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不要有英雄-飛虎隊的代價 | Friedrich Wang

任何英雄的故事都帶著血淚,不是電影中那麼浪漫。

美國陸軍駐華航空隊,包括前身飛虎隊,他們作戰英勇,給予日軍在空中與地面沉重的打擊,對中國戰場有卓越貢獻,每個都是英雄。但是代價對中國來說非常大。

飛虎隊

首先中國分到的美援物資很有限,靠著駝峰那一點可憐的空運。這一點東西除了供給駐印軍、遠征軍訓練以及作戰外,其餘幾乎都給了這些駐華的空中武力。結果,大陸廣大戰場上300多萬的國軍卻只能捉襟見肘,幾乎分不到任何的補給,只能靠著面黃肌瘦的人拿命去拚。

當時中國已經獨立作戰6、7年,國內經濟已經消耗到了極限,接近虛脫狀態。以第九戰區為例,連美國海軍情報處都評估在1944年初,薛岳手上的戰力大概只有1942年的3、4成,因為空額很多,官兵素質下降,體格孱弱。其實,這就是1944年第四次長沙會戰國軍敗北的主因,實在打不下去了。湯恩伯、胡宗南等戰區狀況大致類似,胡宗南在日記中痛心地記載,潼關前線的國軍士兵狀如乞丐,衣服、食物都嚴重不足。這些都是第一線扛下與日軍作戰任務的主力部隊,慘況如此,但是這還不是最慘的。

根據當時中美間的協議,美軍官兵在華的伙食由中方供應,按照美軍的標準。所以,當時美軍官兵一天必須要有一磅牛肉,3顆雞蛋。可是,中國人基本上不常食牛,因為牛隻是用來耕種的,是重要的生產資源,怎可隨意宰殺?但是為了滿足這些需求,也只有勉力為之。怎麼辦,只有強拉耕牛。到了1944年春末,雲南省的農業生產大降,因為大批牛隻都被拉去宰殺。雲南省主席龍雲幾乎用哀求的口氣告訴老蔣,繼續這樣下去雲南將要發生飢荒,老百姓有可能被迫造反,可否高抬貴手,給一條生路,停止強拉耕牛。這些資料,今天看了讓人鼻酸。

但是老蔣又能怎麼辦?只能拜託美方,能否允許用豬、禽類等肉類取代,否則已經快要沒牛可殺。但是美國方面也不高興,認為中國這是不守承諾,我們的飛行員拼命作戰,難道不值中國多犧牲一些?後來激化到最高點,龍雲一氣之下劫奪了美軍的運補車輛,幾乎搞成一場外交風暴。最後在美方願意讓步,少吃牛肉才告緩和。

筆者年歲漸長,慢慢不是很愛看歌頌英雄的作品。因為,這個世界並不浪漫,期待英雄,其實與期待聖誕老人的小孩沒兩樣。如果您想當英雄,那請謙卑,因為您的背後將會有很多人犧牲。

阿富汗的真相-類似中國抗日戰爭 | 郭譽申

美軍撤出阿富汗,塔利班民兵發起全面進攻,十天內就攻陷大部份領土,於是總統偷偷出逃,首都喀布爾不戰而降,而阿富汗政府迅速瓦解。面對阿富汗快速變天,台灣人兎死狐悲,最近常彼此爭論「台灣像不像阿富汗」。綜觀全局,目前的台灣還不大像阿富汗,不過現在的阿富汗倒很像抗日戰爭勝利後的中國大陸。

美國攻打、占領阿富汗二十年,就像日本自九一八開始侵略中國十四年;塔利班長期抵抗美國的侵略,就像當年的國民政府堅持抵抗日本的侵略;而美國扶植起來的阿富汗政府就像當年日本扶植起來的汪精衛傀儡政權。汪精衛傀儡政權大致占有十個省的廣大地域,並擁有偽軍約四十萬,但是當日本一投降,汪精衛傀儡政權就迅速不戰而降,跟現在的阿富汗傀儡政府幾乎是一模一樣。

阿富汗戰爭很像當年的中國抗日戰爭,由此即能看出阿富汗的真相。武器、裝備、工業化遠比不上日本的國民政府能撐到最後勝利是因為民族主義;同樣地,武器、裝備、工業化遠比不上美國的塔利班能撐到美國撤軍也是因為民族主義,再加上伊斯蘭的宗教信仰。

在抗日戰爭期間,民族主義瀰漫中國,汪精衛的傀儡政府是完全背離民心的。當時會加入汪精衛傀儡政府和其偽軍的人大多沒有國家觀念而又軟骨頭,他們只圖一時好過,但是內心是慚愧無依的。當局勢逐漸不利時,很多人就已暗通國民政府,以求未來能夠自保。因此日本一投降,汪精衛傀儡政權和其偽軍就迅速瓦解了。阿富汗的傀儡政府和其部隊顯然也類似,政府不得民心,部隊軍心渙散,因此美軍一撤,政府和其部隊也就迅速瓦解了。

美國在2001年攻打阿富汗,是因為當時執政的塔利班窩藏並拒絕交出製造「九一一事件」的蓋達組織和其首腦賓拉登。美國當時的軍事行動算是有正當性,然而美國迅速占領阿富汗,並使蓋達組織受到重創,其殘餘份子(包括賓拉登)大多逃離阿富汗後,美軍卻繼續占領阿富汗長達二十年,這就毫無正當性了,美國成為不折不扣的侵略者。

塔利班雖然同情蓋達組織,本身並不是恐怖組織。它是追求在阿富汗執政的政教組織,目標在於保衛自己的家園及反抗美國的侵略。美國掌握的西方(及台灣)媒體卻大量醜化塔利班。塔利班進入喀布爾剛好一週,西方媒體大幅報導有上萬民眾搶進首都機場,都推擠著想要逃離阿富汗;並且報導了一些塔利班部隊對民眾開槍的事件。喀布爾有六百萬居民,就算有幾萬人想要逃離阿富汗,只是很小的比例,何足道哉?哪個政權沒有反對者?何況是在一個戰亂的國家。而塔利班部隊對民眾開槍的事件其實非常零星。

塔利班未來是否是個好政權,現在還無法判斷。不過在一個被占領而作戰了二十年的國家,塔利班,至今很少有報復行動,例如允許滯留的美國人安全離開,幾乎可說是以德報怨的典範!

七七事變後的平津戰局 | Friedrich Wang

今天是七七盧溝橋事變紀念日,也是中華民國的陸軍節。但是幾個人記得?包括軍方。

去年寫了篇文章談七七後的華北戰局。老蔣日記與檔案中明確記載,29軍基本不想打,只想與日本人達成局部和平,所以老蔣才在《廬山宣言》中強調地方當局不能與日本妥協,任何交涉都要透過南京中央,尤其不能傷害領土與主權。老蔣一方面試圖穩住宋哲元,一方面要湯恩伯的部隊由綏察向北平的後背迂迴前進。這既是給29軍聲援,也是給宋一點點警告,不能出賣國權,否則中央將有行動。

蔣本來規劃在北平來一場大會戰。除29軍,還動員傅作義的綏遠部隊,加上湯恩伯、王仲廉、李默安等中央軍系統,總兵力不下20餘萬,與上海同一個時間南北輝映,在戰略上是企圖迫使日軍分散兵力至兩個相距千里的戰場上,使其首尾難顧。但由於宋哲元一心只想避戰,本來蔣期待平津至少可以守到8月10號左右,給其他各部友軍集結的時間,結果卻在7月31號就全部淪陷。再加上其他各部協調上也有問題,最後只有限縮到南口,主要參戰的就是湯恩伯的13軍。最後苦戰1個多月,英勇抵抗,但仍舊撤出了平綏路沿線。

這裡就是一個關鍵的問題:華北的地方軍到底是否可靠?有大量的中日史料都表明,包括宋哲元、韓復榘、閻錫山等等軍頭,都與日本人早有各種的聯繫、合作。29軍的顧問清一色是日本軍人,甚至1935年的總顧問就是岡村寧次。日本軍方對這些部隊的狀態、戰力,基本瞭若指掌。而山東、山西等地的部隊狀況也大致類似,請問這個仗要怎麼打呢?

老蔣能給的資源有限,也只能用民族氣節來激勵他們,只要他們不投日即可。據傳老蔣曾經說過,就讓這些人被媒體捧成抗日英雄,並且還要大肆宣傳,讓全國崇敬他們。因為,他們只要當了抗日英雄,就不會投日了。…..想想,真是可憐。

這幾年大陸有意降低七七的重要性,強調所謂的14年抗戰。這個分法不是沒道理,但是七七事變的意義絕對難以抹滅。這之後,全國才真正動起來,並且與日本展開由北到南,一連串浴血會戰,一連就是打了8年,沒有與敵人妥協過一天。所以,到了這一天之後,中日唯有決戰到底,尤其對中國已經沒有退路,否則就是亡國滅種。

七七事變,是決定中日兩國,甚至整個亞洲命運的關鍵日。

西北軍不愧大刀隊的英名 | 郭譽申

日前賈忠偉先生發表《29軍大刀隊真的那麼神勇?》,探討29軍大刀隊在長城喜峰口之戰的表現,從多方資料推論出大刀隊並不如傳說中那麼神勇,是當時應抗日戰爭之需要而造假神化的。這其實並不令人意外,抗戰時已有飛機、坦克、大砲、機槍等等先進武器,大刀隊只顯示當時國軍裝備的落後,是不可能有太大功績的。不過,儘管裝備非常落後,大刀隊和29軍所屬的西北軍在抗戰期間拋頭顱、灑熱血,絕對無愧於大刀隊的英名。

先需要界定何謂西北軍。從字面看,西北軍是來自中國西北地區的軍隊,相當籠統,因此有一些不同說法。比較普遍接受的西北軍指1921年馮玉祥擔任陝西督軍之後所帶出來的部隊。

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負責保衛北平、天津的主力就是29軍,1937年7月28日,29軍的副軍長佟麟閣和132師師長趙登禹同日陣亡,是最先為抗日戰爭犧牲的高階將領。

抗戰時第一場重要的勝仗,台兒莊之戰,西北軍是主要的參戰部隊。台兒莊之戰起於1938年初日本第10師團(師團長磯谷廉介)準備從濟南南下打通津浦鐵路,同時間第5師團(師團長板垣征四郎)在青島附近登陸,沿山東海岸西進,兩師團準備在徐州會師。徐州、台兒莊一帶屬於第五戰區,當時的司令官是李宗仁。

2月下旬日本第5師團猛攻臨沂,堅守臨沂縣城的是第40軍龐炳勛軍團。龐軍團苦撑到3月13日,張自忠率領59軍急行軍馳援,兩軍內外夾擊、全面反攻,大敗第5師團,粉碎了第5師團和第10師團會師的計畫。龐炳勛和張自忠都屬於西北軍。

3月日本第10師團南下猛攻滕縣,第41軍第122師師長王銘章率部守滕縣,因無援兵,滕縣失守,王銘章戰死殉國。王銘章屬於川軍。

第10師團繼續南下,3月23日開始猛攻台兒莊。台兒莊的守軍是第2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的第31師(師長池峰城),集團軍總司令部即設在台兒莊內。第31師死守台兒莊到4月4日,已傷亡過半,而台兒莊大部份被日軍攻占。深夜,孫連仲打電話給李宗仁請求允許撤退,李宗仁命令死守:「敵我在台兒莊已血戰一周,勝負之數決定於最後五分鐘。」孫連仲見李宗仁態度堅決,回答:「好吧,我絕對服從命令,整個集團軍打完為止。」4月5日,湯恩伯率領的第13軍包抄到台兒莊日軍側背。4月6日,李宗仁指揮對第10師團發起全線出擊,終於取得台兒莊戰役的勝利。孫連仲和池峰城都屬於西北軍。

1940年5月,已擔任第33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在棗宜會戰中壯烈殉國,他直接統率的第74師官兵亦全部戰死。張自忠是抗日戰爭中戰死殉國的最高階將領。

抗戰期間,西北軍無論就戰績還是犧牲的慘烈,都無愧於大刀隊的英名。

評大陸時期的蔣介石 | 郭譽申

蔣介石在兩岸都曾經是最高領導人,也是爭議最多的人物,雖然過世多年,至今仍對兩岸的政治有相當影響。蔣已成歷史人物,現在可以客觀地回顧和評論他在大陸時期的成與敗。

蔣介石的人生巔峰無疑是在1945年,當中國終於獲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在此的爭議點是,抗日戰爭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的貢獻比較大? 抗戰初期,共產黨的紅軍因為先前被國民黨部隊五次圍剿,只剩約5萬人,到抗戰結束時,紅軍才發展到約130萬人,無論數量和裝備都遠比不上國民黨部隊,更比不上當時的日軍,因此抗戰期間的主要戰役大多是由國民黨部隊打的,國民黨的貢獻比較大是無庸置疑的。另一方面,也不該忽略共產黨紅軍的貢獻,觀察抗戰後期日本國內(還有台灣)生活極端困苦,顯示日軍難以在淪陷區內搜刮資源支持作戰,而需要大部份靠日本國內支撐,這至少有部份是紅軍在淪陷區內游擊戰的貢獻。

蔣介石和國民黨領導多年積弱的中國,抵抗日本強權的侵略,終於獲得勝利,因此收復台、澎,並使列強放棄許多不平等條約在中國的利益,蔣算得上是中國的民族英雄。

蔣介石戰勝日本後,才四年就敗給共產黨、丟掉了大陸,令人非常意外。追究其原因,一種說法是蘇聯大力支持中共,甚至說中共是蘇聯養大的。其實1940到1949年間,蘇聯對中共的援助遠少於美國對國民黨政府的援助。1941到1944年間,德國為首的軸心國大軍曾大舉進攻蘇聯本土,攻擊莫斯科、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等重要城市,最後雖然失敗,已造成蘇聯的重大損失,蘇聯根本沒有多少餘力可以支援中共。

蔣介石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國民黨的不團結和知識份子的不支持。對比之下,共產黨內雖有激烈競爭,其最高領導人換過幾次,卻不減黨內的團結,而多數知識份子一直同情及支持共產黨。

回顧歷史,早在1927年蔣介石初掌政權時,就已埋下了他最後失敗的種籽。中國共產黨成立於1921年,1923年孫中山先生實行「聯俄容共」,允許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協助國民黨準備北伐。1925年孫逝世後,國民黨內大致分為支持聯共的左派和反對聯共的右派,共產黨和國民黨右派不斷有衝突。到1927年,當北伐軍克復上海、南京後,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斷然以武力「清黨」,殺害了許多共產黨人,國民黨左派遭到排斥,在國民黨內原來地位不高的蔣介石從此獲得國民黨內右派的支持,成了最高領袖,而共產黨從此走向武裝革命、暴力奪取政權之路。

蔣介石和共產黨的決裂不算是錯誤,那個時代民主機制尚未建立,兩黨要誠心合作幾乎不可能。1917年的俄國革命就是一例,布爾什維克黨先與非布爾什維克黨派聯合,後來還是以武力擊敗其他黨派、奪得政權。

然而蔣在清黨期間未經審判,處決大量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有些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人難以分辨),使他軍人獨裁的形像確立,始終難以獲得多數知識份子的支持,而很多國民黨人也是面服心不服,從蔣掌權開始,在政界、軍界反蔣人物和事件一直不斷,包括孫中山先生的遺孀宋慶齡。國民黨的部隊因此長期被區分為中央軍和所謂的雜牌軍,前者是黃埔系或與蔣特別親厚者,其他的則屬雜牌軍,抗日戰爭是抵禦外侮,雜牌軍能與中央軍通力合作,但到了後來國共內戰,很多雜牌軍就投向共產黨了。

蔣介石領導中國人,抵抗日本強權的侵略,終於獲得勝利,成為民族英雄,也因為抗日戰爭,終於敗給共產黨,失去大陸政權,成與敗都在抗日戰爭,恐怕只能說是天意吧。

光耀史冊的我華夏民族之氣節 | 丁念慈

發表日期:2018.7.31

關鍵詞:對日抗戰

台兒莊

  1938年4月3日晚,日軍一度佔領台兒莊四分之三的區域,面對兇殘的日軍,中國軍隊為奪回陣地,組織多批敢死隊,手持大刀沖向日軍陣地。

  中國的抗日戰爭,在初期可說是用人肉築盾牌,去抵抗侵略者的槍砲子彈。其犧牲之慘烈真是驚天地,泣鬼神。

  在我中華民族國族史上,唯有南宋抗金、抗元之役差可比擬。看看蒙古王朝西征,一路如摧枯拉朽,所向披靡。1258年,旭烈兀西征時,強大的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在頃刻間覆亡。積弱的南宋,一直抵抗到1279年的崖山海戰,宋軍終遭元軍擊潰,忠義大臣陸秀夫不降,護幼主趙昺投海殉國。南宋至此才正式滅亡。

何以如此?我華夏民族之氣節使然!

抗戰語大刀隊1

20160623005335

0IR0u8cHrf

  中國軍隊以簡陋的武器抵擋着日軍瘋狂進攻,以血肉之軀保衛華夏的血脈,捍衛我中華民族的尊嚴。歷經十四年慘烈的戰鬥和犧牲,最終贏得了勝利。整個抗戰期間,正面戰場的國軍…

  整個抗日戰爭,靠的就是這股「驚天地,泣鬼神」的氣節,奮戰到最後一刻,終於及時等到原子彈應市,給邪惡兇殘的日本致命一擊。

世人常說,日本之投降、二戰之勝利,是因為美國的原子彈贏來的。但是真的如此嗎?這些人有沒有想過——原本是德國人最有希望研發出原子彈的,為什麼美國人反而超前德國一步,成功試爆了原子彈?

在整個二戰當中,有許多因緣聚合在一起,才使得這個難逢的歷史機遇成為可能:

1.盟國敢死之士多次不惜犧牲性命,攔截德國重水物質的運送,或是搗毀其重水基地。

2.中國以難以計數的生命及財產為代價,牽制日軍,替盟國爭取到寶貴的時間。

3.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搶救歐洲傑出學者,最後他們成為研發原子彈最重要的人力資源。

4.在蘇聯境內幾次重要戰役中,像是列寧格勒保衛戰、莫斯科會戰、史達林格勒會戰和高加索戰役…等,蘇聯犧牲了上千萬生命,發揮堅苦卓絕的韌性,在德軍的戰略錯誤下,終於反敗為勝,箝制住德軍主力部隊的閃電攻勢,並英勇殲滅之。

以上種種因素湊合在一起,換來了二戰同盟國陣營的勝利。

  我們一方面要記取戰爭的教訓。例如工業革命之後,列強為爭奪殖民地引發一戰,而一戰之後,英法在巴黎和會的不公不義,對德索賠過鉅,又埋下二戰的隱憂與禍患。這在人類歷史上,都是足資借鏡的慘痛教訓。

另一方面,對於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先賢先烈,我們後人更要心存感激與敬意,不應將戰爭的勝利簡化成兩顆原子彈的威力和因果。

images (6)

大刀隊5

59330002ce5475ee4c6d

延伸閱讀
——————————————

● 2017.11.14 丁念慈臉書 真實的歷史太沉重!讓年輕人太震驚!!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915313845152911&id=100000229422748

● 2018.7.30 丁念慈臉書 日本的投降及其天皇的《停戰詔書》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2304448362906122&id=100000229422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