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對葬禮來賓的差別待遇 | Friedrich Wang

據說英國女王的葬禮又將各國的使節分成三、六、九等,甚至傳出可能不歡迎中國使節團的聲音。筆者相信應該不至於,最後中國代表還是會出席,只是不會受到重視而已。

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去世,世界各國也都派團悼念。可是一般人比較不知道的是當時親自率團出席的美國總統老羅斯福,被放在第幾排的座位?答案是第11排,甚至在盧森堡以及列支敦士登公國這樣蕞爾小國的後面。而在最前面的,是英皇喬治五世以及德皇威廉二世。他們兩個人手挽著手,滿面哀容參加女王的葬禮,因為他們是親表兄弟,一個是維多利亞的長孫,一個是維多利亞的外孫。其他歐洲各國跟這位女王也大都有血緣關係。這個表演,是要讓全世界看到這些歐洲君主之間血濃於水的感情,也是在全世界的人面前展示文明國家俱樂部的成員到底有哪些。

但實際上,這些國家彼此之間已經矛盾幾乎到達極點。沒有多久就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各國奮力廝殺,哪管彼此之間還有沒有所謂的親戚關係。這就使得上述的政治表演,讓人看了感覺啼笑皆非罷了。這算是什麼文明國家呢?

美國人在這一場維多利亞女王葬禮中受到怠慢,但是那又如何呢?20世紀就是美國的世紀,等到這些歐洲國家在隨後的40多年彼此自相殘殺,終於摧毀了歐洲人的優勢,將世界霸權拱手讓給了美國。今天還有誰記得當年美國人在這場葬禮中的地位?大家只會記得兩次世界大戰,美國是最大的贏家,而歐洲人又有多麼的愚蠢。

所以今天就算英國人又故技重施,怠慢了中國代表團,那就讓他們去玩吧。這本來就是一場戲,笑笑就好,不必入戲太深。真正重要的,是中國人自己能不能夠爭氣,重新拿回文明的優勢。

印度要索回伊麗莎白皇冠上世界最大的鑽石 | 盛嘉麟

今年印度的GDP超過英國,躍居世界第五位,印度民族意識高漲。剛巧這顆原產於印度,卻被大英帝國掠奪,重達108.93 克拉的鑽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耀眼、最大的鑽石,叫做“光明之山”。伊利莎白二世去世後,出現在女王葬禮的棺材上,這顆鑽石將在皇家景點倫敦塔展出,將來查爾斯三世國王的皇后卡米拉會繼承並戴上這顆鑽石。這使印度人深受刺激,大為不滿,要求把鑽石還給印度。

這顆鑽石原產於印度可拉(kollur)礦山,據説原石重達800克拉,最初磨成玫瑰型,重191克拉的鑽石,稱為「光明之山」(koh-i-noor diamond)。1526年曾歸印度蒙兀兒帝國帝王巴布爾(Begum)所有,1738年又成為波斯王納狄爾沙赫的戰利品,後為印度的錫克帝國所有。

英國殖民印度時期,1849年印度錫克帝國的皇帝杜利普辛格在英國殖民勢力的壓力下,於1850年簽署了一項條約,將鑽石移交給維多利亞女王,鑲嵌到了英國王室皇冠上,歸英國王室所有。1862年為除去上面的瑕疵,將其重新琢磨成圓鑽型,重量減至現在的 108.93 克拉。傳說英國的最高級的鑽石工匠在琢磨這顆鑽石時精神過份緊張,每鑿一刀就會昏厥,救醒後再鑿,費時一年才完工。

關於這顆「光明之山」鑽石的爭議由來已久,2016年,一個印度非政府組織向法院提交訴願書,要求印度政府追回這顆鑽石。結果當時印度檢察官員稱,「光明之山」鑚石是1849年印度錫克帝國的統治者自願給英國人的禮物,既沒有被盜,也沒有被強行拿走,拒絕非政府組織的訴願要求。然而後來,印度政府的立場轉變,印度文化部重申:決心盡一切努力,以友好的方式讓「光明之山」鑽石歸還印度。

9 月 8 日伊麗莎白女王去世後,印度網民在西方網絡上開始了征討英國的網上行動。有印度網民細數了「光明之山」鑽石的歷任持有者,所謂歷史記載,大部分來自傳説,並不確實,這顆鑽石應該回到其原產地印度。大多數印度網民宣稱:「英國在對印度人民施加了幾個世紀的剝削、壓迫、種族迫害、奴役後,歸還鑽石,這是英國最起碼能做的」。

還有印度網民評論:「英國伊麗莎白二世今天去世了,我們能把我們印度的“光明之山”鑽石拿回來嗎?它被英國人從印度偷走;他們英國人創造的財富是建立在別人的死亡、飢餓上,通過燒殺搶掠獲得」。英國女王去世後,印度的GDP超過了英國,大英帝國的面子沒有了,各種棘手情況接連發生,鑽石只是一樁。

英國首相「人肉手榴彈」特拉斯 | 盛嘉麟

這是外號「人肉手榴彈」的特拉斯出任英國首相幾個月前的囂張嚎叫,你讀完之後會感覺到盎薩民族狂妄的本性。

China’s rise depends on playing by the rules, U.K.’s Truss says

我們看看特拉斯不自量力的叫囂可笑的地方:

1)英國、美國無故的制裁中國的企業、大學,封鎖中國的產業鏈,這都符合國際規則。而中國的任何反應都是違反國際規則。

2)北約侵略性的五次東擴,威脅俄羅斯的國家安全,這都符合國際規則。而俄羅斯的任何反應都是違反國際規則。

3)2021年G7的GDP之和是全球總GDP的44.68%,已經不到50%,特拉斯還以為是全球的一半。

4)特拉斯在April 28, 2022的時候,以為G7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可以封死俄羅斯,想不到現在俄羅斯反敗為勝,英、法、徳的經濟被打趴地上。

5)特拉斯認為英國在經濟和軍事上與中國相形見絀,但相信通過軟實力和戰略聯盟,仍然可以制勝中國。

6)特拉斯認為英國對香港的義務並未在1997年終止,將持續捍衛香港民眾的權利與自由,持續香港人用BNO護照移民英國。

7)特拉斯認為英國有義務保護台灣。

英國已經處於通貨膨脹、能源短缺、糧食不足、政治動盪、民不聊生的境地,已經面臨分崩離析。

如果英國的首相還是在不務正業的警告中國、制裁俄國、保衛台灣,我看不到英國有什麼前途。

我估計不出五年,所謂的聯合王國、大不列顛王國、英倫三島,很快的分崩離析成為可以和波羅的海三小國媲美的大不列顛三小國。

印度GDP超過英國的世局 | 郭譽申

英國女王逝世,連日成為國際新聞的焦點,幾乎遮蔽了關於英國的另一更重要新聞。印度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而英國淪為第六大經濟體。現在GDP排在印度前面的只有德、日、中、美四國,這如何影響世界局勢?

其實印度GDP超過英國是大家早已預期的,只是現在被確認而已。假使考慮另一個重要的經濟指標GDP/PPP,印度的GDP/PPP不僅超過英國,也超過德、日,僅低於美、中,是世界第三。

GDP/PPP是經購買力平價(PPP)調整的GDP。GDP計算一個國家的產出,但同一產品在不同的國家的價格可能不同,計入GDP時於是有不同的數值,物價高的國家因此有較高的GDP,而物價低的國家GDP就較低。這不大合理,經濟學家於是設計出GDP/PPP,是經物價水準調整的GDP。GDP/PPP似乎比GDP更能呈現一個國家的真正產出。

印度的GDP低於德、日,但其物價水準遠低於德、日,使其GDP/PPP反而高於德、日。類似的,中國的GDP低於美國,但其物價水準遠低於美國,使其GDP/PPP反而高於美國。印度的GDP只有中國的16.6%,但其物價水準遠低於中國,使其GDP/PPP達到中國的39%。我們不能小覷印度,雖然它跟中國還有相當大差距。

印度經濟近年持續增長,原因很明顯。印度的人力成本遠低於中國,而美國為了壓制中國,很樂於支助印度,印度因此獲得很多外資的進駐。此外,印度裔在美國有不小的影響力,也是印度的助力。這些優勢仍將持續一陣子,因此印度經濟仍被看好。

美國極力拉攏印度對抗中國,印度會倒向美國對抗中國嗎?印度當然會藉此從美國得到一些好處,但應該不會真倒向美國。中、印雖然有邊界爭議,以及印度支持西藏流亡政權造成的心結,双方都知道對抗無益而頗自制。事實上,印度一向不結盟,在冷戰時在美、蘇間保持中立立場,而現在則在美、俄間保持中立立場。印度過去向蘇聯和俄羅斯購買很多武器,由此可見,印度與俄羅斯的關係可能超過與美國的關係。現在中、俄的關係升級,多少有益於中、印的關係。

印度跟隨中國逐漸崛起,預示了歐洲列強將逐漸走下世界的主要舞台。英國,以及德、法,能成為強權,都因為科學和工業革命,也因為當年交通不便利、世界交流少、很多國家不重視科技,使歐洲的先進科技不會很快被學走。歐洲因此領先世界兩三百年,造就了英、德、法等列強。現在交通便利、世界交流多、各國都重視科技,因此拉近各國的科技能力。在此狀況,英、德、法等國當年科學和工業革命時的科技優勢不可能再現,世界自然逐漸回到傳統上由廣土眾民的大國,如中、印、美、俄,主導的時代。

女王駕鶴西歸的影響 | Friedrich Wang

邱吉爾在他的名著《英語民族史》中認為,英語作為世界最強勢的通用語言,經過300多年文化的沉澱,已經成為一種身份以及意識形態的認同。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在他的觀念中是英語民族的勝利,也將標示著未來世界的格局將由英語國家所繼續掌控。

邱吉爾的說法大致無誤,實際上他還是太客氣了,因為這個勝利不是英語的勝利,更精準的說應該是盎格魯薩克遜民族的勝利。這個世界說英語的國家何其多,包括人口最多的印度,但是我們能說印度也是這個俱樂部中的一員嗎?

在邱吉爾的概念中,雖然美國是英語民族當中無可爭論的龍頭老大,但是英國還是將在未來繼續扮演文化以及意識形態上的領袖。簡單說,美國,在政治軍事力量上的強大以及英國在文化與制度上的輸出,將聯手繼續主導這個世界。

這一次英國女王駕鶴西歸,實際上對於邱吉爾所設想的這個格局又形成了一次挑戰。英國持續沒落,不單單只是在政治軍事方面,連英倫三島的統治權目前都已經無法掌握,分崩離析的狀態已經難以避免。這一位伊莉莎白二世等於是整個不列顛帝國,在文化上的大家長,在也等於是英語民族的精神領袖。而女王的去世,等於挑戰了這個君主制度能否繼續維持下去,關係到整個英語民族未來的團結與認同。

英國的沒落已經是難以避免。但是不可否認,這個國家在北大西洋的戰略格局上依然非常重要。未來面對整個地緣政治的需求以及美國的佈局,英國依然有其無可取代的角色。只是如果英國一旦走向分崩離析,那麼短期內的震動將難以避免,新誕生的國家如何與歐洲和美國調整關係,也考驗著這三方之間的政治智慧。

海權與陸權對抗的重現 | Friedrich Wang

當年英國脫歐之後,筆者就預測,未來整個歐陸將會更加向東靠攏。這是好事,因為德、俄協調是歷史上歐洲安定的關鍵。

德國從2000年之後,基本上享受了20多年的經濟繁榮,拉大了與其他歐洲國家的差距。其模式不難理解,就是德國的工業、俄國的資源、中國的市場,三者相互結合之下所造就的成果。而德國的繁榮等於是一柱擎天一般撐起了整個歐陸,使得可以度過歐債危機,以及一波又一波的難民湧入所造成的負擔。

簡單說,整個歐亞大陸,因為這三者之間的環環相扣,尤其中國大陸所開通的中歐班列,更是讓這個繁榮得到了很大的保障,完全克服了過去地理上的障礙。筆者認為,這是自從蒙古帝國崩潰之後,700年來所沒有過的榮景,將會改寫人類的文明版圖。但是最大的變數在於,英國脫歐之後勢必更加靠近美國,這儼然就是一場海權與陸權之間對抗的延續。

只要熟悉這300年來,整個世界霸權爭奪的歷史,就不會對這一切感到意外。北約的東擴,美國在東歐的深入,都是在因應上述這個歐亞大陸的重新整合而來。如今這種對抗的局勢更加明顯,中、俄兩國更加緊密合作,以德國為核心的歐陸更加左右為難。而烏克蘭戰爭就是這種狀態激化下的一個結果,俄羅斯面對美國所主導的北約不斷東進所帶來的壓力,所以進行了這一場武力冒險。

現在中、俄順勢力圖擺脫美元體系,並且以天然資源作為武器,結合中國大陸完整的工業以及製造業基礎,作為與美國持續抗衡的籌碼。最近的發展是伊朗與中、俄兩國更加靠近,並有一連串的活動。基本上伊朗也是一個資源大國,而且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如果中、俄、伊三國真的進一步連接,那這種歐亞大陸上的結合局面就會更形完整,當然對美國的影響就會更大。

人類的歷史就是這麼充滿著諷刺。當年布里辛斯基在他的名著《大棋盤》中認為這三國的統合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這三個國家都要依靠美國來進入全球化,尤其中、俄兩國還有長期的領土以及歷史矛盾,而伊朗有宗教上的基本教義派情結,所以他認為美國掌握了很大的主動權,除非美國愚蠢到把這三國給推到了一起,否則是不會實現的。

但是,布里辛斯基所認為上述的愚蠢行為,真的就在川普和拜登這兩位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才手上完成了。現在中、俄、伊三國因為承受了各種壓力以及本身的戰略考量,真的站在了一起。美國於是在世界重新拉起了圍堵體系,不單單是針對中國,更是針對這種歐亞大陸的統合局勢。

這是新冷戰嗎?或許也是。但是不要忘記,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本身的內需還在不斷成長。雖然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還有不少瓶頸以及問題,但是長遠來看仍然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關鍵還是在於中國政府的智慧以及應付問題的能力。所以,中國最大的挑戰是在本身內部,而不是外在的環境。

作為一個歷史研究者,能夠親眼目睹整個世界權力板塊的重組,或許是一種幸運吧?我們就繼續好好觀賞這一部百年難得一見的大戲。

烏克蘭澤倫斯基可比英國邱吉爾? | Friedrich Wang

1940年6月英法軍在西歐大敗,僥倖由敦克爾克撤出部分部隊,但是裝備丟光。

邱吉爾隨即在下議院發表動人的演說,英國將抵抗到底,在空中、在海洋、在陸地、在城鎮、在鄉村,在一切的角落,每個地方抵抗下去,即使英國本土淪陷,那就搬到加拿大建立政府,繼續抵抗。這場演說很動人,激勵了英國人的抵抗意志,被列為經典演說。

所以烏克蘭的這位老司機也模仿這場演說,視訊到全世界,也真的感動了不少在台灣的二百五,確實是一段精彩的演出。雖然老司機的演出很精彩,但是拿他與邱吉爾相比卻是非常荒謬,筆者在電視前看到他的表演都感到可笑。

邱吉爾敢這樣說,是英國即使只靠自己的力量,都還能與納粹德國繼續周旋下去。英國當時有絕對優勢的海軍,與德國勢均力敵的空軍,德國要渡海基本不可能,本土也還能繼續徵兵,海外有廣大的殖民地,加、澳、紐、印,甚至非洲都還能徵調部隊繼續作戰,至少立於不敗之地。況且,美國是隨時有可能參戰的,這一點老邱在回憶錄中早說過心中很有把握。所以,老邱的動人演說,英國嚴峻拒絕德國的多次勸降,是因為國家有實力。英國有實力與德國抗衡,甚至根本看不起暴發戶般的德國。

但是請問,烏克蘭有這樣的實力嗎?這個國家能跟當年的英國相比嗎?表演過後,終究還要面對殘酷的事實。烏克蘭民窮財盡,政府長期貪汙腐敗,因此避免戰爭,爭取一個長期和平,並且讓自己成為東西方之間的緩衝區才是生存之道。結果,烏克蘭長期在烏東違反《明斯克協定》,縱容種族屠殺,不斷用加入北約來刺激如狼似虎的俄羅斯。橫挑強鄰,終於把國家帶到今天這樣毀滅性的境地。

現在美歐都是一副要撒手不管的樣子,歐盟甚至直接要烏克蘭割地求和,拜登多次將戰局的責任推到烏克蘭的身上,現在老司機還能指望這些國家嗎?

拿老司機的烏克蘭來與老邱的英國相比,不但不倫不類,甚至顯出很無知。

二戰時英國出賣捷克,後來的美國如出一轍 | Friedrich Wang

看看二次大戰的歷史。1938-39年初捷克危機,後世都譴責英國首相張伯倫在慕尼黑出賣了捷克。

這是事實,但我們也要理解當時張伯倫與法國總理達拉蒂的想法。簡單說,法國想管,不但與捷克軍事同盟,也有軍事顧問團進駐多年。但是英國不想管,因為有不干預東歐事務的傳統,不認為捷克有那麼高的價值。英國內閣多次開會,多數閣員都反對為了捷克這個東歐小國而去與德國攤牌;而且也對法國政府缺乏信心,認為它外強中乾,很難堅持下去,甚至還覺得捷克的日耳曼人要求併入德國也沒甚麼不對。更重要的,英國認為德國的軍力雖強大,但也不到明顯的優勢,應該不至於會全面開戰。

當時英國海、陸軍的情報部門都估計,德軍在武器以及人數上與英、法、波三國的總和相比,實際上還略居於劣勢。英、法、波三國的陸軍在裝備上,尤其是火砲、坦克等方面與德國處於勢均力敵,而海軍有壓倒性優勢。德國的唯一優勢在於空軍,但是英、法與其差距也不大。而且英國軍方甚至認為,德國在一戰後有10多年的軍事空白,沒有具備經驗的將領,實際上的戰力並不強大。英、法方面則大多是經歷過一戰以及戰後國際衝突的老將,比德國方面在經驗與能力上都強。所以,德軍數量雖可觀,但是有多能打實屬疑問。基於這些軍事評估,最後英國內閣決定,把捷克餵給德國,賭希特勒會在這之後被餵飽,不再發動戰爭。

英國的背棄捷克,的確很自私、很可惡,出賣了一個弱小的朋友,將其推給豺狼。但是請注意,這是西方現實主義政治的常態,這樣的案例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現實主義政治的一個重大缺陷,就是缺乏遠見,只顧眼前的利益,不管後遺症有多大。當年英國如此,今天美國其實更加如此。所以,美國可以隨意就放棄當年的老蔣、伊朗巴勒維、南越阮文紹和今天的阿富汗,甚至還主動顛覆了自己的多年盟友埃及穆巴拉克。

在這種現實主義政治下,台灣若看不清楚,倒楣的日子還遠嗎?

美英澳結盟的世界新格局 | Friedrich Wang

美、英、澳三國聯盟,對未來的影響遠比川普時期的所謂印太戰略要大很多。英國申請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一定程度上,英國與歐陸已經完全脫離,加上與美、澳結盟,航艦將常駐亞太,英國已經完成了脫歐入美、亞的工作。

美、英施壓,讓澳洲棄了法國的12艘潛艦大單,擁抱美國提供的核動力潛艦。這證明了盎格魯薩克遜人的世界觀,唯有英語民族才是真正的血親兄弟,而法國,甚至其他的北約國家只算是二線盟友。

英、美、澳將結成核心,加上印、日、韓三國是其第二層,一個由東大西洋橫跨大半個太平洋與印度洋的軍事與經濟聯盟已然形成。我們看看以上的版圖,與當年的大英帝國八成重疊,也就是一個變種的,或者說復活的,海洋新殖民強權在2021年基本完成其雛形,這是本年度的大事,重整了國際局勢的格局。

今日的中國威脅論基本上就是過去幾百年來西方的黃禍論的變形。盎格魯薩克遜的優勢,在美、英等英語國家的意識形態中,是絕不可以動搖的,是文明的根本認同。就像魔戒中的劇情:東方的魔多正在復甦,半獸人大軍日漸壯大,岡多與洛汗等等西方文明的人類國家,必須要結成聯盟,否則世界就會沉淪。所以,杭廷頓還是說對了,文明衝突將是21世紀的主軸。中國文明與盎格魯薩克遜的競爭,就在這裡正式展開。而這,將決定未來20-30年的世界基本政治格局。

北約的重要性降低,這將是一個趨勢。這代表美國實際上對歐陸並無多大的情感,更不認為這些幾十年的盟友可靠。歐陸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並且還繼續向伊朗買石油,對中國持續投資,這些都與美國的政策背道而馳。對歐洲來講,近代歷史上德、俄協調是歐洲和平的關鍵,美、英的緊靠實際上是加速這個趨勢的進行。歐陸將更加思考自身的利益,歐洲的東向也無法扭轉,雖然美國扶植波蘭與立陶宛等國牽制,但這個趨勢不會變。

歐洲大陸新一輪的整合將開始,是會比較曲折,面對很多的阻撓與挑戰。新的德國政府即將上台,這將牽動整個歐盟的走向。歐盟在這十多年內歷經歐債、難民、疫情等等的幾次重大衝擊,已經顯露疲態,是該要重整腳步重新規劃。歐陸的底子還是很好,教育發達,基礎建設完整,人民的人文素質高,故筆者仍看好歐洲可以在德國的帶領下重整旗鼓。

中國大陸在2013年開始推動一帶一路,在今天這樣的圍堵網之下顯出其遠見。簡單說,未來中國的機會在西向與南向,東面將不斷面對各種挑戰,持續緊張。歐亞大陸的整合將是未來的宏圖,而重新振作的歐陸與持續奮鬥的中國,以及已經危機四伏的俄羅斯,這三者的磨合是需要觀察的。當然,這是一個長遠的努力目標,除了距離與人文、宗教、意識形態等等的阻隔外,俄羅斯的未來有太多未知數。短期內,中國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與壓力都不輕,要步步為營。

台灣在這樣的博弈局勢下,該如何自處?台灣在地緣政治上剛好處於大陸與海洋的交會處,可以被推到對抗的前沿,也可以成為兩大之間的橋樑與緩衝。這,其中關鍵就是台灣人自己的眼光以及規劃。台灣人若不能認知到自己有這樣的優勢,並且敞開心胸,善用智慧處理與兩大集團間的關係,博取最大的利益,爭取長治久安,而是一邊倒地將自己置身在對抗的漩渦中,那麼台灣未來的幾代人都將受到很大的影響。歷史不會忘記2021年。但是,未來的歷史還有沒有台灣?

美英澳同盟棄法國潛艦合約的得失 | 郭譽申

美、英、澳三國組成AUKUS防衛聯盟,美、英將協助澳洲發展核動力潛艦,澳洲於是宣布中止與法國已簽署、執行中的400億美元柴電潛艦合約。法國也有能力建造核動力潛艦,卻被澳洲一聲不吭地棄單轉單,因此痛批此舉是背後捅刀,並召回其駐美、澳大使。美、英、澳、法之間這樣的互動有何得失?

法國丟了潛艦大單,美、英獲得潛艦訂單 (潛艦訂單對法國是大單,對美國這樣的大國,則算不上大),就武器買賣上看,當然是法國損失,而美、英賺到。法國應該可以控告澳洲違約而要求賠償,但是澳洲既然敢斷然棄約,應該已研究清楚原訂合約內的違約賠償金不高,或者有辦法規避,因此法國的損失應已無可避免。此外,國際合作多少會受參與國家國力的影響,現在美國霸主幫澳洲撐腰,使法國對澳洲無可奈何,這是法國特別憤怒的原因。

美國賺到潛艦合約的實利,卻喪失了國際信譽。不久前,美國從阿富汗倉促撤軍,背棄了原來支持的傀儡政權,也背棄了許多共同駐阿的盟國,現在又在盟友法國背後捅刀,美國還有何國際信譽可言?歐盟當然同情支持法國,連不大相干的印度也聲稱要與法國聯合行動,可見美國行動的不得人心。美國偏袒英、澳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同盟,其他盟國豈能無動於衷?美國的行動多少會使其他盟國齒冷離心,這樣的損失無法像潛艦合約估計其金額,卻絕不可低估。

美國不擇手段搶奪潛艦合約,顯示其軍事帝國迷信武力的心態。澳洲獲得核動力潛艦,看似有益於美、英、澳同盟的對抗中國,然而双方真會開戰嗎?幾乎不可能。双方都有核武器,誰敢啓動戰爭?若不發生戰爭,核動力潛艦就沒多大效益,哪值得美國背信棄義,在盟國背後捅刀?

美、英協助澳洲發展核動力潛艦,勢必造成核技術的擴散。核動力潛艦以核反應爐為動力的來源,本身雖然不是核武器,其技術與核武器多少有相通之處,澳洲擁有了核反應爐技術,恐怕不難進一步製造核武器。美國可以協助其盟國發展核動力潛艦,是否中、俄亦可?這樣核技術可能無限制的擴散,而美國是始作俑者。世界各國應該都看在眼裡。

中、美的競爭主要在經濟、科技、社會等多方面,但軍事卻不是重點,因為双方都有核武器,都不敢啓動戰爭。美國卻迷信武力,企圖加強澳洲的軍事力量,不擇手段搶奪澳洲的潛艦合約。美國雖然獲得實利,卻損害其國際信譽,使英、澳以外的盟國齒冷離心,不利於對中國的全面競爭。總的看,美國多半是得不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