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後的中國宜徑稱“中華共和國” | 天人合一

我的意見是,統一後的中國宜徑稱“中華共和國”,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是中華民國,兩岸不必爭國家的名號。理由如下:

1. 統一是共和

兩岸代表了中國政治差異的兩個方面,和平統一,是共建、共生、共和,不是解放、收復、納降(當然對“臺灣國”自然要另當別論,只有以武力去解放去收復)。統一後的中國應是兩岸四地加海外華人五方共襄盛舉。兩端共和,不是大吃小,不是歷史的複印,不是簡單的地理拼合,兩端變是必然的、讓是必需的、含糊是合理的,與其爭持不休,不如另闢蹊徑。  

2. 統一應體現時代發展

民國和人民共和國肇建之際,均繫社會矛盾異常尖銳、階級衝突異常激烈、鬥爭形式異常火爆的時期,各個社會陣營無不以“民”為旗幟號召追隨、以“非民”為指稱鬥爭異類。故在兩個國號中的“民(人民)”都有著濃烈的時代烙印。

斗換星移,在新、舊民主革命的對象已經消失,和平、建設、改革、開放、發展、替代了鬥爭、對立、革命、抵抗、戰爭,成為時代主題的當代,“民”或“人民”當然應該和現代意義的公民趨同。

“民”或“人民”的地位、作用、國體性質,如主權在民、人民最大、以民為本、為民服務等政治原則可以通過憲法表述和確定,但不一定、不必要、或許不應該在國號中成為共和、或國的定語,因為共和需要寬泛、包容和開放的意境,如區域、族群、階級、官民、黨間、國際、貧富、不同意識形態以及各種對立面的共和。最不應該的是在統一中,兩岸為民或人民兩個同義各表的用語扯皮內耗。  

3. 統一要為萬世開太平

我主張徑稱中華共和國,不只是要為兩岸現實僵局解套,更在於尋求中國歷史政治倫理、政治文明的超越。

中國有太多鬥爭

幾千年裡,意志的施行、利益的取守、政權的更迭、聲名的毀譽,無不遵循實力(主要是槍桿子)原則,採取鬥爭形式。而鬥爭的絕對性、排他性、暴烈性、非理性,往往使人、哪怕是善良的人直至聖賢,也變成了利器,喪失良知和理性,表現得“春秋無義戰”:
   黨同伐異、不問是非;
   成王敗寇、不擇手段;
   睚眥必報、不講寬容;
   斬草除根、不留餘地;
   唯我正確、不知反省;
   黨利至上、不顧百姓;
   你死我活、不死不休。

就算當年同以反對封建專制為根本任務的國共黨人,也是不自覺踐行舊的潛規則,將分歧擴大化、鬥爭絕對化、自我神聖化、對手妖魔化,都以“東風壓倒西風”為能勢,以致兄弟成仇、戰友反目,走上極端對立的道路。

就算幾十年來,歷史已經證明,臺灣能出經驗,港澳能出奇跡,大陸也能現輝煌,兩岸四地的黑貓白貓花貓們,在各自旗幟的集合下可以生存在同一片藍天;當年主義、路線、制度的爭論本應當稍息,國裂、家破、人離的傷痛本應以彌合,但兩岸的政治家仍難跳出是非對錯、多錯少錯、名分、傳承、老大、老二的糾纏,不能坐下來什麼都談。

遺憾的是,部份臺灣政客,以民主為旗幟,卻不尊重大陸同胞和海外華人的情感,非要閉關、鎖島鬧獨立;以愛臺灣為口號,卻肆意挑釁大陸、製造麻煩、把玩戰爭引信、置兩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於不顧。

中國獨缺少共和

千年專制,缺共和;
近代戰爭,缺共和;
49年以後,台海對峙、文革十年、藍綠惡鬥,缺共和;
至今,你低我高、你錯我對、不統、不獨、不武、不談,一觸一中便撒嬌、發潑、缺的還是共和。

在一些政治人物的思維裡,自己總是正確的,別人總是錯誤的,自己的利益、意志、自由、生命才是寶貴的,別人的是不重要的;捍衛己見、己利是神聖的,鬥爭、討伐、消滅異己是天經地義的。他們往往以己利、己見判別是非、區分敵友,然後以“人有亡斧者”的眼光把世界一分兩半、看敵友一成不變。

於是乎,“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見了;
於是乎,“費厄潑賴(fair play)應當緩行”,第三條道路、第二種選擇、另一類雜音沒有了;
於是乎,“寧可錯殺三千,不可錯放一個”,“民”的自由、權利、生命不重要了;
於是乎,貪腐可因台獨而脫羞,不認罪的老子可以共犯兒子的認罪而公然自豪,人最基本的是非、廉恥丟盡了;
於是乎,至今還有人在高論“以民主對抗共產主義”,時空象已停滯,幾百萬亡靈的遺恨、近千萬離散人兒的情愁、十五、六億華人復興的熱望,還不足以填補意識形態的差異,而“優質的民主”神聖得可以置民族國家的分裂於不顧了。

共和,是出路、是旗幟

人類正進入地球村的時代,人口、資源、環境、氣候、疾病、災害、對未知世界的無盡探索、對可持續增長的無量追求,正在將人類結成不可分割的生命、利益共同體;
保持人群個性、競爭和活力,同時又防範自我耗損、戕害和毀滅,是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
人類的共同價值需要維護,其主要途徑是民主,民主有多樣實現形式;
人類的共同價值是全體人價值的有機融合,不是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專制”,不是一個地域的人們對另一地域的人們的拒隔;
在採納主流意見的同時,要尊重、保護少數人的意見甚至反對意見;
人類共同價值在歷史中形成、完善,接受歷史的核對和揚棄,是與非不應由一家說了算,不宜匆忙下結論,不必要一次就弄明白;
不同的路線、主義、模式、觀點、應該允許共存、試驗、比較、競爭甚至碰撞;
解決社會矛盾,鬥爭不是唯一形式,戰爭只是無奈的手段,協商、容忍、寬恕、尊重、和解、等待甚或退讓才是基本選擇;
人們的政治活動,不應該以任何理由、那怕是崇高的理由顛倒是非、欺騙民眾、撕裂族群、煽動民粹、挑動戰爭、分裂國土;
仇恨不能化解仇恨,對立不能縮小對立,無論小家庭還是大社會,矛盾、衝突往往是鬥出來、鬥大了的;
“和”方能養生、齊家、諧眾、利國民。

當年孫中山提五族共和,毛澤東稱人民共和,共和曾經是革命的旗幟。在皇權被打倒、外侮已消除,民(人民)的國度建立,民(人民)的觀念普及,民(人民)的憲政基本搭建的今天,革命、鬥爭已成為過去式,改革、發展、和諧是為主旋律,共和自然是建設的旗幟、是立國之根本

就兩岸而言,“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臺灣人或已嫌老,“共產主義統一中國”,大陸人或許要笑,“共和統一”或許正好。

“共和”的思想、主義應是兩岸統一的政治基礎

就世界而言,兩岸共和統一,不僅僅解決中國統一、消彌台海戰禍,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種不同思想、主義、觀點、制度、族群的人們和平共處、和解共生、共求發展的示範,為全世界化解地區、文化、宗教衝突、貧富矛盾、經濟生態危機、歷史種族仇恨,尋求到出路,給人類大同帶來曙光。“共和”成為統一後中國國號的主旨、精髓,是中華民族復興、發展、升華的必然,是人類社會進化、世間滄桑的的正道。

願新春的祥瑞、共和的光輝、統一的民意、復興的熱望,驅散海峽的愁雲,湧動統一的風帆,高揚崛起騰飛的翅膀!

對「統一後的中國宜徑稱“中華共和國” | 天人合一」的一則回應

  1. 文始发于2009年元月。

    十多年来,两岸情势核心问题未变,美国欺侮中国打压中国的攻势加剧,台独勾引外人打国人的局势更加严峻,独台在名号上做手脚麻痹台民企图借壳独,而不统、惧统、懦弱统们还在称谓面子上纠结不能与大陆相向统。
    局势危矣、急矣。
    在下十五年前旧文依然有益、可以稍抚台人"面子",足以解套“各表”烂筋么?
    或许,岛内统派朋友可以接受此解套台阶了,然而,大陆民众会接受么?
    对此,我也动摇了。因为台独尤其是蔡、苏、陈疫灾中的恶心作为太伤大陆人民的心了、其勾引美人打国人的罪恶已经太明显太严重了。

    然而,我还是如是主张,尽人事、看天命吧!

    当然,这篇文字,不仅仅是国名问题,更主要的是将统一的实质、精髓进行一些探讨,以期“开万世太平”

  2. 此文分两部分。、其上半部分为“统一后的中国不宜称中华民国”

    《统一后的中国宜径称“中华共和国”》

      
      筆者在《共和主義統一中國綱要》、《以一綱四目共和統一觀踐行胡六點》等文中主張“統一后的中國為中華共和國。

    有遠方朋友問:“《中华共和国》英文正确译名应该是-Republic of China而台湾-中华民国正确英译名同样是-Republic of China。 如果從深层政治角度分析《中华共和国》就是等同《中华民国》。请问天人合一先生是否采用回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创建的老国号《中华民国-Republic of China》?”
      
       其實很抱歉,我不懂英文,真不知英文里“中华共和国”与“中华民国”竟只是同一个词汇。

       我主张的“中华共和国”既非“中华民国”,亦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尽管三者之间千丝万缕,甚至可以说应该有着相同的DNA、某种意义上也可说“中华共和国”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亦是“中华民国”。
      
       称谓并不重要,定论有赖协商,根本在一个中国,关键在历史认知,难点在各方摆平,急要的是开启未来,途径在超越私利、超越党派、超越历史。
      

       统一后的中国不宜称中华民国

       我,相信还有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万分尊崇中山伟人,尊崇辛亥先贤。
      中华民国是中华民族觉醒、奋斗、复兴征程上的第一块丰碑,应受世人景仰。

      辛亥至今,波澜壮阔,风雷激荡,然百年不过一瞬,皆属中华民族由蒙昧到觉醒、由分散到团结、由专制到民主、由闭塞到开放、由贫弱到富强,由落伍到进步、由屈辱到尊荣的伟大复兴期。
    在这段历史长河里,一切进步的弄潮儿,都是在继续、坚持、宏扬中山先辈们开创的事业。
    尽管我们(两岸四地)有了长足进步与傲人成就,但“复兴期”的大背景未变,总任务依然。
    因此,统一后的中国国号,回顾历史起点,亦有一定的理由和可能。至少可以回避两岸对毛、蒋们的争议、纠缠。但细斟慢酌后又觉其合理性不足,可行性较差。
      

       一, 未能正视历史

      中华民国虽有草创时的辉煌与抗战胜利的丰功,但中山先生后军阀割据的内战、袁世凯窃国的荒唐,老蒋时期的专横腐败给人们、给历史留下了不好的观感。国民党因自身的腐败和无能而弄砸了中华民国的金字招牌(此论有蒋老先生的检讨为证),绝对多数的国人选择、认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铁定的历史事实。

      49年以后,两岸经历了长期、激烈的军事对峙和外交斗争,形势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得到绝对多数的世人认可,成为法理上的中国,这也是铁定的历史事实。

      近30年来,大陆改革开放成为了世界经济引擎,大陆强力制独、坚守一个中国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守护,大陆持续发展、和谐稳定、志存高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的引领者和主力军,这还是铁定的历史事实。

      所以,

      尽管天佑“民国”,海峡天险、易守难攻、保留了不同观点不被斩草除根,保留了另一种生存发展模式用以竞争、比较,保留了一种另类呈现出多样性才是世界本质;
      尽管国民党据台后痛定思痛、改造、改革,致台湾有了“四小龙”美誉;
      尽管台湾在东西方文化、制度交流上或比大陆先行一步;
      尽管百万台商是大陆经济发展功勋卓著、不可或缺的方面大军。

      统一后的中国径称“中华民国”,仍有点对历史不客观、对世界不严肃、对统一有倒忙、对未来有局限。
      

      二,难以摆平现在现在

      虽然中共以“暴力”取天下,但确实是当年国民党丧尽了民心,国军兵败如山倒,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心所归,依法而立。

      虽然中共党人49年后做了些傻事,走过一些弯路,人民跟着也吃了一些苦头,但中共大节是好的,总旗帜、总路线是对的,成就也是卓然而然、有目共睹的。

      虽然当前中国社会存在尖锐矛盾、复杂问题、巨大困难,但民心是凝聚的、政权是稳固的、信心是高昂的、前景是美好的。

      虽然大陆无论官民皆备同胞之情、手足之爱,和平之诚,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胡锦涛“什么都可谈”;笔者亦主张两岸代表了中国政治差异的两个方面,统一是共建、共生、共和,不是解放、收复、纳降,两端共和、两端变是必然的,“谁带领谁?不一定、不重要、不着急、不要言之过旱,主张“尽一切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包括国号、国名、国都、国旗以及中央政府组织形式、什么都可谈、什么都可变,主张以最大诚意亮出统一底线、让到无可再让时,但“共和”毕竟需要相互尊重、相互体谅。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一个正在闪光耀眼、受国际尊重、为大陆人骄傲的光荣称号。
    为了尊重台湾人民,避免“矮化”、“投降”、“征服”、“并吞”的误解,为了台海的永久和平,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大利,大陆官方“两岸同属一中”、“对等协商”、“什么都可谈”,以及笔者“两岸四地五方共建共和”、为了和平统一“什么都可变”以及将国号完善的建议,应该是至真至诚、到了无可再让了。

       如果还要回到“中华民国”,
       不啻是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否定十多亿人几十年的业绩、自信和荣光;
       不啻是开国际社会大玩笑;
       不啻是在大陆平静的家园中扔炸弹。

       台湾要尊严、要对等,要不否定、不矮化,大陆何尝不如是!
       台湾有人较敏感、好冲动、有激情,大陆何尝不如是!

       不要以为大陆人在台湾问题上从不上街,少有争吵,君不见十年文革,几亿人激动、火烧大使馆、揪斗刘少奇,远比台北围攻陈云林宏大,远超台南推倒七十多岁老人张铭清的豪情。

       中东、南亚之乱,殷鉴在目,惊心动魄,理智的政治人物应当体察民情、平衡利害、防患未然、规避冲突、维系安定。

       跳出民国、人民共和国的纠缠,少回头,向前看,方能引领中华民族柳暗花明、一览众山小。
     

      三,不能大利于将来

    历史往往循否定之否定发展、做螺旋式上升,简单地回应过去,当前难以息争,很可能不利于将来。中国人可以也应当总结百年、更上层楼。
      
      字面上讲,民国,人民共和国,共和国几近相同:老百姓、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为老百姓、人民服务、谋利益的国家;老百姓、人民和平、和睦、和谐的国家。

      联结历史背景,她们各有特色与局限:民国相对的是帝国、是皇帝、是皇权;人民共和国相对的是“三座大山”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民国中的民是否包括皇帝、皇族,是否等于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我未加考证,人民共和国中的人民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将一部分公民排出在外的,这恐怕是大陆几十年极左路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宪政源头。

       这里产生了几个问题:
       1,两个国号中民(人民)的对立面已经消失,“民”有无保留、强调、自诩的必要;
       2,若保留,内涵为何?范围多大?官民何处?如何防范极端主义以“民”的名义分化人民、撕裂族群、对立官民。
       3,统一后国号中的民(人民)取自海峡东还是海峡西,还是就此争它一万年。
      

     

  3. 此文,还有一段后缀:

    《急要的是开启未来!!!》

       称谓并不重要,定论有赖协商,根本在一个中国,关键在历史认知,难点在各方摆平,急要的是开启未来,途径在超越己见、超越私利、超越党派、超越历史。

      看《统一后的中国宜径称“中华共和国”》这篇文章:
      
      不要只看标题。要把全文读完。
      不要只关注“国名”。要多思考怎样才能缩小两岸距离,促进不同的政治面统一。
      不要太拘泥历史的定见。我们本就在消化前人的债务。要有一点反思、回味、与时俱进的思考。
      不要只考虑己方的愿望、感受、面子。和平统一是两岸、两面共和。要设身处地、体谅对手,为对方主动搭下台阶。
      不要只停留在过去或是现在。过去和现在都百分之百正确?要想想怎样才能形成“不那么激荡”、“不那么专横”、“不那么愚昧”、“不那么耗损社会成本和牺牲无辜生命”的“相对合理的”政治斗争模式,为万世开太平。

      不要先入为主,把笔者划归国民党,然后“两个凡是”。要是则是、非则非,真理莫问出处。

      不要动辄开骂。骂不倒敌人、骂得跑朋友、骂不来统一。要有点儿君子风度、要注意同胞亲情与和统气氛。
      不要以为我只是在说大陆、拉偏架。我是站在海峡的中点与百年苦斗复兴期的当口。
    海那边的朋友不要“只以东边亮,专认西岸非”,还要少一点儿骄傲、少一点儿怨气、少一点儿异想、多一点儿自省、多一点儿清醒、多一点儿大气、多一点儿紧迫。

        历史在磋跎中飞逝,再回首又是百年身!
      
    中国人,中国人,
       不应在己利、己见、一方为主、自己最好的迷误中再对峙、贻误、耗下去了!

       抛弃
       只以己是、总以人非的固执;
       非白即黑、你死我活的极端;
       党同伐异、不问是非的狭昧;
       整碗全端、颗粒不让的小气;

       多一点谦恭、厚道、宽容、大度,装一点糊涂吧!
       少一点争吵,多一点共和,统一才会速来,中国才会更好,世界才会更好!!!

    2009-11-9于凤凰论坛

  4. 附二:
       2008年10月旧貼 

       《外交休兵,从巴拉圭开始 》

      同属一个中国是两岸最大公约数,近日又为马英九直至赖幸媛等行将执政的团队再次肯定。

      两岸之异在于誰代表中国,七一年之前是中华民国,七一年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此前此后的几十年来,两岸代表权之争可谓空前壮观惨烈,使中华民族的血液、养分如黄河大堤下的管涌无休无止外流。
      每一场战役,一家欢喜一家愁,都使猜忌隔阂增加一成、台湾海峡加宽一分。
      而且这种斗争又不得不为之!!!???
      在台湾,是为了国际生存的需要;
      在大陆,则出于制独促统的必然。

      好在有了“九二共识”,最近又春暖花开,胡锦涛指出,一个中国前提下什么都可谈,当然包括台湾的国际地位和空间;马英九竞选时也曾说,要把国际空间问题列为两岸谈判项目,争取到两岸外交休兵。既然谁代表谁一时难以说合,外交休兵倒可以立竿见影。
      近日,巴拉圭政权易手,与大陆建交趋势陡增。当然,其不可能既与台湾、又与大陆同时建交,如此,则两国论变成了现实。但如若大陆径循过去模式,促成該国与台湾断交然后与大陆建交,将给马阵营空前难堪,徒增两岸关系变数。

      因此,建议大陆:一方面主动放慢与巴拉圭建交的进程,一方面以最大善意向台湾方面提出“共组使团、共办外交”的思路,即在两岸搁置国号、内政难题的同时,首先外交休兵:
      维持建交现状、不变使领舘名称;
      停止外交角力、避免冲突内耗;
      在台湾现行建交地巴拉圭共组使团,以台湾官员为使大陆官员副之辅之,管理大陆相应事务;相应在其它大陆现行建交地则以大陆官员为使、台湾官员副之辅之,管理台湾相应事务;双方互不拆台、互相照护、互相支持。以此为基础,逐步达成国家、民族的外交利益共识,最终统一外交方针,整合外交资源,统一外交行动,统一使领舘名称。

      若此,
      出门一个中国,
      进屋再论各表,
      近期不分一、二,
      水到自然渠成。

      各表一万年,也是一个中国,也有两岸和平。

      若此,
      抛弃私利和权谋,加点大度和灵活,中国和平、统一,其实很简单。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