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費了好大的勁兒,拼湊出一個陳建仁內閣。就像是一場大風吹的遊戲,不過是同一群人的內在攪動,看似眼花撩亂,實則紋風不動。
陳建仁只當過衛生署長、國科會主委,以及虛位的副總統,如今就要當閣揆了,怎不教人怵目驚心?
然這豈真只是民進黨的問題?我以為不然,這應是台灣共同的問題,甚至是所謂選票民主的內在缺陷;如果國民黨那天重返執政,恐一樣找不著真正適任的內閣閣員。
所有這一類的體制,都是只能用選票這一單一的標準與工具作為甄別依據,去為某一個職位尋覓人選,但選票選出的,往往只有如簧之舌卻無真實才幹。這在台灣這種體制情況還不算嚴重,在內閣制國家,一個人當上總理或部長前,很可能從未有過任何治理的經驗。
以德國外長貝爾伯克為例,她2005到08年都在當國會助理,然後參選聯邦議員失利,四年後即2013年捲土重來終於選上,第一次選上後即任綠黨的氣候政策發言人,然後在2018年與哈貝克一起當上綠黨的共同黨魁。
前年底,她的黨與蕭茲的社會民主黨以及另一個自由民主黨共組聯合政府,她就當上了外交部長,然後在上任不久後爆發的俄烏戰爭中,不顧油氣大漲後的人民死活,死磕俄羅斯。
亦即,這個人從未幹過任何別的工作,一開始就是幹政客,從助理到議員到部長,有什麼比這更平步青雲的履歷?但這樣的政客沒有足夠歷練也罷,卻很容易陷國家於險境。
台灣的好處是,政客選上立委後,可能下一步是去選地方首長,在地方有些治理的經驗後,再被納入內閣成為閣員,這比貝爾伯克好歹多個地方首長的經歷;但台灣仍有可能將一個意識形態狂徒直接延攬入閣,或者將一個不接地氣、不知人間疾苦的人選成總統,譬如現在的蔡英文。
國民黨看似比較循序漸進,遴任閣員時稍微看重學經歷與真實的能力,但從馬英九時代起,就已不免亦有沐猴而冠、朽木為官的現象。這一是因為選舉過於頻繁,敗選後造成重新組閣的情況頻仍,人才不敷使用,二是網路時代容易錯殺真正有治理實力的人選,一個小錯就被網攻或發動街頭包圍,只能辭官歸里。
國民黨過去被稱人才濟濟,其實是受惠於威權體制的結果。兩蔣時期一個人必須從基層的文官開始歷練起,真的堪當大任者才可能被拔擢上來,整個官場生涯必須有多個職位的磨礪、焠煉,然後才可能一朝被拱上高位。
但現在國民黨與民進黨有啥不同?不是一樣選議員、選立委,然後選縣長、選六都市長,然後幹部長,如地方選上的是雙北市長,或就直攻九五。贏了天下歸我,何其順暢、但又何其便宜?
所以我們會選出個讀稿機總統,也會選出個道歉總統,更會選出個貪汙總統。而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口號至上、國家停擺、黎民哀苦,他們卸任時,一事無成,只留下一些煙花與荒唐,供人或憑弔、或罡責。
但人民竟也大都對這種庸懦與無能熟視無睹,當成司空見慣的必然。並仍驕傲地高歌:我們擁有民主,多麼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