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是秦嶺四寶之一。不過寶雖然是寶,可要咱們的大力呵護。從“7”到“7000”,從“滅絶”到“重生”——朱鹮保護創世界瀕危動物保護的典範。
「一襲嫩白,柔若無骨」,展翅騰空,宛若掠過天邊的雲霞。中國民間傳說,朱鹮是能帶來幸福的“吉祥鳥”。此番美景曾一度難覓,直至1981年5月,朱鹮才重新在秦嶺被發現。


40年來,人們為了保護這種美麗的鳥類不遺餘力。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的朱鹮數量已經達到7000餘隻。從“滅絶”到“重生”,從秦嶺到世界,“吉祥鳥”再次翱翔天際。
「翩翩兮朱鷺,來泛春塘棲綠樹。」這是唐代詩人張籍詩中描繪的景象。朱鷺就是朱鹮。朱鹮曾廣泛分佈於東亞和俄羅斯。進入20世紀,由於環境變化和人類活動干擾,朱鹮棲息地面積不斷縮小,種群數量鋭減。野生朱鹮在朝鮮半島、日本等地相繼絶跡。


僅存7隻,秦嶺現滄海遺珠
20世紀70年代末,剛過不惑之年的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工作人員劉蔭增幾乎走遍了全中國,只為找尋朱鹮的身影。「這一調查就是3年,歷史上中國朱鹮的分佈點基本上都走到了,沒找到半點蹤跡。」劉蔭增說,「我們只能認為,朱鹮已經不存在了。」懷著絶望的心情,劉蔭增完成了論文。但他不甘心就此向世界公佈「中國朱鹮已經滅絶」。「對朱鹮的存在我還有一些疑問,希望再做一次深入的調查。」
這一次,劉蔭增來到了位於陝西南部的洋縣。沒想到,最後一次的嘗試帶來了轉機。走訪中,聽說有人見過這種鳥,劉蔭增非常驚喜。懷著升起的希望,劉蔭增一路追尋來到海拔上千米的姚家溝,看到一雙親鳥在高大鬱蔥的青岡樹上撲打翅膀——鳥巢裡還有3隻毛茸茸的雛鳥。
20世紀90年代初,保護工作終於迎來突破——朱鹮在姚家溝成功繁育10窩,產卵30枚,出殻20隻,出飛幼鳥19隻。「除了野外保護,中國還開展朱鹮人工繁育研究,不斷攻克技術難關。1995年,朱鹮人工繁殖成功。隨後,人工種群繁育取得突破。」陝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張亞祖說。
中國政府為此專門設置保護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從「秦嶺一號朱鹮群體臨時保護站」,到「洋縣朱鹮保護觀察站」正式成立;從升格為「陝西朱鹮保護觀察站」,再到設立「省級朱鹮自然保護區」,直至2005年升格為「陝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朱鹮保護體系日漸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