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軍的一些歷史 | 賈忠偉

青年軍當年編成之初有9個師的番號,從201師開始至209師,會這麼編制是因為延續國軍第一個現代化裝甲師-第200師開始…

第一期青年軍編成後,除少數人被分配到遠征軍外,大部分青年軍都沒有真正上過戰場,因為當時距離日本投降只有幾個月了…青年軍解散復員,很多大學生就回學校繼續學業。據說,中共前主席江澤民就來自第208師,在服役時,還傳說,交大肄業的江主席在軍中因為發展共產組織,差一點被槍斃,但因為營長惜才而逃過一劫…

在日本投降之初,原本計畫運送208與209師來臺擔任接收任務,因為這兩支部隊中有一些台籍青年從軍,為此青年軍還開設了閩南語與日語課程…但後來任務取消。

後來參與國共戰爭的青年軍,都屬於第二期招兵營隊,其中最具知名度的就是參與東北戰役的207師,還有後來重編參與古寧頭戰役的201師,但一同來臺灣、編制算完整的還有曾短暫擴編為87軍的208師,他們是在1949年才運來臺灣,沒有參與過「二二八事變」…

208師原本駐地在北平,後來奉命與來自臺灣的青年軍205師換防,之後移駐天津、塘沽,之間曾擴編番號為87軍,下轄三個師,是四野入關後正面對擊的第一支國軍部隊,因為在北平的25萬國軍還未開槍就已經被傅作義將軍帶隊投共了…

很多人認為青年軍的戰力不強,但一支新軍能抵抗士氣高昂、剛完成解放東北全境的解放軍,我認為真的很不容易…87軍後來被船運撤至浙東,主要擔任蔣中正下野後的外圍衛戍部隊,之後參加過登步島等戰役,來臺後番號再度降編為208師,之後又拆分一部分為陸戰隊,其它則改編為陸軍第9與第10師…

青年軍208師是我父親服役的部隊,我一定要為208師在歷史上記上一筆!

悲情城市…一個媚俗、沒有考據歷史的聲光煙花秀 | 賈忠偉

從歷史事實來看,臺灣光復之初,不管是米還是糖,幾乎都面臨了產量不足,或是無法生產的困境,再加上大戰之後,必然面臨的貨幣貶值與復員(如臺籍日本兵退伍、難民返鄉)重建壓力……

●所謂的糖輸出…

臺灣光復之初,原來日據時期留下來的42所製糖工廠,其中有34所遭盟軍轟炸受損,僅存8所未受損害。當時擔任臺灣行政長官的陳儀,為了實現「工廠不停工」的承諾,兩年間幾乎讓所有製糖工廠恢復生產。1946年臺糖工廠復工後,陳儀給中央十萬噸糖,在當時發揮了保護臺灣經濟穩定的作用。因為陳儀擔心法幣會影響臺灣穩定,因此才給了十萬噸糖做為四行(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來臺人員與物資的補償…

參見 糖業文化的建構刻不容緩

●所謂米輸出…

臺灣在光復之初,會缺米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在受戰爭末期,臺灣遭到盟軍密集轟炸、日本大量徵兵入伍、海運遭到盟軍封鎖……結果造成──肥料不足、人工缺乏、水利設施遭破壞……最後導致耕地荒廢所致,再加上1945年第1期插秧期間,臺灣北部發生寒害,南部出現旱災,第二期作又遭遇颱風,致使1945年全臺稻米生產僅剩63.8萬公頓,不及1938年總生產量140萬公頓的一半,減產約54%。

假使中途島海戰勝負相反,二戰會如何? | Friedrich Wang

下午跟幾個在大陸教過的學生聊天。他們問:如果中途島大戰,戰果是完全相反,美國就三艘航空母艦全部被打沈,損失3-400架飛機,這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會因此而逆轉嗎?

筆者的答案是不會。如果美國在中太平洋繼珍珠港之後,再次受到重大挫敗,大概只會讓美國在戰略上略作調整。首先,不可能跟日本談判,因為美國本土基本上沒有受損,工業產能一天大過一天,就算輸了中途島,也只是輸掉一場戰役,不至於動搖國家的根本。日本就不一樣,中途島除了損失的軍艦、飛機之外,最嚴重的是把日本海軍最有經驗的人員損失大半,日本後來的訓練能量完全跟不上。簡單說,日本會在中途島之後一蹶不振,完全是因為國力不行,這種狀況在美國身上基本不會出現。

其次,美國大概會怎麼調整?筆者認為先採取守勢是必然。因為機動艦隊受到很大的打擊,所以必須收縮防線。美國剩餘的艦隊應該會全力防守珍珠港,南太平洋方面會持續支持澳大利亞與紐西蘭加強兵力,也可能會要求英國調派一些海軍過來,以協助確保這兩個英語國家能夠守住。事實上,日本人的力量到這個時候已經透支,所以山本五十六的如意算盤是要重創美國之後逼迫談判。美國對於日本的實力很清楚,所以就算在珊瑚海作戰日本小勝,卻再也沒有力量,可以繼續在南太平洋擴張威脅澳大利亞。美國當然不可能因此對日本妥協而談判。

其三,如果美國輸掉中途島戰役,對中國的影響是什麼?如果美國真的打輸了這場仗,中國短期內必然會有很大的困難,因為這時國軍才剛剛在緬甸失敗,中央軍的主力受到很大的打擊,這時是國民政府相當困難的時期。

但是從另外一面看,如果美國這時在太平洋上無法取得優勢,對亞洲大陸戰場上的中國來說可能不見得是壞事,因為美國將更加倚靠中國能夠盡量牽制日本的軍力,中國戰場的重要性就不會下降。1943年底之後,美國對於國民政府越來越看不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美國在太平洋上已經看見勝利的曙光,而反攻也開始進行,所以中國戰場就從主要戰場降為輔助戰場了。反之,如果美國在太平洋進展不順利,中國的地位就不會下降,至少不會下降那麼快,國民政府因此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支持,1944年大崩潰的情況或許不會發生。

中途島戰役的結果體現出來的是多面向的。日本人在整個戰役的規劃上沒有效率,過度分散兵力,對於美軍太過於輕視,從一開始就不相信美國可以迅速修好約克鎮號航空母艦,到後來完全低估了美軍艦隊的作戰力量。日本情報的失誤,更不在話下,美軍就是因為情報充足,再加上分析正確,終於在關鍵的時刻取得重要勝利。所以,美日兩國所展現出來的差距,不單單只是硬體上的問題,還包括人員的素質、指揮官的規劃能力、以及整個軍隊的文化。日本人不是輸在一兩個項目而已,而是在整個軍事藝術上都輸掉了。

娃娃兵 | 姚雲龍

我民國三十年入伍當兵,才十七歲,但還有比我更年幼的,才十五、六歲,甚至更年幼者有之。這些娃娃兵多半是要他們擔任號兵、傳令或看護之類的工作,這些幼年兵多半是孤兒或家庭貧苦的孩子。

民國三十八年部隊來台。有一天孫立人到部隊視察,發現這種情形,這位留美的將軍覺得不可思議,就把各部隊的娃娃兵集合到鳳山去,成立一個「幼年兵總隊」,給予適當的教育。這些幼年兵中,後來有些很有成就。

中國的幼年兵戰死在戰場上,是在民國三十三年雲南松山戰役後發現的。松山戰役是一場慘烈的攻堅戰,日軍據守在堅固如要塞般的堡壘裡,這群堡壘扼制著中國戰時唯一的對外通道,蔣介石下令遠征軍一定要把這群堡壘攻下來。一方堅守,一方必攻,慘烈的戰爭開始了。中國遠征軍攻了三個月零兩天才把堡壘全部攻下來,日軍兩千官兵全殲,中國遠征軍傷亡七千多,其中有許多娃娃兵。

抗戰勝利後,國軍在松山戰役原地建了一座「中國遠征軍抗日烈士公墓」,松山戰役陣亡的官兵忠骸都埋在那裡。大陸十年文革,這個公墓遭到嚴重破壞,墓碑被砸成兩截,被搬到學校當作台階任人踐踏。

誰知十年風水輪流轉,2015年,中共為盛大紀念抗日勝利70周年,掀起了一股對抗日老兵崇敬的高潮,於是松山抗日烈士又被重視了,有大陸雕塑家李春華花了三年時間,雕塑了420尊遠征軍雕像,其中有許多娃娃兵,看起來栩栩如生,使我回想起當年。

義大利屢戰屢敗 | Friedrich Wang

說一個輕鬆點的。這幾天沒事看歐洲史,深深感覺很少有一個像義大利這麼活寶的國家。

1866年普魯士與奧地利爆發戰爭,當時有不少歐洲小邦加入其中。今天義大利的前身薩丁尼亞王國想要收回被奧地利帝國佔領的亞得里亞海沿岸土地,所以也加入普魯士陣營。普魯士部隊在北線連連獲得勝利,奧軍幾乎一敗塗地。但是薩丁尼亞軍趁機向奧地利發動攻擊,卻是遭到數量上絕對劣勢的對手的迎頭痛擊,損失四萬多,被俘虜三萬多。戰爭結束普、奧講和,奧地利對普魯士的條件大部分都答應,唯獨在談判中堅持拒絕割一吋土地給薩國。一個被看不起的戰勝國,您說這能有多尷尬?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狀況類似。本來義大利與德、奧兩國是同盟,卻在1915年背叛德、奧,加入英、法的協約陣營。結果卻是跟50年前的狀況幾乎一樣,義大利部隊再度被奧匈帝國打得落花流水,最後奧、德聯軍還一路打到了義大利境內,陪都杜林幾乎淪陷,還要靠英、法出兵援助才勉強保住了戰線。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又重演了一次。1940年希特勒對法國發動攻擊,當時義大利的首相墨索里尼本來認為德國人短期內無法取勝,所以拒絕對法國宣戰。沒想到德軍勢如破竹,義大利人就在六月急忙對法國宣戰,想要佔領地中海沿岸土地。沒想到被德軍打到一敗塗地的法國,卻將20個師的義大利部隊幾天之內打垮了8個,使其最後只好灰溜溜地逃了回去,還被法軍一路在後追擊打到境內。若不是法國政府決定向德國投降,否則義大利可能就因此沒了。

之後沒有多久,墨索里尼趁著英國被德軍轟炸損失慘重的時候,趁機由阿爾巴尼亞向希臘進攻。本來應該輕鬆獲勝,因為希臘部隊的現代化程度不高,人數也居劣勢。結果希軍利用地形的優勢,加上妥善的防禦佈署,再一次讓義大利的部隊丟盔棄甲。不但沒有佔領一吋的土地,還遭受希臘反攻丟掉了一部分的阿爾巴尼亞。最後,這個爛攤子還是必須德國人出面幫他們收拾。

耍寶結束了嗎?還沒有。幾個月之後,義大利人又趁著英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失敗,由利比亞出兵向埃及方面發動進攻。共計30多萬的義大利部隊,對手英軍只有4萬多,而且很多剛剛從巴爾幹敗退,裝備根本就不够。結果,義大利部隊一觸即潰,上演了人類軍事史上的奇蹟:四萬多人俘虜了將近20萬人,搞到英國人傻眼,因為根本沒有想過要準備這麼多戰俘營。又在北非差一㸃崩潰,還得靠希特勒派遣德軍來才反敗為勝。

竟然在70幾年之內5次投機取巧,全都損兵折將,丟人現眼。義大利的工藝水準非常高,製造的各種器具機械都很精密,但是打仗卻是如此狼狽,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

大時代的小故事-回憶爸媽的諜報工作 | 杜敏君

本故事是真是假?既然是故事,無所謂真假,但是在我們杜家而言,是重要的回憶,我們正在寫歷史。

我們以爸爸媽媽身在軍統局為榮。我自三歲時就有記憶,對爸爸在淪陷區工作的印象很深,一年大概僅回重慶二次,是來述職、接受任務,能活著看到勝利,是九死一生啊!我跟敏文隨媽媽在重慶總台過日本轟炸的日子,時常到防空洞躲警報。抗戰勝利了,爸爸直接留在南京三西路,租好房子等媽媽帶我們去南京。

有位諸葛叔叔自重慶到南京再轉台灣,一直跟爸爸有聯繫,雖然調離情報局,還是常來看爸爸。你跟光光出生時,他還帶來二罐KLIM奶粉來祝賀,媽媽說你們是吃SMA奶粉,要他去換,那時SMA奶粉是最好的嬰兒奶粉,我已高中,問媽媽怎麼好意思要諸葛叔叔去換啊!比較貴也,那時待遇又很低,足見長輩們的革命情感多濃厚。媽媽時常親自下廚烹調美食宴請父執輩們來家聚餐,他/她們對我們子女也很友善,有的會講故事,有的會教我們畫畫,太親了,我也會要馬叔叔幫我畫動畫。

情報局的同志生死與共,革命情感濃厚,真的有如大家庭。爸爸都退休了,他們還時常來看我們。現在的同事頂多在學校打個招呼,離職了line問候一下已經不錯了。你跟光光出生在台灣太平時期,沒有這些艱辛但美好的回憶。

最可惜的是爸爸的艱苦危險的諜報工作,從來不提,對機密守口如瓶,但是我對爸爸的神秘性很好奇,常常從旁敲側擊,也略知梗概,真的是偉大的無名英雄。但是沒有媽媽的賢內助全力相挺,免去爸爸的後顧之憂,爸爸的任務不可能那麼順利。

毛、蔣熱線密電是爸爸首先翻譯轉發的,所以我敢說他們是惺惺相惜的。爸爸常在深夜接獲緊急電話(全木柵總台主管,只有我們家有,是老式的皮套手搖機),立刻就坐吉普車出發了,凌晨才疲憊的回來,爸退休了,才說是到士林官邸,坐在蔣公身邊翻譯毛發來的密電。

還有爸爸將我跟敏文從亂局中由東陽老家搶接出來,送到福州與媽媽會合,準備一同至台灣報到。未料臨行前一晚又奉令趕往上海,與敵後潛伏同志執行護衛黃金與國寶的安全工作,任務完成,大陸整個淪陷,爸爸與同行伙伴輾轉經過邊境到鄰國,再返台。記得我放學回電台,爸爸正在洗臉,我好高興,又見面了,爸爸可以保護我們不被台灣同學欺負了。這時看見旁邊的吳媽媽正在傷心的飲泣,她有三個子女,吳叔叔沒有爸爸幸運,犧牲了。

這些都是爸爸不為人知的故事。提供你參考,轉給佳駿看吧!他有個了不起的爺爺,奶奶。

PS:

著手寫本文,已思考了22年。「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從事諜報工作,若是內勤的,至少在芝山岩局史館還留下一鱗半爪。但是像先父這樣謎樣身世,一生為抗日、除奸的革命志業而犠牲奮鬥的無名英雄,死後不留下任何痕跡,甚至埋骨於荒郊野外,俏俏的來,又俏俏的走,連子女都不知道他們曾擁有如此偉大的父親。

感謝政大教育學程班的成大歷史所的李老師在私下聊天時,聽我敍述家父(當年還在世)這段不為人知的故事,建議我訪問父親,做成口述歷史檔案,讓歷史不留白。

民國八十九年初,我準備好V8,徵得父親的同意,準備為父親訪談錄影,由於忙於教務,未及時完成,當年五月,原來健康的父親竟因腸道不通,進住石牌榮總,因針頭感染,罹膿瘍症敗血而仙逝,實為憾事。

國府遷台不容易-閻錫山有功勞 | Friedrich Wang

1949年夏,到隔年的1月初,中華民國的行政院長是誰?答案是陸軍一級上將,山西軍人閻錫山。這位在辛亥革命之後就擔任山西督軍,長期割據一省,也曾經短時間雄霸華北的老牌軍人政客,在這個最關鍵的時刻擔任中華民國的行政院長。時間雖然不長,但是他卻在廣州組織國民政府,將大量的人員以及物資從廣東運出,最後抵達臺灣。

他在廣州收容各地退下來的國軍,組織各個政府機關進行撤退工作,達到非常成功的效果,成功迷惑了中國共產黨軍事部署的路線。當時老蔣大部分的時間還在四川成都,共產黨相信老蔣在哪裡,國民黨的部署重點就在哪裡,所以在1949年的5月之後將主力完全往四川、雲南一帶追擊,反而放鬆了對東南沿海地區的攻勢。

時間攤開來看就很清楚,中共在4月底就渡過長江各線,國軍的一部分主力撤退到上海周圍組織防禦。如果這個時候中共的部隊能夠對上海先採取包圍態勢,而將主力從江西、兩湖,向著浙江、福建、廣東的方向大舉挺進,那麼整個南中國應該將會在兩個月之內完全拿下。而實際上中共的部隊到8月中旬才拿下福州,10月初才打到廈門,整個進展可以說非常緩慢,然後10月底在金門古寧頭吃了一場敗仗。

但是共產黨卻將大軍向四川開進。這使得蔣經國在上海、閻錫山在廣東,可以有幾個月的時間來完成大撤退的工作。這,真可說是中華民國的運氣。而這一點毛澤東事後也說過,是整個戰略上的一次失誤。

很多人到今天仍辱駡老蔣跟老閻這種人是所謂的軍閥。他們在大陸上的所作所為可能真的很像所謂的軍閥,但是他們在1949年的最後時刻,憑著自己的膽識以及決策,再加上中國共產黨被勝利沖昏了頭,部署上有所失誤,終於讓中華民國可以在臺灣立下腳跟,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今天這些歷史已經沒有幾個人知道了。筆者這種民國遺老只能重點式的稍微提醒大家,這些都不是偶然的。

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簡史 | Friedrich Wang

如果中國沒有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會怎麼樣?畢竟當時中國距離推翻滿清王朝才幾年,內部正處於內戰狀態,貿然參加國際戰爭確實有風險。

簡單說,如果中國沒有在1917年夏天抓住機會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那麼中國將失去站上國際舞臺與世界各國平起平坐的機會,不可能開始擺脫殖民地的悲慘命運。因為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並且成為戰勝的協約國成員之一,所以中國以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身分出席巴黎和會,成為國際聯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並且在會中與日本代表平起平坐據理力爭,非常巧妙地收回了德國與奧匈帝國在中國的所有特權,並且在山東問題上得以不簽字的收場。

1921年的華盛頓會議,中國再度以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身分出席,成功地收回了山東,並且成為《九國公約》的簽約國,國際地位大為提升。所以,我們必須要肯定當時的北洋政府以及領導人國務總理段祺瑞的決策,沒有他們的正確判斷,就不可能有這樣的結果。必須要說當時的北洋政府無論用心如何,都比國內反戰的團體或個人如國民黨、孫中山要有遠見。

中國參戰,是因為覺得英、美、法三國的協約國陣營會獲勝,所以趕快抱團投機嗎?答案完全不是。首先,我們必須要知道1917年的夏天實際上戰局還是混沌不明,甚至於可以說德國仍然居於上風,在各戰線上仍不斷發動攻勢,大多獲得戰役的勝利。

當時俄羅斯帝國已經率先崩潰而發生革命,不久之後就退出了戰局與同盟國方面單獨謀和,故德國實際上已經在東線取得了勝利。而東歐的小協約國羅馬尼亞已經投降,在巴爾幹的塞爾維亞則被德、奧佔領90%以上。義北方面,義軍被德、奧聯軍幾次猛攻,被迫不斷向南敗退,向英、法求援。所以在這些次要的戰場,德、奧陣營不是已經勝利,就是將敵人打得節節敗退,勝利在望。而最關鍵的西線,德軍與英、法、美等國大致上處於勢均力敵的狀態。所以在中國參戰的時刻,實際上並沒有把握哪一方會獲得勝利。

中國參戰的理由可說光明正大。因為德國肆意攻擊中立國船隻,造成中國公民生命與財產的損失,破壞了世界和平以及最基本的國際慣例,所以中國對德國以及奧匈帝國宣戰!而這,也是中國近代第3次正式對外宣戰。

1917年底,德軍將在俄國戰場的200多萬、以及在巴爾幹的20餘萬軍隊開始向西線調動。整個戰場的平衡已經打破,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甚至樂觀地認為在1918年的夏天之前德國就可以打敗協約國。該年的三月到七月底,400多萬的德軍在比利時、北法發動了五次雷霆萬鈞的攻勢,實際上協約國的戰線已經動搖,即將面對戰敗的危機!只是德國也後繼無力,境內糧食匱乏,經濟已經崩潰,最後發生革命,加上美國的力量源源不斷跨海前來參戰。德國,最後只有接受戰敗的現實。

實際上如果德國真的在1918年的夏天就獲得了勝利,那中國將面對非常悲慘的情況。我們看看鄂圖曼帝國的下場就知道,在德國陣營戰敗之後,鄂圖曼帝國就走向了崩潰與被瓜分的命運。如果中國這次站錯了邊,那結果肯定不會比鄂圖曼帝國更好!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派遣40多萬的勞工協助英、法、比利時等國的工廠生產、壕溝的挖掘以及補給的搬運等工作。注意,這些人不是悲慘的奴工,是有薪水、有保險、有各種工作保障和條件的有尊嚴的勞工。中國也有軍人以個人身份加入了法國軍隊,在戰爭中有精彩的表現,並且受到了協約國的表揚。戰爭結束之後,中國的軍隊與其他協約國一起出兵干涉西伯利亞,試圖阻止紅色勢力蔓延。這是甲午戰爭之後中國軍隊又一次出兵海外,並且在維護世界和平、保護僑民有卓越的貢獻。

因為政治原因,長期以來的教育都使我們遺忘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的光榮。實際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真的改變中國的開始,值得所有人去研究以及紀念。

從戰史看美國要怎樣的歐洲 | Friedrich Wang

沒事,翻翻資料,看了一下中南半島史。1954年3月到5月初的奠邊府戰役,最後的結局基本上終結了歐洲人在亞洲的殖民歷史。最值得注意的是當戰況緊急之時,巴黎第四共和政府不斷向美方求援,美國方面組織了幾次的空投,以補充法軍的彈藥與補給。

根據近年開放的檔案,艾森豪政府很關注這場戰役,內閣成員對於到底要不要救援法軍有不同的看法。國務卿杜勒斯主張對法軍給予救援,派遣東京灣的四艘美軍航艦的戰機對包圍的越共進行轟炸,法軍同時施行突圍作戰。美國海軍也認為,若及時行動,以其空中火力應該可以將法軍由包圍圈中救出。但是防長威爾遜則相反,他認為維持歐洲人的殖民勢力對於美國的長遠利益而言沒有實質幫助,法國在印支的戰爭已經進行良久而沒有決定性的勝利,其統治落伍且不得民心,況且更重要的是,若美國海軍出動戰機幫助法軍,則可能冒著直接與中共作戰的風險,因為美方情報指出共軍提供大量的軍火、顧問在越軍中,所以在沒有與中共交手的準備下不能忘記韓戰的教訓。

最關鍵的是艾森豪的態度。最後這位二戰英雄拍板定案,不救法軍,美國靜觀最後的結果。儘管第四共和還出動了總理親訪美國,希望美方能伸出援手,但是美軍除了又進行幾次空投補給,以及答應未來提供飛機與軍火給法方外,沒有實質動作。

最後,法軍三名准將無法面對戰敗的事實,在指揮所裡拉手榴彈自盡,16000多精銳之中的6000多在猛烈的炮火打擊下陣亡或失蹤,超過10000人投降。越共大獲全勝,指揮官武元甲一戰封神。法蘭西帝國史上最大的海外慘敗,殖民事業也宣告結束。

北越這次有中共提供的大量火砲、高射砲、火箭等等重武器的援助,使越共的火力、防空短期內都有躍升,而法軍的空中優勢大減,空降、空投都損失慘重。加上不斷由廣西、雲南等地運送充足的補給,韋國清、茹夫一等中共將領事前對於情報精準的判斷與卓越的作戰規劃,所以打了一場經典的「砲兵遮斷作戰」,將輕敵且鬥志低落的法軍(其中除了法國人之外,還包括北非、越南等外籍殖民地部隊)全部殲滅,由此使得歐洲人在亞洲的殖民事業就此成為落日餘暉。

但是美國的心態與政策變化更有趣。法國第四共和是美國人於二戰期間與英方一手扶植的親美政權,馬歇爾計畫中也給予大量的援助。但是這次關鍵的戰役,美國認為其殖民事業已經沒有維持的價值,歐洲人的勢力必須退出亞洲。

簡單說,美國要的秩序必須由美國來主導,歐洲人就回家吧。美國對歐洲的一貫態度在此役中表露無遺,也就是歐洲可以當個跟隨者,無條件接受美國的指導與安排,除此之外不必有非份之想,美國不會支持其海外事業。不久之後的蘇伊士運河危機,美國等於也終結了英國對於殖民帝國的最後掙扎,讓倫敦也就此徹底死心。

其實,今天烏克蘭事變下的歐洲不也是如此?美國人不准買俄國天然氣,不准買俄國的糧食,甚至不准歐洲與俄、中等國單獨發展關係,一切都必須在美國的指導下跟隨。最好的歐洲,就是一群溫馴、聽話、光鮮亮麗,但是實質上卻是弱不禁風的紳士淑女,就是美國心中最理想的歐洲。

歐洲人應該早就懂了。但是要不要掙脫?有無能力掙脫?

被對岸批評的胡宗南真實如何 | Friedrich Wang

老蔣是一個同鄉觀念極重的人,手下幾個真正受到他信任的方面統帥都以浙江人居多。其中,陳誠、湯恩伯、胡宗南,這三者在很長一段時間中最為重要。他們能被委以重任,並且有半獨立的行政、教育、訓練、軍事、財務等權力。而其中,最被對岸所批評,保存實力只反共不抗戰的就屬胡宗南。

過去筆者花了不少時間研究這位長期坐鎮西北,有西北王之稱的胡宗南。我們今日客觀來看,胡宗南在1935年進入陝西,經營關中盆地,之後擔任第八戰區副司令以及第一戰區司令,到1945年日本投降為止整整10年。他麾下的第一軍為黃埔發家的老部隊,軍官清一色都是標準的軍校畢業或者專業分科學校結業,所以素質基本整齊,比起其他各系統的國軍是好很多的。

我們把整個抗戰歷程攤開來看,從抗戰初期的淞滬會戰、武漢會戰,之後在山西的長期鏖戰,又派軍空運增援1944年春夏間局勢岌岌可危的貴州戰事,胡部都有重要地位。1945年3月日軍又發動攻勢,北戰場直指豫陝之交的西峽口。胡宗南親赴前線指揮作戰,一直打到該年8月初戰況才告一段落,這是真正的抗日最後一戰。所以,他從頭打到尾,真是沒有一天懈怠。

胡在這10年中建立第七分校、游擊幹部班、中央工作團等等各種學校與訓練機構。整整10年間,他所創辦的以上各機構總共將超過6萬人的幹部送入各戰場、各系統的國軍中,這些幹部真正撐起抗戰後期的半邊天,包括抗戰末期在滇緬地區的反攻。若無這些幹部新血,這些反攻作戰都不可能進行。就這一點而言,他在貢獻度上真是超過第一線指揮作戰。

所以,說胡不抗戰實在沒有根據。大陸長期以來將他說得不堪,主要原因還是內戰的恩怨。他絕對服從委員長的命令,黨性堅強,故殺共產黨從來不手軟,其麾下部隊對中共作戰也最賣力,長期圍堵陝北的中共中央,幾次企圖奇襲延安,對中共造成莫大的威脅。1947年3月19日他所部攻佔延安,雖然共軍實際上損失不大,但是依然對其是一個重大打擊。所以,說他雙手沾滿共產黨人的鮮血,是可以成立的。

簡言之,超脫國共恩怨,能客觀看這些歷史人物對國家民族的奮鬥與貢獻,是史學家該有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