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忠對比岳飛 | Friedrich Wang

前幾天寫了為什麼岳飛必須死?(參見《岳飛之死:宋朝的結構性問題》)得到了一些回響。有朋友就問:另外一位與岳飛齊名的名將韓世忠,為什麼可以保全到最後?其實答案在上文中已經說了,老韓可以被妥協,但是岳飛卻堅持立場毫不動搖。但如果要再詳細說的話,還有以下一些原因。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兩人的關係。韓世忠比岳飛年長了13歲,算起來是宋朝軍界中的老前輩,岳飛則是年輕的後起之秀。老韓是一個陝北漢子,出身於北宋的「西軍」,也就是在陝西一帶長期與西夏作戰的北宋部隊。當靖康之難發生的時候,河北、河南、山東一帶的北宋正規軍大致上都被殲滅,陝西這裡的部隊卻還算完整,並且持續在陝川一帶與女真人作戰。這裡面後來名將輩出,除了老韓之外還包括吳玠兄弟、劉錡、張俊、劉光世、王德、楊沂中等人,他們或多或少都有大小不等的作戰勝利紀錄。

當韓已經獨當一面的時候,岳飛不過是一個小兵,而且出自河南義勇軍,還不是宋朝正規軍。可是,後來因為顯赫的戰功,岳飛爬升非常快,而且部隊也不斷擴充,在軍人群體中的聲望甚至超越了老韓,這一度使老韓有一點不是滋味。

大家應該可以想像:一個小鬼一下就跟拼了一輩子的自己平起平坐,心裡面多少會有些不爽。不過在這裡岳飛就展現出被今日一般人所忽略的政治手段。在平定洞庭湖盜賊之時,岳軍繳獲了10艘少見的快船,岳飛立刻把其中狀況最好的5艘全部送給老韓,並且寫了封信恭敬地稱老韓為前輩,未來還請多指教、提攜。這,才讓老韓對這個小老弟從此刮目相看,兩個人變成惺惺相惜的朋友。

在靖康之年,老韓已經是一參將,大致相當於今天的上校軍官。後來又不斷在戰鬥中爬升,而老韓的教育水平不高,可說本質上完全就是一個老兵,但是因為從基層做起,並且在戰鬥中磨練出英勇、機智以及統帥才能。他在因緣際會之下,先是在河南應天參與了擁立康王(高宗)即位,而後一路跟著高宗向南撤退,可說忠心耿耿護駕。最關鍵的,在平定「苗劉兵變」當中發揮重要作用,可說不但救了高宗一命,才使得南宋政權可以立足下去。所以對宋高宗來說,老韓是真正的股肱之臣,建國初期最重要的幾個武將之一,甚至是救命恩人!故擁立、護駕、平亂,一應俱全,使得宋高宗對韓的信任,可說遠遠超過岳飛。

史書記載,韓世忠一生與金以及偽政權齊大小數十次戰鬥,基本上勝敗都有。但是有兩場的勝利非常重要,一場就是我們所熟悉的黃天蕩戰役,另外一場就是大儀戰役。這兩場作戰詳細的過程,這裡就不多說了,但是其重要性卻不可言喻。因為這兩場都是在長江下游沿岸所獲得的勝利,可以說成功將女真人打過長江的部隊給予重創,還差一點活捉女真統帥兀朮!在黃天蕩之前,宋軍大部分碰見女真主力都是不斷一觸即潰,這是女真人從進攻開封開始一路打到江南,所吃下的第一場敗仗,從此百年不能過江,其不敗神話到此結束,也證明了宋軍並非不能獲勝。對於整個宋朝部隊的作戰士氣來說,可說是一個重大的轉捩點。

而後,老韓的部隊主要駐防在楚州,就是今天江蘇淮安。這裡是淮河下游的重鎮。基本上,這時候的南宋前線的狀態,川北的吳玠,湖北襄陽的岳飛,安徽的劉錡,蘇北的韓世忠,一字排開拱衛南宋的北部防線。那老韓的部隊有多少人?早期只有8千,後來沒有明確的記載,不過以其重要性來看肯定有所擴充,但是應該不如岳家軍最強大時的10萬左右。因為過了淮河就可以直撲長江下游北岸,老韓的重要性完全不在岳飛之下。

而後岳飛從襄陽出發,向北直指河南,試圖收復首都開封。在這波瀾壯闊的北伐風潮當中,老韓也曾經上書願意向北發動進攻以收復中原,但是他的部隊大致上仍是保持守勢。不過在客觀上,他仍然牽制了華東到山東半島一帶的金軍,減輕了岳飛正面的壓力,對於岳家軍的勝利還是有所幫助。

但是就如前文所說,最後在各方妥協之下,本來很有利的北伐局面最後不得不嘎然終止,留下了千古嘆息。岳飛受到誣蔑岌岌可危的時候,老韓至少兩次挺身而出為岳飛說話,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莫須有」的秦檜答案。

一般比較不知道的是老韓因為挺身而出,也讓自己遭受了危險。不過老韓很清楚自己在宋高宗心目中的地位,所以特別跑到皇帝面前,將自己的雙手展現給所有人看,10隻手指大多不健全,雙臂佈滿刀疤,然後放聲大哭。這,讓宋高宗都因此動容,他也成功保住了自己。

但是他能保住自己,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前面說過的他懂得妥協。老韓出身貧苦,麾下的官兵大多也是如此,根據記載他的部隊在太湖流域曾經強佔民宅民田。宋高宗知道之後也沒有處罰他,反而還賜給他以及麾下官兵不少田產、莊園。簡單說,老韓喜歡財貨,那就給了朝廷一個方法來收買他。就跟另外一位名將吳玠一樣,這位吳大將軍喜歡美女、好漁色,底下的官兵許多也是,宋高宗前後至少給了他上百名江南美女。

岳飛呢?皇帝給他田宅,他幾次婉拒;給他五個美女,他連包裝都沒有打開全部退還。平常除了耕田讀書,就是練武強兵,一心一意要北伐「收復兩京,迎回二聖」。據說有人問過岳飛,若二聖歸來那當今聖上該如何?而岳將軍回答「到時候吾將解甲歸田,至於皇帝誰做就交給趙家骨肉自己去解決」。問題是:如果真有這一天,這又要宋高宗怎麼解決?那,宋高宗以及南方的官紳群體,也只有把他解決了。

岳飛之死:宋朝的結構性問題 | Friedrich Wang

大陸一部黑色喜劇《滿江紅》在春節火爆。這部電影講的是岳飛死了之後四年的故事,但裡面高潮迭起,角色各懷鬼胎,非常精彩,可惜台灣沒有上映。

宋朝在創建的時候,趙匡胤有過家訓「不殺大臣及言事官」。所以在兩宋三百多年的時間,就算是大奸臣如蔡京、賈似道之流,也並沒有遭到殺害。幾乎可以說300多年來只殺了一個重要的大臣,就是岳將軍。所以就值得我們探究到底為什麼?

說到底,還是政治權力的問題。北宋的建立,基本上就是一群北方的武人集團所發動的軍事政變的結果。而建國之時,南方還是割據的狀態,南唐、吳越、南漢、後蜀等國家都還在,也都還有一定的實力,全中國的統一雖然已經有了曙光,但仍然需要努力。等到趙家兄弟多年奮戰,終於使這些小國逐漸消滅或者收服,將混亂了至少150年的中國重新奠定秩序。但是這些北方的武將,包括老趙在內,都對南方人士抱有一些距離,所以相傳趙匡胤就說過「不相南人」。也就是說宋朝的家訓,不會用南方人當宰相。一直到宋真宗,宋朝已經建國超過半個世紀,才出現了第一個南方宰相王欽若。

但是,這種狀況不會長久下去,因為科舉考試。南方環境好,社會經濟發達,再加上比較少經過戰亂,藏書量也豐富,在國家安定之後的科舉考試當中,南方士人往往輕易脫穎而出。這迫使了宋朝幾次為了是否「分道取士」進行過激烈的辯論,其實這就是為了讓北方有一些保障名額,否則怎麼跟江南那些超級會考試的學霸相互競爭?到了北宋中葉之後,南北之間的隔閡與在開封朝廷中的競爭,就越來越白熱化。

實際上王安石改革所引起的新舊黨爭,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場南北之爭。王安石江西人,他的新黨核心呂惠卿、章惇、後來的蔡京,多是浙江、福建、廣東人。而以司馬光為中心的守舊派,則多是黃河流域的正統。王安石變法的許多主張,相對而言也都對南方比較有利,而造成北方許多額外的負擔。王安石提拔呂惠卿,呂提拔蔡京,蔡提拔秦檜。把這個脈絡搞清楚,答案其實就呼之欲出了。

南方人在朝廷遭受了打壓,再加上很長一段時間都必須要用金錢與物資來與北方的契丹、西夏換取和平。南方地區的負擔因此很沉重,又還要養開封朝廷龐大的官員、王室、以及超過200多萬的軍隊。而且,在政治舞台上也沒有受到公平的待遇。南北之間的隔閡與猜忌,完全沒有因為北宋已經建立170年而有所緩和。

終於發生靖康之難。開封朝廷中央被女真人一網打盡,只有一個康王趙構僥倖逃走。以秦檜(南京人)為首的南方士紳擁護了這個王子在杭州建立新的朝廷。諷刺的是這裡就是170多年前被他們祖先所滅亡的南方各國的土地。一開始,當然還需要在戰鬥中逐漸崛起的北方民間武力如岳飛軍團,以及過去在陝西有長久對西夏作戰經驗的軍人如韓世忠、吳玠等人的奮戰,這個時候南北因為大敵當前還算和諧。岳、韓、劉、吳等人作戰,都需要南方這些官紳出錢出力。終於,幾場重要的戰役取得勝利,扭轉了戰局,將曾經不可一世的女真金國給擋在秦嶺、淮河一線,江南宣告穩定。

對這些北方軍人來說,他們當然要的不是防守勝利而已,更重要的是能夠「收復兩京,迎回二聖」簡單說就是必須趁勝追擊收復北方淪陷的國土。這,就使得一度同舟共濟的南宋朝廷,终于還是走向了對立分裂。對南方的這些地主官紳來說,女真多年爭戰已經疲憊,故不想打了,而他們同樣也不想打,因為收復中原對他們來講一點好處都沒有,好不容易中央政府到了南方,受到他們控制,難道還要再回到過去那種花錢又受氣的狀態?

對宋高宗來講,當然現在皇帝就是他,也不願意自己的父親與哥哥回來,這是可想而知的。一般人不知道的是高宗的老媽韋太后本身就是浙江人,過去在後宮的地位不高,所以康王的政治地位本来也不高。故對這對母子來說,回浙江建都等於是回到姥姥家,又有什麼不好?所以當議和逐漸成為金、高宗、南方官僚群體三方面的共識之後,這些北方軍人也就沒有利用價值了。韓世忠、吳玠、劉錡、楊存忠等人都可以滿足於財寶、官位,故能加以妥協。而堅持北伐立場的岳飛,其麾下又還有一大批英勇善戰、而且對其個人效忠堅定不移的軍人,那就必須要趕快剷除。因為,他已經成為各方共識下的惟一障礙。

悲劇,到此已經難以避免了。岳飛之死,實際上是一個長久的結構性問題,也是宋代政治無能與無解的死結。

王安石營救政敵蘇軾的一段佳話 | 蘇樂明

北宋神宗時宰相王安石推動變法革新,未見顯著成效,可謂失敗,退休後選擇住在南京。

變法運動使北宋朝廷分裂為「新派」與「舊派」。宋哲宗繼神宗位之後仍極力推動新政,卻感到阻力重重。「新派」認為不除掉「舊派」不足以成功,於是決定「殺雞儆猴」,擇定除掉舊派中威望足以影響時政的大臣。當時舊派人物以司馬光及蘇軾為代表。司馬光為元老重臣,威望令新派不敢攖其鋒,於是將目標鎖定於舊派第二號人物蘇軾。

蘇軾向來喜歡玩文弄字,曾發表許多諷刺朝政的詩辭文章,新派廣為蒐集,企圖扣上「謀逆」的罪名,向御史台告發。哲宗的意向在於推動新政,蘇軾處境堪危。他的弟弟蘇轍將家產全數變賣換得7,000兩銀錢,試圖為乃兄脫罪,但未見效果。

此時已退休在南京家裡的王安石出手相救。王安石為推動新法的主持人,新派以其為師尊。蘇軾為舊派的代表人物,是新派亟欲除去的死敵。王安石拋開兩人之間的恩怨,他頻頻上書哲宗及哲宗的母后,稱蘇軾為數百年難得一見的奇才,不可絲毫有所損傷,因此蘇軾得以脫離險境。這段冤情,史上稱為「烏台詩案」。「烏台」指的是御史台,因為御史所着官服都是黑色,所以稱御史台為烏台。

蘇軾脫險後舉家大小23人來到湖北黃崗長江東畔的小山坡墾殖,在那裡他自命為「東坡居士」,蘇東坡的名號便是由此而來。在那裡他寫下「赤壁賦」、「念奴嬌」等千古絕句。在那裡秦少游、黃庭堅、米芾等人是東坡居士的常客。

蘇東坡於冤案澄清後親往南京拜謝王安石,他在王安石家中作客達一個月之久。兩位才氣縱橫的文人,曾為死對頭的朝廷命官得以日夕相處,把酒言歡。蘇東坡離去時,王安石親送至長江岸邊,為南京留下一頁千古佳話。

有趣的宋朝養貓風氣 | Friedrich Wang

最近沒事看了一些史料,關於宋朝的養貓風氣,真有意思。

宋代人買賣牲畜,一般簽訂契約、合同。但買貓的時候,寫的是聘書,並且像娶媳婦一樣給彩禮。彩禮分兩種:如果聘的是有主小貓,就給主人家送鹽,或糖、茶葉、芝麻、大棗等;如果聘的是無主小貓,則給貓媽咪送一串小魚。

所以宋朝人養貓好像娶一個小新娘回家一樣,非常慎重其事。最有趣的是還必須向神明祈禱這隻貓咪絕對不要走丟,自己也保證不會棄養。

陸遊《贈貓》云:「裹鹽迎得小狸奴,盡護山房萬卷書。慚愧家貧策勳薄,寒無氈坐食無魚。」 陸遊聘貓的彩禮是鹽,說明他聘的是有主貓。黃庭堅寫過一首《乞貓》:「秋來鼠輩欺貓死,窺甕翻盆攪夜眠。聞道狸奴將數子,買魚穿柳聘銜蟬。」這首詩說明,黃庭堅收留的是一隻無主流浪貓。

宋朝為什麼開始有了比較濃厚的養貓風氣?有人認為跟當時中國的城市經濟發展很有關係。因為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興起,人口密集,可是當時的衛生條件狀況沒有今天那麼好,使得鼠輩橫行,常常傳染疾病。所以養貓可以抑制老鼠的增長,維持環境衛生,這種風氣就慢慢興盛起來。有了貓的地方疾病就減少,古人甚至還認為貓是吉祥物,可以趨福避邪。所以,傳說中貓有九條命,似乎也是一種生命堅強韌性的展現。

這一點跟大航海時代的歐洲人很像,當時的黑死病還常常發生,可是船上如果有貓就可以有效消滅老鼠,讓所有的水手都比較健康。而且歐洲人相信有貓的船比較不會遭受海難,因為貓的眼睛可以看見鬼魂,跟超自然力量溝通,英國人甚至直接認為有貓的船就不會沈沒,所以幾乎每一艘船都養貓,包括皇家海軍的軍艦。

人貓之間的關係,跟人狗關係有很大的不同。後者還可以說是狗依附於人,人居主導地位;然而前者卻很像是一種合作關係,很難說到底誰上誰下?

我在看這些資料的時候邊看邊笑。這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國古代的生命觀以及對動物的尊重。今天假日,隨手寫一下,覺得很有趣呢!

宋朝的輝煌-各時代有不同評價 | Friedrich Wang

陳寅恪先生說,東方的古代文明到了宋代達到鼎盛。這不單單指的是物質文明,更大程度上是精神層次。

太祖趙匡胤創建北宋,相傳有三大遺訓:善待柴家子孫,不殺大臣及言事官,永不加農民稅賦。雖然太祖出身行伍,由這三樣遺訓就可以理解他對中國歷史的深刻洞察。善待柴家可以扭轉五代殺伐血腥的氣息,農民吃得飽就基本不會造反,尊敬與禮遇文臣,讓他們得到暢所欲言就可以使朝廷時時刻刻保持警醒。光是這三點就可以得知這位開國帝王的睿智,而他的子孫也大致上能夠奉行,很少例外。

南北宋相加起來共計300多年,沒有發生過一次全國性的農民叛變,柴家子孫直到最後時刻的厓山戰役都與趙家子孫一起奮戰殉國,除了一個岳飛之外,皇帝基本沒殺過大臣,即使賈似道這種誤國巨奸也只是被免職流放。300多年大致的和平安定使中國人口一舉突破1.2億,根據各種資料估算,光是半壁江山的南宋其GDP就佔了世界的45%左右。

這樣溫和愛民,並且在學術、經濟、教育、甚至和平處理邊疆關係等方面不遺餘力的朝代,並且實行世界最早的軍隊國家化政策與發行紙幣,到了近代卻被打上了積弱不振的黑暗印記。其實,北宋的貿易以及經濟優勢,基本上已經控制了契丹、西夏等國的財政,所以才能和平120年左右,南宋對女真的情況也類似。

近代中國的內憂外患,戰敗後簽訂不平等條約,使得宋朝不再得到肯定。反而古代被看得甚低,窮兵黷武的帝王,如漢武帝等,因此翻轉了歷史評價,變成民族英雄般地被歌頌。直到1930年代,才又有學者發現到宋代的偉大。在宋朝之後,蒙古人短暫統治全中國,實際上是文明的一次倒退,而趕走蒙古人的朱元璋才是真正的專制帝國,對士大夫血腥屠戮,滿清王朝有樣學樣,更之後的白色恐怖、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中國讀書人到今天也只能苟延殘喘罷了。宋代的開明在中國成了絕響。

克羅奇說:「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這由宋代地位百年來的消長,可以得到完美的詮釋。

為何工業革命沒始於中國?| 郭譽申

學術界一般公認,中國社會原來領先西方,直到十八世紀,西歐開始工業革命,工業和經濟發展一飛衝天,於是很快把中國遠拋在後。原來領先的中國為何沒有開始工業革命,反而讓原來較落後的歐洲搶到先機?這是社會科學界著名的「李約瑟難題」。筆者在前文《為何科學和工業革命沒始於中國〈一〉?》《為何科學和工業革命沒始於中國〈二〉?》介紹了前人提出的兩種解答,本文則提出個人的想法。(不知道前人是否曾提出相似的想法?)

簡單說,中國到宋朝時達到文明發展的高峰,不幸南宋亡於野蠻的蒙古人,蒙古人建立元朝,是第一次中國完全淪入異族統治,元朝不僅大量屠殺漢人,又制定許多落後的制度,使中國文明大幅度倒退。隨後的明朝承襲元朝的大部份制度,而清朝又承襲明朝的很多制度,都只有小幅度改善。元、明、清三朝的社會都比不上宋朝,而少有突破,自然無法開展工業革命。

宋朝「重文輕武」,受到遼、金和蒙古等外患的嚴重侵擾,但是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卻攀登高峰、領先世界。科舉制度起於隋、唐,但隋、唐時只有少部份官員由科舉晉用(多數官員看門第推薦),到宋代,科舉則成為官員晉用的主要管道,平民只要通過科舉,就能立刻鯉躍龍門,使民間教育(書院)空前發達,識字率大幅提高。宋代的社會相當寬鬆自由,造就商業的發達,滋養人口超過一億,而人民的生活水準非常高。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裡說:「宋代是中國自然科學的黃金時代」。中國四大發明中有三項,活字印刷、指南針和火葯,都出現在宋朝。宋朝的繁榮鼎盛若繼續下去,很有可能啟動工業革命。

蒙古人征服金和南宋,大量屠殺漢人,例如四川在宋代曾有近兩千萬人口,蒙古大軍過後,僅剩八十萬。南宋的頑強抵抗造成最可悲的後果,漢民族的精英都犧牲了,而活下來的漢人幾乎喪失了靈魂。蒙古人把它的階層奴隸制度帶入中國,蒙古王公是大汗(皇帝)的奴隸,蒙古王公蓄養官員奴隸,官員再蓄養奴隸,形成多階層奴隸的奴隸,使宋朝時已禁絕的奴隸制度大幅度恢復。為了便於管理控制,元朝實行世襲戶口制,人民的職業是世襲、不能改變的,完全阻止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此外,蒙古統治階級很少任用正人君子協助治理民政,而大量利用地痞流氓榨取人民的血汗收入,造成社會的不正義和嚴重崩壞。(《馬可波羅遊記》記述元朝時中國的盛況,那些都是宋朝遺留下來的物質文明表象,馬可波羅沒看到當時中國社會崩壞的真相。)

明朝雖然是漢人政權,承襲了元朝的很多制度,包括奴隸制度和世襲戶口制,而為了偵察監督官員,明朝成立權力龐大的錦衣衛、東廠等情治單位,這些情治單位讓正人君子不齒,自然只能利用地痞流氓協助辦案,地痞流氓的勢力於是繼元朝而再猖獗。清朝又是異族統治,雖然它的治術遠比元朝溫和、高明,清朝骨子裡還是要防範漢人的異動,因此多方加強社會和思想的控制,使中國文明不可能有大幅的進展。

中國自秦始皇開始帝王專制,雖有起伏,大致上是逐漸趨向開明自由,到宋朝時達到文明發展的高峰,不幸南宋亡於野蠻的蒙古人。歐洲比中國幸運,勢如破竹的蒙古鐵騎只打到東歐一帶,沒有攻入歐洲的主體。蒙古人改變了世界的格局和走向,十三、四世紀的元朝使中國文明大幅倒退,遇上歐洲十四世紀開始「文藝復興」,此消彼長三、四百年,歐洲文明逐漸超越中國,終於迎來工業革命的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