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重油的巨型船舶,比一般汽車排放更多的硫與氮氧化物,這些都是造成海洋酸化的罪魁禍首,會威脅魚場與海洋珊瑚的生長。為了保護環境,由國際海事組織(IMO)在2018年所訂立之船用燃料低硫限制,已自2020年起正式施行,船舶燃料含硫量許可值從原本的3.5%,必須減降至低於0.5%;再者,IMO另又於波羅的海地區、北海地區、北美地區以及美國加勒比海地區,分別劃設四個「排放放控管區域」(Emission control area,ECA),係以上述海域週邊國家的限硫規範為依憑,而訂立更為嚴格限制的尺度,特別規定進入ECA的船舶,其燃料含硫量不得超過0.1%。而且,IMO還表示不排除於日後在全球海域劃設出更多的ECA,而按造船、航運業等相關業界的推判,容以在地中海海域劃設全球第五個ECA,具有最高的可能性。
為了符合新上述環保法規,航運業界的應對方式,係採取於其船舶加裝脫硫洗滌器(Desulfurization scrubber)之裝置,或直接改採使用低硫燃油(Low-sulfur Marine Gas Oil,LSMGO)乃至含硫量極低的液化天然氣(Liquefied Natural Gas,LNG)等燃料。或是開發新世代的能源,比如生物混合燃料、氫氣衍生燃料、甲醇燃料、生物液化天然氣等技術。
當年中國駐印軍軍直屬部隊,有一支迫擊砲團(特砲團),這是由化學兵部隊(當年稱為:學兵部隊)所整編而成的戰鬥部隊,這支部隊後來再改編為--獨立步兵第1團(The 1st Chinese Separate Infantry Regiment)並納入「火星突擊隊」編制內,成為與「麥瑞爾突擊隊」一樣的中美混編的戰鬥部隊。
為什麼會在6月14日舉行閱兵典禮呢?第一,雖然美國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的1949年8月3日,才正式由美國國會以《63 Stat.492號》聯合議案,將6月14日正式制定為國旗日(Flag Day),但其實早在1916年的5月30日,就已經由美國第28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Thomas Woodrow Wilson,1856~1924)宣告每年的6月14日是官方的國旗日,到2014年,這節日已經由美國總統歐巴馬簽署擴大為「國旗日和全國國旗週」(Flag Day and National Flag Week,2014);第二,1942年1月1日,有26個國家政府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共同簽訂《聯合國共同宣言(Declaration by United Nations)》,而在羅斯福總(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882~1945,即小羅斯福)的強力主導下,將美國國旗日6月14日訂為聯合國日,並發文(希望)各國要同步慶祝,因此才有了以上兩次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閱兵典禮(遊行)。只是羅斯福總統因病在1945年4月12日過世,聯合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48年才正式宣布設立,為了紀念《聯合國憲章(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生效三周年,聯合國日因此由原來的6月14日改為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