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2016.7.8 初稿 / 丁念慈臉書;2018.12.13 修訂
關鍵詞:南京大屠殺 抗日戰爭

▲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真正的名字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1982年,日本教科書把侵入中國改成進入中國,這個舉動引起南京人的抗議,並開始籌備大屠殺紀念館,1985年落成後又進行了兩次擴建,成為現在的園區。大屠殺紀念館外觀有很多雕像,雕刻著當時被屠殺居民的苦難 。
前 言
八十一年前的12月13日,我南京城遭侵華日寇攻破,一場慘絕人寰持續了六週以上的「南京大屠殺」於焉展開。
凡我中華兒女,當永誌不忘國族血淚和先賢先烈奮勇抵抗的慘烈犧牲。
此刻,二次抗日戰爭與台灣再光復行動正進行中! ~2018.12.13
「南京大屠殺」是罪證確鑿的史實,但動機是甚麼呢?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前後,國內始終存在皇道派與統制派兩種路線的爭論。或可從這兩派的主張,一窺其動機。
皇道派與統制派都支持對外侵略。但皇道派認為:侵華行動的最大潛在對手是蘇聯,因此較不贊成擴大戰爭,希望在巧取蠶食與豪奪鯨吞之間因勢制宜,以獲取日本帝國最大利益;統制派則相信:日本的擴張,終將不免與英美開戰,因此主張迅速揮軍南下,以最短時間逼迫中國屈服投降。天皇本人的態度,則傾向認同後者。
1937年7月7日,日本為了迅速擴大侵華戰果,藉端尋釁起事,在盧溝橋扣動第一聲槍響,華夏民族就此展開全面的對日抗戰。儘管自六年前東北淪陷起,當地仁人志士從未停止抵抗日寇,從組織義勇軍正面迎戰,到轉為地下從事破壞日本軍事統治並接應國軍的敵後工作,反抗行動始終未曾稍歇。這是民族史上最為可歌可泣的一頁。
1937年8月13日,爆發淞滬會戰,上海淪陷。日軍不顧多田駿、石原莞爾……等反對擴大戰爭的皇道派將領命令,一路西進,兩度越過制令線(蘇州嘉興、常州湖州),兵臨南京城下,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 1937年,南京大屠殺期間,在從淞滬戰場向南京進攻途中,侵華日軍第十六師團第九聯隊第三大隊少尉炮兵小隊長向井敏明,與同在第三大隊任職的另一名日軍少尉軍官野田毅,展開「百人斬」殺人競賽,也就是以砍掉中國人頭顱的數量來進行「比賽」。到攻入南京時,他們中一個殺了105名中國人,另一個殺了106人。之後,兩人又繼續比賽,以先殺150人為勝。當年,野田毅25歲,向井敏明26歲。
當時,日本媒體對這場「競賽」大肆報導,1937年12月13日,《東京日日新聞》以「百人斬,超記錄」為題報導,並刊出向井敏明與野田毅兩人拄刀而立的照片,照片上兩人臉上露出冷笑,顯示出兩人冷酷、凶殘的形象。
十年後,在日本民間隱藏的兩人被抓獲,並引渡回中國。做為南京大屠殺百人斬戰犯,兩人被南京軍事法庭以戰爭罪及違反人道罪判處死刑,最後被槍決。
淞滬會戰爆發後半個月,天皇對整個戰爭的進程太慢,極不滿意。他成立了「帝國大本營」,在皇宮內設置作戰指揮中心,直接負責戰爭決策,下達相關指令。裕仁天皇對「帝國大本營」的運作與軍事上的控制,已到鉅細靡遺的程度。日本師團的所有部署,必須由天皇親自簽署命令;天皇掌握了軍隊在前線的所有調度,以及戰事細節。而前線的每個師團長也都明白,他們的一舉一動受命於天皇。
日軍從攻克上海,到開抵南京之際,皇道派軍事天才、作戰部部長石原莞爾因反對擴大戰爭,遭天皇調離,到關東軍當參謀次長,屈居東條英機手下,改派天皇親信下村定頂替石原。戰爭過程當中,參謀本部次長多田駿雖試圖牴制,但不敵統制派下村定以越級電報,直接從「帝國大本營」獲得指令。終至兵臨南京,發生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下村定拍發了兩封急密電報,一封是給華中派遣軍司令官松井石根的,表達攻打南京的堅定立場;另一封則給前方作戰參謀們的,明確指示「……請放棄原占領區,繼續前進。」並要求「閱後即毀」。毫無疑問,統制派下村定的命令來自天皇,皇道派多田駿最終不敵下村定,而告妥協。於是,日本軍團如潮水般湧過制令線,殺向南京。
與此同時,天皇將其親信中的親信——鈴木貞一,放到了一線部隊。極具經濟天賦的鈴木,20年代初在歐洲時,就是效忠皇太子裕仁的核心黨羽,也是裕仁信賴的眼線。
1937年11月,鈴木貞一被派到中島今朝吾的第16師團。這個師團在南京大屠殺時最為兇殘,光是這一師團,就屠殺了高達15萬的中國軍民。鈴木受命去第16師團的目的,其一是落實天皇命令,讓天皇掌握前線狀況;另一重大任務,就是洗劫南京的銀行。把洗劫來的法幣、金條運到上海,向國外添購軍需物資,是日本戰時相當重要的硬通貨。
在攻下南京的計畫完成後,天皇便將一大批年輕的親信軍官派往前線各師團,包括松井石根的司令部,擔任參謀。這些參謀,在某些情形下,可以越過直屬主官發布命令。這就是大家常講的「下剋上」,但是實際上,天皇本人才是發號施令的影武者!
下達南京大屠殺指令者,雖是天皇的近親朝香宮鳩彥親王,但這只是一個障眼法,也是模糊焦點的伎倆。看「帝國大本營」的設置運作,以天皇對前線戰況的瞭若指掌,以及事後朝香宮受到的獎掖拔擢,都可確定大屠殺行動是天皇作出決策、朝香宮直接受命於天皇無誤。
松井石根雖然也主張攻打南京,但卻是個軍紀嚴明的將領,曾經明確下達不得燒殺搶劫的軍令。他對朝香宮下達的屠殺指令,大為驚駭,認為此舉嚴重損害皇室聲譽。戰敗後,松井卻仍替「南京大屠殺」背負主要罪責。整個狗屁日本皇室,卻一點事都沒有!


最終,我們要探討:天皇為什麼要進行這樣殘酷的屠殺行動呢?這又回到統制派的思路:以日本這樣的人口和國力,想要速戰速決,南下征服中國廣袤的國土,非得採取當年蒙古西征那種極其兇殘的手段,才能收到威懾效果,讓中國各地方勢力不戰而降。
然而,天佑中華!中國人非但未因此屈服,反而激發無比的民族氣節。在蔣委員長廬山談話的號召之下,舉國上下自此,人無分男女老幼,地不分東南西北,都投入了這場偉大的民族存亡絕續之戰。
蒼天在上,我們父輩所付出的犧牲,實無愧於列祖列宗。只不過,僅是發生在上一代人的歷史事蹟,竟遭這樣快速地塗抹與扭曲。我們絕不容許此事發生!
日寇對侵華和發動二戰的罪孽,從未真正認罪悔改,也從未因兩顆原子彈,就此收斂牠們的豺狼之心。不但天皇與皇室一干人等,完全不必為戰爭負責,就算甲級戰犯,竟也同葬於殉國七士廟。 1978年,東條英機…等七條狗,還一起供奉在靖國神社。
普天之下,唯有無恥、無賴如日本民族者,才幹得出這種事情來。此時此刻,我們如果繼續選擇沉默,那麼,當成為亡國奴的那一天,就真的不要再問上蒼:為什麼讓我遭遇這種命運啊?



▲ 2010年12月12日,“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名單牆”延長工程在紀念館墓地廣場開工。1995年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初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牆,又名“哭牆”,長43米,刻有遇難者姓名3000個。2007年,姓名增加至8244個。2011年,紀念牆延伸至69米,姓名10311個。2012年,還有一千多人的姓名在做核實,準備上牆。
後 記:
〈追兇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的黑手〉貼文,大致是從宋鴻兵先生【鴻觀】影集01~02期摘錄整理而成的。誰知僅一代的時間,歷史竟遭這樣扭曲,甚至塗銷,實在很難嚥得下這口氣。我們這一代幸賴上一代人前仆後繼、毀家紓難抗日的餘蔭,出生、成長於承平之世,得以受教育,並順利長大、成家。如果我們再不講話,將何以面對列祖列宗?!
今天,慶幸對岸還有和平崛起的中共,以及傑出的同胞如宋鴻兵先生等,能為還原歷史真相發聲。做為抗日國軍王師後代的我們豈能沉默?我們不能讓整個台灣盡為亡國奴,更要讓對岸同胞知道:中華之志盡在東南,海外還有孤臣遺忠。
李登輝在位期間,藉「本土化」之名,行「去中國」分裂國家、背叛民族之實,當時國民黨中有權阻止的一干人等,都在做什麼呢?除了一小撮 出賣靈魂的趨炎附勢之徒隨之起舞外,絕大多數人不是軟弱不敢發聲,就是鄉愿、明哲保身,唯恐損及自己權位。而平日即唯唯諾諾、奴性甚深之輩,則不斷揣摩主子意圖,爭先恐後地以實際行動輸誠效忠。
如今,中華民國不但喪失了歷史機遇和歷史使命,還遭自外於中華民族者偷天換日,可說是名存實亡了。將一籃子罪過都推到李登輝身上,自己就手潔心清、罪上無份了嗎?不!當年有權、有位,卻囁嚅不敢言、無抵抗行動的眾多黨內高官和國家重臣,都要背負歷史罪責。
這也是一介平民、半百婦人的我,不得不撰文的原因了。紀念七七事變次日,幸賴此颱風假讓人養足精神,得以提筆為文,盡一點做女兒的心。
延伸閱讀
————————————
● 屠城血證!一段視頻告訴你爲什麽不能忘記12月13日 CCTV 中文 2018.12.13
● 「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名單是怎樣調查的? 華聲線上 2014.12.11
● 【南京旅行】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Roxanne 2018.12.10
上官百成‧豆瓣-孤軍營的內憂與外患
歲月匆匆,一眨眼已是民國三十年,距離孤軍撤至租界的時間已有將近四年
八百壯士-上官百成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上官百成(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02768040/
近四年來,即使謝團長和諸位連長卯足全力維持整個部隊正常運作,孤軍營內外仍蘊藏著各種隱憂和危機。
當時的外來危機,除了有日本人的虎視眈眈,尚有汪精衛的偽政府威脅。從民國二十九年三月起,在日本人刻意的扶持下,時任中國國民黨副總裁的汪精衛在南京成立了另一個「國民政府」,和蔣介石為首的重慶國民政府分庭抗禮。其雖以「國民政府」為名,實際上是日本在侵華戰爭期間扶持的一個傀儡政權,史稱「汪偽政府」或「汪偽政權」。
汪精衛深知八百壯士是一支不可多得的部隊,他為了收買謝晉元,特別派遣特務機關人員屢次前往勸說,以陸軍總司令頭銜及五十萬元厚祿作為招降誘因,並承諾發給每位士兵一千元賞金,還向謝晉元保證孤軍一旦歸順南京政府,便能立即能重獲自由。一心效忠重慶國民政府的謝晉元等人當然不為利誘所惑,汪偽政府眼看收買不成,表面上不動聲色,暗地裡則開始進行另一波計謀。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