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持續的時間,大大出乎人們預料。至今何時能結束,都尚難預估。看著無辜的烏克蘭百姓在炮火中受煎熬,稍有同情心者無不感同身受。尤其看到幼童與老人,驚慌無助地隨著人群,漫無目的地向前挪動,更令人心酸。是誰造成這幅令人如此揪心的畫面呢?

戰爭的猙獰面目令人恐懼、令人厭惡,人人都希望它早些過去,當然更希望它永遠不會降臨在自己身上。其實戰爭的發生是可以避免的,它可以預見,可以引導,可以預防。就拿俄烏間的衝突來說吧,遠因可追溯及1991年烏克蘭脫離原蘇聯。由於烏克蘭與俄羅斯歷史文化淵源深厚,二者應如何梳理安排未來的關係,俄裔與烏裔看法與態度分歧。尤加上外部勢力趁機介入,欲從中挑撥分化,獲取利益,關係遂日趨複雜,終導致衝突,釀成令人遺憾的悲劇。
從事件發展的過程來看,不難看出,介入事件最深的兩個國家,即俄羅斯與美國。俄羅斯因與烏克蘭歷史文化淵源深厚,對其關切乃情理中事。但烏克蘭既已於1991年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俄羅斯即有百般不捨,也必須接受此一現實。因此俄羅斯介入烏克蘭的動機,顯然並非出於染指領土,干涉內政的野心,而是因受地緣政治影響,造成其心理難以承受的壓力。
自1991年華沙組織與蘇聯解體後,美國與北約即試圖趁機將其勢力範圍,自原來的東德邊境向東擴充,通過吸收原來華沙組織成員國,如波蘭、捷克、匈牙利等,以及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如拉托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等,加入北約。但除立陶宛等三國外,其餘加盟共和國,或因意識形態相左,或因無地緣政治聯繫,均未加入北約。而烏克蘭因地處北約前沿,戰略地位敏感,遂成為北約與俄羅斯爭相拉攏的對象,以至陷入俄羅斯與北約間,博弈衝突的焦點所在,實屬不幸。
稍有國際觀的人都能看出,俄烏衝突的背後,實即美俄間的博弈,即所謂代理人戰爭。美俄均為核子大國,若二者正面交鋒,極有可能引爆核子大戰,這意味人類末日的來臨,故須極力避免。二戰後的許多戰爭,後面都有核子大國的操縱,人們稱之為代理人戰爭。
這次俄烏衝突,俄羅斯被迫親自上陣,而烏克蘭背後則由北約龍頭老大美國操盤。其餘北約成員國僅被迫陪伴,這場戰爭對他們而言,可說未見其利,已蒙其害。因此表面看來,俄羅斯雖勢單力孤,而站在美國一邊的則陣容強大,實則世界絕大部分國家卻並不支持美國。他們或保持沉默,或採取中立,連一向聽從美國的阿聯酋、沙烏地阿拉伯、印度等國,這次都不願追隨美國。
其實美國最關心的,還是中國大陸的態度。俄烏衝突以來,大陸至今未公開表態,一則由於俄烏都是朋友,一則由於俄烏衝突背景太錯綜複雜,一旦表態,恐將陷入被動尷尬的局面。
現在許多國家都希望大陸出面對衝突進行調解、斡旋。站在朋友與人道立場,大陸本義不容辭,但大陸真能調解、斡旋得了嗎?美國與北約諸國長期視俄羅斯為宿敵、心腹大患,務必除之而後快。他們一邊喊救火,一邊卻又向火中添柴、澆油。若他們真心想滅火,難道美國不是更合適嗎?解鈴還需繫鈴人,誰放的火,就由誰去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