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以來,烏克蘭的局勢就格外緊張。烏克蘭的中央政府想要收復分裂出去的烏東兩共和國,甚至克里米亞半島,而俄羅斯則調集十多萬軍隊到俄、烏邊界,並聲稱北約若不書面承諾永不接納烏克蘭,就要進攻烏克蘭。美、俄、烏、歐盟、北約的重要官員緊急地一再會面磋商,希望化解可能爆發的俄、烏戰爭。
烏克蘭危機始於2014年,已歹戲拖棚8年,現在不過是又出現一波高潮。不論俄羅斯是否進攻烏克蘭,分裂的烏克蘭都不可能回到2014年以前,而且双方對抗的亂局看來還將持續很多年,其影響相當深遠。
北約是美歐的軍事同盟,若烏克蘭加入北約,美歐的軍事力量就迫近到俄羅斯的家門口,是俄羅斯絕不接受的。烏克蘭的族群,烏克蘭族約占80%,俄羅斯族約占20% (多半居住在烏東地區和克里米亞半島),而烏克蘭族和俄羅斯族都屬於斯拉夫族,因此過去烏克蘭和俄羅斯是相當親近的,而現在烏克蘭的統治地區內必定仍有親俄派。這樣烏克蘭將很難抵擋俄羅斯的進攻,尤其美歐都傾向不出兵而僅對俄羅斯施以經濟制裁。不過,烏克蘭是面積60萬平方公里,人口4千多萬的大國,俄羅斯要完全擺平它,也必非常曠日費時。
烏克蘭分裂的亂局還將持續,最受苦的當然是烏克蘭本身。烏克蘭自然資源豐富,曾是工農業相當發達的國家(尤其重工業),然而民主化後,國家分裂,又與強鄰俄羅斯武力對峙甚至交戰,現在已經變成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人均所得不到4千美元。(烏克蘭和台灣有不少相似處,請參見《烏克蘭風雲緊急對台灣的啟示》。)
蘇聯解體後,北約持續東擴,納入許多東歐國家,壓縮俄羅斯的安全空間,終於逼得俄羅斯忍無可忍,準備以軍事行動反擊。俄羅斯寧願以經濟損失換取國家安全,正是戰鬥民族的作風。
經濟制裁是双面刃,不僅俄羅斯經濟受損,歐盟也要承受經濟損失。譬如歐盟如不進口俄羅斯的油氣,歐洲的能源價格必定大漲 (現在已提前反應)。
美國總統拜登現在是騎虎難下。美國非要支持親美歐的烏克蘭中央政府不可,但是美國民眾顯然不贊成出兵烏克蘭,然而若俄羅斯真進攻烏克蘭,並獲得豐碩戰果,則美國的威望將再受挫,而拜登仍將難辭其咎。其實早有學者指出,北約持續東擴是錯誤政策。
拜登剛上任時曾想拉攏俄羅斯對抗中國,現在是絕不可能了。烏克蘭危機促使俄羅斯愈來愈靠攏中國,中俄的戰略伙伴關係恰能彌補中國的資源不足弱點,很有利於中國面對中美競爭。
烏克蘭的國家分裂肇因於其民主化。贏者全拿的選舉制度使親俄派和親歐派不停惡鬥,並互相指控對方使用不合法手段,最後魚死網破,互相脫離,並引入外國勢力 (或許外國勢力早已介入),造成長期的悲劇。這是選舉民主的又一次失敗,還有多少人相信民主制度的優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