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生來自全球各地,語言文化生活風俗飲食習慣等等多有不同,來台求學難免會有文化衝擊與生活適應問題。
總的來說,東南亞國家或地區來的留學生適應問題雖然也有,但是小很多;像是越南學生,來台之後大概也就在一學期之內,華語能力就足夠日常生活使用了。
再如馬來西亞,來台學生本身就多是華裔族群,無論是語言、食物、或生活,甚至流行文化跟台灣都是共通的。
港澳陸來台學生更是不在話下,除了有些陸生覺得台菜太過清淡會自備老乾媽辣醬佐餐之外,食衣住行都是如魚得水的。
來自西方國家或其他地區的國際學生就不一樣了;因為跟東方文化的差異較大,比較容易出現文化衝擊、飲食習慣、以及生活方式方面的問題。
在食物方面,國際生來台,碰到牛肉麵小籠包滷肉飯雞排蛋餅,珍奶椰果奶茶剉冰,各式各樣的水果等大概都是立馬愛上,開懷大啖。
不過,對於臭豆腐豬鴨血豬血糕雞腳等,多是敬謝不敏;尤其是臭豆腐,有的人遠遠聞到就繞路走。
穿著上,高緯度國家來的國際生好像比較耐寒,經常看到國際生在冬末春初還是春寒料峭時,就已經是單衣薄衫;天氣稍見炎熱,就已經短褲恤衫四處行走,有時上課,一眼望去白花花的一片肉海,眼睛都沒地方放。
在住宿上,學校因為有晚上11點返宿門禁政策,尤其是女生宿舍,又是登記又是鎖門又是監視器的,每每成為國際生抱怨的根源,說是:
「我都是成年人了,不需要保護,況且父母都沒管我,學校憑什麼管我?」
有時還會有男生私赴女舍,女生私赴男舍互訪的狀況,這種國際牛郎織女鵲橋會處理起來很頭痛。
交通部份,大眾運輸通常不會有什麼適應問題;只是有的國際生會自備摩托車,有執照還好,有的無照偷騎,碰到交警就裝傻不說中文,若不小心出事,一連串的筆錄調解仲裁賠償等等,就辛苦到學校教官了。
上課部分國際生就活潑許多,跟台灣學生抵死不發問,或從後排坐起的習慣恨不一樣。
其它生活方面,台灣人路不拾遺跟樂於助人的優良品德早已是最美風景,國際生也是津津樂道。
比較特殊的是,一聽到<少女的祈禱>就衝出來倒垃圾已成為外宿國際生的社區體驗,是每天要進行的儀式;等垃圾車時跟其他社區住戶的寒暄點頭聊天,拾荒者搶在垃圾車前來收紙板瓶瓶罐罐,讓國際生有成為社區一份子的感覺。
當然,文化衝突的狀況也有;有一年學校辦活動,在校門階梯入口處豎了個戴大禮帽打糾糾領結穿大禮服的黑人圖像作為主題圖案,馬上引起加勒比海地區同學嚴重抗議;很花了一些時間才安撫下來。
平心而論,當異文化接觸時,不解、衝撞、理解、接受、進而融合,才是常態吧?
如果哪一天看到國際生叫臭豆腐來吃,應該就是適應台灣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