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土地銀行」為什麼會取名「土地銀行」嗎?| 賈忠偉

那是因為…中華民國政府在接收日本勸業銀行後--日本「勸業銀行」是在1897年(日明治三十年)所成立的日本本土銀行,而「勸業」兩字,日文就是「提倡實業,獎勵產業」之意。1923年(日大正十二年)正式在臺灣臺北開設第一家分店,以提供農業開墾、灌溉、水利開發之長期融資為主要業務,是當時唯一辦理不動產及拓殖金融的銀行。最初在臺之業務均委由臺灣銀行代辦,隨著業務拓展,1933年(日昭和八年)和1937年(日昭和十二年)分別在臺北及臺南興建大型銀行廳舍。

臺灣光復後,陳儀即將勸業銀行位於臺灣的5個分行改組成為──「臺灣土地銀行(Land Bank of Taiwan,臺灣土地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改組後的臺灣土地銀行仍然與日據時期的勸業銀行一樣,繼續肩負調整農業金融之責,扮演全國農、漁會信用部業務的上層銀行,不同的是,土地銀行為政府機構,肩負更為重要的責任。

臺灣光復之初,百廢待舉,要解決戰爭時期所累積的問題,只能靠時間一步一步慢慢來,在現實世界是沒有仙女棒和神燈精靈的!

悲情城市…一個媚俗、沒有考據歷史的聲光煙花秀 | 賈忠偉

從歷史事實來看,臺灣光復之初,不管是米還是糖,幾乎都面臨了產量不足,或是無法生產的困境,再加上大戰之後,必然面臨的貨幣貶值與復員(如臺籍日本兵退伍、難民返鄉)重建壓力……

●所謂的糖輸出…

臺灣光復之初,原來日據時期留下來的42所製糖工廠,其中有34所遭盟軍轟炸受損,僅存8所未受損害。當時擔任臺灣行政長官的陳儀,為了實現「工廠不停工」的承諾,兩年間幾乎讓所有製糖工廠恢復生產。1946年臺糖工廠復工後,陳儀給中央十萬噸糖,在當時發揮了保護臺灣經濟穩定的作用。因為陳儀擔心法幣會影響臺灣穩定,因此才給了十萬噸糖做為四行(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來臺人員與物資的補償…

參見 糖業文化的建構刻不容緩

●所謂米輸出…

臺灣在光復之初,會缺米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在受戰爭末期,臺灣遭到盟軍密集轟炸、日本大量徵兵入伍、海運遭到盟軍封鎖……結果造成──肥料不足、人工缺乏、水利設施遭破壞……最後導致耕地荒廢所致,再加上1945年第1期插秧期間,臺灣北部發生寒害,南部出現旱災,第二期作又遭遇颱風,致使1945年全臺稻米生產僅剩63.8萬公頓,不及1938年總生產量140萬公頓的一半,減產約54%。

世界不再有季辛吉 | Friedrich Wang

亨利·季辛吉(Henry Alfred Kissinger)是一位傑出的外交家以及地緣戰略家。他用外交的方式結束了越戰,並且成功拉攏了中國大陸,在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上反敗為勝,不但彌補了美國在中南半島的失敗,還讓整個亞洲豬羊變色,轉而讓蘇聯陷入被動。

其實,他的「聯中制俄」戰略,基本上與當年諸葛亮的「隆中對」在結構上差不多。蘇聯的軍力,當時在數量上已經號稱超過美國,就跟當年的曹操在官渡之戰後稱霸中原一樣,麾下有數十萬大軍。所以劉備的策略就該聯合江東孫權,共同製造戰略平衡,等到赤壁大戰結束之後,諸葛亮仍然繼續希望這個結構維持下去。季辛吉也一樣,美國聯合中國大陸,在地緣上以及軍事力量上共同制衡莫斯科,有效加強對這個陸權大國的圍堵。

這個需要大的智慧以及眼光,並且必要的時候犧牲一些面子,後退兩步。但是很不幸的,美國在季辛吉之後這麼多時間,都不能再出現一位傑出的外交家以及戰略家。雖然他的這一套政策被後來的卡特以下的歷屆美國政府大致上奉行,但終於在2018年之後被川普所改變。布里辛斯基在他的著作當中,基本上延續了這個思路,他很明白的指出,只要中國、俄羅斯、伊朗不至於聯合在一起,美國以及整個西方的全球利益就不會有大的問題。

我們若反過來想,其實他們的意思就是認為一旦中國與俄羅斯重新聯合,如果還加一個產油而且戰略地位重要的伊朗,那麼就將成為美國的惡夢,很有可能會顛覆西方的優勢。其實這個道理非常簡單,一點都不難理解,但是實在讓人不懂,為什麼現在西方的政客如此短視?

真的很懷念上個世紀60年代以後,那一些目光如炬的政治家。他們成功讓人類避免了核戰爭的浩劫,並且開創了50多年的繁榮與和平。下一個政治家,在哪裡?世界和平又面臨嚴重威脅!

假使中途島海戰勝負相反,二戰會如何? | Friedrich Wang

下午跟幾個在大陸教過的學生聊天。他們問:如果中途島大戰,戰果是完全相反,美國就三艘航空母艦全部被打沈,損失3-400架飛機,這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會因此而逆轉嗎?

筆者的答案是不會。如果美國在中太平洋繼珍珠港之後,再次受到重大挫敗,大概只會讓美國在戰略上略作調整。首先,不可能跟日本談判,因為美國本土基本上沒有受損,工業產能一天大過一天,就算輸了中途島,也只是輸掉一場戰役,不至於動搖國家的根本。日本就不一樣,中途島除了損失的軍艦、飛機之外,最嚴重的是把日本海軍最有經驗的人員損失大半,日本後來的訓練能量完全跟不上。簡單說,日本會在中途島之後一蹶不振,完全是因為國力不行,這種狀況在美國身上基本不會出現。

其次,美國大概會怎麼調整?筆者認為先採取守勢是必然。因為機動艦隊受到很大的打擊,所以必須收縮防線。美國剩餘的艦隊應該會全力防守珍珠港,南太平洋方面會持續支持澳大利亞與紐西蘭加強兵力,也可能會要求英國調派一些海軍過來,以協助確保這兩個英語國家能夠守住。事實上,日本人的力量到這個時候已經透支,所以山本五十六的如意算盤是要重創美國之後逼迫談判。美國對於日本的實力很清楚,所以就算在珊瑚海作戰日本小勝,卻再也沒有力量,可以繼續在南太平洋擴張威脅澳大利亞。美國當然不可能因此對日本妥協而談判。

其三,如果美國輸掉中途島戰役,對中國的影響是什麼?如果美國真的打輸了這場仗,中國短期內必然會有很大的困難,因為這時國軍才剛剛在緬甸失敗,中央軍的主力受到很大的打擊,這時是國民政府相當困難的時期。

但是從另外一面看,如果美國這時在太平洋上無法取得優勢,對亞洲大陸戰場上的中國來說可能不見得是壞事,因為美國將更加倚靠中國能夠盡量牽制日本的軍力,中國戰場的重要性就不會下降。1943年底之後,美國對於國民政府越來越看不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美國在太平洋上已經看見勝利的曙光,而反攻也開始進行,所以中國戰場就從主要戰場降為輔助戰場了。反之,如果美國在太平洋進展不順利,中國的地位就不會下降,至少不會下降那麼快,國民政府因此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支持,1944年大崩潰的情況或許不會發生。

中途島戰役的結果體現出來的是多面向的。日本人在整個戰役的規劃上沒有效率,過度分散兵力,對於美軍太過於輕視,從一開始就不相信美國可以迅速修好約克鎮號航空母艦,到後來完全低估了美軍艦隊的作戰力量。日本情報的失誤,更不在話下,美軍就是因為情報充足,再加上分析正確,終於在關鍵的時刻取得重要勝利。所以,美日兩國所展現出來的差距,不單單只是硬體上的問題,還包括人員的素質、指揮官的規劃能力、以及整個軍隊的文化。日本人不是輸在一兩個項目而已,而是在整個軍事藝術上都輸掉了。

逃離帝國導致現代經濟大分流 | 郭譽申

出生於奧地利的史丹佛大學教授Walter Scheidel出版 [1],講述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被稱為大逃離(逃離帝國)和第一次大分流(歐洲與其他世界分流),歐洲不曾再出現統一的大帝國,而長期保持多中心的列國體系,最後因此產生工業革命,並開啟第二次大分流,即現代經濟的大分流。

書中也比較列國體系與統一帝國(多以中國為例)的差異,並主張統一帝國不太可能產生工業革命的大突破,因此回答了「李約瑟難題」:「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作者首先以一些歷史數據呈現歐洲的獨特性,歐洲不像其他地區,在歷史上少有大帝國而是長期的列國林立。他然後講述,羅馬從興起到據有大半個歐洲,再到滅亡的歷史,以及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直到近代,歐洲的歷史。結論是,羅馬帝國的興起有不少特殊的優勢和機緣,因此在歐洲再也無法複製而出現統一的帝國。

書中比較了歐洲和中國的差異,前者是國王、貴族、教會的分權體系,而後者是以官僚治國的中央集權體系。關於地理,歐洲有破碎曲折的海岸線、高聳阻隔的山脈,把歐洲分隔為多個發展區域,有助於形成列國體系;而中國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核心地區,後又以大運河聯通,成為一整個核心地區,而在核心地區内少有高山阻隔,因此適合統一帝國。

此外,歐洲僅有東歐鄰近歐亞大草原,而其他部份都被山脈阻隔遠離大草原,不像中國很鄰近歐亞大草原。早有研究論證,鄰近大草原的農業民族傾向於形成統一帝國,以對抗來自草原精於騎射的遊牧民族。


作者很偏愛多中心的列國體系,書中結語的最後一句話是「願大逃離長存。」多中心的歐洲列國體系最後產生了現代經濟的大分流,是歷史事實。然而列國體系卻未必優於統一帝國:

大逃離後,歐洲社會稍落後於中國近千年,到現代經濟的大分流才反轉。

如書中所述,「從1500年到1800年一共發生443場戰爭,平均每年發生1.5場。相較之下,從1350年到1800年,中國平均每年只發生0.2場戰爭。」戰爭是有助為科技的進步,然而是人類之福嗎?

現在的歐洲列國體系競爭不過美國帝國(參見《否認帝國的虛偽帝國》),因此組成歐盟。不是嗎?

中國在宋朝時達到文明發展的高峰,不幸南宋亡於野蠻的蒙古人,使中國文明受到重挫。假使南宋不亡於蒙古人,中國也有可能發生工業革命,及早進入現代經濟的轉型。(參見《為何工業革命沒始於中國?》)

[1] Walter Scheidel《大逃離:羅馬帝國滅亡如何開啟現代經濟大分流》衛城出版,2022。(Escape from Rome: The Failure of Empire and the Road to Prosperity, 2019)

從俄羅斯戰敗的歷史看俄烏戰爭 | Friedrich Wang

歷史上,俄羅斯每一次出現軍事挫敗,就有可能引發內部的政治改革,甚至於革命。而俄羅斯內部的政治震動,往往對中國也會造成許多影響。

1856年第二次克里米亞戰爭結束,俄羅斯與英、法以及奧圖曼帝國簽訂巴黎條約,在東地中海地區的擴張受到嚴重挫折,隨即1861年面對國內改革的呼聲,俄羅斯帝國政府就宣布廢除農奴制。戰爭結束之後,英、法兩國隨即將軍事能量轉而用在東亞,對中國發動兩次英法聯軍,攻陷北京。而俄羅斯後來也趁機逼迫滿清政府讓渡東西伯利亞地區的土地,以彌補自己在歐洲戰爭中失敗的損失。這一次所簽訂的北京條約,使中國門戶徹底打開,滿清政府也開始進行洋務運動。

進入20世紀之後,這個趨勢更加激烈。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俄羅斯帝國再次遭受重大挫敗,故引發國內的動亂。當年10月尼古拉二世就被迫頒布「10月詔書」,宣布開始推動君主立憲,成立國家杜馬,以爭取中產階級的擁護來緩和國內的矛盾。而這一場立憲也影響到當時滿清政府正在推動的庚子新政,進而產生一連串激烈的變化,直到辛亥革命爆發,結束了滿清王朝的統治。

1917年俄羅斯再度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上的嚴重挫敗,引起國內布爾什維克革命,羅曼諾夫王朝垮台。但結果卻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當中顯現,引發中國的五四運動。而隨即不久,共產主義以及中國共產黨也在中國正式誕生。

1979年所進行的阿富汗戰爭,最後的結果是苦戰多年,死傷枕藉,經濟衰敗,只好逐步撤退。1985年戈巴契夫上台,只好高唱與西方和解,進而推動政治改革。但是卻引發一連串的效應,不但使得東歐1989年開始逐漸擺脫蘇聯的控制,東西德走向統一,也在同一年影響中國大陸發生了天安門事件,造成北京領導班子全面換血,影響整個中國的政治走向到今天。

這一次烏克蘭戰爭,俄羅斯在東線以及南線接連受挫,完成合併公投沒有多久,就丟掉了赫爾松。國內反對普京的聲音越來越大,甚至包括他過去所信賴的思想導師杜金。這會不會引發俄羅斯未來進一步國內的震動?很值得我們觀察。我們必須要知道,無論如何俄羅斯還是由民選產生國家元首,所以普京的權力基礎仍然在於人民的選票。目前戰爭的狀態,勢必影響到國內的民心,對於下一次的選舉可能會有決定性的影響。

我們最該關心的是,如果俄羅斯發生了上述的變化,那麼對中國大陸會不會也進而產生一些影響?

釐清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何沒始於中國? | 郭譽申

現代的工業運用很多科學知識(文中科學都指自然科學),也可說科學是現代工業的基礎。科學和工業如此相關,因此常被一起談論。著名的「李約瑟難題」:「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就同時探討科學和工業革命。這其實有些誤導,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未必很相關。

科學和工業革命被稱為革命,因為在近代以前,科學和工業的進步非常緩慢,只是零零星星的偶而出現在世界各地,甚至沒有科學和工業之名,直到16世紀才開始了科學發現的大爆發,被稱為科學革命,到18世紀才開始了工業的大發展,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

科學革命,可說比工業革命單純,是科學研究者基於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索、發掘自然世界的知識,當時幾乎並不追求科學的應用和回報。工業革命是完全經濟導向的,以工廠和機械生產取代人力的生產方式,以追求低成本、高利潤,因此工業革命跟資本主義、商業和金融體系的演進都很相關。

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的起始時間相隔約200年,後者不可能影響前者,而前者對後者的影響也不大,因為科學的新發現被用在工業要等到19世紀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這很正常,現代的科學發現也常要花幾十年時間才能被應用在工業上。)因此科學革命和(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兩個不大相關的活動。

很多(或許多數)學者探討李約瑟難題時,都不區別中國沒產生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的原因,筆者則認為應該要區別兩者,因為如上述,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當時是兩個不大相關的活動。

科學革命發生在歐洲而非中國,因為中世紀後期開始(12-3世紀),歐洲逐漸出現許多大學,大學最主要的課程是天主教神學,但是部份大學也有科學課程;同時間的中國有很多書院,都只鑽研儒學,而普遍沒有科學課程。會如此的原因,歐洲是小國林立,自然比較多元化,因此有些大學有科學課程,而有些大學沒有;然而中國很早就大一統,獨尊儒術,因此所有的書院同樣都沒有科學課程,自然不可能發生科學革命。(參見《為何科學革命發生在歐洲而非中國?》)

工業革命沒始於中國,因為南宋亡於野蠻的蒙古人,使中國文明受到重挫。中國自秦漢以來,大致上是逐漸趨向開明自由,到宋朝時達到文明發展的高峰,不幸南宋亡於蒙古人,蒙古人建立元朝,不僅大量屠殺漢人,又制定許多落後的制度,使中國文明大幅度倒退。隨後的明朝承襲元朝的大部份制度,而清朝又承襲明朝的很多制度,元、明、清三朝的社會都比不上宋朝,而少有突破,自然無法開展工業革命。(參見《為何工業革命沒始於中國?》)

開羅宣言的秘辛 | 姚雲龍

一:開羅會議:
1:召開時間:1943年11月23日~27曰。
2:召開地點:埃及首都開羅。
3:參加人員: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中華民國主席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及上開人員的隨員。(中華民國隨蔣中正與會的還有:周至柔中將、楊宣城中將、俞濟時中將、外交部長王寵惠,還有蔣夫人宋美齡女士。)

二:開羅會議召開的目的:
當年歐洲戰場的德國己是強弩之末,投降己在指顧之間。亞洲戰場,美國雖在太平洋有海空優勢,但日本仍在頑強抵抗,如何解決日本及戰後國際重建是這次會議的目的。

三:會議的經過:

這次會議本來稱為“中、英、美、蘇四強會議“,因為蘇聨與日本訂有互不侵犯條約,所以它不方便參加有中華民國在內的四強會議,因此這次會議分兩部分舉行。第一部分是由沒有史達林在內的中、英、美在埃及開羅舉行,第二部分是沒有蔣中正在內的美、英、蘇在伊朗德黑蘭舉行。

所以當年11月30日中、英、美在開羅會議結束後,為了徵求史達林的意見,三國對會議公報並沒公開。在開羅會議後次日,羅斯福、邱吉爾即飛往德黑蘭與史達林會議,詢問史達林對開羅會議公報的意見,史達林對此公報明確的非常贊同,並表示戰後朝鮮應該獨立,滿洲、臺灣和澎湖應該交還中華民國。於是翌日,由中、英、美三國元首簽署的“開羅宣言“立即公佈於世。

四:開羅宣言的內容:
1:中、英、美三國堅持對日作戰,至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
2:日本歸還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在太平洋區域所佔有的一切島嶼。
3:日本自中國所竊取的領土,比如滿洲、臺灣和澎湖群島,應該歸還給中華民國。

五:開羅會議召開的秘辛:

1:在開羅會議召開前,太平洋戰爭己爆發快兩年,美國和中華民國在亞洲戰場的合作已有相當成果,所以羅斯福把中華民國列為四強之一。可是英國一直瞧不起中國。它不同意把中華民國列為四強之一,可是它有求於美國,不得不尊重美國的意見。

2:美國為了早日結束亞洲戰場,最好的辦法是,拉攏蘇聯放棄《蘇日友好條約》對日作戰,因此史達林是當時美國心目中的寵兒,往後雅爾達密約就是因此形成的。

3:開羅宣言起草的經過:該宣言是羅斯福的助理霍布金斯起草,起稿明確寫“被日本背信棄義地、所竊取中國人之領土,例如滿洲和臺灣,理所當然的歸還中華民國“。可是英國的代表賈德幹爵士卻建議:把草稿中的“歸還中華民國“改為“當然必須由日本放棄“。可是遭到霍布金斯和中華民國的代表王寵惠堅決反對,賈德幹爵士的建議沒有成功。結果只把原文中的比較強烈的“背信棄義“和“理所當然“兩個片語刪除了。邱吉爾本人又對公報中的“滿洲和臺灣“兩個地名之後增加“澎湖“二字。

六:蔣夫人的貢獻:
蔣夫人宋美齡女士以東方美人的姿態出現在會場,她以流暢的英語、令人欣慰的辭彙,週旋在三大之間,折衝樽俎,為蔣中正排難解紛,也為中華民國爭取不少美援,她是會場中最活躍的人,新聞記者追逐的對象。

七:這次會議是蔣中正一生中所參加的最高層次國際活動,也提高中華民國為世界四強之一。為中華民爭取不少外援,羅斯福承諾:給予中華民國十億美元的借款,把每月空運援華物資由八千九百噸增加到一萬二千噸,允諾裝備中國九十個師。這些雖然因為日本提前投降而末兌現,但總歸是那一次會議的成果。

義大利屢戰屢敗 | Friedrich Wang

說一個輕鬆點的。這幾天沒事看歐洲史,深深感覺很少有一個像義大利這麼活寶的國家。

1866年普魯士與奧地利爆發戰爭,當時有不少歐洲小邦加入其中。今天義大利的前身薩丁尼亞王國想要收回被奧地利帝國佔領的亞得里亞海沿岸土地,所以也加入普魯士陣營。普魯士部隊在北線連連獲得勝利,奧軍幾乎一敗塗地。但是薩丁尼亞軍趁機向奧地利發動攻擊,卻是遭到數量上絕對劣勢的對手的迎頭痛擊,損失四萬多,被俘虜三萬多。戰爭結束普、奧講和,奧地利對普魯士的條件大部分都答應,唯獨在談判中堅持拒絕割一吋土地給薩國。一個被看不起的戰勝國,您說這能有多尷尬?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狀況類似。本來義大利與德、奧兩國是同盟,卻在1915年背叛德、奧,加入英、法的協約陣營。結果卻是跟50年前的狀況幾乎一樣,義大利部隊再度被奧匈帝國打得落花流水,最後奧、德聯軍還一路打到了義大利境內,陪都杜林幾乎淪陷,還要靠英、法出兵援助才勉強保住了戰線。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又重演了一次。1940年希特勒對法國發動攻擊,當時義大利的首相墨索里尼本來認為德國人短期內無法取勝,所以拒絕對法國宣戰。沒想到德軍勢如破竹,義大利人就在六月急忙對法國宣戰,想要佔領地中海沿岸土地。沒想到被德軍打到一敗塗地的法國,卻將20個師的義大利部隊幾天之內打垮了8個,使其最後只好灰溜溜地逃了回去,還被法軍一路在後追擊打到境內。若不是法國政府決定向德國投降,否則義大利可能就因此沒了。

之後沒有多久,墨索里尼趁著英國被德軍轟炸損失慘重的時候,趁機由阿爾巴尼亞向希臘進攻。本來應該輕鬆獲勝,因為希臘部隊的現代化程度不高,人數也居劣勢。結果希軍利用地形的優勢,加上妥善的防禦佈署,再一次讓義大利的部隊丟盔棄甲。不但沒有佔領一吋的土地,還遭受希臘反攻丟掉了一部分的阿爾巴尼亞。最後,這個爛攤子還是必須德國人出面幫他們收拾。

耍寶結束了嗎?還沒有。幾個月之後,義大利人又趁著英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失敗,由利比亞出兵向埃及方面發動進攻。共計30多萬的義大利部隊,對手英軍只有4萬多,而且很多剛剛從巴爾幹敗退,裝備根本就不够。結果,義大利部隊一觸即潰,上演了人類軍事史上的奇蹟:四萬多人俘虜了將近20萬人,搞到英國人傻眼,因為根本沒有想過要準備這麼多戰俘營。又在北非差一㸃崩潰,還得靠希特勒派遣德軍來才反敗為勝。

竟然在70幾年之內5次投機取巧,全都損兵折將,丟人現眼。義大利的工藝水準非常高,製造的各種器具機械都很精密,但是打仗卻是如此狼狽,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

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簡史 | Friedrich Wang

如果中國沒有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會怎麼樣?畢竟當時中國距離推翻滿清王朝才幾年,內部正處於內戰狀態,貿然參加國際戰爭確實有風險。

簡單說,如果中國沒有在1917年夏天抓住機會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那麼中國將失去站上國際舞臺與世界各國平起平坐的機會,不可能開始擺脫殖民地的悲慘命運。因為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並且成為戰勝的協約國成員之一,所以中國以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身分出席巴黎和會,成為國際聯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並且在會中與日本代表平起平坐據理力爭,非常巧妙地收回了德國與奧匈帝國在中國的所有特權,並且在山東問題上得以不簽字的收場。

1921年的華盛頓會議,中國再度以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身分出席,成功地收回了山東,並且成為《九國公約》的簽約國,國際地位大為提升。所以,我們必須要肯定當時的北洋政府以及領導人國務總理段祺瑞的決策,沒有他們的正確判斷,就不可能有這樣的結果。必須要說當時的北洋政府無論用心如何,都比國內反戰的團體或個人如國民黨、孫中山要有遠見。

中國參戰,是因為覺得英、美、法三國的協約國陣營會獲勝,所以趕快抱團投機嗎?答案完全不是。首先,我們必須要知道1917年的夏天實際上戰局還是混沌不明,甚至於可以說德國仍然居於上風,在各戰線上仍不斷發動攻勢,大多獲得戰役的勝利。

當時俄羅斯帝國已經率先崩潰而發生革命,不久之後就退出了戰局與同盟國方面單獨謀和,故德國實際上已經在東線取得了勝利。而東歐的小協約國羅馬尼亞已經投降,在巴爾幹的塞爾維亞則被德、奧佔領90%以上。義北方面,義軍被德、奧聯軍幾次猛攻,被迫不斷向南敗退,向英、法求援。所以在這些次要的戰場,德、奧陣營不是已經勝利,就是將敵人打得節節敗退,勝利在望。而最關鍵的西線,德軍與英、法、美等國大致上處於勢均力敵的狀態。所以在中國參戰的時刻,實際上並沒有把握哪一方會獲得勝利。

中國參戰的理由可說光明正大。因為德國肆意攻擊中立國船隻,造成中國公民生命與財產的損失,破壞了世界和平以及最基本的國際慣例,所以中國對德國以及奧匈帝國宣戰!而這,也是中國近代第3次正式對外宣戰。

1917年底,德軍將在俄國戰場的200多萬、以及在巴爾幹的20餘萬軍隊開始向西線調動。整個戰場的平衡已經打破,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甚至樂觀地認為在1918年的夏天之前德國就可以打敗協約國。該年的三月到七月底,400多萬的德軍在比利時、北法發動了五次雷霆萬鈞的攻勢,實際上協約國的戰線已經動搖,即將面對戰敗的危機!只是德國也後繼無力,境內糧食匱乏,經濟已經崩潰,最後發生革命,加上美國的力量源源不斷跨海前來參戰。德國,最後只有接受戰敗的現實。

實際上如果德國真的在1918年的夏天就獲得了勝利,那中國將面對非常悲慘的情況。我們看看鄂圖曼帝國的下場就知道,在德國陣營戰敗之後,鄂圖曼帝國就走向了崩潰與被瓜分的命運。如果中國這次站錯了邊,那結果肯定不會比鄂圖曼帝國更好!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派遣40多萬的勞工協助英、法、比利時等國的工廠生產、壕溝的挖掘以及補給的搬運等工作。注意,這些人不是悲慘的奴工,是有薪水、有保險、有各種工作保障和條件的有尊嚴的勞工。中國也有軍人以個人身份加入了法國軍隊,在戰爭中有精彩的表現,並且受到了協約國的表揚。戰爭結束之後,中國的軍隊與其他協約國一起出兵干涉西伯利亞,試圖阻止紅色勢力蔓延。這是甲午戰爭之後中國軍隊又一次出兵海外,並且在維護世界和平、保護僑民有卓越的貢獻。

因為政治原因,長期以來的教育都使我們遺忘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的光榮。實際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真的改變中國的開始,值得所有人去研究以及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