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民主集中制的誤解-中共選舉為何很少反對票? | 殷正淯

偶然間看到陳文茜對二十大(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的批評,她的意思大概是說,那些黨代表就只是投票機器,沒有自己的自主意識,不會獨立思考,因此很少反對票。

我認為陳文茜和很多人根本不懂什麼是民主集中制。在大陸,針對黨代表大會要討論的內容,早在會議開始前很久就在各階層的黨組織內討論了。然後再將這些內容上報到黨中央,在黨中央的各組織內相互協商討論。這些討論的過程中,可能會相互批判,針鋒相對,但取得一個共識後,大家就所形成的共識達成一致的決議,最後在全國黨代表大會上形式表決通過。

這是為什麼整個黨代表大會都是同意票,沒有反對的原因。不是說這些過程沒有人反對,而是反對的意見在協商的過程中已經求同存異了,所以在大會上沒有什麼需要反對。就全黨貫徹執行。執行的過程中若碰到什麼問題,會在每次定期的黨代表會中再進行討論,然後修正。

在大陸,常常會針對某些問題進行排查、摸底。這個名詞感覺起來不是很好聽,但實際上就是各黨組織在針對某些問題收集民意資料,將這些意見、建議等數據,從基層逐級上報,於是在市、省等黨部彙整,經過市、省黨部的討論,調研之後,再往中央提交,在中央進行最終的討論。現在還可以透過大數據作為各黨組織討論的依據。

所謂的民主,只要是能貼近民意就是民主政治,黨代表也是從基層選舉出來的,並不全是領導拍腦門決定的。不去好好了解共產黨的制度,只是靠著在台灣惡搞的經驗胡謅,不是笨就是壞。

中共集體領導的制衡 | 郭譽申

中國大陸實行黨政合一的政治制度,共產黨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既要黨內民主,又要黨內權力的集中,而實現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形式是集體領導。共產黨從上到下各階層的領導者都不是個人,而是一個委員會,重要決策須由所有委員議決(多數決),因此形成集體領導。委員會的召集人通常稱為書記,一般是最有威望的主要領導者,但議事時,書記與其他委員的權力一樣,只有一票,並且沒有權力撤換其他委員。(大陸的黨政制度請參考《簡單搞懂大陸的黨政制度》) 很多人認為中共獨裁,缺少制衡。集體領導就是一種制衡,綜觀中共歷史,集體領導時常是有效的制衡機制。

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於1921年,第一任的最高領導人是領導創黨的陳獨秀,當時的領導集體包括陳獨秀、張國燾、李達三人。1923年共產黨進入與國民黨合作階段,1927年蔣介石突然「清黨」,殺害許多共產黨人和親共產黨的國民黨人。共產黨受到重創,陳獨秀因此在中共的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受到批評而隨即去職。創黨的最高領導人並沒有獨裁的絕對權力。

1927年至1937年之間是第一次國共內戰,照理戰時很需要權力的集中,但是共產黨一直是集體領導,張國燾、李維漢、周恩來、李立三、張太雷、瞿秋白、王明、博古、毛澤東、項英、張聞天等(此名單多半不完整而有遺漏)都曾進入最高階層的領導圈,但是多數時候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最高領導人。十年之間,出現這麼多的最高階領導人,可見領導權的競爭和制衡。

1935年「長征」中的共產黨在貴州遵義召開中央政治局的擴大會議,毛澤東被補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成為最高領導圈的一員。此後毛的卓越政治和軍事才能逐漸讓同志折服,到1945年,共產黨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毛正式成為黨的最高領導人。瀕臨消滅的共產黨在毛澤東的領導之下,順利度過抗日戰爭,隨後擊敗國民黨而奪得政權。共產黨雖然是集體領導,但是毛的功勞太大,人人都信服他,因此毛在世時實際沒有任何制衡力量,令人感覺共產黨像是獨裁體制。(以毛的無比功勞和威望,任何政治體制恐怕都不可能制衡他!)

毛澤東去世之後,共產黨的集體領導重新發揮功能。華國鋒(1976-1981)、胡耀邦(1981-1987)、趙紫陽(1987-1989)先後擔任黨的最高領導人,但是他們的威望和見識不足,因此最重要的決策多取決於最有威望的鄧小平。集體領導是多數決,當多數委員都信服鄧,支持鄧的決策,最高領導人必須遵行。這是正確的管理模式,鄧小平年紀太大,不可能掌管日常的黨政事務,由較年輕的最高領導人掌管日常黨政事務,而由鄧掌握國家的大方向,是適當的分工。大陸的「改革開放」就是這樣開始而有成的。

回顧中共的歷史,集體領導很有競爭性。毛澤東的權力獨攬是不可能再現的例外,而毛之外的最高領導人,都受到不少制衡,很多甚至無法順利完成其任期,如華國鋒、胡耀邦、趙紫陽,以及毛以前的許多最高層領導人(但幾乎都全身而退,不會為政治競爭而流血)。政治有競爭和制衡是好事,中共的最高領導人其實比很多國家的總統受到更多制衡,例如美國總統川普撤換了不少高階閣員,而習近平是無權這樣做的,撤換大陸的高階閣員需要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才行。有些人戲稱習為「習皇帝」,或許是不了解中共的制度,或許是有意的抹黑啊。

對岸的民主 | 杜敏君

李建堂:
哈哈,對岸就是一黨專政下的民主嘛,中共做到啦!

杜敏君:
不對,差別很大,中共的是民主集中制,中央的權利機關是黨的全代會。民意透過基層的黨組織,逐步向上層黨委會反映,到了中常會作成決議,再頒布下去由黨部基層黨員討論學習,然後動員民衆全力推行。
所以黨的領導不是個人專制,而是中常委的委員共治。如果未能貫徹黨的決策,仍然會受到檢討而被拉下馬來。

中共的政治體制,是具有民意基礎的,下情可以上達。若有違民意,人民可以上訪。我說的是制度如此,但是執行的是人,若是因為人的因素而有所偏差,共黨是有檢討機制的,會遭受批判,甚至在組織會議中,由被檢討者先行自我批判,如未能虛心檢討,將會被黨紀處分。

因此民主集中制是由下而上的集中起來,作成決議後貫徹下去。共產黨員是經過組織層層考驗,合格通關後,再加以組訓和思想教育,期間要研讀多少黨的理論著作,要完成多少讀後心得報告,及格後才能成為正式黨員。因此能成為共產黨的一員,本身就是一種榮譽,代表人民的意見,叫人民民主專政。

我們不瞭解共黨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站在台灣以個人主體意識的偏差民主觀念來看中共的政治體制,是有誤解的。
所以對年前人大決議習近平任期的延長,是恢復了帝制,認為是皇帝,完全錯誤。

習近平上任後,全力改革,並一日千里的快馬加鞭以科技為基礎,發展國防、經濟並注重民生的提升及兩岸關係的緩解,更重要的是「一帶一路」的亞太經濟區域的共榮,並要面對美、日兩霸的蓄意挑戰,其壓力千百倍於彈丸之地的台灣,看看台灣,搞成什麼樣子,想想大陸崛起的盛況,如果半途而廢,所有建設不是前功盡棄?
所以習近平的延長任期是中共全代會公意的推進,不是習近平的戀棧權位。

而蔡英文兩年來的吃香喝辣,酬庸親密,掏空國庫民財,中飽私囊,如過街老鼠,以帶刀拒馬、鐵網高牆拒絕民意,地方選舉大敗,民調至個位數,仍執意連任。
台灣海峽兩岸誰獨裁?誰民主?能相提並論嗎?只有天淵之別可以形容。

 

簡單搞懂大陸的黨政制度 | 郭譽申

大陸的國家政法機構包括「一府一委兩院」,一府是國務院,在地方稱為人民政府,一委是監察委員會,兩院則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一般政法機構之外,還有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央軍事委員會。

大陸國家機構的功能和台灣大同小異,它的國務院相當於台灣的行政院,人民代表大會相當於立法院和縣市議會,人民法院相當於司法院,而監察委員會相當於監察院。不同部份在於,大陸的中央軍事委員會相當於台灣的國防部,但中央軍事委員會是一獨立機構,不像台灣的國防部隸屬於行政院;大陸的人民檢察院相當於台灣的各地檢察署,但人民檢察院是一獨立機構,不像台灣的檢察署隸屬於行政院法務部;台灣的司法院有大法官解釋法律,大陸則由人民代表大會解釋法律;大陸的「一府一委兩院」和中央軍事委員會都向人民代表大會負責,高階職務都由人民代表大會投票任免。

大陸的國家元首是國家主席,國務院的首長是國務院總理,而中央軍事委員會的首長是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是三軍的統帥。國家主席類似於台灣的總統,但總統自然是三軍統帥,國家主席則未必是三軍統帥。近年大陸的國家主席都兼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過去則曾經由兩人分任這兩職務。

大陸實行「黨政合一」的政治體制,共產黨是執政黨,可以被視為國家機構的延伸和補充。共產黨在中央和各地方都有委員會,例如在中央有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共產黨的最高權力機構),在地方有省委員會、市委員會、縣委員會等等,委員會的主席稱為書記,因此有省委書記、市委書記、縣委書記等等,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主席是總書記,是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各委員會的功能在於協調統合「一府一委兩院」和人民代表大會各獨立機構,其委員多半由「一府一委兩院」和人民代表大會的領導者組成,因此各地的書記成為各地方的實質領導人,而總書記成為大陸的實質最高領導人(總書記一般兼任國家主席和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共產黨實行「民主集中制」,既要黨內民主,又要黨內權力的集中。中央政治局常委是由中央委員會委員選舉產生,中央委員會委員是由黨代表選舉產生,而黨代表則是由全體黨員選舉產生,這些選舉體現了黨內民主。這些選舉的候選名單則由上級長官或相關的主席團提出,體現了黨內權力的集中。換言之,黨員/官員的升遷取決於兩方面,長官的賞識和相關黨員的選舉支持,缺一不可。

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的選舉也類似黨內選舉,是規畫下的選舉,缺點是不夠自由開放,優點是各領域的優異人士,如勞動模範、教師模範等等,多能入選,而財力不是選舉的要件。

「民主集中制」自然導致「集體領導」。共產黨的權力在各委員會的委員集體,委員都由選舉產生,書記雖然是委員會的領導者,無權撤換委員,書記因此受到相當制衡。類似地,「一府一委兩院」的高階職務都由人民代表大會任免,國家主席無權撤換,國家主席也受到相當制衡。

中國大陸的黨政合一體制和多數國家的多黨選舉體制很不同,後者的政黨的主要工作是選舉,而前者的執政者總是共產黨,其主要工作是施政治國,術業有專攻,共產黨因此有很好的施政績效。此外,在多黨選舉體制,執政者總會受到在野黨的干擾和杯葛,影響施政的效率;也可能經常更換政府,使政策無法貫徹或連貫。大陸的黨政合一體制沒有這些弱點,黨政合一體制的弱點在於,執政黨的權力缺少在野黨的制衡,若大陸能實現依法治國、嚴以治黨,以法治限制黨的權力,則「中國模式」是很可能勝過多黨選舉體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