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拔率軍入侵越南、牡丹社事件與臺灣建省 | 賈忠偉

孤拔畢業於巴黎綜合理工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別稱「X」,於1794年創立),之後加入法國海軍。1880年茹費理(Jules Ferry,1832~1893)擔任法國總理,他一上任對內積極推動教育世俗化,比如──更積極的消滅方言,統一法語(法國大革命結束之初,全法2,500萬人口中,只有300萬人使用法語)、建立免費的強迫(義務)性小學教育(主要也是為了推展法語)等。對外則是強力主張拓展法國的殖民版圖,希望藉此獲取更多的原物料與市場,發展本土工業。而在亞洲,法國最主要的擴張目標就是當時為中國籓屬國的越南(即阮朝,越南近代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1883年法國在越南北部與清、越兩方爆發一系列的戰事,史稱「北圻戰爭」,所謂的「北圻」在越南語中指的是──「北部地區」。為了避免清朝軍援越南,法國因此想藉由封鎖東京灣(今北部灣)來達到截斷清朝援助的目的。為此法國特命孤拔將軍(中將)為新組建的「法國東京分艦隊」指揮官,於1883年6月率艦進入越南下龍灣。隨後法軍展開大規模的攻擊行動,陸續拿下越南的許多要塞。8月18日,法軍兵臨順化城下,要求與阮朝政府談判。在法軍強大武力脅迫下,越南被迫在1883年8月25日與法國簽下不平等條約,史稱《第一次順化條約(又稱《癸未和約》)》,越南承認法國為保護國。

但身為越南宗主國的清朝並不承認雙方所簽定的合約,為了趕走法國人,陸續調派包含黑旗軍等部隊進入越南,同時福建水師也向外購置更多的軍艦與彈藥,準備進入越南與法國決戰。為了反制,孤拔率艦隊往北移入臺灣海峽,並親率艦隊突襲位在福州馬尾的福建水師,由於當時的閩浙總督何璟(1816~1888)昏聵無能,他異想天開的封鎖了法軍向清軍宣戰的消息,想請法軍隔日再開戰,再加上江南水師不論船艦的武裝與火砲的威力等均遠遜於法軍,結果海戰僅打了半個小時,就造成江南水師全軍覆沒,陣亡官兵高達796人,法軍在離開的時候也順道摧毀了清軍位於福州一帶的海防設施。

1884年8月29日,法軍將孤拔的中國海艦隊與李士卑斯的東京灣艦隊合併為遠東艦隊,孤拔升任艦隊司令。為了船艦的補給問題,身為艦隊副司令的李士卑斯建議孤拔要先攻打富含煤礦的基隆,同時佔領臺灣來威脅清廷。不過法軍在臺灣的戰事並不順利,而孤拔與總理茹費理對於是否先占領基隆還是先攻澎湖,也發生嚴重衝突。初期法軍雖然摧毀了清軍位於基隆的砲台,但陸戰卻遭到清軍的強力反擊,尤其在淡水的爭奪戰中,讓孤拔了解法軍根本沒有足夠的兵力能夠占領臺灣北部。士氣低落的法軍再加上遇到登革熱與霍亂的大流行,使得法軍損兵折將。

但中法戰事對中國東南沿海的貿易造成相當大的影響,為了盡速結束戰爭,1885年6月9日(清光緒11年4月27日),清法雙方在天津簽屬了《中法新約(全稱為:《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在新約中,大清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同時使得中國西南逐漸成為法國的勢力範圍。中法戰爭結束,兩天後,孤拔因病在澎湖過世,法軍在基隆與清軍完成換俘後,於6月21日撤離基隆,8月4日撤離澎湖。

受到早先「牡丹社事件(1874)」與「中法戰爭」的影響,清廷體認到臺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同年(1885年/清光緒11年)朝廷敕命臺灣建省,設二府八縣四廳。1887年(清光緒13年)臺灣正式獨立設省,官方正式名稱為福建臺灣省,不過一般仍稱分治後的臺灣為臺灣省。臺灣建省之後下設臺北府、臺灣府、臺南府三府,此時的「臺灣府」範圍約是現今的臺灣中部地區,劉銘傳成為臺灣建省後第一任巡撫。

什麼是軍紀?| 賈忠偉

先說幾個大時代的小故事。

當74軍(整編74師,約等於一個軍的兵力)軍長張靈甫將軍在魯南孟良崮自殺殉國後,華中野戰軍(三野)在清理戰場時,意外的在一個天然的大型洞窟中,發現了約有7~8,000名彈盡援絕的74軍官兵(中共的記錄是──這些74軍官兵是躲藏於孟良崮、雕窩之間的山谷中),他們缺糧、缺水、好幾天沒有睡好覺了、還有很多傷兵,但卻能安安靜靜躲在這裡,等待援軍的到來…….

而在東北戰場52軍也是出名的善戰,例如在大摩天嶺戰役中,熊其佬班長,以自己的肉身堵住堡壘中的解放軍機槍口,不但減少了自己弟兄的傷亡,也讓部隊能順利攻佔大摩天嶺。但52軍卻因為不屬於陳誠嫡系,因此一直得不到足夠的補給,在越南完成接收任務後,奉命搭乘美國軍艦前往東北的途中,美軍形容他們(52軍官兵)的身高看起來都像是──16、7歲的孩子,美國人不知道的是,這些中國兵從來沒有吃飽過,更別提剛到東北那個冬天會下雪的酷寒之地,他們仍舊只穿了一件粗布棉的衣服,而這也是52軍到東北之後,經常被投訴軍紀不佳的原因,當時東北軍紀最好的是新一軍與新六軍,因為補給沒有斷過……

張拓蕪(1928~2018)在過世前幾年,曾跟我聊到一件事,有一年他隨(整編)21師在蘇北一帶剿共,那裡是原共產黨的解放區,老百姓對國軍的態度並不友善,每次部隊下命令要他們去跟老百姓買些補給品,總會吃閉門羹,沒辦法只能先拿了,再把錢或是想交換的物品丟在門口,走之前敲敲門大聲喊:「大爺、大娘,東西我們拿走了,錢放在門口」…..

軍紀是個空洞的名詞,它包含了很多東西,訓練、信仰…..軍法只是最後的手段。而這些都比不上餓肚子與精神壓力來的麻煩。拿破崙曾經說過,部隊打仗的三個要素──錢、錢、錢。

20、21世紀的美軍,可能很難了解,當年華盛頓帶領的那批有著乞丐軍稱號的大陸軍是怎麼打仗的,答案也很簡單,如果沒有法國人為了跟英國人作對,而大方的──給槍砲、發金幣,美國恐怕至今還生不出來………

還有最重要的,當年國軍不是侵略者,大多數只是被逼而走投無路的貧困農民而已。

為什麼俄國人是戰鬥民族?|賈忠偉

蒙古人大約在1240年征服整個俄羅斯。1243年,拔都(1208~1255,成吉思汗的孫子)攻占基輔,後以伏爾加河為中心建立「欽察汗國」,歐洲人稱為「金帳汗國」,金帳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其他三個分別是──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伊兒汗國)。蒙古人統治了俄羅斯大約兩個世紀之久。這段期間裡,俄羅斯被分割成幾個獨立的小公國,整體來說與當時歐洲的封建制度差不多,只是她們需要定時向蒙古人納稅與提供兵源,在這些公國中又以莫斯科大公國(莫斯科大親王國)的力量最強大。

從公元十五世紀開始,金帳汗國因內亂而開始四分五裂。1472年,莫斯科大公國抗稅,大汗阿合馬(阿黑麻汗,金帳汗國末代大汗)雖親自帶兵征討,結果大敗,政權逐漸失去控制,之後隨著幾次討伐戰爭失利,1480年莫斯科大公國徹底擺脫了蒙古人的統治,少數仍存活的蒙古政權,則是轉移至中亞與西伯利亞一帶建立許多大小不一的汗國。1547年,莫斯科大公國以蒙古帝國及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繼承者自居,改名「沙皇俄國」,正式進入俄羅斯帝國時期。

西伯利亞汗國,又稱失必兒汗國,為西元十六世紀時位於亞洲西伯利亞的一個蒙古汗國,是由欽察汗國內亂所分裂出來的四大汗國之一,其國內主要組成民族為蒙古人及突厥人。這四大汗國分別是:克里米亞汗國、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和西伯利亞汗國,除此之外,周邊還有若干獨立的小汗國如--諾該帳汗國與大帳汗國。1579年,沙皇伊凡四世(在俄羅斯又被尊稱為伊凡大帝;1532~1584)派哥薩克兵團越過烏拉爾山,征服了西伯利亞汗國,也打開了俄國通往歐亞大陸東端的大道。

俄國的歷史學家認為,蒙古人(韃靼人)的統治遏阻了古俄羅斯的生命成長,截斷了俄羅斯與西方的親近,所以蒙古人(韃靼人)必須負起俄羅斯文化與物質文明落後的責任。而二十世紀有蘇聯文學創始人之稱的高爾基(1868~1936)更直言,今天俄羅斯人生活中的殘酷、暴力、專制獨裁、輕蔑女人以及種種野蠻的風俗行為,都是當年隨蒙古人(韃靼人)的入侵而來的。

簡單的說,很多俄國人把近代──俄羅斯政治上的中央集權、經濟上的農奴制度、軍事上的擴張好戰、宗教上的服從世俗等等,全都歸咎為繼承了蒙古的道統。但這種說法卻忽略了拜占庭傳統的孤立與僵硬,不但不夠客觀也過於簡化整個俄羅斯歷史的演進過程。

3月3日為中華民國裝甲兵節 | 賈忠偉

1943年10月下旬,緬甸的雨季停止,史迪威以胡素將軍(1899~1978;黃埔1期畢)的新30師為後備隊,廖耀湘將軍所轄的中國駐印軍新22師為主攻部隊,孫立人將軍的新38師為側應,由雷多沿塔奈河谷悄悄的往緬北出發。10月24日,新38師-112團團長陳鳴人兵分三路殺向胡康河谷(緬北新平洋與孟關之間,又稱:「魔鬼居住的地方」,這裡即1年前遠征軍撤退回中國之野人山區),國軍正式展開了緬北、滇西反攻作戰,中國駐印軍就像兩把尖刀,左右夾擊佔據緬北的日軍。12月29日,經過將近2個月的血戰,駐印軍新38師攻克于邦(于邦家;Yupbang Ga),不但吹響了反攻緬北戰役的第一聲勝利號角,也創下殲滅戰10(日軍):1(國軍)的輝煌紀錄-此役殲滅日軍2,500人以上,國軍陣亡只有230人左右!

1944年1月,中國駐印軍新第38師全部抵達大龍河兩岸,新第22師先頭部隊也到達緬印邊境要地──新平洋(Shingbwiyang)。此時從雷多修築的中印公路已延伸到新平洋,並且建造機場,彈藥補給大卡車、戰車、野戰醫院也到達此地。從此盟軍反攻緬北的作戰就以新平洋為基地全面展開。3月5日,在駐印軍新38師的配合下,新22師攻克緬北門戶重鎮-孟關(Maingkwan;就是1942年戴安瀾師長殉國的茅邦)。而下一個目標則是孟關以南6公里,日軍第18師團指揮部所在的瓦魯班(Walawbum)……

瓦魯班戰役(The Battle in WaLawBum)前後約打了10多天,其中裝甲兵參與的戰役時間為3月2日~3月8日。在戰役展開之初,廖耀湘所轄的新22師為正面追擊部隊,其中──第65團為右縱隊、第64團為左縱隊、第66團為中央縱隊。新38師第113團則負責向瓦魯班東側及泰諾方向追擊,任務為截斷日軍退路。而配屬於特遣隊的戰車第1營,由營長趙振宇上校(副營長為趙志華中校;即1964年1月湖口裝甲兵變之主角)親率5輛輕型M3A3戰車與第65團邱中嶽少校所轄之第1營於戰役中迂迴奔襲日軍第18師團司令部,在慌亂中有「森林之狐」稱號的第18師團師團長田中新一(たなか しんいち,1893~1976)匆忙逃出,駐印軍不但在此役中全殲第18師團(擊斃日軍超過16,000餘名),還順利擄獲無數錙重與繳獲日軍第18師團發佈作戰命令的關防大印,另當時被當作第18師團工兵第18聯隊運輸工具的13頭印度象(輜重部隊),也成為國軍的俘虜,其中名為「阿妹」的公象就是後來被送至臺北動物園最受人歡迎的「林旺」爺爺,2003年林旺以86歲的高齡於木柵動物園自然死亡(1917~2003),成為了全世界在圈養情況下最長壽的大象。

瓦魯班的慘敗對不可一世的日本皇軍來說,是千古難遇的奇恥大辱,尤其是第18師團(18th Division),不但在1937年(民國26年)底參加過慘絕人寰的南京戰役,也曾重創和席捲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一支主要由九州挖礦工人組成有「菊兵團」(是唯一擁有皇家標誌「菊の紋様」的日本陸軍師團)榮耀之稱的常勝軍,在1907年(明治40年)11月13日於北九洲福岡縣南部之久留米市編成。

收復瓦魯班代表著盟軍已完全控制緬北。因此到了1951年(民國40年)6月,已撤至臺灣的中華民國國防部就以裝甲兵戰車第1營正式奉命發動攻擊的3月3日為裝甲兵節以茲紀念(【40】詮諧字第○八三四號代電)。據說瓦魯班戰役結束後,這蓋有這日軍關防大印的明信片就成了遠征軍寄給家人朋友最好的禮物之一。由於趙振宇將軍(1910~2004)在從軍前曾在北京大學求學過,因此在戰後他特別給當年上過課的老師們每人都寄送了一份蓋有大印的禮物,除了表示不忘師恩外,另外也有炫耀戰功之意。

OLYMPUS DIGITAL CAMERA
【M3A3輕型坦克;1942年8月定型,1943年投產,亦稱「斯圖亞特(Stuart)」輕型坦克,一共生產了3,427輛】
2a
【國軍俘獲的日軍18師團關防大印,目前放置於湖口裝甲兵學校的校史館內】
3a
【民國102年9月18日於台北市【國軍文藝活動中心】舉辦的-「前進緬甸,重現國軍榮耀─向中印緬戰場陣亡將士致敬」座談會中憲兵護送瓦魯班戰役所俘獲之日軍18師團大印至會場展示;當時距離918事變已82周年-圖片來自大紀元】
4a.jpg
【1953年(民國42年)9月孫將軍帶美國參議員一起探訪大象林旺時的合照,此照片為吳紹同先生所拍攝】

面對全球氣候急遽變遷~回頭看看臺灣從明鄭到現代的水利建設|賈忠偉

臺灣年平均雨量可達2,500毫米以上,是世界平均雨量973毫米的2.5倍,比起地表降雨最豐富的北緯零至十度還多了約30%,屬多雨區。而位於東北季風迎風面的基隆,全年平均下雨日更多達212.6天,年平均雨量高達2,903毫米。

但因為地形條件的關係,尤是高聳的中央山脈縱貫其中,使得臺灣河川大多坡陡水急,年平均降下的900億立方公尺雨水,其中500億立方公尺很快的就隨河川排入四周的大海中,再加上河川受到污染,實際上每人每年可以分配到的水資源只剩下約1,700立方公尺,比起日本人均水資源2,300立方公尺、大陸人均水資源2,127立方公尺,都要低很多,為世界平均值的1/6,使得臺灣成為世界第18位的缺水地區。

而最麻煩的是,全年降雨時間並不平均,超過80%的降雨集中在5至10月間。北中南各地降雨也有極大的差異,再加上人口密度高,土表都被水泥建築與柏油路面所覆蓋,導致雨水無法滲透至地下,結果豐雨期時──遇上颱風和豪大雨、海水滿潮,河水容易因宣洩不及而釀成水患;枯水期(11月至隔年4月)可能面臨無水可用的困境。因此不論就防洪、飲用或是灌溉,各種水利設施的興建就成為島內建設相當重要的關鍵。

荷蘭、明鄭至清代的水利建設

早期由於臺灣原住民沒有文字記載,所以一般現代紀錄臺灣的開拓史,都是以荷蘭人佔領臺灣時期開始計算。荷蘭人是在西元1624年進入臺南。鄭成功則是在西元1662年,攻下荷蘭人位於在臺南安平的熱蘭遮城(即安平古堡),建立臺灣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1683年,鄭克塽歸順清朝,臺灣進入清朝統治時期。隨著幾次的政權更迭,大陸漢人移入臺灣的人數愈來愈多,人一多水利設施的建設就成了統治當局亟待解決的重大民生內政問題。像史書上記錄的──閩客、漳泉、漢番…械鬥,追究其原因,很多都與搶水、搶地有關。

在蔡志展教授所寫的《清代臺灣水利開發研究(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出版)》一書中,以現存的地方志及契約等資料,整理出──「荷蘭及明鄭時期臺灣的水利設施有35處,清代共966處」。而臺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張文亮教授在《由水資源看臺灣鄉土中的水土問題》論文中則統計出了下列數據──「全臺灣這3、400年來竟然開鑿了(水利)渠道60,553條,引水渠道長度有41,397公里……留下了129噸的水,供給了60萬公頃的土地灌溉使用」。

當時最著名的水利建設、有「清代三大水利建設(三大埤圳)」稱號,依建造時間先後分別為──彰化的八堡圳、臺北的瑠公圳、高雄的曹公圳。

「八堡圳」的圳頭(引水口)位於今天彰化縣二水鄉(古名為鼻仔頭)。由於引用的是中部濁水溪的水,所以初期被稱為「濁水圳」。是施世榜(1671~1743)在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私人出資興建,於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完工啟用。因屬於施家的私人產業,被改稱為「施厝圳」。「八堡圳」灌溉面積達12,000餘甲地,可灌溉彰化縣全區十三個堡(「堡」為清代的行政區劃分單位)中的──東螺東堡、東螺西堡、武東堡、武西堡、燕霧上堡、燕霧下堡、馬芝堡及線東堡等八堡,所以又被稱為「八堡圳」。

「八堡圳」為清代全臺最大規模的水利工程,所以後人將施世榜尊稱為臺灣水利建設的祖師爺。八堡圳完成後,彰化平原由原本的鹿場搖身一變成為臺灣最大的穀倉,鹿港亦因輸出大批稻米至大陸躍升為僅次於臺南府城的大型港口。

要談「瑠公圳」之前就必須先認識有臺北首圳之稱的「霧裡薛圳」。「霧裡薛圳」又名「內湖陂」或「周七股圳」,因水源取自霧裡薛溪(今景美溪,由當地平埔族霧裡薛社而來)而得名,其圳頭(取水口)在今景美溪橋下方,即今臺北市文山區和興路西側、埤腹抽水站附近,為漢人進入台北盆地後最早有紀錄的水圳工程。「霧裡薛圳」開鑿的時間最早可以推至1724年(雍正二年),在乾隆初年竣工啟用。「霧裡薛圳」一直運作到1915年(大正四年)3月,被日本人納入「瑠公水利組合」才消失。隨著臺北成為臺灣的政經中心,「霧裡薛圳」之圳道幾乎都因為都市建設被填平,目前在臺北市新溫州街與辛亥路的巷弄間,仍殘留了幾小段圳溝,水質依然清澈,是都市水泥叢林中難得一見的世外桃源。

「瑠公圳」為郭錫瑠(1706~1765,字天錫,來自漳州)在1740年(乾隆五年)開始規劃興建,當時稱為──「大坪林合興寮石腔頂圳」。但因為預計設置的圳頭(取水口)位於原住民泰雅族的傳統活動領域,讓引水工程的進度一再延宕,之後因資金耗盡,只能在1753年轉與大坪林庄(今新北市新店區大坪林)的墾首蕭妙興等人合作,蕭妙興以碧潭(舊名獅山邊大潭)和郭錫瑠交換水權,之後繼續雇工開鑿,到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正式完工啟用,這就是後來稱呼的──「大坪林圳」,成為新店文山地區相當重要的灌溉水源。

「大坪林圳」完成啟用之後,有了周轉金的郭錫瑠又重新開始構築「瑠公圳」。但郭錫瑠擔心與「大坪林圳」共用清潭溪(屬新店溪支流)的水源將不足以同時灌溉大坪林庄與大加蚋保(今臺北市市區大部分區域),因此在新店溪(泰雅族稱為:Llyung Mstarnan/德拉難(楠)溪)更上游處重新設了一個新的取水圳頭(註1)。整個「瑠公圳」直到1765年(乾隆三十年)才完工通水,當時稱為「青潭大圳」或「金合川圳」。到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時,「瑠公圳」已經構築延伸至錫口(今松山)社尾庄,總灌溉面積約2,300多甲,遍及──台北市松山、信義、大同、萬華、中正、大安、文山等行政區與新北市新店區等,每年可生產的稻米高達138,000多石,不但可以輸往大陸,留在本地的米穀也為臺北人口增長添加了助力。前面提過日本人據台之後,開始重組臺灣各地的水利設施,「霧裡薛圳」及「大坪林圳」通通被納入了「瑠公水利組合」,因郭錫瑠被後世尊稱為「瑠公」,所以今日「瑠公圳」泛指的是清代臺北幾處民間埤圳的統稱。與「霧裡薛圳」、「大坪林圳」的命運相同,「瑠公圳」大部分的圳道幾乎都消失於都市開發當中,留存下來的大多成為臭水溝或下水道,只剩幾小段清澈水圳保留在臺大校園裡供後人憑弔。

水路地形圖

【「瑠公圳」、「霧裡薛圳」、「大坪林圳」的水路地形圖,圖片摘自《瑠公大圳》李宗信/玉山社, 2014.11.05】

曹公圳,是鳳山知縣的曹謹(1787~1849,籍貫河南省懷慶府河內縣)在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為解當地旱象之災所下令開鑿的。由於工程分了好幾期,所以現在的曹公圳是由曹公舊圳、曹公新圳、鳳山圳、大寮圳、林園圳等五個水圳灌溉系統所構成,曹公圳引的是高屏溪的水,取水口位於今高雄九曲堂附近。灌溉範圍包括──今高雄市大寮區、林園區、鳳山區、小港區、三民區(包含愛河)、鳥松區、仁武區、左營區、鼓山區。這些水圳陸續完工後,再配合緯度適中的溫熱氣候,讓臺灣一躍成為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英國人馬丁(R.M.Martin)在1847年向英國政府提出的一份有關中國的政治、社會及商務報告中是這麼形容臺灣的:「…臺灣富庶而繁榮,南部有廣大平原…盛產各種水果及糧食,米、糖、菸草、樟腦等物的出產尤豐。(每年)將臺灣的米運到福建及浙江兩省的中國大船,經常達兩百艘之多…」

統計從1684~1894年,整個清朝統治時期,全臺灣總共構築了至少91條大型埤圳(不計各類小型支流埤圳)。在紀錄上最早完工的是──1684年的彰化福馬圳,恆春龍鑾大溝在1894年完工,之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期。

瑠公圳原址紀念碑

【位於臺灣大學校園旁、臺北市新生南路三段的瑠公圳原址紀念碑】

日本人在臺灣的水利建設

清朝在1895年的甲午戰爭失敗後,將臺灣與澎湖割讓給日本。政治版圖改變之後對臺灣最主要的影響就是--原本單純的農業水利建設開始轉向(輕)工業與民生兩方面。蓄水量大的水庫因此成為日本在臺灣最重要的水利建設,而主導施工的權力也完全由官方接手。在紀錄上日本人在臺灣建構的第一個水庫是位於高雄仁武、1920年(大正九年)完工的觀音湖水庫。而最有名的則是由八田與一(Hatta Yoichi,1886~1942)設計施工的──烏山頭水庫和嘉南大圳。

嘉南平原是臺灣最大的平原,北起虎尾溪,南到鹽水溪,全長約130公里,寬約35公里,總面積約25萬公頃(約24萬2,475甲),可耕地達15萬公頃(14多萬甲)。橫跨雲林、嘉義、台南三區。大多數的耕地均位於北回歸線(Tropic of Cancer)以南,因此整個嘉南平原屬高溫多雨區,但雨量主要集中在5至10月間,之後進入乾季,直到隔年梅雨來臨。早期這裡為河流出海口,崎嶇不平的地形讓流經此地的河流湍急,含沙量大,使得這裡大部分都是看天田與旱田,作物生長不易,農民生活相當困苦。為了解決缺水的困擾,臺灣知縣周懋琦(1836~1896,祖籍安徽)特別撥款在原有虎頭埤的基礎上,擴大構築了虎頭埤水庫,這是清代在臺灣建設的第一座水庫,也是全臺第一座水庫,能提供附近230甲田地灌溉之用。日本佔據臺灣後,為了配合解決日本本土米穀產量不足的問題(註2),總督府看上了這裡的地廣人稀。之後委託八田與一設計施工,從1920年(大正九年)8月正式開工,到1930年(昭和七年)3月完工,總共花費5,414萬日圓,才興建完成──位於官田溪上游、蓄水量高達1.5億萬噸(1.66億立方公尺)土壩式的烏山頭水庫,越域引入曾文溪水,開鑿南北幹線。南幹線灌溉──官田、麻豆、善化、新市、新化等地,北幹線灌溉──六甲、柳營、新營、後壁、鹽水、下營等地。另於濁水溪興建林內等三個進水口,引濁水溪水源,再開鑿濁水幹線,合計幹線總長1,600公里,由於灌溉區域涵蓋當時嘉義廳與臺南廳,因此命名為:「嘉南大圳(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嘉南大圳完工後,其可耕面積--增加到約1,500平方公里(約150,000~160,000公頃),使嘉南平原水田大幅增加30倍,而4年後稻獲量亦增加為4倍,成為全臺灣最大的米倉,稻米、甘蔗、雜糧的年產量高達8.3萬噸,至少60萬農民因此受惠。不過由於烏山頭水庫所供應的水含沙量過高,為避免淤積因此中華民國政府來臺之後,不得不興建「曾文水庫」來進行補救。另外當年烏山頭水庫完成後,日本官方號稱灌溉區域可達十五萬甲,但實際供水卻不及三分之一,因此只能改以「三年輪作」的方式--即「一年水稻,一年甘蔗、一年雜作」,輪作可以解决日本人一直頭痛的「米糖相剋」問題,但卻使得臺灣農民完全失去選擇耕種的自由,而日本人更藉著控制水利資源,讓臺南農民全部都變成日本製糖會社的農奴,也間接的瓦解了當時風起雲湧的臺灣農民運動。

中華民國來臺之後的水利建設

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日本據臺50年的建設,不管是──工業或是農業,在戰爭的末期幾乎都遭到美軍大轟炸的破壞,所有重建工作大多都是在日本投降後由國府接手陸續完成。而在重建的同時,國府也施行了幾項重要的農業政策──「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這些讓原本的貧苦佃農成為耕地的主人,不再受到地主與沉重地租的壓迫,整個社會進入另一個全新的發展境界。

隨著工業的發展超越農業的產值,中華民國快速由原本的農業國家晉身為工業大國。但因為都市化與工業化的關係,許多農田被轉成住宅與工業用地,原有的水圳不是被填平就是變成了排汙的臭水溝,農業生產開始往少數特定地區或偏遠的鄉鎮集中。因為河水污染與禁抽地下水的關係,如何取得長期且穩定的水源供應,興建水庫就成了政府重要的水利建設。截至2017年(民國106年)為止,全臺灣大大小小的水庫總共50座,滿載為20億噸。在正常情況下,每座水庫每年可以循環蓄滿4次,也就是說一年全臺水庫理論上最多可以供應80億噸的水。可惜因為山地濫墾與自然淤積的問題導致水庫嚴重淤積,統計全臺水庫的平均容量只剩下原來的2/3左右──約54億噸左右,而且情況仍持續惡化中。

根據經濟部的資料顯示,目前全臺一年需消耗200億噸的水(包含農業灌溉與工業民生用水,註3),但水庫最多僅能供應約54億噸左右,只占全年需求量的25%。不足的部分就只能依靠抽取地下水和直接從河流取水。但前面提過,臺灣河流水流急短,再加上乾溼季節分明,會不會缺水,幾乎都得看老天爺的臉色。而抽取地下水還有一個嚴重的後遺症──地層下陷,前內政部長、現任臺大教授的李鴻源在《臺灣如何成為一流國家(天下文化出版)》中就指出,全臺總共有1,800平方公里,西部平原有超過1/10的土地都因為超抽地下水而陷落於海平面之下,國土流失的問題日益嚴重。李教授也在書中警告,以目前的技術與政府財政負擔,根本沒有辦法透過排沙與清淤的方式來延長或是增加水庫的壽命與容量。最麻煩的是,建新水庫除了所費不貲外,還要面臨環保與居民抗爭等問題。以工程經費高達600億的高雄美濃水庫為例,本來預計於1993年(民國八十二年)7月動工,但在居民的強烈反對下,興建計畫被擱置至今。李鴻源教授因此疾呼──要解決水源不足的問題,一是加強工業與生活汙水的回收再利用──可以轉作為工業或農業用水、二為提高水價,以價制量,讓人們與企業懂得節約用水的重要,才能有效壓低每年不斷成長的用水量。另外,擷取高雄地區充沛且清澈的「伏流水(為流動於河道下方砂礫層水源,註4)」也是增加水源的方法之一,不過增加的幅度還是難以應付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缺水問題。

新時代水利建設面對的氣候挑戰

根據科學家的計算,地球這100年來,平均增溫約攝氏0.7℃,但臺灣都會地區卻因為「熱島效應」的關係,平均溫度上升的幅度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高達攝氏1.4℃。都市裡因綠地不足、再加上密密麻麻的水泥叢林使得臺灣夏季時甚至比位於赤道附近的新加坡還熱。最糟糕的是,因為「溫室效應」造成劇烈的氣候變遷,用水的問題就變的更加複雜。突發性的強降雨(暴雨)與長時間的乾旱,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能逃避的問題。像去年(2017年)6月2日的梅雨鋒面,7個小時內就在北海岸和基隆降下了將近620毫米的暴雨,單單新北市的石門一個小時就下了110毫米的暴雨,分別刷新了新北市21年來及基隆市41年來的梅雨紀錄,而這還只是那波梅雨的開場秀而已。但今年(2018年)的梅雨卻僅下了一兩天,再加上5月氣溫屢破歷史高溫紀錄,使得全臺主要的16個水庫蓄水量嚴重下跌,南部眾多水庫的蓄水量甚至連10%都不到,連全臺容量最大的水庫──曾文水庫(水庫設計容量達7億4,840萬立方公尺)都幾乎乾枯見底。當水利建設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防洪與治水時,如何兼顧環保與生態,恐怕才是我們必須為自己與後代子孫好好深思的重大議題。

附註:

(註1)關於「瑠公圳」的取水口位則有兩個說法,一是碧潭、二是新店溪上游青潭溪口附近。不過不管是那一處,早年這裡均為泰雅族(泰雅爾族)的居住活動的地區。

(註2)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始終未能改善國內糧食不足的問題,導致1890年、1897年、1918年分別發生三次因缺米所產生的全國性「米騷動(米暴動)」。

(註3)臺灣平均一年農業用水約120億噸(占總消耗量的60%),民生用水是35億噸(占總消耗量的17%),工業用水是30億噸(占總消耗量的15%),保育用水是15億噸(占總消耗量的7.5%)。在定義上,所謂的保育用水指的是──「為河川中維護水系生態環境、水域景觀之基本流量」(資料來源:http://file.wra.gov.tw/wra_ext/deveinfo/html/%E6%B0%B4%E8%B3%87%E6%BA%90%E6%B0%B8%E7%BA%8C/CHN4.htm

(註4)以高雄地區為例,每日民生用水量的70%、約110萬噸是直接從高屏溪所抽取的,但高屏溪在豐水期(汛期/颱風豪雨)時水的濁度太高,導致自來水廠無法處理因此出現停水的困擾。而高屏溪流域豐沛的清澈伏流水,將可為大高雄地區提供每日至少5至10萬噸的乾淨原水,可以提升汛期高濁度時期自來水的備援能力。

 

 

 

錢學森感謝誰?|賈忠偉

根據大陸知名文史作家葉永烈先生所寫的──《錢學森和他的老師們》(中國教育報/2011年12月12日刊出)一文中指出,錢學森曾親筆寫下一份珍貴文件,回憶在一生中給予他深刻影響的人,總共17位,分別是:

父親錢家治———寫文言文;

母親章蘭娟——愛花草;

小學老師于士儉——廣泛求知,寫字;

中學老師董魯安(於力)——國文、思想革命,

俞君適——生物學,

高希舜——繪畫、美術、音樂,

李士博——礦物學(十級硬度),

王鶴清——化學(原子價),

傅仲孫——幾何(數學理論),

林礪儒——倫理學(社會發展);

大學老師鐘兆琳——電機工程(理論與實際)、

陳石英——熱力學(理論與實際);預備留美,

王助——經驗設計;留美,

Theodore von Karman(馮․卡門——著名德國空氣動力學大師);

與──毛澤東、周恩來、聶榮臻。

或參見──葉永烈:《走近錢學森(修訂版)》(四川人民出版社)。

另外中國大陸在1999年慶祝建政50周年紀念時,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在人民大會堂授予或追授給──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傑出貢獻的科技專家。這些獲獎的23位中國科學家均被稱為「兩彈一星元勛」。

據說當時原本預計由錢學森上台代表受獎人員致答詞,但因錢老身體不適而改由有中國氫彈之父稱號的于敏上台致詞。不過在《傳記文學》457期(2000年出刊)上,由王奐若先生所寫的《中共火箭飛彈之父錢學森感念三位哲人》一文中,卻寫的是,當時(仍)是錢學森先生坐在輪椅上致詞,而錢先生在發言中還特別提到三個他最感謝的人,第一是俞大維先生、第二是吳大猷先生、第三是翁文灝先生。依中共當時的頒獎錄影紀錄來看,王先生所寫的不是事實,因此文中所提到的發言也應該是後來捏造的。但至於錢學森有沒有在其他場合說過類似的話,或許就需要更多的資料來佐證。

偉大的八田與一?|賈忠偉

嘉南平原是臺灣最大的平原,東西寬約71公里,南北長約110公里,總面積約4,500平方公里,約佔全島面積的14%,橫跨雲林、嘉義、臺南三地。由於大多均位於北回歸線(Tropic of Cancer,其位置約在北緯23度26分14.675秒)以南,因此整個嘉南平原屬高溫多雨區,但雨量主要集中在5~10月間,之後進入乾季,直到隔年梅雨來臨。

不過在荷據到清代,此地屬於「台江內海」的潟湖區,是在1823年以後,歷經四次曾文溪改道而陸續淤塞擴大的新沖積平原(新生的荒瘠地)。就因樣早期為河流出海口,崎嶇不平的地形讓流經此地的河流湍急,含沙量大,使得這裡大部分都是看天田與旱田,作物生長不易。但當時人口密度不高,間歇性的耕作,或許還能勉強讓一家溫飽,因此從清代日本殖民初期,這裡的人口始終沒有明顯的增加。

但日本人在1895年統治臺灣後,藉著各種調查事業,將所有沒有產權證明的土地都沒收為官有地(「林野調查」更有九成以上的私有地因而成為官有地),並且加重了各種租稅,民不聊生的結果,讓原本不適合大量耕作的看天田湧入了許多無處可去的貧苦百姓。

到日本統治中期,臺灣被賦予了為內地(日本本土)增產農業的任務,此地被總督府相中,之後由總督府撥款,委由八田與一設計施工,從1920年(大正九年)9月正式開工,到1930年(昭和七年)4月完工,總共花費5,414萬日圓興建完成──位於官田溪上游、蓄水量高達1.5億萬噸(1.66億立方公尺)土壩式的烏山頭水庫,越域引入曾文溪水,開鑿南北幹線。南幹線灌溉──官田、麻豆、善化、新市、新化等地,北幹線灌溉──六甲、柳營、新營、後壁、鹽水、下營等地。另於濁水溪興建林內等三個進水口,引濁水溪水源,再開鑿濁水幹線,合計幹線總長1,600公里,由於灌溉區域涵蓋當時嘉義廳與臺南廳,因此命名為:「嘉南大圳」。嘉南大圳完工後,其可耕面積--增加到約1,500平方公里(約150,000~160,000公頃),使嘉南平原水田大幅增加30倍,而4年後稻獲量亦增加為4倍,成為全臺灣最大的米倉,稻米、甘蔗、雜糧的年產量高達8.3萬噸,至少60萬農民因此受惠。

不過由於烏山頭水庫所供應的水含沙量過高,為避免淤積因此中華民國政府來臺之後,不得不興建「曾文水庫」來進行補救。另外當年烏山頭水庫完成後,日本官方號稱灌溉區域可達十五萬甲,但實際供水卻不及三分之一,因此只能改以「三年輪作」的方式--即「一年水稻,一年甘蔗、一年雜作」,輪作可以解决日本人一直頭痛的「米糖相剋」問題,但卻使得臺灣農民完全失去選擇耕種的自由,而日本人更藉著控制水利資源,讓臺南農民全部都變成日本製糖會社的農奴,也間接的瓦解了當時風起雲湧的臺灣農民運動。

--------------------------------------------
參見──郭譽孚:《自惕的主體的台灣史》(汗漫書屋)。

參見──何義麟:《矢內原忠雄及其帝國主義下之台灣》(五南出版社)。

參見──互助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營造業百年史》(遠流出版社),p58~59。

參見──陳鴻圖:《嘉南平原水利事業的變遷》(台南縣文化局)。

日本人統治臺灣時期,到底屠殺了多少臺灣原住民!?|賈忠偉

從第二次世界戰末期──1942年(日本昭和十七年)3月,派遣第一批500名「高砂挺身報國隊」(後改名為:「高砂義勇隊(たかさごぎゆうたい)」)至菲律賓呂宋島西南部,介於馬尼拉灣和蘇比克灣之間的巴丹半島(Bataan Peninsula,非北部的「巴丹島(Batan)」)開始,原住民就成為日軍在東南亞熱帶叢林中打敗美軍最重要的秘密武器,甚至在戰爭末期時,日軍下達全軍覆沒的「玉碎(gyokusai)」命令時,「高砂義勇隊」員還被編為「特攻斬入隊」,成為替皇軍掩護的第一線人肉盾牌。根據紀錄,當時日本總共從臺灣派出八回高砂義勇軍,如果加上兩回陸軍特別志願軍,則一共有十回,總數約達4,500人左右。而這個數字並不包括後來徵兵制度實施時,所徵調的原住民青年人數。(*)

不過諷刺的是,日本統治臺灣期間,對於原住民的鎮壓也相當激烈,根據日本總督府的統計顯示,在日本統治的前25年(1896~1920)的時間裏,總共討伐原住民部落138次,殺死7,080人,傷4,123人,收繳槍枝29,358枝。若以1920年原住民的人口13,0310人來計算,死傷的11,000多人,相當於總人口的1/12(*)。尤其在「霧社事件」中,日軍還使用「以蕃制蕃」的策略,用發放高額獎金的方式來分化原住民族,其中協助日軍獵下反叛頭目頭顱給獎金──200元、壯丁頭顱給──100元、婦女頭顱給──30元、兒童頭顱給──20元,變相鼓勵原住民自相殘殺。

*根據政治大學日文系教授傅琪貽所寫的《靖國神社與臺灣高砂義勇隊》文中所載…「據一般說法,高砂義勇隊共出動7次或8次,總人數有4,000人或6,000人到12,000人等不同的說法,但這只能說是推測的數字而已。因為其中還有未到達目的地之前,就在航海途中遭美軍轟炸,整個船隊沉沒而溺斃者也不在少數。然這些數字顯示,特別是對安排人數稀少的原住民做日本的活箭靶,護國盾牌,消耗大量年輕男丁的作法,是多麼殘酷,近乎滅族的行為。」

*參見──尹章義:《日本人屠殺了多少無辜的台灣人》(《歷史月刊》226期/2006年11月),p48~60。

從選舉投票看~美好的日據(治)時期|賈忠偉

1889年(明治22年)2月11日,日本明治天皇在東京新落成的宮殿中,盛大舉行了《大日本帝國憲法》的頒佈大典。當時由擔任內大臣的三條實美將《憲法》呈給明治天皇,後天皇賜敇語後,再將《憲法》交給新政府第二任總理大臣黑田清隆(出自薩摩),至此日本成為東亞第一個擁有憲法的君主立憲國家。
憲法頒佈後,1890年7月1日,日本舉行了首屆的「眾議院議員」。當時規定--必須年滿25周歲以上、在選舉名冊制定前一年內繳納直接國稅(土地、營業及所得稅)15日元(不低於現今的30萬日圓/2011年)以上或所得税三年以上者之「男子」才有選舉權,總計當時全日本有選舉權的人數約有46萬人,部份貧窮的鄉鎮如──北海道、沖繩則是完全沒人擁有投票權;而作為候選人的條件則是──須年滿30歲的男子,同時繳納2,000日元的保證金,且若不能得到法定的票數,將沒收保證金。以當時的幣值與平均收入來推算,2,000日元是一筆天文數字(不低於現今的4,000萬日圓/2011年),選區原則上採用小選區制,依人口數/每12萬人得選出一名議員,議員定額為300人。
也就是說,當時日本的選舉制度具有嚴格的「財富排他性」和「性別歧視」,紀錄顯示:當時實際擁有選舉權的人數只占日本總人數(約3,300萬人)的1.1%左右(選民總數約為45萬人)。也就是所謂選舉,其實是有錢有勢人才玩的起的遊戲。

之後日本有關選舉的條件慢慢放寬,到1925年的加藤高明(Kato Takaaki,1860~1926)組閣後,才取消了選舉人和被選舉人的財產(納稅)規定與限制,但女性依舊沒有投票權,而且選舉也僅僅局限於眾議院(下議院)議員的選舉,參議院(上議院/貴族院)議員則由天皇直接任命。為了防止社會及共產主義者進入政壇,加藤內閣在公布新選舉法時,也公布了治安維持法。不過即使選舉條件大幅放寬,總選舉人占全國人口的比率也不過達到20.8%而已,選舉人總數為1,240萬人。

投票

【這是描寫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7月1日,《大日本帝國憲法》公佈後,日本舉行第一次投票時投票所的場景】

同一個時期的臺灣,總督府也分別在1920及1939年,舉行了兩次「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

與日本本土相同,在這場號稱臺灣首次的「民主選舉」中,一樣是有很多限制的,而且更不公平:例如應選的議員名額當中──只有一半開放民選,另一半則必須改由官派;此外,臺灣女性跟日本本土的女性一樣沒有投票權,也就是說──投票是男性專屬的權利,而想擁有投票權,除了必須年滿25歲、戶籍必須有居住滿6個月以上的限制外,還得有年繳稅金5圓以上之證明。

據統計,當時全臺灣400多萬的人口中,符合上述規定的選民只有28,000多人。最糟的是,由於選舉人資格門檻過高,有些地區的人口比例與有選舉權的人比例不同,例如臺中市的臺灣人口與當地日本人口比例為5:1,但有選舉權的日本人卻有2,000多人,臺灣人卻只有1,800多人,明顯不公平。

根據大陸學者褚靜濤《國民政府收復臺灣研究中華書局》中的記載(p466~468),日本投降時,在臺灣的日軍(日俘)與日僑(包含政府官員與家屬、琉球人)總共有:489,573人、臺灣人則大約有660萬人左右。

帶著有色眼鏡、荒謬又無知的畸形「轉型正義」──輔仁大學篇|賈忠偉

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的創立可以追溯至清末滿族進步份子、出身滿洲正黃旗的英歛之在天主教傳教士支持下創立的輔仁社,1926年1月10日英斂之病逝,享年60歲。隔年(1927年),輔仁大學(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又稱:天主教輔仁大學)在北平正式成立。日本人佔據北平之後,由於校內還有許多來自德國、義大利、奧地利…等國的神職人員,因此輔大還能正常招生與教學。也因為有了這層掩護,輔大成了國府情報組織在北平很重要的據點與情報交換站。日本投降之後,國民政府有鑒於輔大師生在日本占領時仍忠貞愛國,除明令褒揚外,還特別通令承認淪陷時期學生的學籍。

英歛之有一個相當有名的兒子──英千里,英千里1900年生於上海,其天主教之聖名為:依納爵。由於英千里從小就聰穎過人,因此12歲即被父親託給雷鳴遠神父帶往歐洲去留學,後來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修習的課目相當多,有經濟、心理、神學…等,並通曉英、法、拉丁及西班牙等四種語文。民國13年(1924年)學成回國後在父親創辦的輔仁大學任教,並兼任秘書長。由於英千里的英文造詣頗高,有民國才子之稱的錢鍾書就曾打趣的說:「蔣介石曾說要找兩個國內英文講得最好的人給他做翻譯,一個是我,一個就是英千里」。因此在「七七事變」之前英千里就曾出任國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及中華教育電影製片廠廠長。

民國38年,國府撤退來臺後,輔仁大學遭主張無神論的共產黨廢校,原校區在1952年被併入北京師範大學。1960年在擔任臺大第一任英文系主任英千里與許多輔大校友、教會的爭取努力下,輔大成為與──政治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等一起成功在臺復校的原大陸大學。

也就是說,如果「轉型正義」指的是要清算與國民黨有關的(隨附)組織或團體,那就絕對不能忘記輔仁大學這個歷經中國(清、民)兩代的餘孽。而三立主播廖筱君和那位在慈湖向蔣中正陵寢潑漆的輔大學生,除了相互為榮外,更必須勇敢無私的回頭清算自己母校的所有一切。

附帶一題的是:在北平時期的輔仁大學,頒發了中國第一位女性原子物理碩士學位,那名畢業生就是第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劉少奇的第六任夫人王光美(1921~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