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貞昌自比袁崇煥,「袁崇煥不死,清兵怎麼入關?」雖然有些不倫不類,卻也說出如今的蔡政府與明朝末年的相似之處。袁到底死的冤不冤枉?我們要把握一個基本事實。
袁鎮守錦寧防線將近五年,在這段期間三次取得重大勝利,包括兩次寧遠大捷,以及赴援解危北京,這些都讓後金蒙受很大的損失,也讓明朝在這方面的戰局一度趨於穩定。另外,幾十次小戰雖然是互有勝負,但基本上也沒有吃什麼虧。也就是說,他作為這個重要防線的守將,並沒有任何明顯失職的地方。如果認真檢討他有什麼可議之處,主要是以下兩件事。
首先是在崇禎皇帝面前誇口,說自己「五年復遼」,就是可以在五年之內就光復已經淪陷的遼東半島。事實上,這個誰也做不到,當時明朝的軍力最多只能採取防守態式,想要進攻就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來說都不可能。
其次,他擅自殺掉皮島守將毛文龍。毛文龍經營皮島多年,軍力不算強大,大概實際上就4-5千人的規模,不過卻有充沛的兩棲登陸作戰經驗,故可以從金軍的後方進行游擊騷擾,頗能發揮出牽制作用,再加上他的部隊擁有大量的火砲,就科技含量而言可說是當時中國東北前線部隊當中最高的。他被殺,使得後來他的幾個部下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人相繼投奔滿清,帶去大量的佛朗機砲,這對明朝來說是非常大的損失。
但是,我們要注意毛被殺也不是完全沒有理由,按照編制袁崇煥是他的長官,可是他看不起這個廣東書生,所以根本不聽他的節制,雙方的矛盾也越來越深。而且,有史料可以證明毛長期從事走私貿易獲利很多,甚至還包括與後金方面,故毛集團也涉嫌資敵。終於,讓袁崇煥決定痛下殺手,但是這一殺造成上述很深的後遺症。
袁崇煥後來被崇禎殺掉,根本原因只有一個:明朝的黨爭。這個說來話長,但簡單說袁崇煥以及提拔他的孫𠄘宗等人,都是在天啟時期接受魏忠賢的青睞而上來的,他們就是明朝歷史上所謂的閹黨。請注意閹黨不是宦官,而是與內廷太監充分合作的官僚集團,這些人一般而言大多比較能做事,大部分也都有一些成績。他們的對手就是在朝中喜歡議論、出身中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東林黨人。這個鬥爭已經存在了幾十年,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是白熱化。孫、袁等人年年被彈劾,內容五花八門。而17歲就登上寶座的崇禎非常討厭魏忠賢跟他的黨羽,所以很快先殺掉魏,然後清算他的人馬,讓東林黨人重新當政。朝廷裡的靠山垮台,在中國歷史上這種地方大員就很難施展得開,甚至於一不小心就會人頭落地。袁崇煥,就是這種悲劇下的一個典型。
至於說,皇帝殺掉他的理由當中有金兵至少三次突破長城,一路劫掠河北、山東。實際上,後金的突破並不是從袁崇煥的防線正面。整條防線從遼西開始一直延續到山西北部,長達1000多公里,對於明軍來說本來就很被動,而他只負責遼西方面大概不到200公里左右。若從戰略上來看,後金軍雖然突破並且長驅直入,但是每次搶劫完之後就立刻走了,根本就不敢久留,因為背後還有10幾萬的明軍,這對於中國而言算不上致命傷。就算真的要算這筆帳,也不應該算在袁崇煥頭上,因為不是從他的防區。
故筆者可以下一個簡單的結論:袁崇煥雖然不是完全沒有問題,但是仍然是一個稱職的邊防守將,對國家功遠大於過。崇禎殺掉他,實際上非常不智,而且從哪個方面來看也都沒有必要。袁崇煥的死,是一個重大悲劇,也是明朝無法彌補的損失。惡劣的君臣關係、失衡的政治結構、不擇手段的黨爭,終於毁掉了本來還可以延續一段時間的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