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播遷血涙史 | 姚雲龍

辛亥革命推翻滿清,清遜帝溥儀依然住在紫禁城內。北洋政府曾對庫房國寶進行清點,並且將瀋陽故宮及熱河避暑山莊的國寶一併搬入北京紫禁城庫存。這段期間宮內人員不斷將國寶偷運出宮,溥儀本人也做這種勾當。為了掩飾偷盜,宮內人還故意製造大災。1918年,故宮歷史館籌備處遷入故宮,對寶物的保管才上了軌道。

1931年,九一八事件發生,日軍進逼華北,故宮的國寶安全堪虞。1933年山海關失守,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寶物南遷。當時整理了19690箱,共62萬件,分5批運往上海法租界及南京。到1936年上海、南京也受到威脅。政府只好把這批寶物循水路運到長沙,再轉運到貴陽。旋因對日戰爭情勢所迫,又將這批寶運到四川大後方,分別藏放在樂山和巴縣。

1945年抗戰勝利,政府打算把這些寶物運回北京故宮博物館。當年先把寶物集中到重慶,再循長江運到南京,打算由鐵路運送回北京。無奈國共內戰,鐵路中斷,繼之華北失守,政府只好把這批寶物中最精華的部分用軍艦和商船運到臺灣來。當年運到臺灣來的只有2972箱。想想看,這一段的輾轉水陸運輸,都是在烽火連天的戰爭中完成的,其中的多少血淚豈是外人所能知道的。

寶物運到臺灣後,先存放在台中糖廠庫房,再轉到霧峰北溝依山建築了庫房和防空洞。寶物是不可以受潮的,要經常搬出搬進的曝曬,非常辛苦。1965年臺北外雙溪「故宮博物館」建成,這批寶物才算有安身立命的處所,並且經常展出,對發揚中華文化貢獻極大。

我曾到故宮博物館參觀兩次,最後一次是2015年。那天剛好有一批大陸遊客也去參觀,我聽到身邊的一位大陸年輕人對另一個年輕人說:「幸虧蔣介石把這些寶物運到臺灣來,如果留在大陸早被紅衛兵砸了。」另一位頻頻點頭。我還把這件事記在當天的日記上。

政黨輪替民進黨當政了,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對國寶不知珍惜,隨意外借展出,最近還把三件寶物砸破了。我看了這段新聞心癰不已。蔣公泉下有知更無論矣!

 

 

 

 

 

熨斗是中國古代的發明 | 藍清水

《遊仙窟》這篇唐人小說在中國並沒有廣泛流傳,兩唐書(《舊唐書》、《新唐書》)中卻說它在日本和朝鮮新羅國很流行。於是我想看看,什麼樣的文字技巧和內容,竟然會吸引東洋人。看完之後,我並不喜歡它的文字技巧,也覺得公子與美女的豔遇故事無啥稀奇。但是,其中藉熨斗來述衷情的一節卻引起我的興趣。

因為這篇小說是初唐時期創作的,出現「熨斗」兩字,那表示在此篇小說創作之前,熨斗就已經被廣泛運用了。這打破了我之前認為燙衣服用的熨斗是西方人發明的認知,於是我便開始查找資料,原來熨斗在商周時期便出現了,不過當時在中國是拿來當刑具的。

熨斗是到漢代才開始拿來熨平衣服,但每個朝代對熨斗的名稱都不同。譬如唐朝的富貴人家熨斗用鎏金製作,所以叫「金斗」;因為熨斗形狀像一個帶柄的平底盒子,是以木炭加熱,所以在宋代稱為「火斗」;明代則稱為「焦斗」,大概是因為常把衣服燙焦的緣故吧!

這種燒木炭的熨斗,我在小時候還看過,1988年第一次回大陸探親,在家鄉的小裁縫店看到裁縫師傅仍在使用。至於電熨斗是1882年之後才被發明出來。

「飛利浦過後一片平坦」,這是民國六十五、六年間,飛利浦公司的一則熨斗廣告的slogan,廣告詞配上一張熨斗滑動在布面上的相片,很貼切且很具說服力,因此我到現在都還牢記。

熨斗過後一切平坦,是否能燙平社會的不公不義啊?

 

 

歷久而彌新的豐子愷 | 藍清水

1987年7月15日臺灣解嚴之前,凡是生活在大陸的學者、作家、藝術家的書、畫、創作,都被列為「匪書」,既不能販售更不能閱讀。不過,自古禁書,禁者自禁,從未能把書禁盡、禁絕,而讀禁書可是讀書人一項私癖,能將禁書弄到手,心中怦然竊喜,夜深人靜時展帙,則有偷窺之刺激與樂趣。

三十年代的禁書,我讀過不少,比較喜歡的有錢鍾書的《人獸鬼》、沈從文的《長河》和《邊城》、魯迅的《吶喊》、老舍的《月牙兒》和《四世同堂》、丁玲的《桑乾河》,最喜歡的卻是豐子愷(1898-1975)的小品與漫畫。

豐子愷的文字平淡,插畫筆觸拙樸。不過字裡行間與圖畫中卻藏有深刻的平和、悲憫、喜樂、溫馨、童趣、天真。不像其他人都帶著強烈的批判意識或者人生的愁苦。因此,讀他的文字輕鬆有感,看他的畫則祥和莞爾,充滿人間情味。

多年來,我不時讀它一二篇,看它一二頁,他所畫的《護生畫冊》,我本藏有六冊全集,可能是前一陣子將書贈給社區及圖書館時,漏拿了一本,所以手上只有第五冊,現在也不知道送給哪個社區,無法湊成一整套,頗為抱歉。

日前,到台北時,特意到世新學弟沈榮裕開在重慶南路的天龍書局,沒想到看到一整個書架都是豐子愷的作品。一位作家,在過世多年後還有出版社願意花錢,把他的作品全部重印出來,可見豐子愷作品歷久彌新,也證明了豐子愷在文壇是佔有一席之地的。

在紛擾且充滿謊言、暴戾之氣的臺灣,讀豐子愷的書,看豐子愷的畫,最療癒。

政客洗學歷的文化和制度因素 | 郭譽申

林智堅的論文被判定抄襲,其碩士學位被撤銷,他因此退選。原以為事件到此結束,不料相似的洗學歷、抄襲事件愈爆愈多。當然有些是選舉抹黑,企圖搞成天下烏鴉一般黑,但足見政客洗學歷之普遍。政客洗學歷當然可歸咎於其個人品德,但也有社會因素,包括傳統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影響。政客的品德低劣沒啥好說,本文僅探究文化和政治因素。

綠營竭力要去中國化,但是臺灣仍堅定保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中國傳統文化。古人「唯有讀書高」,是重視學問,今人則變成重視學歷。漂亮的學歷不僅自己舒服,還能唬住旁人;若會利用,甚至能夠招財進寶!因此假使洗個漂亮學歷的成本不高、工夫不大,自然是很划算的。古代科場舞弊是要殺頭的,至少也要充軍,現代洗學歷、論文抄襲被揭發,只是撤銷學位,而有些大學還搞出「專班」,迎合政治人物,政客們自然趨之若鶩了。

政治人物回到大學進修,拓展知識和視野,原本是好事。然而多數政客卻不是想進修,而是因為原來的學歷不好看,刻意想把學歷洗得好看點;由於本就無心向學而又政務黨務繁忙,於是進修成為虛應故事,而論文抄襲、找人代寫都成了經常之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文化完全被歪曲了。

政客要洗學歷,大多是為了選舉,即使最近不選舉,也要準備未來的選舉。雖然高學歷未必有益於施政,漂亮的學歷多少有助於選舉,因此政客都喜歡洗學歷,只要洗學歷的成本不高、工夫不大。

選舉制度的目標是,由人民投票選出最有能力施政的候選人。此目標的前提是選民要能認識了解候選人。然而人民真能認識了解候選人嗎?很難。一個最小的選區都有幾萬選民,因此選民根本不可能直接認識了解候選人,而只能透過媒體和網路間接認識候選人。眾所周知,臺灣的媒體和網路資訊並不中立可靠。在此情況,選民只能偏重參考有關候選人的中立可靠資訊,如學歷。(當然選民一般都認定,大學不會放水而候選人就學時不作弊抄襲。)雖然漂亮的學歷未必有益於施政,選民只能如此投票啊!

政客洗學歷的社會因素是政治制度加上傳統文化。選舉制度要求選民要能認識了解候選人,然而媒體和網路的資訊都不中立可靠,於是選民只能偏重參考候選人的學歷資訊。學歷資訊受選民重視則是因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文化。選民會看學歷資訊,政客自然就要洗學歷了。

這裡曝露一個選舉制度的重大弱點:選民很難真正認識了解候選人,不認識了解候選人,選民的投票有何意義?

富而有禮的社會  | 藍清水

《論語》〈學而篇〉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說:雖然貧窮卻不卑躬屈膝地巴結人家,富有卻不會炫耀,驕其鄰里,做到這樣可以嗎?孔子回答:這樣很不錯,但是,不如貧困卻能常懷喜樂之心,富有卻行事有節制,崇尚禮儀。這段話後來轉化成華人社會裡的一個理想境界,那就是富而有禮的社會。

一個豐衣足食的社會,一直是傳統中國各王朝所追求的目標。但是,卻都達不到,之所以達不到,是因為各種社會條件都不足。譬如:人口多,糧食不足,天災不斷,戰亂頻仍……等,在這種條件下,要達到脫貧都不容易,遑論小康以至於富足?所以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中,富而有禮的社會是一個虛幻的烏托邦。

民國38年以迄於今的中華民國,基本上是走到小康,甚至於富足的,這在中華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成功。當然能走到今天這種地步,跟臺灣是一個移民組成的社會有關。個人因為專長華人移民課題,在研究中發現,移民有一個特質,就是面對未知,肯冒險犯難,想盡辦法克服,也正是這種移民基因,七O、八O年代有許多拎一個皮箱走遍天下開疆闢土的感人故事,也正是這些開路先鋒,在政府正確的政策導引下,為臺灣打開世界的大門,賺得外匯盆滿缽盈,造就了今天的富足。

民國56年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以及民國57年的九年國民教育,是政府在逐漸走向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所推動的重大政策。前者對臺灣的的良善社會風氣與人文素養起了積極的導引作用;後者則普遍提升了國民的知識,為後續各類人才的培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當我們的國家進入了已開發國家時,實現「有禮」的社會此其時也。其實,中華民國國民的素質已經是許多國家的人所讚賞的。網路上最常看到的一句評語是「臺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這便是「禮」的最佳詮釋。

我每次聽到或看到「臺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這句話,就覺得很窩心、很驕傲。但是這句話一碰到政治議題就破功了。譬如說:昨天我的po文,有位臉友,先是贊同我的見解,但卻又批評起政治立場跟他不同的人。我就回說,言論自由是既可批評執政當局,也可以有不同的政治主張,這位仁兄馬上用一些不堪的字眼回應,並指我是「共產黨同路人」。這種亂貼標籤的情緒性指摘,正是我上篇po文裡呼籲最不該有的。

富而有禮的社會是生活得豐衣足食,言行優雅,胸襟開闊,容納異見,彼此尊重。這完全是今日的中華民國可以達到的境界。諸君以為然否?(可惜一到選舉,就難以達到了!)

彩雲追月:在大陸、香港、台灣都分別擁有社會共同記憶的古老曲調 | 王永

《彩雲追月》原是廣東民間音樂曲調,在香港和大陸,先後出現粵語和國語唱詞,在粵劇中,還有多種不同戲文的唱段;
而在台灣,則先有改編過的台語版《可愛的新娘》,以及後來的國語版《幾度花落時》。

網路上多傳言,李鴻章任兩廣總督時,命人登錄此曲呈送北京宮廷演奏。然而,這說法並未得到可靠文獻的支持。

廣東是《彩雲追月》的原生地,但是讓它跨出一方,響譽全國的卻是上海。

1930年代,兩位左翼音樂人任光與聶耳,任職上海百代唱片,為百代國樂隊編寫了一批樂曲,《彩雲追月》就是其中一首探戈節奏的輕音樂作品,編曲上運用了不少西洋作曲手法,在當年算是很摩登的國樂。1935年錄製發行後,迅速傳開,深受大眾喜愛。

百代唱片國樂隊https://youtu.be/-2YGXMF48_w

1942年,曾經旅行上海的日本音樂人古賀政男,將此曲做了節奏和部分音符的修改,曲風丕變(見附錄),由藤浦洸填詞,著名日本歌星高峰三枝子灌錄發行,名為《南方的新娘》,這是《彩雲追月》首度踏出國門,東傳日本。

【高峰三枝子 南の花嫁さん】 https://b23.tv/8GULmcc

《彩雲追月》在它的原生地粵港澳,除了不斷推陳出新的粵劇唱段之外,也先後出現好幾個粵語版歌曲。
1963年,香港電影《永遠的微笑》採用《彩雲追月》做為插曲,由詞人李願聞填詞,崔妙芝演唱,這版本詞意內涵豐富、文字優美、意境清雅,長期流傳在兩廣地區。與後來調寄《彩雲追月》的其他知名版本相較,李願聞版的詞意最貼合原曲標題意境,引人入勝,十分難得。

近年廣東青年歌手蘇妙玲的演唱含蓄溫婉,再掀李願聞版《彩雲追月》的浪潮,在廣闊的非粵語地區,同樣引起熱烈共鳴。
另外多首調寄《彩雲追月》的歌曲當中,最著名的有:1970年鄭錦昌填詞演唱的《幾度夕陽紅》,以及1980年代葉倩文演唱的《紅塵》,都是傳頌一時的經典之作。

彩雲追月/蘇妙玲https://youtu.be/zdqxyJuYk2o

在台灣,先出現的是台語版。
1964年,亞洲唱片出版文夏的新專輯《丁香小姐》,根據日文版《南方的新娘》填入台語歌詞,名為《可愛的新娘》,由台灣第一個流行女團「文夏四姐妹」的文香演唱。

1969年,在群星會製作人慎芝主持下,《彩雲追月》被改編為國語歌曲《幾度花落時》,由當時著名歌星姚蘇蓉演唱灌製發行。至於是何人填詞?有多種說法,本文不做這方面的考據爭論,僅側重於樂曲的流佈與社會影響。這個版本在台灣、東南亞、北美華人圈名氣十分響亮。
後來,又出現兩首填入台語新詞的版本,一是江蕙的《請問何時再相會》,另一是龍千玉的《你是阮愛的人》。

可愛的新娘https://youtu.be/xDQmvLRL_pM
幾度花落時https://youtu.be/jqisZx9ypo8
請問何時再相會https://youtu.be/ePA42_Uop_M

調寄《彩雲追月》的第一個國語版本,也是誕生於香港。
1950年代由著名歌星張露演唱錄製,歌名為《我的娃娃》。張露是香港歌手杜德偉的母親,1930、40年代活躍於上海,是上海百代唱片的旗下簽約歌手。

在大陸,《彩雲追月》的器樂演奏版本非常多樣豐富,但是普通話歌唱版要遲至1980年代後才出現。
歌手朱明瑛的版本曾經傳唱一時,但歌詞由何人所作,已不可考。
目前廣受群眾喜愛的,是2003年四川青年歌手愛戴填詞演唱的版本,這闕歌詞版本後來衍化出對唱、重唱、合唱多種表現形式。這充分說明,愛戴填詞的《彩雲追月》十分受到群眾歡迎。

彩雲追月/愛戴填詞https://youtu.be/qU3TCqBUMBM

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彩雲追月》在大陸、香港、台灣以及海外華人生活圈,已成為一首具有社會共同記憶的樂曲,隨著受眾的不斷擴大,許多專業人士紛紛開始對它進行二度創作,豐富創新它的藝術內涵。

1960年代初,作曲家彭修文將它改編成大型民族樂團的演奏曲,這是它踏出管弦樂交響化的第一步。
1982年,作曲家甄鍵豪為《彩雲追月》譜成了管弦樂曲,由香港管弦樂團演出,各方好評如潮,此後《彩雲追月》的管弦樂版漸漸成為國際樂壇經常演出的曲目。
在諸多管弦樂演奏版本當中,上面提到的甄鍵豪版,以及1984年中央交響樂團演奏版和後來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的版本,最值得推薦。

香港管弦樂團https://youtu.be/6VbkaJYup8s
中國交響樂團配樂 金妍兒2010年冬奧會表演 https://b23.tv/AUGVGAo
小提琴《彩雲追月》 https://b23.tv/KUYymWF

除了交響樂團演奏形式,《彩雲追月》在國際音樂會上最常出現的是鋼琴演奏。1972年,上海音樂學院鋼琴教授王建中的編曲最受行家矚目,喜歡演奏此曲的鋼琴家非常多,目前以朗朗、李雲迪最為著名。
李雲迪的演奏空靈、溫婉,體現原曲標題的意境;
朗朗的彈奏恣意綻放,愛怎麼彈就怎麼彈,全然不顧觀眾的評論;
另外有位不受國際唱片公司青睞的鋼琴家沈文裕,他的演奏質樸內歛,渾圓自然,如飲淡茶,回甘耐久。

沈文裕演奏 https://b23.tv/LqhcmpF

《彩雲追月》自1935年問世,至今80餘年,流佈既廣且眾,為中國名曲中少見,僅歌曲版本就不下10餘種,各類中西樂器的編奏版本,更是不可勝數,尤其是幾個優秀的管弦樂版本,一舉為它奠定了世界經典小品的藝術地位。在眾多中國名曲當中,影響力可能僅次於《梁祝》小提琴協奏曲,而與《漁舟唱晚》、《茉莉花》、《我的祖國》等經典名曲並列。

[附錄]:日文改編版《南方的新娘》與原曲有那些差異?

《彩雲追月》在曲式上,有A- B- C三段弦律。古賀政男在改編時,捨棄了C段,然後對A段進行了修改,B段維持原貌。其次,原曲為4/4節拍,古賀政男將它改為2/4節拍。顯然他的改編構思,是想得到一首節奏相對緊湊、速度較快的曲子。

有了前項的調整,就不難瞭解他對A段更動的原因。
A段有10個小節,1、2小節是個不完整的樂句,類似引子的作用。接下來的8個小節分成工整的兩個對應樂句,3~6小節是上句,7~10小節是平移四度的下行樂句。這兩句的結尾,第6小節和第10小節都是4拍的長音,這應該不符合改編者「緊湊、加快」的構想,那麼,讓我們來看看古賀政男做了那些調整:

1. 古賀先生刪掉了原曲5、6兩個小節,一共八拍。讓第3、4小節的音型,能夠緊接7、8小節的相同音型,緊湊的往下發展。
2. 承接上面音型的律動,改編者在原曲的第8小節後面續寫了2/4節拍的四個小節,一樣是八拍,把前面刪掉的八拍補回,總長未變。
3. 為了維持前面的律動,古賀先生在第9小節插入新增的兩拍,原本第9小節的3、4拍,就被推擠向後順移到第10小節,而第10小節的樂段結束音,就從四拍長音壓縮成兩拍。

通過以上的處理,一改原曲舒緩、恬靜的曲風,變得明快而輕俏,而且增加了東洋風味。

誰敢覬覦故宮國寶,雖遠必誅! | 劉得福

全國同胞注意!防範笨圾民進黨A走故宮國寶!誰敢覬覦故宮國寶,雖遠必誅!

笨圾民進黨和裴洛西一番瞎操作,把台灣推向火線,引起中國大陸圍島軍演。我們卻在此時發現台北故宮在進行史上首次"戰時國寶撤離"機密演習。我對台獨日奴笨圾民進黨政府絶不信賴,我要呼籲所有中華民國愛國同胞,要提高警覺盯緊笨圾民進黨的一舉一動,防止笨圾民進黨以共軍圍台為藉口,趁亂乾坤大挪移,A走故宮國寶!

這與1949年的故宮國寶遷台,本質完全不同,1949年是因中國人打中國人的國共內戰,蔣公費盡千辛萬苦把故宮國寶遷台,讓故宮國寶免遭戰亂及後來的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不論如何,故宮國寶都還是在中國人手裡,也一件不損的完整的保存了故宮國寶留在台灣,慶幸故宮國寶遷台,才得以毫髮無損,留在中國人手裡。

然而,從來就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認日本為祖宗的台獨笨圾民進黨,把台灣綁架在台獨戰車,衝向台海戰場,玩火自焚,不只把兩岸搞得兵凶戰危,這回玩得比李登輝玩成共軍台海射啞彈還更大,蔡英文把兩岸搞到了台灣被共軍圍島實彈軍演。

這次笨圾民進黨指派的台獨故宮院長,以「如果台海衝突終不可免,能救一件是一件」的冠冕堂的理由,下令台灣四大博物館都進行戰時撤離疏散計畫,並進行史上首次"戰時國寶撤離"機密演習。

我們不反對保護故宮國寶不受戰火破壞,但,故宮國寶放在故宮就是最好的保護地,故宮所在地的山洞有堅實的花崗岩保護著,也不怕轟炸,當年蔣公把故宮國寶搬遷來台,就已找好保護國寶最安全的所在地,故宮寶物原本放在故宮就是全台灣最安全的地方,更何況中共要打也是打台獨,怎麼會去轟炸故宮國寶?

民進黨苟官居然想移動故宮國寶,理由完全不合理,沒必要,動機可疑,居心叵測,毫無道理。我們絶不相信台獨民進黨這些不是中國人的外國人會保護故宮國寶!我們更擔心這群素行不良,劣蹟斑斑,毫無品德,無惡不作的賊幫-笨圾民進黨覬覦故宮國寶,趁亂A走中國人的寶物。

我們要問的是,笨圾民進黨要把故宮國寶從最安全的地方撤離到哪裡去?是太平洋嗎?還是要把故宮國寶送進美國或日本的虎口?

故宮博物院台獨院長吳密察面對立委的質詢時,「向立委透露他無法想出一個理想的地點來存放博物館的歷史文物,台北故宮將撤退方案列為極機密,拒絕透露撤離地點,也不願說明要用何種方式運送。」由此可知,這位台獨院長對於故宮國寶能搬到哪裡會比原地安全?完全就是腦筋一片空白,什麼方案也沒有,又說不出個所以然,只能以「極機密」來塘塞,這不就印證了我們的擔心!台獨民進黨派任一個台獨院長去管故宮博物院,根本就是請鬼拿藥單。

總說一句,禍國殃民的笨圾民進黨肖想故宮國寶久矣,居然把歪腦筋動到搬移故宮國寶,真是賊心不死,好大賊膽!我在此緊急呼籲,凡是中華兒女,請以任何手段,盯緊笨圾民進黨一舉一動,保護中國人的故宮國寶,也絶對不允許故宮國寶落入外國人和任何賊人的手裡!

國寶緊急撤離疏散演習

中國自古主張同化異族,何錯之有? | 郭譽申

中國人自古就很以自己的文化為榮,並且致力於同化周邊的異民族,即使到近、現代仍有這種傾向。這大約是中國大一統思想的源頭之一。近代以來,歐洲文化是世界的主流,歐洲多國林立,各有自己的文化,自然傾向於反對同化思想,使同化思想有些被污名化。中國自古主張同化,有錯嗎?

[1] 研究中國、埃及和兩河流域等古文明對待異民族的態度。共同點是這些古文明都自豪於自己的文化,視周邊的異族為未開化的蠻族,對異族有相當程度的偏見與歧視;不過,我族與異族的區隔在於文化,不像近代以來,以生理或外貌特徵,如膚色、頭髮,區別種族/民族。在這三個古文明中,只有中國強調要同化周邊的異族,即致力於異族的漢化,因此這可說是中國文明的獨特之處。

現代世界尊重多元文化,不願區別文化的優劣高低。有些文化滿足於其地域性,不太向外推廣;另有些文化則很樂於向外界推廣,期望他者能夠接受吸收我族文化,即期望能相當程度的同化他者,顯著的實例包括基督宗教、伊斯蘭教、現代美式文化等等。少有人批評這些宗教、文化的大規模在世界傳播,為何卻批評中國自古至今的同化思想?中國同化他者,並不倚靠武力,大部份時間中國的武力都比不上北方的異族,但北方異族多逐漸漢化了。

一個文化要能廣泛傳播或同化他者,需要有普世性。中國文化和上述的宗教、文化都頗有普世性,但是很多古代早期的宗教、文化則少有普世性,即與當地的風土人情關聯太密切。譬如古希臘人很滿足於其城邦生活,城邦之間都頗有文化差異,因此當時不容易同化他者。

中國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幾乎是世界上最早具有普世性的思想。一般認為儒家始於孔子,但其實儒家思想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自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這些古籍被稱為儒家的六經,成書時間多在西周初期(約公元前一千年),比孔子早幾百年。換言之,西周時儒家就是主流思想,到了東周時期,王室衰微,禮樂崩壞,孔子因此致力於儒家思想的復興和發揚光大。

儒家思想比其他的普世性思想早很多,有利於同化周邊的異民族。當時中國周邊異民族的語言、文字多半仍較簡陋,自然容易接受吸收較豐富的漢語、漢字和儒家文化,因此逐漸形成龐大的漢族及後來的中華民族,也使得中國文明成為唯一不曾間斷的古文明。對比於中國文化,晚了約一千年的基督宗教興起時,各民族的語言、文字已相當豐富,因此基督宗教雖然能廣泛傳播,卻無法融合各民族為一民族。

中美在全面競爭,包含文化的競爭。美歐貶低中國的同化思想,似乎是文化競爭的一部份。

[1] 蒲慕州,《追索古代的他者》、《觀察他者,反照自我》出自 熊秉真、陳秀熙(編者)《種族、偏見與歧視》,聯經,2021。

日本人的邊陲心態 | 郭譽申

一個民族是否有所謂的民族性,是爭議的話題。不過,日本的思想家似乎普遍認為,日本人有共通的民族性,一種邊陲心態。日本人的邊陲心態源於日本的地理位置處於東亞的邊陲,與東亞的中心中國能夠交往卻也頗有阻隔。因此日本雖然吸收很多中國文化,卻也能自行取捨,而保留日本的特色。譬如,日本接受了很多漢字和中文書籍,卻沒有接受宦官和科舉制度。(本文主要取材自 [1]。)

『日本人有民族自尊心,同時又受到某種文化自卑感的糾纏。它與現有文化水準的客觀評價無關,一直控制著全體國民的心靈;類似一種陰翳。我們認為真正的文化是由某個他方建構的。無論如何,自己就是矮人一截。我想,恐怕這就是兩種民族的差別所在:一個始終以自己為世界的中心來發展文明,另一個則是位於該偉大文明周邊的諸民族之一。』日本文化缺乏原型,因此日本人永遠在問,何謂日本文化?

『日本社會的基本原理與基本精神,並非「從理性出發,相互獨立的平等個人」,而是「存在整體的和諧之中…保持一體的大和 (為了全體,犧牲個人的獨立、自由)」。那就是「渾然一體的和諧」。換言之,個人在「和的精神」乃至原理所形成的社會團體下,彼此並沒有很明顯的區別,而是漠然地融為一體。』

自認邊陲,日本人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其他人可能要考慮值不值得學,教師的能耐如何之類,譬如歐美大學都會列出課程的課綱,供學生決定是否要修課。日本人不會事先確認要學習的事物是否適當,也不會追問學習後能獲得什麼好處,而更重視學習的心態,因此日本人把張良幫黃石公撿鞋的故事視為學習的典範,而掃廁所也可以是一種學習。『弟子有能力學到老師無意教的事,才是學習最玄妙的地方』。

日本在古代對中國及二戰後對美國,都曾陽奉陰違、佯裝無知,以獲取政治利益。『我們…自我設定在邊陲,以確保宇宙秩序上的安全感。同時卻又翻轉此一劣勢,配合自身處境行事。…這種陽奉陰違的做法正是邊陲民顯著的精神特徵。』


日本的明治維新遠比同時間中國清末的洋務運動、變法維新成功,因為日本人有邊陲民急切學習的心態,不像中國人很以中國文化為榮,花很大功夫爭論是否該學習西學以及該學習哪些西學。

日本學習西學,領先中國。中國人初引入西學時,頗受益於日本,採用了很多日本人對西學名詞的漢文翻譯。

陽奉陰違是日本這邊陲國家的特徵,中國人須時時警惕日本人的陽奉陰違。另一方面,若中國愈來愈富強,日本也可能對美國陽奉陰違,轉而逐漸倒向中國。

[1] 內田樹,《日本邊陲論》,立緒文化,2018。

駁北大張維迎迷信自由和西方文化的講話 | 譚台明

張維迎:中國人基因有問題嗎?我們沒有任何理由狂妄自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的進步是一日千里,不過有些人仍不滿意,還是覺得西方的月亮比較圓、比較亮,北大的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教授可說是代表人物之一。筆者完全贊同「我們沒有任何理由狂妄自大」,但是對張教授迷信「自由」和西方文化實在無法苟同。

一、(政治社會的)自由,不是「有與無」的問題。是「多與少」的問題。這是最基本的認識,而這位老兄忽略了。

二、在科學方面,過去500年,中國人不是一點貢獻也沒有。但多與少,不是用國家來比,是用文化體系來分。歐美都是一個文化體系,在近代為世界貢獻了科學;但中國這個文化體系,則為世界貢獻了偉大的哲學與不依賴「神」的理性宗教精神。這一點,因近代西方人的自傲與中國人的自卑,被多數人忽略了。

三、中國用40年的時間,走過西方400年的路(略有誇張),與我們用3個月,搞懂牛頓30年的發現,不是一個概念。後者,是純個人思維活動,前者,是社會變化,所以不能類比。社會變化,有一定的適應期,一定的反應規律,不是想縮短就能縮短的。中國能縮短,雖然是有「前例」可循,可以少走彎路的關係,但還是很了不起。其他非西方民族,沒有一個可以縮短的。唯一可以的,就是日本。但日本規模小,且在文化與民族精神上向西方投降了。

四、中國在近二、三百年,科學確實落後。但這因素很多,並非單一的「自由」問題。否則,民國時期,在某些人眼中,不是比現在自由嗎?(報紙、出版,都沒有管制)科學又好在那裡?

五、如果中國現在就如歐美一般自由,知識分子與文化人是開心了,但學痞與文痞更開心。你想到嗎,不夠自由(再強調,自由是「多與少」的問題,不是「有與無」的問題,不要偷換概念)雖然壓制了好人,但也限制了壞人。等你所希望的自由降臨,是好人得利,還是壞人更得利?請看台灣便知。

六、回到現實,中國如果現在就像歐美一樣自由,則必定社會動蕩。所有對中共毛時代的新仇舊恨,全部總爆發。請看一個死了二千人(姑從眾)的228,就可以把台灣撕的四分五裂,則反右、文革死了多少人?爭論起來,中國至少三、五十年不得平靜;再回到左右對立的動蕩時代,不是不可能。

七、更多的自由不是一定不好,而是要看到,在不同的環境下,更多的自由可能更壞。沒有這個「大局」的認識,只知一味要求更多的自由,則是執一廢百,為一時之快而壞國家民族(也就是所有中國人)的百年大計。

八、當外國「先進」力量再不能夠干擾中國社會的發展時,即中國的國力強於歐美時,中國人必定可以享有比現在更多的自由。不必急。

九、如果現在就實行與歐美一樣的社會政治制度,則中國文化就死絕了,頂多就是博物館的標本,如古埃及一般,不可能再在精神價值方面走出一條新路。則世界文化不再多元,走向單極。這對全人類來說,也不是好事。雖然在某些人眼裡,「中國文化」是死不足惜的。但凡有良知血性與對中國文化有真知實感者,是不可能同意的。

十、西方文化,因宗教精神的衰落及科技瓶頸等限制,正走向集體衰落。此時向西方靠攏,是自尋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