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否成為「人師」? | 霍晉明

曾昭旭老師在他的臉書中回答網友關於ChatGPT疑慮,文中說︰「…那時,一切職業都交給AI了,包括教知識技能的教師,但教人如何做一個人?如何作心靈覺醒、無私愛人的工夫?如何將生活瑣事帶進藝術之美?這樣的人師將會大行其道。」

然後,有不少網友在其下跟貼,就AI能不能成為「人師」發表意見。對此,我也有一些看法︰

關於AI是否可以成為人類的老師或朋友,能否解決一般人的諸如「精神空虛」等感情上的問題,我想起了《論語》上的話︰「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AI自然是個聰明的「有言者」,但他也確確實實「不必有德」;所以AI能說出一些很有道理,甚至很感人的話,這並不奇怪。問題是,這樣是否就能成為「人師」呢?

在人與人間的真正感情互動與交流、學習中,有一個問題,就是對方所講的話是重點呢?還是對方這個人本身是重點?也就是說,我們是通過「言語」來交流、學習呢?還是以對「發出言語的這個人」之信任、尊敬為基礎來進行交流學習?

事實上,多數人重視後者更甚於前者。雖然人們對一個人的尊敬,也不免是透過對此人言語等方方面面的理解而有的綜合判斷,但真正願意對他所說的言語認真思索,視為有益的教言,則還是要在建立信任感之後。也就是說,一般而言,對一個人「德」的信任,是接受其「言」的基礎。所以,當一個宗教領袖或心靈導師之類的人物做出為眾人所不齒的事情,「人格」破產之後,原先被認為很有道理的「言」,就沒人理會了。言還是一樣的言,所出的書都沒變,但因為人們對他的尊敬變了,不信任他的「德」了,隨之「言」也幾乎沒人理會了。

雖說「不以人廢言」,但多數人對精神、感情、意義層次的「言」之鑒別能力有限;對「言」的認同,還是要依賴對「德」的信任。

所以,當一個人知道開導他的對談者是個AI的時候,他不免疑慮倍增,就像一般人絕不會想聽一個窮人大談生財之道一般,儘管知道他是個財經博士。所以,AI講的人生道理再正確,恐怕還是聽者了了。

從這個角度看,AI取代不了真正具有「生命關懷」能量的人師。但反過來說,當真人所做的「生命關懷」或「心靈對談」缺乏應有的溫度之時,就會令人覺得「這些話聽起來很對,但與AI有什麼不同?」失去了感動人的力量,人與AI的界線也就真的模糊了。

所以說,純從「言」的角度說,AI也可以取代真人,成為我們的好朋友、好老師。但從「德」的角度說,AI無法令人感受到「愛」的力量,所以我們也不想把他當朋友、當老師。

但事情也非絕對,萬一AI也真的令人感動了呢?如果真有,那是因為AI所使用的言語本身,蓄積了一定的愛的能量,使人「千載以下,猶聞其謦欬」。這是那些言語的原始創作者(及歷代加工者)之功德,AI只是一個傳達者;而居然能使「聞之者猶興」,則也算是聞之者自己的善聽善學了。禹聞善言則拜、三人行必有我師,不也都是這樣的「善學」嗎?

知行知變見智慧 | 許川海

在此資訊氾濫知識混淆的當代,一項人工智能興起,剝奪人類生存權的威脅被發現,許多人對此發表不同見識,談到某些人可能失業的危機,某些事業生機的轉變,以及其他變化和應變。這屬於人類技能和智能的挑戰,也是生活和生存的挑戰,正在考驗我們警覺變化能力和應變的智慧!你可有察覺?是否會嗤之以鼻?還是會擔心?可有應變和脫險的措施?會怎麼預防與運作?

最近讀到ChatGPT的報導,知道AI正在替代人們做事,在不久的將來,將取代人類的工作,拿走人們謀生的職場和生計。名人李開復更明確地指出,最可能被取代的工作有:一、電話行銷員或電話銷售;二、客戶服務;三、倉庫工人;四、出納和運營人員;五、電話接線員;六、出納員和收銀員;七、速食店員;八、洗碗工;九、生產線質檢員;十、快遞員。這看來沒什麼,一九九一年我在美商台灣分公司服務時遇裁員,被拿掉的有財務長和財務部,秘書、總務、接線生和內勤人員,比照之下似乎沒多大差異,但是再看下面論述又不同。

李開復又說:有些工作看上去是金飯碗,其實危機四伏,包括:1. 銷售與市場研究;2. 保險理賠員;3. 保安人員;4. 卡車司機;5. 消費者貸款受理人;6. 財經和體育記者;7. 記帳員與財務分析師;8. 水果採摘者;9. 專業投資人員;10. 放射科醫師。這一下關聯性和想像的許多工作,都沒人會給付薪酬,那人們該怎麼辦?該怎麼自救?看來只有挑戰自我的智慧,怎麼應變、創新和轉型?

人無壓力、近憂、受困、失敗、挫折、疑惑、遭遇、挑戰、不便、不滿等,不會觸動腦筋,不會滋生智慧,不會創新、應變和轉型。順著知識智慧流程,知道物品有些什麼功能,能做些什麼事,是怎樣製作而成,再辨識它有什麼不如人,有什麼不能做,因知而識,就可以規劃,如何改造創新,或用它做些甚麼工作,淘汰些甚麼人或事,找到自己應變的路。轉換到其他的人事物,轉型的概念油然而生?人各有各的知,由知而識,再與別人交流見識,同樣也能創新智慧之路。

想到自己的工作或事業,不久的將來可能會消失,是否想到該如何轉型?如何改造自我能力和轉換自我的生存空間?譬如自己所接觸的生意和市場,可有相關可做的商品?於是傳統電腦有了工業電腦的產製和創新;譬如產製手機與平板電腦,看到退休老人賦閒在家無事可做,是否想到設計一款高齡專用平價工具,轉型做高齡用品生意?轉型是轉換市場,變更服務的對象,只是需求稍有變化,得重新定位商品和服務,不能死守一個窩一條路不變。

工作消失了,但需求還在,只是被工具取代了。總機或接線生不在了,你是否經常被銀行、機構或單位的電話答錄機惹怒?過五關斬六將層層地按鈕,最後還得乾等電話中的服務員接聽?我們會想到常聽的字眼「升級」,既然需求還在,只是被工具取代,那麼我們只要把工作升級,把品質和服務提升,再創新工具、創新工作、創新服務、創新通路,是否會有生機?被取代或霸佔的需求或市場,不都還在?創新或轉型只是變易,挑戰我們的智慧,運用我們大腦思考,經營我們的知識,人工智能就不能完全搶走我們的工作,畢竟人類的大腦只用了80%!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