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存量與股市-思台湾未來 | 林長東

在股票市場近40年,從早期不到百家上市公司,到現在一千多家上市櫃公司,從以前隨便一點大資金,就使個股漲停或跳空鎖住,到現在長榮配70元現金,都無法收紅!

其中奧秘,無非就是資金與股票的供需關係已經逆轉。以前是太多的錢,追逐少數的股票,所以曾經阿貓阿狗都上百元,民國七、八十年代,連中福紡織都曾180元以上,華新更曾以100元現金增資,大家爭著要!而去年華新現增30元,公司還費盡心機,才完成!

所以經過幾十年,台湾的股票供應量太多太大,而經濟發展不理想,中產階級財富增加不多,或說基本不動產略有增加,但可供投資的現金個別存量,恐增長有限!

尤其以前戰後出生,最有經濟實力的一代逐漸老去,退出江湖!新的中生代已很少有大資金進出股市,所以如今台湾股市愈來愈牛皮,本益比被壓縮的不成人樣!完全是一幅沒有前景國家的鳥樣!

請問,孰令致之?從民國79年12682下來,走了幾十年才在這兩年突破,可憐啊!人家道瓊經過2008後,都已3萬多點,台湾到底在幹什麼?!

顯然是台湾的政經環境出了大問題,以致國際資金無法給予更高的評價,即使最有兢爭力的公司,本益比頂多十幾倍!因此,除了國民所得提昇牛步外,就是台湾的國家治理,及對外部環境的處理,令全球投資機構裹足不前,尤其去年外資更是賣超五千億左右,台股如何能好!?

期待台湾經過多次政黨輪替的教訓之後,百姓能够好好反思,什麼才是您真正想要的政府,或執政團隊,才真能帶給您幸福與希望的未來!

思之!慎之!祝福大家。

一帶一路讓天涯若比鄰 | 許川海

自從有網路的存在,世界各地都能感受「天涯若比鄰」的情誼與歡欣,享受「軍情、政情、商情、災情、友情和親情」立即傳遞的高效,讓遙遠兩地如近鄰。看到商情兩字,又讓人想到發揮智慧立即運用的商機,想到經營商業的最高絕招「輸有運無、低買高賣」,在別人還沒察覺前給自己帶來財富和聲望。

然而網路傳遞的只是資訊,若能立即行動,有縮短路程和快速運輸商品的通路,那是多麼暢快!頓時讓人想到「一帶一路」,商霸天下的遠景。

看到前文《「以商代武」造就台灣》,思想偏激的人會認為一帶一路是擴張疆域的圖謀,是否如此,就看你是怎樣的心態和擁有怎樣的領導。美國人一向用民主口號收服人心,對此的感受或許是想收買人心和資源,但若以經營或經商的角度來看,就會看到買低賣高、輸有運無的機會和事業。美國注重政治版圖擴張,考量的是販賣危機和武器,以控制競爭和科技為目的,一帶一路則心存和平與互惠心態,心存雙贏的思想,沒有損人利己的圖謀。

世界上有許多貧窮的國家,人民無衣缺食卻又人口眾多,好吃懶做是人民貧窮的原因,但缺乏工作、缺乏教育和缺乏出路,那就非人民之錯是政府之過。貧窮國家不見得沒有資源,有土地就該能種植或找到地下礦源,至少人力也是資源,他們受害於天災和人禍,特別是戰爭的禍害,受害於種族內的惡魔和異國的侵略,知識受汙染或封閉,智慧不能開竅和運用,才一直淪落為貧民饑民或難民。

國家有再好的財產和資源,若缺乏良好的領導和制度,知識被蒙蔽,思想被汙染或誤導,親近惡魔豺狼,人人都知道會有怎樣結果。要使知識不蒙蔽,國家的通訊要開放,要與世界接軌,要使人民思想不受污染和誤導,除了新聞自由,更要改進教育和厲行法治,清除國內的惡魔和爛領導,遠離汙染源。一個通風良好的環境,就不會藏污納垢,而資訊流暢、智慧開通、四通八達的地域,定是「地盡其利、物盡其用、人盡其才、貨暢其流」。

中國大陸的經驗與成就,證明「要想富先修路」。路通了,就能給人民帶來知識,帶來開發和財富。引用自己成功的經驗,中國幫助鄰近國家和地域,助其修路和築路,為其將棄於地的物產、資源、人力、風土文化等找到通路,讓這些國家的經濟起飛,再結交更多的國家,這就是「一帶一路」的思維模式和願景。何須像美國,為了私利,孤立和分化他國賣武器,為了用美元獨霸世界,壟斷石油等資源,為了掌控,操弄弱小國家的思想和自主。

一帶一路可以傳播大同的思想,為世界塑造大同的境界。試想,在四鄰友好,互通有無,共享經濟成長與富足,國與國之間何須戰爭?怎會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和戰爭?一個大同世界必要的條件就是國家富足,民主人權伸張,人民的知識和智慧不受污染,法治與制度明朗暢行。大同社會的人民,不是只有福利和享受,還有合理的權利和義務,要有向上學習和振作,還要有保國衛民的武力和科技,雖無須戰爭,但也不能沒有防衛,一帶一路還能彼此互相支援。

台灣如何再起 | 許川海

回顧前文《「以商代武」造就台灣》,那得再問「台灣如何再起?」先得澄清,再起須是百業興榮,國泰民安,全民都有工作或穩定收入。

美國之所以受世界各國重視,因為它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各國都想跟美國做生意賺美元,台灣也不例外。當今大陸崛起後,也已成為消費大國,台灣佔著地利,也可以跟大陸做生意,且還是同文同種,更可同榮共富。所以不必捨近求遠,更不必巴結美國,只要通路暢通,交易擴大,國民何愁沒收入?

「要想富先修路」是個有用的啟示,台灣人才濟濟,比照大陸開闢的路,再加台灣人才創新修路的本事,我們該有多好的條件成就商業大國?先就既有的產業來看,台灣有多少個企業在全球市場居於領先地位?由這些企業整合成商社,合併串聯水平與上下游產業,統一商路,你看會有怎麼成效?首先貿易據點的支出必然縮減,出進口寬度會增強,管理的強度也會顯現,再本著「以進為出、以出為進」的概念,發展商品進出的規模,你可想到多大的變化和成就?

過去「大貿易商」失敗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政府領導,規定資本額和國外據點的建立,是辦事的規格而非商務的功勞,大貿易商變成辦事機構而非商戰團隊和利器,政府是外行充內行。二是投資主事者缺乏創業心態,只想利用政府的保護,壟斷貨源享受低利率貸款以及低關稅,未動腦開發與經營,坐等製造商送貨上門轉售,商品之間無法互補,單線作戰成就不了聲勢,原先自我經營模式就是各自為戰,沒團結合作的見識和眼光,就發揮不了「以商代武」的商社優勢。

台灣毀掉核能發電,依賴火力發電,天然氣的進口變成唯一選項,民進黨也在修建天然氣進口儲存站,假如擴大儲存站,將台灣變作儲存轉運站,把俄羅斯的天然氣經過大陸和海底轉運台灣,再轉賣給東北亞,也把中東的油氣儲存和轉運,台灣豈不是打開了商業進財大道?再說核四廠數千億的投資已經報廢,核能又是非建不可的廉價電能,那何不選用近鄰的技術?大陸能自建核電,且已知成本和效益高過歐美,再建新廠的成本和時效,比購自美國可以節約多少?

台灣每年都有梅雨和颱風季,帶來充沛的雨量,卻因水庫失效,每年都鬧缺水。而台灣高於三千公尺的高山號稱有268座,國庫兩兆被挪去搞虛無的風力發電,還有近兆搞綠能發電,假如把這些資金用來修護水庫開墾高山,開發更多的水力電能和水庫,工業用水電豈會不足?台灣政府缺少經營眼光和能力,但民間或在野的官員不少,只要能力匯集團結,甚至引進大陸的基建能力,把不懂得經營和領導的官員趕下台,讓會者上位,台灣經濟和國力不就能起飛?

修路!修路!台灣還有太多出路,為什麼要束縛腦筋?為什麼不全民動腦,欣欣向榮有朝氣地開創?

美國如何反彈回升? | 郭譽申

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Putnam出版 [1],指出現在的美國與充滿貪婪和政治腐敗的鍍金時代(約從1870到1900年)頗為相似,並講述在鍍金時代之後的進步時代(約從1890到1920年),美國人如何團結在一起,推出很多改革,扭轉了鍍金時代的許多弊端,使國家反彈回升。結論是美國人現在需要重新進行類似進步時代的改革,再一次使國家反彈回升。

作者蒐集整理了美國從20世紀初至今的很多資料,包括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4方面,發現這4方面的數據曲線都呈現相當一致的倒U趨勢,如下圖,分別表示經濟的平等程度、政治的禮讓程度、社會的團結程度、以及文化上社群主義相對於個人主義的程度(每一曲線是多項數據的綜合)。這4條曲線呈現美國從20世紀初的高度「自我」,演進到1960年左右的高度「集體」,又演進到現在的高度「自我」。1960年左右是美國的頂峰,而20世紀初和現在的美國則是過分的自我和不團結。

書中也考慮美國從20世紀初至今的黑白種族狀況和性別平等的狀況。雖然種族平權的法律大多在1960年代制定,但是在那之前,黑人的健康、教育等已有大幅的改善,拉近與白人的差距;然而隨著黑人狀況的改善,出現白人的反彈,導致1970年代之後種族的實質平等進展有限。性別平等的長期趨勢看來比種族平等的趨勢樂觀一些。

[1] Robert D. Putnam、Shaylyn Romney Garrett《國家如何反彈回升》2021。(The Upswing: How America Came Together a Century Ago and How We Can Do It Again, 2020)


Putnam教授觀察到現在的美國與鍍金時代頗為相似,只是國內的表象,但是其實質和國際環境已大為不同。

鍍金時代的貪婪、政治腐敗和貧富高度不均主要肇因於經濟的高速增長(當時美國正逐漸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因此當時只是經濟果實如何分配的問題;然而現在的美國經濟不僅有分配的問題,也有增長的問題,美國已不再有高速的經濟增長,因此現在貧富不均的問題比鍍金時代難解得多。

鍍金時代及其後40年的國際環境非常有利於美國,當時歐洲列強互相打成一片,消耗自己的國力,讓美國可以隔岸觀火,不受干擾的進行進步時代及其後的改革,等歐洲列強在兩次世界大戰已消耗得差不多時,美國才挾其經濟優勢適時介入。現在的美國需要承擔不少國際責任,並須面對中國的迅速崛起和強力挑戰,美國幾乎是國內國外兩頭燒,要想國家反彈回升,是比鍍金時代和進步時代困難多了。

Putnam教授完全不提現在的美國與鍍金時代的巨大差異,而期待美國人可以重新進行類似進步時代的改革,再一次使國家反彈回升。這可說是一種無知的樂觀,無助於美國實現改革和國家反彈回升。

逃離帝國導致現代經濟大分流 | 郭譽申

出生於奧地利的史丹佛大學教授Walter Scheidel出版 [1],講述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被稱為大逃離(逃離帝國)和第一次大分流(歐洲與其他世界分流),歐洲不曾再出現統一的大帝國,而長期保持多中心的列國體系,最後因此產生工業革命,並開啟第二次大分流,即現代經濟的大分流。

書中也比較列國體系與統一帝國(多以中國為例)的差異,並主張統一帝國不太可能產生工業革命的大突破,因此回答了「李約瑟難題」:「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作者首先以一些歷史數據呈現歐洲的獨特性,歐洲不像其他地區,在歷史上少有大帝國而是長期的列國林立。他然後講述,羅馬從興起到據有大半個歐洲,再到滅亡的歷史,以及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直到近代,歐洲的歷史。結論是,羅馬帝國的興起有不少特殊的優勢和機緣,因此在歐洲再也無法複製而出現統一的帝國。

書中比較了歐洲和中國的差異,前者是國王、貴族、教會的分權體系,而後者是以官僚治國的中央集權體系。關於地理,歐洲有破碎曲折的海岸線、高聳阻隔的山脈,把歐洲分隔為多個發展區域,有助於形成列國體系;而中國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核心地區,後又以大運河聯通,成為一整個核心地區,而在核心地區内少有高山阻隔,因此適合統一帝國。

此外,歐洲僅有東歐鄰近歐亞大草原,而其他部份都被山脈阻隔遠離大草原,不像中國很鄰近歐亞大草原。早有研究論證,鄰近大草原的農業民族傾向於形成統一帝國,以對抗來自草原精於騎射的遊牧民族。


作者很偏愛多中心的列國體系,書中結語的最後一句話是「願大逃離長存。」多中心的歐洲列國體系最後產生了現代經濟的大分流,是歷史事實。然而列國體系卻未必優於統一帝國:

大逃離後,歐洲社會稍落後於中國近千年,到現代經濟的大分流才反轉。

如書中所述,「從1500年到1800年一共發生443場戰爭,平均每年發生1.5場。相較之下,從1350年到1800年,中國平均每年只發生0.2場戰爭。」戰爭是有助為科技的進步,然而是人類之福嗎?

現在的歐洲列國體系競爭不過美國帝國(參見《否認帝國的虛偽帝國》),因此組成歐盟。不是嗎?

中國在宋朝時達到文明發展的高峰,不幸南宋亡於野蠻的蒙古人,使中國文明受到重挫。假使南宋不亡於蒙古人,中國也有可能發生工業革命,及早進入現代經濟的轉型。(參見《為何工業革命沒始於中國?》)

[1] Walter Scheidel《大逃離:羅馬帝國滅亡如何開啟現代經濟大分流》衛城出版,2022。(Escape from Rome: The Failure of Empire and the Road to Prosperity, 2019)

回顧2022的世局 | 郭譽申

進入2022時,新冠病毒在全世界已肆虐两年,這時大部份國家的疫苗覆蓋率已經比較高,而疫情在趨緩,人們因此樂觀的期待防疫措施的逐漸解除、疫情在今年終結、以及疫後的經濟復蘇。不料2月發生了俄烏戰爭,粉碎了所有的樂觀期待和經濟復蘇。

這一年最普遍的世界現象是高通膨,一些美歐的政治人物把高通膨的原因完全推給俄羅斯發動俄烏戰爭,然而事實是年初俄烏戰爭發生之前,美歐的通膨即已起漲不少,當時的高通膨顯然是因為過去兩年,美歐為了救援受到疫情重創的經濟而發行超量的貨幣所導致。俄烏戰爭使高通膨雪上加霜,美歐的政治人物卻把高通膨全推給俄烏戰爭,以卸除自己抗疫失敗的責任!

俄烏戰爭造成烏克蘭的殘破,已經是有目共睹。現在進入寒冬卻缺電缺水,還不知道要凍死多少人。筆者當然同情烏克蘭人,然而戰爭的双方攻擊對方的能源設施,以削弱對方的生產力和戰鬥意志,是戰爭的常態,不是早該預料到的嗎?這也是在戰時平民時常犧牲多於軍人的主要原因。戰爭根本不該讓它發生,美、俄、烏都有責任,但烏克蘭(澤倫斯基)的責任最大,美、俄不愛惜你,你不愛惜自己嗎?這是自願做美國的馬前卒的下場。

俄烏戰爭也對俄羅斯和歐盟造成不小損失。俄、歐鄰近,本來双方交易能源是最有效率的,現在歐盟要繞遠路去買能源,而俄羅斯要繞遠路去賣能源,都增加很多成本,再加上重新建立交易管道的高昂成本,俄、歐因此都很不好過。

美國看似是贏家。戰爭促使歐洲國家更向美國靠攏,並把部份能源採購轉向美國。然而美、歐並非沒有矛盾,美國逼出俄烏戰爭,損歐利己,歐洲人不會看不出來。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破壞,最可能是美國聯手英國為之,以破壞俄、歐合作,歐洲人依賴、忌憚美國,不敢徹底追查,雖然吞下苦果,必定心有不甘,而德國總理蕭茲11月訪中就是明證。此外,美國獲利的只有能源、軍工產業,而其他的廣大人民卻受苦於高通膨,這勢必使其貧富差距更惡化。

中國幾乎未受俄烏戰爭影響,卻頗受害於新冠疫情。過去兩年,中國執行「動態清零」非常成功,使染疫死亡人數極低,而經濟的受損也有限。然而今年病毒已經變異得傳播力強很多,因此大幅增加清零抗疫的困難度,使很多城市都此起彼落的爆發疫情,而其對經濟的損害也大增。中國經濟走弱的另一原因是,政府整治其房地產產業,故意戮破房地產業的泡沫。

俄烏戰爭提醒世人,台海兩岸與俄、烏頗有相似之處,也可能發生戰爭。而對岸以圍島封島軍事演習回應裴洛西的訪台,更確證了台灣的危險地位。這讓台灣人思考避免成為烏克蘭,或許有益於未來改善兩岸關係?

今年全球都不好過。展望明年,美歐仍將與高通膨和經濟衰退奮戰,看來只有中國能夠迅速走出疫情(疫情快速升高也快速消退)和房地產市場不振的陰影,恢復過去較高的經濟增長趨勢。

審視美國可能保台的原因,靠得住嗎? | 郭譽申

兩岸關係不佳,蔡政府高唱「抗中保台」。然而兩岸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差距大,台灣本身實不足以自保,而只能倚靠美國保台。保台要倚靠美國,我們當然要搞清楚美國為何有意願保台,先不管美國是否有能力保台,以及要如何保台。搞清楚美國可能保台的原因,就能研判美國的保台是否靠得住。

美國可能保台的原因,主要有下列三項:

一. 自視為自由民主國家的美國,視台灣為自由民主國家,因此要保衛有相似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台灣。

二. 以台積電為首的台灣半導體產業提供美國所需的大部份的高階晶片,是美國不可或缺的,因此美國要保衛台灣。

三. 美國為了保持它世界唯一霸權的威望而需要保衛台灣。

關於原因一,就是蔡英文曾多次呼籲的,民主國家要支持民主的台灣。這是自由主義的邏輯,然而國際關係理論還有現實主義。現實主義重視國家安全、權力、利益等,並不主張民主國家要支持民主國家。美國的外交政策常在自由主義與現實主義之間搖擺不定,最著名的實例是冷戰期間的1970年代,美國從自由主義的圍堵共產中國,突然轉變為現實主義的「聯中抗蘇」。美國的撤出阿富汗和伊拉克,也表示當時的現實主義考量蓋過了先前的自由主義考量。台灣倚靠美國的自由主義保衛台灣,很不可靠,因為美國可能隨時轉為現實主義。(參見《「民主同盟」能夠保衛台灣?》)

台積電被稱為護國神山可說是基於原因二。最近台積電的一些人員和設備移轉到美國亞利桑那州的5奈米新晶圓廠,讓台灣人警覺到,護國神山可能被淘空,因此損害台灣的國家安全。其實筆者一年多前就已看出這趨勢,參見《美國要重振其半導體產業,對全球有何影響?》《半導體產業面臨大變局-護國神山能否持續》《美國晶片法案損害台灣半導體產業和國家安全》。護國神山不會一下就被淘空,但下一步是3奈米晶圓廠,而幾年之內,台積電的大部份先進製程大約都會移到美國。屆時台灣不能再倚靠台積電和半導體產業使美國願意保台了。

根據原因三,美國可能願意保台,因為它要維持其霸權地位。美國能長保其全球唯一霸權的地位嗎?幾乎不可能。一般估計,不需要十年,中國的GDP將超越美國;而二十年後,中國的GDP將大幅超越美國。國力主要取決於經濟實力(經濟實力能轉為軍事力量),因此未來美國不可能仍是全球唯一的霸權,至少也是中、美兩強互相尊重的局面。屆時美國不會再不自量力的「抗中保台」,去對抗一個塊頭大於自己的中國。(參見《和平統一有可能嗎?》)

美國可能保台的三個原因都不可靠、都可能改變,而且隨著時間過去,會更不可靠、更可能改變。台灣卻沒事似的以不變應萬變,真了不起!

比較歐美先進國家的生產力 | 郭譽申

Thomas Piketty以《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成名,他的結論或許很多人不盡認同,但是他是經濟大數據的專家,應屬無庸置疑。2017年Piketty發表 [1],以經濟大數據比較法、德、美、英、義等先進國家的生產力和經濟狀況,重點在討論法國與德國。

作者定義「生產力」為每小時勞動的平均產出,一個國家的生產力就是將其GDP(國內生產毛額)除以總投入工時(包含受雇者與自營工作者)。圖一呈現各國自1970年到2015年的生產力,2015年法國、德國與美國的生產力都達到約55歐元,而英國和義大利只有約42歐元。(這些數字皆經購買力平價調整並以2015年的歐元標示)

圖一

法國、德國與美國55歐元的生產力可說是領先全球的,除了一些特例,如少數的產油國和避稅天堂。法國的失業率一向高於德、美,其高生產力是排除了較多的低生產力的失業者所導致的結果,是其缺點。

比較各國的人均GDP。如圖二,2015年法、德的人均GDP都是35,000歐元左右,而英國也差不多,都比不上美國的人均GDP約45,000歐元。這主要是因為法、德的勞工年工作時數低於美、英,如圖三,使美國的人均GDP超過法、德,雖然它們的勞工生產力差不多;而英國以高於法、德的勞工工作時數彌補了它低於法、德的勞工生產力。

圖二

圖三

圖四呈現各國出口額與進口額占GDP的百分比。最特別的是德國,本世紀以來有大幅的順差(出口額減進口額),2015年的順差占GDP接近8%。(中國的順差絕對值雖然很大,占GDP不超過3%。)德國這樣的大幅順差,屬於不均衡的經濟,不是好事。


很多討論喜歡談國家的競爭力,但競爭力是相當鬆散的概念,一般需要專家的主觀評判。生產力卻來自客觀的大數據,因此更有說服力。

法國與德國的生產力與美國不相上下,而法、德幾乎是歐盟和歐洲的首善之區,因此歐盟和歐洲整體的生產力是比不上法、德的,也比不上美國。歐盟比不上美國,至少部份原因在於它只是鬆散的聯盟而不是一個國家。

法、德的勞工年工作時數低於美、英。雖然減少工時,以及增加個人的休閒和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是人們歡迎和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現在仍是非常競爭的時代,法、德的減少工時,恐怕很不利於它們的國際競爭。

[1] Thomas Piketty《論法國與德國的生產力》出自《社會主義快來吧!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問答》衛城出版,2021。

看懂習近平-兼談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難題 | 譚台明

「再毛化」在某些人心中是劣義,但在另一些人心中則是勝義。

習近平是個真正的社會主義者,這沒有什麼不對,蔣經國也是。習一生從政都很乾淨,「打鐵還要自身硬」,他是有資格說這話的,尤其在一個「無官不貪」的年代,這尤其難得。習不夠民主,你不喜歡,可以罵,但看不到他的優點,甚至把優點說成缺點,那就是意識形態的偏見。

資本主義已到窮途末路,凡有點知識與思想能力的人,應不會否認這一點(我持此一觀點是從勞思光《歷史之懲罰》的思路來的,讀者可參考)。但什麼才是社會主義的實現方式?毛以階級鬥爭來保證無產階級的純潔性,以此來搞社會主義,但最終失敗。他自己也承認。(毛說︰「 一生幹了兩件事…後一件反對的人多。」)

習搞社會主義,你說這是「毛化」,可以。但習不搞階級鬥爭,所以從這點看,他不但並未毛化,而且是反毛的。(凡看不到這一點的,都是偽學者。)

那麼,習是怎麼搞社會主義的呢?一是鐵腕反貪腐,斬斷資本與權力的關係。(習曾說,「要當官就不能要發財,只能選一樣。」)這事很難,但他真搞成了。(難在那裡?請參見《習近平反腐與自由民主的取捨》。總之,比一般人想像的難得多,不是你有權力有決心就搞得了的。)第二就是扶貧。第三反托拉斯、反壟斷。第四「房子不炒」。(這事還沒搞成。要是搞成了,就是不得了的大事。)以上四件事,都是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國家不搞的。但我覺得他做的對。

要做成這四件事,習依托中國人的自尊心與傳統的理想性。此所以要提中國夢與民族復興。至於手段,你想,搞西式民主能做成這四件事嗎?資本家不結合政客反撲嗎?習反西式民主,是勢所必然,也是對的。

那麼,習能不能搞出一個「中式民主」或「社會主義民主」呢?在「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且越來越明顯)」的情況下,目前只能是謹慎地摸著石頭過河,因為民主自由,太有利於反對派了,而且無異於開大門引入西方反華勢力。緊縮有其不得已之處。當然,在執行上,很多地方做得太粗糙,可以批評,但大體上,不得不如此。

習的難點,在於未來。如何不「人亡政息」?(他總不可能永遠做下去)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最大的一個不同在於,資本主義放任人的貪婪,但以公開化與制度的制衡來抵消其壞的作用。在技術不斷進步的情況下,這招曾經很有效;但當新技術低迷,藍海消失,一片紅海時,貪婪則會使人殺紅了眼。目前的美國就是這一種情況。而社會主義呢,以權力抑制貪婪,但權力本身又可能成為獨大,恣意妄為,成了新的亂源。(不貪財而貪權)

習在二十大的報告中,特別提了歷史周期率與自我革命的問題,顯然他對此是十分有感的。(評論的人看不到這一點,則是昧於問題意識,可見根本不懂習,居然還能夸夸其談。)但習能不能做成功?他需要、也呼喚制度創新,未來如何目前尚不可知。

習的路,完全是正確的。他代表中國文化對西方衝擊一百多年後的最後一步回應,也是翻身一擊的回應。這一回應,也同時應該是超越西方,而代表人類文明走過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之後的下一步。(反觀美國與西方,工業革命的紅利吃的太順了,時代已前進,但還賴著不想動。)

社會主義,不再利用人的貪婪,則人的素質就是第一位的。人心的覺醒,相互親善,以愛與平等為主,再道德化(而非去道德化的現代化思路),強調自我節制,此或即歷史辯證發展的下一步。

反對統一,憑藉民主還是對岸善意讓利? | 郭譽申

多數台灣人反對兩岸統一。為何?台灣與大陸有幾乎相同的語言、文字、文化等等,而近年的經濟狀況也拉近,双方僅有的主要差異在政治制度,因此幾乎可以確定,台灣人反對統一的主因是,支持台灣的選舉民主制度及反對大陸的政治制度。

引用 [1] 裡的一些民調資料。如圖一,按年齡分成三組,20-39、40-59、60+,台灣較年輕者對民主的推崇程度較高,而較年長者對民主的推崇程度較低。

圖一

如圖二,年輕人支持統一的比例比40歲以上的年長者要低,支持維持現狀的比例則是顯著較高,而支持獨立的比例也是顯著較高;年長者則相反,支持統一的比例較高,而支持維持現狀和獨立的比例較低。

圖二

綜合圖一和圖二,年輕人較推崇民主,較不支持統一;而年長者則相反。這表示,支持民主與反對統一是大致一致的。也可說,台灣人確是憑藉民主反對統一。

如圖一,台灣人整體是比較推崇民主的,大致呈現逐年緩升的態勢。這與民主退潮的世界趨勢不合(參見《全球民主在退潮》)。為何如此?這些年台灣的經濟增長雖然不亮眼,卻優於美國、歐盟、日本等先進國家,更幾乎沒有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2010年歐洲債務危機的損害。經濟狀況不錯,自然使台灣人比較推崇當下的民主制度。

進一步思考,台灣還算不錯的經濟增長主要源於鄰近大陸這世界經濟增長引擎,加上大陸對台灣的善意讓利,如ECFA,使台灣獲得大量的對陸貿易順差。換言之,大陸的崛起和善意讓利相當程度支撐了台灣經濟,使台灣人滿意於自己的民主制度,因此反對兩岸統一。這大概是大陸始料未及的。

台灣憑藉民主反對兩岸統一,然而台灣人滿意於自己的民主制度,卻部份歸因於崛起的大陸對台灣的善意讓利,相當程度支撐了台灣經濟。因此台灣人滿意民主,是有不少誤會的成分。民主在全球退潮,實在不是那麼美好。台灣的民主制度可說是遇到貴人,碰巧走運啊!

大陸為了拉攏台灣而對台灣善意讓利,助長了台灣經濟,使台灣人滿意於其民主制度,因此反對兩岸統一。對岸應已明瞭這因果關係,恐怕會逐漸收回其善意讓利,譬如已拒絕一些我農漁產品登陸。台灣今後的日子大概不會像以前那麼好過。

若對岸改弦易轍,對台灣經濟制裁,使台灣經濟衰退,台灣人會因此不滿其民主制度,轉而支持兩岸統一嗎?有可能但難以確定。台灣人是喜愛民主本身,還是對岸的善意讓利,頗難分辨。

[1] 陳方隅《七成台灣人願意為台灣而戰、支持民主、反對統一:台灣年輕世代的政治態度》,2018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