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土地銀行」為什麼會取名「土地銀行」嗎?| 賈忠偉

那是因為…中華民國政府在接收日本勸業銀行後--日本「勸業銀行」是在1897年(日明治三十年)所成立的日本本土銀行,而「勸業」兩字,日文就是「提倡實業,獎勵產業」之意。1923年(日大正十二年)正式在臺灣臺北開設第一家分店,以提供農業開墾、灌溉、水利開發之長期融資為主要業務,是當時唯一辦理不動產及拓殖金融的銀行。最初在臺之業務均委由臺灣銀行代辦,隨著業務拓展,1933年(日昭和八年)和1937年(日昭和十二年)分別在臺北及臺南興建大型銀行廳舍。

臺灣光復後,陳儀即將勸業銀行位於臺灣的5個分行改組成為──「臺灣土地銀行(Land Bank of Taiwan,臺灣土地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改組後的臺灣土地銀行仍然與日據時期的勸業銀行一樣,繼續肩負調整農業金融之責,扮演全國農、漁會信用部業務的上層銀行,不同的是,土地銀行為政府機構,肩負更為重要的責任。

臺灣光復之初,百廢待舉,要解決戰爭時期所累積的問題,只能靠時間一步一步慢慢來,在現實世界是沒有仙女棒和神燈精靈的!

悲情城市…一個媚俗、沒有考據歷史的聲光煙花秀 | 賈忠偉

從歷史事實來看,臺灣光復之初,不管是米還是糖,幾乎都面臨了產量不足,或是無法生產的困境,再加上大戰之後,必然面臨的貨幣貶值與復員(如臺籍日本兵退伍、難民返鄉)重建壓力……

●所謂的糖輸出…

臺灣光復之初,原來日據時期留下來的42所製糖工廠,其中有34所遭盟軍轟炸受損,僅存8所未受損害。當時擔任臺灣行政長官的陳儀,為了實現「工廠不停工」的承諾,兩年間幾乎讓所有製糖工廠恢復生產。1946年臺糖工廠復工後,陳儀給中央十萬噸糖,在當時發揮了保護臺灣經濟穩定的作用。因為陳儀擔心法幣會影響臺灣穩定,因此才給了十萬噸糖做為四行(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來臺人員與物資的補償…

參見 糖業文化的建構刻不容緩

●所謂米輸出…

臺灣在光復之初,會缺米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在受戰爭末期,臺灣遭到盟軍密集轟炸、日本大量徵兵入伍、海運遭到盟軍封鎖……結果造成──肥料不足、人工缺乏、水利設施遭破壞……最後導致耕地荒廢所致,再加上1945年第1期插秧期間,臺灣北部發生寒害,南部出現旱災,第二期作又遭遇颱風,致使1945年全臺稻米生產僅剩63.8萬公頓,不及1938年總生產量140萬公頓的一半,減產約54%。

中國崛起是如何辦到的?(紀念剛辭世的朱雲漢院士) | 郭譽申

中國的快速經濟發展震驚世界,很多經濟學者、政治學者都爭相研究中國是如何辦到的。中國的發展龐雜多端,要掌握到重點頗為不易,中研院院士朱雲漢出版《高思在雲》([1]),在書中簡潔清楚地指出中國成功的三個主要因素,非常中肯,令人有撥雲見日的感覺,朱院士不愧是政治學界的頂尖人物。

中國能夠迅速崛起,最獨特的優勢是它特殊的政治體制,中國從1949到1979年改革開放以前,完成了相當徹底的社會主義革命,它把土地和工業資本都國有化或集體化,這些成為改革開放之後快速發展的資本。一個貧窮的國家開始發展經濟,最大的困難是缺少資金,窮國的人民只能勉強糊口,政府和人民都沒有餘錢可以投資基礎建設。中國因為都市土地都是國有,地方政府靠「土地批租」,即轉讓土地使用權,就能籌措到發展基礎建設的資金,而且隨著都市的發展繁榮,土地批租的價格會水漲船高,於是能籌措到更多的資金,進行更大規模的建設。此外,中國建立了非常強的國家意識,能夠把資源集中使用在最需要的目標上,而其政治體制的動員能力非常強,可以達到社會最底層,因此執行力非常強。

中國非常大,大可能是巨大的負擔,也可以是巨大的優勢。中國善用它地大人多的優勢,是它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首先,大才能夠有「規模經濟」,有些關鍵產業沒有規模是沒辦法發展的,例如台灣不可能建立高鐵產業,中國有市場和規模,已經打造出世界一流的高鐵產業,近年開始外銷到其他國家。其次,大市場有磁吸效應,世界的前五百大企業幾乎都搶著進入中國,希望搶占成長市場的有利位置,在這種狀況下,中國有談判籌碼,要求外資答應某些對中國有利的條件,例如移轉某些技術或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等。其三,因為大,中國產業可以建立完整的產業鏈,內部就能形成「垂直分工」,先利用沿海的有利條件,等沿海的成本升高,再遷向內陸,像接力賽一樣,延長經濟成長的高峰期。

中國快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它充分掌握「後發優勢」,中國的改革開放大量引進先進國家的資本,採用和借鑒先進國家成熟的計劃、技術、設備、以及與其相適應的組織結構,但可以視情況跳過先進國家當初發展的某些階段,特別是在技術方面,因此進步可以非常非常快。例如,在一些偏遠地區建置有線電話可能很困難,於是一舉跨入建置無線與數位通訊;中國的傳統金融服務業還沒有充分市場化,但是網路金融卻已經達到世界前列。中國一開始是模仿,現在逐漸能夠創新,掌握後發優勢和全球化,先成為「世界工廠」,現在再成為「世界市場」。

雖然中國現在的經濟總量仍低於美國,其每年的經濟增量已經超越美國,取代美國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的火車頭,而上述的三項優勢仍然持續,因此中國被看好,還會繼續中高速成長相當長的時間,成為所謂的「新常態」。

[1] 朱雲漢《高思在雲:一個知識份子對二十一世紀的思考》遠見天下文化,2015。

                                                                                     

“中國式現代化”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 | 謝芷生

自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歷經康梁變法、辛亥革命等努力,不斷尋求富國強兵、救亡圖存之道。百多年來,多少仁人志士為此拋頭顱灑熱血,寫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足資後人緬懷效法。

西方工業革命後,積累了豐厚的資金與技術,他們挾其船堅炮利到處掠奪、擴張。十九世紀的中國與日本同受西方強權威脅,於是雙雙尋求自救之道。日本1868年開啟了明治維新的序幕,隨1889年頒佈君主立憲的憲法後,遂告一段落。明治維新後,日本前後於1894-1895年甲午戰爭,以及1904-1905年日俄戰爭中戰勝了中國與俄國,奠定了世界強國的地位。較之日本,中國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尤其歷史文化悠久深厚,要實施現代化,必須固有文化、制度騰出空間來,接納新的文化、制度進入中國。

筆者經常思索,為什麼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戊戌變法等一系列現代化的努力,卻一再失敗呢?其中固有種種因素,但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文化根基深厚,不如日本歷史文化淺,包袱輕,要放下,吸收新事物不難。是重要原因。

中國從1894/95年甲午戰爭起,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止,被現代化後的日本,整整欺負了五十年。而今日本雖已不敢明目張膽地直接侵犯中國,但借助美國的勢力,仍在釣魚島,甚至臺灣問題上挑釁中國。蕞爾小國的日本,在歷史上長期扮演著中國的小徒弟,竟敢爬到師父頭上來“拉屎拉尿”,此令中國人情何以堪?中國能不奮發圖強,加速致力國家的現代化嗎?

談到現代化,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仿效歐美、日本等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這個觀念,長期以來無人提出過異議。中國從清末起,就不斷有大批留學生到西方學習,戰前主要是歐洲的德、法等國和近鄰的日本,戰後則漸改為去美國留學為主。基本上哪個國家富強先進,就往哪個國家去學習。日本雖不如歐美先進,但因文化相近,距離不遠,清末、民初到日本留學的人也不少。臺灣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幾乎一半以上都去了美國。

中國必須走現代化的道路,幾乎是整個民族的共識,無人會提出異議。然而最近中共在其二十大上卻首次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主張,不但提出了現代化,還強調了中國式,而非西式,更不是日式、美式的。這有何新意呢?既然如此,中國還需要再派遣留學生赴歐美、日本留學嗎?學術,尤其是自然科技,本無意識形態、國界的區分,在誰手裡就為誰服務。然則何以還要強調“中國式現代化”呢?

戰後美國,通過吸納外國留學生去美國留學的政策,囊括了來自世界各國最尖端的人才,為美國的發展、富強效力。人才比金子還珍貴。文革後的大陸提出,科技是最大的生產力,從而提高了知識份子在國家社會中的地位。他們的地位提高了,待遇改善了。此不但吸引了海外中國知識份子回國,還吸引了不少外國科技人才到中國服務,這頗像美國戰後“楚材晉用”的做法。

科技猶如工具,本無意識形態與國界的區分。戰後的美國就是利用了此一觀念,吸收各國人才為其效力,出謀獻策。通過此一政策,美國確實快速地強了大起來。不幸的是,美國強大後,尤其成為超級獨霸後,卻利用其實力欺壓剝奪較落後的國家、地區。這其中當然也包括了那些留在美國,為美國服務的外來族裔的國家和地區。

最後,容筆者嘗試對中國式的現代化下個定義。首先,中國式的現代化,不是資本主義的,更不是帝國主義的,那是有害無益,不足取的。它必須是社會主義的,立足于中國的現實與國情,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服務的。其次,它是為世界和平,人類的共同發展服務的。         

習家軍不重視經濟、搞不好經濟? | 郭譽申

中共的二十大剛閉幕,世界各地跟中國有關的股票多有不小的跌幅。如何解讀?二十大選出的政治局常委都與習近平關係密切,被稱為習家軍。習家軍應該會比現在的執政團隊更忠實地執行習的意志,而習被評斷為重視國家安全超過經濟,因此中國未來的經濟不被看好,導致中國概念股大多下跌。習家軍真不重視經濟、搞不好經濟嗎?

習被評斷為不重視經濟、搞不好經濟,大約有三方面的因素。其一,習堅持動態清零和封城的抗疫政策。動態清零比全面躺平抗疫哪個對經濟傷害大,很難說。對於被封城的城市,其經濟損失是很大,但需要封城的城市總是少數及短時間,而其他的大部份地方,大部份時間都少有疫情,經濟活動可以正常運行,因此總的看,動態清零未必比躺平抗疫對經濟傷害大(更別提後者的很多染疫者可能有後遺症,影響其生產力)。譬如台灣現在是躺平抗疫,每天仍有幾萬確診染疫,自然造成很多人不敢上餐廳聚餐,難免影響經濟;而大陸沒封城的大部份地方,確診染疫數極少,人們自然可以正常上餐廳聚餐。

躺平抗疫與動態清零可說是自由與生命的取捨。除了中國實行動態清零抗疫,所有其他國家幾乎都實行躺平抗疫。美歐先進國家已經染疫死亡太多人了,非要在經濟上扳回顏面不可,因此堅稱,動態清零比躺平抗疫對經濟傷害更大。但經濟數據卻不支持這說法,譬如:中國今年前三季的經濟增長是4.8%、0.4%和3.9%,美國前三季的經濟增長是 -0.9%、-1.6%和2.6%,而美國的通膨比中國高得多。

其二,習近平信仰社會主義,實行共同富裕、消除絕對貧窮、戳破房地產泡沫、打破網路平台壟斷市場等等干涉自由經濟的政策。美歐一般認為資本主義的自由經濟比社會主義更有利於經濟發展,因此不看好習家軍未來的經濟政策。其實自由經濟會導致嚴重的貧富不均,習以社會主義政策,調整資本主義的自由經濟,短期雖然不利於大企業和股市、房市,長期卻有利於均衡穩定的經濟發展。美歐的批評真是短視啊!

其三,習的二十大報告著重國家安全多於經濟發展,因此習家軍被評斷為不重視經濟。獨霸世界多年的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戰、科技戰、輿論戰等,企圖全面壓制中國的崛起。中國面臨這樣巨大的威脅和挑戰,習著重國家安全是必然的,卻不表示他不重視經濟。影響國家安全最主要的因素不就是經濟實力嗎?有經濟實力,才能有軍事實力,才能有國家安全。習家軍怎會不重視經濟?

美、台媒體宣稱,習家軍不重視經濟、搞不好經濟,大半是例行的唱衰中國,加上一向偏愛資本主義而看扁社會主義。這能造成中國概念股的短期下跌,卻改變不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

中國經濟成長到頂了? | Friedrich Wang

《德國之音》以及《法蘭克福時報》前兩天有一篇報導說,中國的經濟成長是不是已經到達了一個高峰?言下之意就是指中國的經濟成長,未來不可能再像過去一樣如此高速前進。但是同一時間這兩家媒體也承認,德國對中國的投資在最近這三年屢創新高,並沒有受到疫情的影響。

如果以最近這30年的曲線來看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在最近這5年之內的確是明顯趨緩。當然,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疫情,但是更重要的原因還是與整個全球的景氣,以及中國大陸本身的產業結構必須進行調整有關。簡單說,中國的經濟是與整個世界的經濟與市場趨勢加以連動,不可能有完全例外的表現。

中國大陸以龐大而且廉價的勞動力,在80年代之後的30年之間創下了可觀的成長。隨著中國大陸城鎮化在2010年代之後逐漸完成,居民的儲蓄率日漸增加,1980年代中期之後出生的大陸人基本上都在比較寬裕的生活中成長。這使得過去那一種完全靠著低廉的工資來維持的製造業必須要轉型。

最近這20年中國大陸的高科技產業,包括手機、通訊設備、精密機械、汽車、航空等等都有很好的進展,在世界各領域中都佔有一席之地。大陸的產業升級與轉型或許目前還不能說完全成功,但是總的來說仍然取得很好的成績。但是因為中美貿易戰,美國對中國大陸進行的各種封鎖與制裁,的確對中國大陸的產業升級發生了一定的負面效應。

這篇報導最後很清醒地指出:世界各國應該要注意,如果中國的產業升級最後並沒有達到目標,那麼經濟發展陷入瓶頸,導致國內社會動盪的結果,就是北京有可能對外使用武力來轉移內部壓力。

事實上,中國的30多年來快速成長給東亞各國都帶來很好的外溢效應,一定程度上也帶動了東亞地區的成長。對於中國大陸的經濟繁榮,東亞各國家與地區應該用持平的眼光觀之。相反的,歐美國家在東亞地區掀起了軍備競賽,製造彼此之間的矛盾,才真的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

比較當前的中美經濟 | 郭譽申

最近媒體時常報導中國大陸的經濟狀況不佳,包括抗疫的清零政策損害經濟、房地產商資金斷鏈留下很多爛尾樓、長江流域出現罕見的高溫旱災造成缺水缺電等等。當下的中國經濟是不好,然而今年全球都籠罩在高通膨和經濟不振的陰影下,中國的經濟算差嗎?讓我們比較當前的中美經濟。

首先看看今年的經濟數據。中國第一、二季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率分別是 4.8% 和 0.4%,上半年總體經濟增長2.5%。美國第一、二季的GDP成長率分別是 -0.9% 和 -1.6%,上半年的總體經濟增長尚未公佈,但連兩季經濟負增長,上半年必定也是負增長。中國的經濟數據雖然比過去差,但是比美國仍然好蠻多的。

大陸在年初設定的全年經濟增長目標是5.5%左右,而上半年實際實現的經濟增長僅2.5%,確有很大落差。這大約是媒體關注報導的主要原因。大陸第二季的GDP成長率只有 0.4%,主要是因為包括上海在內的一些城市抗疫封城所導致。大陸過去的抗疫表現太優異、環境仍很乾淨,不像歐美老弱病之人多已染疫犧牲,而活著的人很多曾染疫、有抗體,因此大陸仍須堅持封城清零政策,以免瘟疫蔓延全國,很可能造成幾十萬、上百萬人染疫死亡。無論如何,以幾個百分點的經濟損失換取挽救幾十萬、上百萬人的生命,還是非常值得的。

大陸經濟走弱的另一主因是房地產產業的大幅降溫。大陸的一些房地產商,如著名的恆大集團,的債務相對於其資產是太高了,形成有危害的經濟泡沫,因此自去年開始,大陸政府對這些房地產商收緊銀根,不再放貸,以避免它們繼續擴大債務。這些房地產商急需現金償債,於是挪用了其預售屋建案的購屋民眾的繳款,但是卻不繼續其建案,而形成爛尾樓。爛尾樓損害購屋民眾的權益,當然需要合理的解決,然而大陸主動戳破其房地產的經濟泡沫,卻是好事,經濟泡沫消除了,其經濟發展才能更健康、更上層樓。

今年上半年美國經濟負增長的原因顯然是高通膨,以及為了對抗高通膨的加速升息。為何有高通膨?首先,過去兩年世界各國都大量印鈔發錢,以拯救被疫情重創的經濟,尤其美國竟增加印發了約4萬億美元作為紓困之用,自然造成貨幣貶值和高通膨(參見《自說自話,加印鈔票,荒腔走板的國家》)。其次,美國主導北約東擴,壓縮俄羅斯的安全空間,導致俄羅斯發起俄烏戰爭,造成國際能源和糧食價格的高漲,推高通貨膨脹。

俄烏戰爭對於國際能源和糧食價格的影響,對中、美應該是差不多的。然而中國的通膨遠比美國低,由此可知,美國高通膨的主因是它前兩年的印鈔紓困,而俄烏戰爭只是次要的原因。美國的抗疫政策不僅造成百萬人民染疫死亡,還導致高通膨和經濟負增長,真是一無是處!

今年全球經濟普遍不振,中、美也不例外。中國上半年經濟增長2.5%,仍優於美國的負增長。中國經濟的走弱是為了降低疫情的蔓延,減少人民染疫死亡,以及戳破房地產的經濟泡沫,都有其追求的目標和合理性。長江流域的高溫旱災,是無法預料的黑天鵝,其影響有多大,目前還難以評估。

河南村鎮銀行和爛尾樓停繳款事件有多嚴重? | 郭譽申

自4月中起,大陸河南省的4家村鎮銀行的一些存戶發現,他們從線上存款通路無法提款,他們不是河南居民,想到河南當地去抗議及提款,卻發現其健康碼無端變成「紅碼」而無法自由行動。事情於是爆發成為令人矚目的新聞。

另一方面,最近大陸至少有20個省的150個預售屋建案淪為中途停工的「爛尾樓」,導致很多購屋民眾集體拒絕繼續繳付工程款 (有些媒體稱此為停繳房貸是不準確的,房屋完工交屋後才有房貸),對銀行和房地產商形成巨大壓力。

河南村鎮銀行和爛尾樓停繳款,這兩事件有多嚴重?是否可能危及大陸的金融穩定?

首先,河南村鎮銀行事件當然有嚴重的弊端,銀行多半已被掏空才會付不出存戶的提款;村鎮銀行屬於金融,跟防疫用的健康碼管理風馬牛不相及,竟有辦法更改存戶的健康碼,這當然是濫權,表示村鎮銀行與防疫單位有勾結。村鎮銀行屬於縣市層級,受省的監督,四家村鎮銀行發生這樣的弊案,河南省難辭其咎,必須追查到底。

河南村鎮銀行事件是弊案,但是影響不大。村鎮銀行是農村的社區銀行,規模相對小,旨在為當地(縣)的農民或企業工廠提供金融服務,以促進中國農村的經濟發展。大陸的村鎮銀行達1641家,覆蓋1306個縣(市、旗)。河南的4家村鎮銀行出事,只占很小比例,應該只是個案。自7月15日起,河南省已經開始墊付5萬元(人民幣)以下小額存戶的提款。此事件看來不需中央介入就能逐漸平息。

爛尾樓停繳款事件比河南村鎮銀行事件嚴重得多,不過不是新案,是去年中爆發的,包括恆大集團在內的一些房地產商的債務危機的延續 (參見《中、美有債務危機?恆大如何?「現代貨幣理論」解惑》《恆大危機溯源》),因此不必大驚小怪。這些房地產商的債務相對於其資產是太高了,形成有危害的經濟泡沫,大陸政府因此對這些房地產商收緊銀根,不再放貸,以避免它們繼續擴大債務。這些房地產商急需現金償債,於是挪用了其預售屋建案的購屋民眾的繳款,但是卻不繼續其建案,而形成爛尾樓。這樣當然損害購屋民眾的權益,導致他們拒絕繼續繳款並群集抗議。

爛尾樓停繳款事件同時發生在20多個省,表示大陸的預售屋建案的資金管理有漏洞,而必須加以改進,以保證預售屋的建造與購屋民眾的繳付工程款同步進展,而不能任意挪用購屋民眾的繳款。所幸這次事件,在有關部門和房地產商等的迅速處理下,多個呈現停頓的預售屋建案,有的已經恢復施工,有的則迎來復工的消息 (參見《淡化爛尾樓風暴 中國央行官媒:多個樓盤復工》)。看來事件應該能夠逐漸平息,就算有部份房地產商撐不下去而倒閉也不是壞事。

像恆大這類債台高築的房地產商,過去一年已賣掉不少資產,並且勉強償還了不少債務。這對於企業本身和一些利害關係人,包括購屋民眾,都不好過。然而這是消除經濟泡沫的必然過程,並且還會持續一段時間。經濟泡沫消除了,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才能更健康、更上層樓。

大陸面板產業登上巔峰 | Arthur Kao

當年許文龍是對的,看清產業未來發展趨勢。2009年11月,鴻海集團的群創光電宣布與奇美電合併,群創為存續公司,更名為奇美電,奇美許家與鴻海集團為大股東。2019年7月,奇美集團認賠賣出19.6萬張群創股票,處分金額僅14.35億元,實際認列損失高達32.35億元。

中國大陸從輕工業、重化工業到高科技產業的幾乎所有民生產業,掌握托拉斯經營思維,先以國家資本集中補貼重點初創產業的研發生產環節,並提供國內市場保護措施形成良性孵化循環,再藉由舉國之力助推一帶一路大戰略,佈局海外市場准入破口,逐步以「價格破壞」提供高性價商品的方式,蠶食鯨吞國際市場橫掃全球,用白菜價搶進原有高端科技產品市場份額,不斷擠壓先進和中端國家同業的生存空間。臺灣、日、韓的面板產業存亡史,只是其中一個例子。

2021年全球經濟不景氣,但是中國大陸的面板產業卻一路扶搖高歌,收入規模創下了歷史高位。尤其在上半年,顯示面板的市場供不應求,價格也持續上漲,以至於全年整個行業的收入規模高達1366億美元,增長了18.2%。

2021年也為大陸面板產業的持續突破奠定了根基。根據統計顯示2021年,大陸本土企業的面板出貨量佔據了全球60%的市場,台灣、韓國和日本的出貨量分別是21.4%、11.5%和6.3%。

更重要的是,面板行業的收入規模排名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大陸本土的京東方以2193億元的收入位居全球第一,TCL華星光電的營業收入達到881億元,位居全球第四,排在三星顯示和LGD之後。台灣的友達和群創分別排名第五和第六,收入分別是835億元和789億元,這也是TCL華星光電首度超越友達和群創。

這意味著,大陸的面板雙雄,已經全面超過了台灣的面板雙雄,對台灣的面板產業完全形成了規模壓制。

企業內有(中共)政黨組織,如何? | 郭譽申

在中國大陸,中型以上的企業內部多半都有共產黨的政黨組織。被一些人批評為,中共無所不在的極權控制私有企業。這樣的批評有道理嗎?要探討這問題,應該先撇開中共,考慮企業內若有政黨組織,合法嗎?能做什麼?利弊如何?

企業內有政黨組織是指,一個企業內的部份員工可能同屬於某一政黨,這些同黨的員工以黨的名義組織起來,並推舉出(或許根據黨內資歷)一位或多位領導人,來領導這些同黨的員工,在企業的本職工作之餘,執行政黨的工作,以及這些員工本身在乎的任何事務或活動。

在任何國家,企業內的政黨組織都是合法的,只要這個政黨是合法的。政黨都希望其黨員是有組織的,而不是一盤散沙,企業內的政黨組織提供政黨一種組織黨員的方式,是一般政黨所樂見的,卻未必做得到。譬如,有些政黨的組織原本就很鬆散,根本不知道企業內那些員工是黨員;企業的本職工作已經很繁重,使身為黨員的員工可能沒意願再去執行政黨的工作。

國營企業的經營高層都由執政者或政府派任,通常自然形成並領導企業內執政黨的黨組織。當執政者政黨輪替時,國營企業的經營高層一般都會大幅更換,形成企業內新執政黨的黨組織,而前執政黨的企業內黨組織可能繼續存在,但比較消聲匿跡。

在實行政黨政治的國家,由於政黨的競爭,執政者或政府派任國營企業的經營高層時,一般都會優先考慮與執政黨的關係,而經營專業反而是其次的,因此損害國營企業的經營績效 (這是台灣國營企業績效不佳的主要原因)。

中國大陸實行黨政合一的制度,執政者或政府派任國營企業的經營高層時,不需顧及政黨競爭和政黨輪替,自然優先考慮其經營專業,因此有益於國營企業的經營績效。

私有企業與國營企業不同,其經營高層與執政者或政府沒有法定關係。即使其內部有(執)政黨組織,此政黨組織與經營高層沒什麼關係,因此對企業經營沒什麼影響力,最多有一些監督的功能。亦即,當私有企業的作為違法或違反國家政策時,企業內的政黨組織可以提出反對意見或向執法機關提出檢舉。其實個人員工本就可以監督企業,不過企業內的政黨組織對企業的監督比個人員工更加有力。

批評大陸以企業內的中共黨組織控制私有企業,是惡意的抹黑。私有企業內的中共黨組織沒有任何經營企業的法定權力,如何能控制企業?大陸現在是依法治國、從嚴治黨,共產黨沒有權力處置私有企業,最多只能向執法機關提出檢舉,由執法機關決定企業是否有違失。這樣跟所謂的民主國家其實是類似的。

大陸的某些私有企業還刻意在企業內部成立共黨組織的部門,以便和政府打交道,可說是企業公關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