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想要台灣成為烏克蘭,幸好台灣不夠格 | 郭譽申

美國主導北約一再東擴,威脅到俄羅斯的國家安全,終於逼出俄烏戰爭。美國和其歐、日等盟國然後以大量軍事經濟援助,支持烏克蘭打這場曠日費時的戰爭,並對俄國執行嚴厲的經濟制裁。美國未必從俄烏戰爭得到多少實質利益,但大幅削弱了俄羅斯這個美國的敵對國家。

俄烏戰爭爆發,讓人們發現中、美、台的關係很像俄、美、烏的關係。美國逼出俄烏戰爭,能夠削弱俄羅斯;同理,美國若逼出兩岸間的戰爭,使台灣成為烏克蘭,也可能大幅削弱中國大陸這個美國最忌憚的對手。美國已經著手這麼做,一方面拉著盟國一起宣稱支持台灣抗中,如裴洛西和歐洲議會議員陸續訪台;另一方面督促台灣積極備戰,如延長兵役役期、增加購買武器、加強後備軍人教召等等。

中國大陸還需要至少8-10年的和平安定環境,以便繼續發展經濟和科技,使它可望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因此不急於統一台灣;另一方面,美國完全有能耐挑釁中國而逼出台海戰爭,以阻擋中國的持續發展(參見《兩岸仍能維持和平,就怕有意外!》)。美國真會逼出台海戰爭嗎?美國當然會仔細盤算其利弊得失。

假使兩岸爆發戰爭,並且台灣能夠支撐較長時間,就像烏克蘭一樣,則美國和其歐、日等盟國就能對中國大陸執行嚴厲的經濟制裁,確能削弱大陸的軍事和經濟力量(譬如,外資在中國經濟中占比頗高,大幅撤出)。另一方面,若台灣在短時間,如一個月,內就戰敗降伏,則美、歐、日等就不可能對大陸執行嚴厲的經濟制裁(就像大陸以國安法制伏香港,美、歐、日等對大陸的經濟制裁都是虛應故事),既無法削弱大陸,又失去了台灣。所以兩岸戰爭對誰有利的關鍵在於台灣能夠支撐多久,支撐時間長利於美國,而不利於中國;支撐時間短利於中國,而不利於美國。

假使兩岸爆發戰爭,台灣能夠像烏克蘭一樣支撐較長時間嗎?不太可能。台灣的面積僅約烏克蘭的1/16,毫無戰爭的迴旋空間。台灣又是一孤島,僅有少數機場和港口面對外界世界,戰時必定被大陸的海空軍全面封鎖;這樣,其他國家除非願意與大陸交戰 (可能性極低),台灣將無法獲得外國的武器、彈藥、資源等的支援,而是孤軍作戰。而且,台灣承平日久又相對富裕,大家早已習於歌舞昇平,以致徵兵是虛應故事,募兵又不足,而軍人平時不適用軍法,因此難以期待其戰力!(參見《台灣比烏克蘭如何?》)

中國大陸不急於統一台灣,美國卻著手挑釁中國,準備逼出兩岸戰爭以削弱中國。兩岸戰爭對誰有利的關鍵在於台灣能夠支撐多久。台灣的環境和戰力看來支撐不了多久,因此美國不敢輕易逼出兩岸戰爭。台灣是因「弱」得福!因為不夠格成為烏克蘭,而免於成為美國的馬前卒和砲灰!然而美國一直要求台灣加強軍事能力,以便成為烏克蘭!太可怕了!

臺灣日據歷史的翻譯亂象 | 賈忠偉

早年興建捷運時,工程單位在臺北北門站挖出清朝臺灣第一個省長劉銘傳的古蹟,那時就有受過皇民謠言誤導的記者質疑劉銘傳的縱貫鐵路太爛,爬不過林口台地與桃園縣龜山鄉的迴龍大峽谷……著名的考古學家劉益昌教授(目前是成大考古所特聘教授)回答說,日本人造的鐵路也爬不上去啊,最後把路線改成--繞到鶯歌、樹林,才能繼續往南……

而這類的事情在臺灣比比皆是,比如以下宋亞伯翻譯的《福爾摩沙的呼喚-一位紐西蘭人在臺灣二二八事件的親身經歷》……嚴格來說,這本書不算翻譯,而是(惡意造謠)……

另外,矢內原忠雄教授所寫《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就因為嚴厲批評當時的臺灣總督府而成為禁書,但戰後有許多臺籍教授在翻譯這本書的時候,竟然也出現類似宋亞伯的問題,不是漏譯、就是改譯……周憲文教授翻譯的書,雖然不好讀,但沒有偏漏,只是這書不會成為很多臺史系所教授所指定的必讀書籍……原因應該很簡單,因為內容對日本不恭敬、不狗腿……

通國陸軍速成學校並非保定軍校的前身 | 賈忠偉

早期很多紀錄都稱「通國陸軍速成學校(原「北洋陸軍速成學堂」)」為「保定軍校」之前身,但劉鳳翰教授在他所寫的:《蔣中正學習陸軍經過》一文中則指出,這是遭到毛思誠(1873~1940,蔣中正的早期啟蒙老師和機要秘書)誤導所致。

因為──「毛思誠在民國15年(1926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一書中,談到『通國陸軍速成學校』,即『保定軍官學堂』是也。以至於後人多以此為本,跟著錯記下去,也就是說──『陸軍速成學堂』為『保定軍校的前身』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兩校除皆在保定(府)外,並無任何實質關係。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直隸總督駐保定,使得許多現代新式軍事學堂都設在保定,比如──北洋行營將弁學堂、 練官營、參謀學堂、測繪學堂、北洋新軍速成學堂、北洋陸軍師範學堂、軍械學堂、經理學堂、軍官學堂(即陸軍大學前身)……等。

保定軍校的設立是在民國成立之後,北洋政府陸軍部為了培養陸軍基層軍官,在1912年6月,決定將前清陸軍兵官學堂改為陸軍軍官學校,1912年7月3日,陸軍部將校址移至保定原陸軍速成學堂內,這就是後來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朱立倫和國民黨的難題 | 郭譽申

侯友宜遲遲不宣佈參選總統,郭台銘已表態有意重回國民黨參選總統,而身為主席的朱立倫終於決定以徵召方式產生國民黨的總統參選人,但人選仍在徵詢中,讓黨內各種不同意見紛紛出籠,而很多支持者因此頗覺焦慮,甚至開始捕風捉影,懷疑朱立倫要自己出馬參選。可能嗎?朱面對什麼難題?

首先,參選的基本原則:
一、要能贏才參選,若參選輸了,只是白花錢、白花精神。
二、會選輸也要參選,假使有利於未來的發展空間。

朱立倫在2015年之前多次參選從未輸過,2015年時他是國民黨眾望所歸的總統參選人,他評估無勝算而不參選(雖然他後來被黨逼迫參選,導致「換柱風波」和2016年總統選舉的大敗),這些都顯示他清楚和服膺原則一。現在朱的民調大幅落後賴清德,不可能贏得總統大選,因此他根據原則一絕不會自己出馬參選。朱若自己出馬參選,當然也不符合原則二,而只會遭受國民黨支持者的唾罵。他不會那麼愚蠢。

朱立倫曾說要提名最強、最有機會勝選的人參選總統。我相信是他的真心話,他若率領國民黨贏得總統大選,很可能當上行政院長或立法院長,並且足以洗刷他2015年怯戰不參選總統的污點。若如此,他才62歲,4年或8年後仍大有機會參選總統。反之,若國民黨敗選,他的政治生命幾乎將告終。因此朱應該比任何人都更想為國民黨贏得總統大選。 

蔡英文的施政並不比扁、馬兩位前總統好,然而與以往很不同,由於民主疲乏、多了民眾黨、以及美國偏愛民進黨(參見《這次總統大選與以往很不同》),這次總統大選絕不像扁、馬卸任時那麼容易政黨輪替,國民黨甚至還稍居於劣勢。 

明瞭國民黨比民進黨稍居於劣勢,有些人於是提出「非綠大聯合」,即聯合藍、白等主要在野的力量共同支持一位總統參選人。能如此聯合當然很好,然而筆者認為這不可能。

民眾黨面臨泡沫化危機,非提名柯文哲參選總統不可,藉以衝高政黨票、爭取不分區立委。除非國民黨能夠讓給民眾黨多席區域立委(國民黨的不分區立委必須為本黨黨員,無法讓給民眾黨),民眾黨才可能不推出柯文哲參選,並支持國民黨的總統參選人。然而區域立委都是地方上的實力者,要他/她讓位很不容易,而且即使國民黨在某些地方不參選立委,並支持民眾黨的參選人,民眾黨也未必能擊敗民進黨而贏得立委席次。因此藍、白不可能聯合。

「非綠大聯合」不可能,退而求其次,國民黨很需要拉攏郭台銘的勢力,否則郭若支持民眾黨,會分掉很多國民黨的總統大選選票,絕對足以使國民黨敗選。然而國民黨内卻有很多人反對提名郭參選總統(參見《侯友宜或郭台銘?》),並且郭的民調低於侯友宜。朱立倫不能徵召郭台銘參選總統,卻需要拉攏郭台銘全力支持國民黨。這是朱的難題,也是國民黨要贏得總統大選的關鍵。

 

想為孫立人將軍平反兵變冤案,還原事實是最好的方法,而不是創造歷史 | 賈忠偉

我們都知道孫立人將軍在臺灣時期,因為部屬疑似涉入匪諜的案件而被解職軟禁長達33年……由於這個案件牽涉甚廣,因此成為國府撤臺後最具爭議性的政治事件之一……

之後隨著國內政治環境逐漸鬆綁,孫將軍的部屬也開始四處奔走,希望能為將軍平反,而其中創造歷史就成了這些人最重要的工作,比如下列較為人知案例……

第一,仁安羌戰役:

在實際的作戰中,指揮仁安羌戰役的不是孫立人將軍,而是劉放吾將軍(當時是上校),第113團在整個戰鬥過程中,面對的是日軍只是第33師團之第124聯隊(日軍「聯隊」,可等同比照國軍舊「團」級單位,兵力約4000餘人),並非一整個日軍師團。而在戰鬥的過程中,第113團自始至終都沒有收復過仁安羌,因為英軍在撤出仁安羌往緬北、印度方向前進時,早就已經放火把仁安羌油田給燒毀了,在烈火高溫下,想奪回仁安羌已經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另外在與日軍交戰過程中,第113團所攻佔的區域也只是仁安羌往緬北的西北角,實際所救出的只有被日軍關押在推崗(Twingon,或稱為:敦貢)的200英國戰俘和傷兵,但也間接解救(或協助突圍)的才是第1緬甸師的後衛部隊及第7裝甲坦克旅A中隊合約4,000多人,而在《新38師戰場詳報》所記載,當時被救出──英緬軍第1師7,000餘人──實為虛報…之後孫將軍的部屬就依據這個戰報,越寫越誇張,比如號稱孫將軍忘年好友的鄭錦玉的《一代戰神孫立人》……

第二,瓦魯班戰役:

在瓦魯班戰役中,實際突入日軍第十八師團總部並奪得大印的是營長趙振宇上校率領的戰車裝甲兵第一營(副營長為趙志華中校;即1964年1月湖口裝甲兵變之主角),而日後國防部就以裝甲兵戰車第一營正式奉命發動攻擊的3月3日為裝甲兵節以茲紀念,但鄭錦玉卻又把功勞獨攬給了孫將軍……

有關瓦魯班戰役,可參見--

第三,603團的馬尾之役:

其實最跨張的還不是鄭錦玉,而是曾經擔任孫立人將軍秘書的沈克勤(曾任駐泰代表/大使)……在他所編撰的《孫立人傳》下冊536頁及537頁,講述201師603團在金門古寧頭戰役之前,奉派支援福建馬尾的歷史(即福州戰役,整個福州戰役自8月11日開始,至23日結束,歷時13天),603團當時是由副師長閔銘厚與團長呼之舟率領之下到達福建馬尾的,這支號稱「蛇」的隊伍一上岸,立刻給當地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他們對新軍守紀律不擾民交相稱讚。….603團與三野葉飛第十兵團的31軍對壘後,兩天戰鬥共擊斃共軍八千多人。葉飛檢視後發現共軍被擊殺的位置皆在頭胸腹三處,對國軍部隊射擊準確大感吃驚(由此可見孫立人新軍訓練精實度……

實際上當年負責進攻馬尾的是三野第31軍91師師部所率領的271團及92師276團,由於當時國軍已無鬥志,因此解放軍只花了半天就攻下馬尾(解放軍在8月16日攻陷馬尾),哪裡來的兩天戰鬥時間,還消滅8000餘名解放軍。

沈克勤此舉不但完全改寫了603團的戰績,也改寫了國共戰爭的歷史,如果說603團有這樣的(恐怖)戰力,解放軍不要說是打下福建,他們連渡江(長江)、入關(由東北進入中原地區)都有問題……

※其實孫將軍部屬創造歷史,似乎已成習慣,以下是當年參加馬尾戰役的603團返臺幹部接受新聞媒體訪問時的報導……

※為什麼孫立人部屬會出現這些如宗教般的狂熱行為呢?我們或許可以在曾經於高雄鳳山孫立人所主持的軍士隊受訓的姚雲龍先生所寫--《孫立人為何被軟禁33年?我的親身瞭解》一文中找到答案,姚老在文章中,對於孫將軍練兵時的嚴格有非常深入而直白的說明,其中姚老提到,孫將軍當年對軍士隊的訓練重點除了:體能、射擊、劈刺、服從這些必要的訓練外,更重要的是將軍非常積極的培養官兵對他個人的崇拜,盛嘉麟先生在《我對孫立人的評價》一文中就認為:「孫立人帶領的部隊對孫立人的個人崇拜,在國軍裡極為罕見,可見他在訓練部隊時用了特別的手段。

這或許可以說明了,孫將軍部屬為什麼願意不計代價為長官製造歷史的真正原因吧。

參見--

孫立人為何被軟禁33年?我的親身瞭解 | 姚雲龍

我對孫立人的評價 | 盛嘉麟

補充說明:

在民間,還流行一種說法,那就是,因為仁安羌戰役解救了眾多英美戰俘,使得歐美因此解除了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這更是天方夜譚……

有關不平等條約的廢除,可參見--

「仁安羌戰役」與列強「取消不平等條約」,一段被人刻意誤植的歷史故事……

https://www.storm.mg/amparticle/3637851

我與家岳母遭遇的一段人生歷史故事 | 郭譽孚

家岳母去世已超過二十年了。這可說是整整橫亙了近一百年的故事。

我的岳母,她,出生於1919年的大稻埕;她的祖母與父親都是當時著名的中醫。老祖母由於醫術精湛,當年被稱為王仙娘,閨名作楊快;她的父親得到了祖母的真傳,年紀雖輕,一身醫術也十分了得。那時是日本據台的初期。

可惜,岳母的母親在她出生時,由於其難產而過世了。以至於她自小就失去了母愛。更不幸的,是她的父親沒有能看著她長大,竟然很早就病死了。那個無知的年代啊,使她不僅成為孤兒,並且有某種「剋死雙親」的罪名。因此,她雖然出身相當富裕的家庭,很早就被家中親長送往他人家中作養女。所幸,那段時日沒有太長,由於念書時表現得不錯,她才被接回本家;然後因她努力向學,不僅考上了當年的第三高女,後來畢業之後還考進了總督府服務,但是她已倍嚐人世的歧視與不幸──包括後來她的婚姻難幸福。

由於她的坎坷人生,妻自幼成長在父母難和睦的環境,無論物質或精神上都受到不少的壓力;幸好妻遺傳得到其母親能念書的基因,妻是由北一女中而師範大學畢業的;我們論及婚嫁時,岳母已與岳父長期分居而妻與其弟弟及岳母同住;為了免去岳母的負擔,妻與我結婚時,除了法院公證並且請了幾桌酒食之外,妻只帶來了一個紀念物,據稱那是妻自幼以來,讀書與寫作業的書桌;也是當年王仙娘執業中醫以來,醫館中患者待診時的長板椅條仔──木質整塊很堅實而厚重的。

那年,她是為了幫助我們照顧外孫而來與我們同住的;她對人十分謙遜,簡直有卑屈的傾向,甚至對於她老年軀體的過度駝曲,妻和我都不免認為與其早年的那段不幸的養女經驗有關。

她曾經是一位養女,一位努力向學的弱女子,在不幸的命運中,掙扎奮鬥,努力向學;我們由於希望她能為兒孫們留下一些可以啟發積極人生的故事,往往故意請她講些年輕時代的動人往事;但是,很遺憾的,她簡直不曾提及她的學校生活、青春美夢與所經歷的家庭瑣事;她最愛提及的是當年家中醫業發達的場景,她常描述著少年時代,家門口常常出現遠來的病患家屬,跪在家門口的場景,他們萬請地懇求醫者出診,也因此,其父親席不暇暖地出診,以至於竟導致父親還是壯年就落入勞累病死的命運。

常聽她談起,隱隱間感到,似乎由於外公的「以身殉道」,才使得她更能夠承受自身可悲的孤兒之處境;那種感覺對於平素關心世道人心的我這個公民教師言真是百感交集、百聽不厭;而也因此,我對於放在我們客廳的那個厚重的長條板椅,也有了想要謳歌的某種特殊的敬重感。

此外,也常聽她談起殖民統治下,「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的社會印象;說起時,往往流露出一種似是曾經脫離塵世、生活在烏托邦般的得意。我懂得欣賞,我可以欣賞,我樂於接受人性裡自我肯定的需要;也是我們生活在現實的不滿中,永遠不可或缺的理想人生的自我提示。

我在此要講述的短短故事,是在上述的家庭氛圍下,發生在1998年我妻已去世的某一天;不記得為何,大約是因當時決定即將自費印行我的台灣史研究而談起的。

我告訴她1901年,殖民統治者如何為了讓我先民吸食鴉片而壓制民間自發的禁煙運動;又為了要充分壓制當時我們先民那麼高漲蓬勃的社會覺悟,竟然以「取締庸醫」為名,舉辦了中醫資格考試。那是日殖五十年中唯一的一次資格考試,從此我島的中醫,就隨著自然死亡而沒有補充;該考試的資格,為了「避免庸醫」,規定是必須具有十年行醫經驗者,才能參加該考試。

解釋著當年我們島上的平均死亡年齡不到三十歲,而這個資格考試排除了原本中醫師金字塔底端的眾多人口,立刻我島上傳統的醫療體系就出現了醫生嚴重不足的問題;是在這樣的醫療人員奇缺的情況下,我們熱情的醫生,如岳母的父親,才會被累死啊。。。而我們病痛的先民多數終於又不能不再度乞求於鴉片的麻醉!

她聽完我的解說,驚愕地呆住了大約三分鐘的光景;她微駝著背,眼光有些惶恐地斜向上方,嘴裡不住地滴咕著,「真的?」「真的?」;當時那情景一度讓我有些後悔自己多事,所幸,老人家很快就恢復了往日的平順自然。

那是一次意外的對話,更是一次離奇的對話──因為那次似乎涉及剋父的對話之後,她臉上的神情似乎比往日更為輕鬆,甚至似乎連她的背也少駝了一些,而對人的態度自此也少了些卑屈而多些自信的親切。

啊,那真是我研究台灣史以來,可讓我永生難忘的小故事。老人家離我們而去,已經二十多年了,然而,想起這段往事時,我還是有些眼眶微熱的感覺。

所有心情:

77Henry Hall、Lin Cong和其他75人

你知道「土地銀行」為什麼會取名「土地銀行」嗎?| 賈忠偉

那是因為…中華民國政府在接收日本勸業銀行後--日本「勸業銀行」是在1897年(日明治三十年)所成立的日本本土銀行,而「勸業」兩字,日文就是「提倡實業,獎勵產業」之意。1923年(日大正十二年)正式在臺灣臺北開設第一家分店,以提供農業開墾、灌溉、水利開發之長期融資為主要業務,是當時唯一辦理不動產及拓殖金融的銀行。最初在臺之業務均委由臺灣銀行代辦,隨著業務拓展,1933年(日昭和八年)和1937年(日昭和十二年)分別在臺北及臺南興建大型銀行廳舍。

臺灣光復後,陳儀即將勸業銀行位於臺灣的5個分行改組成為──「臺灣土地銀行(Land Bank of Taiwan,臺灣土地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改組後的臺灣土地銀行仍然與日據時期的勸業銀行一樣,繼續肩負調整農業金融之責,扮演全國農、漁會信用部業務的上層銀行,不同的是,土地銀行為政府機構,肩負更為重要的責任。

臺灣光復之初,百廢待舉,要解決戰爭時期所累積的問題,只能靠時間一步一步慢慢來,在現實世界是沒有仙女棒和神燈精靈的!

悲情城市…一個媚俗、沒有考據歷史的聲光煙花秀 | 賈忠偉

從歷史事實來看,臺灣光復之初,不管是米還是糖,幾乎都面臨了產量不足,或是無法生產的困境,再加上大戰之後,必然面臨的貨幣貶值與復員(如臺籍日本兵退伍、難民返鄉)重建壓力……

●所謂的糖輸出…

臺灣光復之初,原來日據時期留下來的42所製糖工廠,其中有34所遭盟軍轟炸受損,僅存8所未受損害。當時擔任臺灣行政長官的陳儀,為了實現「工廠不停工」的承諾,兩年間幾乎讓所有製糖工廠恢復生產。1946年臺糖工廠復工後,陳儀給中央十萬噸糖,在當時發揮了保護臺灣經濟穩定的作用。因為陳儀擔心法幣會影響臺灣穩定,因此才給了十萬噸糖做為四行(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來臺人員與物資的補償…

參見 糖業文化的建構刻不容緩

●所謂米輸出…

臺灣在光復之初,會缺米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在受戰爭末期,臺灣遭到盟軍密集轟炸、日本大量徵兵入伍、海運遭到盟軍封鎖……結果造成──肥料不足、人工缺乏、水利設施遭破壞……最後導致耕地荒廢所致,再加上1945年第1期插秧期間,臺灣北部發生寒害,南部出現旱災,第二期作又遭遇颱風,致使1945年全臺稻米生產僅剩63.8萬公頓,不及1938年總生產量140萬公頓的一半,減產約54%。

一個中間選民,看當前我島內時局 | 郭譽孚

作為一個中間選民,一個公民教師

對於我島當前的政局,本來只適合做一個旁觀者

然而,作為一個關切公共事務的公民

實在不可能自外於我們社會共同的前途與命運

尤其,對於公民教師言,民主政治應該是責任政治。

公民教師知道──

執政黨的施政,大權在握,確實可以獨裁,可以專制

可以貪贓枉法,可以草菅人命,可以好官我自為之,只要大內宣在手,黨政軍一條鞭之下,只要估計下屆選票能夠鞏固,其實這「選舉民主」,只是「萬民擁戴」的「民粹政治」而已。

以當前的時局看來,社會正是如此的情況──「政黨輪替」的機會不大。

一般言之,上次九合一選舉結果,因執政黨表現惡質,難以充分掩蓋,確實大敗;但是,選後集結頗為迅速,利害整合,鐵票有回籠之勢。相對的,在野力量對於時局將使我島烏克蘭化的急迫性,缺乏充分的認知;可能發展為「三腳督」的不利局面。

三腳督之局若成,

最先能好整以暇的是執政者,看來選後雖有黑金種種問題纏身,但由於資源與組織,加上媒體與網軍,在這經濟大不景氣之際,『有錢能使鬼推磨』,自然最能興風作浪;而藍營內部多「宿怨」與藍皮綠骨者不少,且自視老手,易被操作;白營成軍不久,應較清新,但經驗不足;難得信任。這將是執政黨不難起死回生、重行鞏固政權的重要條件。

然而,當前大局,烏克蘭的悲劇在前,為覆車之鑑;同時,民主政治之必須為「責任政治」,如果惡質的執政者,竟然能夠繼續執政,無須受到嚴正責任的追訴,這整個政治體制將失去其基本的存在價值。烏克蘭化的前景,絕不是我們的理想;責任政治的破滅,也會是社會公平正義的破滅,我們的社會之悲運,自此而墮落,將止於胡底!

因而,

個人看來,當前我們的島嶼政情,只有『在野大聯合』才有真正止跌回升的機會──一戰成功,才能讓整個社會振作起來!

我們的作法,應該以史實更正教科書,不只是回復舊綱要,同時切實地自我反省,痛定思痛──

個人看來,當年的韓流如何形成,記得韓國瑜是以批判國民黨而獲得全台韓流高漲,認為出現當代救世主似的;是「檢討過去,策勵將來」,才獲得全民擁戴的;但是後來總統選戰中,他已失去了那樣義無反顧的形象;這是所謂「韓流」如果誠懇反省,也應該部份自責的。這次的在野大聯合,應該也要展現義無反顧的自我批判,以深刻的自省以及打擊當前執政者的貪腐黑金、官商勾結為這次大選的政見。

直接推出全民調;各組人馬以總統、副總統與行政院長的方式提名。。。

趁著現在局勢仍然可為,以「九二共識」、「兩岸一家親」開展旗幟。。。這是個人的觀點。。。

當前我島內外的局勢已相當緊急,區區一個公民教師,為了我們社會共同的前途,希望我們的社會能避開當前的悲運,敬陳拙見於此。。。

您的朋友,公民教師譽孚敬白

《蒙古與伊斯蘭中國》讀後感 | 郭譽申

中國大陸識別出55個少數民族,與主要的漢族頗有差異,很引起筆者的興趣。[1] 是人類學教授楊海英走訪內蒙古與西北的甘肅、寧夏與青海等地,有關少數民族和伊斯蘭的田野調查報告。楊教授生於內蒙古,赴日本留學,獲博士學位,後歸化日本國籍。

讀 [1] 後最主要的感想是內蒙古與西北的少數民族和伊斯蘭都很多樣而複雜,書中至少提到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撒拉族、保安族、東鄉族、土族等,因為這些民族裡至少有部份人信仰伊斯蘭教。這些民族過去大多以遊牧為生,但是現在多已改為定居,可能分散在不同的地區。有些少數民族的起源有多種說法,頗難分辨,能確定的是,多數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最初是在元朝時由蒙古統治者從中亞引入,當時被稱為色目人,有頗高的政治地立。

內蒙古與西北的伊斯蘭教分為老教和新教依赫瓦尼,老教主要是崇尚神祕主義的四大蘇非學派,底下又分成很多門宦(教團),如下圖。老教的每一門宦比較獨立,尊崇其教主和埋葬歷任教主的拱北。新教依赫瓦尼始於十九世紀末,主張「穆斯林應當追隨真主和先知,不認虛偽的導師與聖者」、「打倒門宦、摧毀拱北」。因此新教和老教曾有很大的衝突。

清朝後期的回亂(1862年-1873年)原只是漢、回間的衝突甚至屠殺,被捲入其中的蒙古人其實是「受害者」。然而蒙古人當時作為清政府的盟友,受召出兵,因此被回族視為「鎮壓者」,而對其進行反抗。由此,造就了蒙古族與穆斯林之間長期的嫌隙。

作為學術著作,[1] 的內容應該客觀中立,然而楊教授在書中卻明顯顯示他反共、反中,至少是反漢族,的意識形態。他自承「即使被中國的漢人研究者批評成『民族主義者』,日本人研究者批評成『我族中心主義者』,我也不會對自己的想法,做出任何改變。」

楊教授對漢族和中共有頗多嚴厲的批評,並且主張中國應賦予各民族完全的自決權,「如果少數民族不想和中國這個國家、乃至所謂『中國人』的群體朝夕共處的話,也應該給予他們分離獨立的權利」。

歷史上漢族和各少數民族衝突、戰爭是常態,而中共確實曾經極左思想泛濫,反對甚至迫害宗教,然而這些都已過去,各民族不如團結合作向前看。考慮楊教授的故鄉內蒙古與外蒙古(蒙古國),內、外蒙古的自然環境差不多,內蒙古的人均GDP(2016年)達 11171美元,而外蒙古的人均GDP(估計2022年)僅5205美元,內蒙古的人民生活得遠比外蒙古的人民好。由此可見,中共對少數民族的治理或許不完美,但是對得起內蒙古,而外蒙古已獨立多年,有什麼好?

[1] 楊海英《蒙古與伊斯蘭中國:一段貼近民族心靈的旅程》八旗文化,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