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用在現代戰爭 | 鐘金富

常言道:「水火無情」。中國很早就將水火用在軍事上,歷史上有不少憑藉水火成名的大將,三國時期,東吳的周瑜、陸遜都是用火的高手,忠義的關二爺則靠一手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水火無情,非名將不能用之。自古能夠用水火退敵的無一不是名將。但進入現代戰爭,水火的威力就大打折扣了,很少有將領能夠用水火退敵。

但是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就曾發生用水退敵的戰鬥,中國志願軍39軍軍長吳信泉,曾經水淹美軍陸戰隊一師,還用炸藥炸塌山脊,埋葬美軍坦克,都是美軍聞所未聞的戰術,因此被美軍稱為「最可怕的對手」。

抗美援朝的第四次戰役雖然是由美國第8集團軍的指揮官李奇威挑起的,但中國將領技高一籌,動用兵力,在西線牽制住了大批美軍,然後在東線給「聯合國軍」造成了極大打擊,特別是橫城反擊戰,消滅了大量敵軍。

1951年4月,第39軍奉命在華川一帶阻擊美軍裝甲部隊的進攻,中國志願軍39軍的任務是撤到春川、華川一帶,組織運動防禦。39軍自然不怕和美軍硬碰硬,但是硬打明顯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長,極不划算。同時,追擊39軍的也不是弱旅,是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的王牌部隊海軍陸戰隊一師,一支裝備精良,實力強大的部隊。

此時中國志願軍39軍軍長吳信泉注意到華川湖水庫,於4月9日已經蓄水8天的華川湖水庫水位已經達到了極高的位置,只要美軍開始渡江,就可以打開閘門水淹美軍了。吳信泉這邊準備就緒,而美軍卻對此一無所知。美軍海軍陸戰隊一師作為主力,在4月9日準備渡江作戰,為了作戰順利,他們在江岸就擺開了陣勢,坦克、大炮都拉了出來,可是美軍做夢也不會想到,他們的敵人不是對岸的志願軍,而是滔滔江水。

當時中國志願軍39軍軍長吳信泉一聲令下,戰士們開啟水閘,洪水磅礴而出,四周頓成澤國,美軍坦克部隊的先鋒一下子被大水吞沒,其他部隊嚇得連連後撤。在美軍被江水所阻之後,39軍乘機發起了一波進攻,整場戰鬥下來,包括被洪水吞沒的,美軍損失達到萬人,各種物資、坦克、大炮、輪型車輛之損失更是不計其數。因為江水的阻擊,美軍進攻的腳步也停滯了下來,本來半天時間就可以追擊到39軍的,但這半天路程美軍卻走了六天時間,完全失去了戰機,第四次戰役也進入了尾聲。

東方的軍事思想充分展示人類高超而靈活多變的智慧和謀略,千變萬化,鬼神莫測。吳信泉將軍在朝鮮戰爭將其發揮得淋漓盡致。

海軍,從當年德英較量看今日中美較量 | Friedrich Wang

軍隊的水平,其實就是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這在工業革命後已經是定論。所以,軍隊不只是一部戰爭機器,更是一種軍事文化的表現。不光是有了武器、裝備、充足的人力,就可以表現出戰力的高低。

尤其像是海、空軍這樣高科技水平的軍種,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1870年代的德國迅猛發展,工業規模與水平都直追英國。皇帝威廉二世一心一意要超越自己的姥姥家,英國;所以他高唱世界主義,主張德國在太陽下也要有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要推翻老宰相俾斯麥的保守政策,全力擴展海軍,與英國一爭雄長。經過20多年的努力,到了1910年代,德國海軍已經在數量上到達英國的7成以上,而且在北大西洋的部分已經與英國勢均力敵,因為皇家海軍備多力分。德國軍艦的設計有自己的特色,而且都是針對未來與英軍決戰而來,精準的光學儀器讓艦砲的威力大增,平均艦齡也較輕。這些,都是其明顯的優勢。

看起來,德國的「公海艦隊」已經可以挑戰大英帝國艦隊。但是,事情沒那麼容易,德國海軍司令鐵必制在1910年就明白告訴威廉二世,德國海軍仍無擊敗英國的把握。為何?因為海軍文化不行,更沒有光榮的傳統在背後支撐。德國海軍仍然年輕,面對英國海軍豐富的作戰經驗還很生嫩,不可以貿然對其挑戰。

果然,1916年德國公海艦隊向英國皇家海軍發起史上最大規模的日德蘭海戰,這也是巨艦大砲的一次決戰,戰況慘烈。德國海軍在戰鬥中砲擊精準,軍艦性能優良,共擊沉超過6萬噸英艦,自己只損失了3萬多噸。但是這是德國的勝利嗎?剛好相反,英國海軍帳面上吃虧,卻更加清楚德國艦隊的實力,依然繼續成功封鎖其海上通路,讓德國人吃足苦頭。德軍贏了戰役,最後還是輸了戰爭。英國海軍的戰略觀,是德國遠不能及的。

前些日子傳出中國大陸護衛艦以上的艦隻數量達到360艘,超越美國的298艘,穩居世界第一。這對中國大陸而言固然代表其造艦能力以及海軍實力已經非常強大,但是是否就代表其海軍已經真正世界第一?筆者舉一個例子,中國大陸目前尚未真正用其海軍力量來對海外投射兵力,完成一次大規模的作戰,所以並未經過複雜的考驗。可以預見,未來中國大陸的海上實力將繼續加強,而且速度也不會減緩。但是,這與其未來能否真正具備擊敗美國海軍的實力,不一定呈現絕對關係,許多面向都還有待驗證,海軍的戰略觀與文化更非一天兩天可以搞定。

未來中美的博弈當然會更精采。但是台灣不是只看好戲而已,而是該設想自己在這場博弈中如何自處,不要被兩頭打架的大象給活活壓死。

日德蘭海戰

我對孫立人的評價 | 盛嘉麟

我以前寫過對孫立人的評價,一時找不到原文,記得一部份重點:

1)孫立人留學美國,是一個唯歐美是從的將領,以能夠和麥克阿瑟搭上關係為榮耀。他不明白麥克阿瑟是極端種族歧視的人,只想利用孫立人政變搞掉蔣介石的政權,實際對孫立人並無友誼。他更不明白繞過(bypass)蔣介石,和外國將領往來,可能注定了他的殺身之禍。

2)孫立人的美國的學歷、美國的關係、作戰的順利,讓他自傲自負,在國軍將領中自認是最傑出的第一戰將,而不知道他的青年軍是國家最好的兵源(都是中學生、大學生),他的配備武器是國家最好的美式裝備。其他國軍將領若有此條件也能打出勝仗。

3)日本駐緬甸的軍隊曾經接到東京參謀本部的訓令:「注意孫立人的部隊已具備和我軍同等的戰力,不可輕忽。」可見孫立人的部隊只是達到當時國際上一般作戰部隊的水準,只比中國的部隊好一點,而中國第一戰將,日軍望之膽寒、聞風逃跑,只是膨風的宣傳。

4)在英方要求下,孫立人未經上層許可,立即派出一個團往仁安羌攻擊日軍,為7000英軍解圍。這是違反國家軍令的,雖然因為戰勝日軍,英國感謝授予勳章,帶给國軍臉面,蔣介石未便發作,實際上已造成國軍內部的不滿。

5)孫立人帶領的部隊對孫立人的個人崇拜,在國軍裡極為罕見,可見他在訓練部隊時用了特別的手段 (參見《孫立人為何被軟禁33年?我的親身瞭解》)。蔣介石及國軍內部很不満意,後來國軍內部對解散後的青年軍多方排擠,造成許多青年軍軍官的悲劇,我有親身的經驗。

我家的一位遠親,是青年軍軍官,英武有為,因為受到排擠壓迫,駐防金門擔任連長時自殺。我服役時的連長也是青年軍,擔任極為罕見的少校連長,和我時常聊起孫立人,我們十分相好,一旦喝幾杯酒,他就藉酒裝瘋,大呼小叫:「媽的,看看我一個少校,重慶大學就參加青年軍的,就給幹個連長,十年不換。孫將軍你出來啊,我們馬上跟你走。」這時輔導官和我連忙把他扶走他處,免得危險。這都是孫立人個人崇拜造成的悲劇。

二次大戰希特勒犯的大錯 | Friedrich Wang

昨天晚上睡不著,就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相關歷史的幾本書拿出來看一下。

我們今日回顧起來1940年6月法國投降到1941年6月「巴巴羅莎行動」德軍進攻蘇聯間的整整一年時間,實際上是決定了整個二戰最後結局的關鍵一年。希特勒自己都不敢相信竟然如此輕鬆就結束了西線的戰爭,幾乎是大獲全勝。所以,對接下來德國該怎麼做,納粹高層可說完全沒有準備,只能幻想英國會求和,而史達林會繼續笑臉相待。

曼斯坦(德國名將)在回憶錄裡面就說過,德國海軍沒有擊敗英國的能力,僅轟炸不可能讓英國屈服。雖然這位卓越的元帥認為,德國當時應該毫不猶豫就冒險渡過海峽攻擊英國,但筆者認為成功的機會幾乎是零。因為英國海軍還很完整,德國也沒有真正的空優,這種情況下就算突襲成功建立了一個橋頭堡,很快就會被撲滅。

唯一能夠讓德國繼續保持優勢的方法只有通過一個適切的地中海政策,這一點曼帥有提到,據說倫德斯特也是這樣主張。可惜希特勒的知識面太窄,沒有世界性的戰略眼光,忽略了打通北非直達中東,切斷大英帝國與其殖民地連接的可能性,並且可以前進到高加索對蘇聯完成戰略上的大包圍。

以當時德軍那種銳不可擋的氣勢,部隊的作戰能力達到最高峰,上述的戰略應該可以在一年左右的時間達成。但是這一年希特勒竟然還下令將部分的人員復員,也沒有持續擴大軍事工業的生產力。跟英國人打打談談,在巴爾幹糾纏了半年也沒有決定性的戰果,在義大利的要求下才出兵北非,也只派了微量的部隊,認為只是幫墨索里尼的忙,對這個戰場的戰略價值根本上沒有認識,所以也沒有真正認真打。

只能說希特勒作為一個領導人有豐富的幻想力,也有很高的執行力、意志力,對於組織宣傳也很有一套。但這個人畢竟受的教育不夠,眼光與思考皆非常有限,再加上短短10年就成了一個標準的政治暴發戶,讓他只能在自己想像出來的世界觀中悠遊。最後冒然與史達林攤牌反而讓自己陷入了被動,被廣大的東戰場給活活拖死。

不過也謝天謝地,希特勒只有這樣的能力!否則,這場戰爭後面的面貌是很難讓人想像的。

大陸戰爭片《集結號》觀後感 | 郭譽申

我很久沒進電影院了,但是有時會在有線電視上看老電影。《集結號》是大陸十多年前上映的一部戰爭片,讓我看了很感動。看後上網查詢才知道,該片曾獲得金馬獎、百花獎、金雞獎等許多電影大獎。台灣很久不拍攝戰爭片了,我的個人感受,《集結號》比多年前台灣拍的《英烈千秋》、《八百壯士》等都更感人。

《集結號》主要劇情

電影起始於1948年的國共內戰。主角谷子地是解放軍的一名連長。在一次阻擊戰中,團長劉澤水命令谷連長為斷後部隊,聽到集結號後才可撤退。谷子地於是率領他九連的47名戰士在廢煤坑堅守,拖住兵力若干倍的國軍部隊,並擊退其三次進攻。

但九連自身也死傷慘重,谷子地因為炮彈爆炸聽力受損。一部分戰士似乎聽到後方吹響集結號,認為應該主動撤退,另一部分戰士則沒有聽到集結號,認為不能撤退。最終代理指導員王金存證實沒有聽到集結號,谷子地於是決定繼續堅守。最後九連除連長谷子地外全連陣亡,遺體全被掩埋在崩塌的煤坑裡。受傷的谷子地又饑又渴,換穿國軍軍裝想到國軍陣地找食物,卻昏迷了,被反攻上來的解放軍誤認為國軍傷兵(即俘虜)而送往後方醫院。

由於戰事連綿,解放軍多次整編,谷子地被救治復原時,他已無從找到原部隊,也無法證實自己的連長身份。經過一些周折,谷子地回到了解放軍,成為炮兵連長趙二斗的傳令兵。該部隊後來赴朝鮮半島參加韓戰,谷子地英勇拯救了誤踩地雷的趙二斗,並確保其完成炮擊重要橋樑的任務,但谷子地右眼也被地雷炸瞎,趙二斗非常感激,尊谷子地為大哥。

記錄上,九連全員都是失蹤。戰後,谷子地堅持不懈地查找原部隊和戰友的屍骨,以證實死去戰友的戰功。藉著已晉升團長的趙二斗的幫助,他終於找到了原部隊的消息。谷子地在烈士陵園見到了原團部司號員小梁子,梁現在是已在韓戰犧牲的劉澤水團長所葬烈士陵園的管理處主任。司號員告訴了他真相,由於九連牽制住了大量敵軍,為了掩護主力部隊轉移,吹集結號的命令始終不曾下達。

若干年後,谷子地終於找到他藏放戰友們屍骨的煤坑,證實了他及戰友們的戰鬥經歷。軍區長官追認所有47名犧牲戰士為革命烈士,九連全部官兵授予解放獎章,並在他們曾經戰鬥的地方矗立一個紀念碑,以告慰谷子地所部官兵的在天之靈,遲來的撤退集結號最終由原團部司號員小梁子在碑前吹響。

我的觀後感

《集結號》不僅戰爭場面逼真,呈現了軍人的英勇,更深刻著墨戰士間的同袍之情,很令人感動。片中描繪的都是一般小人物。代理指導員(指導員類似國軍的政戰官、輔導長)王金存是少數受過教育的,他初上戰場,害怕得尿褲子,無法執行任務,而要被法辦;連長谷子地接納他、鼓勵他,使他也成為視死如歸的英雄。

部分戰士似乎聽到撤退的集結號,另一部分戰士則沒有聽到集結號。失去聽力的谷子地連長的裁決是,聽到集結號的戰士可以自行撤退,沒有聽到集結號的戰士隨同我繼續堅守。聽到連長不撤退,那些似乎聽到集結號的戰士都決定留下來,全連共存亡。後來,谷子地多年鍥而不捨地尋找戰友的屍骨,以證實戰友的戰功。他這樣對待部屬,難怪部屬都願意與他共生死。

在劉澤水團長的墳墓前,司號員小梁子說出,劉團長始終不曾下令吹起撤退的集結號。谷子地怪罪劉團長因此犧牲了九連的全連戰士,一時氣憤得要損毀劉團長的墳墓,曾是團長保衛員的小梁子則拼命保護墳墓。稍微冷靜之後,谷子地就能體諒劉團長當時的難處,仍視劉團長為兄弟,答應年年來祭祀相聚。

《集結號》呈現大陸對軍人的重視,尤其是對低階軍人。軍人在戰場上失蹤或戰死受到明確的區別對待,而為國犧牲的有功戰士受到國家和人民極高的尊崇。這樣能鼓舞軍人的士氣,使軍人不惜犧牲也要完成艱難危險的任務。台灣對待軍人看來是遠遠比不上的。

評史迪威將軍 | Friedrich Wang

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上將,在二次大戰期間,任駐華美軍司令,東南亞戰區副司令,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後因與蔣中正委員長關係破裂,而被調職回美國。

史迪威在日記中說,他被老蔣解職回美途中,竟然接到通知蔣決定將中印公路命名為史迪威公路,以肯定他的貢獻。這讓他非常驚訝,還讓他忍不住翻出行李中老蔣頒給他的青天白日勳章而感嘆不已。

其實,他是一個好軍人,蔣在日記中雖然痛罵他,但是去印度視察後也肯定他練兵很有績效。1942年中國於緬北作戰大敗,但是1943年底的反攻,他是身先士卒,深入險惡的叢林指揮作戰。他能與中國士兵同甘共苦,並且為官兵們爭取最好的待遇與補給,故得到官兵的擁戴,所謂的「美國大叔」,這個名詞就是由他身上開始的。最後戰況順利推進,到1944年11月他走的時候已經接近大功告成。

史迪威是被放錯位置了。他若到義大利或者南太平洋當一個步兵軍長,或者在美國本土當軍校校長、訓練中心主任等等,相信可以做得有聲有色,發揮得很好。但是高傲、執拗、甚至根本跋扈的性格,使其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必須負責調和鼎鼐,那肯定就是一場災難。…..他日記中,蔣介石是花生米,羅卓英是豬,陳誠是小丑,英國的蒙巴頓等人是一群猴子。反正在他眼中,中、英的將領不是白痴,就是畜生,幾乎沒有一個是正常的,尖酸刻薄到極點。這種人,怎麼能當此重任?

他是一個悲劇人物。他在中國居住工作總共將近20年,資歷完整,北洋政府時期就是駐華武官,後來還與地方軍閥閻錫山等人合作,可說是美國陸軍中的中國通。看過他的毛筆字,你會很驚訝這個有點大老粗氣味的軍人,寫得一手清秀好字。所以羅斯福與馬歇爾決定他來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似乎也沒錯?還有誰比他看起來更適合?

歷史的弔詭,往往如此。最熟悉的,往往不是最適合的。史迪威的許多成見甚至偏見,及不帶有敬畏之心,甚至根本上就輕視,結果就把事情全都給辦壞了。

二戰誰的貢獻大? | 盛嘉麟

俄國紅場大閱兵原定在五月九日(德國向蘇聯投降,五月八日簽字,次日生效)舉行,今年遇到疫情,改為六月廿二日舉行,這是1941年德國背信發起「Barbarossa 作戰行動」啟動東線戰場,進攻蘇聯的日子,也是德國第三帝國注定敗亡的關鍵的錯誤選擇。

最近美國政界忽然改口說,德國和蘇聯1939年8月23日在莫斯科簽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接著 1939年9月1日德國和蘇聯從西東兩方入侵波蘭,瓜分波蘭,這是二次大戰的開始,所以德國和蘇聯是二次大戰的侵略元兇,意圖排除蘇聯對二次大戰反法西斯的貢獻。

這樣的說法立刻引起俄國政府及史學界的憤慨,其實簽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時,史達林早知道希特勒亡俄之心不死,蘇德簽定條約只是為了爭取時間準備對德戰爭,瓜分波蘭是為了取得緩衝區,爭取對德作戰的縱深,當時蘇聯已知大難臨頭,瓜分波蘭並非領土野心,只是弱肉強食的作戰準備。

我研究二次大戰歷史,蘇聯對二次大戰摧毀德國的貢獻應該超過英、美、法,排名第一。但是所有二次大戰的論述權落在英、美史學界的手裡,嚴重的低估、低述蘇聯的貢獻,很不公平。

英國邱吉爾寫的「二次大戰回憶錄」竟然囂張的說「北非戰役」徹底打擊德國,扭轉了二戰乾坤,真是無恥。我們看看「北非戰役」英國蒙哥馬利打敗了德國隆美爾,德方傷亡62萬人,但其中約一半是意大利軍隊。

「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聯打垮了德軍,殲滅納粹84萬人;
「列寧格勒戰役」蘇聯打垮了德軍,殲滅納粹58萬人 ;
「莫斯科戰役」蘇聯打垮了德軍,殲滅納粹32萬人。

蘇聯紅軍方面更是傷亡慘重,因此殲滅德軍主力的當然在蘇聯戰場。蘇聯在二次大戰期間軍民死亡人數超過2000萬人,佔蘇聯總人口10%,是世界上犧牲最大的國家,幾乎每個蘇聯家庭都有人為國犧牲,死於戰場。歷史可以任由政客如邱吉爾、川普之流來污衊評斷,列入教科書,實在可恥。

反觀亞洲戰場,我們中國人也抱怨英、美史學界低估低述了中國的貢獻。但是深入研究,低估中國的程度比低估蘇聯差得多了。在中國戰場上,國軍的武器裝備和作戰指揮能力比蘇聯差得太多,我們看看中華民國吹噓的著名戰役:

台兒莊大捷,殲滅日軍1萬人;
長沙三戰三捷,殲滅日軍6萬人;
崑崙關大捷,殲滅日軍1萬人。

日本的記錄,抗日戰爭總共死於中國戰場的日軍46萬人。這樣的作戰記錄只是蘇聯戰場的零頭,中國的貢獻怎能跟蘇聯比?

關於亞洲戰場,有趣的是日本也是被嚴重低估、低述的國家。我們概念中的美日太平洋戰爭,從日本偷襲珍珠港得勝之後,接著就是中途島海戰、珊瑚海海戰、菲律賓海海戰、躍島戰術……日本就一路敗給美軍,最終本土被轟炸,兩顆原子彈,美國輕鬆結束了日本。其實二次大戰,日本重創美國、傷害美國,比德國更嚴重,美國在亞洲戰場的損失及教訓,遠超過歐洲戰場。

偷襲珍珠港未竟全功 | Friedrich Wang

南雲忠一,這個日本海軍的艦隊指揮官,指揮了兩場決定性的戰役,第一場是偷襲珍珠港,第二場是中途島海戰。這兩次大戰,決定了二戰太平洋戰場的勝負,也決定了日本的命運。其中,最受爭議的兩次決策,其一是決定停止對珍珠港的第三波空襲,其二是中途島戰役中的「換彈」。

很多人認為,後者比較重要,因為那致命的幾分鐘,導致日本三艘大型航艦被收拾,決定了作戰的失敗。但是Friedrich認為,其實更致命的是前者。

日本艦隊對珍珠港的攻擊,第一、二波大致順利。日軍成功重創了港內的艦艇,包括7艘戰鬥艦,以及地面與空中的200多架的飛機。但是原本淵田美津雄規劃的第三波攻擊,是要摧毀油槽、倉儲、還有修船廠、船塢等等目標。這是關係到美軍後繼的作戰實力,若得逞,美軍將真正陷入癱瘓。尤其是450萬噸的油料,若被一舉收拾,那美國太平洋地區的海軍至少一年內沒油可用。

因為南雲下令停止空襲,打道回府,使得美軍受到的創傷固然不小,但以美國的生產力也只是九牛一毛。珍珠港的功能不減,油料仍在,修理能力仍在。所以,在珊瑚海戰中,美軍對受創的約克頓號航艦,可以迅速得到修理,加油,然後就投入到中途島作戰,這大出日本預料之外。若珍珠港被摧毀,那日後的中途島之戰,日本人可能不會輸,整個戰場狀態就可能改變了。

那我們要問,何以南雲下令收兵?首先,日本軍的前兩波空襲獲得成功,美軍的確重創,雖然港內沒有航艦,但是也確實讓美軍當場就損失4艘戰鬥艦,重傷三艘。美軍航母不在,但很可能就在附近,所以預防美軍反擊,見好就收。其次,第一波空襲日本只損失3架飛機,第二波竟然就損失了26架!這使得南雲認為,美軍已經開始甦醒,若航艦趕回裡應外合,日軍將會很危險。

以上兩個理由,都是可能的。正如山本五十六所感嘆的「南雲如一小賊,初入富室,見寶藏豐富,大喜過望,待取得幾件後就開始擔心害怕主人回家,所以急忙撤退….。」

戰爭,比的就是膽識,當然還有運氣。以今日的資料來看,日本本來預計會損失兩艘航艦,結果是沒有損失,即使南雲照計畫打了第三波,頂多延遲撤退2小時左右,美軍在港外的航艦還遠,應該趕回也追不上,即使追上,南雲又為何不敢與美軍航母編隊決戰?反正都打了,就該打到底,撤退是沒膽的行為,貽誤戰機。

南雲,只能算是一個艦長的材料,沒資格擔當這樣的重任。所以,中途島戰役,他斷送了日軍的主力,也就不奇怪了。

祭奠「八二三砲戰」|賈忠偉

「八二三砲戰(國際上稱金門砲戰,另共軍還有砲擊馬祖)」(又稱:「第二次台海危機」)在1958年(民國47年)8月23日下午開打,第一波作戰暗語:「颱風」,持續時間15分鐘、第二波作戰暗語:「暴風」……

接連著44天,中共在148平方公里的(150,000,000平方公尺)金門群島發射了將近48萬顆砲彈,平均每平方公尺的土地落彈0.003發(原紀錄為落彈4發/每平方英里落彈逾8,000枚),造成民眾死亡80人、重傷85人、輕傷136人、房屋全毀2,649間、半毀2,397間。反觀國軍在此一戰役中,總共實施反砲擊82次,射擊砲彈128,000餘發。

另當時中共布署於金門沿線──福建石城至廣東汕頭的部隊,計有正規軍──第28、31、41三個軍,砲兵、特種部隊、後勤部隊等,總兵力超過18萬人。

同一時間,國軍駐紮於金門的有──6個步兵師、8個砲兵營、5個高砲營、3個戰車營及各種勤務支援部隊等,總兵力約8.6萬餘人。海軍則編成62特遣隊,由副總司令黎玉璽將軍兼指揮官,負責巡戈臺灣海峽與維護金馬外海的海上安全任務。

孤拔率軍入侵越南、牡丹社事件與臺灣建省 | 賈忠偉

孤拔畢業於巴黎綜合理工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別稱「X」,於1794年創立),之後加入法國海軍。1880年茹費理(Jules Ferry,1832~1893)擔任法國總理,他一上任對內積極推動教育世俗化,比如──更積極的消滅方言,統一法語(法國大革命結束之初,全法2,500萬人口中,只有300萬人使用法語)、建立免費的強迫(義務)性小學教育(主要也是為了推展法語)等。對外則是強力主張拓展法國的殖民版圖,希望藉此獲取更多的原物料與市場,發展本土工業。而在亞洲,法國最主要的擴張目標就是當時為中國籓屬國的越南(即阮朝,越南近代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1883年法國在越南北部與清、越兩方爆發一系列的戰事,史稱「北圻戰爭」,所謂的「北圻」在越南語中指的是──「北部地區」。為了避免清朝軍援越南,法國因此想藉由封鎖東京灣(今北部灣)來達到截斷清朝援助的目的。為此法國特命孤拔將軍(中將)為新組建的「法國東京分艦隊」指揮官,於1883年6月率艦進入越南下龍灣。隨後法軍展開大規模的攻擊行動,陸續拿下越南的許多要塞。8月18日,法軍兵臨順化城下,要求與阮朝政府談判。在法軍強大武力脅迫下,越南被迫在1883年8月25日與法國簽下不平等條約,史稱《第一次順化條約(又稱《癸未和約》)》,越南承認法國為保護國。

但身為越南宗主國的清朝並不承認雙方所簽定的合約,為了趕走法國人,陸續調派包含黑旗軍等部隊進入越南,同時福建水師也向外購置更多的軍艦與彈藥,準備進入越南與法國決戰。為了反制,孤拔率艦隊往北移入臺灣海峽,並親率艦隊突襲位在福州馬尾的福建水師,由於當時的閩浙總督何璟(1816~1888)昏聵無能,他異想天開的封鎖了法軍向清軍宣戰的消息,想請法軍隔日再開戰,再加上江南水師不論船艦的武裝與火砲的威力等均遠遜於法軍,結果海戰僅打了半個小時,就造成江南水師全軍覆沒,陣亡官兵高達796人,法軍在離開的時候也順道摧毀了清軍位於福州一帶的海防設施。

1884年8月29日,法軍將孤拔的中國海艦隊與李士卑斯的東京灣艦隊合併為遠東艦隊,孤拔升任艦隊司令。為了船艦的補給問題,身為艦隊副司令的李士卑斯建議孤拔要先攻打富含煤礦的基隆,同時佔領臺灣來威脅清廷。不過法軍在臺灣的戰事並不順利,而孤拔與總理茹費理對於是否先占領基隆還是先攻澎湖,也發生嚴重衝突。初期法軍雖然摧毀了清軍位於基隆的砲台,但陸戰卻遭到清軍的強力反擊,尤其在淡水的爭奪戰中,讓孤拔了解法軍根本沒有足夠的兵力能夠占領臺灣北部。士氣低落的法軍再加上遇到登革熱與霍亂的大流行,使得法軍損兵折將。

但中法戰事對中國東南沿海的貿易造成相當大的影響,為了盡速結束戰爭,1885年6月9日(清光緒11年4月27日),清法雙方在天津簽屬了《中法新約(全稱為:《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在新約中,大清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同時使得中國西南逐漸成為法國的勢力範圍。中法戰爭結束,兩天後,孤拔因病在澎湖過世,法軍在基隆與清軍完成換俘後,於6月21日撤離基隆,8月4日撤離澎湖。

受到早先「牡丹社事件(1874)」與「中法戰爭」的影響,清廷體認到臺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同年(1885年/清光緒11年)朝廷敕命臺灣建省,設二府八縣四廳。1887年(清光緒13年)臺灣正式獨立設省,官方正式名稱為福建臺灣省,不過一般仍稱分治後的臺灣為臺灣省。臺灣建省之後下設臺北府、臺灣府、臺南府三府,此時的「臺灣府」範圍約是現今的臺灣中部地區,劉銘傳成為臺灣建省後第一任巡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