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阿富汗報告 | Friedrich Wang

今天上午筆者翻了一下美國的阿富汗報告中文本,不覺莞爾。

最多曾經高達15國聯軍進駐阿國,但是絕大多數都態度消極,避免與塔利班游擊隊作戰,尤其是西歐的幾個老盟友。而這其中美軍評價最低的是德軍,其酗酒、避戰、任務擺爛、軍紀欠佳等的狀況層出不窮,甚至發生裝甲車隊遇襲,結果德國軍人竟然放棄抵抗,一哄而散,把滿地的武器全送給塔利班的豐功偉業。不知道當年兩次大戰中強悍善戰的德軍看到今天的小老弟的表現,會作何感想?

而號稱鐵桿的英國、澳洲、波蘭三國部隊狀況稍好,比較願意承擔防禦性任務,固守一些地區,或者配合美軍的行動,保護後方的交通線等等。但是基本上除了出動戰機之外,也盡量不參與美軍主動肅清游擊隊的活躍區域,並且還要美軍負擔部分的駐防花費。待2010年後,各國陸續將軍隊撤離,就只靠老美自己唱獨腳戲了。這場戰爭沒了這些所謂盟友的持續支持,正當性就更形下降,國際社會也就只冷眼旁觀。

最後老美的結論:盟友大多是廢物。這場入侵戰爭本來就沒有正當性,美軍以及扶植的傀儡政府都不得人心。最可笑的是,美國此時才發現自己犯的錯誤,竟然與當年在越南幾乎完美複製,投入大把金錢,犧牲數千軍人的性命,卻只得到當地人民日深的怨恨,餵飽了一堆腐敗政客,幾乎是沒有一點點正面效應可言。

黑格爾說,人類在歷史上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學不到任何教訓。美國戰後試圖改造一些所謂的敵對國家,大多數效果都很差。這些國家,例如越南、阿富汗、伊朗、菲律賓等等,大多適得其反,不是現代化失敗陷入混亂的漩渦,就是變得更加反動,甚至仇恨美國。原因無他,因為這些國家缺乏西方文明與價值的土壤,對於現代化有不同的期待,或者說關注。當基本的秩序、經濟、法律、教育、心態…..等都沒有基礎,就叫他們投票、組織反對黨、大鳴大放,請問怎麼會不出問題?要這種前現代化社會的人民怎麼去適應?怎麼會不出現一群混水摸魚的政客?

佔領阿富汗初期,就有人問當時的國務卿萊斯女士:蘇聯在這裡都失敗過,美國又要如何成功?結果她的答案是:美國曾經戰後成功改造了日本。日本是經過現代化洗禮,並且有高素質人民的國家,這個案例能用在上述這些國家身上嗎?這位出身學界,表現還算沉穩的黑人女性政治家,卻說出這樣的答案,那其他美國政客的認知與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似乎,美國還是沒有學到教訓,依舊故我。

最好不要有英雄-飛虎隊的代價 | Friedrich Wang

任何英雄的故事都帶著血淚,不是電影中那麼浪漫。

美國陸軍駐華航空隊,包括前身飛虎隊,他們作戰英勇,給予日軍在空中與地面沉重的打擊,對中國戰場有卓越貢獻,每個都是英雄。但是代價對中國來說非常大。

飛虎隊

首先中國分到的美援物資很有限,靠著駝峰那一點可憐的空運。這一點東西除了供給駐印軍、遠征軍訓練以及作戰外,其餘幾乎都給了這些駐華的空中武力。結果,大陸廣大戰場上300多萬的國軍卻只能捉襟見肘,幾乎分不到任何的補給,只能靠著面黃肌瘦的人拿命去拚。

當時中國已經獨立作戰6、7年,國內經濟已經消耗到了極限,接近虛脫狀態。以第九戰區為例,連美國海軍情報處都評估在1944年初,薛岳手上的戰力大概只有1942年的3、4成,因為空額很多,官兵素質下降,體格孱弱。其實,這就是1944年第四次長沙會戰國軍敗北的主因,實在打不下去了。湯恩伯、胡宗南等戰區狀況大致類似,胡宗南在日記中痛心地記載,潼關前線的國軍士兵狀如乞丐,衣服、食物都嚴重不足。這些都是第一線扛下與日軍作戰任務的主力部隊,慘況如此,但是這還不是最慘的。

根據當時中美間的協議,美軍官兵在華的伙食由中方供應,按照美軍的標準。所以,當時美軍官兵一天必須要有一磅牛肉,3顆雞蛋。可是,中國人基本上不常食牛,因為牛隻是用來耕種的,是重要的生產資源,怎可隨意宰殺?但是為了滿足這些需求,也只有勉力為之。怎麼辦,只有強拉耕牛。到了1944年春末,雲南省的農業生產大降,因為大批牛隻都被拉去宰殺。雲南省主席龍雲幾乎用哀求的口氣告訴老蔣,繼續這樣下去雲南將要發生飢荒,老百姓有可能被迫造反,可否高抬貴手,給一條生路,停止強拉耕牛。這些資料,今天看了讓人鼻酸。

但是老蔣又能怎麼辦?只能拜託美方,能否允許用豬、禽類等肉類取代,否則已經快要沒牛可殺。但是美國方面也不高興,認為中國這是不守承諾,我們的飛行員拼命作戰,難道不值中國多犧牲一些?後來激化到最高點,龍雲一氣之下劫奪了美軍的運補車輛,幾乎搞成一場外交風暴。最後在美方願意讓步,少吃牛肉才告緩和。

筆者年歲漸長,慢慢不是很愛看歌頌英雄的作品。因為,這個世界並不浪漫,期待英雄,其實與期待聖誕老人的小孩沒兩樣。如果您想當英雄,那請謙卑,因為您的背後將會有很多人犧牲。

烏克蘭澤倫斯基可比英國邱吉爾? | Friedrich Wang

1940年6月英法軍在西歐大敗,僥倖由敦克爾克撤出部分部隊,但是裝備丟光。

邱吉爾隨即在下議院發表動人的演說,英國將抵抗到底,在空中、在海洋、在陸地、在城鎮、在鄉村,在一切的角落,每個地方抵抗下去,即使英國本土淪陷,那就搬到加拿大建立政府,繼續抵抗。這場演說很動人,激勵了英國人的抵抗意志,被列為經典演說。

所以烏克蘭的這位老司機也模仿這場演說,視訊到全世界,也真的感動了不少在台灣的二百五,確實是一段精彩的演出。雖然老司機的演出很精彩,但是拿他與邱吉爾相比卻是非常荒謬,筆者在電視前看到他的表演都感到可笑。

邱吉爾敢這樣說,是英國即使只靠自己的力量,都還能與納粹德國繼續周旋下去。英國當時有絕對優勢的海軍,與德國勢均力敵的空軍,德國要渡海基本不可能,本土也還能繼續徵兵,海外有廣大的殖民地,加、澳、紐、印,甚至非洲都還能徵調部隊繼續作戰,至少立於不敗之地。況且,美國是隨時有可能參戰的,這一點老邱在回憶錄中早說過心中很有把握。所以,老邱的動人演說,英國嚴峻拒絕德國的多次勸降,是因為國家有實力。英國有實力與德國抗衡,甚至根本看不起暴發戶般的德國。

但是請問,烏克蘭有這樣的實力嗎?這個國家能跟當年的英國相比嗎?表演過後,終究還要面對殘酷的事實。烏克蘭民窮財盡,政府長期貪汙腐敗,因此避免戰爭,爭取一個長期和平,並且讓自己成為東西方之間的緩衝區才是生存之道。結果,烏克蘭長期在烏東違反《明斯克協定》,縱容種族屠殺,不斷用加入北約來刺激如狼似虎的俄羅斯。橫挑強鄰,終於把國家帶到今天這樣毀滅性的境地。

現在美歐都是一副要撒手不管的樣子,歐盟甚至直接要烏克蘭割地求和,拜登多次將戰局的責任推到烏克蘭的身上,現在老司機還能指望這些國家嗎?

拿老司機的烏克蘭來與老邱的英國相比,不但不倫不類,甚至顯出很無知。

現在的東西兩火藥庫與上世紀初何其相似 | Friedrich Wang

二十世紀初,東西兩大火藥庫,一個是歐洲的巴爾幹半島。因為民族成分複雜,宗教紛呈,俄、奧、英、法、德、義、土等帝國利益糾葛難分,導致區域戰爭、衝突不斷。終於,1914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整個歐洲都捲入其中。

大約同時中國東北,也就是所謂的滿洲一樣紛亂,俄、日在其中角力,牽涉到背後列強的利益。1904-05年的日俄戰爭,甚至被西方史家認為改變了歷史發展進程,英、美背後支持日本獲得勝利,一舉動搖沙俄的統治,並且影響到中國的革命。

滿洲的問題沒有因為戰爭的結束而解決,俄國在北滿的勢力依然很大,加上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興起,滿清被推翻後遺老的復辟行動,軍閥力量的壯大,這些都讓滿洲持續複雜、緊張,陰謀與動盪不斷。發生在1931年的918事變,就是這種複雜情況的一次總清算,日本不能坐視中國民族主義的興起,讓其在滿洲的30年布局付之一炬。這結果是瓦解了一戰後的國際秩序,發生骨牌效應,終於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所以,兩次的世界大戰其實就是這東西兩枚定時炸彈的輪流爆炸而已。如今,西方的炸彈,種族情勢緊張又面臨兩強角力的烏克蘭終於在北約步步進逼,俄國孤注一擲下引爆。是否繼續擴大,坦白說前途未卜,但很難樂觀。

我們還又該問,那麼東方的炸彈在哪裡?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以來,兩強關係緊張,美國明確將中國列為假想敵。中、美這4年來幾次對話,基本無用,矛盾還日益增加,美國拉攏盟國包括日、韓、澳甚至印度加入反中行列,圍堵密不透風。最近烏克蘭有事,美國不斷聲稱要中國出面調停,但是北京基本上在這個事情上低調以對,不願意介入太深,因為知道美國實際上不是真心為了實現和平,而是拖中國下水。

美國現在很清楚,要將台灣推向最前緣,與對岸不斷摩擦,成為一個與烏克蘭類似的角色,制衡中國大陸。所以,一方面鼓勵台灣發展攻擊性武器,二方面提升與台灣的軍事合作,並且不斷放話不排除提高與台灣的外交層級,進入國際組織。美國是否真的這樣做,筆者判斷不是沒有機會,但更可能的是類似聲稱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一樣的做法,誘使台灣配合美國的政策,甚至做為製造顏色革命的基地,但實際上卻不給真正的名份,最後迫使對岸只有使用武力解決問題,美國本身可以給予武器與情報,讓台灣沐浴戰火之中,而自己只需坐觀虎鬥。

台灣,現在基本上與上個世紀日、俄爭霸的滿洲很類似。歐洲被美、俄從東西撕扯,台灣同樣面臨美、中的拉鋸。如今俄國上鉤,戰爭欲罷不能,下一個魚餌能安身多久?但願,筆者多慮了。

從戰史看俄軍以研判俄烏戰爭 | Friedrich Wang

俄羅斯一直被認為是歐洲的邊陲地區,在文化上不被西歐主流所認同。

近代以來俄羅斯的軍隊一直就是一支以龐大的數量取勝,以鈍重為其主要特徵。因為其有無限寬廣的領土可以作為戰略縱深,再加上有數量龐大的農民可以被徵召作為兵源,所以仍然是一個讓人敬畏的大國。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俄羅斯在近200多年來軍事上的兩次主要勝利,其模式都差不多。無論是1812-16年擊敗拿破崙,或者1941- 45年打敗納粹德國,都是利用上面所說的特性,將敵人的力量在廣大的土地與人海戰術之中逐漸消耗,最後再一舉吞沒。

但是如果面對短小精悍,具備專業軍事素養的敵人,並且在一個有限的戰場上進行高純度的軍事對抗,那麼俄軍的表現往往顯現不出一支專業現代化部隊該有的實力。1904-05年的日俄戰爭,1920-21的蘇波戰爭,1938-39年的芬蘭冬季戰爭,沙俄或者是蘇聯軍隊在面對專業善戰的日本帝國陸軍以及有卓越指揮的芬蘭軍隊,甚至只是士氣旺盛的波蘭第二共和國部隊,卻都在有絕對數量優勢之下損兵折將,最後不是戰敗就只是慘勝。1979-89年阿富汗戰爭也大同小異,最後只能狼狽撤退,甚至蘇聯走向崩潰。

蘇聯製造的武器裝備到底性能如何?一直以來都眾說紛紜,而且也有許多不同的使用經驗與評價。總的來說,一般都認為並不如西方的工藝水平,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歷次的以阿戰爭,使用美、法等國裝備為主力的以色列國防軍都能夠大敗使用蘇聯武器的阿拉伯聯軍,當然這也與以色列軍隊的素質以及指揮能力有關。

但也不是說蘇聯的裝備就一無可取,如果能夠有適切的戰術、使用方法以及足夠的數量,在特定的戰場上仍然可以發揮出不錯的效果。越南農民出身的游擊隊就是用蘇聯設計製造的步槍、火箭砲、防空飛彈等等,也能讓使用美國武器的美軍以及南越軍在叢林中吃足苦頭。

這一次的烏克蘭戰爭又再度顯現出類似蘇聯軍隊的上述特性,或者說問題。很明顯,因為工藝技術比較落後,導致在進行城鎮戰之中受到西方精密武器的打擊。美國所設計生產的標槍以及刺針等等單兵反坦克、防空系統都能夠重創俄羅斯的坦克以及武裝直升機,另外美國方面所提供的精密制導,能遠距離重創其海軍的艦艇。而這些,都是目前戰局呈現膠著的主要原因。

但是也正如前面所分析的,俄羅斯只要能夠確保經濟以及後勤補給不出問題,並且將兵力做一些調整與調配,依然可以發揮出原先就有的數量優勢,逐漸壓垮烏克蘭,最後取得類似1939年對芬蘭冬季戰爭那樣的勝利。現在的戰局似乎往這個方向走,簡單說,就看俄國能夠撐多久,而西方對於烏克蘭的支持力道能夠持續多久。

短期之內,戰爭還看不到結束的曙光。俄國的經濟到底有多少本錢可以繼續打下去?烏克蘭的戰鬥意志以及得到支持的強度又能夠支撐多久?

二戰前就有貨幣戰爭對比今日 | Friedrich Wang

美歐把俄羅斯踢出SWIFT,俄羅斯要求買它的天然氣要用盧布,俄羅斯賣煤炭和石油給中國大陸使用人民幣。企圖取代美元的貨幣戰爭已經開打。

其實二戰前就有貨幣戰爭,或可為今日借鑑。1933年納粹上台,從1934年到1937年之間,德國跟世界上幾個資源大國簽訂了各種換貨協定,包括蘇聯、巴西、阿根廷、以及中華民國,另外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羅馬尼亞、匈牙利、南美的智利、巴拉圭、烏拉圭等國也在其中。內容雖然各有出入,但基本上就是用這些國家的農礦原料,包括糧食、石油、煤礦、各種金屬礦產等等來交換德國的工業產品,當然也包括軍火。

交換的方式,不是以物易物,就是用各自的貨幣,或者直接使用黃金白銀。簡單說希特勒就是要建構另外一套經濟體系,不用英鎊或者美元,不玩他認為猶太銀行的那一套遊戲,也就是在貨幣兌換的過程當中,不可能再被剝削一次。以1934年的《中德易貨協定》以及《合步樓合同》為例,兩國的貿易就是用馬克或者中華民國法幣,或者就是直接貨品交換,德國看上的是中國的鎢、錳等礦,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稀土,而國民政府需要德國的武器以及各種機械設備。

所以也就是說,如果希特勒的這一套成功了,那就代表美元以及英鎊在世界的優勢去掉一大半,甚至於基本就結束了。這個世界將建立以德國為中心的另外一套經濟體系,結束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優勢,整個文明的版圖也將會重寫。這,將震撼全世界。

怎麼樣?您覺得華爾街以及倫敦的那些銀行家,包括羅斯柴爾德等家族,可以允許這樣的事情嗎發生嗎?這與今天俄羅斯與中國大陸不用美元交易,而且還企圖在歐亞大陸建構一個新的經濟體系,大家覺得像不像?德國這樣弄,我們姑且不說對錯,而最後的結果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但願,歷史不要重演。

俄羅斯軍隊是否殺害烏克蘭平民? | Friedrich Wang

俄羅斯在烏克蘭有沒有打死平民百姓?當然有,這是戰爭,俄羅斯軍隊也不是天使。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定反對戰爭,因為平民不可能倖免,死多死少的問題而已。美軍在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塞爾維亞,還有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都說自己從來不轟炸平民,可是高智商的您相信嗎?

我們翻開歷史,在拿破崙戰爭之前,基本上歐洲的戰爭大致還能夠在沒有平民居住的曠野或農田上進行。簡單說,打仗是軍人的事,而當時的軍人很多是貴族,平民百姓沒有資格參與。這個傳統到十九世紀初,也就是法國大革命之後,就不再被遵循,不管平民或貴族,只要阻礙到利益那就必須死。所以軍隊開始在城市裡面大肆殺人,把村莊放火焚燒,這些行為不再被認為是不道德的,最起碼已經脫離了道德的範圍,用所謂的國家利益當作一個幌子,就可以合法殺人。

人類的偽善就是如此,十九世紀的戰爭任意佔領他國的土地及殺害平民,已經是司空見慣了,但是歐洲各國根據基督教的原則還是有一些空泛的要求,只是大家做不做得到?心裡都有數。結果就變成互相指責對方在戰場上殺害平民,以此讓自己居於道德的高點,並使軍事行動具備正當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交戰雙方開始用重砲互相轟炸城市,飛機飛到敵人的住宅區上空投下炸彈。這個時候戰爭已經是所謂的總體戰,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大家都會被動員,所以理論上每一個敵國的國民都是潛在的敵軍。所以站在這個角度來看,能不殺嗎?等到更加殘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歐、亞洲的戰場同樣存在「三光」,把敵人土地上的人民當作畜生一樣宰殺。在太平洋上作戰,雙方一樣任意動員或者殺害當地的土著。至於把戰俘隨意處決或者虐待致死,那都已經不在話下了。

人類的戰爭對待平民百姓的態度,就是反映道德標準的墮落。古代的中國、日本、以及歐洲都有武士或者騎士精神,到了這個時候已經蕩然無存,只剩下一些偽善的口號跟原則而已。

今天與其不斷強調俄羅斯在戰爭中殺了平民百姓,為什麼我們不去探究這場戰爭的根源以及背後的歷史、文化因素?如果這些根本的觀念不釐清,只去談誰殺了誰,真的沒有什麼意義。也該看另一面,請問之前在烏克蘭東部、南部被活活燒死的那些說俄羅斯語的人民,是不是就算活該呢?

到底哪一邊比較高尚?筆者的答案是沒有。俄羅斯發動戰爭可惡,烏克蘭的政客的操作同樣也可惡。這並不是各打五十大板,而是了解到整個東歐極端民族主義的起源以及這三十幾年來的各種操作所得到的初步結論。這樣當然曲高和寡,但筆者早已習慣了,這二十幾年一向很少站在多數的一方。

我們這個世界再度被各種負能量所包圍,未來將充滿危險。所以給我們的啟示應該是去思考:台灣未來是不是要想辦法避免戰爭?尊嚴以及和平之間,我們要找到一個平衡點,否則只剩下一張嘴、一些口號,歷史證明這樣並不能保障平民百姓的平安。

從戰史看美國要怎樣的歐洲 | Friedrich Wang

沒事,翻翻資料,看了一下中南半島史。1954年3月到5月初的奠邊府戰役,最後的結局基本上終結了歐洲人在亞洲的殖民歷史。最值得注意的是當戰況緊急之時,巴黎第四共和政府不斷向美方求援,美國方面組織了幾次的空投,以補充法軍的彈藥與補給。

根據近年開放的檔案,艾森豪政府很關注這場戰役,內閣成員對於到底要不要救援法軍有不同的看法。國務卿杜勒斯主張對法軍給予救援,派遣東京灣的四艘美軍航艦的戰機對包圍的越共進行轟炸,法軍同時施行突圍作戰。美國海軍也認為,若及時行動,以其空中火力應該可以將法軍由包圍圈中救出。但是防長威爾遜則相反,他認為維持歐洲人的殖民勢力對於美國的長遠利益而言沒有實質幫助,法國在印支的戰爭已經進行良久而沒有決定性的勝利,其統治落伍且不得民心,況且更重要的是,若美國海軍出動戰機幫助法軍,則可能冒著直接與中共作戰的風險,因為美方情報指出共軍提供大量的軍火、顧問在越軍中,所以在沒有與中共交手的準備下不能忘記韓戰的教訓。

最關鍵的是艾森豪的態度。最後這位二戰英雄拍板定案,不救法軍,美國靜觀最後的結果。儘管第四共和還出動了總理親訪美國,希望美方能伸出援手,但是美軍除了又進行幾次空投補給,以及答應未來提供飛機與軍火給法方外,沒有實質動作。

最後,法軍三名准將無法面對戰敗的事實,在指揮所裡拉手榴彈自盡,16000多精銳之中的6000多在猛烈的炮火打擊下陣亡或失蹤,超過10000人投降。越共大獲全勝,指揮官武元甲一戰封神。法蘭西帝國史上最大的海外慘敗,殖民事業也宣告結束。

北越這次有中共提供的大量火砲、高射砲、火箭等等重武器的援助,使越共的火力、防空短期內都有躍升,而法軍的空中優勢大減,空降、空投都損失慘重。加上不斷由廣西、雲南等地運送充足的補給,韋國清、茹夫一等中共將領事前對於情報精準的判斷與卓越的作戰規劃,所以打了一場經典的「砲兵遮斷作戰」,將輕敵且鬥志低落的法軍(其中除了法國人之外,還包括北非、越南等外籍殖民地部隊)全部殲滅,由此使得歐洲人在亞洲的殖民事業就此成為落日餘暉。

但是美國的心態與政策變化更有趣。法國第四共和是美國人於二戰期間與英方一手扶植的親美政權,馬歇爾計畫中也給予大量的援助。但是這次關鍵的戰役,美國認為其殖民事業已經沒有維持的價值,歐洲人的勢力必須退出亞洲。

簡單說,美國要的秩序必須由美國來主導,歐洲人就回家吧。美國對歐洲的一貫態度在此役中表露無遺,也就是歐洲可以當個跟隨者,無條件接受美國的指導與安排,除此之外不必有非份之想,美國不會支持其海外事業。不久之後的蘇伊士運河危機,美國等於也終結了英國對於殖民帝國的最後掙扎,讓倫敦也就此徹底死心。

其實,今天烏克蘭事變下的歐洲不也是如此?美國人不准買俄國天然氣,不准買俄國的糧食,甚至不准歐洲與俄、中等國單獨發展關係,一切都必須在美國的指導下跟隨。最好的歐洲,就是一群溫馴、聽話、光鮮亮麗,但是實質上卻是弱不禁風的紳士淑女,就是美國心中最理想的歐洲。

歐洲人應該早就懂了。但是要不要掙脫?有無能力掙脫?

哲人參政-柏拉圖的理想國 | Huang Jun-Xiang

原始時代,人類的步調慢,採集完夠吃的食物,剩下的時間都是閒暇時間。之後進入了農業時代,出現了農奴這個概念,為什麼進入了農業時代反而出現了農奴呢?

可以說整個農業時代都是農奴時代,就算是古希臘哲人們的時代也是農奴時代,有些古希臘的哲人還以為,技術的進步可以讓農奴脫離生產回歸閒暇。不過到了工業時代,我們依舊沒有回歸閒暇,反而比農奴時代更加忙碌了,工業時代變成工奴時代,我們必須回歸閒暇,那才是身為人的本質。

所謂的公民就是有閒暇時間的人。這是很多人搞不懂的,以為公民就是有什麼權什麼權才叫做公民。那叫什麼狗屁公民?要成為公民的第一件事就是讓自己從勞動中解放,讓自己有更多的閒暇時間去思考公共事務,這才叫公民。

在我跟柏拉圖的眼中只有哲人才能參政,而不是素人,素人是沒資格參政的。柏拉圖的烏托邦是閒暇的,少勞動的,整天只知道勞動的人是奴隸。烏托邦的統治者是一群哲人階級,哲人階級必須經過科舉考試才能得到,任何人都可以去考去爭取,考上了就會有很多特權與社會福利。不只如此,我更認為,素人必須先經過初階哲人教育,再通過初階哲人考試才能擁有選舉權,社會福利比一般人多一倍。然後,初階哲人要參政必須要再經過高階哲人教育以及高階哲人考試,才能擁有參政權,社會福利還是跟初階哲人一樣。

這樣才能更接近柏拉圖的理想國目標,理想國才不會變成像印度那樣的種姓制度,甚至製造出可怕的獨裁者,哲人王是整個柏拉圖的烏托邦的統治者,是哲人們的共主。蘇格拉底認為選舉參政是種技能,而且是哲學思辨的技能。

在古中國,懂得哲學思辨的哲人就是士人,社會階級是:頭等士人、次等武人、末等庶人。所以我個人認為,要擁有選舉權與參政權的武人與庶人都應該通過士人科舉,成為士人階級才能夠擁有。古代的科舉制度相當複雜,現在我個人的變更是這樣的,科舉層級分為鄉試跟會試,鄉試指的是地方的科舉,也是考取生員的科舉,會試指的是中央的科舉,也是考取貢士的科舉。

古代的生員再窮,見到官老爺不用下跪,而再怎麼財大氣粗的大老爺只要沒有士人的身分,見到官老爺就是得下跪。科舉是在考一個階級、一個身分、一個社會地位。現在的學歷就算你哈佛畢業,面對那些連大學都沒讀的矽谷老闆,你依舊是個來打工的。古代的科舉只要上榜了,就算你面對再怎麼財大氣粗的大老爺,你都是高人一等。

總之,現代社會的階級是看生產資料的有無,而封建社會的階級是看科舉的功名。有時候看看封建社會的階級制度還比現代社會進步許多。

今天的俄羅斯與1930年的日本何其相似 | Friedrich Wang

歷史,有的時候格外諷刺。上一次因為始終無法獲得強國俱樂部的認同,所以憤而退出集體安全體系,最後引發全世界動盪的國家是誰?答案是日本。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成為脫胎換骨的軍國主義國家,「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19世紀的日本人一心一意脫亞入歐,甚至連體質都強調像白種人看齊,鼓勵所有人把牛奶當水喝,甚至幾乎恨不得一覺醒來連眼睛都變成藍色,頂著一頭的金髮。1895年打敗中國,1905年力挫俄羅斯,兩場戰爭讓自己以為從此進入強國俱樂部,得到歐美的待見,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之後成為國際聯盟五強。當時的日本人雀躍不已,以為從此之後可以跟白種人平起平坐。

但是實際上,這些白人國家從來沒有把日本這一隻「黃猴子」當作自己人。日圓從來沒有真正成為國際交易的貨幣,儘管一次大戰之後日本的經濟成長飛速,在中國的勢力也擴大,但是一個華盛頓太平洋會議就讓日本人徹底破滅自己受到認同的幻想。不但主力艦分配的噸位完全無法跟英國、美國相比,想要持續擴大在中國的權利也同樣受到這些國家的阻礙。國際金融受猶太財團控制,日本人連交易黃金白銀都被揑著脖子,幾乎是動彈不得。到了這一刻,也就是1930年代左右,日本人才終於由這場夢中覺醒。原來,在西方藍色、綠色的眼珠中,自己永遠都只是一隻「黃猴子」而已。

過去「脫亞入歐」,開始轉換成「大東新秩序」,開始了一場新的幻夢。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基本上就是這一場新的幻夢泡影的起點,向國際秩序的主導者歐美強國挑戰,打破他們所制定的遊戲規則,建立自己的共榮圈。直到,這個幻夢連同自己本身最後被毁滅為止。戰後的日本跟這之前的日本基本上是兩回事,現在這個是完全服膺於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的國家,一個被徹底馴服的日本。

今天的俄羅斯與1930年的日本何其相似。1991年蘇聯崩潰,俄羅斯聯邦繼承了紅色帝國的主體,但實際上卻是非常虛弱。葉爾辛一切向西方看齊,希望能夠加入歐美主導的國際秩序中,受到這些資本主義國家的青睞,讓俄羅斯也能夠脫胎換骨。但是經過了30年,多次申請加入北約、歐盟,全部都受到了無情的拒絕。俄羅斯的夢想也破滅,知道不管自己再怎麼打扮也不可能受到這些西方國家的待見。他們甚至還步步進逼,不斷地將自己的安全縱深像削蘋果一樣層層剝去,直到自己赤裸裸地坦露在他們面前為止,連一點點的緩衝都不給。

所以,普丁不再做以前的夢,開始了屬於他自己的夢,開了第一槍。烏克蘭的戰爭,實際上從2014年克里米亞被佔領就已經開始。這裡面多年來的仇恨、算計、陰謀、民粹,終於激盪成今天這個局面,以一場戰爭完全爆發出來,冒著自己也可能一起被毁滅的危險。烏克蘭,其實就是1931年的中國東北。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世界經濟安全體系崩壞的開始。

2022年的烏克蘭戰爭,會不會是下一個毁滅的開始?今天是觀世音菩薩生日,希望菩薩慈悲保佑全人類有這個智慧來解決問題,而不是進行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