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應天龍圖書公司沈榮裕董事長邀請,出席「第七屆大陸優秀圖書臺灣高校巡迴展」開幕儀式。到場的都是出版界人士,沈董事長是我的世新學弟,而我開過出版社,所以把我也算在內。
臺灣在民國65年至75年左右,忽然捲起一陣四折書的風氣,後來競爭劇烈變成三折、兩折書,斯時在學校附近、在市集都能看到這類書攤。當年投入折扣書的出版商、書攤對臺灣讀書風氣(或者說買書風氣)的提升可是立了大功的。
沈榮裕也是這波浪潮的推動者之一,當其他折扣書商早已被浪潮捲得不知去向,他卻從折扣書商成功轉型在重慶南路上開了天龍書局。幾十年過去,當傳統的知名書局都不敵書市的衰落而紛紛退出市場時,天龍書局轉型為專賣大陸簡體字出版品,仍屹立於重慶南路上,不得不佩服沈榮裕對市場的敏銳與轉型時機掌握的恰當。
臺灣因為人口相對較少,加上閱讀紙本書的人愈來愈少,願意掏錢買書的更是少,所以出版商很難為,據說現在一版只印1000本,不具知名度的作者則掛出版社之名卻自費出版。其中屬於小眾市場的考古、藝術、醫學、書法類更是乏人問津,以致臺灣本地的出版社均卻步。
大陸則因人口多,且出版都是由官方主導,沒有盈虧的顧慮,所以上述的小眾市場的書籍都非常發達,所以現在臺灣許多教師不得不採用簡體書作為教材或參考書。目前的天龍書局備足了舉凡考古、金石、雕刻、繪畫、書法、中醫、養生的簡體書,為臺灣藝術、書法類教師、學生提供了許多方便。至於其他類的書也是供應充足,且折扣低,每次去天龍書店,都看到讀者是一袋一袋地買,可見需求殷切。
臺灣的出版界較之大陸相對自由,所以在意識形態、思想、哲學類方面可以大鳴大放,這是大陸所無法企及的。若兩岸出版、文化界能進一步交流、合作,臺灣出版界至少可以在出版的冊數上可以多一點,這對出版社的財務應該會有所助益,對於創作者而言則可以獲得大陸廣大市場,而兩岸合作除了可以掌握全球華文市場之外,也可進軍國際市場。
為了抗中,文化部訂定條款限制大陸書籍進口,以防止中共的統戰。其實以現在資訊流通管道如此多元,能擋得住嗎?文化部此舉不但低估了臺灣人民的智識水準,且讓人看出政府的恐共心態而已,實屬不智。
此刻,在兩岸政治上一時沒有好的解決方案,但至少在民間的交流可以擴大,或者文化、藝術可以合作。歷史上從未有用對抗而贏得勝利的,合作才能消除敵意,互補才能壯大自己。臺商進軍大陸這幾十年,不但解決了臺灣產業沒落的問題,還因此提升了傳統產業的能力,更賺進大筆的外匯,便是明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