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晶片法案損害台灣半導體產業和國家安全 | 郭譽申

美國剛通過了《晶片法案》,是拜登總統在上任之初就積極規畫的。《晶片法案》的目標是重振美國的半導體產業,及壓制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然而筆者認為,能否壓制中國的半導體產業,未可知;但《晶片法案》勢必損害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和國家安全。

簡單回顧一點半導體產業的歷史。1980年代日本是世界半導體產業的一哥。自1986年開始,美國逼迫日本三度簽訂不平等的半導體協定,使日本的半導體產業逐漸萎縮至大幅衰落,而美國成為半導體產業的世界龍頭 (參見《日本失落三十年-美日同盟如何互相對待》)。經過三十年的市場自由競爭,台灣和南韓的半導體產業逐漸興起,取得了市場的最大份額。這表示台灣和南韓在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強過美國,正是張忠謀不看好美國在地製造晶片的原因。

美國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比不上台、韓,為何還非要自己搞?因為美國現在視半導體產業為影響國家安全的國防工業,賠錢也要搞,因此以《晶片法案》大幅補貼在地的半導體產業。具體說,美國擔心其半導體的國外供應鏈台積電、三星等等的安全。中國大陸有可能武統台灣而奪取台積電;南北韓有可能爆發戰爭而毀掉三星電子。美國不願承擔這樣的風險,因此要重振其國內半導體產業,以逐漸取代國外的供應鏈台積電、三星等等。

美國的競爭力比不上台、韓,要如何重振其國內半導體產業?除了《晶片法案》的補貼,美國自然會運用其強大的政治勢力,就像上述1980年代後期美國的逼迫日本一樣,雖然手法會不同。譬如:美國已經逼迫台積電和三星赴美投資興建半導體廠,美國已經限制台積電不得為大陸代工某些高階晶片,去年美國商務部曾逼迫包括台積電、三星在內的主要半導體公司繳交被視為商業機密的庫存量、訂單、銷售紀錄等數據。未來美國可能規定,其國防有關的單位/企業必須優先採購國內生產的晶片。

美國加強投資其國內半導體產業,必定以高階製程生產高階晶片為主,因為美國的公司,如英特爾,本來就擁有較高階的製程技術(但不大做晶圓代工),而且美國的人員和營運成本都高於台、韓,在低階晶片市場更缺乏競爭力。

美國以其政府補貼和政治勢力角逐高階晶片市場,會受最大影響的將是原來雄踞高階晶片代工市場的台積電,及相關的台灣半導體產業。台灣半導體產業受損害的程度將取決於美國施展多少不公平的競爭手段,想到上述美國當年對付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厲害,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恐怕是凶多吉少啊!

對於美國,台灣的最大價值幾乎就是其半導體產業,提供美國所需的很多價廉物美的晶片。當美國成功的重振其半導體產業,並取代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台灣還有多少價值?美國還有必要保衛台灣嗎?換言之,《晶片法案》既損害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也損害台灣的國家安全。

《晶片法案》能否壓制中國大陸的半導體產業,未可知也。根據媒體報導,過去一年中國的中芯國際已經運用7奈米製程技術,量產出貨比特幣挖礦晶片。7奈米製程技術一般需要使用先進的EUV光學設備,在美國的阻撓之下,中芯國際買不到EUV光學設備,而只能使用DUV光學設備,竟也能生產7奈米製程技術的晶片,令人驚異。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可說是個怪胎,美國雖然對它實行嚴格的技術封鎖,它似乎仍能有所突破。

大陸面板產業登上巔峰 | Arthur Kao

當年許文龍是對的,看清產業未來發展趨勢。2009年11月,鴻海集團的群創光電宣布與奇美電合併,群創為存續公司,更名為奇美電,奇美許家與鴻海集團為大股東。2019年7月,奇美集團認賠賣出19.6萬張群創股票,處分金額僅14.35億元,實際認列損失高達32.35億元。

中國大陸從輕工業、重化工業到高科技產業的幾乎所有民生產業,掌握托拉斯經營思維,先以國家資本集中補貼重點初創產業的研發生產環節,並提供國內市場保護措施形成良性孵化循環,再藉由舉國之力助推一帶一路大戰略,佈局海外市場准入破口,逐步以「價格破壞」提供高性價商品的方式,蠶食鯨吞國際市場橫掃全球,用白菜價搶進原有高端科技產品市場份額,不斷擠壓先進和中端國家同業的生存空間。臺灣、日、韓的面板產業存亡史,只是其中一個例子。

2021年全球經濟不景氣,但是中國大陸的面板產業卻一路扶搖高歌,收入規模創下了歷史高位。尤其在上半年,顯示面板的市場供不應求,價格也持續上漲,以至於全年整個行業的收入規模高達1366億美元,增長了18.2%。

2021年也為大陸面板產業的持續突破奠定了根基。根據統計顯示2021年,大陸本土企業的面板出貨量佔據了全球60%的市場,台灣、韓國和日本的出貨量分別是21.4%、11.5%和6.3%。

更重要的是,面板行業的收入規模排名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大陸本土的京東方以2193億元的收入位居全球第一,TCL華星光電的營業收入達到881億元,位居全球第四,排在三星顯示和LGD之後。台灣的友達和群創分別排名第五和第六,收入分別是835億元和789億元,這也是TCL華星光電首度超越友達和群創。

這意味著,大陸的面板雙雄,已經全面超過了台灣的面板雙雄,對台灣的面板產業完全形成了規模壓制。

中國汽車異軍突起 | 盛嘉麟

【歷史沿革】

2010年中國已經是世界汽車最大生產國,產量超過日本、德國、美國的總和,但主要是內銷。2021年中國的汽車出口已經超過德國,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國,外銷打進歐洲、亞洲、南美洲、非洲。

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已開始增強對出口市場的關注;中國的比亞迪(BYD)公司將取代馬斯克(Elon Musk)的特斯拉(Tesla),成為全球銷量最大的電動汽車製造商,表明中國在這一產業的主導地位在不斷上升。比亞迪今年上半年銷量為64.1萬輛,同比增長逾300%,中國本土汽車業的崛起是全球汽車市場格局改變的預兆。

中國汽車工業的最大軟肋是內燃機引擎、水冷系統、傳動組合、變速箱和自動換檔,受制於西方累積的專利,所以廿年來的奮鬥,汽車品質仍然受到置疑。打不開歐美、亞洲的外銷市場,只限於在中東、非洲等落後地區銷售,成不了汽車出口大國。

想不到近年來由於環保概念,電動汽車在世界興起,把空氣污染問題,從千萬輛汽車排氣管分散的污染,集中到發電廠來集中處理。於是中國有機會擺脫內燃機引擎、水冷系統、傳動組合、變速箱和自動換檔的困境,彎道超車,研發製造結構簡單的電動汽車及電油混合車。

2014年,中國就把電動汽車,作為國家未來汽車工業的主軸,經過八年的努力,中國電動汽車及電油混合車搶佔市場火爆,去年銷量已佔全球40%。

由於清潔能源汽車的興起,汽車工業最重要的競爭標的在電池續航力、電池穩定安全及充電速度,中國在這三個領域都已經彎道超車,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

中國的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龍頭電池企業,品質領先及產量巨大,目前佔有世界50%的市場;寧德時代甚至決定去美國設廠,搶佔更多的電池市場。

美國 Tesla 電動汽車因為善於廣告宣傳,及美國政府刻意保護,僅僅馳名美國國內,它的電池及許多零件是購自中國,甚至主要工廠都在中國,嚴重依賴中國的產業鏈,只能說是一個軟性的品牌。

2021年,大陸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352.1萬輛,年比增長1.6倍;其中出口31萬輛,年比更增長近3倍。中國自主品牌車企正同國外車企同台競爭,新能源汽車的車型、數量、質量將進一步提升,未來 5 至 10 年是新能源汽車產業變遷和新的龍頭崛起的黃金十年。

【產業優勢】

中國發展的新能源汽車,主要分為電動汽車及電油混合車兩大類,電動汽車就是純粹的以電池及馬達構成的汽車,主要缺點是必須依賴中途充電,延長汽車的續航距離。優點是結構簡單,不需要內燃機引擎、水冷系統、傳動組合、變速箱和自動換檔等等昂貴的複雜裝置,價格理應大幅降低。

但是由於西方資本想要維持暴利,便以新奇不實的廣告,洗腦消費者,把簡單的電動汽車的售價,訂得比傳統的內燃機引擎汽車更高,吸引了一些不瞭解汽車,追趕時髦的消費者。終於中國的雷丁汽車暴出了真實的成本,以一萬美元上下的售價,推出不同品牌的汽車,首先發難。

請看中國的雷丁汽車(Levdeo)的網頁(人民幣定價)
https://newcar.xcar.com.cn/price/pb186/

中國生產的電油混合車與目前市場上的電油混合車大不相同。市場上的電油混合車裝有兩套動力系統,內燃機引擎動力與電力馬達動力,結構更加複雜,成本更加昂貴,維修更加困難,它的電池不能外部充電,只能靠內燃機引擎的動力內部充電;它的優點是內燃機引擎,用剩餘的動力替電池充電,電池充滿之後,立即動用電力馬達動力,停用內燃機引擎,節省汽油。

中國生產的電油混合車只有一套電力馬達動力,外加一個特高效率的定速運轉的小小簡單的內燃機引擎,引擎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電池充電,完全沒有水冷系統、傳動組合、變速箱、自動換檔等等昂貴的複雜裝置;而且它的電池也可以外部充電,不僅僅靠內燃機引擎的動力充電,又稱雙插電動車。他的優點是你可以在任何有加油站的地區行駛,無需擔心找不到充電站,但是遇到充電站也可以直接充電,節省汽油。由於他的內燃機引擎又小又簡單又省油,成本增加不多,這真是聰明巧妙的設計。

【 恨之入骨】

中國發展的產業往往是的西方資本暴利的粉碎機,如果將來推出合理價格的電動汽車, 粉碎了日本、德國、美國電動汽車工業的暴利,歐美的西方資本暴利產業將會所剩無幾,目前只剩航空發動機、半導體,以及一些相關的軟體工產。失去了產業暴利後,人民的生活水準也逐漸滑落,難怪盎撒、西歐、猶太、日韓的資本,都對中國的工業能力恨之入骨。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vdeo

http://www.levdeo.com/zh/mengo-pro.html

當年的高學歷外省空軍人才 | 丁紹傑

成大校友不可以忘了,這批來自「空軍機校高級班」的高學歷外省軍人,他們曾是你們的教授。

「空軍機械學校高級班」是國中畢業考的,還是高中畢業考的?答案都不是,抗戰時期是大學畢業才有資格報考。

抗戰時期政府向國內及海外招募大學理工畢業生投效空軍,有的委任軍銜後馬上工作,有的先進入航空委員會主辦的「高級機械班」,接受短期專業訓練後,才委任軍銜開始工作。以上「空軍機械學校高級班」,每期都有淸華大學的畢業生報考,尤其是1944屆航空工程系的畢業生,幾乎全班投效空軍。

民國52年考上成大工管系的黃三本校友:
「我母系工管系早年在工業管理及工業工程剛起步階段,台灣根本沒有真正瞭解這領域及夠水準的教授,幸好賴有當時美軍利用二次大戰的戰爭與後勤管理,訓練台灣的空軍供應司令部用在後勤供應,當年成大工管系會嚇嚇叫,就是有大陸時代清華機械系畢業,時任空軍供給副司令的李登梅將軍教品質管制及高等品質管制,清華機械系畢業的空軍少將田長模系主任教生產管制、賽局及產業競爭相關課程,清華電機系畢業的空軍少將張璐教授教工時學,加上電機系支援教電工學,化工系支援工業化學,化學系支援化學,物理系支援物理,數學系支援微積分,機械系支援工程畫、應用力學、材料力學、製造程序、工業安全及工廠實習的教學,也才打造出當年成大工管系的深厚基礎,當年在台灣美商的電子工廠,幾乎90%的Chief Industrial Engineer都是我們工管系所包辦…。」

上文摘自《成大80,再訪青春》,文中李登梅是「空軍機械學校高級班」一期的,田長模是三期的,張璐是四期。

【台南訊】民國101年7月9日,出身空軍幼校第一期、空軍官校第二十六期畢業、曾數度駕駛U-2戰機深入中國大陸執行高空偵察任務,並深度參與台灣軍用航空自製發展歷程,被譽稱為「IDF之父」的前總統府戰略顧問華錫鈞將軍,雖已從熱愛的職場退下來旅居美國,仍心繫國內航空工業的發展,6日透過前漢翔公司董事長邢有光的幫忙,把他畢生大部分積蓄新臺幣壹仟伍佰萬元捐贈給成大作為航空工業發展基金,義行可風。

華錫鈞將軍簡介:
華錫鈞將軍,1925年生。空軍幼校第一期、空軍官校第二十六期畢業,美國普渡大學航空工程碩士、博士,哈佛大學高級管理班畢業。曾獲頒國軍寶鼎及雲麾等勛獎章二十三座、美國空軍飛行優異十字章、中國工程師學會工程獎章、普渡大學傑出校友、名列科技名人錄及世界名人錄。1948年至1964年任空軍飛行軍官,肩負台海兩岸第一線空防重任;後為黑貓中隊隊員,曾數度駕駛U-2戰機深入中國大陸,執行高空偵察任務。

華錫鈞將軍與成大的淵源,最早開始於民國59年,那時成大仍為「臺灣省立成功大學」,羅雲平博士為校長。在當時機械系系主任李克讓教授的邀請下,華將軍於59學年度在機械系研究所二年級碩士班開始授課,上學期開授「高速流動理論」之課程,下學期開授「磁性流體」之課程,教學認真,讓師生印象深刻。

朱繼岱先生來訊:
民國40-50年台灣各大學缺電機、電子教職人才,所以空軍應國家需要適時釋出人才,一時之間形成「四大皆空」,即台大、成大、交大、清大,都成了「空軍高級班」的天下!所以空軍不但保衛了國家的領空,也為國家培育了眾多的優秀人才!

抗戰時期「空軍機校」是高中畢業報考的,當時考得上大學未必考得上「空軍機校」,我父親是第一期畢業的。

我的眷村在台南水交社,我家隔一棟的斜對面,就是李登梅伯伯的家;我家正對面曾是李永炤的家,李伯伯是空軍航發中心(漢翔公司前身)主任,浙大航空畢業,一直是華錫鈞將軍的上司;我家隔壁張志明伯伯,也是清華大學畢業,長年在「成大附工」教課,退伍後在「台南亞航」工作。

另外,我家斜對面曾是果芸的家,果芸當年是空軍後勤管制中心主任,曾任國防管理學院院長、資訊策進會執行長、神通電腦公司董事長;果伯伯是空軍機校第七期畢業,這在我們眷村是輩份較小,成就最大的一位。

今年我爸冥歲一百,撰此文留念,2018年6月。

中國將是世界未來第一能源大國 | 盛嘉麟

中國並不是鈾礦豐富的國家,蘊藏量居世界第10位,生產量也是第10位,嚴重影響了中國未來大力發展核能電廠及核子武器的濳力。最近根據華南早報的資訊,中國在3,000公尺的不尋常地下深度,發現了巨大的鈾礦蘊藏,數量超過200萬公噸,把中國的蘊藏量提升12倍,居世界第一位,成為最大鈾礦國。

中國的發現顛覆了科學界對鈾礦蘊藏的理論,一般都認為鈾礦應該蘊藏在淺層的穩定的地質區域,各國目前的鈾礦都在 1,500公尺的深度以內。如果以中國的方法在全球探勘,可能全球的鈾礦蘊藏會大量發現。

如果這項發現證明屬實,中國的煤礦蘊藏已經證實是世界第四(產量世界第一),中國的頁岩油蘊藏已經證實是世界第一(僅僅試探,尙未開採),加上鈾礦蘊藏是世界第一,中國未來的煤礦、石油、天然氣、核能都非常豐富,將是第一能源大國;國運當頭,中國崛起真是擋都擋不住。

Interesting Engineering: China reportedly found massive amounts of uranium at a depth of 10,000 feet

張忠謀,忠不忠謀? | 丁紹傑

之前答應的事,本想不寫,但大家「神話」聴多了,不寫不行,缺口德的事要寫短一點,現在簡述如下:

一,晶圓代工是曹興誠的原創,當時上司張忠謀不認同,後來張忠謀用了曹的原創,並想竊佔,這是行業中大家都知道的事,最終張忠謀默認了。

二,張忠謀是台積電的經營管理人,不是創辨人。創辨人是創業時最大出力者,也是最大出資者,張忠謀沒有出資,不該自稱是創辨人。請問麻省理工學院畢業長期擔任中鋼董事長總經理的趙耀東,有自稱自己是創辨人嗎?

三,台積電與聯電「雙雄之爭」的關鍵在「聯電西進」,不論聯電的決策是否急躁,但「雙雄之爭」的聯電是被阿扁及檢調打趴的,不是張忠謀打敗的。

四,2009年,時任董事長張忠謀拍板以每股82.7元、砸62億元取得茂迪2成股權,跨入太陽能布局,但才6年時間就宣布退出太陽能廠營運,並陸續出脫茂迪股票。2015年,台積固態照明公司連年虧損,台積電認賠砍掉LED事業,以8.25億便宜賣晶電。所以比張忠謀精明的人,在台灣不少。

五,張忠謀受聘工研院院長時,現任太太張淑芬是其工研院的部屬,也是工研院化工所所長吳丁凱的夫人。故張忠謀與張淑芬頻頻在媒體上曬恩愛照片,可能是心虛吧~

張忠謀,忠不忠謀?忠謀!

核四終將公投了斷 | 郭譽申

核四的規畫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建造接近完工的2014年被封存,自始至今已糾纏40年,12月18日終將舉行「重啟核四公投」,做個了斷。

照理說,核能發電是專業的高科技,一般人了解有限,沒道理參與決定,應該由核電和能源專家來做決策。然而在選舉民主、政黨競爭之下,藍、綠兩營似乎各有專家,專家是憑專業還是政黨立場發言,令人置疑。專家的中立性既失去大眾的信任,核四的決斷就只好交給全民公投了。核四的決策影響全民的禍褔得失,由全民公投決定,看似合理,但是了解核電有限的大眾對核四投票,不是跟擲骰子差不多?只能求神明保佑,公投結果符合台灣的利益!

核四的整個建造過程一直頗受民意影響。回顧核四為何被封存?2011年日本東北地方大地震和海嘯,造成宮城縣內的福島核電廠核洩漏的嚴重事故,日本因此暫停所有核電廠的運作,間接導致了核四的封存。在福島核事故以前,台灣支持核電和反對核電者人數接近,支持者還稍多;在事故之後,反核者大幅超過了支持核電者。在此情況,當時的馬英九政府只好順應民意在2014年4月決定核四停工、封存。

核四封存的原因是,台灣民眾對福島核災的一時恐懼,加上台灣人總覺得比不上日本人的先進,日本都不能保證核電的安全,台灣何能保證核電的安全?台灣人當年的心態很不正確,根據一時的恐懼決策是不理性的,而且台灣人未必比不上日本人,近年鴻海買下日本夏普,日本拼命爭取台積電去投資設廠,都是例證。台灣人現在應該自己理性客觀的思考是否重啟核四。

民意如流水,常會隨著國內外狀況的變化而改變。現在的國內外狀況已經與核四封存時大不相同。國際上,為了抑制地球暖化,減少碳排放的呼聲響徹雲霄;很多國家於是又在建造核電廠,而日本則重新啟用因福島核災停用的核電廠。在國內,國人愈來愈了解空氣污染的可怕,癌症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榜首,而肺癌又是癌症中的榜首,肺癌的高發生率絕對與空氣品質惡化相關。燃煤、燃油、燃氣發電都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或甲烷,都不潔淨;核電於是成為不得已中較佳的選擇。(再生能源既不穩定又需要大量空間,地狹人稠的台灣只能有小比例的再生能源。)

反核是民進黨的神主牌,不論能源科技和國內外狀況如何變化,民進黨還是反對重啟核四到底。它在公投說明書上登錄的理由是:「核廢料沒處去,萬一核災,台灣『去一半』。核四當年的廠商已經解散、建照過期,生產機器的廠商已停產,核四廠燃料棒已送回美國,所以沒有可能重啟,何況它就蓋在地震帶上。」簡單說,就是核四無法完工,加上不安全。

世界上仍有很多核電廠在運作或在建造中,怎會沒有廠商能支持核四繼續建造完工?而安全根本不是問題。核四完工後、商業運轉前,當然必須通過標準的嚴格的核安查核(包括核廢料的封存或處理),不通過就不能運轉。核安查核是非常專業的工作,須由國內外專家執行,投公投票的一般民眾其實沒能力也沒道理參與。

本文全屬理性分析,而執政黨則完全訴之於民眾的直覺和恐懼:核四建建停停,既已延宕這麼久,必定不安全。雖然現在的國內外狀況有利於重啟核四,但是執政黨投入大量資源宣傳核四不安全。最後結果如何,就等投票吧。

半導體產業面臨大變局-護國神山能否持續 | 郭譽申

台積電分別在去年和今年初宣佈在美、日投資興建晶圓廠。9月底,美國商務部要求包括台積電、三星在內的主要半導體公司在11月8日前繳交被視為商業機密的庫存量、訂單、銷售紀錄等數據;儘管這項要求沒有強制性,但美國媒體報導,白宮不惜祭出《國防生產法》來逼外國業者就範。看來美國已展開重振其半導體產業的積極行動。不過,幾天前張忠謀卻表示不看好美國在地製造半導體。這些現象顯示,全球的半導體產業正面臨大變局。

今年5月,筆者就為文不看好美國政府主導投資其國內半導體產業 (參見《美國要重振其半導體產業,對全球有何影響?》),現在獲得張忠謀的背書:「美國已經回不去了,現在就算投下去1千億美元,想在美國重建有競爭力的供應鏈,最後仍會發現成本太高,欠缺競爭力。」

美國的半導體產業已經回不去了,為何台積電、三星還到美國投資?相當程度是被迫的。以投資/報酬而言,不是好的投資案,但是台積電、三星和背後的台灣、南韓政府都不敢得罪美國,於是只好掏錢支持美國重振其半導體產業。台積電的美國廠大約3年後可以量產,屆時很可能沖淡台積電的整體獲利。

美國為何要求主要半導體公司繳交被視為商業機密的庫存量、訂單、銷售紀錄等數據?美國聲稱是為了了解晶片短缺的狀況,但是卻構成不公平的競爭。這些數據顯然有利於美國的投資半導體產業,讓美國能投資於較有獲利空間的子領域;此外,若美國的半導體公司獲得這些商業機密,將很有利於其與外國半導體公司的競爭。

美國一向主張自由市場的公平競爭,自己卻濫用其政治優勢,既逼迫台積電、三星到美國投資,又要它們交出商業機密數據,反正就是吃定了台灣、南韓是美國的附庸,無能反對。美國的吃相實在太難看了,夫復何言!

美國不惜以低劣的手段損害台積電、三星,也要重振其國內半導體產業,除了商業利益考量,更重要的原因是國家安全。美國擔心,中國大陸有可能武統台灣而奪取台積電 (筆者早已預見這可能性,參見《武統的可能性提升》);南北韓有可能爆發戰爭而毀掉三星半導體公司。美國不願承擔這樣的風險,因此更要重振其國內半導體產業,以逐漸取代台積電、三星。

半導體產業由於投資金額龐大,一向常有國家政府的投資,而政府投資是為了促進科技和經濟,並不影響半導體產業的自由市場和公平競爭。現在美國的投資其國內半導體產業,卻是為了國家安全,把半導體產業幾乎變成國防工業,這勢必導致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大變局。

半導體產業變成關係國家安全的國防工業,很可能造成過度投資,未來影響半導體公司的獲利,甚至導致虧損;而且大家不再講究公平競爭,各國就是各顯神通了。台積電、三星雖然有強大的競爭力,能否抵抗美國的不公平競爭?即使能,日子絕不會像過去那麼好過。(本文未提及中國大陸的半導體產業,因為它受制於買不到光刻機,仍無法生產高階晶片。若大陸能突破此瓶頸,全球的半導體產業將更競爭激烈。)

中國發展民航飛機歷經滄桑仍待努力 | 盛嘉麟

中國1949年建國以來,雖然國家貧困,工業落後,卻有強大的國家建設計畫。 1970年國家航空工業領導小組的708工程,在上海和廣州開始研製民航飛機運10,這是中國發展民航飛機的起始。

如今2021年中國軍用民用的飛機設計,航空發動機及航空材料進展迅速,已經突破技術瓶頸,國產發動機已經服役殲20、運20,將來C919、CR929的國產發動機也都有備無患。

【放棄的運10】

中國自行研製的運10 民航機,參考了美國DC-8、波音707、蘇聯Tu-154和英國三叉戟客機,發動機則採用波音707,但是中國也在研發渦扇8(WS-8),作為未來運10 的替代發動機。製造了3架, 1980~1985年之間在全國成功試飛,包括西藏高原的拉薩,可謂雄心勃勃。

後來中國政府考慮運10 的國內市場不夠,技術落後,競爭力弱,成本及單價過高,冒然起動民航機產業,失敗風險太大。外加當時支持運10 計畫的是文革的四人幫,帶著政治因素,1986年運10 計畫全面終止。

【滄桑的ARJ21】

2002年3月,中國第十個五年計劃,開始推動中國的航空工業,由中國商飛研製支線飛機ARJ21。這是中國研製的70~100個座位的支線飛機,參考美國 DC80、DC90的設計,發動機採用通用公司的CF34發動機。

2008年7月上海首飛成功,2011年8月全部試飛完畢,2017年取得CAAC國家認證,迄今共生產了71架,其中55架已經投入成都、北京、上海等熱門航线。中國商飛在上海浦東的工廠,開建了生產線製造ARJ21,年產30架。ARJ21現有211架的訂單,600架意向備忘錄,累計24家客户,大部份是國內的航空公司,國外少量訂單來自美國,印尼,寮國及剛果。

ARJ21的生產緩慢、交貨不足,目前沒有取得歐盟EASA和美國FAA的適航認證,ARJ21只能在國內市場營運,或出口到第三世界國家。

【慘淡的C919】

鑒於中國國內民航的急速發展,估計未來20年需求8700架新飛機,價值1.5萬億美元,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民航客機。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研製C919。 C919是中國研製的150~190座位級,參考波音737、空巴320中短程窄體幹線民航客機。

2008年由中國商飛設計研製,2011年製造原型機,2017完成測試飛行。 C919的發動機是美國GE和法國Safran合資的賽峰公司CFM生產的LEAP-1C,與波音737max和空客A320neo的發動機屬同一等級。

由於美國一度威脅禁售LEAP-1C 發動機,中國商飛委託中國航發研製長江1000A發動機,預期2022~2025年通過中國CAAC的國家檢驗,長江1000A將足以替代C919目前使用的 LEAP-1C發動機。

中國希望C919盡量與外國零組件供應商合作,採用CFM國際公司生產的LEAP-1C發動機,C919的製造供應鏈盡量國際化,共享利潤,自製率維持在60%。目前C919有815架訂單,約200架意向備忘錄。首批生產的6架,完成試飛測試,取得CAAC國家認證,交付中國東航營運使用,在取得足夠的安全數據之後,C919才會加快生產線。

【中俄的CR929】

C919満足了中短程窄體幹線民航客機,中國還需要廣體遠程洲際,載客250~320的大型民航客機。 2011年中國商飛與俄國聯合飛機公司成立合資企業,中俄商航國際公司CRAIC (The China-Russia Commercial Aircraft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Limited ),開始研製CR929。2015年完成設計,機體採用50%合成材料及15%鈦金屬, 採用俄國的PD-35發動機,2021年已經開始製造首架原型機。預計2025年完成試飛,開動飛機生產線,2027年取得中國的CAAC認證及俄國聯邦民航局RFCAA的國家認證,2028年交貨營運。

CR929以波音767、777、787及空巴330、350為競爭對手,估計到2033年,全球廣體遠程洲際大客機約8,000架,中國佔1,200架,俄國只佔200架。俄國依賴中國的市場獲利,必須與中國合作。但是又顧慮PD-35發動機的設計落入中國手中,兩國的合作波折不斷。中國商飛爲CR929配套的國産35噸推力的長江2000渦扇發動機已完成核心機試驗,必要時將來可以替代PD-35發動機,中國獨立製造C929。

【中國的優勢】

中國的國內民航市場目前佔全球20%, 現有民航機3,800架,每年以5%的速率上升,2030年可達到6,000架,佔全球30%, 即使沒有歐美的適航認證,國內市場也足以支撐民航機產業。國家所佔全球民航市場的份額,也代表了適航認證的權威及話語權,如今美國FAA,歐盟EASA,中國CAAC已三足鼎立。近日美國商務部長要求中國開放波音,3000架訂單必须購買,否则對華重啟制裁,急不擇言,可見佔有國際民航市場份額的重要及優勢。

自從波音737-800max 出事以後,揭穿了美國FAA和波音在適航認證上狼狽為奸,中國首先發難,禁止波音737-800max 進出中國,不接受美國民航局FAA的執照,接著世界各國多有響應,許多國家不再依賴美國FAA的執照,譬如衣索匹亞委託法國為它執行適航認證,馬來西亞也開始獨立適航認證。從此美國民航局FAA失去了國際適航認證的霸權地位。

國際民航機發動機製造商競爭劇烈,即使美國制裁中國取得航空發動機,英國的勞斯萊斯公司RR就很想向中國提供發動機。同時中國的C919具有國際化的材料零組件供應鏈,利潤與歐美共享,有助於取得歐美的適航認證。歐美阻礙中國民航飛機適航認證終將解決,中國仍待努力。

譬如俄國民航機伊爾96的適航認證長期被歐美刁難,俄國就以不賣天然氣,威脅歐盟,最終取得歐盟EASA的適航認證。這種不合理的適航認證辦法隨著美國FAA的霸權衰落,獨立適航認證的國家增加,美國FAA及歐盟EASA必須有公平透明的適航認證程序,不能讓政治力量介入。

閒話南島語族 | 賈忠偉

考古學家以──距今約7,000年至4,700年之間位於今臺灣新北市八里區埤頭里公田聚落南方的大坌坑文化遺址來分析,在1,000年內大坌坑文化逐漸散播到整個南島語族的分布範圍,即北至夏威夷群島,東南至復活節島,西南至紐西蘭群島的三角形區域之內。學者認為大坌坑文化與大陸福建、廣東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有密切的關係。賈德.戴蒙因此直言──臺灣是南島語族(Austronesian)的故鄉,目前世界所有其他的南島語,西起馬達加斯加島上的南島語,東到復活島上的,都是由臺灣出發的祖先群帶出去的。

《民族語》基於白樂思(Robert Blust,1940~,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語言學博士)1999年的新分類,將1,256種南島語言,分為10大分支(分群),是民族語有列出語系中,語言數目第二多的語系。而臺灣原住民說的26種南島語構成其中。

就因為南島語內部,包含上千種語言;因此一部分學界參照區分生物地理區域的華萊士線(Wallace Line),將南島語分別為東、西兩大支,即大洋洲語(Oceanic,含大洋洲波里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三大群島語言,以及新幾內亞東部語言)與非大洋洲語(Hesperonesian,含馬來西亞語、印度尼西亞語、爪哇語、菲律賓語等)。臺灣原住民的語言,在語區上被歸屬為西支,但部分語言學家在與數百種南島語進行同源字鑑定與百分比計算、探求各語言之間的親疏關係後,有學者認為臺灣在南島語的源頭與擴散上具有特殊的地位,甚至有獨立為福爾摩沙支,與東西兩支鼎立的說法。

(Ⅰ)賈德.戴蒙(王道還、廖月娟譯):《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時報文化),p373~377。

(Ⅱ)維基《中文百科》之【南島語系】(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5%B3%B6%E8%AA%9E%E7%B3%BB)。

(Ⅲ)《科學人博學誌:科學探險奇兵》(科學人/2019.11.29),p122。

(Ⅳ) 詹素娟:《典藏臺灣史(二)臺灣原住民史》(玉山社),p16~17。

◆另根據《維基百科》與《百度百科》的解釋:波利尼西亞人(Polynesians)是大洋洲一系列族群的總稱,他們使用玻利尼西亞諸語言,屬於南島語系的一個分支,並居住在玻利尼西亞。即北至夏威夷群島,東南至復活節島,西南至紐西蘭群島的三角形區域,包括毛利人、薩摩亞人、東加人、吐瓦魯人、夏威夷人、塔希提人、托克勞人、庫克島人、瓦利斯人、紐埃人、復活節島人等10多個支系。以1978年的統計顯示,波利尼西亞人口總數約有90多萬人。

◆除了依據大坌坑文化遺址來判斷南島民族是如何移入臺灣的之外,也可以從山地陸稻(即旱稻)的移入路線來追蹤和推演臺灣原住民是從何移入的。目前已知,稻起源自長江流域,後來與山東起源的黍、稷一起往南方傳播,之後再隨移民進入臺灣,這個路線也許透露南島語族遷徙的線索……而從生物分類學來分析,陸稻和水稻其實是同一種(species),都屬亞洲栽培稻(Oryza sativa)。稻子既能生長在水田也能適應旱地,栽種在水田的叫水稻,種植在旱地的就是陸稻了。

根據南科文化遺址(臺灣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臺南園區各個考古遺址的統稱)挖掘到的稻米化石,大約5,000年前,臺灣史前的原住民即以旱作的方式種稻,以作為日常食用的糧食。這個農耕生活的方式,一直延續到明末清初,福建沿海一帶的漢人移民來臺,才引進「秈稻」和水田的耕種技術。

而這些經過千年環境演化,早已適應臺灣日照長度與溫度的山地陸稻,之後意外與日本的稻米品種--龜治和神力的基因混合,就孕育出適合臺灣氣候的「臺中65號」稉稻--即今日蓬萊米的祖先。

參見--《山地陸稻很有事!破解臺灣蓬萊米身世,發現南島語族遷徙線索》(https://research.sinica.edu.tw/hsing-yue-le-rice-gene-austronesian/)。

◆在追蹤山地陸稻之後,也可以從──雞、豬、狗、太平洋鼠(又稱玻里尼西亞鼠、緬甸小鼠、緬鼠,是世界上分布第三廣泛的鼠類,僅次於褐鼠,黑鼠)……麵包樹、芋頭、香蕉、構樹等70多種植物所構成的「農業包裹」來追蹤探討南島語族的遷移路徑與過程。這其中又以原生於東亞與中南半島的構樹最具代表性。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鍾國芳,透過分析──臺灣、大陸、中南半島、日本、菲律賓、印尼蘇拉威、新幾內亞及大洋洲島嶼,共計604個構樹樣本,在母系遺傳的葉綠體基因組ndhF與rpl32兩個基因間的DNA序列中,偵測到48個單倍型。其中分布在太平洋島嶼的構樹都帶有南臺灣構樹特有的單倍型cp-17,這可以證實太平洋構樹的起源地就是臺灣。而分布於北臺灣構樹的單倍型多樣性則較低,但幾乎都攜帶cp-1或cp-1衍生型的單倍型,cp-1是福建至華中一帶最常見的單倍型…由此可以推斷北臺灣帶有單倍型cp-1的構樹可能是南島語族「先祖」由福建從北臺灣登陸的證據。這樣的推論與臺北盆地五股13號鑽井中的桑科植物地質花粉出現年代,以及八里大坌坑文化遺址出土的有溝槽石拍打棒的年的相當一致,顯示構樹單倍型cp-1可能是南島語族的「先祖」、「出南中國」、「入北臺灣」的遺傳印記,而這樣的推論與近年來馬祖「亮島人」遺骸粒線體DNA分析結果也頗為一致。

此外,根據英國自然史博物館以及美國國家標本館於1959年和1964年採集自新幾內亞山區部落栽種的構樹標本,其中偵測到一株帶有cp-17、兩株帶有cp-34的構樹。由於cp-34是廣東至中南半島一代最常見的基因單倍型,最有可能源自於中南半島,暗示了「多元擴散路徑假說」的可能性。而同時發現cp-17與cp-34似乎又顯示,來自臺灣與中南半島兩股元素交會「入侵」了美拉尼西亞的新幾內亞海岸後,巴布亞人把此南島文化元素「整合」帶入新幾內亞山區,與「航海廊道整合說」不謀而合。

所謂的「基因單倍型」指的是,染色體上的DNA序列在複製的過程中偶爾會發生突變,造成了不同染色體間DNA序列的差異,這些位於同一染色體區位但序列不盡相同的DNA序列就稱為:「基因單倍型(又稱:單元型/haplotype)」。經過分析,單倍型之間的關係及演化途徑可藉由「單倍型網狀圖」呈現。染色體的某些區域中DNA中有較高的突變率,會產生較高單倍型多樣性,這些不同的單倍型隨著物種族群的消長而散布各處.而藉由分析單倍型地理分佈來檢視物種族群歷經傳播、擴張、隔離等歷史的研究領域,稱為親緣地理學。

參見──《科學人博學誌:科學探險奇兵》(科學人/2019.11.29),p121~125。

◆人類首次運用語言來解決民族起源問題,其實是從印歐語系(Indo-European languages)的研究開始的。早在十六世紀,人們就已察覺歐洲所使用的義大利語、凱爾特語、日耳曼語以及波羅的語、斯拉夫語,與遠在印度所使用的所謂「雅利安語」存在著相似性。英國的威廉•瓊斯 (William Jones)爵士在1786年第一個提出這些語言可能有共同的祖先,這就是所謂「印歐語系假說」……

臺灣的原住民在語言上是屬於南島語族,南島語系是西元1,500年之前世界上分佈最廣的語系,現在世界上講南島語的人口超過兩億,散佈在北到臺灣,西至馬達加斯加島,南至紐西蘭,東達復活節島之間的廣大地域。1600年,荷蘭商船在馬達加斯加島進行補給之後,一路航行至印尼,他們發現馬達加斯加島民所說的話與馬來語極為相似。後來學者又進一步發現西玻里尼西亞語也同馬來語類似。到了1838年,Wilhelm von Humboldt提出了馬來--玻里尼西亞語(Malayo-Polynesian)一詞,來統括分佈於島嶼東南亞與太平洋地區的語言。1906年,奧地利學者Wilhelm Schmidt提議以Austronesian(意為南方島嶼)一詞取代原先的馬來‧玻里尼西亞語……

有關南島語系的起源問題,臺灣的地位相當重要,因為有不少學者主張臺灣及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是南島語系的早期起源地,特別是澳洲的考古學者貝爾伍德(Peter Bellwood,1943~)。其他的語言學家也多有贊同此說者,如Robert Blust(白樂思)認為在大約西元前4,500年的時候,原南島語(Proto-Austronesian)分化為臺灣和馬來--玻里尼西亞語(MalayoPolynesian),臺灣可能是南島語的起源地,至少非常接近這個起源地。澳洲語言學者Darrell Tryon則推測最早的南島語起源於華南,在5,000~6,000年前遷移到臺灣,再由臺灣東南部的阿美語族群遷徙至菲律賓,並進一步擴展至馬來半島、印尼及大洋洲。其他如Stanley Starosta(帥德樂)和Lawrennce Reid等語言學家也持近似的看法……

臺灣可能是南島語系起源地的說法,在語言學研究中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優勢的見解,但是最近遺傳學家所做的基因研究中,卻提出不同的觀點。像中國大陸的──宿兵與金力等學者就南島族群男性的Y染色體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東南亞才是南島民族的發源地。不過,看似較為「科學」的DNA分析也有歧異的研究結論,Terry Melton的基因研究就支持「臺灣南島原鄉論」的觀點,他推測臺灣為遺傳獨立區域,環太平洋地區的南島族群極可能自臺灣擴散出去。也有學者的DNA分析結論是認為:東印尼才是南島族群的原鄉,可能的地區為婆羅洲東南部及印尼東部的摩鹿加。另外更有學者指出從DNA分析來看,原住民在臺灣的歷史不是只限於最近的6,000年,而是更久遠,甚至早於12,000年。

針對語言學與遺傳學研究結果的歧異,大家都寄望於考古學的研究成果。已故的張光直院士曾提出臺灣北部的大坌坑文化(距今約7,000~4,700年前,為臺灣新石器時代)很可能是南島民族早期所遺留的考古文化,最近焦天龍先生在張光直先生的理論基礎上,提出大坌坑文化與大陸東南史前文化在特徵上表現出很強的共性,其發源地是在大陸東南沿海地區……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臧振華以考古證據提出一種綜合性的假說──《多元擴散路徑假說》,他認為南島民族是原居於大陸福建、廣東沿海的新石器時代居民,約在5~6,000年前開始向臺灣移民,而這批抵達臺灣的南島居民主要是在臺灣獨立發展,並透過海上活動與大陸東南沿海和東南亞的人群有所接觸,而可能受到若干影響,其間也有可能偶爾有來自華南及東南亞的少數新人群移入,結果才造成了現代臺灣南島語言和文化的高度複雜性。

參見--陳健文:《語言與民族起源及遷徙的關係~以印歐語言和南島語族為例》。

澳洲學者貝爾伍德提出的《南島語族出臺灣說》,則是整合了考古學、語言學、遺傳學等資料,貝爾伍德認為南島語族的「先祖」是新石器時代活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農民,在人口增加與土地需求的壓力下,在公元前4,000年前開始向外擴張,並於公元前4,000~3,500年間來到臺灣,距今5,000年前一部分南島語族人「出臺灣」向南擴散到菲律賓北部,到了公元前2,500~2,000年間,他們迅速擴張,取代了東印尼群島以狩獵和採集維生的原住民。距今3,400年前,南島語族進入近大洋洲,而到了公元1,000年前後,南島語族已拓殖大洋洲多數島嶼。紐西蘭考古學家葛林(Robert Curtis Green)強調南島民族的複雜性,以《航海廊道整合說》闡述南島語族由島嶼東南亞「入侵」近大洋洲後,「整合」了美拉尼西亞住民(美拉尼西亞人來自非洲,在遷移的過程中,曾先後和已經滅絕的──尼安德塔人和丹尼索瓦人混血過)在地的物質與技術,「創新」形成拉匹達文化(Lapita Culture),奠定了南島語族成功拓殖大洋洲的關鍵。拉匹達文化是在西元前1600~1500年的大洋洲新石器文化。

參見──《科學人博學誌:科學探險奇兵》(科學人/2019.11.29),p122。

◆宿兵(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博士、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與金力(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生物醫學/遺傳學博士、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分析了東南亞、臺灣、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波里尼西亞地區的36個族群,共計551位男性的19個Y染色體單一核酐酸多態型(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所組成的單倍體基因型(haplotype),發現臺灣南島民族(即通稱的臺灣原住民)普遍出現的Y染色體單倍體基因型,和密克羅尼西亞、波里尼西亞普遍出現的基因型差異極大:臺灣原住民的主要型態為H6至H12(但不同的臺灣原住民族群各有不同的基因型態),密克羅尼西亞、波里尼西亞為H1、H5、H6等,而美拉尼西亞則為H1、H5、H17。但在島嶼東南亞族群中,前述兩個地區的單倍體基因型都有出現,顯示島嶼東南亞可能是這兩個地區南島族群共同的起源地……

宿兵等人在這一篇論文發表之前一年,已經檢測東南亞地區34個族群925位男性的Y染色體單一核酐酸多態型,發現中國大陸北方族群的單倍體型式較少,且都被大陸南方族群的單倍體型式所包含,因而推測現代人在最後冰河期進入東亞後由南向北遷移(Su et al. 1999)。

而金力與宿兵甫於2000年11月份在Nature Reviews發表的一篇回顧論文中,更進一步確認現代智人種(homo sapiens)「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的理論(Jin and Su 2000),他們認為:現代智人種於六萬至一萬八千年前的更新世(Pleistocene)最後一個冰河期間進入中南半島,其中一波由南往北遷移,形成現今東北亞的族群(日本、朝鮮、蒙古),另有一波則往南遷移,經過馬來西亞與印尼,並往東遷移至大洋洲。上述研究所包含的阿美、排灣、泰雅、雅美等四群臺灣原住民的血液檢體,係由1992至1996年中研院主題計畫「臺灣與東南亞南島民族的生物與文化類緣關係之研究」所提供。

這一些震撼臺灣原鄉論的資料主要來自遺傳基因的分析;但是並非所有遺傳基因的分析都指向這個結論。至目前為止,被用來探討南島族群起源地的基因資料,除了Y染色體之外,還包括紅血球血型、人類白血球抗原(HLA)、微衛星體 (microsatellite)、粒線體DNA(mtDNA)等。值得注意的是,利用不同的指標所得到的結論往往有相當大的差異……

參見--陳叔倬、許木柱:《臺灣原鄉論的震撼~族群遺傳基因資料的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