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扶植印度半導體產業,準備放棄台灣 | 郭譽申

去年底台積電移轉了一些人員和設備到美國亞利桑那州的5奈米新晶圓廠,成為眾人矚目的大新聞,讓台灣人警覺到,護國神山可能被淘空,因此損害台灣的經濟和國家安全。當大家看到大新聞時,是木已成舟啊!要能有先見之明,則需要注意一些沒人關注的小新聞,如:

中國時報:美聯手印太夥伴 期降低對台灣晶片依賴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表示,美國政府正考慮與印度在某些製造業展開合作,以提升應對中國的競爭力。她透露3月將率幾位美國企業執行長訪印,討論美印在半導體晶片製造方面結盟的事宜。』…『上月底,印度總理莫迪的國安顧問多瓦爾(Ajit Doval)率團訪美,與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和雷蒙多等官員會晤,雙方並宣布啟動「美印關鍵和新興技術倡議」(iCET),拜登希望這將有助於兩國在軍事裝備、半導體和人工智慧(AI)等方面與中國競爭。』

簡單說,美國認為對台灣生產的晶片過於依賴,影響其國家安全(怕爆發台海戰爭,毀掉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因此不僅要求台積電到美國投資興建晶圓廠,也要扶植印度的半導體產業,以取代依賴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並與中國大陸競爭。

張忠謀已指出,美國生產晶片的成本遠高於台灣,當然也高於南韓和中國大陸,因此美國要獨力重振其半導體產業,以取代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是不實際的,需要大量的、不可承擔的政府補貼。於是美國規畫投資及扶植印度的半導體產業,以降低生產成本。結合美國的規畫、設計和創新能力以及印度的低生產成本,這看來是可行的方案(印裔美國人實力很可觀),很可能大幅削弱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雖然需要花較長時間從頭做起。

美國扶植印度的半導體產業,顯示它取代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堅定決心,很不利於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和經濟,也不利於台灣的國家安全。前者就不必說了,關於後者,筆者在前文《審視美國可能保台的原因,靠得住嗎?》列舉了美國可能保衛台灣的原因有三:

一. 台灣是美國自由民主同盟的一員。
二.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提供了美國所不可或缺的大部份的高階晶片。
三. 美國為了保持它世界唯一霸權的威望。

原因一和三都比較抽象,很靠不住(見上文);只有原因二攸關具體的重大利益,是台灣主要的籌碼。現在美國規畫投資及扶植印度的半導體產業,以取代依賴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表示台灣的主要籌碼將逐漸消失,因此美國未來沒有必要保衛台灣了。美國已經準備放棄台灣,然而很多台灣人卻還在仰望、依賴美國!

印度要索回伊麗莎白皇冠上世界最大的鑽石 | 盛嘉麟

今年印度的GDP超過英國,躍居世界第五位,印度民族意識高漲。剛巧這顆原產於印度,卻被大英帝國掠奪,重達108.93 克拉的鑽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耀眼、最大的鑽石,叫做“光明之山”。伊利莎白二世去世後,出現在女王葬禮的棺材上,這顆鑽石將在皇家景點倫敦塔展出,將來查爾斯三世國王的皇后卡米拉會繼承並戴上這顆鑽石。這使印度人深受刺激,大為不滿,要求把鑽石還給印度。

這顆鑽石原產於印度可拉(kollur)礦山,據説原石重達800克拉,最初磨成玫瑰型,重191克拉的鑽石,稱為「光明之山」(koh-i-noor diamond)。1526年曾歸印度蒙兀兒帝國帝王巴布爾(Begum)所有,1738年又成為波斯王納狄爾沙赫的戰利品,後為印度的錫克帝國所有。

英國殖民印度時期,1849年印度錫克帝國的皇帝杜利普辛格在英國殖民勢力的壓力下,於1850年簽署了一項條約,將鑽石移交給維多利亞女王,鑲嵌到了英國王室皇冠上,歸英國王室所有。1862年為除去上面的瑕疵,將其重新琢磨成圓鑽型,重量減至現在的 108.93 克拉。傳說英國的最高級的鑽石工匠在琢磨這顆鑽石時精神過份緊張,每鑿一刀就會昏厥,救醒後再鑿,費時一年才完工。

關於這顆「光明之山」鑽石的爭議由來已久,2016年,一個印度非政府組織向法院提交訴願書,要求印度政府追回這顆鑽石。結果當時印度檢察官員稱,「光明之山」鑚石是1849年印度錫克帝國的統治者自願給英國人的禮物,既沒有被盜,也沒有被強行拿走,拒絕非政府組織的訴願要求。然而後來,印度政府的立場轉變,印度文化部重申:決心盡一切努力,以友好的方式讓「光明之山」鑽石歸還印度。

9 月 8 日伊麗莎白女王去世後,印度網民在西方網絡上開始了征討英國的網上行動。有印度網民細數了「光明之山」鑽石的歷任持有者,所謂歷史記載,大部分來自傳説,並不確實,這顆鑽石應該回到其原產地印度。大多數印度網民宣稱:「英國在對印度人民施加了幾個世紀的剝削、壓迫、種族迫害、奴役後,歸還鑽石,這是英國最起碼能做的」。

還有印度網民評論:「英國伊麗莎白二世今天去世了,我們能把我們印度的“光明之山”鑽石拿回來嗎?它被英國人從印度偷走;他們英國人創造的財富是建立在別人的死亡、飢餓上,通過燒殺搶掠獲得」。英國女王去世後,印度的GDP超過了英國,大英帝國的面子沒有了,各種棘手情況接連發生,鑽石只是一樁。

印度GDP超過英國的世局 | 郭譽申

英國女王逝世,連日成為國際新聞的焦點,幾乎遮蔽了關於英國的另一更重要新聞。印度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而英國淪為第六大經濟體。現在GDP排在印度前面的只有德、日、中、美四國,這如何影響世界局勢?

其實印度GDP超過英國是大家早已預期的,只是現在被確認而已。假使考慮另一個重要的經濟指標GDP/PPP,印度的GDP/PPP不僅超過英國,也超過德、日,僅低於美、中,是世界第三。

GDP/PPP是經購買力平價(PPP)調整的GDP。GDP計算一個國家的產出,但同一產品在不同的國家的價格可能不同,計入GDP時於是有不同的數值,物價高的國家因此有較高的GDP,而物價低的國家GDP就較低。這不大合理,經濟學家於是設計出GDP/PPP,是經物價水準調整的GDP。GDP/PPP似乎比GDP更能呈現一個國家的真正產出。

印度的GDP低於德、日,但其物價水準遠低於德、日,使其GDP/PPP反而高於德、日。類似的,中國的GDP低於美國,但其物價水準遠低於美國,使其GDP/PPP反而高於美國。印度的GDP只有中國的16.6%,但其物價水準遠低於中國,使其GDP/PPP達到中國的39%。我們不能小覷印度,雖然它跟中國還有相當大差距。

印度經濟近年持續增長,原因很明顯。印度的人力成本遠低於中國,而美國為了壓制中國,很樂於支助印度,印度因此獲得很多外資的進駐。此外,印度裔在美國有不小的影響力,也是印度的助力。這些優勢仍將持續一陣子,因此印度經濟仍被看好。

美國極力拉攏印度對抗中國,印度會倒向美國對抗中國嗎?印度當然會藉此從美國得到一些好處,但應該不會真倒向美國。中、印雖然有邊界爭議,以及印度支持西藏流亡政權造成的心結,双方都知道對抗無益而頗自制。事實上,印度一向不結盟,在冷戰時在美、蘇間保持中立立場,而現在則在美、俄間保持中立立場。印度過去向蘇聯和俄羅斯購買很多武器,由此可見,印度與俄羅斯的關係可能超過與美國的關係。現在中、俄的關係升級,多少有益於中、印的關係。

印度跟隨中國逐漸崛起,預示了歐洲列強將逐漸走下世界的主要舞台。英國,以及德、法,能成為強權,都因為科學和工業革命,也因為當年交通不便利、世界交流少、很多國家不重視科技,使歐洲的先進科技不會很快被學走。歐洲因此領先世界兩三百年,造就了英、德、法等列強。現在交通便利、世界交流多、各國都重視科技,因此拉近各國的科技能力。在此狀況,英、德、法等國當年科學和工業革命時的科技優勢不可能再現,世界自然逐漸回到傳統上由廣土眾民的大國,如中、印、美、俄,主導的時代。

印度說出了一個顯然的真相:民主徹底失敗 | 黃國樑

在印度再創世界新猷,一天確診突破40萬人的時刻,習近平的一句話也正巧被搬出來咀嚼,成了鮮明的對照。

習在今年1月省領導幹部的一次學習會議上,說「應對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各國的領導力和制度優越性如何,高下立判」。

這句話的前兩句則是他對世局的觀察:「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世界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一個『亂』字,而這個趨勢看來會延續下去」。基於對自我的制度與領導能力的自信,習近平也判斷,「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

制度的優劣與否,需要長時間的考驗,絕不能以一個單一事件進行判定,所以習近平的結論還是下得太跳躍了,但這一事件仍然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在應對這個疫情上,民主體制只能以「完敗」形容,可以說,新冠是民主的一次蒙羞記,但不止如此,民主不能應對危機,幾乎可說已是鑿鑿然的確證了。誰能想像,一位民主大國的總統,亦即拜登,有一天會以這樣的標題作為奮鬥的目標,說他要「證明民主依然有效」?民主若是一位戰功彪炳的英雄,這教英雄情何以堪?

因為就邏輯而言,民主既是普適、高貴而美好的,它應該自動地表現出它的有效性,它就絲毫不需要被證明;當它需要某種特別的糾合、發作,亦即某種殊異於平時的奮鬥與砥礪,方可奏效,那它就不是有效的,而是無效、失效的,因為那些殊異的、罕見的、氣喘吁吁的動員,一定不是民主的。

換言之,既然要大動干戈地去證明它的有效,就表示它的體質是虛弱的、或可直接稱作是有病的。如果它非得要一劑強心針才能續命,那它怎可能是有效的呢?

於是似可這麼解釋:民主在平時是有效的,但碰上了非典型的緊急狀況就會失效。但這一詮釋馬上可以舉出反例,二次世界大戰,民主的美、英並不僥倖地擊敗了獨裁的德、日,民主的確曾經在危急時分展示了它的韌性與堅毅。

不過,彼時的民主與此刻的民主,似亦不是同一回事。往昔,甘迺迪可以呼喚人民,「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現在拜登還能這般如父喻子地訓誨人民嗎?何況,甘迺迪所陳述的,豈不就是一種國家主義,而不是什麼民主?

民主是眾聲喧嘩,但眾聲喧嘩後必須要有一位領導者,能在聒絮與煩亂之中晰出一畦清明,然後在那短暫的寂靜裡做出決斷,而這一個決斷又要讓萬民景從,從而應對並最終解決危機,但這顯然不是遵循制度就可以推得的結果,民主裡沒有這份保證書。

民主如今真的已經失效了,以為民主即是天堂的人,必須搖晃自己的頭顱,讓自己跳出夢境。一天40萬人確診,印度不只告訴你悲傷的故事,還說出了一個顯然的真相:民主徹底失敗!

從中印邊境衝突錄影看到什麼? | 郭譽申

自去年5月以來,中國和印度在邊境發生了許多小衝突,於是双方都增派不少部隊,形成軍事對峙的緊張狀態,最近双方終於達成協議,同時撤出部隊,讓邊境恢復平靜。

前兩天,中方公佈了邊境衝突的錄影帶,並且宣佈有一位團長重傷,及四位官兵犧牲,分別被授予榮譽稱號和追記一等功。軍人為國英勇犧牲無論如何是值得尊敬的,反中媒體卻引用國際媒體的報導,強調是中方未按協議撤離,因此造成衝突,而中方被打死了幾十個軍人,比印度部隊死的多,暗指中方吃了敗仗。

中、印的邊境衝突,双方都沒使用武器,只是棍棒、石頭、肉搏,就算造成幾十人死傷,誰打贏有啥重要?反中媒體宣傳中國輸了,占點嘴上便宜,就能獲得精神勝利,真是沒出息。

兩國衝突甚至戰爭,由於民族主義,双方都會宣稱自己有理而對方無理,並且自己是獲勝的一方。印度是美、英的盟國,大半被美、英掌控的國際媒體自然站在印度一邊,幫印度講話,因此是信不得的。反中媒體不過再度表現為美、英的應聲蟲而已。

中、印的邊境衝突為何拖拖拉拉僵持了快十個月之久?在這期間中國很少發聲,完全是息事寧人的態度。而印度則在國內外大肆宣傳抗中,尤其在國內激起廣泛的反中情緒,包括拒用中國貨、關閉中國企業開發的手機APP等等。經濟抵制是双面刃,既損人亦傷己。新冠病毒疫情正重創印度的經濟,它2020年的國內生產總額(GDP)大約是負成長7.7%,印度在此時糾纏中國,合理的解釋是莫迪總理和執政黨藉糾纏中國激起民族主義,以轉移民眾對他抗疫和其他施政失敗的不滿情緒,例如大量印度農民一再示威抗議政府新推出的農業三法。

中國的國內生產總額(GDP)遠大於印度,中國的軍時力量也遠大於印度,這些都是有憑有據的公認事實。然而強大的中國選擇息事寧人,而弱小的印度卻糾纏不放,實在有些滑稽。中國為何不像一些民族主義者所期望的,出兵教訓一下印度?因為中國的領導人都深知「小不忍則亂大謀」,中國的目標是趕超美國的世界霸權,何必與不成氣候的印度糾纏?教訓印度既不會有實質收獲,又會成為眾矢之的,中國絕不會因小失大的。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四十年,各方面突飛猛進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避免衝突,保持安定。面對衝突,則把衝突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中國面對中印邊境衝突,仍是這個態度。中國的領導人都深知「小不忍則亂大謀」,絕不亂了步伐。這樣的國家,誰能阻擋它的崛起?

殖民地的優越心態 | 盛嘉麟

因為殖民主人都是強大的戰勝國,殖民地人被奴役久了以後於是產生殖民地心態,就是自以為已經是殖民主人的國民,繼承了殖民主人的優越感。

中、印邊界無法解決的根源就是印度人自以為是大英帝國的子民,應該繼承大英帝國對西藏的領土主張。即使大英帝國凜於強大的中國,早把香港都還出來了,印度還是不讓。

香港人也是一副大英帝國的子民的嘴臉,即使大英帝國凜於強大的中國,把香港都還出來了,即使中國大陸對香港人諸多禮讓寬厚,香港人還是抱住優越感不放。譬如大陸遊客的兒童偶然在街邊便溺,立即引來集體的叫罵,極度羞辱中國人;英國足球明星貝克漢(Beckham)的孩子在香港街邊便溺,立即引來集體的叫罵香港政府,為什麽公共設施不夠。譬如舉著殖民主人的米字旗暴亂遊行,自以為是英國人,把人人皆知的恥辱、忽悠殖民地人民的英國海外公民護照(BNO),認為護身寶貝。(中國根本不承認BNO是旅行文件)

台灣人當然也繼承了殖民主人日本人的優越感,跟日本人一樣「脫亞入歐」,把歐洲的一些觀念,如支持同婚、通姦除罪、廢除死刑等等,捧為金科玉律、普世價值,並(企圖)遶過立法機關強加以法律化,因此自以為「人權先進」。很多台灣人當然也看不起過去一窮二白,曾被日本人貶為支那人的大陸人。

台灣人卻不知道,當年的大日本帝國,經歷「失落的30年」之後,現在世界看日本只是美國駐軍、美國控制,還要繳保護費的次殖民地,連正常國家都算不上。

中印會不會一戰? | 盛嘉麟

目前中、印兩國軍隊在克什米爾的中印邊境拉達克地區森嚴對峙,雖然今年9月兩國外長在莫斯科進行談判,達成了詭譎脆弱的停戰協議。但是印度是一個不講誠信,極無效率,不懂務實,指揮紊亂,軍隊不服命令的國家,停戰協議不能信任。

印度總理莫迪是一個野心勃勃,炒作民粹,出爾反爾的政客。他一邊呼籲和平談判,一邊在拉達克地區增兵20萬,構築機場道路橋樑,在國內激勵民族主義對抗中國,同時禁止微信、抖音在內的200多種中國企業的APP軟體服務,對中國公民的入境嚴格控管,擺出準備一戰的勢態。我們就兩國軍隊狀況,研判中印會不會一戰,及中國面臨的戰略選擇。

印度軍隊沒有光榮傳統不受尊敬

世界大國莫不靠軍隊浴血奮戰,革命建國的,軍隊享有光榮的傳統,受到國民的尊敬。印度的建國卻是靠著甘地的不合作不抵抗主義,順著二戰後全球民族獨立的潮流,印度總督英國的蒙巴頓子爵的同意放手,陰差陽錯的混出一個獨立國家,印度軍隊沒有光榮傳統,也不受尊敬。

印度人民謀生困難,從軍為了謀生,軍人待遇相對優厚,一人當兵養家活口,所以年輕人踴躍從軍。與其說印度是募兵制,不如說是傭兵制,軍人主要為了賺錢養家,不是一支捍衛國家勇敢犧牲的勁旅。

印度軍隊成員複雜後勤簡陋武器紊亂

印度是募兵制,而且服役年限漫長,士兵可以當17年,士官當28年,軍官當33年,還能世襲,父以傳子。所以從許多照片上我們都看到印度軍人有40歲的小兵,50歲的尉官,肥肚突出,軍容雜亂。

印度憲法早已廢除種姓制度,但是民間社會依然毫無改變。種姓制度也帶進軍隊,譬如出身低賤的首陀羅、吠舍的官兵,盡管軍銜可能高過出身貴族的婆羅門、剎帝利的官兵,但是實際上完全指揮不動,甚至出身不同的官兵不願一起吃飯睡覺。這樣的軍隊怎能袍澤團結。

印度人都生活在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印度平原,所以印度軍隊並不適應高原生活及作戰,根據報導,以前印度派駐克什米爾高寒地區的幾萬軍隊,每年因為不適應高原氣候而死傷的官兵達到1000多人。現在僅僅拉達克地區駐軍20萬人,習慣海拔200公尺的印度人進駐海拔4000公尺的拉達克,使得駐軍非作戰的傷亡成本就非常慘重。

廿萬軍隊送駐拉達克高原,後勤補给非常吃重可以想見,為了後勤補给,高原上趕工建築的道路、機場、橋樑,都非常簡陋,易被自然氣候破壞,更不要說砲火的攻擊。印度購自俄國、法國、美國、英國、徳國製造的零亂武器,除了保養、零件、油料上的複雜混亂,官兵操控保養的訓練至少需要兩年,才能投入戰場。

中印一戰的戰術分析

目前拉達克地區中國駐軍3-5萬人,後方有強大的導彈、火箭彈、戰機、直升機、防空武力的掩護,強大的直升機補給到點,完備的醫療,還有專為西藏高原作戰設計的國造ZTQ-15輕型坦克部隊,作為攻擊武力。

一旦中印開打,中國全面攻擊印度後勤補给的道路、機場、橋樑,癱瘓印度後勤補给的能力。防空武力足以封鎖拉達克地區的空域,空軍足以精準摧毀印軍大部份的目標,如果再發動電子作戰,足以癱瘓印軍的指揮通訊。

中印一戰的戰略分析

從最基本的戰略分析,印度在中印邊境的對華作戰是沒有前途的,就算中國邊境失手敗退,印軍從200公尺的平原攻上4000公尺的西藏高原,印度的後勤、裝備、指揮真能支撐印軍爬上西藏高原,長驅直入嗎?我不能預測中國對印度的戰略選擇,只能列出可能的三種選項:

1. 高層戰略選項,解決台灣

香港、台灣、印度問題是最大黑手美國惡整中國的三張王牌,隨時讓中國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受到掣肘。香港在管轄之內,容易處理,美國玩香港牌,從2014年佔中運動,愈演愈烈,玩到2020年反送中,港獨暴亂,中國忍讓了6年,終於在2020年7月沒收了香港牌,美國丟失了香港牌,徒囂制裁,香港問題就此解決。

台灣在國境之內,但是管轄不到,處理比較困難,美國玩台灣牌,從蔣介石時代共同防禦法,玩到2020年,愈演愈烈,各式各樣的台灣關係法、台灣安全法、台灣旅行法、台灣國防授權法、台灣保證法、台北法案,層出不窮。現在美國衛生部長、副國務卿訪問台灣,鼓舞台獨氣焰。

按照毛主席的兵法,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中國對此也作出反應,軍機軍艦跨過台海中線,遶島巡航,在台海密集演習,對台灣作出威脅的態勢。我不知道中國會不會突然解決台灣,將來中國海空軍直出太平洋。

2. 中層戰略選項,狠打印度

中國可以找個印度挑釁的藉口,狠打印度,攻進平原,進軍新徳里,嚇壞印度,這一次拉達克地區要全部佔領,東邊的藏南地區也發起攻擊,收復藏南失地,撕毀麥克馬洪線,而且巴基斯坦也能配合中國掣制印度,狠打印度向周邊國家展現中國為保衛國土不惜一戰的決心。

10月以後,拉達克地區大雪封山,溫度零下30度,如果印度不早撤軍,維持這20萬高原駐紥,印軍的生存就是最大的危機,中國不是1962年的中國,有能力打斷拉達克地區的印軍補給,將造成戰史上極大的慘劇。

至於狠打印度之後引起的國際議論,五眼聯盟的叫囂制裁,可以忽略不理,中國已經受到美國嚴厲的制裁,不在乎還能添加多少制裁。

3. 底層戰略選項,維持現狀

繼續忍耐印度的毫無誠信、偷雞摸狗的惡行惡狀,保持邊境的小摩擦小流血,中國在邊境上保持壓力,設法讓印度佔不到小便宜,卻能造成印度國力的耗損,中國GDP是印度五倍,經得起這點損耗。這樣不會引起國際的風波,中國集中力量發展經濟及科技,應付美國找碴。同時西藏也成為朱日和練兵基地以外,另一個實戰練兵的基地。兵法中所說的,進可攻退可守,立於不敗之地,說的就是西藏了。

台灣、印度何其類似 | 盛嘉麟

最近王金平要率隊去廈門參加民間交流為主,舉辦了多年的海峽論壇,因為中國電視主持人李紅在她私人的微信平台上說,這是台灣來求和,立刻台灣的玻璃心碎落滿地,拒絕了王金平去參加海峽論壇。

台灣的想法是台灣要比中國大陸高大尙,不來挑戰中國大陸已經很客氣了,怎麽可以說是求和,台灣的一切都比大陸高大尙,台灣的尊嚴,美國、日本及黑小邦交國都可以踐踏,但是面對大陸,台灣要有絕對的尊嚴。求和,尋求和平,台灣不是嚇大的,為什麼要向大陸尋求和平?

印度和台灣是世界上最相似的族群。

1)台灣、印度輸給全世界都沒關係,但是一定要贏過中國,贏過中國是台灣、印度的基本生存的尊嚴。

2)台灣、印度都認為自由民主是他們最大的國防武器,忘了那只是政治制度。

3)台灣、印度都認為世界上有一個最堅強的軍事組織叫做「自由民主軍事同盟」,台灣、印度遇到危險,「自由民主軍事同盟」在世界的會員國都會站在同一陣線,為保衛台灣、印度出兵對抗中國。

4)台灣、印度都以為全世界都在討厭中國、對抗中國、圍堵中國,同時都在友愛印度,喜歡台灣。

5)台灣、印度都不會自己製造武器,只會購買武器,以為從外國能買到最爛的武器都優於中國的武器,以為有了武器就有了武力。

6)台灣、印度都媒體非常發達,更會造謠,中印邊境的狀況,印軍大敗解防軍,台灣周邊的狀況,台軍都死死牢牢的掌控住解放軍,而且三峽大壩已經崩坍12次了。

7)台灣、印度都對Anglo-Saxon國家情有獨鍾,非常尊敬,美國是台灣的爸爸,台灣渴望參加第一島鏈、五眼聯盟、印太聯盟一起圍堵中國。大英帝國是印度的爸爸,印度是印太聯盟成員,與美國、澳洲都簽署了情報後勤的軍事同盟,把英國拉進南海,一起圍堵中國。

8)台灣、印度都知道搞不過強大的中國,卻透過民粹宣傳,使台灣、印度的人民都相信他們的軍隊可以打敗中國的解放軍,更相信有美國爸爸會來救,相信「自由民主軍事同盟」會出來保護,台灣、印度挑戰中國、羞辱中國的動作比美國更勇敢。

9)台灣、印度目前都對中國人的入境嚴格管控刁難,台灣限制中國軟體服務如掏寶網、微信、抖音、ZOOM……,印度也禁止了所有200多種中國軟體服務及APP。

10)別的政府的國防政策是首先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唯有印度、台灣是首先保護自由民主制度。

笑談印度這個奇怪的國家 | 盛嘉麟

印度真是一個有趣的國家,因為沒有人搞得懂他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印度這一塊次大陸從歷史來看都是外族入侵建立的帝國王朝,包括了雅利安人(吠陀王國)、波斯人(波斯帝國)、馬其頓人、希臘人、塞人(巽伽王朝)、安息人、大月氏人(貴霜帝國)、匈奴人(嚈噠帝國)、拉其普特人(波羅王朝),阿拉伯人(德里蘇丹王國)、蒙古人(莫臥爾王朝)、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最後英國人(大英帝國)。其間只有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是印度本地人建立的王朝。幾千年來16次被外族入侵統治,虎去狼來,可謂奇葩。

雖然印度歷史悠久,但是每一個外來的異族,建立王朝帝國以後都徹底摧毀前朝的歷史資料文化語言,造成印度的歷史斷層、文化斷層。而且每一個王朝帝國都鬆散的統治了一部份的印度,和其它成千的部落鄉邦一起存在,保持著千百種的語言、宗教、神明信仰,互不相同,所以印度是習慣的處於一個紛雜混亂、多元分權的體制,今天莫迪的中央政府事實上未必能有效管轄地方的鄉邦政府。另一方面,由於歷史斷層、文化斷層、史料毀滅,研究印度歷史的學者要仰賴玄奘大師帶回唐朝的印度史料。所以印度人不能從長遠的歷史學到經驗和教訓。

1757年印度開始被英國殖民統治,這是印度最後一個殖民主人。1947年獨立以後,印度人就習慣的認為自己是大英帝國的成員,因為印度人是雅利安人種(高加索人種),認為和Anglo-Saxon人同屬歐洲血統,所以印度人有一種我們完全不懂的高傲感,認為他們應該繼承大英帝國的疆土及特權,這包括了西藏、尼泊爾、不丹、錫金、斯里蘭卡、克什米爾。所以1975年印度併吞了錫金,然後蠺食了尼泊爾的領土,侵佔了中國不承認的麥克馬洪線劃分的土地。造成印度和四周鄰國為敵,關係惡劣,尤其與巴基斯坦,過去發生兩次戰爭,現在又在克什米爾衝突不斷,死傷不斷。在1962年被中國痛打教訓之後,現在又開始在中印邊境興風作浪。

印度人也繼承了大英帝國高人一等,傲慢的嘴臉,瞧不起中國,印度可以輸给全世界都不難過,但是一定要贏過中國,心理才能平衡。他們可以無視於中國解放軍驍勇善戰,經常在邊境挑釁鬧事。無視於中國的進步一日千里,說孟買要加油努力否則被上海超越。無視於中國製造的物美價廉,廉價的小米手機暢銷全印度,而且暢銷手機的前四名都是中國品牌,第五名才輪到三星,但是印度叫囂禁止所有中國產品。無視於中國人最瞧不起印度紅頭阿三,印度人也最瞧不起中國人。

喜馬拉雅山雖高,印度人都住在山腳下一望無垠的印度平原,所以印度軍隊並不適應高原生活及作戰,根據一些報導,目前印度派駐克什米爾及其他中印邊界高寒地區的幾萬軍隊,每年因為不適應高原氣候而生病死傷的官兵達到1000多人,使得駐軍的成本非常高昂,但是印度政府及軍方高層並不在乎。

我介紹一些印度有趣的花邊碎絮。種姓制度把印度人分成五等:婆羅門(教師、學者、祭司 5%)、剎帝利(戰士、貴族 10%)、吠舍(農民、商人、手藝人 35%)、首陀羅(勞務者 35%)、加上最底層的賤民 15%。雖然1947年獨立以後的印度憲法早已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是印度社會毫無改變。在印度教嚴密的種姓制度下,婆羅門階級被認為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則是原人的腳。賤民則是被人踩踏的底層,而且各層階級是世襲的。

因為宗教信仰相信來世,所以被踐踏的族群甘之若飴,等待幸福來生,不想反抗,當然受到統治階層富人的鼓勵。佛教講究眾生平等,自然不容種姓制度,印度教主張維持種姓制度,排除了眾生平等的佛教,因此印度不是佛教國家。

得諾貝爾和平獎,一輩子在印度服務的修女特蕾莎1910年生於奧圖曼帝國時代巴爾幹半島塞爾維亞的馬其頓,加入修道院之後立志為世界上最窮苦的人間地獄服務,其間曾經派駐許多國家服務,1946年來到印度加爾各答,修女特蕾莎看到傳染病,如霍亂和麻瘋病,等正在爆發,患者流落在街頭巷尾無人救助,於是修女特蕾莎說這就是人間地獄了,我要終身留在加爾各答服務,並加入成為印度公民,一直到1997年去世,得到全世界的尊敬,2016年受教宗方濟各封聖。

台灣的李家同教授多年前利用暑假都會帶學生來印度加爾各答做志工,他們服務被遺棄在街頭重病等死的臨終老人,他們租用一個大廳,擺放許多簡單的餐具椅子及行軍床,有清潔的毛巾床單毯子枕頭拖鞋,大廳播放輕柔的音樂,他們把許多奄奄一息的臨終老人安置在行軍床上,服務他們簡單的飲食及身體的清潔,一直到老人去世。許多老人哭泣的說,他們這一生睡在地上,不知道有椅子床鋪傢俱音樂,沒用過毛巾床單毯子枕頭拖鞋餐具,沒吃過為他們準備的飲食(都是乞討及垃圾桶找到的食物),李家同教授的志工给老人一個臨終前的人類基本尊嚴,讀來讓人落淚。

1984年美國聯合碳化公司Union Carbide在印度博帕爾鎮的農藥廠發生異氰酸甲酯(Methyl Isocyanate)洩漏事件,當晚就毒死3,787個印度人,後來傷亡繼續增加到38,478人,釀成驚震世界的悲劇。印度政府成立了律師團隊起訴Union Carbide,要求巨額賠償。沒想到Union Carbide的律師私下接觸每個受害人家屬,提出每人$2000美金的廉價賠償。印度政府非常憤怒,但是$2000美金對一個受害人家屬來說就是天文數字了,所以百姓不顧印度政府的禁令,紛紛接受了賠償結案。後來Union Carbide被Dow Chemical併購,官司到現在尚在糾纏不清。

印度也有勇敢的一面。因為美國開發的新藥利用專利保護,在全球售價昂貴獲得暴利,貧窮國家的人民負擔不起,往往病重等死。印度(還有紐西蘭)啟動不承認美國新藥的專利,放縱國內藥廠仿製新藥,低價在印度販賣,救自己國民。印度人口龐大,是重要的醫藥市場,後來逼得美國幾家大藥廠和印度協商,授權印度的藥廠委託製造,在印度定價很低,換得印度尊重新藥的專利。廿年來印度變成了製藥大國,代工製造世界許許多多的藥品,技術先進,一旦專利到期,印度就成了學名藥生產大國。中國一部電影「我不是藥王」就是描述中國從印度走私專利新藥的故事。

印度是世界武器進口大國,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以俄國為最大進口國,進口同時學習中國,取得自己製造的許可,開始製造,不幸印度是生化製藥大國,卻是機械製造的侏儒,自己製造的武器件件失敗。有一次建造了一艘軍艦,完工下水典禮後,新的軍艦緩緩下水,忽然軍艦翻傾在入海的通道裡,艦上幾位軍官都一起陪葬。最近中印在克什米爾的拉達克邊境發生軍事衝突,印度急忙向俄國、法國、美國購買戰機、直升機、坦克、各式導彈,以為匆忙進口聯合國品牌的武器,就能戰勝中國。

因為中國有太空計劃,成績輝煌,印度心有不甘,也在進行太空計劃,也要登月球登火星,可是印度沒有後繼的龐大預算來支持太空計劃,也沒有發展太空科技的長遠野心來支持太空計劃,印度的太空計劃像是漫無目的的燒錢遊戲,沒有執行力,沒有目的,沒有長期野心,只因為中國有,印度也要有。

在印度不斷做太空計劃登陸月球、火星,不斷進口歐美、俄羅斯的武器,進行軍事現代化的同時,1947年大英帝國留下了5.4萬公里的印度鐵路網絡,亞洲第一,獨立73年以來迄今只增建了1.3萬公里,今天全國總共6.7萬公里,而且破舊不堪,人滿為患早已不堪重負,車裡車外車頂都是乘客,每年火車事故超過1.6萬人的傷亡,視為常態。反觀中國1949年建國時全國鐵路總共2.2萬公里(遠少於印度),如今增加到15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3萬公里),全面刷新中國的鐵路網絡,車輛軌道維護品質新穎,世界第一。中國軍事武器98%本國製造。中國太空計劃登陸月球、探測火星、北斗系統、太空站計劃、長征火箭….按部就班穩紮穩打,中國、印度根本不是同樣等級的國家。

印度最驕傲的信心來自一句「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即使1947年獨立時,印度的GDP略超過中國,1960年印度的GDP等同中國,2020年印度的GDP是中國的20%,民主制度沒有為印度帶來任何建樹,但是印度的學者精英信誓旦旦,印度一定超越中國,因為印度有民主而中國沒有。

面對嚴重的新冠疫情,印度無論在防疫策略、醫療能量都無法應對疫情,只能宣佈封城,所謂封城就是把一億在城市做勞工的低層人口驅逐出城,趕回農村家鄉,既無生活照應,亦無交通工具,電視上看到扶老攜幼的貧窮勞工在炎陽下步行幾百公里,返回家鄉,回鄉後還要面對無著的生活。同時印度的學者提出牛尿牛糞可以對抗新冠病毒,印度的民俗專家建議恆河的聖水可以洗除新冠病毒,而印度的政客跟在美國後面叫囂要求中國賠償,這就是驕傲的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目前印度、巴西、美國是處於疫情失控,自生自滅的國家。

目前世界上扼阻杯葛中國一帶一路計劃最熱心的國家,美國第一,印度第二。美國是霸主面對中國崛起的修昔底德陷阱之戰,印度則是見不得中國崛起。但是印度學者面對中國有三項又嫉又恨的崇拜心結:

1)崇拜中國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1947年獨立以後的印度憲法早已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是73年來印度社會種姓依舊,毫無改變。有印度學者意見,印度應該出個毛赫魯,發動文化大革命,無法無天造反有理,放縱人數眾多的賤民、首陀羅對高貴的婆羅門、剎帝利當街羞辱、清算鬥爭、任意打殺,唯有經過這樣的十年浩劫,種姓制度才能徹底消滅。

2)崇拜中國孫中山的中華民族。中國明明是多民族的國家,但是孫中山創出中華民族(其實是梁啟超的創見,孫中山採納),從此中國變成單一民族(中華民族)團結一致的國家,而且中國軍隊誓師出戰前高呼為中華民族而戰,全國人民高呼中華民族萬歲。民族可以人工創造,實為奇蹟。有印度學者意見,印度應該出個孫赫魯,也創造一個「天竺民族」或者「身毒民族」,從此印度的千百種族變成單一民族、團結一致的國家。

3)崇拜中國威脅論。中國有強國夢,中國整軍經武、發展經濟,歐美國家立即嚎叫中國威脅論。印度也有夢想,印度也是大國,印度也有先進軍事、航空母艦,印度也有快速的經濟崛起,但是無論印度怎麼窮兵黷武、整軍經武,世界都不在意,從未聽到印度威脅論的聲音,讓印度失望。

戰略高度剖析中印邊境衝突 | 盛嘉麟

背景說明

麥克馬洪綫是1914年英國劃下,侵占西藏領土,擴張印度的邊界線。中國北洋政府拒絕接受,後來的中國政府更不承認。1947年印度獨立,印度政府主張繼承原英國殖民地時代所有的領土,控制了麥克馬洪綫劃分地區,並於1953年在藏南地區越過麥克馬洪綫向北擴張。在印度多次武裝挑釁後,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要求印度撤軍未果,同年10月戰爭爆發。中印之戰持續32天,中方大勝,殲滅重創印度軍6個旅並擊斃和俘虜多名將領,印度死傷5400餘人。戰後解放軍撤回麥克馬洪綫以北,維持藏南地區原有麥克馬洪綫邊界,中國雖然忍讓,印度卻引為最大國恥。

中印1962年之戰結束後,讓中印長達2400公里的邊界維持了五十多年的平靜,但是也為今天印度在西邊的克什米爾地區製造領土糾紛埋下了報復雪恥的種子。中國大陸與印度在拉達克地區從四、五月間已經不斷發生衝突,中印兩國從五月以來便在拉達克實控線附近陷入緊張對峙,具體地點包括加勒萬河谷、基阿曼溫泉,到班公錯一帶。印度陸軍派出相當數量的主力戰車,還有3個步兵營。而中國大陸也派出數千名士兵,包括坦克、直升機部隊,並調任戰將徐起零擔任指揮官。

最近幾年莫迪以民族主義民粹起家,他認為最近幾年印度經濟快速發展,加上最近中、美兩國因為貿易戰、科技戰、新冠病毒陷入緊張關係,印度追隨美國要求探查新冠病毒起於中國,要求中國的鉅額賠償,積極加入印太聯盟,並且與澳大利亞軍事結盟。而2019年9月22日莫迪訪問美國,2020年2月22日川普訪問印度,雙方都受到群眾熱烈歡迎,兩國關係密如水乳。印度認為是雪恥報復的良機,趁機在中印邊界上大力築路架橋、修建機場、增加駐軍,挑釁中國,情勢不再平靜。

1996年中印曾經有協定,為了維持兩國邊境的和平,雙方巡邏軍隊都不配帶槍枝兵器,所以6月1日是以拳頭石頭棍棒為武器,造成印軍死亡20人,仍是有克制的衝突。這次衝突以後莫迪授權邊境軍隊可以不受協定約束,動用武器。剛巧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出了一篇戰略兵棋推演報告,認為中印衝突印度必勝。並且為順應印度媒體民氣,轉移疫情及經濟失控衰落的難題,莫迪進一步增兵西藏邊境,大有擴大鬧事的姿態。

中國的考量

中國的復興道路受到歐美國家因恐懼而生的打壓破壞,步步維艱,中國是最不希望中印邊境發生衝突的國家,我們可以斷定拉達克衝突明顯是美國煽動,印度挑釁的結果。

中國四周糾紛不斷,從釣魚台中日糾紛,台灣海峽台獨囂張,香港仇中反華暴亂,美國海空軍介入南海領土糾紛,到中印邊境糾紛。但是日本、台灣、美國、越南都只是抗議騷擾,唯有印度敢實際動手挑起戰爭。中國對印度這樣的西方馬前卒不能姑息忍讓,尤其印度目前處在中國、巴基斯坦、尼泊爾三面受敵的狀態,必須趁勢強硬打擊,才能嚇阻其他糾紛對手的跟進。

就總體國力來說,印度根本不是中國的對手,1962年中國的GDP只是印度的120%,如今中國的GDP是印度的500%。中國有超過200萬現役軍人,而印度則有130萬。大陸的國防預算為2,250億美元,是印度的550億美元的4倍。中國的軍事武器裝備已達成全面自製的能力,印度則是從各國進口的萬花筒。如果萬一戰爭失控的最壞打算,中國在戰略武器方面是全球第三大的武器庫,部署了各種短程、中程、潛射的彈道飛彈,以及洲際彈道導彈,全部具備。

中國的戰略

1962年中印之戰,中國後勤困難,只為中國參戰的兩個師1.8萬人,準備了兩個月的糧草彈藥,作戰32天之後必須立即撤退,否則彈盡援絕,非常危險。所以藏南這一大塊11萬平方公里的肥沃領土,中國退回到麥克馬洪綫以北,中國佔據3萬平方公里,放棄了8萬平方公里,忍讓给印度。既然中國從未承認麥克馬洪綫,這次衝突戰如果開打,中國應該趁勢推翻麥克馬洪綫,把東段(藏南9萬平方公里)、中段(極小的面積)、以及西段(克什米爾拉達克3.3萬平方公里)的現有疆界被印度侵占的領土一併釐清解決。

推翻麥克馬洪綫,奪回喪失的領土以後,歐、美、日、澳…..這些外強中乾只剩吐沫的國家必定大肆指責,罵聲四起,發動制裁。但是鎮壓天安門暴亂、鎮壓新疆恐怖分子、公佈香港國安法、南海造島巡弋…..那一件中國幹的事不是惹來歐美國家同樣的對待,中國亡國了嗎?俄國收回克里米亞也受到同樣的叫囂制裁,俄國亡國了嗎?中國要習慣於歐美國家這一老套,無須在意。

1962年中印之戰修理印度以後換來五十多年的平靜;1969年珍寶島中蘇之戰與紅軍開打以後,換來中蘇邊界的順利談判妥協;希望這次2020年,如果戰爭避免不了,也在修理印度以後再換來五十多年的平靜。

放眼看美國、日本、俄國、印度、英國、法國……裡裡外外都是麻煩不斷。麻煩不斷是作為大國,作為強國必要的磨練、必要的代價,大國的政治、軍事、外交、商業、科技….才能夠博弈精進,大國的人民才有團結努力的目標,國事如麻是帝國常態,所以我們不要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