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和中國大陸都曾是共產主義國家,實行計畫經濟和大幅度的國有化。當兩國逐漸發現共產主義制度造成經濟停滯後,都曾朝向市場經濟和私有化改革。蘇聯改革失敗而解體,中國卻改革成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威脅美國的霸權。原因何在?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教授何帆在其著作《大局觀:真實世界中的經濟學思維》中提出了簡單的答案(僅是書中很小一部份)。
眾所周知蘇聯與中國的漸進改革不同,蘇聯因為急劇導入西方的政經制度,被稱為「休克療法」,而導致經濟、政治的突然崩潰。何教授在書中指出,蘇聯也曾實行漸進改革多年,但是一直成效不佳,最後才採取了更失敗的休克療法。因此關鍵問題是,漸進改革在中國能成功,為何在蘇聯不能成功?
「蘇聯在中央層面成立了一百多個部委,分管不同的產業,然後由中央計畫部門來協調各產業間活動的聯繫…中國經濟則是按照地域原則組織起來,中央將經濟和行政權力下放到省級政府,每個省相當於一個小經濟體」。這樣經濟組織結構的不同導致蘇聯改革失敗而中國成功。
中國大陸的經濟組織結構有其歷史根源,可以追溯到1949年以前根據地的經濟和軍事形式,建國初期中國曾學過蘇聯的經濟組織模式,但後來在「大躍進」和「文革」時出現分權的高潮,中國重又回到地方分權的形態。
大陸的地方分權組織結構可能有「規模經濟損失、重復建設、地方保護主義」等弱點,卻有利於進行市場化改革。首先,改革措施難以事先預料成敗,大陸的改革時常先選定少數地方試行,若成功再推廣到全國;若失敗其影響範圍是有限的。其次,地方分權的組織結構讓各省可以彼此競爭,既符合市場化自由競爭的原則,也能激發各地方的發展積極性。
何教授在書中講的完全是經濟面的因素,筆者以為政治面的原因也很重要。蘇聯自1953年史達林過世,就斷斷續續進行不少改革,然而同時間高層的政治鬥爭幾乎不曾間斷,包括赫魯雪夫全面否定史達林;1964年,布里茲涅夫發動政變,使赫魯雪夫「被退休」;1982年,布里茲涅夫逝世,蘇聯經歷長達三年的政治鬥爭、領導人更替的混亂局面。蘇聯後任的最高領導人完全否定前任的最高領導人,當然不利團結和改革政策的延續。
對比之下,鄧小平是第一代的革命元勳,他在中國的威望超過赫魯雪夫、布里茲涅夫等在蘇聯的威望,他平反很多過去的寃案,卻絕不全面否定毛澤東,而此後的最高領導人也絕不否定前任的最高領導人,使中國大陸四十年來都能團結穩定地向前看,是改革開放成功的關鍵。
蘇聯立國七十多年而消亡,有些反共人士於是聲稱,中共政權也只會有七十多年的壽命,回顧中國與蘇聯完全不同的經濟、政治發展歷史,這樣的類比完全是無稽之談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