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路線所帶給國民黨的,就是一種中心思想的缺失。國民黨將中華民國憲法帶到台灣,可是李登輝卻將國民黨解釋成「外來政權」。這一個定性,將國民黨30年徹底打趴在地,永遠挺不起腰桿,只能卑微殘存。所以這30年,國民黨已經失去了靈魂,只能不斷隨著民進黨的調子起舞。
在李登輝之後的國民黨領袖,最重要的事情應該是擺脫李登輝路線,重新拿回中華民國憲法以及論述。但是連戰雖可能不是壞人,卻領導力薄弱,連重新整合藍營,將國民黨再度合一都辦不到,儘管手上有大量的黨產資源,但是依舊欲振乏力。在意識形態上,幾乎完全空白,儘管國民黨的組織在當時依舊龐大。
馬英九擁有很好的機會,在選舉中獲得大勝,但是這個人私心自用,只看到自己的團體,卻不顧及整個黨的利益;只想到自己的歷史定位,卻不想想中華民國的前途。所以馬英九一上台,就向李登輝路線輸誠,將主管兩岸事務的陸委會以及意識形態的教育部長的位子,都給了綠色人,並且幾次親自登門拜訪李,日後絕口不敢說一個字。所以,馬英九有權力的時候,是將整個國民黨機器晾在一旁,他的行政院長不是中常委,他所有重要的幹部大多不來自國會。簡單說,馬英九的八年並不是國民黨執政,而是馬團隊執政。
所以這樣看來,一個沒有中心思想,喪失靈魂的政黨,如何能再回中央執政?最多就是在地方選舉以及議會層級有一些斬獲。國民黨2024之後,很可能將確定「去中央化」,以後只是一個鬆散的地方結盟,不再有執政的能力。
民進黨長久執政的格局,實際上就是台灣本土化的最終結果。但是很不幸的這種本土化,是本土化的可行方案中最不健康的一種,因為是建築在族群主義之上,而非真正的公民社會以及中華文化的土壤。故其內核是日本帝國的殖民幽靈,而外部則完全服從美國帝國主義的領導,一切以美國的利益為依歸。再說明白一點,民進黨的長久執政,也就是開啟台灣第二次殖民時代,只是這一次在島上有一群代理人,不需要美、日在明面上派一個總督,如此的差別而已。
台灣再次的受到殖民,由殖民的代理人,也就是綠色政府,來負責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