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標遠大劍及履及的環保工程 | 盛嘉麟

雖然在1973年,中國政府就成立了環境保護部,開始組織和協調全國的環境保護工作,但初時未獲重視。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破壞日益嚴重,到2006年,各項環保工作才次第開展。到2014年,涵蓋大氣、水源、土壤和資源等全方位的污染防治、農業休耕、工業轉型升級、能源結構調整等一系列環保措施,開始積極推展。

儘管西方歐美的媒體習慣性地指責中國,以犧牲清潔環境來換取經濟成長,但實際上,中國是目前對環境保護投入人力物力最多,成效最高,遠超過西方歐美的國家。中國高層呼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境保護已成為國家的施政目標,可惜媒體報導不多,不為大家知悉。在此僅舉出幾項容易理解的項目,來感知其苦心孤詣,維護自然環境、永續人類生存資源的宏偉努力。

【沿海定期休漁】
中國漁政漁港監督管理局於1999年夏季開始,為了保護海洋漁業資源,宣佈在中國沿海執行定期休漁,海域範圍涵蓋渤海、黃海、東海及南海海域,監管對象包括國內外的漁船。休漁海域及時間幾經調整及修改,大致以北緯35度及北緯26度,將中國經濟海域分隔為三個區域,休漁期間分別為123天、140天、108天;休漁期間有漁政及海警船進行海上的各種巡查 、取締違法補漁行為,嚴格執行此一休漁規定。

中國在經濟發展到了相當程度以後,願意付出每年休漁平均120天,大約 32%的漁業利益,用來保護海洋的漁業資源及生態環境,相較於其他國家休捕僅限於某種魚類,其格局實更勝一籌。

【長江十年禁捕】
長江流域的每年漁業捕撈量,50年代高達43萬噸,60年代下降到26萬噸,80年代為20萬噸,近年來尚不足10萬噸,顯見其漁業資源已臨枯竭。

2020年起,長江流域的332個自然保護區和水產資源保護區開始禁止商業捕魚,2021年起,長江流域全面禁止捕魚十年;同時長江沿岸有一些砂石轉運碼頭,因以機器攪拌、製造灰砂及噪音,有一些工廠的廢水排放,污染江水,妨礙魚類及水生物的生長繁殖,都由地方政府及長江生態環境監管局巡查取締,維護生態環境。

長江的江豚是一種幾乎消失的珍貴罕見的淡水鯨魚,禁捕兩年多來,2022年9月開展的長江江豚科學考察,結果顯示,長江江豚魚群狀況逐步好轉,在湖北武漢、江蘇南通兩處江水都發現了江豚的身影。

長江十年禁捕影響到28萬漁民的工作,政府積極輔導漁民退漁上岸,包括安排退休、參加巡查禁捕工作、轉業從事工商農業,多數有了較穩定的工作,較高的收入,總體順利滿意。

【保護青海湖湟魚】
青海湖的水源來自70多條大小河流,匯集成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面積達4,583平方公里,盛產湟魚,是青藏高原生態的重要湖泊。上世紀50~60年代是中國糧食短缺的艱難歲月,因而週邊民眾大力捕撈湟魚,被稱為救命魚,造成青海湖漁業資源銳減。到了1982年,青海湖的湟魚幾乎滅絕,青海省政府果斷做出封湖育魚的政策,到了2021年,更嚴厲實施零捕撈政策直至2030年,並且進行人工繁殖,拯救湟魚。

湟魚類似鮭魚是洄游魚類,在鹹水生長,每年回到淡水河流的源頭產卵繁殖。所以保護湟魚必須暢通其生命通道,從淡水河流的河道做起,拆除了所有河流的攔水壩,順暢湟魚的洄游通道;地方政府的執法大隊夙夜匪懈,在主要河岸駐紮帳篷,打擊歹徒偷捕、清除河道垃圾、救助擱淺湟魚。

對於青海湖區旺盛的旅遊事業也嚴加規範,每個觀光鄉鎮普建公廁、集中污水,以及湖區的工業廢水,每天由多輛水罐車轉運污水到幾十里外的污水處理廠,必須保證湖水零污染。

青海湖幾十年前,水位持續下降,預測將在200年後完全消失,想不到2011年後,因為週邊地區降水增多、氣溫偏高,流入青海湖的積雪融水較多,加上退耕還林和退牧還草政策,環湖地區植被明顯恢復,青海湖面積逐漸增大,面積每年增加約50平方公里。經過多年的治理和保護,如今青海湖明顯的看到魚翔淺底、生物多樣化、飛鷗隨波蕩漾的大自然美景。

【北大荒休耕計劃】
為了達到農田休耕、藏沃於地的目標,2016年起,中國在部分省份地區實行農田休耕制度試點,主要是實行玉米、大豆、稻米的休耕,讓農田得到休養生息,確保農業的永久持續。到了2022年,實施省份包括黑龍江、河北、江蘇、雲南等24省,休耕制度擴大到 6,926萬畝,全國農田的3.6%,中國進入了農業先進國家。

以北大荒為例,北大荒是中國農業生產合作社的一個重要成員,始建於1954年,文革時代數以百萬計的城市知識青年,先後下放到北大荒,參加農業生產和建設工作,發展迅速。在1990年代更進行了現代化改革,發展企業化經營,北大荒成為中國聲譽極佳的現代化農業集團。

但是北大荒位於黑龍江的荒漠化地區,長期以來的過度開墾耕作,導致土地肥力退化和環境污染等嚴重問題。在2017年啟動了農田休耕計劃,目標是實現北大荒地區30%的農田輪流休耕,同時實施退田退耕、恢復草地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截至2020年底,北大荒地區已經放棄了200萬畝耕地,還原為自然生態環境,是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一項重要舉措。

中國在經濟發展達到初步成就以後,國家隨即動用財力人力進行環境保護,恢復自然生態,並不汲汲於追求物質建設增加財富。以上所舉的休漁禁捕、農田休耕只是四個例子,其他的退牧還林、退田還湖、廣泛造林、防制沙化、綠色能源等等正在同步進行,旨在打造人和自然相輔相成、和諧共生的美好新世界。

大陸的黃土高原逐漸綠化 | 盛嘉麟

我研究過這個議題,我簡單列出重點:

1)大概400mm的降水量是維持森林的臨界線,低於400mm的地區的天然氣候無法維持森林,成為旱地。

2)黃土高原降水量在200mm~600mm之間,原來是有一半植被森林的,但是經過2000年的開墾砍伐,盡成黃土沙漠。

3)中國幾十年廣植樹木,退耕退牧的努力,頂多恢復黃土高原400mm以上的降水量地區的植被森林,也就是說恢復2000年前的狀態,有一半的植被森林面積。

4)當然茂密的植被森林也會略略改變氣候及降水量,或許中國幾十年的努力,足以把植被森林面積推進到原來350mm的地區。

5)也就是說,所有人為的努力可以推進黃土高原的綠色區域從 50%(400mm以上)到 60%(350mm以上)。

6)但是衞星圖片顯示目前黃土高原的綠色區域已達到80%,而且還在擴大中,這絕不是中國政府的努力所能達到。

7)根據年降水量及NASA、NOAA 的氣象記錄,黃土高原的年降水量正在逐年增加,也就是說黃土高原降水量變成400mm~800mm之間。

8)加上人為的努力,黃土高原的綠色區域將來很快可以100%覆蓋全境。

9)氣候變遷對各國的損益不均。俄羅斯、加拿大的農業帶北擴,是受益者。中國有損有益,青藏高原冰川乾涸是損,黃土高原全面綠化是益。

所以這段YouTube有點攬功,不過中國幾十年的努力也功不可沒。

黃土高原,顛覆了想像,如今已經長滿了大片森林

中國汽車異軍突起 | 盛嘉麟

【歷史沿革】

2010年中國已經是世界汽車最大生產國,產量超過日本、德國、美國的總和,但主要是內銷。2021年中國的汽車出口已經超過德國,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國,外銷打進歐洲、亞洲、南美洲、非洲。

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已開始增強對出口市場的關注;中國的比亞迪(BYD)公司將取代馬斯克(Elon Musk)的特斯拉(Tesla),成為全球銷量最大的電動汽車製造商,表明中國在這一產業的主導地位在不斷上升。比亞迪今年上半年銷量為64.1萬輛,同比增長逾300%,中國本土汽車業的崛起是全球汽車市場格局改變的預兆。

中國汽車工業的最大軟肋是內燃機引擎、水冷系統、傳動組合、變速箱和自動換檔,受制於西方累積的專利,所以廿年來的奮鬥,汽車品質仍然受到置疑。打不開歐美、亞洲的外銷市場,只限於在中東、非洲等落後地區銷售,成不了汽車出口大國。

想不到近年來由於環保概念,電動汽車在世界興起,把空氣污染問題,從千萬輛汽車排氣管分散的污染,集中到發電廠來集中處理。於是中國有機會擺脫內燃機引擎、水冷系統、傳動組合、變速箱和自動換檔的困境,彎道超車,研發製造結構簡單的電動汽車及電油混合車。

2014年,中國就把電動汽車,作為國家未來汽車工業的主軸,經過八年的努力,中國電動汽車及電油混合車搶佔市場火爆,去年銷量已佔全球40%。

由於清潔能源汽車的興起,汽車工業最重要的競爭標的在電池續航力、電池穩定安全及充電速度,中國在這三個領域都已經彎道超車,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

中國的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龍頭電池企業,品質領先及產量巨大,目前佔有世界50%的市場;寧德時代甚至決定去美國設廠,搶佔更多的電池市場。

美國 Tesla 電動汽車因為善於廣告宣傳,及美國政府刻意保護,僅僅馳名美國國內,它的電池及許多零件是購自中國,甚至主要工廠都在中國,嚴重依賴中國的產業鏈,只能說是一個軟性的品牌。

2021年,大陸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352.1萬輛,年比增長1.6倍;其中出口31萬輛,年比更增長近3倍。中國自主品牌車企正同國外車企同台競爭,新能源汽車的車型、數量、質量將進一步提升,未來 5 至 10 年是新能源汽車產業變遷和新的龍頭崛起的黃金十年。

【產業優勢】

中國發展的新能源汽車,主要分為電動汽車及電油混合車兩大類,電動汽車就是純粹的以電池及馬達構成的汽車,主要缺點是必須依賴中途充電,延長汽車的續航距離。優點是結構簡單,不需要內燃機引擎、水冷系統、傳動組合、變速箱和自動換檔等等昂貴的複雜裝置,價格理應大幅降低。

但是由於西方資本想要維持暴利,便以新奇不實的廣告,洗腦消費者,把簡單的電動汽車的售價,訂得比傳統的內燃機引擎汽車更高,吸引了一些不瞭解汽車,追趕時髦的消費者。終於中國的雷丁汽車暴出了真實的成本,以一萬美元上下的售價,推出不同品牌的汽車,首先發難。

請看中國的雷丁汽車(Levdeo)的網頁(人民幣定價)
https://newcar.xcar.com.cn/price/pb186/

中國生產的電油混合車與目前市場上的電油混合車大不相同。市場上的電油混合車裝有兩套動力系統,內燃機引擎動力與電力馬達動力,結構更加複雜,成本更加昂貴,維修更加困難,它的電池不能外部充電,只能靠內燃機引擎的動力內部充電;它的優點是內燃機引擎,用剩餘的動力替電池充電,電池充滿之後,立即動用電力馬達動力,停用內燃機引擎,節省汽油。

中國生產的電油混合車只有一套電力馬達動力,外加一個特高效率的定速運轉的小小簡單的內燃機引擎,引擎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電池充電,完全沒有水冷系統、傳動組合、變速箱、自動換檔等等昂貴的複雜裝置;而且它的電池也可以外部充電,不僅僅靠內燃機引擎的動力充電,又稱雙插電動車。他的優點是你可以在任何有加油站的地區行駛,無需擔心找不到充電站,但是遇到充電站也可以直接充電,節省汽油。由於他的內燃機引擎又小又簡單又省油,成本增加不多,這真是聰明巧妙的設計。

【 恨之入骨】

中國發展的產業往往是的西方資本暴利的粉碎機,如果將來推出合理價格的電動汽車, 粉碎了日本、德國、美國電動汽車工業的暴利,歐美的西方資本暴利產業將會所剩無幾,目前只剩航空發動機、半導體,以及一些相關的軟體工產。失去了產業暴利後,人民的生活水準也逐漸滑落,難怪盎撒、西歐、猶太、日韓的資本,都對中國的工業能力恨之入骨。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vdeo

http://www.levdeo.com/zh/mengo-pro.html

忠狗的一生 | (轉載自張輝)

(這是一篇在美國使用了七千美元,買了全版廣告來刊登的文章,原作者請求大家轉載,為不懂說話的寵物發聲。)

倚著你,是我一生中最快樂 ⋯⋯
當我還是傻裡傻氣的小狗時,一舉一動都會令你樂不可支。
你稱我為自己骨肉,喚我作心肝寶貝。
雖然,我咬過你幾個枕頭,咬爛過你的鞋子,
但我們還是成為了最親蜜的朋友。
我記得多少個晚上,我在被窩裏,鼻子哄著你,
聽著你說秘密、說理想、說夢話。噢,那是多美滿的日子。
我們一起散步,一起奔跑,一起遊車河。
你上班,我會曬著太陽,半睡半醒的等你回家,
有時夢見你,有時想著你。

~ 另有新歡 ~

你愈來愈忙了,除了工作,也開始拍拖。
我仍然每天等你,在你心碎、失意時安慰你;
無論你對或錯,我都只會默默支持你。
你回家,我當然雀躍;嗅出你戀愛的喜悅,我更欣喜若狂。
她,現在是你的妻子了,並不太喜歡狗,但我仍然歡迎她。
我對她唯命是從,嘗試用熱情感動她。
你快樂,我便快樂。

嬰兒一個個出世,我和你同樣興奮。
看到他們嬌嫩粉紅的肌膚,嗅著他們的氣味,
令我覺得自己也是父母,我也想照顧他們呀。
但她,和你,卻擔心小孩子的安全,最後,我不是被關在工作間,就是給困在籠子裏。
唉,我是這樣的愛他們;愛,卻把我囚禁起來。

小孩子慢慢長大,我終於成為他們的好朋友。
他們扯著我的毛,戰戰兢兢地走出第一步;
他們用小手指戳我的眼,好奇地拉開我的耳朵研究,
又熱情地吻我鼻子。他們怎樣搞,我都無任歡迎,
畢竟,你已經很少和我玩。
我願意付出性命,來保護他們。
我會鑽進被窩,聽他們的小煩惱、小夢話,
我又會和他們一起,等待著你每天回家開門的鑰匙聲。

~ 被遺棄的痛 ~

現在,你要調去工作,公司為你租的大廈不准養寵物。
你為「家人」,作出了理性的抉擇。
只可惜,沒有人提醒你,曾幾何時,我就是你的「家人」。
很久沒遊車河了,我真有點興奮,直至,
你帶我進入了「動物收容所」,
貓、狗、絕望、和恐懼的氣味湧進鼻子裏。
你填好文件,說:「我希望你們會替牠找個好歸宿。」
工作人員面無表情的聳聳肩,一臉無奈。他們都知道,尋找一個家有多渺茫。……
因為,送進收容所,動物就是死路一條!

~ 孤獨的苦 ~

你的兒子尖叫著:「爸,不要讓他們帶走我的狗!」
你要撬開他手指,他才肯鬆開我的頸圈。
我實在替他擔心,我擔心你所表現的自私和不負責任,會令他一生對友誼、忠誠、愛、責任,和所有生命都需要尊重的價值產生懷疑。
你留下了頸圈和皮帶,避開我的視線,拍拍我的頭說再見。
你走後,兩位工作人員談起來,說你幾個月前就知自己要調職,
為甚麼不自己嘗試替我找戶好人家?
她們搖搖頭,說:「混帳東西!豈有此理!」。

工作人員忙得要命,但很看顧我們。
當然,每天都有食物供應,但,我己經喪失食慾很久了。
起初,每有人走近「囚室」,我都以為是你回心轉意,
連跑帶跳地衝向鐵欄杆,希望一切只是場惡夢。
後來,我開始期盼會是想收養我的好心人,
任何人,只要把我從這夢魘救出去就好。
最後,我明白我不會是中心其他幼犬的對手,
牠們活潑可愛,沒有包袱。
我開始長期縮在「囚室」一角,靜靜等待。

~ 被犧牲 ~

有天,工作人員下班前,我聽到腳步聲來找我。
跟著她,我蹓過長長的走廊,入了一個房間,靜得像天國似的一個房間。
她把我放上桌子,揉著我耳朵,叫我不要怕。
我的心砰砰跳著,估量著下一步會是甚麼,
暗地裏,卻有點如釋重負。
做囚犯的日子,似乎走到盡頭了。

我的天性不改,看見她邊拿起針筒邊流淚,又開始為她擔心。
我明白到她的情緒,正如我明白你的一樣。
我要離開了,但我永遠愛你。
我輕輕舔著她的手安慰她,就如從前安慰著你。

她專業地把針滑進靜脈,刺痛帶著一陣清涼的液體流遍我全身。
我累了,躺下,想睡了,抬頭望著她慈愛的眼睛,
我喃喃怨道:「豈有此理!」
她不知是看得懂,還是聽得懂,抱著我,抱歉地說對不起。
又匆匆地解釋一切都是為了確保我不用受苦,不用受遺棄。
我去的地方充滿著愛,充滿光明,會比這個世界更適合我。

我用盡最後一分氣力,重重地擺了擺尾,想告訴她,
那句「豈有此理!」,不是對她說的,是對我最愛的主人說的。
我會永遠想念你,也會永遠等你。
我希望你一生遇上的所有人,
都和我對你一樣有情有義,
都和我對你一樣忠誠。

動物保育也要反共反中 | Friedrich Wang

台灣有些人的大腦結構非常奇特,只要一聽到中國大陸就開始亂了套,過去我參加動物保育工作的時候就常常碰到這樣的人。

大概是2014年初,有一天大陸的朋友傳來一個短片,是內蒙古復育野狼的農場。野狼在中國大陸是國家一級保育類動物,不能隨便傷害,但是因為會捕獵牧民的牛羊,再加上皮毛值錢,所以私底下偷偷獵捕野狼的還是非常多,野狼數量一度岌岌可危。

後來當地政府跟一些地方人士相互合作,開設野狼農場。這個短片就是在說這件事,每年將一部分的狼群由學術機構以及當地的政府有計劃野放,逐漸重建野生的狼群。但是飼養繁殖這麼多野狼是需要經費的,而且技術上也不容易,所以也允許這些農場捕殺一部分,將他們的皮毛販售,賺來的錢繼續支持這個計劃下去。

這個計劃開始收到了一些成效,內蒙古的狼群數量緩慢提升,野放的狼逐漸適應野外的環境,慢慢與生態融合在一起,並且開始繁殖下一代。當地政府也協調牧民業者進行一些措施,以及某些特定區域不要接近,盡量讓人類與狼群能夠和諧相處。所以,這是一個初步成功的計劃。

然而,這些台灣動保的同志們卻無法忍受,破口大罵,說一隻都不准殺。那些嘻皮打扮的男男女女和一些看起來像是中產的上班族看法幾乎一樣:這就是中國人屠殺野狼的證據。

當時,筆者告訴他們各國的做法其實都差不多。比如說美國與加拿大的一些保育區每一年也會開放一些時間狩獵,並且用會員的方式保證收入。原因沒有別的,因為保育區的維持需要經費。其他如東非、南非最近這20年的做法也差不多是這樣,不然誰出錢呢?

我說完馬上就被嗆聲「他們有錢造飛彈來恐嚇台灣,沒有錢去保護狼群嗎?」記得是一個冰雪聰明的女士提出這麼高深的問題,能夠把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扯在一起,這真是需要非常高的天份。我告訴她美國、加拿大更有錢,那為什麼還要開放狩獵去殺那些動物?這個世界還有誰比美國的武器更多?

後來更多的人加入謾罵,筆者就不想再說下去了。「你是不是共產黨?」連這種問題都出來。那是我參加動保工作的最後一年,後來夏天就去大陸教書,以後就再也沒有參加過。

這麼多年過去,相信現在這種症狀恐怕更嚴重。我自認為在這裡從來不說中國大陸的好話,只說實話。最近這20幾年,大陸在動物保育以及生態環境上面的確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不少的成績,這對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非常不容易。這些動保人士常常以地球公民自居,說自己沒有國界,這很好,但是你們為什麼不願意看到對岸的生態環境以及野生動物的處境慢慢變好?卻對今天在地球上發動戰爭的國家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破壞視而不見?

這些人後來大多是貓女王的側翼。人類最大的悲哀不是缺乏知識,而是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內蒙古復育野狼

阿里山神木群被日本掠奪一空的悲歌 | 劉得福

日本殖民台灣時,蓋了一條阿里山鐵路,不是為台灣人的交通,而是掠奪阿里山的森林資源,當時阿里山的神木群,棵棵樹齡超過3000年,是動輒需要30、40人環抱的千年參天紅檜,可是在日本大肆掠奪下,這些珍貴的檜木神木群被砍伐殆盡,送去日本建皇宮、建神社、建廟宇,只留下一棵樹幹中心被蛀蝕,沒有經濟價值的一棵。

這棵殘存的蛀蝕檜木,在台灣光復後被我們稱為「阿里山神木」,成為阿里山的旅遊地標,它就孤挺挺的站在阿里山鐵路旁,彷彿在泣訴,阿里山神木群的悲歌。1996年6月29日這棵見證台灣被日本掠奪搜刮歷史60幾年的「阿里山神木」倒了。台灣從此失去了一個重要的見證。

「阿里山神木」倒了之後,嘉義縣政府、阿里山風景區管理處籌劃,選出風景區內其他幾十株大型樹木,以作為新的旅遊地標。可惜這些新神木群的樹齡不過幾百年到一千多年,跟日據時代被砍伐的神木群是沒法比的。

我在網上找到一張阿里山神木群在日據時代被砍伐的證據(照片如附圖)。看看這棵神木有多大啊!樹幹大約要數十人才能圍起來,應該就是史料記載的千年神木,就這樣被日本人砍走了。真是痛心啊!

當年的阿里山,滿山都是這麼大的千年神木群,要是沒被掠奪,留到今天,一定棵棵都是世界珍寶,都是世界奇觀。更讓人對日本人在台灣的搜光刮光搶光,貪得無厭的掠奪,感到無比痛心與憤慨!我撰寫此文,希望喚起台灣人記住日本是如何侵略、殖民、壓榨、掠奪台灣的。

從茫茫荒原到萬頃林海的國家森林公園 | 鄭可漢

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綠化指標!塞罕壩地處河北省承德市最北部,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皚皚白雪覆蓋下,高大挺拔的雲杉、樟子松,如同威武的士兵,守望著茫茫林海。置身其中,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寸草難生的一片荒漠。

塞罕壩意為“美麗的高嶺”,曾是清代皇家獵苑“木蘭圍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後因開圍墾荒、大肆砍伐,到新中國成立初期,逐步退化成荒原沙地。

為改變“風沙緊逼北京城”的嚴峻形勢,1962年2月,塞罕壩機械林場正式組建。儘管條件艱苦,但來自全國18個省區市、127名大中專畢業生響應國家號召,與當地林場242名幹部職工一起,組成369人的創業隊伍,開啟了戰天鬥地的拓荒路。

新一代塞罕壩人沒有躺在前人的功勞簿上睡大覺。42歲的於士濤來自保定,2005年大學畢業後一頭扎進塞罕壩,如今是塞罕壩機械林場副場長,他說要“緊握前輩們的接力棒”。

2017年以來,塞罕壩將土壤貧瘠、岩石裸露的石質陽坡作為攻堅造林重點,5年累計造林10.2萬畝,林場內石質荒山全部實現綠化,林場森林面積增加到115萬畝。

為確保森林資源安全,林場建立了一體化森林防火預警監測體系,實現了衛星、無人機、視頻監控、高山瞭望、地面巡護有機結合,快速反應。

60年來,一代代塞罕壩人用心血和汗水澆灌出百萬畝人工林海,有效阻滯了渾善達克沙地南侵,為灤河、遼河下游地區涵養水源、淨化淡水、防止土壤流失提供了“綠色保障”。

到2030年,塞罕壩林地面積將達到120萬畝,森林覆蓋率將提高到86%,森林生態系統更加穩定、健康、優質、高效,生態服務功能將進一步增強。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累計完成造林9.6億畝。森林覆蓋率提高2.68個百分點,達23.04%。綠色,浸染了塞罕壩,也在中華大地上、在每個人心裡生長。

塞罕壩機械林場夏日景色

塞罕壩機械林場秋季景色。

塞罕壩機械林場內的望海樓

塞罕壩機械林場雪後景色

核四終將公投了斷 | 郭譽申

核四的規畫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建造接近完工的2014年被封存,自始至今已糾纏40年,12月18日終將舉行「重啟核四公投」,做個了斷。

照理說,核能發電是專業的高科技,一般人了解有限,沒道理參與決定,應該由核電和能源專家來做決策。然而在選舉民主、政黨競爭之下,藍、綠兩營似乎各有專家,專家是憑專業還是政黨立場發言,令人置疑。專家的中立性既失去大眾的信任,核四的決斷就只好交給全民公投了。核四的決策影響全民的禍褔得失,由全民公投決定,看似合理,但是了解核電有限的大眾對核四投票,不是跟擲骰子差不多?只能求神明保佑,公投結果符合台灣的利益!

核四的整個建造過程一直頗受民意影響。回顧核四為何被封存?2011年日本東北地方大地震和海嘯,造成宮城縣內的福島核電廠核洩漏的嚴重事故,日本因此暫停所有核電廠的運作,間接導致了核四的封存。在福島核事故以前,台灣支持核電和反對核電者人數接近,支持者還稍多;在事故之後,反核者大幅超過了支持核電者。在此情況,當時的馬英九政府只好順應民意在2014年4月決定核四停工、封存。

核四封存的原因是,台灣民眾對福島核災的一時恐懼,加上台灣人總覺得比不上日本人的先進,日本都不能保證核電的安全,台灣何能保證核電的安全?台灣人當年的心態很不正確,根據一時的恐懼決策是不理性的,而且台灣人未必比不上日本人,近年鴻海買下日本夏普,日本拼命爭取台積電去投資設廠,都是例證。台灣人現在應該自己理性客觀的思考是否重啟核四。

民意如流水,常會隨著國內外狀況的變化而改變。現在的國內外狀況已經與核四封存時大不相同。國際上,為了抑制地球暖化,減少碳排放的呼聲響徹雲霄;很多國家於是又在建造核電廠,而日本則重新啟用因福島核災停用的核電廠。在國內,國人愈來愈了解空氣污染的可怕,癌症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榜首,而肺癌又是癌症中的榜首,肺癌的高發生率絕對與空氣品質惡化相關。燃煤、燃油、燃氣發電都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或甲烷,都不潔淨;核電於是成為不得已中較佳的選擇。(再生能源既不穩定又需要大量空間,地狹人稠的台灣只能有小比例的再生能源。)

反核是民進黨的神主牌,不論能源科技和國內外狀況如何變化,民進黨還是反對重啟核四到底。它在公投說明書上登錄的理由是:「核廢料沒處去,萬一核災,台灣『去一半』。核四當年的廠商已經解散、建照過期,生產機器的廠商已停產,核四廠燃料棒已送回美國,所以沒有可能重啟,何況它就蓋在地震帶上。」簡單說,就是核四無法完工,加上不安全。

世界上仍有很多核電廠在運作或在建造中,怎會沒有廠商能支持核四繼續建造完工?而安全根本不是問題。核四完工後、商業運轉前,當然必須通過標準的嚴格的核安查核(包括核廢料的封存或處理),不通過就不能運轉。核安查核是非常專業的工作,須由國內外專家執行,投公投票的一般民眾其實沒能力也沒道理參與。

本文全屬理性分析,而執政黨則完全訴之於民眾的直覺和恐懼:核四建建停停,既已延宕這麼久,必定不安全。雖然現在的國內外狀況有利於重啟核四,但是執政黨投入大量資源宣傳核四不安全。最後結果如何,就等投票吧。

中國的造林成績 | 鄭可漢

路透社8月報導,原題:「中國加強植樹造林運動,有助於達到淨零排放」,為應對氣候變化並更好地保護自然棲息地,從今年到2025年,中國每年新增的造林面積將達3.6萬平方公里——超過比利時國土的總面積。

數十年來,植樹造林一直處於中國大陸環境保護努力的核心位置,也是中國計劃到2060年將碳排放降到淨零排放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的陝西榆林如今已綠樹成蔭,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的毛烏素沙漠「即將消失」。

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春良表示,要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到2025年每年將完成造林5400萬畝(約合3.6萬平方公里)。他說,到2035年全中國的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將全面提升。根據公佈的林業和草原保護發展五年規劃,中國的目標是到2025年把森林覆蓋率從去年底的23.04%提高到24.1%。

規劃警告說,中國的林業和草原資源總量不足,尤其是北部和西部的乾旱半乾旱地區。規劃顯示,相關植樹造林戰略將部分依賴「自然造林」,這意味著將根據當地環境種植不同種類的樹木。

在經歷數十年經濟高速增長導致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後,中國已承諾建立起「生態安全屏障」並保護1/4的國土不受人類侵犯。今後五年中國將擴大國家公園,修建野生動物走廊以緩解棲息地破碎化,還將進一步打擊非法野生動物貿易。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新研究表明,過去近20年來,地球表面共新增超過200萬平方英里(約5.18億公頃)的植被面積,相當於多出一塊亞馬遜雨林。而其中三分之一的植被面積增長,要歸功於中國與印度——特別是中國的植樹造林工程與兩國共同的農業集約化管理。

在騰格裡沙漠南緣的甘肅省武威市,當地人正通過紮草方格的方式固定沙子。
2017年青海省大通縣遜讓鄉尕漏村莫合梁一處高標準造林地
中國當局從二十多年前開始推行防沙治沙和退耕還林等多個工程

朱鹮從“滅絶”到“重生” | 鄭可漢

朱鹮是秦嶺四寶之一。不過寶雖然是寶,可要咱們的大力呵護。從“7”到“7000”,從“滅絶”到“重生”——朱鹮保護創世界瀕危動物保護的典範。

「一襲嫩白,柔若無骨」,展翅騰空,宛若掠過天邊的雲霞。中國民間傳說,朱鹮是能帶來幸福的“吉祥鳥”。此番美景曾一度難覓,直至1981年5月,朱鹮才重新在秦嶺被發現。

40年來,人們為了保護這種美麗的鳥類不遺餘力。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的朱鹮數量已經達到7000餘隻。從“滅絶”到“重生”,從秦嶺到世界,“吉祥鳥”再次翱翔天際。

「翩翩兮朱鷺,來泛春塘棲綠樹。」這是唐代詩人張籍詩中描繪的景象。朱鷺就是朱鹮。朱鹮曾廣泛分佈於東亞和俄羅斯。進入20世紀,由於環境變化和人類活動干擾,朱鹮棲息地面積不斷縮小,種群數量鋭減。野生朱鹮在朝鮮半島、日本等地相繼絶跡。

僅存7隻,秦嶺現滄海遺珠

20世紀70年代末,剛過不惑之年的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工作人員劉蔭增幾乎走遍了全中國,只為找尋朱鹮的身影。「這一調查就是3年,歷史上中國朱鹮的分佈點基本上都走到了,沒找到半點蹤跡。」劉蔭增說,「我們只能認為,朱鹮已經不存在了。」懷著絶望的心情,劉蔭增完成了論文。但他不甘心就此向世界公佈「中國朱鹮已經滅絶」。「對朱鹮的存在我還有一些疑問,希望再做一次深入的調查。」

這一次,劉蔭增來到了位於陝西南部的洋縣。沒想到,最後一次的嘗試帶來了轉機。走訪中,聽說有人見過這種鳥,劉蔭增非常驚喜。懷著升起的希望,劉蔭增一路追尋來到海拔上千米的姚家溝,看到一雙親鳥在高大鬱蔥的青岡樹上撲打翅膀——鳥巢裡還有3隻毛茸茸的雛鳥。

20世紀90年代初,保護工作終於迎來突破——朱鹮在姚家溝成功繁育10窩,產卵30枚,出殻20隻,出飛幼鳥19隻。「除了野外保護,中國還開展朱鹮人工繁育研究,不斷攻克技術難關。1995年,朱鹮人工繁殖成功。隨後,人工種群繁育取得突破。」陝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張亞祖說。

中國政府為此專門設置保護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從「秦嶺一號朱鹮群體臨時保護站」,到「洋縣朱鹮保護觀察站」正式成立;從升格為「陝西朱鹮保護觀察站」,再到設立「省級朱鹮自然保護區」,直至2005年升格為「陝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朱鹮保護體系日漸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