因業者(為日本人)的抗議而停止實施…1933年(昭和八年)5月1日臺灣總督府以律令表示開始要將啤酒納入專賣,並於該年7月1日正式實施。但與其他酒類不同的是,專賣局採用「收購專賣」方式,讓高砂麥酒繼續生產啤酒,再統一由專賣局購買銷售…1943年(昭和十八年),高砂麥酒成立緬甸分部,除生產啤酒外也生產清酒與醬油,稍後也開始產硝…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該公司為臺灣省專賣局接收改為臺北啤酒公司,廠房幾經更名後在1975年改為建國啤酒廠,近年改稱臺北啤酒工場。

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高砂麥酒株式會社】(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AB%98%E7%A0%82%E9%BA%A5%E9%85%92)。

賴清德「2024是民主與專制的抉擇」是欺騙抹黑! | 郭譽申

民進黨正式提名賴清德參選總統,賴隨即召開記者會發言指出,台灣沒有統獨問題,民主是最大共識,2024將是民主與專制的抉擇。看來「民主與專制的抉擇」是賴的競選主軸,強調兩岸的政治制度不同,台灣的民主制度優於中國大陸的專制制度,因此要反對親中的國民黨,並支持以民主起家的民進黨。

回應賴的發言,侯友宜指出,中華民國自1996年以來,早就是民主化的國家,當前人民最關心的是能不能安全、安定與安居樂業,政府現在是內政停滯、百廢待舉,應該要立即改革,讓人民安心過好日子才是首要工作。侯的回應非常好,民主或專制只是無謂的標籤,讓人民安心過好日子才是重點。

邱吉爾早就說過:「民主是最糟糕的政治制度,除了那些我們早已試過不管用的制度。」(Democracy is the worst form of government except for all those other forms that have been tried from time to time.)懂政治的人都不會迷信民主制度,而會認清民主制度有優點也有缺點(參見《選舉民主的優缺點-駁蔡英文推崇民主》),而絕不完美。

民主與專制的對立是典型的二分法,製造敵我矛盾。現在世界上的多數國家都實行了選舉民主制度,但是制度細節有不少差異,而實行的成效更有很大差異。如何才算民主國家其實頗難判定!只要有大型選舉就算民主國家嗎?沒那麼簡單吧!類似的何謂專制也不易界定,沒有大型選舉就是專制嗎?現在的中國大陸、北韓、越南和以前的蘇聯都一樣嗎?同一個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和之前顯然有不少差異,仍被視為一樣的專制嗎?政治制度非常複雜多樣,竟然被簡化成民主與專制的二元對立,無非是製造敵我矛盾,藉以打擊異己和敵對國家,使世界無寧日啊!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的廢墟中建立,只花了70多年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威脅美國的全球霸權,即使中美仍有一些差距,美國建國至今已將近250年,中國發展之神速可見一斑。而且中國是已經40多年沒打仗的和平崛起,不像美國自建國以來經常動用武力,以實現領土擴張,並曾經殖民海外。若中國算是專制,則專制是令人稱羡的好制度!

有些人指控中國大陸不自由。只要觀賞一兩齣大陸製作講述當代社會的電視劇就知道大陸社會與台灣社會很相似,自由得很。疫情期間不計,大陸近年出國觀光旅遊者成為洪流,怎可能不自由?指控中國大陸專制、不自由,完全是造謠抹黑!

世上沒有完美的政治制度,把複雜多樣的政治制度簡化成民主與專制的二元對立,無非是製造敵我矛盾,藉以打擊異己和對手。賴清德抹黑中國大陸為專制國家,於是能夠抹黑比較親中的國民黨,因此爭取選民票投賴和民進黨。賴和民進黨始終不改其欺騙選民、抹黑對手的一貫手法!

均富、共富、先富、“法富”四合一 | 天人合一

 ——螺旋式上升、否定之否定昇華。
 ——歷史發展的自然軌跡,應當繼續釐清的概念。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緣于當年的民眾的整體貧困,
逆反當時“以窮為榮”,
打破禁錮心智的平均主義,
釋放人群壓抑的原始欲望,
實行先富示範、帶動、説明後富的發展路徑,無疑是有理有據且成效顯著的。

問題出在,
有人在搞官富、權富、非法富,
有人忘記了先富帶後富,
以致腐富暴富驚心,貧富差距惱人,對“先富論”詬病日甚,似乎又到了社會風向逆轉時。
甚至出現“反腐過後必然查富”猜測。
這當然是沒事找事,是“烹小鮮”時的亂攪動。

在“富”的問題上有許多問題需要釐清,有仇富陷阱需要警惕。

天人合一如是論:
仇腐,莫仇富。

富足,人之所欲;民富,黨旨所歸。
富不損人,道德不怪。
富不侵法,法律莫糾。
富是富非,一斷於法。

心裡想著富,嘴上仇著富;
心裡想著自己富,嘴上仇著別人富;
自己富了想更富,只要別人不比自己富;
如此仇富叫妒富,最後大家都難富。

仇富,無聊;
限富,愚蠢;
劫富,禍患;
仇腐,自然;
反腐,正道;
不腐,人格。

法富,即使暴富、也當正視、善待。
有人說:沒腐哪來暴富?沒暴富如何繼續腐?相輔相成,如何割裂?

在下以為:

官,
部分富,不違法紀,自然,正常,認可;
普遍富,不違法紀,然不僅差別,且成分化,有違民意,即需調整,但不是階級差異、不搞階級鬥爭,屬於政策調適、自我完善。
只要腐,無論富、窮,輕、重,都該治,都要反。

民,
沒違法,或者即使有法而法未至,富、依然算法富,
即使暴富、富可敵國,也當正視、善待。

共富、先富,加上法富,才是昇華、方向。

近30年來,兩極分化是嚴重的。政策調整是必要的。
政府手段,市場手段,同時並舉?誰強誰弱?選擇是可以商量、爭論甚至鬥爭的。

然而,這不是階級鬥爭,這是同一社會內部、同一公民範疇、同一法制體系、同一大目標、同一進程中的自我、自然、理性調整。其不能採取仇富、限富甚至劫富的辦法。

毛澤東們,共同富裕是好的。
將群眾組織起來“齊步走”,形成人心齊泰山移的合力,開啟前所未有的躍進,是實實在在的。
其不足,是經濟,
在實施中有絕對平均主義、大鍋飯;
在沒有多注意發揮經濟、市場手段;
在少照顧人們自由選擇發揮的需求;
在官僚主義胡誇風虛假風。

鄧小平們的先富(帶)後富論,是對的。
減少政府干預,放開個人手腳、允許、引導、鼓勵、支持、扶持人們進入市場,通過千軍萬馬“自由跑”、無序分子的布朗運動,形成巨大的社會熱能,譜寫就了春天的故事,也是明明顯顯的。
其不足,是吏制,
在嚴重忽視官吏腐敗異化;
在所謂“週期律”問題;
在把先富搞成了官們各顧各自富;
在把勤勞致富擴大到了非法致富。

兩類先賢自然還包括孫、蔣們,共同未能注意、盡力、建構、或者說完善、做好的,
是“不同政治面如何相處、鬥爭”,
是未能將國號中共和兩個字的關鍵問題,即“政治共和”搞出章法;
至今,人們仍習慣于傳統舊式政爭、惡爭爛鬥死磕。

事物發展有否定之否定、會螺式上升,
共同富裕為出發點歸宿地,先富(帶)後富為路徑與方法,加上法富為規則底線,就是揚棄、昇華、方向。

當前,習近平強勢反腐,正是用“法富”,匡正過往的不足甚至嚴重失誤、失職、過錯。
反腐,不僅僅緣由共同富裕。皇朝時代、西方社會,不管信奉什麼主義,採取何種制度,腐敗都為統治者及其老百姓所不容,所反對。
反腐,無絲毫涉及先富後富。

民富,法富,任何時候都屬社會之目的、法制所庇護。
官員先民而富,富至於“分化”,合法,不謂腐,但要調整政策,使其合情合理。
官員不合法,哪怕未必到富,依然叫腐,依然該法辦。

反腐敗與調整兩極分化是兩類不同性質的的問題。
前者,基本可稱敵我矛盾,用法制紀律手段;
後者,大多為內部矛盾,重經濟市場辦法。
混同二者,是盲目,會災難。

法富,螺旋式上升、否定之否定昇華。
共富,總目標,大方向。
然,共,不是一樣,不能同時,於是有了先、後富。
此或叫富的一種路徑、方法,一個時段的作為,一種摸石頭的形式。
再後,出現先富忘後富,出現官員各顧各自富,更出現腐富,於是在兩個時期的指導方針相加後再加以法富。

“法富論”重要意義,
一方面,規範富過程,使之合法富。其中之一即為打貪腐。
一方面,保護合法富。其功能就是修正極端、緩衝激進、避免折騰,防止禍患。
均富、共富、先富帶後富、加法富,四合一,有揚棄、有昇華,即方向。

「兩岸互不隸屬」與「九二共識」對決 | 郭譽申

「兩岸互不隸屬」是蔡英文總統的一貫說法,她這次出訪中南美洲、過境美國時再次重申。「九二共識」是馬英九主政時與大陸交流的基礎,被蔡政府摒棄,這次馬訪問大陸,感嘆「九二共識又活過來了」。台灣還是需要在「兩岸互不隸屬」與「九二共識」兩者之間做抉擇。

兩岸目前互不隸屬,是明顯的事實,因此「兩岸互不隸屬」是廢話,說了等於沒說,而且因為是廢話,沒有明顯的漏洞,很能迷惑一般人。然而「兩岸互不隸屬」有其弦外之音,即「兩岸是兩個不相干的國家」,也就是「一邊一國」的台獨。

根據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法以及過去的歷史事實,兩者都是兩岸這土地上的政權,其領土是重疊的,因此兩者絕不代表兩個不相干的國家,不是「一邊一國」,而是需要處理解決的兩個領土重疊、有關聯的政權。換言之,「兩岸互不隸屬」的弦外之音「一邊一國」是不符歷史也毫無法理根據的胡說。

蔡英文不敢喊出「一邊一國」,也或許美國不准她喊,就喊「兩岸互不隸屬」的擦邊球,意思到了,卻可以逃避主張台獨的責任。對岸不是笨蛋,當然看得出「兩岸互不隸屬」的弦外之音是「一邊一國」,因此絕不接受蔡政府和民進黨的胡說。只要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就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善,台灣必定完全親美反中。

「九二共識」的討論已經很多(譬如參見《馬訪陸,九二共識又成話題》),筆者不在此多說,只強調它符合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法以及過去的歷史事實,並且承認兩者法理上的領土是重疊的,因此「九二共識」保留了未來兩岸統一的可能性,也足以改善低迷的兩岸關係。

「兩岸互不隸屬」與「九二共識」的對決等於是台灣要完全親美反中或者改善對中關係的抉擇。即使不提台灣人的祖先大多來自大陸,與大陸是血濃於水,我們應該客觀地評比中美近年的狀況,選擇親近狀況好的一方。

面對新冠疫情,美國的染疫死亡人數和比例遠高於中國,並且完全以撒錢支撐經濟,造成通貨膨脹,貧富差距擴大,銀行爆雷,以及治安敗壞,其今年經濟在零成長左右掙扎。疫情雖然造成中國地方債務增加,經濟也受損,但是在艱困中仍處理了房地產泡沫(參見《恆大危機溯源》),使其社會穩定,而預估的今年經濟增長在5%左右。看來中國的國家內政治理遠勝美國。

在國際事務方面,美國川普政府退出不少國際組織,使盟國心寒;美國荒腔走板地從阿富汗倉促撤軍,其阿富汗戰爭以失敗告終;美國主導北約東擴,逼出俄烏戰爭,成為全球的禍害而美國並無多少利得。中國實行一帶一路,與發展中國家合作共同發展,看美歐對一帶一路的忌憚和批評,即知它是頗有功效的;中國促成中東两個最重要的國家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恢復邦交,是了不起的成就。看來中國的國際關係處理也遠勝美國。

從內政和國際事務看,近年美國都比不上中國,因此台灣當然應該回歸「九二共識」,以改善對中關係,而不該完全親美反中。不過,不論台灣如何抉擇,看來都改變不了中升美降的趨勢,美國將愈來愈無力阻擋兩岸統一。

馬克宏訪中後的是非 | 殷正淯

馬克宏訪中後仍有不少風波,部份台灣媒體不管青紅皂白就大加撻伐。譬如:

Newtalk新聞(劉耀洋):馬克宏把台灣給賣了?訪中談台海惹眾怒 國際社會轟:虛偽!

據美媒《政客》報導,馬克宏在訪中後接受訪問提到其上任以來經常強調的「歐洲自主權」,歐洲各國因陷入不屬於他們自身的危機,而損失了其戰略自主性。

馬克宏續表示歐洲不應介入台灣問題,「加速台灣危機對我們有利嗎?沒有。更糟的是歐洲人自認應該在這個議題上成為追隨者」。

馬克宏更直言,歐洲各國除了不應盲目跟隨美國的外交「步伐」外,更應在經濟、武器、能源方面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對此,各國政要都批評馬克宏的言論只是為了迎合中國的立場。歐洲議會對中關係代表團團長包瑞翰(Reinhard Butikofer)在推特上直斥,馬克宏將為此而喪失作為歐洲領導人特任何資格。

而美國共和黨籍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更在推特上傳一段影片半威脅道 :「若馬克宏真的代表歐洲,認為不該在台灣議題上選邊站,美國大可讓歐洲自己對付俄國」。

其後,網路上更出現大量諷刺、批評馬克宏親中的言論,有網友在推特新創了「macroning」一詞,意指諷刺馬克宏一邊以「歐洲領導人」身份向各國說教,稱要重建歐洲自主權;另一邊廂卻刻意增加對中國的依賴,極盡虛偽。


劉先生,您的最後結論下得很奇怪?「推特新創了『macroning』一詞,意指諷刺馬克宏一邊以『歐洲領導人』身份向各國說教,稱要重建歐洲自主權;另一邊廂卻刻意增加對中國的依賴,極盡虛偽。」

歐洲自主權表現自主的對象是誰?不會是中國吧?歐洲在戰略、經濟、外交與國際關係上的政策導向,難道一直受到中國左右嗎?顯然不是。所以增加對中國的依賴與「歐洲自主」有任何矛盾嗎?這個「自主」的對象是指「美國」,不是中國。

這些年歐洲在美國手上損失還不嚴重嗎?敘利亞問題造成幾百萬難民傾洩進入歐洲,造成歐洲內部種族、治安、社會與經濟上的各種壓力,這是誰造成的?當然不能說百分之百都是美國,可是美國大概佔90%的因素。現在的俄烏衝突歐洲幾乎快垮了!法國是歐洲最重要的雙頭馬車之一,能不為自己的未來著想嗎?

台灣在哪兒?在西太平洋。法國在哪兒?在大西洋。一個大西洋國家沒事來摻和太平洋國家的事情幹嘛?法國打得過中國嗎?法國如此,歐洲也一樣。位處大西洋、地中海的國家,管太平洋這邊的中國這麼多事情幹嘛?況且現在世界經濟的馬車是誰?還是美國嗎?美國已經沒力了!

你們這群台獨份子就洗乾淨脖子或腚眼,要不就是受死,不然就是受雞,反正兩個總要接受一個,好好做一個決定吧。

最後,聯合國五常我方優勢佔三,看來該是完成千秋大業的時候了。

從台灣浮屍看人權民主 | Friedrich Wang

大陸朋友問:「一個江西的男孩失蹤,幾乎引發全國的關注三個多月。雖然最後的結局並不能讓所有人相信,但總算代表中國社會對一條人命的重視。怎麼台灣社會對這麼多長期以來失蹤的青年男女沒有感覺?找到一大群浮屍,整個社會也沒有太多的回響?官方甚至草草結案。台灣到底是什麼民主人權的社會?」

筆者的答案只有一句話:政治鬥爭。一隻非洲猴子可以用來鬥爭桃園市政府,攻擊在野黨;可是一群人死了,那就是死了,怎麼死的隨便說就好,絕對不能讓大家把事情怪罪到執政黨。

民主應該是一種信仰以及價值取向。台灣的民主只剩下投票、金錢、權力,甚至於只有造謠抹黑,不擇手段,完全赤裸裸的鬥爭。請問有幾個人在生活中信仰民主?或者將民主當作一種價值去守護?所以就麻煩不要再說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或者可以說台灣是一個「類民主社會」。

筆者由大學時期到現在的信念沒有變過:一個自由多元的社會,一群理性思考的人民,這是一個健康的國家所必須要有的兩個支柱。而事實上,台灣距離這個標準還很遙遠。很多人莫名其妙地認為筆者崇拜一黨專政,真的就剛好說明了台灣社會就算讀了大學、研究所的人,依然沒有任何思考力,甚至於不看事實,只會想當然爾地去信口開河。

最後,我們若反過來看中國大陸其實也一樣。如果有一天中國大陸也開始走多黨派民主制,並且逐漸開放言論自由,那麼最重要的也是在社會與人民的信仰跟價值,而不是在於是否投票。

從西方主宰到亞洲崛起,合作才是王道 | 藍清水

羅素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了提倡和平寫了一本《社會改造原理》。書中從人類生長原理、國家、戰爭、財產制度、教育、婚姻和人口問題、宗教與教會等主題,一一就當時社會現象加以觀察並提出建議。他反對白人獨尊的社會,但一百年過去了,世界局勢卻仍被白人所左右。

西方人為何會如此自以為是呢?那是因為,大部分的西方國家受到基督信仰的影響,而認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是來解救其他人種的,這在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書中寫得明明白白,他認為這是上帝的Calling(呼召)。自以為受上帝呼召的選民,其中尤以盎格魯薩克遜民族為最驕傲,其以世界的老大哥自居,認為其他民族都該臣服其下,在過去200年中,西方國家對非洲、亞洲的掠奪、迫害便是基於此一心態。我們可以說,過去200年的世界歷史便是西方在主宰、蹂躪其他民族的歷史。

可是,二戰後七十多年來,亞洲國家在脫離西方殖民統治之後,憑著自己的努力逐漸走出殖民經濟的限制,東南亞國家並組成東協組織,加上崛起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可說是亞洲國家的覺醒,是黃種人對抗西方白人勢力的反動。但是,這種反動是建立在彼此既競爭又合作的模式,而不是如美國以各種各樣的競爭限制來達到壓抑對手的目的,以及用金融手段剝削、掠奪其他國家努力得來的經濟成果。

世界的和平,有賴國與國之間彼此的了解與包容,進而去短補長,以此來促進社會的進步,造福人類。兩岸關係、國內政黨不也可以朝既競爭又合作的方式,攜手前進嗎?

以“一綱四目”共和統一復興觀推進兩岸統一 | 天人合一

2008年以來,筆者以“共和統一”為核心、“一綱四目”為架構,就台海和平、中國統一問題發表了一些看法和建議,現集結于後,作為踐行“心靈融合”、促進中國統一的一種探索,供有志于中華民族復興的熱心腸和思想者評說、碰撞、批評、揚棄。

其“一綱”堅持一個中國

“堅持一個中國絕不動搖、絕不含糊,盡一切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用一切手段扼制消除“台獨”。”旨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涵蓋和平統一方針,闡明不放棄武力的底線和決心。其“一切努力”盡釋了對臺灣民眾的善意,留足了協商談判的空間。其 “一切手段”、“扼制消除”較“決不放棄武力”更加全面、更加強硬,更加主動。

其“第一目”同一個歷史階段偉大復興期的觀點

“同一個歷史階段”“偉大復興期”的觀點,力圖將人們的視角從“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的短視、“橫看成嶺側成峰、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偏見,帶向看透紅塵、閱盡滄桑,“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站在歷史高度,百年不過一瞬。在這一瞬間,中國人的是非對錯,恩怨情仇,功過得失,紅白藍黃,漸次清晰:
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相差並不很大,同一個夢想、不同的路線、相隔並不遙遠;
如果少一點黨同伐異、成王敗寇、睚眥必報、唯我正確、黨利至上的舊習,少一點“寧可錯殺一千”的極端;
如果不宥於 “兩個凡是(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真正做到對人對已都“一分為二”;
如果早點有“黑貓白貓”的現實、 “不爭論”“不折騰”的瀟灑;
如果有一個理性、科學解決爭議爭端的機制,爭鬥(無論黨際還是黨內)也許真就沒有哪樣慘烈;
“當年或許不該分、當年不該那樣鬥”、“也許還有另一種選擇”;
中國人猜忌、惡鬥、分隔的根源在舊的文化基因和封建專制傳統;
和平、統一、強盛的政治基礎在和諧、共和理念的昌明。

即便有些問題尚未清晰、無法清晰、勿須清晰,但中華民族歷史大背景未變、復興總任務依然卻是明明白白的。
為了民族、國家、蒼生大益,私怨豈能再計,黨利哪能第一,“現在應該立即談”。
擱置統一是錯誤,推延統一是自欺欺人,設置前提是居心不良,權謀機變是小家子行為,先經後政無異頭痛醫腳。“截彎取直”、徑奔統一主題,直談“和平統一共和”才是正題。
正確地把握歷史時期是制定正確政治路線的前提和關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曾引領中國人走出“以階級鬥爭為綱”,“信資”、“信社”涇渭分明的極端年代,開創了改革開放發展的三十年。
“偉大復興期”觀點或可化解國共情仇、兩岸隔閡,解開台海和平統一的“九連環”,敲開中華民族最終統一復興的歷史大門。

其“第二目”兩個有功的黨

“兩個有功的黨”的評價,是要跳出“自以為是、只以人非、吾黨正確、它党全錯”的是非觀、政黨觀、歷史觀,客觀地肯定國共兩黨在歷史及現實中的功績,優雅地淡化雙方的過錯,將真相研究讓給學者、歷史定論回歸歷史,把批評朝向自己、自我批評還給對方,勇敢地盯向未來,主張兩黨和解、以達到兩岸和解、國人和解。

值得注意的是,應當恰如其分地肯定民進黨對臺灣民主乃至中華政治文明的一定貢獻,並向其深情地發出“回歸中華民族家園,回擁民主進步理念”的歷史呼喊。
和解、和諧、共和這是中華民族和平、統一、復興、強盛的必由之路與必然之態。
非此,不能化仇恨、消怨氣、冺恩仇、息糾纏;
非此,無以安亡靈(尤其是那些至死都堅信為國為民卻又為另一方面鄙視、謾駡、仇恨的亡靈)、無以慰百姓(“國共長期鬥爭,幾百萬人傷亡,近千萬人離散,十多億華人復興的熱望長久不能釋懷,實乃錐心剌骨之痛也!);
非此,兩岸還要爭它一萬年!

其“第三目”三個里程碑描述

“三個里程碑”描述,意在準確地反映中國的過去、現在以及將來,體現人類社會繼承、發展、揚棄、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規律,展現“一個中國前提下什麼都可談”的大度和誠意,真誠地尊重臺灣人民,有效地破解“矮化”、“投降”、“征服”、“併吞”的魔咒,為解決臺灣的“國際空間”問題提供空間,以“什麼都可談、什麼都可變、什麼都可讓,讓到無可再讓”的胸襟和氣魄,將滯統者、隱獨者照現原形、無可推諉,將真獨者逼成少數、逼進死角,將國際阻力降至最低、消於無形。

“中華民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的第一塊豐碑。她結束了千年帝制,結束了軍閥割據,擊敗了日本侵略者,光復了臺灣。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華民族解放史上的第二個偉大豐碑。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民族獨立,解決了十三億人民的溫飽,尤其是近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進入了一個可以談論崛起,構思崛起,走向崛起的時代。
統一後的中國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第三塊最偉大的豐碑,她標誌著中華民族統一、復興使命初步完成,並引領中華民族實現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先賢們的理想,進入下一個全新、富強、和諧、高度文明的盛世時代。

其“第四目”四地五方共建共和

“四地五方共建共和”。兩岸分隔是中國人民在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因以國共兩黨為突出代表的政治路線激烈分歧、鬥爭、衝突而形成的歷史欠帳。
兩岸代表了中國政治差異的兩個方面,不能簡化為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兩岸統一主要在政治統一,而非簡單的地理整合。
完成統一復興的未竟之業,是兩岸人民與全球華人的共同責任,依賴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
統一,是共建、共生、共和,不是解放、收復、納降(當然對“臺灣國”自然要另當別論,只有以武力去解放去收復)。
這裡,“共建”規定了統一的主體、方式、階段、步驟,“共和”標明了統一性質,統一後國家的政體形式。

“共和”,是筆者中國統一觀的靈魂。
綜觀歷史,中國缺少共和:
千年專制,缺共和;
近代戰爭,缺共和;
49年以後,台海對峙、藍綠惡鬥,缺共和;
至今,你大我小、你高我矮、你錯我對、不統、不獨、不武、不談,一觸一中,便撒嬌、發潑、缺的還是共和。

因此 孫中山提五族共和,毛澤東提人民共和,胡錦濤提和諧社會。

共和是出路、是理想、是旗幟、是號角。
共和統一,不僅僅解決中國統一、消彌台海戰禍,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種不同思想、主義、觀點、制度、族群的人們和平共處、和解共生、共求發展的示範,為全世界化解地區、文化、宗教衝突、貧富矛盾、經濟生態危機、歷史種族仇恨,尋求到了出路,給人類大同帶來了曙光。

中美網路爭霸 | 郭譽申

中美網路(含通訊)爭霸是中美全面競爭的重要一部份。筆者退休前的專業是網路軟體,只能熟悉廣闊的網路技術的一小部份,《中國網路圈套》([1])相當全面地介紹中國和美國在全球網路技術和市場的發展和競爭狀況,而尤其著重前者(中國)。[1] 涵蓋面廣,相當難得,可惜完全站在美國一方,一再批評中國,並企圖削弱中國的網路發展,因此有失客觀性,是其缺點。

[1] 涵蓋的網路技術和市場包括寬頻互聯網、監視器和系統、智慧/安全城市、海底電纜、雲端服務、衛星導航系統、以及基於低軌衛星的互聯網等。書中對華為公司從建立到發展有頗多著墨。由敵對者(作者)口中更可以看到真實的華為。

華為現在擁有高科技的燦爛光環,但它是從低科技(最初製造電話交換機)和艱困環境裡一步步爬出來的,拉近了全球城鄉間的數位落差。『華為的員工還在學習,但他們願意前往西方公司不願意去的地方。一名勇敢的員工在俄羅斯待了13個月後,同意前往葉門幫助建設該國的國家網路,「葉門國家窮困,各方面的條件都比較艱苦,高溫、高海拔,衛生、交通、安全都很差,」他回憶:「烈日當頭,停電,酷熱難熬,睡在地窖。」』

作者一方面批評海康衛視等中國企業生產的監視系統精準度不佳,一方面指控中國利用這些系統幾乎達到《1984》裡的全面監控。這兩者實在矛盾。世界各地,包括台灣,都到處裝設監視系統以追蹤犯罪,中國大陸這樣做,就成為滔天大罪!以監視系統追蹤犯罪,只針對少數特定人,並且由偵察犯罪的人員辨識判定,因此可行。另一方面,針對多數不特定人,由監視系統自動辨識、精準判定,不僅現在做不到,恐怕是永遠的科學幻想。哪來全面監控的社會?

馬斯克(Elon Musk)於2002年創辦的SpaceX公司是非常著名的航太製造和太空運輸廠商,目標是降低太空運輸的成本,並進行火星殖民。SpaceX也開發出星鏈系統(Starlink),是基於低軌衛星群的互聯網服務。SpaceX已營運超過20年仍未達收支平衡,而「走在他(馬斯克)前頭的先驅都失敗了」。這呈現中美的差異,美國有更支持冒險創新的環境,而中國比較穩紮穩打,利用後發優勢,避免犯錯損失。

網路(含通訊)是一個廣闊的科技領域,隨時都有變化,[1] 當然不可能預測中美的網路爭霸誰將勝出,而且這不是贏者全拿的競爭,双方只是爭取在全球網路市場占據最大的份額。

作者給美國的建議沒啥新意,就是先聯合歐洲、日本等富裕民主國家,然後擴及其他國家(特別指出印度的重要),共同對抗中國在全球網路市場的攻城略地。另一方面,中國的一帶一路規畫,主要針對發展中國家,結合實體基礎設施與網路基礎設施的整合建構,賦予中國網路發展不小的優勢。

美國自2019年中開始禁止美國及其盟國銷售先進的晶片給華為,使華為受創不小,但活下來了。美國自去年10月開始限制美商出售特定的先進晶片與先進晶片的製造設備給中國廠商,也限制美國公民在中國從事可能構成美國國安威脅的工作(如半導體)。這些措施實行的時間尚短,其影響仍有待觀察。

美國無理打壓中國的半導體和網路產業,背棄自由貿易精神,有何顏面擔任世界的領導者?

[1] Jonathan E. Hillman《中國網路圈套:數位絲路如天羅地網控制全球未來,美國華府智庫專家的關鍵報告》商業周刊 ,2022。(The Digital Silk Road: China’s Quest to Wire the World and Win the Future,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