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英國出賣捷克,後來的美國如出一轍 | Friedrich Wang

看看二次大戰的歷史。1938-39年初捷克危機,後世都譴責英國首相張伯倫在慕尼黑出賣了捷克。

這是事實,但我們也要理解當時張伯倫與法國總理達拉蒂的想法。簡單說,法國想管,不但與捷克軍事同盟,也有軍事顧問團進駐多年。但是英國不想管,因為有不干預東歐事務的傳統,不認為捷克有那麼高的價值。英國內閣多次開會,多數閣員都反對為了捷克這個東歐小國而去與德國攤牌;而且也對法國政府缺乏信心,認為它外強中乾,很難堅持下去,甚至還覺得捷克的日耳曼人要求併入德國也沒甚麼不對。更重要的,英國認為德國的軍力雖強大,但也不到明顯的優勢,應該不至於會全面開戰。

當時英國海、陸軍的情報部門都估計,德軍在武器以及人數上與英、法、波三國的總和相比,實際上還略居於劣勢。英、法、波三國的陸軍在裝備上,尤其是火砲、坦克等方面與德國處於勢均力敵,而海軍有壓倒性優勢。德國的唯一優勢在於空軍,但是英、法與其差距也不大。而且英國軍方甚至認為,德國在一戰後有10多年的軍事空白,沒有具備經驗的將領,實際上的戰力並不強大。英、法方面則大多是經歷過一戰以及戰後國際衝突的老將,比德國方面在經驗與能力上都強。所以,德軍數量雖可觀,但是有多能打實屬疑問。基於這些軍事評估,最後英國內閣決定,把捷克餵給德國,賭希特勒會在這之後被餵飽,不再發動戰爭。

英國的背棄捷克,的確很自私、很可惡,出賣了一個弱小的朋友,將其推給豺狼。但是請注意,這是西方現實主義政治的常態,這樣的案例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現實主義政治的一個重大缺陷,就是缺乏遠見,只顧眼前的利益,不管後遺症有多大。當年英國如此,今天美國其實更加如此。所以,美國可以隨意就放棄當年的老蔣、伊朗巴勒維、南越阮文紹和今天的阿富汗,甚至還主動顛覆了自己的多年盟友埃及穆巴拉克。

在這種現實主義政治下,台灣若看不清楚,倒楣的日子還遠嗎?

老兵的話-招兵、抓壯丁與賣壯丁 | 姚雲龍

1:招兵

我們鎮上廣運橋頭有一個地標叫“救火會“,在今天來說是“消防隊“。那是本鎮唯一的三層樓建築,樓下一架手壓式救火機因多年不用已成一具廢鐵,屋內一片狼籍,樓梯都腐朽了。

那所在常常出現一塊三角形白布的旗幟,上面寫著“招募新兵“或只寫“招兵“二字。門口通常有一張桌子,桌子後面坐著一位軍人,你只要走向前對他說:「我願當兵」,他把你上下打量一下,覺得你可以扛得起槍,把你的姓名登記在簿子上,一切就OK了。他把你的名字登記以後,你就算入營當兵了,不用體格檢查,也不要身家調查,一切從簡,從此你就失去行動自由了。

如果你沒有名字(當年大陸上很多不識字鄉下青年,沒有名字、只有乳名),他會替你起個名字。譬如你姓張,他說:「你叫張得功好了」,以後“張得功“就成了你的名字,所以當年部隊中有很多叫“張得功“、“李得標“的。

2:抓壯丁

什麼叫“壯丁“,顧名思義就是“青壯的男子。可是在抗戰時期“壯丁“就是準新兵的代名詞。在抗戰時,你只要提到“壯丁“二字。人們的印象是一群被槍兵押解到戰場去的囚犯。

為什麼這些“壯丁“要被槍兵押解呢?因為他們是被抓來的。國父說:「中國只有大貧和小貧,而大貧的人特別多。」很奇怪,越是貧苦人家孩子越是多。有人說:「飲食越精緻,生育力越低弱,所以越富有人家孩子越少。」真邪?假邪?當年中國工商不發達,土地又多被地主所兼併。窮人的孩子沒有出路,只好當兵,所以抗戰前用募兵制也不缺兵源。

可是對日抗戰一開始,大會戰一個接一個。一場會戰就會死亡三、五十萬人,一場小戰役陣亡三、五萬人,稀鬆平常。再募兵就募不到了。於是下令徵兵,沒有戶籍怎麼徵?只好用抓。晚上,保長帶著槍兵,隨便向某戶人家一指,槍兵就破門而入,找一個年輕人抓了就走,所以有花燭夜的新郎或是正在棺前守制的孝子被抓走了。

前方需要兵,後方只好抓,這是日本人逼的。共產黨常拿“抓壯丁“來消遣蔣介石,其實共產黨用動員發動當兵,其手段更不堪聞。

3:賣壯丁

抓壯丁不久,覺得這個辦法很不人道、更不公平,就開始用“雇“。譬如這個保分配出兩名壯丁,就由全保集資雇兩個願意當兵的年輕人去應徵,這個受雇的年輕人就叫“賣壯丁“。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撤守前都是如此。

順便談一談,民國三十八年,國軍在大陸撤退時,有些部隊就把當地青年強行抓上船。所以在金門古寧頭戰役中,那些剛下船就投入戰場的國軍中有些還未來得及換軍裝的年輕人都一起投入戰場了。亂世呀!就是如此,能怪誰!

老兵的話-開小差 | 姚雲龍

對“出差“二字,大家一聽就懂。奉上級差遣到外地執行公務就叫“出差“。那麼“開小差“是什麼意思?恐怕知道的人不多。所謂“開小差“者,就是未經許可擅自離營,說明白點就是“逃兵“的代名詞。

“逃兵“自古就有,不僅中國有,外國也有。我今天要說的是抗戰時國軍的“逃兵“故事。抗戰時軍人生活很苦,死亡率又高,那些士兵都是抓來的壯丁,士兵逃亡並不希奇,甚至軍官也有逃亡。我的排長陝西人,黃埔軍校第七分校(西安王曲、分校主任胡宗南)十五期,他因和營長鬧意見就逃亡了。可見那時代“開小差“是常見的事。我在抗戰時就開過兩次小差。

“開小差“雖然是常見的事,但每個部隊對“開小差“被抓回來的逃兵處分方式大有不同。西北軍對抓回的逃兵,只要他出逃時沒有攜帶任何軍械,最多是打完屁股、關禁閉一週或兩週就沒事啦,繼續留營當兵。

可是中央軍的湯恩伯的部隊對抓回的逃兵就不一樣:

1)剛入伍的新兵,如果逃亡被抓回來,一定當眾槍斃。

2)入伍兩年以上,或入伍後參加過任何戰役的老兵,逃亡被抓回,最多被打屁股或被關禁閉就了事。

3)在部隊中與長官鬧意見而逃亡抓回的,當眾割下一支耳朵後放行。

我在湯恩伯部隊當兵一年半,親見兩個被抓回的逃兵被槍斃,兩個被割耳。其中一個被割耳的是我的班長,姓胡,河南人。他在連裡是很出風頭的班長,因和連長鬧意見,逃亡而被抓回,就被割了一支耳朵。以上槍斃、割耳的主持人,都是營長周斌,我也差點被他槍斃。那時代人命如草芥,小小營長就可隨便殺人。

割耳朵是要有技巧的,要用鋒利的剃頭刀,從耳朵下端耳垂處從下往上割,不可從上往下割,那會把腮肉一起割下的。不過我所見的兩次割耳,都只是割下耳垂,弄得滿臉是血,看護兵儘快的用紗布把半邊臉貼起來,如此蒙混過關而己。

國民革命軍與人民解放軍是同根同源 | 姚雲龍

昨天我用了一整天的時間,對黃埔軍校建校的原委及建校的經過,以及國民革命軍與人民解放軍的關係,都有了一個概略的瞭解。

國父孫中山先生自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建立民國以後,可是國家的政權一直被一些軍閥所把持。而且那些軍閥不是想擴充地盤就是想作皇帝,搞得民不聊生,國父的三民主義永遠無法實現。如要實現就要消滅軍閥,要消滅軍閥必先建立一支有思想的革命武力,於是民國十一年國父就有了建立軍校的構想。

建立軍校是需要錢也需要槍的。當時國父對俄國的革命成功覺得值得學習,而且俄國也願意協助國父辦軍校,於是黃埔軍校就在民國十三年開辦了,它的名字原來是叫「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 因為校址是在黃埔島上,於是通稱「黃埔軍校」。國父辦軍校,全國甚至全世界都轟動。全國及海外華僑的有志青年都奔向黃埔。

因為黃埔軍校是在俄國協助下辦成的,為了聯俄容共,所以在創校之初容納了一些中國共產黨參與創校。如:周恩來、聶榮臻、惲代英、蕭楚女、葉劍英等都擔任教職及政治工作,同時也容納了一些共產黨員來校受教,毛澤東也在上海協助過黃埔教導團招募新兵。黃埔軍校1~5期為中國共產黨培植了五百多軍事人才,當年紅一軍、紅二軍的幹部幾乎都是黃埔的學生,其中成名的有:徐向前、羅瑞卿、陳賡、左權、林彪等等,所以國民革命軍與人民解放軍可以說是同根同源。

為了國家統一,兩岸應該坐下好好談,千萬不要動武。蔣、毛都己經死了,中山先生是兩岸共同尊崇的革命先進,他的三民主義與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並無衝突,放下以往的恩怨,為中華民族千秋萬世作想,有厚望焉!

國民革命軍與人民解放軍是同根同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我把曹植的七步詩和郭沫若的倣作提供大家欣賞,我覺得郭的倣作比較有意思,大家評賞評賞。

草鞋兵 | 姚雲龍

抗戰前,只有川軍、滇軍、桂軍穿草鞋,中央軍、西北軍、東北軍、晉綏軍都是穿布鞋的,蔣介石的嫡系部隊還穿皮鞋呢。到了抗戰以後,物資貧乏,連布鞋也穿不到了,於是穿草鞋就在部隊中流行了。

我在湯恩伯的85軍當兵時,在每月的薪餉冊中還有“草鞋費“這一欄。可見“草鞋“已是中央軍的法定服裝了。我記得團朝會時,規定官兵一定要“赤足草鞋“,即使有布鞋和襪子也不准穿。

所謂“草鞋“者,應該是用“草“打(編)的鞋。在我的故鄉,只有挑水的、在碼頭扛包的勞苦工人,他們因為要在水邊工作,穿草鞋不易滑倒,他們才穿草鞋。那種草鞋是用純稻草打(編)的,很不耐穿,三、五天就破碎了。一般人的腳穿那種草鞋,很容易被磨破。

我們在軍中所流行的“草鞋“是用“麻“攙和著破布條編製的,比較柔和耐穿,一雙精緻的草鞋可以穿一年。四川兵最精於打(編)草鞋,他們用麻和碎布條編製鞋底,用棉綫做鞋幇,在鞋鼻上綴上一朵絨花球,穿在腳上舒適又浪漫。

穿草鞋行軍是比較輕快的,但穿草鞋上戰場就吃虧了。戰場上遍地都是尖銳的彈片和刺絲,還有瓦礫、碎石,在那種場合下,還要衡鋒陷陣廝殺,傷亡的機率就比較大了。

冬天穿草鞋行軍,凍裂的腳踩在結冰的雪地,腳趾頭會常常麻木僵硬。到達宿營地後,要用雪團搓揉或用溫水浸泡,使之慢慢復甦。千萬不可烤火,僵硬的腳趾一經烤火就會枯萎,最後只好截趾了,這是老兵的經驗。

我從網上摘下一些草鞋兵的相片,供讀者欣賞。大家看了有什麼感想?

水火用在現代戰爭 | 鐘金富

常言道:「水火無情」。中國很早就將水火用在軍事上,歷史上有不少憑藉水火成名的大將,三國時期,東吳的周瑜、陸遜都是用火的高手,忠義的關二爺則靠一手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水火無情,非名將不能用之。自古能夠用水火退敵的無一不是名將。但進入現代戰爭,水火的威力就大打折扣了,很少有將領能夠用水火退敵。

但是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就曾發生用水退敵的戰鬥,中國志願軍39軍軍長吳信泉,曾經水淹美軍陸戰隊一師,還用炸藥炸塌山脊,埋葬美軍坦克,都是美軍聞所未聞的戰術,因此被美軍稱為「最可怕的對手」。

抗美援朝的第四次戰役雖然是由美國第8集團軍的指揮官李奇威挑起的,但中國將領技高一籌,動用兵力,在西線牽制住了大批美軍,然後在東線給「聯合國軍」造成了極大打擊,特別是橫城反擊戰,消滅了大量敵軍。

1951年4月,第39軍奉命在華川一帶阻擊美軍裝甲部隊的進攻,中國志願軍39軍的任務是撤到春川、華川一帶,組織運動防禦。39軍自然不怕和美軍硬碰硬,但是硬打明顯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長,極不划算。同時,追擊39軍的也不是弱旅,是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的王牌部隊海軍陸戰隊一師,一支裝備精良,實力強大的部隊。

此時中國志願軍39軍軍長吳信泉注意到華川湖水庫,於4月9日已經蓄水8天的華川湖水庫水位已經達到了極高的位置,只要美軍開始渡江,就可以打開閘門水淹美軍了。吳信泉這邊準備就緒,而美軍卻對此一無所知。美軍海軍陸戰隊一師作為主力,在4月9日準備渡江作戰,為了作戰順利,他們在江岸就擺開了陣勢,坦克、大炮都拉了出來,可是美軍做夢也不會想到,他們的敵人不是對岸的志願軍,而是滔滔江水。

當時中國志願軍39軍軍長吳信泉一聲令下,戰士們開啟水閘,洪水磅礴而出,四周頓成澤國,美軍坦克部隊的先鋒一下子被大水吞沒,其他部隊嚇得連連後撤。在美軍被江水所阻之後,39軍乘機發起了一波進攻,整場戰鬥下來,包括被洪水吞沒的,美軍損失達到萬人,各種物資、坦克、大炮、輪型車輛之損失更是不計其數。因為江水的阻擊,美軍進攻的腳步也停滯了下來,本來半天時間就可以追擊到39軍的,但這半天路程美軍卻走了六天時間,完全失去了戰機,第四次戰役也進入了尾聲。

東方的軍事思想充分展示人類高超而靈活多變的智慧和謀略,千變萬化,鬼神莫測。吳信泉將軍在朝鮮戰爭將其發揮得淋漓盡致。

海軍,從當年德英較量看今日中美較量 | Friedrich Wang

軍隊的水平,其實就是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這在工業革命後已經是定論。所以,軍隊不只是一部戰爭機器,更是一種軍事文化的表現。不光是有了武器、裝備、充足的人力,就可以表現出戰力的高低。

尤其像是海、空軍這樣高科技水平的軍種,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1870年代的德國迅猛發展,工業規模與水平都直追英國。皇帝威廉二世一心一意要超越自己的姥姥家,英國;所以他高唱世界主義,主張德國在太陽下也要有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要推翻老宰相俾斯麥的保守政策,全力擴展海軍,與英國一爭雄長。經過20多年的努力,到了1910年代,德國海軍已經在數量上到達英國的7成以上,而且在北大西洋的部分已經與英國勢均力敵,因為皇家海軍備多力分。德國軍艦的設計有自己的特色,而且都是針對未來與英軍決戰而來,精準的光學儀器讓艦砲的威力大增,平均艦齡也較輕。這些,都是其明顯的優勢。

看起來,德國的「公海艦隊」已經可以挑戰大英帝國艦隊。但是,事情沒那麼容易,德國海軍司令鐵必制在1910年就明白告訴威廉二世,德國海軍仍無擊敗英國的把握。為何?因為海軍文化不行,更沒有光榮的傳統在背後支撐。德國海軍仍然年輕,面對英國海軍豐富的作戰經驗還很生嫩,不可以貿然對其挑戰。

果然,1916年德國公海艦隊向英國皇家海軍發起史上最大規模的日德蘭海戰,這也是巨艦大砲的一次決戰,戰況慘烈。德國海軍在戰鬥中砲擊精準,軍艦性能優良,共擊沉超過6萬噸英艦,自己只損失了3萬多噸。但是這是德國的勝利嗎?剛好相反,英國海軍帳面上吃虧,卻更加清楚德國艦隊的實力,依然繼續成功封鎖其海上通路,讓德國人吃足苦頭。德軍贏了戰役,最後還是輸了戰爭。英國海軍的戰略觀,是德國遠不能及的。

前些日子傳出中國大陸護衛艦以上的艦隻數量達到360艘,超越美國的298艘,穩居世界第一。這對中國大陸而言固然代表其造艦能力以及海軍實力已經非常強大,但是是否就代表其海軍已經真正世界第一?筆者舉一個例子,中國大陸目前尚未真正用其海軍力量來對海外投射兵力,完成一次大規模的作戰,所以並未經過複雜的考驗。可以預見,未來中國大陸的海上實力將繼續加強,而且速度也不會減緩。但是,這與其未來能否真正具備擊敗美國海軍的實力,不一定呈現絕對關係,許多面向都還有待驗證,海軍的戰略觀與文化更非一天兩天可以搞定。

未來中美的博弈當然會更精采。但是台灣不是只看好戲而已,而是該設想自己在這場博弈中如何自處,不要被兩頭打架的大象給活活壓死。

日德蘭海戰

我對孫立人的評價 | 盛嘉麟

我以前寫過對孫立人的評價,一時找不到原文,記得一部份重點:

1)孫立人留學美國,是一個唯歐美是從的將領,以能夠和麥克阿瑟搭上關係為榮耀。他不明白麥克阿瑟是極端種族歧視的人,只想利用孫立人政變搞掉蔣介石的政權,實際對孫立人並無友誼。他更不明白繞過(bypass)蔣介石,和外國將領往來,可能注定了他的殺身之禍。

2)孫立人的美國的學歷、美國的關係、作戰的順利,讓他自傲自負,在國軍將領中自認是最傑出的第一戰將,而不知道他的青年軍是國家最好的兵源(都是中學生、大學生),他的配備武器是國家最好的美式裝備。其他國軍將領若有此條件也能打出勝仗。

3)日本駐緬甸的軍隊曾經接到東京參謀本部的訓令:「注意孫立人的部隊已具備和我軍同等的戰力,不可輕忽。」可見孫立人的部隊只是達到當時國際上一般作戰部隊的水準,只比中國的部隊好一點,而中國第一戰將,日軍望之膽寒、聞風逃跑,只是膨風的宣傳。

4)在英方要求下,孫立人未經上層許可,立即派出一個團往仁安羌攻擊日軍,為7000英軍解圍。這是違反國家軍令的,雖然因為戰勝日軍,英國感謝授予勳章,帶给國軍臉面,蔣介石未便發作,實際上已造成國軍內部的不滿。

5)孫立人帶領的部隊對孫立人的個人崇拜,在國軍裡極為罕見,可見他在訓練部隊時用了特別的手段 (參見《孫立人為何被軟禁33年?我的親身瞭解》)。蔣介石及國軍內部很不満意,後來國軍內部對解散後的青年軍多方排擠,造成許多青年軍軍官的悲劇,我有親身的經驗。

我家的一位遠親,是青年軍軍官,英武有為,因為受到排擠壓迫,駐防金門擔任連長時自殺。我服役時的連長也是青年軍,擔任極為罕見的少校連長,和我時常聊起孫立人,我們十分相好,一旦喝幾杯酒,他就藉酒裝瘋,大呼小叫:「媽的,看看我一個少校,重慶大學就參加青年軍的,就給幹個連長,十年不換。孫將軍你出來啊,我們馬上跟你走。」這時輔導官和我連忙把他扶走他處,免得危險。這都是孫立人個人崇拜造成的悲劇。

二次大戰希特勒犯的大錯 | Friedrich Wang

昨天晚上睡不著,就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相關歷史的幾本書拿出來看一下。

我們今日回顧起來1940年6月法國投降到1941年6月「巴巴羅莎行動」德軍進攻蘇聯間的整整一年時間,實際上是決定了整個二戰最後結局的關鍵一年。希特勒自己都不敢相信竟然如此輕鬆就結束了西線的戰爭,幾乎是大獲全勝。所以,對接下來德國該怎麼做,納粹高層可說完全沒有準備,只能幻想英國會求和,而史達林會繼續笑臉相待。

曼斯坦(德國名將)在回憶錄裡面就說過,德國海軍沒有擊敗英國的能力,僅轟炸不可能讓英國屈服。雖然這位卓越的元帥認為,德國當時應該毫不猶豫就冒險渡過海峽攻擊英國,但筆者認為成功的機會幾乎是零。因為英國海軍還很完整,德國也沒有真正的空優,這種情況下就算突襲成功建立了一個橋頭堡,很快就會被撲滅。

唯一能夠讓德國繼續保持優勢的方法只有通過一個適切的地中海政策,這一點曼帥有提到,據說倫德斯特也是這樣主張。可惜希特勒的知識面太窄,沒有世界性的戰略眼光,忽略了打通北非直達中東,切斷大英帝國與其殖民地連接的可能性,並且可以前進到高加索對蘇聯完成戰略上的大包圍。

以當時德軍那種銳不可擋的氣勢,部隊的作戰能力達到最高峰,上述的戰略應該可以在一年左右的時間達成。但是這一年希特勒竟然還下令將部分的人員復員,也沒有持續擴大軍事工業的生產力。跟英國人打打談談,在巴爾幹糾纏了半年也沒有決定性的戰果,在義大利的要求下才出兵北非,也只派了微量的部隊,認為只是幫墨索里尼的忙,對這個戰場的戰略價值根本上沒有認識,所以也沒有真正認真打。

只能說希特勒作為一個領導人有豐富的幻想力,也有很高的執行力、意志力,對於組織宣傳也很有一套。但這個人畢竟受的教育不夠,眼光與思考皆非常有限,再加上短短10年就成了一個標準的政治暴發戶,讓他只能在自己想像出來的世界觀中悠遊。最後冒然與史達林攤牌反而讓自己陷入了被動,被廣大的東戰場給活活拖死。

不過也謝天謝地,希特勒只有這樣的能力!否則,這場戰爭後面的面貌是很難讓人想像的。

大陸戰爭片《集結號》觀後感 | 郭譽申

我很久沒進電影院了,但是有時會在有線電視上看老電影。《集結號》是大陸十多年前上映的一部戰爭片,讓我看了很感動。看後上網查詢才知道,該片曾獲得金馬獎、百花獎、金雞獎等許多電影大獎。台灣很久不拍攝戰爭片了,我的個人感受,《集結號》比多年前台灣拍的《英烈千秋》、《八百壯士》等都更感人。

《集結號》主要劇情

電影起始於1948年的國共內戰。主角谷子地是解放軍的一名連長。在一次阻擊戰中,團長劉澤水命令谷連長為斷後部隊,聽到集結號後才可撤退。谷子地於是率領他九連的47名戰士在廢煤坑堅守,拖住兵力若干倍的國軍部隊,並擊退其三次進攻。

但九連自身也死傷慘重,谷子地因為炮彈爆炸聽力受損。一部分戰士似乎聽到後方吹響集結號,認為應該主動撤退,另一部分戰士則沒有聽到集結號,認為不能撤退。最終代理指導員王金存證實沒有聽到集結號,谷子地於是決定繼續堅守。最後九連除連長谷子地外全連陣亡,遺體全被掩埋在崩塌的煤坑裡。受傷的谷子地又饑又渴,換穿國軍軍裝想到國軍陣地找食物,卻昏迷了,被反攻上來的解放軍誤認為國軍傷兵(即俘虜)而送往後方醫院。

由於戰事連綿,解放軍多次整編,谷子地被救治復原時,他已無從找到原部隊,也無法證實自己的連長身份。經過一些周折,谷子地回到了解放軍,成為炮兵連長趙二斗的傳令兵。該部隊後來赴朝鮮半島參加韓戰,谷子地英勇拯救了誤踩地雷的趙二斗,並確保其完成炮擊重要橋樑的任務,但谷子地右眼也被地雷炸瞎,趙二斗非常感激,尊谷子地為大哥。

記錄上,九連全員都是失蹤。戰後,谷子地堅持不懈地查找原部隊和戰友的屍骨,以證實死去戰友的戰功。藉著已晉升團長的趙二斗的幫助,他終於找到了原部隊的消息。谷子地在烈士陵園見到了原團部司號員小梁子,梁現在是已在韓戰犧牲的劉澤水團長所葬烈士陵園的管理處主任。司號員告訴了他真相,由於九連牽制住了大量敵軍,為了掩護主力部隊轉移,吹集結號的命令始終不曾下達。

若干年後,谷子地終於找到他藏放戰友們屍骨的煤坑,證實了他及戰友們的戰鬥經歷。軍區長官追認所有47名犧牲戰士為革命烈士,九連全部官兵授予解放獎章,並在他們曾經戰鬥的地方矗立一個紀念碑,以告慰谷子地所部官兵的在天之靈,遲來的撤退集結號最終由原團部司號員小梁子在碑前吹響。

我的觀後感

《集結號》不僅戰爭場面逼真,呈現了軍人的英勇,更深刻著墨戰士間的同袍之情,很令人感動。片中描繪的都是一般小人物。代理指導員(指導員類似國軍的政戰官、輔導長)王金存是少數受過教育的,他初上戰場,害怕得尿褲子,無法執行任務,而要被法辦;連長谷子地接納他、鼓勵他,使他也成為視死如歸的英雄。

部分戰士似乎聽到撤退的集結號,另一部分戰士則沒有聽到集結號。失去聽力的谷子地連長的裁決是,聽到集結號的戰士可以自行撤退,沒有聽到集結號的戰士隨同我繼續堅守。聽到連長不撤退,那些似乎聽到集結號的戰士都決定留下來,全連共存亡。後來,谷子地多年鍥而不捨地尋找戰友的屍骨,以證實戰友的戰功。他這樣對待部屬,難怪部屬都願意與他共生死。

在劉澤水團長的墳墓前,司號員小梁子說出,劉團長始終不曾下令吹起撤退的集結號。谷子地怪罪劉團長因此犧牲了九連的全連戰士,一時氣憤得要損毀劉團長的墳墓,曾是團長保衛員的小梁子則拼命保護墳墓。稍微冷靜之後,谷子地就能體諒劉團長當時的難處,仍視劉團長為兄弟,答應年年來祭祀相聚。

《集結號》呈現大陸對軍人的重視,尤其是對低階軍人。軍人在戰場上失蹤或戰死受到明確的區別對待,而為國犧牲的有功戰士受到國家和人民極高的尊崇。這樣能鼓舞軍人的士氣,使軍人不惜犧牲也要完成艱難危險的任務。台灣對待軍人看來是遠遠比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