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美軍艦軍機險些相撞 | 郭譽申

本月3日美軍飛彈驅逐艦「鍾雲號」穿越台灣海峽時,一艘中共軍艦從鍾雲號左舷位置,突然橫切到鍾雲號前面,两艦距離僅約150碼,迫使鍾雲號減速避免發生碰撞。上月底在南海上空,一架美軍RC-135偵察機正開展例行任務,迎面而來一架中共殲-16戰機,先是遠遠觀察,然後突然加速往前衝,掠過偵察機近旁,使偵察機受亂流干擾,機身搖晃。

對於中美軍艦軍機險些相撞,美方一貫指責,中共軍艦軍機的舉動不專業、不安全,是咄咄逼人的挑釁行為。恰在新加坡參加「香格里拉對話」的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對這問題則反問,「為什麼這些問題都發生在中國領空和領海附近,而不是其他國家?」,宣稱這是因為「中國的軍機和軍艦從來不會到其他國家的領空和領海附近去做所謂的航行霸權」,暗批美軍頻繁迫近中國的領空和領海,還說「最好就是我們各國管好你自己的軍艦,管好你自己的飛機」。

中美軍艦軍機的行為都不違反國際法,而且國際法根本約束不了中美這樣的大國強國。這樣的行為確實危險,但因為沒開火,不會引起戰爭,卻有可能造成軍艦軍機的損傷和人員的傷亡,譬如2001年就發生南海撞機事件。既危險,為何双方要這麼做?

美國一向派遣軍艦軍機不時到其他國家附近,或者抵近偵察、或者耀武揚威,前者是蒐集情報,後者是彰顯覇權,就像黑道老大要不時秀肌肉,才能使僂儸欽服跟從。多數國家實力有限,受到美國這樣的覇凌是無可奈何的,但是國力蒸蒸日上的中國不願接受覇凌,於是尋求反制,既不想開火造成戰爭,就只能製造軍艦軍機相撞的危險,藉以逼退美國的軍艦軍機。双方的行為都不是軍艦軍機的獨立行為,而是受上級長官的指揮,或至少默許。

中國敢於製造軍艦軍機相撞的危險,藉以逼退美國的軍艦軍機,因為中國有地利的優勢。假使中美軍艦軍機相撞,必定是在中國的領空和領海附近,中國比美國更便於救援,而美國甚至需要求援於中國,就像南海撞機事件時,美國軍機迫降於海南島。此外,若軍艦軍機相撞,造成人員的傷亡,對中國是美國覇凌到家門口來,必定全國同仇敵愾;但美國人可能質疑,既無戰事,軍艦軍機何必跑到千里之外,覇凌其他國家,卻造成人員的傷亡?

美國為了彰顯覇權,使盟國欽服跟從,有需要派遣軍艦軍機到其他國家附近耀武揚威。中國不願接受美國的覇凌,於是製造軍艦軍機相撞的危險,藉以逼退美國的軍艦軍機。双方都有其動機,因此中美軍艦軍機險些相撞的事件很可能持續發生,除非中美的關係能夠大幅改善。這類事件是中美關係惡化,双方一連串互相挑釁行動的一部份。

談談中外史料中的平滿納會戰|賈忠偉

遠征軍制定會戰的目的是希望能在平滿納佈置一個口袋陷阱,將日軍主力引入並進行圍殲作戰,如果平滿納會戰能按照計劃進行,遠征軍就不會發生後來倉促退入野人山的悲劇…甚至英軍如果能守住馬圭與東敦枝的右翼,應該就不會有後來的仁安羌戰役…即使發生最糟糕的狀況──平滿納會戰失敗,也不會出現後來一路兵敗如山倒的情況,緬甸情勢我認為不會那麼悲慘。

【圖片摘自──呂牧昀、袁梅芳:《中國遠征軍:滇緬戰爭拼圖與老戰士口述歷史》(青森文化),p69。】

(一)如何將日軍引入平滿納

◆遠征軍紀錄:

其中負責欺敵與吸引日軍的是由廖耀湘率領新22師,他們利用斯瓦至平滿納多為隘路的地理條件,各部交替掩護,經過兩週不斷的戰鬥,逐步的將日軍主力逐步吸引到第五軍主力在平滿納的口袋設伏區。

◆日軍紀錄:

新編第22師及裝甲兵團,位於我第55師團之正面,在利用各村落逐次進行抵抗,並向平滿納(賓文那)方向後退中。

第五軍之右翼依託在英印緬軍,左翼依託在第六,作為緬甸北部防禦之中堅,企圖堅守沿平滿納(賓文那)──曼德勒道路之地區,鑑於平滿納(賓文那)附近之戰略價值,將力求長期確保。(根據空中偵察,發現平滿那南側之線及該地西方高地上有陣地)

參見──《(44)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緬甸攻略作戰》(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p492。

(二)右翼英軍在平滿納的表現

◆遠征軍紀錄:

負責掩護中國遠征軍右翼,駐防於伊洛瓦底江一帶──即馬圭(Magway,或譯為馬魏)、東敦枝(Taungdwingyi)一帶的英、緬軍則早已喪失鬥志,4月17日,只跟日軍第33師團一接觸就潰散而後撤,再加上原有駐於曼德勒的預備隊──新38師兩個團被史迪威給調至仁安羌(「仁安羌」在緬甸語為:油河之意,當地有中南半島最大的油田,又翻譯成:「燕南揚」)解救被圍的英軍,只剩114團留駐曼德勒,在沒有足夠兵力可以填補缺口的情況下,使得平滿納地區中國遠征軍的右翼完全暴露給日軍。

◆英軍紀錄:

斯利姆將軍(1891~1970,或譯為:史林姆)在:《反敗為勝:斯利姆元帥印緬地區對日作戰回憶錄(1942~1945)》書中委婉寫道,他在英緬印第1師從馬圭往仁安羌方向北移後,原本計畫棄守東敦枝,派出一支分遣隊在北面大約25英哩的納茂(Natmauk),去掩護英緬印軍與曼德勒之間的交通線,並讓英緬印第17師主力通過主幹道前往馬圭。這樣一來,就可以切斷追擊英緬印第1師的日軍交通線,並從後面攻擊日軍,但計畫遭到亞歷山大將軍(Harold Alexander,1891~1969)──不願意做任何可能會對中國遠征軍造成不利影響的事而做罷!在遠征軍於4月18日凌晨放棄平滿那會戰而往被北撤後,英緬印第17師也隨之撤出東敦枝轉往馬圭、仁安羌……。

參見──威廉•約瑟夫•斯利姆(萊桑卓譯、甄銳審校):《反敗為勝:斯利姆元帥印緬地區對日作戰回憶錄(1942~1945)》(民主與建設出版社),p62~66。

◆日軍紀錄:

(一)第17英緬印師及第7機械化旅軍在伊洛瓦底江畔與日軍第55師團之正面,正在敗退中。

(二)第1英緬印師,似已從同古方向轉進至伊洛瓦底江方面。

(三)英緬印師相繼吃敗仗,已喪失鬥志,今後可能無力大事抵抗。

參見──《(44)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緬甸攻略作戰》(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p493。

(三)遠征軍放棄平滿納會戰之後的戰局變化

◆遠征軍紀錄:

在危急時刻,參謀團團長林蔚提出兩種意見:(a)繼續平滿納會戰,努力擊破敵軍一路,以解危局;(b)徹底脫出包圍圈,一舉退守曼德勒東北,再增調兵力,重新部署作戰。因為電話不通,於是林蔚星夜派代表到飄背通知羅卓英。史迪威與羅卓英思考再三,原則上同意林蔚的第二種方案。可是在具體戰術上,他們又不同意退到曼德勒東北的方案,而是決定將防線放在平滿納稍北一點的梅提拉(Meiktila,位於緬甸中部城鎮)一線,繼續準備曼德勒會戰。但這個方案遭到杜聿明的反對。他認為,這個計畫的結果,是將第五軍、第六十六軍分佈於長達300公里的平曼公路上,既不能攻,也不能守。杜聿明的看法是,要麼在平滿納打下去,要麼退守東枝、眉苗,「我不同意這樣分散兵力,被敵人各個擊破」。相持不下,又時間緊迫,最終杜聿明還是服從了羅卓英。4月18日凌晨,羅卓英正式下令放棄平滿納會戰,4月20日,平滿納陷落。

參見──

(Ⅰ)黃道炫:《緬甸戰役蔣中正、史迪威的失敗責任》(《抗日戰爭研究》2001 年第 2 期)。

(Ⅱ)郭榮趙:《從珍珠港到雅爾達~中美戰時合作之悲劇》(中國研究中心),p95~96。

(Ⅲ)《(44)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緬甸攻略作戰》(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p493、502。

◆日軍紀錄:

兩翼部隊──右翼隊(第55師團步兵第143聯隊基幹)、左翼隊(第55師團步兵第112聯隊基幹)於18日夜再接近敵人,翌19日拂曉,右翼隊擊破西南都附近之敵後繼續進入平滿納北側,而左翼隊亦大致到達該線,但此時,平滿納市區已無大部隊存在,乃於同日15:30完成市區之掃蕩工作。

師當面之敵,據判斷為第96師之第286團,第278團及新編第22師之一部。

該敵無意堅守平滿納,經小戰鬥後撤退,但之後遇到從西唐河東岸北進之第18師團,在吉洞干附近遭受更大之打擊。

參見──《(44)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緬甸攻略作戰》(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p495~496。

(四)結論:

3月31日杜聿明擬定命令,決定將第五軍分為──「阻擊、 固守、機動」三兵團,分別以新22師、第96師、第200師擔任「以阻擊兵團逐次阻擊消耗敵人後,以固守兵團吸引於平滿納附近,待其膠著以機動兵團轉取攻勢,將敵夾擊包圍於平滿納附近而殲滅之」。4月7日,史迪威在遠征軍高級將領參加的會議上向蔣提交平滿納會戰計畫,並獲批准。10日,由羅卓英正式予以發佈。其作戰設想是:利用斯瓦至平滿納的隘路預設縱深陣地,逐次抵抗優勢敵人的攻擊;在誘敵深入我陣地內尚未立足時,兩側埋伏部隊配合正面部隊一舉反擊消滅敵人。計畫明確應在4月15日前結束作戰。平滿納會戰進行了十多日,單從局部的戰鬥看,遠征軍作戰是積極的,也達到了遲滯敵人的效果,但從全域戰略看,平滿納會戰未達到擊垮敵人的目的,且最後由於西線英緬軍的後撤(4月17日)及東線防線(伊洛瓦底江防線)的瓦解而不得不隨之撤退,遠征軍的戰略目標再次受挫。

另外如文中所述,唯一的預備隊、原駐於曼德勒的新38師被史迪威抽調至仁安羌,在沒有補充兵力的支援下,平滿納戰役只能被迫放棄。而最為悲慘的是──之後一連串的倉促後退導致的野人山悲劇。

參見──

(Ⅰ)黃道炫:《緬甸戰役蔣介石、 史迪威的失敗責任》(《抗日戰爭研究》2001 年第 2 期)。

(Ⅱ)郭榮趙:《從珍珠港到雅爾達~中美戰時合作之悲劇》(中國研究中心),p95~96。

談談平滿納會戰的英軍撤離右翼,可能導致會戰失敗的問題 | 賈忠偉

【馬圭(Magway,或譯為馬魏)、東敦枝(Taungdwingyi)、平滿納(Pyinmana)三地的相對位置圖──圖片來源:Google Map】

【早在第200師於3月底退出同古後,平滿納就成了盟軍抵抗日軍北犯的戰略要衝。杜聿明因此制定了「平滿納作戰計畫」,國軍計畫由第五軍主力將日軍主力──第55師團吸引至平滿納附近山地。爾後,駐守緬東之第六軍(面對日軍第18師團)、西路之英軍向平滿納靠近,形成口袋合圍態勢,一舉集殲日軍主力,進而收復同古、乃至仰光,計畫明確應在4月 15日前結束作戰】

大陸網友金米團在《東敦枝沒有羅生門,平滿納會戰英軍沒有暴露遠征軍的右翼》一文中寫道--在平滿納會戰前,英軍並未如國軍戰史紀錄所寫,擅自撤離東敦枝而導致會戰失敗……

我不知道金米團有沒有當年英軍在緬甸佈防的完整資料,所以才會下出那種似是而非的標題與結論,因為當時計畫「平滿納會戰」時的右翼英軍,除了佈防於東敦枝的(英緬印)第17師外,還包括佈防在馬圭的(英緬印)第1師,這兩地均位於緬甸馬圭省內,最重要的是──兩地需結成一線,才有能力防衛平滿納戰場的右翼……當然就距離來看,東敦枝的戰略位置的確是高於馬圭的,但兩地互為依託,缺一不可……

實際上在會戰準備前,兩地英軍早就被日軍攻擊而陷入完全隔離的狀態,最糟糕的是──英緬印第1師在遭日軍襲擊後就從馬圭往仁安羌方向北移,之後日軍主力便繞過孤立的東敦枝,除了繼續追擊移往仁安羌的英緬印第1師外,也將英緬印第17師隔離在東敦枝周邊。這等於讓在平滿納地區佈防的中國遠征軍失去了可以「完全依托」的右翼,而這就是國軍戰史中所寫的──「失去右翼英軍的將可能導致平滿納會戰的失敗。」的原因!

當然整個會戰的失敗也不完全是英軍撤離的責任,當時負責左翼的暫編第55師因防線過長──以營、連為單位分散配置在毛奇、保拉克、南帕、羅衣考、棠吉、他希、黑河等地──而遭日軍第56師團衝散,再加上唯一剩下的預備隊,駐防於曼德勒的新38師主力(113與112團)被調往仁安羌參與解救英軍的任務,如此一來,在中路平滿納準備會戰的中國遠征軍第五軍,不僅左、右兩翼都處於沒有掩護,還有被敵人截斷後路、包圍殲滅的危險。

斯利姆將軍(1891~1970,或譯為:史林姆)在:《反敗為勝:斯利姆元帥印緬地區對日作戰回憶錄(1942~1945)》書中委婉的寫道,他在英緬印第1師從馬圭往仁安羌方向北移後,原本計畫棄守東敦枝,派出一支分遣隊在北面大約25英哩的納茂(Natmauk),去掩護英緬印軍與曼德勒之間的交通線,並讓英緬印第17師主力通過主幹道前往馬圭。這樣一來,就可以切斷追擊英緬印第1師的日軍交通線,並從後面攻擊日軍,但計畫遭到亞歷山大將軍(Harold Alexander,1891~1969)──不願意做任何可能會對中國遠征軍造成不利影響的事而做罷!在遠征軍於4月18日凌晨放棄平滿那會戰而往被北撤後,英緬印第17師撤出東敦枝轉往馬圭的時間,應該在4月19日左右。

參見──威廉•約瑟夫•斯利姆(萊桑卓譯、甄銳審校):《反敗為勝:斯利姆元帥印緬地區對日作戰回憶錄(1942~1945)》(民主與建設出版社),p62~66。

不同於英軍的自述,在日軍的紀錄中:

第17英緬印師及第7機械化旅軍在伊洛瓦底江畔與日軍第55師團之正面,正在敗退中。

第1英緬印師,似已從同古方向轉進至伊洛瓦底江方面。

英緬印師相繼吃敗仗,已喪失鬥志,今後可能無力大事抵抗。

參見──《(44)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緬甸攻略作戰》(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p493。

稍微談談遼寧號的燃油 | 賈忠偉

根據大陸網路資料來分析,屬於傳統動力(非核動力)的遼寧號需要利用燃料油產生高溫蒸氣,從而對氣輪的葉片進行推動航母之航行。而航空母艦的油耗是和航行速度是相對應的,以遼寧號公布的規格來分析,如果按照18節的航行速度航行,也就是約每小時行駛33公里,24小時內能夠航行約800公里,每百公里耗油約50噸來看。當遼寧號使用最快航速──每小時32節航行時,計算下來每百公里耗油就高達100噸,滿載排水量達67,500噸的遼寧號最大載油量約8,000噸,在最大載油量狀態下,遼寧號航母能夠航行約16,000公里遠。

而遼寧號目前使用的為380標號燃料油,燃料油又稱重油(或鍋爐油),由於重油具備價格便宜(重油比柴油便宜很多)、閃點高(重油的閃點在180~330℃,更加的安全)和燃燒持久(重油是原油提取汽油、柴油後的剩餘重質油,其特點是分子量大、黏度高、燃燒持久)的特點。所以重油是常規動力航母和軍艦的主要燃料來源。

380標號燃料油是從原油中提煉剝離柴油、汽油後所剩下的油(廢料),它跟瀝青一樣黏稠,冷卻之後,人可以在上頭行走。這種油主要由碳氫化合物、少量硫磺、無機化合物組成,比重約0.82~0.95,熱值約每千10,000~11,000Kcal/kg,熱值越大燃燒的溫度也就越高,航行速度也能更加穩定。這種燃料油的優點是分子量大,粘度比較高,主要應用於中型、大型船舶、大型蒸汽輪機,而遼寧號航母的動力由四台總功率高達14.9萬千瓦,烏克蘭TB-12蒸汽輪機提供(8個鍋輪)。重油價格約一噸3,380元(人民幣/2017-2018年的資料)左右,遼寧號一次最多能夠加入約8,000噸的重油,預計一次性加滿約2,700萬元(人民幣),基本上3~4天就需補充一次油料。

重油僅供遼寧號行駛使用,但是在每次行駛之前還要攜帶150噸左右的柴油,這是由於重油很濃稠,在使用前,必須要先使用柴油發動將重油加溫溶解後才能成功燃燒,達到巡航的目的。150噸的柴油又需要耗費100萬元(人民幣)左右,而且每次停止冷卻後又需要十個小時的時間來恢復動力,這也是遼寧號一旦啟動就不會輕易停下來的重要原因,畢竟停一次就要耗費百萬(人民幣)。看到這可能會有人好奇了,為什麼遼寧號不採用易啟動的柴油呢?最直接地答案就是──因為燃料油比較便宜,在正常情況下燃料油的價格約柴油的一半,傳統動力航母加油量大,每加一次柴油的錢就足夠加兩次燃料油,而燃料油本身就是航母和軍艦最常用的燃料,尤其是航母的造價已經很昂貴了,因此航行的時候能夠用便宜的燃料當然最好。

但不是加滿了燃料油就能順利啟航,因為除了航母本身需要的燃料油,搭載的艦載機也需要加油。遼寧艦可搭載艦載機約40架到50架,其中包括戰鬥機、直升機和預警機,以J15飛鯊艦載機為例,飛鯊艦載機的單個空重約17.5噸,最大的起飛重量約32.5噸,每小時耗油約2.08噸。艦載機最大的內油(內部燃油滿載)約9噸,艦載機需要經常進行起飛訓練,每次訓練耗約5噸,艦載機使用的燃油和航母的燃油不同,是專用的航空燃油,價格約5,000元(人民幣)每噸,一次飛行訓練就要3.5萬元(人民幣)左右,50架就需要175萬元(人民幣)。此外,遼寧號的保養維修費也很高,其中搭載的J15艦載機維護費每小時按萬元計算,每天維護3個小時就要3萬元,還有其他直升機、預警機的維護。航母維護費更高,每小時約10萬元,按照每天3個小時的維護時間來算,一天最少要30萬元。

從遼寧號航母燃料、維護費用來看,現代戰役更多情況下就是金錢的戰役,需要有龐大的經濟實力做後盾,這還不包括航母上人員的薪資、吃飯、要用到的費用支持,曾經有人大致估算過遼寧號航母全年所需要的費用投入,約每年30億(人民幣)。

使用重油的巨型船舶,比一般汽車排放更多的硫與氮氧化物,這些都是造成海洋酸化的罪魁禍首,會威脅魚場與海洋珊瑚的生長。為了保護環境,由國際海事組織(IMO)在2018年所訂立之船用燃料低硫限制,已自2020年起正式施行,船舶燃料含硫量許可值從原本的3.5%,必須減降至低於0.5%;再者,IMO另又於波羅的海地區、北海地區、北美地區以及美國加勒比海地區,分別劃設四個「排放放控管區域」(Emission control area,ECA),係以上述海域週邊國家的限硫規範為依憑,而訂立更為嚴格限制的尺度,特別規定進入ECA的船舶,其燃料含硫量不得超過0.1%。而且,IMO還表示不排除於日後在全球海域劃設出更多的ECA,而按造船、航運業等相關業界的推判,容以在地中海海域劃設全球第五個ECA,具有最高的可能性。

為了符合新上述環保法規,航運業界的應對方式,係採取於其船舶加裝脫硫洗滌器(Desulfurization scrubber)之裝置,或直接改採使用低硫燃油(Low-sulfur Marine Gas Oil,LSMGO)乃至含硫量極低的液化天然氣(Liquefied Natural Gas,LNG)等燃料。或是開發新世代的能源,比如生物混合燃料、氫氣衍生燃料、甲醇燃料、生物液化天然氣等技術。

主要污染資料參見──陳文樹:《天然氣動力船之興起,以及日本近期研造功能優異的該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臺船季刊/第41卷/第1期/109年6月),p15。

說說一些抗戰時期化學兵的歷史 | 賈忠偉

當年中國駐印軍軍直屬部隊,有一支迫擊砲團(特砲團),這是由化學兵部隊(當年稱為:學兵部隊)所整編而成的戰鬥部隊,這支部隊後來再改編為--獨立步兵第1團(The 1st Chinese Separate Infantry Regiment)並納入「火星突擊隊」編制內,成為與「麥瑞爾突擊隊」一樣的中美混編的戰鬥部隊。

1945年(民國34年)4月,「火星突擊隊」之475步兵團(團長伊斯特布魯克上校/Ernest Easterbrook,為史迪威的女婿)之一部進駐中國貴陽花溪、124騎兵團(團長湯馬斯˙希維/Thomas J.Heavey上校)之一部進駐昆明,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軍在華作戰司令部所轄的唯一一支地面作戰部隊。

而同年6月,獨立步兵第1團之一部在仰光,代表中華民國參加了慶祝盟軍奪回緬甸的勝利閱兵大典。

渦扇15發動機量產換裝殲-20戰鬥機 | 盛嘉麟

渦扇15發動機三年前就不斷有研製成功的傳言,只是或真或假,不敢論斷。傅前哨是 1968年入伍,1977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空氣動力學專業,現為空軍航空雜誌社副編審。我長期看他的言論,屬於確䥣可信的名嘴。

渦扇-15批量生產,殲-20終極版本性能昇華,戰略意義非常重大【傅前哨】

其實發動機的研製應該是動態的,三年前我們就聽到有渦扇15裝機殲-20戰鬥機的傳言,那也是事實,不過那是測試的動態過程,尚未量產,空軍也尚未決定全面裝機殲-20。現在傅前哨講的是渦扇15發動機已經拉出生產線量產,空軍已拍案全面換裝殲-20,這是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而且根據傅前哨所言,渦扇15發動機還零星的勝過F22的普惠F119,這也是正常的後發優勢。發動機靠時間技術的累積,一旦中國到達今天這樣的科技能力,未來新的研發改進,就會進入井噴的狀態,說不定和高鐵、造船、盾構機、起重機 … 一樣領先世界。

譬如說尚未露臉試飛的轟-20,可能用上渦扇15或渦扇18的強大發動機,可說如虎添翼。美國的重型戰略轟炸機 ,從原本老舊的B1,計劃用兇猛的B2替代,可是B2造價超過24億美元,外加天價的保修維護。美國空軍買了21架,已摔了一架,財力不堪負荷,於是另外研製了廉價大幅縮水版的B21,造價超過7億美元。而中國的轟-20是媲美B2打造的,因為後發優勢,功能略略超過B2,造價僅僅4億美元,各方面功能更是遠超過輕型縮水的B21。

很明顯21世紀美國的戰略轟炸機以輕型的B21為主力,而中國以略優於B2的轟-20為主力,引起美國主要智庫的巨大憂慮,因為美國用不起B2,大多擱置,不知如何處理。今年,2023年,轟-20必然露面試飛,將成為世界重型戰略轟炸機的霸主。

至於俄羅斯的16架圖160重型戰略轟炸機已經是1980年代的老設計,功能類似美國退休淘汰中的B1轟炸機。俄羅斯目前正在研發改進的是圖160M2,由於經費及人才的頹勢,進展有限。

雖然已經80歲,我們仍屬幸運的世代,見證了許多中國崛起的畫面。

通國陸軍速成學校並非保定軍校的前身 | 賈忠偉

早期很多紀錄都稱「通國陸軍速成學校(原「北洋陸軍速成學堂」)」為「保定軍校」之前身,但劉鳳翰教授在他所寫的:《蔣中正學習陸軍經過》一文中則指出,這是遭到毛思誠(1873~1940,蔣中正的早期啟蒙老師和機要秘書)誤導所致。

因為──「毛思誠在民國15年(1926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一書中,談到『通國陸軍速成學校』,即『保定軍官學堂』是也。以至於後人多以此為本,跟著錯記下去,也就是說──『陸軍速成學堂』為『保定軍校的前身』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兩校除皆在保定(府)外,並無任何實質關係。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直隸總督駐保定,使得許多現代新式軍事學堂都設在保定,比如──北洋行營將弁學堂、 練官營、參謀學堂、測繪學堂、北洋新軍速成學堂、北洋陸軍師範學堂、軍械學堂、經理學堂、軍官學堂(即陸軍大學前身)……等。

保定軍校的設立是在民國成立之後,北洋政府陸軍部為了培養陸軍基層軍官,在1912年6月,決定將前清陸軍兵官學堂改為陸軍軍官學校,1912年7月3日,陸軍部將校址移至保定原陸軍速成學堂內,這就是後來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賭徒性格帶給台灣的困境 | Friedrich Wang

美國又公布了所謂的兵推結果。跟前幾次差不多,不外乎是說台灣狀況很危險,隨時有可能發生戰爭,一旦開戰美國將無法對台灣持續進行補給。其實這些都只在表達一件事而已:請趕快掏錢買我的東西,越多越好。

好吧,我們的貓女王可說死心塌地跟著美國,所以會有今天這個局面只能說是台灣人的共業,但是之前購買的大量軍火,很多都沒有交貨,甚至已經拖了三年以上,這一點美國方面什麼時候出來給個說明?因為烏克蘭戰爭重要,所以台灣就不重要?

實際上就算買的這些東西都交貨了,就能夠扭轉兩岸的軍事失衡嗎?客觀地說,如果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力,包括駐日、駐韓、駐菲律賓、甚至關島的美軍願意傾全力與中國大陸為台灣對決,應該還是可以在台灣一片焦土的情況下將共軍擊退。美國如果自己不願意出手,那麼這場戰爭對台灣來說是沒有什麼機會的,就算每一家都發一把自動步槍,每個警察局都有托式飛彈、刺針飛彈,這場戰爭也只是徒增死傷。但是,兩個都擁有核武的大國,基本上不會直接交戰。台灣的政客是不是完全不懂這個道理?

佩洛西去年跑到台灣來,帶來最大的禮物就是讓海峽中線從此之後不復存在。中國大陸的導彈從我們頭頂穿越,飛機與艦隊直抵台灣的海岸線,肉眼可及。實際上敵機臨空,導彈飛過,台灣政府負責的做法應該是要響起防空警報,並且警告民眾才對。結果,是裝作若無其事。真的出事的時候,讓人不堪設想。

歷史上的例子太多了,以前講過很多,這裡都已經懶得講:以小搏大不是沒有機會,但是要清楚了解自己與對方的狀態,並且願意在和平當中找尋生存空間。台灣剛好相反,李登輝時代是押注在中國大陸必然崩潰,民進黨主政是押注在美國天下無敵,這種賭徒性格帶給台灣的就是今天這樣的困境,無可自拔。

早在2019年底左右,筆者就在這裡不斷地說2022到2027這五年將是台灣生存的關鍵年,如果沒有妥善的兩岸政策,並且在中美之間找到平衡點,台灣將會非常危險。現在看起來,正一步一步向前邁進。你可以怪中共,但是你不能不正視這個問題。

中國駐印軍在印度新德里參與美國國旗日與聯合國日慶典|賈忠偉

【在紀錄上,中華民國駐印軍(遠征軍)的新38師與新22師,曾分別在1942年(民國31年)6月14日與1943年(民國32年)6月14日,各派一個排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在印度新德里參加聯合國國旗日日閱兵典禮(遊行)。當時挑選參與閱兵儀式的條件是──身高在170公分以上,年輕體健,能說簡單英語更好。

為什麼會在6月14日舉行閱兵典禮呢?第一,雖然美國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的1949年8月3日,才正式由美國國會以《63 Stat.492號》聯合議案,將6月14日正式制定為國旗日(Flag Day),但其實早在1916年的5月30日,就已經由美國第28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Thomas Woodrow Wilson,1856~1924)宣告每年的6月14日是官方的國旗日,到2014年,這節日已經由美國總統歐巴馬簽署擴大為「國旗日和全國國旗週」(Flag Day and National Flag Week,2014);第二,1942年1月1日,有26個國家政府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共同簽訂《聯合國共同宣言(Declaration by United Nations)》,而在羅斯福總(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882~1945,即小羅斯福)的強力主導下,將美國國旗日6月14日訂為聯合國日,並發文(希望)各國要同步慶祝,因此才有了以上兩次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閱兵典禮(遊行)。只是羅斯福總統因病在1945年4月12日過世,聯合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48年才正式宣布設立,為了紀念《聯合國憲章(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生效三周年,聯合國日因此由原來的6月14日改為10月24日。

第一次參與美國國旗日與聯合國日閱兵儀式的是由新38師王東籬少校擔任領隊,馮皓如上尉擔任閱兵排排長,共52位官兵參加。

1943年6月14日的聯合國日,擔任閱兵排長的則是時任新22師第65團團長、身高190公分以上的李定。李將軍隨政府來臺後曾任第十軍軍長兼馬祖防衛司令部第二任司令官(58.08.12~60.07.16)與政委會主委。(註)照片為第一次參與美國國旗日與聯合國日的新38師官兵】

【1942年(民國31年)6月14日,中國遠征軍(駐印軍)派出新編第38師一個排的官兵,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參加在印度新德里舉辦的盟軍國旗日閱兵典禮2!由於當時僅為一般慶祝遊行典禮,因此沒有後來宣稱的各國閱兵隊伍之比賽排名等活動與紀錄】

【中華民國國史館內收藏的──美國將國旗日6月14日訂為聯合國日之檔案公文,簽署發布者為當時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先生】

(註):參見──《抗戰時期滇印緬作戰(一)~參戰官兵訪問紀錄(上)》(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印),p276~277、230~231。

1947年1月8日在東北的張麻子溝戰役中,第113團遭東北民主聯軍一縱伏擊,最後導致第113團全軍覆沒,團長王東籬陣亡。

李定將軍,本名定一,湖南永興(郴州市)人。1914年(民國3年)9月5日生,先後畢業於陸軍官校步科11期、美駐印高級戰術班2期、陸軍參大3期、實踐學社聯戰班及高級兵學研究班等軍事學府。他於抗戰期間,因勇猛善戰,被盟軍譽為「森林戰楷模」、「陣中之虎」。根據《國軍外島地區戒嚴與戰地政務紀實》記載,李將軍曾任第十軍軍長兼馬祖防衛司令部第二任司令官(58.08.12~60.07.16)與政委會主委。

這次大陸的環台軍演如何? | Friedrich Wang

在花蓮外海發出兩聲音爆的是殲20嗎?兩岸的官方都沒有正式的加以證實,只有一些側面的消息流出。但是否為這款號稱中國大陸的第五代戰鬥機其實真沒有那麼重要。

真正有軍事上意義的,是航艦戰鬥群公開進入台灣東部海域,並且進行大規模演練,因為這代表過去國軍所設想的作戰正面已經完全顛倒。如果兩岸開戰,那國軍就要考慮是不是事先封鎖北部海面以及巴士海峽?否則一旦讓中國大陸的艦隊進入台灣東部海域的作戰位置,那恐怕就將更為被動,想要反制就為時已晚。

這次中國大陸的環台演習,不但海上的規模是空前,也基本上暴露了未來可能的作戰模式。實際上比去年那些飛機或者導彈衝過海峽中線要有意義太多,但是民間反而沒有比上次受到更多的震動,甚至於表現得有些消極麻木。這種消極麻木,實際上會比過度緊張還要更危險。

美國這次對中國大陸的大規模環台軍演,恐怕對其政治意義是心知肚明,主要還是針對蔡英文在美國與麥卡錫見面。美、中共管台灣的時代已經逐漸地過去,中國大陸將台灣問題內政化,台灣周圍海域領海化,已經是非常明確了。美軍雖然派出尼米茲戰鬥群在附近做相對的監控,但是行為比過去更加克制。也許,許多人會問北京是否會解讀為美國默許中國大陸達到上述的目標?那恐怕就要看接下來美國在台海周邊會不會也有所動作。

對岸重新開了十幾座直航機場,但一個月不到又進行大規模演習。這代表中國大陸未來對台灣的政策依然是「軟的更軟,硬的更硬」,和與戰兩手策略的基本調性不變。但是作為一個觀察者,我依舊認為今年到明年仍然是和平小氣候,但往後隨著台灣大選結束,對岸會有什麼更積極的作為或動作那就在未定之天了。

至於台灣方面,貓女王集團除了幾張拙劣的作秀照片之外,基本上拿不出什麼東西。如果一旦兩岸發生重大變化,這些人大概只能呆若木雞?所以,我們能做的也只有誠心拜拜,以及把該準備的先準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