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實行黨政合一的政治制度,共產黨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既要黨內民主,又要黨內權力的集中,而實現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形式是集體領導。共產黨從上到下各階層的領導者都不是個人,而是一個委員會,重要決策須由所有委員議決(多數決),因此形成集體領導。委員會的召集人通常稱為書記,一般是最有威望的主要領導者,但議事時,書記與其他委員的權力一樣,只有一票,並且沒有權力撤換其他委員。(大陸的黨政制度請參考《簡單搞懂大陸的黨政制度》) 很多人認為中共獨裁,缺少制衡。集體領導就是一種制衡,綜觀中共歷史,集體領導時常是有效的制衡機制。
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於1921年,第一任的最高領導人是領導創黨的陳獨秀,當時的領導集體包括陳獨秀、張國燾、李達三人。1923年共產黨進入與國民黨合作階段,1927年蔣介石突然「清黨」,殺害許多共產黨人和親共產黨的國民黨人。共產黨受到重創,陳獨秀因此在中共的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受到批評而隨即去職。創黨的最高領導人並沒有獨裁的絕對權力。
1927年至1937年之間是第一次國共內戰,照理戰時很需要權力的集中,但是共產黨一直是集體領導,張國燾、李維漢、周恩來、李立三、張太雷、瞿秋白、王明、博古、毛澤東、項英、張聞天等(此名單多半不完整而有遺漏)都曾進入最高階層的領導圈,但是多數時候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最高領導人。十年之間,出現這麼多的最高階領導人,可見領導權的競爭和制衡。
1935年「長征」中的共產黨在貴州遵義召開中央政治局的擴大會議,毛澤東被補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成為最高領導圈的一員。此後毛的卓越政治和軍事才能逐漸讓同志折服,到1945年,共產黨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毛正式成為黨的最高領導人。瀕臨消滅的共產黨在毛澤東的領導之下,順利度過抗日戰爭,隨後擊敗國民黨而奪得政權。共產黨雖然是集體領導,但是毛的功勞太大,人人都信服他,因此毛在世時實際沒有任何制衡力量,令人感覺共產黨像是獨裁體制。(以毛的無比功勞和威望,任何政治體制恐怕都不可能制衡他!)
毛澤東去世之後,共產黨的集體領導重新發揮功能。華國鋒(1976-1981)、胡耀邦(1981-1987)、趙紫陽(1987-1989)先後擔任黨的最高領導人,但是他們的威望和見識不足,因此最重要的決策多取決於最有威望的鄧小平。集體領導是多數決,當多數委員都信服鄧,支持鄧的決策,最高領導人必須遵行。這是正確的管理模式,鄧小平年紀太大,不可能掌管日常的黨政事務,由較年輕的最高領導人掌管日常黨政事務,而由鄧掌握國家的大方向,是適當的分工。大陸的「改革開放」就是這樣開始而有成的。
回顧中共的歷史,集體領導很有競爭性。毛澤東的權力獨攬是不可能再現的例外,而毛之外的最高領導人,都受到不少制衡,很多甚至無法順利完成其任期,如華國鋒、胡耀邦、趙紫陽,以及毛以前的許多最高層領導人(但幾乎都全身而退,不會為政治競爭而流血)。政治有競爭和制衡是好事,中共的最高領導人其實比很多國家的總統受到更多制衡,例如美國總統川普撤換了不少高階閣員,而習近平是無權這樣做的,撤換大陸的高階閣員需要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才行。有些人戲稱習為「習皇帝」,或許是不了解中共的制度,或許是有意的抹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