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梁啟超的說法,當初蔡鍔能夠到日本讀軍校,雖然推薦信是他寫的,但是能夠順利成行還多虧了一個人,塞了1000大洋給蔡的袁世凱。請注意,那個時候一個新軍的基層軍官一個月的薪水才六塊錢大洋。袁世凱其實很有視人之明,看出來這個17歲的年輕人未來前途不可限量,所以就給予栽培。
後來蔡鍔以第五名成績畢業於日本陸士(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並且在雲南搞得有聲有色,受到了全國的矚目,故袁世凱就把他叫到北京來。很多人說是因為袁世凱猜忌他,擔心他造反。其實這個說法並沒有根據,因為這個時候兩人的關係還是很好的。當時都盛傳可能要任命他擔任陸軍部長,那個時候蔡不過33歲而已。
蔡鍔在二次革命的時候反對國民黨用武力解決問題,而擁護袁世凱。這個態度基本上與他的老師梁啟超是一致的,都希望能夠維持國家的安定,不要發生內戰。這個態度不能說不對,後來袁世凱不斷擴大總統權力,並且展露出稱帝的可能,雖然蔡鍔還是在擁戴書上簽了字,但是已經開始與他的老師梁啟超密謀,必須推翻這個想要竊取國家的獨裁者。
蔡鍔希望國家安定,但並非毫無底線。當蔡從日本繞道安南,千里迢迢回到了雲南,高舉護國軍的大旗,讓在北京的袁世凱大吃了一驚。他認為自己對待蔡鍔有很大的恩惠,這個青年將領不應該反對他,怎麼會走到這一步呢?最後終於在全國的響應之下,再加上北洋軍的將領見風轉舵,終於讓袁世凱的稱帝失敗,不久後病死。
袁世凱輸在自己沒有見識,竟然要把國家弄到大倒退。作為一個國家領導人,如果沒有眼光與見識,最後的結果不只是自己,也將使國家遭遇災難。而蔡鍔、梁啟超這些知識分子,在共和有難的時候挺身而出,這種勇氣與見識讓人動容。
在護國軍起義的後期,梁啟超與蔡鍔等人已經在商談如何規劃袁世凱死後的中國政局。袁若死,中國必將更加混亂,這是當時任何黨派的共識。梁、蔡也這樣認為,所以未來群雄割據,甚至長期的戰亂都將不可避免。梁啟超過去一直希望與當權派妥協以分享權力,進而可以推動改革。但是這個盼望在經過袁世凱多次的玩弄與欺騙後已經死心了。所以,當時梁、蔡就準備推動一個大西南計畫,做為未來建立新中國的起點。


簡單說,這次參與護國軍的核心主要是西南地區,包括滇、黔、桂、川等省的軍人,其中蔡鍔是日本陸士校友在中國的實質領袖,麾下的蔣百里、李根源、李烈鈞、戴勘等人也都是出身日本陸士。再加上主政雲南的唐繼堯、廣西的陸榮廷,這兩個地方實力派也都是相同的出身。這些人與梁啟超的關係深淺不一,但是對蔡鍔的威望還是心服口服的。
而蔡鍔在雲南的經營,講武學堂以及法政、師範學堂培養出一批素質整齊且具備理想性的青年軍人、文人,都是可用的幹部。所以,等到袁世凱一死,天下大亂,他們就先搶佔四川,然後聯合雲、桂、黔三省,建立一個軍政府,由蔡鍔、蔣百里主持軍務,梁啟超召集進步黨的名流、學者來建立一個政府。有四省的領土與資源,然後伺機圖佔廣東以打通出海口,則當可稱雄半壁中國。未來整軍經武,然後北上擊敗北洋系,統一中國,實現梁啟超的政治理念。
這個計畫在護國軍成功後第一步已經完成,袁世凱死後,繼任總統的黎元洪任命蔡鍔為四川督軍兼任省長,護國軍的前鋒也立即控制省城成都,而四川各地的軍人大多通電臣服。梁啟超也準備趕赴成都與蔡、蔣等人會合,準備共舉大事。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此時剛滿35歲的蔡鍔卻已經病入膏肓,喉癌、引發的鼻咽癌、食道癌,已經完全擴散。根據朱德的回憶錄,到了戰爭末期,蔡鍔全靠打止痛針來硬撐,整個人已經瘦削到皮包骨的地步,走路都已經要靠攙扶。英雄末路,來日無多!
在占領成都後,蔡將軍務暫時交給蔣百里等人處理,然後盡快赴日本就醫。但是蔡鍔到達日本,不過2個多月就英年早逝。蔣百里無法壓住四川軍人的跋扈,雲南、廣西也見風轉舵,唐、陸兩人與梁啟超淵源不深,也不具備太多的理想性格,只想據地稱雄。曾經是聲勢浩大的護國軍,就在蔡病危的消息傳開後,轉瞬間土崩瓦解。
蔣百里回憶,川局不可為,他只有離開成都到日本見蔡最後一面。蔡的遺囑中還不忘交代這幾個陸士的校友,要盡快為中國建立現代化的國防體系,唯有如此才能讓中國脫離被侵略殖民的地位,內容沒有一個字交代私事。
蔡的逝世,另一個傷心人就是老師梁啟超。梁啟超在晚清就意識到必須培養青年軍人幹部,為亂世做準備,而蔡鍔就是他這個準備中的結晶。本來已經看到曙光,結果天不佑之,竟然得到這樣的結局,讓這位飽經憂患的老政治家痛哭流涕寫下祭文。這是要祭弔這個優秀的學生,也是祭弔自己已經死去的理想。往後,梁啟超仍不忘情於政治,但已經無法有為。
而中國西南在群龍無首之下,竟然成了20多年中央政府鞭長莫及之地。雲南、廣西都成為幾個軍人長期割據之地,直到1949年才真正結束。四川則進入長期戰亂,幾派軍人混戰不堪,把百姓弄到生不如死。這,真是梁、蔡兩人所料想不及的。天意呼?只能讓我們掩卷嘆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