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出版管窺 | 藍清水

日前應天龍圖書公司沈榮裕董事長邀請,出席「第七屆大陸優秀圖書臺灣高校巡迴展」開幕儀式。到場的都是出版界人士,沈董事長是我的世新學弟,而我開過出版社,所以把我也算在內。

臺灣在民國65年至75年左右,忽然捲起一陣四折書的風氣,後來競爭劇烈變成三折、兩折書,斯時在學校附近、在市集都能看到這類書攤。當年投入折扣書的出版商、書攤對臺灣讀書風氣(或者說買書風氣)的提升可是立了大功的。

沈榮裕也是這波浪潮的推動者之一,當其他折扣書商早已被浪潮捲得不知去向,他卻從折扣書商成功轉型在重慶南路上開了天龍書局。幾十年過去,當傳統的知名書局都不敵書市的衰落而紛紛退出市場時,天龍書局轉型為專賣大陸簡體字出版品,仍屹立於重慶南路上,不得不佩服沈榮裕對市場的敏銳與轉型時機掌握的恰當。

臺灣因為人口相對較少,加上閱讀紙本書的人愈來愈少,願意掏錢買書的更是少,所以出版商很難為,據說現在一版只印1000本,不具知名度的作者則掛出版社之名卻自費出版。其中屬於小眾市場的考古、藝術、醫學、書法類更是乏人問津,以致臺灣本地的出版社均卻步。

大陸則因人口多,且出版都是由官方主導,沒有盈虧的顧慮,所以上述的小眾市場的書籍都非常發達,所以現在臺灣許多教師不得不採用簡體書作為教材或參考書。目前的天龍書局備足了舉凡考古、金石、雕刻、繪畫、書法、中醫、養生的簡體書,為臺灣藝術、書法類教師、學生提供了許多方便。至於其他類的書也是供應充足,且折扣低,每次去天龍書店,都看到讀者是一袋一袋地買,可見需求殷切。

臺灣的出版界較之大陸相對自由,所以在意識形態、思想、哲學類方面可以大鳴大放,這是大陸所無法企及的。若兩岸出版、文化界能進一步交流、合作,臺灣出版界至少可以在出版的冊數上可以多一點,這對出版社的財務應該會有所助益,對於創作者而言則可以獲得大陸廣大市場,而兩岸合作除了可以掌握全球華文市場之外,也可進軍國際市場。

為了抗中,文化部訂定條款限制大陸書籍進口,以防止中共的統戰。其實以現在資訊流通管道如此多元,能擋得住嗎?文化部此舉不但低估了臺灣人民的智識水準,且讓人看出政府的恐共心態而已,實屬不智。

此刻,在兩岸政治上一時沒有好的解決方案,但至少在民間的交流可以擴大,或者文化、藝術可以合作。歷史上從未有用對抗而贏得勝利的,合作才能消除敵意,互補才能壯大自己。臺商進軍大陸這幾十年,不但解決了臺灣產業沒落的問題,還因此提升了傳統產業的能力,更賺進大筆的外匯,便是明證。

 

 

 

 

冷眼旁觀,獨立思考 | Friedrich Wang

1993年,筆者還是一個小小的大學生。自己所參加的社團邀請當時台灣的一些名人來學校演講,記得一年級下學期第一次邀請的人就是陳水扁。其實當時對陳水扁並沒有很深刻的印象,只知道是一個美麗島時代的律師,選過台南市長,問政尖酸刻薄。

結果,海報一貼出來就引起許多學生的關注。這一次他一進場,擔任主持人的學姊就用興奮、還帶著一點尖叫的聲音「讓我們歡迎公理與正義的化身,陳水扁委員!」

當時筆者雖然年紀還輕,但是已經開始啟蒙。這個世界上除了神佛上帝之外,誰能夠說自己或者別人是公理與正義的化身?在歷史上有太多的人稱自己是公理與正義的化身,要出來為這個社會討回公道,最後的結果大多只是證明他們比魔鬼還要恐怖。而且自己也真的看不懂,那些台上台下尖叫、亢奮,情緒甚至有些失控的男男女女,為什麼要把自己表現得如此弱智?

陳水扁上台之後,先說自己小時候多窮、多可憐,努力讀書上進,然後就開始說自己在尹清楓命案當中如何的努力,準備要狠狠將國軍當中的弊案揭開。「各位同學,到時候阿扁仔至少要擊落十幾顆星星!」然後,得意的笑著。這個案子到今天都30年了,破了嗎?

而他自己當總統之後,得到最高的權力,又變成什麼德行?做了些什麼事情?這應該不必筆者多說了吧。

所以,懂得冷眼旁觀,是一種重要的能力。時時刻刻把自己由各種情境當中抽出來,用外部的視角來觀察這些問題,可以幫助自己更清醒,比較能客觀地來面對。一直到今天,無論在台灣或大陸,筆者還是這樣教導自己的學生,千萬不要被群眾的情緒帶著走,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才不枉費自己受了高等教育。

那個當主持人的學姐畢業之後當了記者,有一段時間還蠻有名的,不過後來介入別人的婚姻當了小三,鬧得滿城風雨,然後銷聲匿跡了,讓人覺得有點可惜。

蔡依林跟著美國走,越來越下流 | 殷正淯

我再次重申一遍,我不是衛道人士,也不是道德魔人,我只是覺得跟著美國走,只會越來越下流。

三立新聞網:出道最大尺度!蔡依林「全裸」開唱全場尖叫 猛一看竟「露點了」

蔡依林最為人欽佩的是什麼?是她的努力。即便她腦子不太好使,除了英文好以外,就只會唱歌,但她可以從完全不會跳舞,刻苦學習到能夠成為唱跳俱佳的歌手,這一點我們還是要給予「肯定」的。

但是,這兩個字一出現話鋒就要轉了。但是為什麼要自甘下流?

很多人應該有看過蔡依林跟小S在演唱會上的低俗對話。兩個穿的跟拉斯維加斯的站街女一樣,那不叫性感,那叫做性慾。對話跟兩個妓女吵架一樣。那種對話內容不叫做幽默,叫做下流,就是沒家教、沒唸過書的小癟三。

小S終極壓軸性感比拚,Jolin蔡依林反嗆:「消極掰」

當然,為她們辯護的人可以說,美國的天后不也都是那樣嗎?你們知道美國有多少饒舌天后在沒有紅之前就是站街女或者女毒梟?你們知道多少饒舌天王就是混混出身?如果不知道,請去看《衝出康普頓》。饒舌有他們的文化背景,他們跟美國黑奴文化有關係,但也是美國街頭暴力文化的另一種投射。當然,還有另外一個面向的問題,就是美國的菁英階級就希望美國黑人沈溺在饒舌文化裡,這樣美國黑人才沒有辦法起來革命、反抗白人統治,永遠成為他們的奴隸。

好的不學學壞的。性感不是露。誰說脫光了衣服就會讓人腎上腺素飆升,況且腎上腺素飆升的喜歡能持久嗎?真正的性感是給人值得愛惜的感覺,只是在表現知性的同時,也讓對方感受到柔美曲線的美好。不朝這個方向去學習,一天天的跟阻街女郎靠攏,難怪IG和推特上一堆人肉販賣舖。一定有人會反問我,你看不看,我看啊。看是生物本能,但會不會珍惜她們那就是品味的問題。

我不會去否定販賣肉體的商業行為存在的事實,因為這是一個具有數千年歷史的悠久產業。但我要強調的是,蔡依林明明有實力、有能力去往更高層次發展,為什麼要糟蹋自己?這就是台灣社會文化的一種投射吧?什麼文化投射?沒文化的投射。

台灣的媒體文化能墮落到什麼地步? | 殷正淯

每一次看到這種新聞就會懷疑一件事,到底台灣的媒體文化能墮落到什麼地步。為什麼一個高中的熱舞社表演,文字表述的時候這麼多賀爾蒙的意向在裡面?

三立新聞網:台中二中正妹「連身衣挖洞」性感熱舞!仙氣爆表8萬人朝聖讚翻求IG

第一、這種消息跟社會大眾有什麼關係?作為媒體有沒有必要報導這種新聞。台中二中有熱舞社,那其他學校呢?你們報導台中二中的,要不要把台灣所有學校的熱舞表演都報導一遍?

第二、女孩的熱舞表演,焦點不是放在技巧、舞蹈設計,居然放在胸口挖洞?!這是在利用女性的性符號增加你們的流量。倘若這性符號是車展的車模,或展場的模特那也就罷了,因為他們存在的目的就是販賣性意向,利用性衝動增加人氣。可是台中二中的這些女孩,未成年的機率極高。即便成年了,難道我們這個社會對女性的價值判斷,就是建立在能不能讓陰莖勃起嗎?

我很好色,非常好色,人好色是正常的,不管男人還是女人。但可不可以把這種好色的正常欲求,定位在一個適當的範疇當中。好色可以很有美感,但台灣媒體與社會對於情色卻是充滿著下流。

好吧,看到出處後,我就覺得在講廢話。對這家媒體如果有一點點人性的期盼,都是一種妄想。

台中二中

 

解決學術論文時代共業 | 楊改之

學術論文瑕疵的戰火越演越烈,幾乎已經將台灣教育界的誠信丟到地上,任人踩踏!成為醜聞!

阿通伯後面的一串肉粽,目前可能都在瑟瑟發抖,想方設法,如何躲過這場災難!其實遠不止台大國發所,其他各院校系所,開了多少的碩博士在職進修專班?發出了多少的碩博士學位?有多少真金白銀?又有多少摻水造假?抄襲代寫?俗話說: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混出來的學歷,是不是也得還呀?

這事除了讓教育界蒙羞,政治界更是一片混濁,亂象頻生!其實這是早就行之有年的怪奇現象,只要你有些社會地位了,花點錢報名,讀個碩博士在職進修專班,跟同學們吃吃飯,交交朋友,互通有無,學習第二,打好人脈第一!上課就當作聽了一天的TED演講!瞭解一下行業有什麼新訊息,甚至工作忙碌起來,請個假,助教還會把上課講義發到學生信箱,差不多也就這樣了!學術研究?刻苦學習?通宵達旦埋頭寫論文?會不會想太多?

學位拿不到?幾乎不可能的!這些都是大老闆、大官、名人,有權有勢,你一個指導教授會怎麼辦?能怎麼辦?放水唄!睜隻眼閉隻眼唄!甚而有之,幫他寫,再寄給他的助理請他參考唄!還能怎麼辦?

這種虛浮的碩博士學位也不是台灣才有!世界各國皆然!君不見1.5博士的那個縫縫補補,以次充好,以假亂真,錯字連篇的400多頁的散裝版論文!?這種莫名其妙還義正辭嚴,被抓包還臉不紅、心不喘的封存論文的賈博士?何必大驚小怪?

不過既然現在大家都在一條船上了,該怎麼辦呢?大叔是這麽想的啦!與其大家一起沉船,不如一起跳船,然後再把這艘破船給鑿穿了!換一艘新船!什麼意思?

首先,教育部先檢討,承認這行之多年的在職專班的制度,論文指導以及考試的放水,學位發放的虛浮不嚴謹,是瑕疵,是教育部的問題!(承認這船出問題了)

然後,開放所有碩博士學位的人自清自首,自認論文有問題,不合標準的,主動放棄學位,社會學界不予追究,畢竟那是時代共業,是教育體系出的問題!跟學生無關!坦白從寬,自首無罪!社會還敬你是條漢子!(給大家跳船的機會)

接著,各學校開始自清,主動排查!但凡論文比對不過關的,這些就是想渾水摸魚的敗類!學校公佈學生姓名,撤銷學位!指導教授一併公佈姓名,取消教學資格!媒體輿論群起攻之!(鑿穿這艘船)

最後如何建立一艘新船?在民進黨的治理下,大叔完全沒有任何信心!連第一步讓教育部認錯都不可能了,何況其他?接著,不分政黨,要政客自首,也是不太可能!至於學校自清?這個就笑死了,學校才是主謀,開學店的會出賣客戶?

所以這是一篇廢文、幻想文,實際上辦不到!所以這事會沒完沒了!搬板凳繼續看戲!

孟子不是儒家 | 殷正淯

鮑鵬山教授:「我覺得,先秦諸子中對後來的中國政治影響最大的,確確實實是法家,以及在法家思想指導下建立的秦朝。秦制確立了君主獨裁的制度,漢代以後,信仰上雖然奉行儒家,政治倫理上雖然皈依儒家,但這個“儒家”和先秦孔孟儒家是不同的,更多是荀子之儒,乃至於是混雜了陰陽家尤其是法家的“新儒家”。孔子的形象只是一個道德信仰,而政治體制和政治操作上實行的確確實實的是法家,也就是秦制的那一套,中國歷史和社會的許多黑暗都與此有關。」

南宋以前,孟學一直被放在冷凍庫保存,原因何故?熟讀孔(不是論語,而是春秋)孟的人便知,孟子根本不是儒家,孟子對於性與氣的詮釋與孔子一點關係也沒有。我們只能說孟子很推崇孔子,但未必傳承於孔學。相反地,荀子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內在邏輯與理論概念都高度一致,這也就是為何自孟子百年之後,除東漢趙岐之外,孟學無人問津,原因就在於孟子思想與孔學無關,另外還有內在邏輯混亂,概念不清。

孟子不是儒家,就跟宋明理學跟儒家無關一樣,不是說都引用同一個文獻,就是同一個門派,內在邏輯不一樣,思想門派就不同了。六經思想對先秦諸子都有非常深的影響,他們的理論建構也都會援用這些思想,特別是易經,但各自受到所屬環境、成長經驗,與本身的性格等因素影響,產生出的思想結果就不一樣。荀子的學生有漢代的特殊環境因素,他們援用陰陽家的思想也是大勢所趨。

有時候表達方式之外,還要深入底層理論建構的邏輯去分析一個思想家的內在思維方式。以董仲舒為例,他雖然採用五行終始的方式,但內在邏輯還是非常儒家的,五行終始在董仲舒的語境之下,只是「天」、「命」關係的另一種符號。他要闡述的依然是主政者要順應客觀世界的趨勢發展,即便在政治上擁有絕對的權利與權力,可是人的意志不可能超越客觀世界的運作軌跡,主觀意志不能凌駕客觀規律。只是用了陰陽家的語言說了儒家的話。

說孟子不是儒家的人是不多,但他很明顯不是儒家。九流十家這分類,是在史書上整理先秦思想時的便宜之計,老子跟莊子差距也很大,只是沒有孔孟差距這麼大。比較正確認識先秦思想家的方式,就是單獨分開來認識,歸類之後,就容易被制約,反而不能準確掌握思想家的思想核心。

南宋以前,孟子連進孔廟的機會都沒有,孟子有今天的地位,還不到一千年。在此之前,儒學繼承人都是荀子。我基本上不信宋明那幾個腐儒,除了邵雍,他們的後學就更等而下之了。所以我更相信兩漢經學家們的判斷,畢竟,漢初時期的那幾個大師離那個時代更近,看到的相關文獻比我們多更多,也更能判斷出誰更接近孔子。

對了,最近又要公佈新的論語內容了,絕對會讓世人驚艷,因為內容與現行版本差距非常大,而且還是年代最早的版本,有趣的是,出土的地點在湖北荊州,楚國的核心地帶而不是三晉或齊魯儒家傳統盛行地區。這多少顯示出,當時的思想傳播與影響,比我們想像更活躍。

中華文化在兩岸 | 楊改之

有件事說來心酸,也是心疼,同時也有欣慰!

大叔小時候,學的是《詩經》、《論語》、《孟子》、《古文觀止》,乃至於五四文學、近代文學!

同時期的對岸青年,正在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立四新!推倒孔家廟,破除舊思想!

及到成年,兩岸接觸後,大叔到大陸從事兒童教育工作,發現對岸年輕人竟對《三字經》、《弟子規》、孔孟思想或一無所知,或視為陳腐封建,甚至嗤之以鼻!

在當時市場上一片「西日兒童教育方法」為主導的情況下(西如蒙特梭利,日如巧連智巧虎),我本著從小學習根深蒂固的「復興傳統中華文化」的底層核心理念,總是在教材或作品中植入中華文化啓蒙教育,如《弟子規》、《三字經》、《朱子治家格言》等內容!但市場上並不買單!

至後來,習近平上臺,大力推廣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工作之後,瞬時間,各種教授書法,《弟子規》等等的學院、書院、私塾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大叔卻沒跟上這波浪潮,此時忙著另一個項目!但是大叔心裏仍舊欣慰!畢竟,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中華文化是被撿回來了,宛如死裏逃生的小種子,被小心翼翼的栽進土裏,細心灌溉!

如今又過數年,大叔因疫情回台,慢慢瞭解了台灣的教改、教材等等相關問題!對於在政治對立、台灣本土化、去中化、親日意識等改造的教育內容,大叔內心不禁發出深沉的嘆息!

果然此一時,彼一時!心痛的是,曾幾何時,我滿懷驕傲,並且努力耕耘的「中華文化」種子,在對岸發芽茁壯了!卻在我的家鄉枯萎了!欣慰的是,他畢竟一直延續著,總有發揚光大,光耀寰宇的那一天!

ps:當年花絮一則

當年(2012)跟編劇討論題目「兄則友,弟則恭」的內涵!
他回:我們一胎化,沒有兄弟姐妹,這個題目他不會寫,而且在內地沒有意義!
我說:師兄弟(學長學弟)不是兄弟嗎?朋友不是兄弟嗎?
他回:那就看是非對錯,不分長幼,對就對,錯就錯!何必恭謙謹讓?
又回:你教小朋友這些,什麼「出則告,反必面」,這都什麼年代了,還來這一套,這是封建迂腐的糟粕!
然後…
然後我就請他打包回家了!

教官生涯憶往 | 杜敏君

真感謝軍校的磨鍊。因為念軍校以前愛玩社團,只有晚上開夜車、追功課,因此體弱多病。不知軍校四年半是怎麼熬過來的,但身體變健康了,每天跑5000公尺都沒問題。

到苗栗建台中學當教官未滿49歲。建台是很皮的學校,打架是小事,殺人才是大事。我分發的是苗農主任教官缺,督導要我到建台整頓。

從高一帶起,我還要輪火車大隊導護,天發白就騎二手腳踏車到火車站,搭早晨五點多的火車到銅鑼,接全苗栗的學生。八點回到學校到廚房裡吃留下的冷稀飯。休息一下,上第三、四節課。

全校老師、學生午休時,我要到各處巡視死角,查有無學生抽煙、打架?等安靜了,只剩10幾分鐘眯一下眼睛,又要上下午的室外課,4節。降旗典禮完,又得送火車大隊北上竹南,回來吃完晚飯,要上補校的課,補校放學了,要巡視宿舍。

如今想起,那二年是怎麼撐過來的?

我的任事態度,不怕學生出問題,而是出了問題,要有處理問題的方法。一個有能力的教官,不是動輒按校規開除學生。這樣每個老師都會,教官的功能在哪裏?

教官也是老師,是負責軍事課程的老師,不是穿了軍服在耍權威的。私立學校往往賦予教官很多額外的工作,諸如門禁、生活管理、訓輔、校外生活指導、平時值夜,假日留守,校園安全等,族繁不及備載,實際上都不是教官的職掌。

我對自己的期許是維護校園安全,必須讓學生樂於接受教官的輔導,讓好學生尊敬,調皮或活潑的學生樂於親近,從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的榮譽心,發揮團隊精神。每在上課之前,教學生唱「愛的真諦」這首詩歌,並讓學生瞭解歌詞的意義,學生的氣質自然有了預期的變化。

學生面臨人格成長發展的狂飆期,我們都是過來人,要以同理心牽引他們安全的度過這段尷尬的人生階段,他們不是惡意要犯錯的,當一個人從孤舟不慎掉入海裏,需要的是救生圈,或是一塊浮木,而不是責備他為何不小心!

從黃仁宇看今日的人文學科 | Friedrich Wang

今天跟幾個大陸學者談到已故的旅美華人史學家黃仁宇先生。黃先生出身國軍,畢業於黃埔軍校,參加過抗日戰爭在滇緬作戰。後來到美國打工,然後一路拿下歷史學博士學位。

他這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在60歲之後才完成的,就是明代史中的扛鼎之作《萬曆十五年》。實際上他雖然著作不少,但是只要我們看過這一本並且還能夠精讀,大概就可以領略他的思想。「一個不能從數目上管理的國家」,這個概念讓所有研究近五百年中國史的學者有如醍醐灌頂,完全打中歷史的要害。

是的,他窮盡一生,歷經滄桑,出身於傳統中國,在國難之中接受軍事教育,參加慘烈的戰爭。之後,又目睹了美國現代化的管理方式以及學術殿堂。在這一些因素的交雜洗禮之下,終於寫出這一本重要的著作,成為傳世經典。但如果他老人家生在今天,已經沒有這樣的可能了,因為只要兩三年寫不出論文,達不到進度,那等著你的就是被解聘,然後就失業,學術生涯到此結束。

以前的人十年磨一劍,把把鋒利無比,削鐵如泥。現在的人一年磨十劍,大多濫竽充數,虚有其表。甚至,根本就是變相抄襲。在這樣的制度之下,人文學科有可能進步嗎?結果就是大量的造假,彼此相互掩護,拉幫結派,濫用經費,弄出一大堆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的人永遠都不會看的東西。把數量做出來,就告訴你達成卓越,邁向頂尖了。這,是不是一種集體的幽默?還是大家都喜歡演戲?而且還逼著你非演不可。不想演或演不下去的人就等著被淘汰。

筆者從來不怕比數量,大家去兩岸的學術網站檢索一下就知道,而且有幾個人可以在這樣的年紀有三本以上專書的?但是還是很感嘆,現在的學風與制度就是如此,所以已經不可能再出現有如黃仁宇先生這樣的學者。當年大家所尊敬的大師,如果擺在今天大都只能去路邊烤香腸或者炸雞排了。

教師節教師正宜自省 | 譚台明

9/28的重點不是教師節,而是孔子誕辰紀念。又訂為教師節,不過藉著孔子勉勵當老師的人而已。

看到不少當老師的人貼文,感嘆世風日下,師道不尊。這當然是事實,但老師其實沒有資格叫學生尊敬自己,不是嗎?學生尊不尊敬你,是學生的自由。學生不尊重老師,社會不尊重老師,固然因為世風敗壞,然老師亦當自省。很多老師,不僅對世風日下無感,甚且還推波助瀾,助紂為虐。老師隊伍不自清,所謂「教師會」云云,多數只講利益,不砥礪學養,更不講德性,豈不可哀?

教育部亂政,整天瞎胡搞,搞什麼KPI,把商人將本求利的一套用之於教育,而所有老師俯首貼耳,甘於聽命,為五斗米折腰,難道沒有過錯?別人不忍苛責,當老師的自己難道毫無愧色?

論文審查,因為種種原因,開後門放水,以至學術敗壞;更有甚者,藉此一點點的權力大搞結黨營私,比之政客,五十步與百步之差而已,身為教師,能無愧色?

文史課程淪為雞肋,廢大一國文之風將起,有老師開始奔走呼號,強調國文重要。問題是,如果不廢國文,國文課果能呈現其重要性?國文教學果有功效?教學失敗,社會文史素養低落,不為此奔走呼號;一旦要廢國文,則群起奔走呼號,此難道不是「可恥」的證明?不自重,焉能令人敬重?

我個人忝為教師團體之一員,以上毛病,我都有。教師節正宜自省,世風日下,正因我等不能堅持立場,不必怪罪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