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鍔護國軍簡史 | Friedrich Wang

根據梁啟超的說法,當初蔡鍔能夠到日本讀軍校,雖然推薦信是他寫的,但是能夠順利成行還多虧了一個人,塞了1000大洋給蔡的袁世凱。請注意,那個時候一個新軍的基層軍官一個月的薪水才六塊錢大洋。袁世凱其實很有視人之明,看出來這個17歲的年輕人未來前途不可限量,所以就給予栽培。

後來蔡鍔以第五名成績畢業於日本陸士(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並且在雲南搞得有聲有色,受到了全國的矚目,故袁世凱就把他叫到北京來。很多人說是因為袁世凱猜忌他,擔心他造反。其實這個說法並沒有根據,因為這個時候兩人的關係還是很好的。當時都盛傳可能要任命他擔任陸軍部長,那個時候蔡不過33歲而已。

蔡鍔在二次革命的時候反對國民黨用武力解決問題,而擁護袁世凱。這個態度基本上與他的老師梁啟超是一致的,都希望能夠維持國家的安定,不要發生內戰。這個態度不能說不對,後來袁世凱不斷擴大總統權力,並且展露出稱帝的可能,雖然蔡鍔還是在擁戴書上簽了字,但是已經開始與他的老師梁啟超密謀,必須推翻這個想要竊取國家的獨裁者。

蔡鍔希望國家安定,但並非毫無底線。當蔡從日本繞道安南,千里迢迢回到了雲南,高舉護國軍的大旗,讓在北京的袁世凱大吃了一驚。他認為自己對待蔡鍔有很大的恩惠,這個青年將領不應該反對他,怎麼會走到這一步呢?最後終於在全國的響應之下,再加上北洋軍的將領見風轉舵,終於讓袁世凱的稱帝失敗,不久後病死。

袁世凱輸在自己沒有見識,竟然要把國家弄到大倒退。作為一個國家領導人,如果沒有眼光與見識,最後的結果不只是自己,也將使國家遭遇災難。而蔡鍔、梁啟超這些知識分子,在共和有難的時候挺身而出,這種勇氣與見識讓人動容。

在護國軍起義的後期,梁啟超與蔡鍔等人已經在商談如何規劃袁世凱死後的中國政局。袁若死,中國必將更加混亂,這是當時任何黨派的共識。梁、蔡也這樣認為,所以未來群雄割據,甚至長期的戰亂都將不可避免。梁啟超過去一直希望與當權派妥協以分享權力,進而可以推動改革。但是這個盼望在經過袁世凱多次的玩弄與欺騙後已經死心了。所以,當時梁、蔡就準備推動一個大西南計畫,做為未來建立新中國的起點。

簡單說,這次參與護國軍的核心主要是西南地區,包括滇、黔、桂、川等省的軍人,其中蔡鍔是日本陸士校友在中國的實質領袖,麾下的蔣百里、李根源、李烈鈞、戴勘等人也都是出身日本陸士。再加上主政雲南的唐繼堯、廣西的陸榮廷,這兩個地方實力派也都是相同的出身。這些人與梁啟超的關係深淺不一,但是對蔡鍔的威望還是心服口服的。

而蔡鍔在雲南的經營,講武學堂以及法政、師範學堂培養出一批素質整齊且具備理想性的青年軍人、文人,都是可用的幹部。所以,等到袁世凱一死,天下大亂,他們就先搶佔四川,然後聯合雲、桂、黔三省,建立一個軍政府,由蔡鍔、蔣百里主持軍務,梁啟超召集進步黨的名流、學者來建立一個政府。有四省的領土與資源,然後伺機圖佔廣東以打通出海口,則當可稱雄半壁中國。未來整軍經武,然後北上擊敗北洋系,統一中國,實現梁啟超的政治理念。

這個計畫在護國軍成功後第一步已經完成,袁世凱死後,繼任總統的黎元洪任命蔡鍔為四川督軍兼任省長,護國軍的前鋒也立即控制省城成都,而四川各地的軍人大多通電臣服。梁啟超也準備趕赴成都與蔡、蔣等人會合,準備共舉大事。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此時剛滿35歲的蔡鍔卻已經病入膏肓,喉癌、引發的鼻咽癌、食道癌,已經完全擴散。根據朱德的回憶錄,到了戰爭末期,蔡鍔全靠打止痛針來硬撐,整個人已經瘦削到皮包骨的地步,走路都已經要靠攙扶。英雄末路,來日無多!

在占領成都後,蔡將軍務暫時交給蔣百里等人處理,然後盡快赴日本就醫。但是蔡鍔到達日本,不過2個多月就英年早逝。蔣百里無法壓住四川軍人的跋扈,雲南、廣西也見風轉舵,唐、陸兩人與梁啟超淵源不深,也不具備太多的理想性格,只想據地稱雄。曾經是聲勢浩大的護國軍,就在蔡病危的消息傳開後,轉瞬間土崩瓦解。

蔣百里回憶,川局不可為,他只有離開成都到日本見蔡最後一面。蔡的遺囑中還不忘交代這幾個陸士的校友,要盡快為中國建立現代化的國防體系,唯有如此才能讓中國脫離被侵略殖民的地位,內容沒有一個字交代私事。

蔡的逝世,另一個傷心人就是老師梁啟超。梁啟超在晚清就意識到必須培養青年軍人幹部,為亂世做準備,而蔡鍔就是他這個準備中的結晶。本來已經看到曙光,結果天不佑之,竟然得到這樣的結局,讓這位飽經憂患的老政治家痛哭流涕寫下祭文。這是要祭弔這個優秀的學生,也是祭弔自己已經死去的理想。往後,梁啟超仍不忘情於政治,但已經無法有為。

而中國西南在群龍無首之下,竟然成了20多年中央政府鞭長莫及之地。雲南、廣西都成為幾個軍人長期割據之地,直到1949年才真正結束。四川則進入長期戰亂,幾派軍人混戰不堪,把百姓弄到生不如死。這,真是梁、蔡兩人所料想不及的。天意呼?只能讓我們掩卷嘆息吧。

為袁世凱翻案 | Friedrich Wang

袁世凱是一個反動的封建官僚,這個觀點是海峽兩岸長期以來所共同的認知,但真的是如此嗎?我們今天不需要像有些人為翻案而翻案,因為那樣做沒有意義,而應該要實事求是,以史料為基礎。

我們今天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從甲午戰爭結束的1895年到辛亥革命的1911年之間大約17年左右,袁世凱是朝野內外以及在華列強眼中,中國最開明進步的官僚。他創下了中國近代史上許多的第一,為中國的進步有了卓越的貢獻。舉凡第一支現代化陸軍,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支警察機構,第一間市議會,甚至是中國第一所由國人所自辦的高等理工科大學,以及女子高等學校,都是在他的手上所完成,而且都辦得有聲有色,得到國外的肯定,也被其他各省所模仿與效法。

所以,若說袁世凱是中國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誌與里程碑式的人物,可以說是沒有一點點誇張。以上這些成績,在當時稱作北洋新政,尤其在滿清政府的最後10年,他的這些努力受到中外的矚目,得到大多數有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完全的肯定,奠定了往後中華民國的重要基礎。中國在他手上才真正有了一個現代化政府的雛形,並且開始正常運作,這真可說是劃時代的成就。

有人說他三妻四妾,根本就是舊時代官僚的作風。這一點或許沒錯,可是一般人不知道的是他將自己九個妾中的八個全部送到新式學堂裡面讀書,其中三個還出國留學。他也在推動新政時候下令,家中的女人不論年齡大小從此之後不許纏足,已經纏足的也予以放足。他要求他的政府之中的中等以上的官員不許吸食鴉片,部隊裡面無論階級高低,只要染上毒癮,一律開除。

袁世凱辦理外交很有一套,而且資歷完整。早年在朝鮮以及後來在山東,累積了大量經驗。擔任直隸總督的九年,也大多時間在與各國周旋。民國初年,英、俄、日三國不斷對中國的領土及各項權利有野心,可是當時袁世凱的政府所面對的許多難題仍然需要這些國家的支持,尤其要他們在外交上承認。他用的方法是與這些國家直接談判,而最後對三國都簽訂了外交協議,得到了三者的承認,可是沒有丟掉一寸土地。中、俄針對外蒙古,中、英針對西藏,中、日針對山東、東北、與內蒙古的權益,都進行一系列的談判,中國其實沒有任何實力跟他們討價還價,北洋的外交官卻成功地讓英、俄同意將問題擱置並且承認了中華民國,這可說是一個重大勝利!

對日本有所謂的21條,其實這個是一個長期以來的迷思。這個民國四年簽訂的中日新約,只是草約的性質,所謂的1到4號都只有空泛的內容,並沒有具體說明或者規定中國要讓渡哪些權利給日本。而日本最關心的第5號,袁世凱一點點都沒有退讓。所以日本對他可說恨之入骨,並且認為他是阻礙日本在中國擴大權利的最大敵人。

善後大借款使得他被後世所譴責。可是大家知道一件事嗎:從辛亥革命結束到1914年初為止整整兩年多中國各省上交給北京中央政府的稅收是多少呢?答案是零。…..是的,整整兩年多沒有一毛錢上交給中央,請問他如果不用借款的方法又該怎麼樣把政府給運作下去?他能夠不動手把那些抗命的地方督軍給鎮壓下去嗎?他的考量點在促進國家的統一,讓國家不會分裂戰亂,否則也不必想去推動什麼現代化。這一點,與後來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所思考的幾乎完全一樣。

嚴格來說,北洋的外交忍辱負重,能夠在非常不利的情況取得這樣的成績,已經很不容易。因為日本對他恨之入骨,所以也轉而支持流亡到日本的孫中山並對中華革命黨提供武器與財務。而這,也是袁世凱最後倒台的重要原因。

袁世凱稱帝到他死掉,總共83天。這變成他這一生最大的污點,甚至連竊國大盜這樣的罪名都加到了他的頭上。他稱帝失敗可說咎由自取,連他自己都說是「自作自受,於人何尤」,並沒有多為自己辯解,反而很勇敢地將罪名承受下來,這種勇氣比起今天的政客實在是高明太多了。

袁世凱本人以及他的政府都是時代的產物。有太多的困難他們必須要去克服,可是又必須要得到內外力量的強大支持,否則這個國家的分離力量依舊繼續,而且越發強大,最後很可能就會有亡國滅種的危機。

他沒有辦法去解決這種格局,以及結構性的問題。所以他認為如果能將中國古代皇帝制度與現代化政府相互結合,這也不失一個重新讓人民願意服從中央政府領導的方法。這個操作無疑充滿著危險,而且多少也有他自己家天下的野心在其中。他這一次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各省的反抗力量,也錯估了日本以及其他列強對他的態度,最後只有一敗塗地!

若袁世凱在通過《新約法》之後能夠安於當一個權力龐大的總統並且用其軍事力量以及政府安定國家的局面,將中國成功過渡到一個正常的憲政秩序,或許中國歷史就將改寫,人民的痛苦也將縮短,今天的中國人就會是另外一番樣貌。但是,這些也只能在我們的腦海中加以想像了….。

他的失敗是一個悲劇。這個悲劇源自於他的私心自用蒙蔽了自己的理智,也在於地方分離的勢力過於龐大,使得其在追求國家統一的目標上受到重大挫敗。這個悲劇也使得中國往後繼續陷入軍閥割據與內戰的狀態,一直到1949年之前都沒有真正的徹底解決。

痛惜袁世凱的才幹,也更痛惜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民所受的苦難。

中、日當年如何對待朝鮮 | Friedrich Wang

中國跟日本都在19世紀後期開始學習西方的科學工藝,但是最後的結果卻差別很大,原因是什麼?過去有各式各樣的解釋,但是筆者認為有一件事情上面可以得到很好的答案,那就是看看19世紀末中國與日本如何對待朝鮮半島。

1885年是一個重要的年份。因為,這一年中國與日本簽訂了《中日天津條約》,內容主要就是為了解決朝鮮半島的問題。因為前一年的甲申事變滿清政府略佔上風,讓日本知難而退。但是,在條約中卻有極為不利的條款存在,就是日後中、日兩國如果要對朝鮮出兵必須互為通知,這實際上違反了中國一向的原則,就是將朝鮮作為自己的藩屬國。這是李鴻章一個外交上的重大失誤!

1886年1月袁世凱被正式任命為中國駐朝鮮全權大臣,實際上控制了整個朝鮮王國。而就在這一年袁世凱向李鴻章上了多個密摺。簡單說,他認為日本絕對不會善罷甘休。

當時李鴻章所用的政策是去媒介朝鮮與西方各國簽訂商約,在內容中明訂自己為中國的藩屬,這實際上於事無補。而且過去中國的這種朝貢體系根本不受到西方各國的承認,也就是這一套老辦法已經落伍了,不能再用。

所以袁世凱認為未來處理朝鮮有三個方法。第一就是將與日本眉來眼去的李朝高宗與他那個厲害的老婆閔妃給做掉,然後另外立一個李氏朝鮮國王,把這個王國的內政做一次改革,清除日本的勢力。第二種就是把整個李氏王朝全部給換掉,這個王朝已經五百年,而且早就腐敗不堪,近年來對大清不忠,中國可以用這個理由把它給弄掉,然後換一個新的朝鮮王朝,立一個新的人來當朝鮮國王。袁世凱所說的新朝鮮國王,其實指的就是他自己。而第三種,就是一不做二不休,趁著日本暫時受挫乾脆將朝鮮一舉併吞「化為郡縣」,簡單說就是變成中國的領土,徹底斷了日本人的念頭。

歷史不會告訴我們如果滿清政府真的這樣做最後的結果會是什麼?但是可以確定,中國就是中國,中國的道德與倫理不會允許這樣做,李鴻章對此也沒有答應。所以中國是有能力併吞當時的朝鮮,即使中國當時已經很衰弱,可是仍然不會做這種事情。

可是日本呢?日本是徹底學到了西方的帝國主義精神並且青出於藍。1895年甲午戰爭勝利,同年就讓朝鮮獨立為所謂的大韓帝國,名義上徹底脫離滿清而依靠日本,這使很多韓國傻逼當時可說興高采烈。但是很快真面目就露出,緊接著就殺掉了閔妃,然後控制朝鮮的軍事財政外交。1905年日本戰勝俄羅斯,讓最後的障礙除去,一切準備完畢,1910年就宣布日、韓合邦,500多年的朝鮮李氏王朝到此壽終正寢,而朝鮮也徹底成為日本帝國的殖民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朝鮮向中國明朝、清朝朝貢了五百多年,中國只有對朝鮮給予幫助,沒有侵佔過他一分領土。而日本控制朝鮮不過短短10幾年,就把它滅了。

為什麼中國在近代搞現代化不如日本?其實就是四個字,王道文化。中國不會做背信棄義的事,而日本則是學習了西方帝國主義的窮凶惡極,殺人不眨眼。這樣的中國怎麼搞的過當時的日本?….. 王道文化實際上是中國很大的一項長處。但不可諱言,在近代殘酷的鬥爭中也讓中國吃了不少虧。今天中國對待周圍國家與地區基本上還是這個調子,這其中的得失值得我們去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