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天會更好看兩岸三地 | 魏人偉

人類的幸福感不是來自於"存量",而是來自於"增量",也就是說不管你現在有多少錢(存量),你就是想再賺多點錢(增量),否則,你就渾身不對勁,不滿意,不高興…

1980年代,一位深圳打工妹的月工資只有香港的士司機的收入的3%,大陸內地工人更只有1%,所以,那時最流行"二奶村",只要香港人到內地工作就有很大的誘因,因為,我一個月賺你的30倍,拿出不關痛癢的一小部分,就可以當皇帝享受極樂,何樂而不為呢?

台商去大陸也是一樣的情形。
美軍在台灣也曾是一樣的情形。
曾經有過這種人生"高峰"經歷的,除非重新投胎,一切reset重來,否則,誰能坦然接受和挑大糞的平起平坐呢?因為這種階級印象已經固化了。

您知道嗎?這20多年的歷屆美國總統(小布希、柯林頓、歐巴馬、川普)都有一句共同的話:"中國人怎麼可以都過上美國人的生活?"看吧,除非他們重新投胎,否則,他們是不可能坦然接受的。

優越感的被剝奪,等於心理學的解構,那是要脫層皮的,是會精神分裂,甚至會死人的;可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就是人生啦,你要自己去調整面對啊,或者努力爭氣啊,那是你的人生課題,與我無干,我還是一直進步著。

香港為什麼會退步這麼多?
香港房價/物價為什麼如此之高?
香港人以前的美好生活那裏去了?
香港為什麼會累積這麼多暴戾之氣?
依我愚見,這與實施一國两制有很大的關係。

第一屆特首董建華曾有建八萬五千套組屋的政見(效法新加坡),這麼"社會主義特色"的政見,今日看來真是神仙,可惜港英留下的殖民資本集團不同意,他們選擇了美國人那一套金融操作的虛擬經濟,賺的快賺的多,賺足了就跑,留下雞屎給下一代,當然不是他們家的下一代,而是香港基層人家的下一代。之後數碼港、芯片中心、生技中心等政策都一一夭折,台灣也是對大陸判斷錯誤,自己的政策也一誤再誤。

而這時的大陸為了信守一國两制的國際承諾,以及透過香港財團精英高層來穩定香港的政局,堅持不插手香港內部事務,由香港自己看著辦,結果,就是現在這鳥樣,美國也是這鳥樣,其實都是骨子裏貧富差距在外表的映射。

順境處慣了,大家都相信明天會更好,但,事實偏不如此,於是
香港把大陸當替罪羊,
台灣把大陸當替罪羊,
美國也把大陸當替罪羊,
都是一群沒出息的阿舍仔,
以及貴族沒落後的窮措大,
現在,都不自己去討賺,而把大陸當肥羊,當出氣筒。

看到香港的現況,大陸還敢在台灣一國两制嗎?
一國两制就是要維持現有的政治秩序而不激烈打破重新再造的意思,所以,維護的是現有的政商特權結構,香港回歸時掌權的是港英殖民集團餘孽/代理人,現在台灣掌權的不論藍綠都已經是美日幾十上百年豢養的包衣奴才,那你還一國两制嗎?我們小百老姓還是分不到甜頭,翻不了身。何況,1997年大陸是力有未逮,因為1996年才在台海危機吃了鱉,不得已啊!

而現在呢?
也許,是要堅守和平,
也許,要當文明示範,
也許,為了長治久安,
也許,相信同宗共祖,
也許,欲創歷史先例,
也許,明知你不會答應,大家再僵持幾年,就等你油盡燈枯,主動向歷史繳械吧…

統一大業需要兩岸均能仰望的旗幟 | 天人合一

統一必需要實力。但實力不是旗幟,實力需要旗幟引領。
實力不光指硬實力。實力的重大內容是政治吸引力、民意召喚力。
旗幟往往發生強大者料不到、想不通的嬗變。國共之爭的勢換位移即是例證。
迷信硬實力,動輒打過去,除了對民族最大利、人民最大願不充分考慮與不負責任外,在政策與策略上是不動腦筋與不盡全力。

當前在台海問題上,大陸缺乏理論建樹與議題引領能力。
許多時候,許多領域、官方給人被動應付、見招拆招、應接不暇之感。學界常常是眾口一詞、多年一調、將言囁嚅、欲說還休。相較於對岸或統或獨或保持現狀五花八門的熱議,大陸倒像局外人,似乎太過冷清。
最好笑、可氣的是一碰到、想到、意會到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就臉紅心悸降嗓門;
最難忍受的是堂堂正正的“中國”、“統一”等字眼常常要刻意掩藏而只見“和平”、“發展”、經濟上“讓大利”;
最該反對的是政治上不作為、坐等花兒開,把統一搞得遙遙無期。

以什麼統一中國?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陸人覺得陌生,臺灣人或覺已老。
共產主義統一中國?臺灣人或感害怕,大陸人難忍不笑。
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統一中國?國民黨、親中者氣得要跳(我們這七十多年就不是愛國者?不是中華民族復興一分子?)。
自由主義、民主主義統一中國?大陸人只見民進黨胡鬧。
“一國兩制”統一中國?
“一國兩制”從何而生,將向何去?

“一國兩制”是解決台海問題的一種方法,但還不能算統一大業的思想、理論原點,且因在“一國”定義上認知差異,目前尚難成為兩岸的共同語言。
 “一國兩制”需要深化、發展、細化、清晰化。
為什麼要“一國兩制”?
為什麼能“一國兩制”?

如果簡單就是“國家統一”“民族復興”幾字,就太膚淺了,就可能會將“一國兩制”淪為“臨時抱佛腳”、“病危亂投醫”的無奈選擇;就會坐實台人“哄進來、哐在一國再說”、“統戰伎倆”的疑慮;就會簡單我們的心志、使我們忽視臺灣問題的複雜性及其與港澳的差異性而犯“一刀切”、“簡單化”、“急性病”、甚至“施捨感”等幼稚病;就會誤我們跳不出“階級鬥爭”、“東風西風”、“惡質政爭”的怪圈、失去開萬世太平的良機。

“一國兩制”絕非權宜之計,應有更豐富、深遠、宏偉的內涵,或就是不同的意識形態、政治力量、生活方式、社會制度在一個國家內可以而且必須求同存異、政治共和。
共和、人民共和,正是一國兩制的思想原點與最佳詮釋。

“一國兩制”的必然性與可能性在於:

第一,近代百年,中華民族奮鬥復興期也,兩岸同源、目的一致,不同政治信仰的人們在不同境況條件下進行不同探索、形成的不同的模式、經驗、制度及血淚教訓,是中國人的共同財富,共同起點、共同依憑,不應該被輕率否定、破壞、忽視;

第二,海峽兩岸四地在一個傳承最古老的民族、凝聚力最強久的國度內,存在不同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社會制度、治理方式,這或許是上天賜予以“中庸仁和”為中心的中華文明的特殊厚愛與特殊使命,使其能在這冷戰、熱戰不斷、天災人禍時發、人類時臨自毀的紛擾世界裡,擔當和諧、大同的引領,這種“多樣化”、“全色彩”、“小世界”,我們應當珍惜、把握、利用、發揮。

第三,大陸的國號就是“共和”,拂去我們過去在“人民”、概念上的的誤讀,這共和實質就是“不同政治面”的共和。

以“共和”為旗幟則:
“一國”自然是“兩岸”同屬“的一國;
“兩制”不再是有你無我、不容的水火;
“兩岸”只是政治有點差異的兩個方面;
“統一”不過是復興大潮匯流合力共進;
“統一後的中國”是“民國”和“人民共和國”的自然傳承與歷史昇華,由兩岸四地加海外華人五方共建、共和、共榮、共用。
“國號”、“對錯”的爭論可以休止;
“一岸獨大”、“一制獨存”、“整碗全端”、“翻臉不認帳”的擔心可以冰釋;
“矮化”、“投降”、“征服”、“併吞”的魔咒會得以破解;
滯統者、隱獨者將被照現原形、無可推諉;
真獨者、死獨者會被逼成少數、逼進死角;
國際阻力將降至最低、消於無形;
政治對話的禁錮將被打破,統一的民意將成湧天大潮;
惡鬥千年的中國舊式政局將徹底更新。
中華“和”文明將開人類萬世太平局。

談談平滿納會戰的英軍撤離右翼,可能導致會戰失敗的問題 | 賈忠偉

【馬圭(Magway,或譯為馬魏)、東敦枝(Taungdwingyi)、平滿納(Pyinmana)三地的相對位置圖──圖片來源:Google Map】

【早在第200師於3月底退出同古後,平滿納就成了盟軍抵抗日軍北犯的戰略要衝。杜聿明因此制定了「平滿納作戰計畫」,國軍計畫由第五軍主力將日軍主力──第55師團吸引至平滿納附近山地。爾後,駐守緬東之第六軍(面對日軍第18師團)、西路之英軍向平滿納靠近,形成口袋合圍態勢,一舉集殲日軍主力,進而收復同古、乃至仰光,計畫明確應在4月 15日前結束作戰】

大陸網友金米團在《東敦枝沒有羅生門,平滿納會戰英軍沒有暴露遠征軍的右翼》一文中寫道--在平滿納會戰前,英軍並未如國軍戰史紀錄所寫,擅自撤離東敦枝而導致會戰失敗……

我不知道金米團有沒有當年英軍在緬甸佈防的完整資料,所以才會下出那種似是而非的標題與結論,因為當時計畫「平滿納會戰」時的右翼英軍,除了佈防於東敦枝的(英緬印)第17師外,還包括佈防在馬圭的(英緬印)第1師,這兩地均位於緬甸馬圭省內,最重要的是──兩地需結成一線,才有能力防衛平滿納戰場的右翼……當然就距離來看,東敦枝的戰略位置的確是高於馬圭的,但兩地互為依託,缺一不可……

實際上在會戰準備前,兩地英軍早就被日軍攻擊而陷入完全隔離的狀態,最糟糕的是──英緬印第1師在遭日軍襲擊後就從馬圭往仁安羌方向北移,之後日軍主力便繞過孤立的東敦枝,除了繼續追擊移往仁安羌的英緬印第1師外,也將英緬印第17師隔離在東敦枝周邊。這等於讓在平滿納地區佈防的中國遠征軍失去了可以「完全依托」的右翼,而這就是國軍戰史中所寫的──「失去右翼英軍的將可能導致平滿納會戰的失敗。」的原因!

當然整個會戰的失敗也不完全是英軍撤離的責任,當時負責左翼的暫編第55師因防線過長──以營、連為單位分散配置在毛奇、保拉克、南帕、羅衣考、棠吉、他希、黑河等地──而遭日軍第56師團衝散,再加上唯一剩下的預備隊,駐防於曼德勒的新38師主力(113與112團)被調往仁安羌參與解救英軍的任務,如此一來,在中路平滿納準備會戰的中國遠征軍第五軍,不僅左、右兩翼都處於沒有掩護,還有被敵人截斷後路、包圍殲滅的危險。

斯利姆將軍(1891~1970,或譯為:史林姆)在:《反敗為勝:斯利姆元帥印緬地區對日作戰回憶錄(1942~1945)》書中委婉的寫道,他在英緬印第1師從馬圭往仁安羌方向北移後,原本計畫棄守東敦枝,派出一支分遣隊在北面大約25英哩的納茂(Natmauk),去掩護英緬印軍與曼德勒之間的交通線,並讓英緬印第17師主力通過主幹道前往馬圭。這樣一來,就可以切斷追擊英緬印第1師的日軍交通線,並從後面攻擊日軍,但計畫遭到亞歷山大將軍(Harold Alexander,1891~1969)──不願意做任何可能會對中國遠征軍造成不利影響的事而做罷!在遠征軍於4月18日凌晨放棄平滿那會戰而往被北撤後,英緬印第17師撤出東敦枝轉往馬圭的時間,應該在4月19日左右,因為在4月20日,日軍《歩兵第二一三聯隊戰誌》中清楚記載,當時他們在馬圭北方與英緬印第17師有交火紀錄,有一名日軍士兵因此戰死。

參見──威廉•約瑟夫•斯利姆(萊桑卓譯、甄銳審校):《反敗為勝:斯利姆元帥印緬地區對日作戰回憶錄(1942~1945)》(民主與建設出版社),p62~66。

一國兩制到了北風北 | 魏人偉

以下愚見謹供参考:

1. 大陸為何那麼鍾情於「一國兩制」而台灣一直堅拒排斥,連考慮都不考慮呢?

2. 因為普選的美式民主經過百年的實踐後千瘡百孔,只會愈搞愈亂,那大陸怕什麼呢?

3. 留下台灣,不怕兩制,對大陸來說是留下「反面教材」呀,他可以對人民說,您看對門那個誰讀了"放牛班",沈淪再沈淪呦,這簡直就是自証其敗嘛~

4. 普選的社會只要有錢就能選上議員,哪怕是A星或網紅,只要有人氣或"買"人氣就能從政去管理人民/治理國家?您看有個演員自以為攀上老大了,不就糊里糊塗地正在亡國嗎?

人類進入21世紀了,什麼都講專業,只有政治最不專業,全靠詐術,這能行嗎?

5. 歐美的普選民主政治有一段時間的成功是有其特殊基礎的,我們學也學不來的。拿比利時來说吧,他們的面積與台灣相當,但他們以前擁有100倍大的殖民地,形象的說吧,每個比利時人身後就有100個奴隸替他作工,這小日子能不過得美滋滋的嗎?愛怎麼揮霍就怎麼揮霍~

可惜,物老成魅,現在不行了,只能吃老本,而且社會的生態系統已形成並固化、僵化了,很難改革了。

6. 愚見是大陸不會打台灣的,只要不擋道即可忍堪忍,省下來軍費拿來與美國競賽或扶持第三世界盟國,不出幾年,國際棋盤就完全不同了~

7. 至於台灣的權貴人上人們為何堅拒「一國兩制」呢?他們不是中國人嗎?他們不珍惜現在他們正在從中獲利的制度嗎?也許是怕改變吧,也許嫌貨才是買貨人,為自己累積談判的籌碼吧,也許仍在恐懼美爹,還沒回魂吧?

8. 身為小民的我,不必與他們窮攪弄,反正,現制不變,不影響我的日常,只要不打仗不要當砲灰,保住現有的兒孫財產,完糧納稅過我們自己的小日子才是天道。

9. 這是北風北最後一把了,萬不得己我不想變成一國一制,因為我已過慣了現在的日子,已經有兩百萬台商+台生+台勞在大陸住過,聽起來也像蔣經國時代,並沒有宣傳中的那樣可怕嘛?

臺灣,中國政治上的一個“面” | 天人合一

地理上,臺灣是中國(即使“各表”)的一個省,政治上臺灣是中國一個“面”。她既是歷史中國的一段過去,又是現實中國政治的一個方面。

儘管面有大小,勢有強弱。但1與99都不是100。1加上99才是100。合為100後,再沒有了1或99,只有100中之1與100中之99。
政治面的“強弱”,要看趨勢、看發展、而非簡單的槍炮多寡、票子長短、聲音大小。
簡單地以人多人少、地廣地窄、看兩岸關係,是幼稚。

和平統一是“兩面”的共和,尊重是起碼的,互讓是必須的,互變是必然的,糊塗是聰明的,擔心是不必要的,心虛是可笑的,小家子氣是可悲、可氣的。
統一,主要是政治問題,而不是單純的地理問題。將臺灣簡單視為“一個省級行政單位”,將兩岸關係定位為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定位為朝廷與水泊梁山的關係,是糊塗、僵化、可笑、癡人說夢、滯礙統一、危害民族!

無論何種思想、主義,無論多數亦或少數,無論長期還是久遠,都在歷史中形成、完善、接受歷史的核對總和揚棄;
是與非不應由一家說了算,不宜匆忙下結論,不必要一次就弄明白;
不同的路線、主義、模式、觀點、應該允許共存、試驗、比較、競爭甚至碰撞;
解決社會矛盾,鬥爭不是唯一形式,戰爭只是無奈的手段,協商、容忍、寬恕、尊重、和解、等待甚或退讓亦是基本選擇。

和平統一,
不是簡單的地理整合、海峽再通,
不是“勝王敗寇”,
不是解放、收復、納降(當然對“臺灣國”另當別論,只有以武力去解放去收復),
不是“賣台”或“賣共”,
而是不同信仰、主義、觀念、好惡、種族、黨派的人兒在“天下為公、人民最大”理念下的“和諧”、“共生”、“共和”、“共建”。
“共和”才是兩岸的最大公約數,是起點、也是終點。

解決不同政治觀點的人們如何理性相處、鬥爭、協調、競爭、共和、共榮,是中國人一直沒處理好的問題。
當年國共內戰如此,
幾十年大陸“繼續革命”如此,
兩岸長期敵對如此,
當今臺灣島內藍綠惡鬥依然如此,
兩岸只經不政、經熱政冷,政治上至今無交集、難交集仍是因於此。

統一需要共和主義,
中國長治久安需要共和主義,
中華復興騰飛需要共和主義。

馬英九當年要求下屬不以"中國"以"大陸"稱對岸。實質上就是一國兩岸、兩面論。
這較“兩國論”、“特殊國與國關係論”有質的區別。
應當肯定。

統一會如何進行?老美炸台積電? | 管長榕

美國敢炸上海嗎?美國敢炸北京嗎?借他100個膽也不敢。要是不宣而戰,大家注定回到石器時代。那他憑什麼就敢炸台灣?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是中國核心價值的核心嗎?老美炸台灣不就是炸中國嗎?

所以別聽那些老外退將或台灣名嘴們胡說八道,講什麼老共登台,老美就會炸台積電,老美沒有那個種。台積電若有事,洛克希德馬丁就有事,雷神就有事,NASA就有事。護台積電的神山正是老共。

兩岸之爭是內戰政爭的延續,台灣主流不分藍綠都反對此說,他們認為是國與國的戰爭,那都不重要。大陸認為是內戰的延續,這才重要,因為這就決定了解放軍不會來台。國家正常化以後,軍隊國家化,是對付外侮的,不會拿來對內。對內維持秩序是警察公安的事,所以來台的會是武警。

「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是胡說八道,不能比,因為俄、烏的確是兩個國家,而兩岸不是。但當年的「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倒是可以拿來參考。

英美煽動香港暴亂時,曾在國際上放言恫嚇,甚至通過《保護香港法》《香港自治法》《香港人權與民主法》等,表示堅決支持香港自由民主。這期間解放軍雖隔海集結,卻一直對香港袖手旁觀。結果英美除了私下煽動外,檯面上始終不敢有任何動作,解放軍也就不動如山。香港最後由武警搞定。

所以如果沒有外力介入時,解放軍雖會集結,但不會登台,武警出面就好了。這也給國際上一個宣示,兩岸是內政問題,外人不要干渉。別以為武警比較弱,大陸武警可以強大到擁有解放軍的一切配備,只除了核武。核武是無論如何不對內的。以下是對兩岸統一之路的想像。

啟動統一過程之前,會有很長一段的認知作戰,就是大家比拼洗腦的功力。大陸必須在國際上、在滯陸台胞上、在台灣社群上,一一破解兩國論、未定論、外來政權等謬誤,並清楚釋明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人權等西方思想殖民的概念(參見《思想殖民-對民主的反思》),以對抗西方長久霸占的話語權。這是做不完但非做不可的功課,做多做少,影響統一進程的順利與否。

現在我們已經看到,台獨工作者拿不出拒統的正當性,只剩下唯一的口號「2024是民主與專制的選擇」。這就是思想殖民的效果。西方說什麼是普世價值,人們就接受什麼是普世價值。不去思考民主與專制何者較能造福人民,而造福人民才是普世價值。

然後在D-day發出檄文的同時,大陸會將台灣島領空設定為禁航區,解放軍戰機戰艦巡弋周遭,確保禁航令的執行。恐怕在警告不理的情況下,不得已要打下一架出逃的飛機,以儆效尤。此外解放軍的任務就是打援完封,確保不放一隻蒼蠅進來或出去。

檄文闡明有多少人員來台進駐各層級行政區,開始接收工作;有多少公安武警陪同來台負責維持秩序,請大家配合。只要不生事,保證秋毫無犯。如有破壞、阻撓接收工作者,也保證嚴懲不貸。

接收工作事先經過調查規劃,例如更新境管局禁止出境的名單、建立金融單位凍結資金流動的戶頭、切實強化海防部署、實施反獨破獨的一清專案等等。接收完成並迅速移交給在地統派後,就會解除禁航區,外國人及不願做中國人者都可以離境。但有觸犯《反分裂法》者,須經司法審判後依法辦理,例如台灣民政府,此外一切如常。惟在《反分裂法》下,往後獨派或分離主義的言行都是違法的。

這些第一批來台的接收人員與武警,都在出發前留下遺書,自願奉派來台。在接收工作受阻而第一批武警無力控制的情況下,後備武警全面啟動來台。結果是不是如大陸計畫中所設想的「最好不死人、儘量少死人、要死死軍人」,說不得。但想像中恐怕賢與不肖都要玉石俱焚了。這裡面如果有台獨工作者或是國外勢力的存在,由於非屬國內政爭的性質,解放軍也將登台清剿。

應該不會走到這一步,原因是台灣人沒種,統一可以傳檄而定。沒種的原因是拒統不具正當性,不會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意志力與決心。分離主義者若要在澎湖獨立、在花東建國,不論任何理由,台灣共和國也不會接受。澎湖的前途由澎湖人決定,萬華的前途由萬華人決定,饒河街的前途由饒河街人決定…成何體統!在大圈圈裡分割小圈圈,不過是地域觀念作祟。有何浩然正氣?

每一位台灣軍民,只要仍以中國人自居,完全有權利拒絕戰爭,此即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也是和平的基礎。那些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不准你拒絕戰爭,或指責你叛國的人,才是真正的叛國者、和平的破壞者、老外利益的馬前卒。

我極不同意拿兩岸軍力對比做為統一理由,那是只有強弱沒有是非的西方文化。如果拒統有理,就該生死以之,無關力量強弱。但拒統沒有道理。政權的良窳非但見仁見智,也非一成不變,如果說不滿政權就不要國家,當年老蔣政權不論叫什麼國名,不滿者早就丟掉這個國家不要了,今天還有什麼台獨不台獨?更輪不到今天才不想做中國人。

況且再怎麼七折八扣政權的自吹自擂,不可否認現今大陸是中國史上替國家人民做出最多貢獻的政權。當初文化大革命作孽時,理當譴責;現在全國脫貧邁向民族復興時,理當按讚。功成不必在我,拒統有什麼堅強的正當性?西方的普世價值是思想殖民的幻術,分離主義者割據地方的野心,讓外部帝國主義藉以挑起內部政爭,才是事實真相。

台、港反共不已,為何? | 譚台明、郭譽申

中國大陸雖然國營事業較多,明顯是以自由經濟為主體,與「共產」制度已無甚關係,而頗類似台、港的經濟制度。大陸又願意在台、港實行「一國兩制」,為何台、港還堅持反共不已?

香港反送中最能反映出港、台的堅持反共。一堆知識分子對中共「忍很久」了,逮到機會全面爆發。反對的理由不重要,老子不爽才是最重要的。問題是,他們為什麼不爽?1997,亞洲金融風暴,若非大陸在後面撐著,香港早完了。

香港的反中氣氛,始於2008。因為全球的金融風暴,大陸開放更多的陸人到香港消費,結果卻造成香港市民階級的大反彈。(說陸人買光了香港的商品,炒高房價、縱容小孩隨地小便,損害市容,之類的)此後不斷醞釀,吵直選,2014否定了「袋住先」,要「不打折的民主」,終於得到現在的局面。

香港的自由倒退,我認為是香港人傻,自作自受的結果。對政治的認識極其淺薄,對美國與中國的認識也極其淺薄。一般人如此不奇怪,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一些知識分子也如此地「渾」呢?回歸之後,香港的自由明明一點不少,民主也比港英時代更多而非減少,「一國兩制」並未打折,為什麼會鬧成「全民反中」而一點清醒的聲音都沒有?

個別的事件,如今看來都是小事。關鍵在於知識分子「超不爽」。他們所說的所有「反共」的理由,其實都是假議題,全是「過去式」(參見《反共理論多針對蘇聯社會主義,已失效》),根本無足輕重。他們發自內心根深柢固的不爽,才是最重要的問題。為何如此?

原因說來很簡單。1949左右大量反共人士逃難到台、港,雖然隔了70多年,他們的反共意識形態自然傳承給他們的兒孫,還擴及所有周遭的人,不管中共有多少改變。每個國家的教育、媒體、出版業等都自成體系,幾乎不開放給外人進入,因此一個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是很不容易改變的。網路雖然使人容易獲得外國的資訊,但多數人終究是活在本國的網路裡,而且透過網路,歐美的意識形態對台、港的影響恐怕還超過大陸。台、港因此難免持續其反共意識啊!

為什麼知識分子也如此地「渾」呢?以著名哲學家勞思光的名著《歷史之懲罰》為例。該書集結勞教授1962的一些文章,出版於1971,到1999再以《歷史之懲罰新編》([1])的書名重新出版。

這本書反對共產黨是基於共產主義的「歷史階段論」,即認為資本主義終將崩潰而被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所取代。勞教授這樣的主張在1962、1971時很有意義,因為當時中共確實認同歷史階段論,然而到1999時,中共實行改革開放已20年,已完全接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等於實質放棄歷史階段論了,《歷史之懲罰新編》於是變成無的放矢了。勞教授,1999時72歲不算太老,這樣的頂尖知識分子都無法與時俱進,改變其反共意識,遑論多數盲目跟從勞大師的一般知識分子。

世界的環境讓各個地方的意識形態不容易改變,不同的意識形態於是造成很多衝突。台灣堅持反共,不願與對岸妥協,兩岸最後只好走上武力解決嗎?祈願千萬不要如此啊!

[1] 勞思光《歷史之懲罰新編》香港中文大學,1999。

侯侯獲得徵召後台灣將如何? | Friedrich Wang

國民黨終於確定徵召侯友宜,未來將如何?幾個朋友私訊問,就一次回答吧。

首先,老郭應該不會接受副手,也不會去跟柯文哲合作,惡搞國民黨。他應該會表示支持侯侯,然後慢慢淡出這一次選舉,逐漸沒有他的聲音。除非,有任何一方可以給他什麼樣重大的利益交換,讓他再出來繼續玩,別忘了他是生意人。

第二,侯侯有沒有勝算?如果現在就投票肯定大敗,沒有任何勝算。原因很簡單,藍色回不來,綠色在總統問題上不會投給他,那只有大敗。至於幾個月後會不會有改變?坦白說,機會不會超過30%,要看他這段時間有沒有突破性的論述以及具體的行動來證明,不過,看起來他並不想贏(參見《侯侯似乎不想贏?》),這是關鍵。

第三,北京基本上已經不太關心台灣的選舉,現在已經把軍事推進到這個程度,欠缺的只是一個攤牌的理由。同樣,要他們回到過去和平統一的路線,也必須要給他們一個重大的理由。軍事是無法嚇阻他們的,畢竟他們是核武大國需要怕誰嗎?美國不會直接跟他們開戰。對他們來說,誰當選都一樣,該做的就會做。至於做的時候有沒有後遺症?那就再說吧。

第四,老郭最後無法出來,有沒有美國的因素?嘿嘿嘿,這個現在就不方便回答,因為沒有直接的證據也不敢說。不過大家可以動動聰明的頭腦想一想,一個精明幹練的企業家會是美國喜歡的台灣領導人嗎?

第五,2024如果綠色當選會怎麼樣?已經開始有朋友在焦慮這個問題。坦白講也不會怎麼樣,就是現在這個局面繼續發展下去而已。因為前面已經說了,老共已經不在乎了,所以還能怎麼樣?大家把該準備的準備好,這個最實際。

兩岸不能相互承認對方為國 | 天人合一

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既是歷史,也是現狀、更是未來。是大陸的底線,台海火藥桶的爆點,甚至是地獄天堂的門檻。

認對岸為“國”
不包含自己岸。自然成“兩國”,這是顯獨。
包含自己岸。有對岸為國,何又自謂國?沒事找事扯爛筋,這會滯統。

以己岸為國。
不包含對岸,是為“明獨”。
包含對岸。卻不言統、求統,疑似隱獨。

自以為國,對岸屬國
各自表述,雖傷和氣,實屬無奈。
這是歷史、是現實。
這才有兩岸反獨、求統的動因與依憑,才是外人不容置喙的“內政”。

“相互承認”,看似公允,實則以退為進、似予實取,瞞天過海、暗渡“兩國”。
陸胞兄豈不警惕?
台胞弟能怨寡情?
要不,哪怕你自稱“國”,我仍為“匪”,回頭幾十年,再演個“山城會”?
只要坐下來,“什麼都可談”,“什麼都好商量”!

兩岸分別、隔絕、對峙、猜忌、隔閡、爭鬥、及至戰爭,源於一個中國內部的一部分人與另一部分人政治分歧。
且不說這兩個部分,都以“民(人民)”為旗幟,都喊著民族獨立、中華復興的口號,都曾有同一塹壕、共倒內賊、共禦外侮的榮光,都在近幾十年修正得越來越大致相同相像。
就這兩個黨的部分歧見,幾十年的些許不愉快,干十多億國人、五千年中國何事?

兩岸者,一個中國的兩個面也。
兩岸相處,兩面、兩岸、兩區、兩方、兩黨、兩軍、兩會,兩地、兩當局、兩先生,哪怕“兩山頭”都可以,就是不能“兩國”

胡連會示範後。還有所謂“對等”、“尊嚴”說?
實際是“麻臺灣人、要大陸價”的假議題,只會彰顯胡“主席”、胡“先生”、“老胡哥”有海量,馬“總統”、馬“先生”、“小馬哥”太雞腸。

海峽,不是國與國界。
統一,不是國與國統。
扯國號何干?

兩岸統一。不過政治對立的結束或正常化。
就以“完全統一的中國”為標的,就以“兩面”、“兩方”作稱謂,放手開談可矣。
老說合法非法,總提先生後生,蠻扯嫡正偏庶,是不是“小心眼”、是不是沒以“人民為大”?

統一後中國的法律、制度、稱謂、中央政府、領袖生成,自然是談中之議、談妥後事。
沒開談先嚷嚷。
搶佔先機?
漫天要價?
先喴先贏?
還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專找牛角鑽”,“只挑忌諱說”,以至“乾脆鬧翻不能談”!

中國的政治人,有不少的算計、固執、爭鬥。
中國的老百姓,有太多的無奈、苦痛、犧牲。
中國已延誤了不少時間。
中華民族再也不能內耗、折騰。
拋棄只以己是、總以人非的固執,非白即黑、你死我活的極端,黨同伐異、不問是非的狹昧,整碗全端、顆粒不讓的小氣,多一點謙恭、厚道、寬容、大度,裝一點糊塗吧!

少一點“算計”、多一點寬讓。
少一點權謀,多一點厚道。
少一點爭鬥、多一點共和。
兩岸才有雙贏。
和平才會久長。
統一才會速來。
中國才會更好。
世界才會更好!

兩岸仍能維持和平,就怕有意外! | 郭譽申

最近與老同學聊到兩岸,我說:「長遠不敢說,至少8-10年內兩岸會是和平的。」老同學反問:「你這說法是否有什麼前提?是否可能有意外?」两人當時只是隨便交換意見,我回家後,覺得這是值得探索的問題。

過去一两年,國際媒體一再引述專家之言,說台灣處境危險及台海可能爆發戰爭。這裡有兩個主要原因:其一,中美交惡,而台灣完全倒向美國,使中國大陸認為台灣是「倚美謀獨」,因此派遣軍機軍艦經常巡弋台灣周邊作為警告。其二,俄烏戰爭爆發,讓人們發現中、美、台的關係很像俄、美、烏的關係,俄、烏會爆發戰爭,因此兩岸也很可能爆發戰爭。

兩岸的現狀是有些緊張,但還未達到對岸要發起武力統一的地步。檢視習近平近年的發言,他的主要施政目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關於兩岸,他始終主張要推進祖國的「和平統一」進程。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顯然是大陸長期的大目標,而兩岸統一是此大目標下的小目標。因為兩岸統一只是小目標,大陸不會讓追求兩岸統一影響民族偉大復興的大目標。要達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目標,大陸還需要至少8-10年的和平安定環境,以便繼續發展經濟和科技,屆時它可望成為真正的已開發國家,並且使其國內生產總值(GDP)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屆時兩岸統一的小目標也將更容易實現。看清大陸的大目標和小目標,就知道對岸不急於在8-10年內收復台灣。

對岸的軍事和經濟力量遠勝台灣,因此台灣不論誰和哪個黨執政,雖然口頭強硬,都不會/不敢宣佈台灣獨立或跨過大陸劃下的紅線,以免引起台海戰爭。

大陸不急於統一台灣,台灣不敢宣佈獨立,因此筆者認為,至少8-10年內兩岸會是和平的,唯一值得憂慮的意外在於美國。美國主導北約一再東擴,威脅到俄羅斯的安全,終於逼出俄烏戰爭。美國也可能一再挑釁中國而逼出台海戰爭嗎?美國確實已有不少挑釁動作!

中國大陸的《反分裂國家法》言明:「發生將會導致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雖然什麼是重大事變並未言明,我們不難想像一些可能的重大事變,譬如:美國與中華民國正式建交,美國現任總統訪問台灣,美國派遣大部隊進駐台灣等等。這些重大事變幾乎肯定會逼出台海戰爭,就看美國想不想與中國攤牌決戰!

大陸不急於統一台灣,台灣不敢宣佈獨立,因此至少8-10年內兩岸仍能維持和平。唯一可能破壞和平的意外在於美國,美國有能力挑釁中國而逼出台海戰爭。所幸美國多半不會這樣做,因為它太遙遠又不願下重本而沒有多大勝算,卻可能加速失去台灣、失去全球霸權;反之,萬一美國這樣做,執政的民進黨將難以拒絕,台灣只有逆來順受、毀於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