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越」看古代的南方如何融入中國 | 郭譽申

「越」,一般人會想到現在的越南或者春秋戰國時代的越國及越王勾踐的歷史。其實「越」的涵義不僅如此,在不同時代不同文本下,代表不同的地域。古代中國(夏、商、周三代)始於華北,「越」代表中國之外、鄰近中國的南方地區,較晚融入中國。[1] 探討「越」或南方地區融入古代中國的歷史,強調「越」的自我認知與族群認同。

越王勾踐在公元前470年攻滅吳國之後,越國曾經非常強大,但是到公元前333年被楚國所滅。亡國後,很多越國的王公貴族南逃,有些就在南方建立地方勢力或政權。南方的很多族群都與過去的越國有關,於是被稱為「百越」。短暫的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7年)經過一番苦戰,大致征服了「百越」,設立閩中、南海、桂林、象郡等四郡。

秦末,很多北方人向南方遷徙,部份「百越」趁機建國,包括南越、閩越、東海(又名東甌)。南越的建立者趙佗是北方人、原秦朝的官吏。閩越、東海的建立者騶無諸、騶搖都是當地的越人。到了強盛的漢朝,這些國都有類似的態度,對漢帝稱臣、稱王,但在自己國內稱帝,如同獨立的國家,幾乎不受漢朝約束。這是作者所指出,越人仍有不同於中國人的自我認知與族群認同。

南越、閩越、東海就像獨立的國家彼此長期爭鬥,有時還引來漢朝的軍事力量,直到公元前111-前110年全都為漢武帝所滅。南越滅亡前,剛即位的趙興和樛太后計畫向漢朝投降,卻被丞相呂嘉所弒,並號召越人抵抗漢軍但失敗。這些越地併入中國後仍不平靜,東漢初年,公元40至43年間,發生歷時4年的「徵氏姐妹之亂」。呂嘉和徵氏姐妹的對抗漢朝,都呈現越人的自我認知與族群認同。

古代中國吸引越人逐漸漢化,主要憑藉文化吸引力和血緣傳說。中國古籍一向主張,中國居於世界中央,承繼夏、商、周的先進文明,優於周圍異族的文明,假使異族能夠接受中國文化,就能融入中國,共享中國的先進文明。這是文化的吸引力。《史記》裡記述越王勾踐是夏禹的苗裔,把越人視為華夏的一分支,雖然是不可考的血緣傳說,也有促進越人漢化的功效。

越人的漢化過程不是沒有阻礙,但是考慮到南方地區的廣大多樣,古代中國的向南方開拓發展對比於世界其他地方可謂非常順利,這是由於充分運用了文化吸引力和血緣傳說。令人驚嘆的是這些都發生在2000多年前,成為古代中國獨特的融合劑,促使各族群融合成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漢族。中國的族群融合有益於減少族群間的衝突爭鬥。

[1] Erica Brindley《古代中國與越:中國南方邊境的自我認知與族群認同八旗文化,2022。(Ancient China and the Yue: Perceptions and Identities on the Southern Frontier, c. 400 BCE–50 CE,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