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高學歷外省空軍人才 | 丁紹傑

成大校友不可以忘了,這批來自「空軍機校高級班」的高學歷外省軍人,他們曾是你們的教授。

「空軍機械學校高級班」是國中畢業考的,還是高中畢業考的?答案都不是,抗戰時期是大學畢業才有資格報考。

抗戰時期政府向國內及海外招募大學理工畢業生投效空軍,有的委任軍銜後馬上工作,有的先進入航空委員會主辦的「高級機械班」,接受短期專業訓練後,才委任軍銜開始工作。以上「空軍機械學校高級班」,每期都有淸華大學的畢業生報考,尤其是1944屆航空工程系的畢業生,幾乎全班投效空軍。

民國52年考上成大工管系的黃三本校友:
「我母系工管系早年在工業管理及工業工程剛起步階段,台灣根本沒有真正瞭解這領域及夠水準的教授,幸好賴有當時美軍利用二次大戰的戰爭與後勤管理,訓練台灣的空軍供應司令部用在後勤供應,當年成大工管系會嚇嚇叫,就是有大陸時代清華機械系畢業,時任空軍供給副司令的李登梅將軍教品質管制及高等品質管制,清華機械系畢業的空軍少將田長模系主任教生產管制、賽局及產業競爭相關課程,清華電機系畢業的空軍少將張璐教授教工時學,加上電機系支援教電工學,化工系支援工業化學,化學系支援化學,物理系支援物理,數學系支援微積分,機械系支援工程畫、應用力學、材料力學、製造程序、工業安全及工廠實習的教學,也才打造出當年成大工管系的深厚基礎,當年在台灣美商的電子工廠,幾乎90%的Chief Industrial Engineer都是我們工管系所包辦…。」

上文摘自《成大80,再訪青春》,文中李登梅是「空軍機械學校高級班」一期的,田長模是三期的,張璐是四期。

【台南訊】民國101年7月9日,出身空軍幼校第一期、空軍官校第二十六期畢業、曾數度駕駛U-2戰機深入中國大陸執行高空偵察任務,並深度參與台灣軍用航空自製發展歷程,被譽稱為「IDF之父」的前總統府戰略顧問華錫鈞將軍,雖已從熱愛的職場退下來旅居美國,仍心繫國內航空工業的發展,6日透過前漢翔公司董事長邢有光的幫忙,把他畢生大部分積蓄新臺幣壹仟伍佰萬元捐贈給成大作為航空工業發展基金,義行可風。

華錫鈞將軍簡介:
華錫鈞將軍,1925年生。空軍幼校第一期、空軍官校第二十六期畢業,美國普渡大學航空工程碩士、博士,哈佛大學高級管理班畢業。曾獲頒國軍寶鼎及雲麾等勛獎章二十三座、美國空軍飛行優異十字章、中國工程師學會工程獎章、普渡大學傑出校友、名列科技名人錄及世界名人錄。1948年至1964年任空軍飛行軍官,肩負台海兩岸第一線空防重任;後為黑貓中隊隊員,曾數度駕駛U-2戰機深入中國大陸,執行高空偵察任務。

華錫鈞將軍與成大的淵源,最早開始於民國59年,那時成大仍為「臺灣省立成功大學」,羅雲平博士為校長。在當時機械系系主任李克讓教授的邀請下,華將軍於59學年度在機械系研究所二年級碩士班開始授課,上學期開授「高速流動理論」之課程,下學期開授「磁性流體」之課程,教學認真,讓師生印象深刻。

朱繼岱先生來訊:
民國40-50年台灣各大學缺電機、電子教職人才,所以空軍應國家需要適時釋出人才,一時之間形成「四大皆空」,即台大、成大、交大、清大,都成了「空軍高級班」的天下!所以空軍不但保衛了國家的領空,也為國家培育了眾多的優秀人才!

抗戰時期「空軍機校」是高中畢業報考的,當時考得上大學未必考得上「空軍機校」,我父親是第一期畢業的。

我的眷村在台南水交社,我家隔一棟的斜對面,就是李登梅伯伯的家;我家正對面曾是李永炤的家,李伯伯是空軍航發中心(漢翔公司前身)主任,浙大航空畢業,一直是華錫鈞將軍的上司;我家隔壁張志明伯伯,也是清華大學畢業,長年在「成大附工」教課,退伍後在「台南亞航」工作。

另外,我家斜對面曾是果芸的家,果芸當年是空軍後勤管制中心主任,曾任國防管理學院院長、資訊策進會執行長、神通電腦公司董事長;果伯伯是空軍機校第七期畢業,這在我們眷村是輩份較小,成就最大的一位。

今年我爸冥歲一百,撰此文留念,2018年6月。

又摔戰機,誰導致? | 郭譽申

昨天早晨,高雄空軍官校少尉飛行官徐大鈞駕駛AT-3教練機進行單飛訓練,飛機在起飛5分鐘後墜毀,徐少尉不幸殉職,年僅23歲。今年還未過半,這已經是第三起戰機墜機事件,真是令人難過!怎麼會這樣?

戰機(本文所稱戰機,不包括直升機)要執行作戰任務,當然不如民航機安全。不過,台灣近年的戰機墜毀意外顯然太多了,根據上報【F16失聯】20年國軍戰機失事整理:18起意外,共計33死17傷3失蹤,蔡總統上台前的14年,共發生7起戰機墜毀意外 (上報文中列入5起直升機意外,本文不計入)。對比她上台剛滿6年,共發生8起墜機意外,最近6年戰機墜毀意外的頻率增加了超過一倍(8/6比7/14)。

為何近年戰機墜毀意外的頻率倍增?合理的解釋是,蔡總統上台後全面倒向美國,對抗大陸,對岸戰機於是經常飛近本島,雖然未進入領空,已造成我方空軍需要頻繁升空監視的巨大負擔,因此導致戰機墜毀意外的增加。另一原因是我方的飛行員人數很不充足,造成飛行員的出勤和訓練負擔異常沈重 (參見【F16V批准售台】揭仲/飛行員不足?新戰機的影響與挑戰)。

台灣的飛行員不足,當然因為年輕人不喜歡從軍,而飛行員的身心素質又有極高的要求。近年戰機墜毀意外頻繁,都成為媒體上的大新聞,是否會導致年輕人更不願意進入空軍?若如此,則本已不足的飛行員恐怕會更減少,那我們花重金買來許多美國的戰機又有何用?此外,是否因為飛行員不足,軍方就降低飛行員的身心素質要求,以增加飛行員數量,因此導致較多的戰機墜毀意外?但願不是如此草菅人命。

國軍戰機失事增多的主要原因是蔡政府的倒向美國、對抗大陸,年輕飛行員因此犧牲寶貴的生命。值得嗎?即使有些台灣人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至少兩岸使用同樣的語言、文字,有類似的習俗、文化、經濟生活等等。兩岸最大的差別不過是台灣有民主選舉,而對岸沒有。為了能夠選舉投票,值得犧牲生命嗎?過去二、三十年,台灣的民主制度並沒表現比「中國模式」好,而且大陸的「一國兩制」願意保留台灣的民主制度。筆者真不知道台灣人是為何而戰。統獨與一般老百姓何干?

不論綠營的台獨或藍營的獨台,政治人物普遍喜歡維持兩岸分裂的現狀,而不喜歡兩岸統一。台灣若維持現狀,現在的政治人物都是老大;若兩岸統一,台灣的政局難免改變,多半不利於現在的政治人物。政治人物只管自己維持現狀的利益,哪管追求獨立、對抗大陸會死人?飛行員之死可說是政治人物,尤其綠營政治人物,害死的!

中俄聯合空中戰略巡航 | 黃國樑

中、俄聯合空中戰略巡航自2019年開始迄今,已組織了四次。這次大陸國防部說,這是「例行性」的操演,目的是檢驗提升兩國空軍協作水平,推進兩軍戰略互信和務實合作;行動「不針對第三方」,與當前國際和地區局勢無關。

2019年中、俄首次聯合巡航是該年7月23日,中國派出2架轟-6K飛機,俄羅斯派出2架圖-95飛機混合編隊,在日本海、東海有關空域巡航。第二次是2020年12月22日,中國派出4架轟-6K飛機,俄派2架圖-95飛機聯合編隊,仍在日本海、東海空域巡航。

2019年、2020年聯合巡航

去年11月19日是第三次聯合巡航,中國派出2架轟-6K,俄派2架圖-95MC,空域仍是日本海、東海附近。

今年5月24日據日本的觀測,中方仍是4架轟-6K,俄仍是2架圖-95,不過似多了一架前蘇製伊爾20偵察機。但這次是首度進入了西太平洋,亦即實質地穿出了第一島鏈。這是對於美、日、印、澳QUAD四方會談在日本舉行的一次反制性的宣示,即使北京宣稱不針對第三方。

2021年、2022年聯合巡航

從時間上看即可測度其用意,今年是首次在上半年實施巡航,前兩年甚至已到了年底才舉行,這次距離去年那次不過是半年時間,這麼急著再聯合巡航,就是凸顯對QUAD四方對話的對抗性質,亦即中、俄絲毫不畏懼這四方的虛弱同盟!

穿出第一島鏈的意義重大,它不只針對了QUAD,還有針對台灣的意涵,新聞報導的這張圖,看不出它究竟多麼伸入太平洋,但已進入了台灣東部海域則無庸置疑,而俄羅斯的圖-95也在其中。

這與過去不同的政治意涵,我認為是,中、俄共同表明了,中國若對台動武,完成統一之戰,美、日若要介入,俄可能成為中國的側翼,甚至可以協同一起對抗美、日!

這是對拜登那句答記者問的一個尖銳回應:你要介入沒問題,那我的哥兒們也會介入。所以,要不要介入,你看著辦!

俄羅斯接近目標,戰爭能否結束? | Friedrich Wang

克勞塞維茲在他的不朽鉅作《戰爭論》當中有一句話值得省思:「從戰爭開始的第一天就該思考怎麼結束戰爭」。所以,希特勒、東條英機、海珊等等這些獨夫就是完全沒有體會,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爭取一個長時間的和平,並不是為了你死我活,最後打到亡國為止。

中國古代的孫子也早就說了:「兵凶戰危」「兵貴速,不貴久」。國家的領導人必須止戈為武,有的時候認輸或者求和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反而可以讓國家得到很大的利益。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領導層就比後來二次大戰的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要高明的多。他們知道,戰爭繼續這樣死拖下去德國必然崩潰,所以先把東線與南線戰場結束,然後西線可以打一個和局,至少最後不會滿盤皆輸。

不了解戰爭,那就很難去講求和平。以前筆者有一位研究所的同學,後來不幸在海裡淹死了。我們一起求學的時候,他就多次說過「你的東西有什麼好研究的?」「你這個人信仰軍國主義」。這些所謂的新左派或獨派最大的問題就在這裡,滿口的理想,可是卻不知道怎麼去做,因為每一步都有可能犧牲,害怕而且根本拿不出方法,悲哀。

烏克蘭戰爭進行到現在,俄羅斯當初所揭櫫的三大主要目標:癱瘓烏克蘭的武力、消滅新納粹主義、確保烏東、烏南地區,基本上已經逐漸達到,或者接近達到。所以對俄羅斯來說,現在是收縮兵力,並且消化與鞏固新佔領地區的時候,然後爭取一個體面的離場。這對俄羅斯非常重要。

這場戰爭會因為俄羅斯收縮或者單方面不再積極進攻而結束嗎?這很難說,甚至於我也不是很樂觀。前面有分析過這一場戰爭基本上是長期以來歐洲地緣政治、民族問題、甚至於宗教信仰等等碰撞的一個結果,更可以說是美國與俄羅斯三十多年來的一次總清算。所以想就此結束,不簡單。

回到之前筆者所說的,歐洲的態度會非常關鍵。歐洲願不願意積極追求和平,並且讓戰爭的企圖降到最低,勇敢地對大國說不,會是非常關鍵的一點。看看法國小馬有沒有這個聲望以及決心來挑起責任?

俄烏戰爭會變成世界大戰?比蘇阿戰爭如何? | 郭譽申

始於2月24日的俄烏戰爭已經打了兩個多月,以美國為首,明顯支持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的國家有三四十個,俄羅斯面對多國的軍事援烏和經濟制裁,仍然毫不妥協,甚至揚言不惜動用核武。一些好事者於是聲稱,俄烏戰爭可能變成世界大戰。是否如此?筆者不以為然。那麼俄烏戰爭將如何?

俄羅斯現在對抗大部份的歐洲國家,有些類似二次大戰時的納粹德國,不過俄羅斯顯然不像納粹德國具有超強的民族/種族主義,及重建歐洲新秩序的野心。美國宣稱,普丁有野心恢復蘇聯時代對東歐的掌控。這完全是故意的抹黑。蘇聯時代東歐各國多有強大的共產黨,與俄羅斯的意識形態類似,因此形成共產集團同盟。現在的俄羅斯,與東歐各國已無相似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怎可能企圖掌控東歐各國?普丁不可能沒有這點自知之明。

俄羅斯的作戰計畫也顯示它不會挑起世界大戰。俄羅斯起初是多點進攻烏克蘭,包括攻打首都基輔,俄軍當時可能有意拿下整個烏克蘭。但是不久後,普丁就發現烏克蘭的抵抗意志堅定,而美歐對烏的武器、物資支援源源不絕,因此拿下整個烏克蘭是難以達成的目標。現在俄羅斯的作戰計畫已放棄進攻基輔,而集中軍力於烏東和烏南地區,大多是說俄語的區域,而當地居民是俄羅斯想要保護的俄羅斯族。俄羅斯既已限縮其作戰計畫於烏東和烏南,沒理由反而擴大進攻其他國家而挑起世界大戰。

烏克蘭的一方,雖然國家眾多,除了美國和烏克蘭,沒有一個想要打仗。美國雖然想藉俄烏戰爭消耗俄羅斯的國力,但是怕引起核戰,並不敢直接出兵或逼迫俄羅斯太甚。俄、美双方都不想擴大戰爭,因此俄烏戰爭不會變成世界大戰。

俄烏戰爭是區域性的戰爭,但不太可能短期結束,而烏克蘭幾乎注定了它分裂的命運。2014年烏克蘭即已分裂,現在其分裂和喪失的領土更多。等到俄羅斯占領烏東和烏南的所有俄語區,它大概就不會再採取積極的攻勢,而會轉向地區的長期治理,不論是併入俄羅斯或成立附庸國。俄烏戰爭之前,美、俄的介入都隱身於幕後,現在則是在幕前公開地操控和用兵。

有些人把俄烏戰爭比擬為導致蘇聯經濟崩潰進而解體的1979-1989蘇阿戰爭。俄烏戰爭與蘇阿戰爭相似嗎?不大相似。首先,阿富汗與俄羅斯並無種族親近關係,但是烏東和烏南卻有很多俄羅斯族,使俄羅斯占領和治理烏東和烏南容易得多。

其次,根據維基百科/蘇阿戰爭,美國及其盟國當年對阿富汗的支援似乎遠比不上今日對烏克蘭的支援;而當年阿富汗軍民的犧牲人數,死亡人數估計在67萬到200萬之間,則遠高於今日烏克蘭人的犧牲。換言之,在蘇阿戰爭,美國以少量資源和大量阿富汗人的犧牲,消耗了蘇聯的大量資源;但在俄烏戰爭,美國則以大量資源和少量烏克蘭人的犧牲,與俄羅斯的大量資源互相對耗。因此美國雖然能傷俄羅斯的資源一千,恐怕也要自損八百啊。

烏克蘭軍費超高透露什麼 | 黃國樑

2014年政變後,基輔統治集團將國家財政從改善人民福利轉向強化軍備。烏克蘭的軍事預算從2014年的17億美元增長到2019年的89億美元,佔其GDP的5.9%。

我在觀察者網上看到羅思義的一篇文章,才首度知道烏克蘭早就在為一場大規模戰爭做準備,這些數據讓我驚駭地眼珠都要掉出來,5.9%什麼概念?比以色列的軍費占比還高;羅思義並說,美國跟某些北約國家還有幾百名教官參與烏軍的訓練,烏克蘭根本就是在美國的監督下準備戰爭的。

他要凸出論述的,就是這不是一場忽然爆開的戰爭,而是美國預謀甚久的,並在烏克蘭也積極響應配合,按預定的期程,在相關條件都滿足的狀態下,被人為引發的戰爭!

羅思義論述中的一個重點是:這次美國不再對付伊拉克、敘利亞這種小國,而是單挑俄羅斯這樣的核大國,雖然它並不直接下場,但直接在背後操控。

烏軍不是美籍的美國大兵,但發揮著美國大兵的作用;這顯然是美國的一次戰略思想上的躍進與質變。但美國何以如此?一個可能原因,是它已清晰地感到自己的衰落,而衰落的恐懼讓它鋌而走險,意圖削弱對它生存與安全最具威脅的俄羅斯。

這個盤算還算是在理性的範疇之內,另一個可能卻相當令人驚恐,即美國意欲引爆一場世界大戰,或主要軍事強國都捲入、近於世界大戰的亂鬥,好讓它在亂局中重獲生機,再次為它的霸權續命。因為,美國的霸權就是從兩次世界大戰中誕生的。頭一次大戰它最終參戰扭轉了戰局,擊退了德軍;第二次大戰美軍更兩面作戰,不僅在太平洋上讓日本吃癟,也在歐陸上讓德軍敗退!同時,因為戰爭讓其軍工體系成為全球軍火的最大生產基地。

如果這的確是美國為挽救它的衰落的命運,從而昏了頭地在全球挑起戰端,那台海的戰爭亦不遠矣!美國所說的刺蝟或豪豬戰略,並不是要台灣因為不斷購入武器,最終阻嚇了共軍的進犯;而是一步步在將台灣武裝到牙齒後,挑起台海戰役,不單讓解放軍啃不下台灣,更唆使英、澳、日本一起圍殲共軍,它自己則在最後階段下場收拾殘局!

烏克蘭軍費占GDP比重已是台灣的3倍多,台灣2019年的軍費才占GDP的1.7%而已,烏克蘭同年度的占比竟是台灣的3.5倍。

在美國一再逼迫下,台灣今年國防支出已是史上最高,但不計入F16的購機特別預算,3726億也只占今年全年GDP的1.9%左右而已,若再加上購機預算的年度支出,變成4127億元,約為140億美元,也只占到GDP的2.1%而已。

蔡英文四年前就已承諾要將軍費支出提升到GDP占比3%,亦即,如果真的達成,台灣一年的軍事預算將達到驚人的200億美元以上,可與加拿大、以色列、巴西的軍費媲美。

當一個小島竟與幅員遼闊的加拿大、巴西相提並論,或與以色列這種安全恐懼達到極致的國家相仿,它的目的就絕不是嚇止而已,而是像烏克蘭一樣,準備決戰!

但烏克蘭的最終命運就是被肢解而已,國不復國;如果台灣也走上被美帝一次性拋棄的境遇,那就不是被肢解了,而是被徹底吞滅!就算大陸負傷頗重,但其結果並不會改變!

至於美帝是否真能如其所願地霸權延續下去?恐怕只能是一廂情願。帝國的衰落就像是一種歷史宿命論,它有內在客觀的決定性力量促成它的衰落,不是靠主觀的作為就能挽回。

台灣人若發現軍費突然一夕暴漲,就知道此處不宜久留,最好速速離去,因為戰火馬上就要燒到門口了!

現在的東西兩火藥庫與上世紀初何其相似 | Friedrich Wang

二十世紀初,東西兩大火藥庫,一個是歐洲的巴爾幹半島。因為民族成分複雜,宗教紛呈,俄、奧、英、法、德、義、土等帝國利益糾葛難分,導致區域戰爭、衝突不斷。終於,1914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整個歐洲都捲入其中。

大約同時中國東北,也就是所謂的滿洲一樣紛亂,俄、日在其中角力,牽涉到背後列強的利益。1904-05年的日俄戰爭,甚至被西方史家認為改變了歷史發展進程,英、美背後支持日本獲得勝利,一舉動搖沙俄的統治,並且影響到中國的革命。

滿洲的問題沒有因為戰爭的結束而解決,俄國在北滿的勢力依然很大,加上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興起,滿清被推翻後遺老的復辟行動,軍閥力量的壯大,這些都讓滿洲持續複雜、緊張,陰謀與動盪不斷。發生在1931年的918事變,就是這種複雜情況的一次總清算,日本不能坐視中國民族主義的興起,讓其在滿洲的30年布局付之一炬。這結果是瓦解了一戰後的國際秩序,發生骨牌效應,終於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所以,兩次的世界大戰其實就是這東西兩枚定時炸彈的輪流爆炸而已。如今,西方的炸彈,種族情勢緊張又面臨兩強角力的烏克蘭終於在北約步步進逼,俄國孤注一擲下引爆。是否繼續擴大,坦白說前途未卜,但很難樂觀。

我們還又該問,那麼東方的炸彈在哪裡?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以來,兩強關係緊張,美國明確將中國列為假想敵。中、美這4年來幾次對話,基本無用,矛盾還日益增加,美國拉攏盟國包括日、韓、澳甚至印度加入反中行列,圍堵密不透風。最近烏克蘭有事,美國不斷聲稱要中國出面調停,但是北京基本上在這個事情上低調以對,不願意介入太深,因為知道美國實際上不是真心為了實現和平,而是拖中國下水。

美國現在很清楚,要將台灣推向最前緣,與對岸不斷摩擦,成為一個與烏克蘭類似的角色,制衡中國大陸。所以,一方面鼓勵台灣發展攻擊性武器,二方面提升與台灣的軍事合作,並且不斷放話不排除提高與台灣的外交層級,進入國際組織。美國是否真的這樣做,筆者判斷不是沒有機會,但更可能的是類似聲稱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一樣的做法,誘使台灣配合美國的政策,甚至做為製造顏色革命的基地,但實際上卻不給真正的名份,最後迫使對岸只有使用武力解決問題,美國本身可以給予武器與情報,讓台灣沐浴戰火之中,而自己只需坐觀虎鬥。

台灣,現在基本上與上個世紀日、俄爭霸的滿洲很類似。歐洲被美、俄從東西撕扯,台灣同樣面臨美、中的拉鋸。如今俄國上鉤,戰爭欲罷不能,下一個魚餌能安身多久?但願,筆者多慮了。

從戰史看俄軍以研判俄烏戰爭 | Friedrich Wang

俄羅斯一直被認為是歐洲的邊陲地區,在文化上不被西歐主流所認同。

近代以來俄羅斯的軍隊一直就是一支以龐大的數量取勝,以鈍重為其主要特徵。因為其有無限寬廣的領土可以作為戰略縱深,再加上有數量龐大的農民可以被徵召作為兵源,所以仍然是一個讓人敬畏的大國。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俄羅斯在近200多年來軍事上的兩次主要勝利,其模式都差不多。無論是1812-16年擊敗拿破崙,或者1941- 45年打敗納粹德國,都是利用上面所說的特性,將敵人的力量在廣大的土地與人海戰術之中逐漸消耗,最後再一舉吞沒。

但是如果面對短小精悍,具備專業軍事素養的敵人,並且在一個有限的戰場上進行高純度的軍事對抗,那麼俄軍的表現往往顯現不出一支專業現代化部隊該有的實力。1904-05年的日俄戰爭,1920-21的蘇波戰爭,1938-39年的芬蘭冬季戰爭,沙俄或者是蘇聯軍隊在面對專業善戰的日本帝國陸軍以及有卓越指揮的芬蘭軍隊,甚至只是士氣旺盛的波蘭第二共和國部隊,卻都在有絕對數量優勢之下損兵折將,最後不是戰敗就只是慘勝。1979-89年阿富汗戰爭也大同小異,最後只能狼狽撤退,甚至蘇聯走向崩潰。

蘇聯製造的武器裝備到底性能如何?一直以來都眾說紛紜,而且也有許多不同的使用經驗與評價。總的來說,一般都認為並不如西方的工藝水平,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歷次的以阿戰爭,使用美、法等國裝備為主力的以色列國防軍都能夠大敗使用蘇聯武器的阿拉伯聯軍,當然這也與以色列軍隊的素質以及指揮能力有關。

但也不是說蘇聯的裝備就一無可取,如果能夠有適切的戰術、使用方法以及足夠的數量,在特定的戰場上仍然可以發揮出不錯的效果。越南農民出身的游擊隊就是用蘇聯設計製造的步槍、火箭砲、防空飛彈等等,也能讓使用美國武器的美軍以及南越軍在叢林中吃足苦頭。

這一次的烏克蘭戰爭又再度顯現出類似蘇聯軍隊的上述特性,或者說問題。很明顯,因為工藝技術比較落後,導致在進行城鎮戰之中受到西方精密武器的打擊。美國所設計生產的標槍以及刺針等等單兵反坦克、防空系統都能夠重創俄羅斯的坦克以及武裝直升機,另外美國方面所提供的精密制導,能遠距離重創其海軍的艦艇。而這些,都是目前戰局呈現膠著的主要原因。

但是也正如前面所分析的,俄羅斯只要能夠確保經濟以及後勤補給不出問題,並且將兵力做一些調整與調配,依然可以發揮出原先就有的數量優勢,逐漸壓垮烏克蘭,最後取得類似1939年對芬蘭冬季戰爭那樣的勝利。現在的戰局似乎往這個方向走,簡單說,就看俄國能夠撐多久,而西方對於烏克蘭的支持力道能夠持續多久。

短期之內,戰爭還看不到結束的曙光。俄國的經濟到底有多少本錢可以繼續打下去?烏克蘭的戰鬥意志以及得到支持的強度又能夠支撐多久?

世界最強055型驅逐艦 | 盛嘉麟

中國的055型萬噸級大型驅逐艦,排水量12000噸~13000噸,是當今世界最先進、最強大的驅逐艦,戰力超越美國的伯克級及最新建造中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因此被美國國防部歸類為巡洋艦等級。

截至2022年3月,中國已有6艘055型驅逐艦服役,1艘即將入列、1艘試航中,整個055型萬噸級大型驅逐艦,首批造艦計畫共8艘,即將全數建造完成。

南昌艦 舷號101 服役
大連艦 舷號105 服役
拉薩艦 舷號102 服役
鞍山艦 舷號103 服役
無錫艦 舷號104 服役
延安艦 舷號106 服役
咸陽艦 舷號107 海試中
遵義艦 舷號108 海試中

055型飛彈驅逐艦是中國海軍第四代驅逐艦,加強了隱身效應,採用全燃聯合動力(可以調配不同的輸出動力)、全艦導彈垂直發射筒(共有112個發射筒,可以快速發射不須填裝導彈),以及射頻綜合集成桅杆(即一體化桅杆,將艦上各種雷達、電子戰、通信、敵我識別、數據鏈等設備,都集中裝入桅杆裡,避免互相干擾)。

美國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採用2台MT-30燃氣輪機+2台輔助燃氣輪發電機,總功率為78兆瓦,約合10.5萬馬力。
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排水量6.5萬噸,動力系統總輸出功率才108兆瓦,約合14.7萬馬力。
法國的戴高樂號核動力航空母艦排水量3.5萬噸,動力系統最大輸出馬力才61兆瓦,約合8.3萬馬力。

對比一下,我國的055型導彈驅逐艦,安裝著4台國產GT-25000艦用燃氣輪機,按照公開數據,4台GT-25000燃氣輪機的總功率,為106.8兆瓦動力輸出,也就是14.5萬馬力,是目前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大型驅逐艦。也就是說,1萬多噸055型大驅的動力,超過美國最新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相當於一艘6萬多噸的英國伊麗莎白航空母艦,相當於2艘法國戴高樂號核子航空母艦。

第一艘南昌號驅逐艦,裝備130毫米艦炮、1130近防炮(11管30釐米口徑機關炮,打擊迫近艦身的來襲導彈或炸彈)、紅旗-10防空導彈、32管多功能發射器、新型S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雙直升機機庫。該艦可發射反艦、防空、反潛導彈及對陸攻擊遠程巡航導彈,同時新增反導作戰能力。該艦應用現代化的信息、網絡無線電電子技術,裝備了更先進的對空和對海雷達。垂直發射導彈數量達到了創紀錄的112個,而且還設置有雙機庫和超大飛行甲板,可大幅提升裝載直升機的能力。

在後續下水的055型導彈驅逐艦,已經加裝了國產鷹擊超音速反艦導彈,可能還有電磁炮及激光武器(專門對付無人機)。這些在第二批055型導彈驅逐艦造艦計畫中,必然成為制式的標準裝備,中國海軍領先世界,指日可待。

中國空軍運20大型運輸機鯤鵬展翅 | 盛嘉麟

二十一世紀初,國產小型載重20噸的運輸機運-8及運-9是中國空軍空中運輸的主力,以往的中型運輸機是從俄羅斯進口的20多架載重52噸伊留申IL-76,在訓練演習及搶險救災任務中頻繁使用,倍感遠程運輸力量的不足。因此中國空軍迫切需要具有負重致遠能力的大型運輸機。

【研製經過】
2007年,中國啟動了載重66噸的運20大型運輸機工程,代號鯤鵬,全部的設計、研發、製造,主要在陝西的西安飛機工業集團進行。 2013年運20首次飛行測試成功,2015年研製及試飛全部完成,2016年正式服役,接替伊留申IL-76。目前已有40架運20服役,加上正在生產線上的,估計很快可以達到70架。

【引擎優化】
4具引擎的運20最初使用俄製的 D-30KP-2發動機,推力12.5噸。一度使用仿照 D-30KP-2改良型的國產渦扇-18發動機,推力13.2噸。2021年起逐步換裝國產渦扇20發動機,推力16噸,重量更輕。

【執行任務】
2019年10月,運20出現在建國70週年閱兵的空中運輸機梯隊。

2020年1月,運20機群運載大量的醫療人員及物資,飛抵新冠疫情嚴重的武漢,支援抗疫,是首度大規模投入實際使用。

2020年期間,中國派出運20機群向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柬埔寨、菲律賓、越南、寮國等國家運送抗疫物資,並多次承擔赴俄羅斯軍事運輸任務。

2020年9月,一架運20從南韓仁川國際機場起飛,將117位韓戰中陣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士兵遺骸運返中國。

2021年2月,一架運20從北京將國藥集團生產的60萬劑新冠病毒疫苗運送至柬埔寨金邊國際機場,緊急援救柬埔寨。

2022年1月,南太平洋東加王國海底火山爆發造成災害,兩架運20從廣州起飛,飛往東加王國救援。東加王國距離廣州 10,564公里,運20機隊分別在印尼、新幾內亞及斐濟加油。

2022年4月,三批各6架運20從西安起飛,向塞爾維亞交付其購買的紅旗22 FK-3 防空導彈。塞爾維亞距離西安6,841 公里,運20機隊飛越中亞國家,在土耳其降落加油,再飛越保加利亞,到達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

【西方緊張】
中國建立了戰略運輸機部隊,具備了遠程軍力的投送能力,與美國、俄羅斯三強並立。最近運20機隊跨國飛行,尤其引起美國及北約的緊張,真是雄鷹展翅嚇壞鬼魅。

兩架運20飛往東加王國之後,兩國又簽署了安全協定,距離東加王國2000公里的澳洲,立即出面譴責中國把軍事力量伸進南太平洋,威脅澳洲的安全;距離東加王國10000公里的美國立即出面召開南太平洋島國峰會,並將在東加王國設立大使館。

32架次運20飛往塞爾維亞之後,美國及北約都譴責塞爾維亞購買中國的武器,譴責土耳其協助中國軍機落地加油,譴責保加利亞對中國軍機開放領空,威脅歐洲的安全。

【空軍強國】
中國的殲20是世界頂級的五代戰鬥機,足以對抗美國的F22;運20是世界數一數二的戰略運輸機,媲美美國的C17。轟20戰略轟炸機將在2022年首飛,足以對抗美國的B2。直20在2019年已經服役,用於突擊、運輸以及後勤支援的任務。中國在戰鬥、運輸、轟炸、低空的空中武力已達到世界大國應有的強度。

尤其是運20戰略運輸機,跨國越洲的機群編組飛行,遠地的氣象掌握,以及軍機飛越多國領空的外交能力,都展現了完美有力的大國風采,怎不令人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