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的話-招兵、抓壯丁與賣壯丁 | 姚雲龍

1:招兵

我們鎮上廣運橋頭有一個地標叫“救火會“,在今天來說是“消防隊“。那是本鎮唯一的三層樓建築,樓下一架手壓式救火機因多年不用已成一具廢鐵,屋內一片狼籍,樓梯都腐朽了。

那所在常常出現一塊三角形白布的旗幟,上面寫著“招募新兵“或只寫“招兵“二字。門口通常有一張桌子,桌子後面坐著一位軍人,你只要走向前對他說:「我願當兵」,他把你上下打量一下,覺得你可以扛得起槍,把你的姓名登記在簿子上,一切就OK了。他把你的名字登記以後,你就算入營當兵了,不用體格檢查,也不要身家調查,一切從簡,從此你就失去行動自由了。

如果你沒有名字(當年大陸上很多不識字鄉下青年,沒有名字、只有乳名),他會替你起個名字。譬如你姓張,他說:「你叫張得功好了」,以後“張得功“就成了你的名字,所以當年部隊中有很多叫“張得功“、“李得標“的。

2:抓壯丁

什麼叫“壯丁“,顧名思義就是“青壯的男子。可是在抗戰時期“壯丁“就是準新兵的代名詞。在抗戰時,你只要提到“壯丁“二字。人們的印象是一群被槍兵押解到戰場去的囚犯。

為什麼這些“壯丁“要被槍兵押解呢?因為他們是被抓來的。國父說:「中國只有大貧和小貧,而大貧的人特別多。」很奇怪,越是貧苦人家孩子越是多。有人說:「飲食越精緻,生育力越低弱,所以越富有人家孩子越少。」真邪?假邪?當年中國工商不發達,土地又多被地主所兼併。窮人的孩子沒有出路,只好當兵,所以抗戰前用募兵制也不缺兵源。

可是對日抗戰一開始,大會戰一個接一個。一場會戰就會死亡三、五十萬人,一場小戰役陣亡三、五萬人,稀鬆平常。再募兵就募不到了。於是下令徵兵,沒有戶籍怎麼徵?只好用抓。晚上,保長帶著槍兵,隨便向某戶人家一指,槍兵就破門而入,找一個年輕人抓了就走,所以有花燭夜的新郎或是正在棺前守制的孝子被抓走了。

前方需要兵,後方只好抓,這是日本人逼的。共產黨常拿“抓壯丁“來消遣蔣介石,其實共產黨用動員發動當兵,其手段更不堪聞。

3:賣壯丁

抓壯丁不久,覺得這個辦法很不人道、更不公平,就開始用“雇“。譬如這個保分配出兩名壯丁,就由全保集資雇兩個願意當兵的年輕人去應徵,這個受雇的年輕人就叫“賣壯丁“。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撤守前都是如此。

順便談一談,民國三十八年,國軍在大陸撤退時,有些部隊就把當地青年強行抓上船。所以在金門古寧頭戰役中,那些剛下船就投入戰場的國軍中有些還未來得及換軍裝的年輕人都一起投入戰場了。亂世呀!就是如此,能怪誰!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