釐清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何沒始於中國? | 郭譽申

現代的工業運用很多科學知識(文中科學都指自然科學),也可說科學是現代工業的基礎。科學和工業如此相關,因此常被一起談論。著名的「李約瑟難題」:「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就同時探討科學和工業革命。這其實有些誤導,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未必很相關。

科學和工業革命被稱為革命,因為在近代以前,科學和工業的進步非常緩慢,只是零零星星的偶而出現在世界各地,甚至沒有科學和工業之名,直到16世紀才開始了科學發現的大爆發,被稱為科學革命,到18世紀才開始了工業的大發展,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

科學革命,可說比工業革命單純,是科學研究者基於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索、發掘自然世界的知識,當時幾乎並不追求科學的應用和回報。工業革命是完全經濟導向的,以工廠和機械生產取代人力的生產方式,以追求低成本、高利潤,因此工業革命跟資本主義、商業和金融體系的演進都很相關。

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的起始時間相隔約200年,後者不可能影響前者,而前者對後者的影響也不大,因為科學的新發現被用在工業要等到19世紀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這很正常,現代的科學發現也常要花幾十年時間才能被應用在工業上。)因此科學革命和(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兩個不大相關的活動。

很多(或許多數)學者探討李約瑟難題時,都不區別中國沒產生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的原因,筆者則認為應該要區別兩者,因為如上述,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當時是兩個不大相關的活動。

科學革命發生在歐洲而非中國,因為中世紀後期開始(12-3世紀),歐洲逐漸出現許多大學,大學最主要的課程是天主教神學,但是部份大學也有科學課程;同時間的中國有很多書院,都只鑽研儒學,而普遍沒有科學課程。會如此的原因,歐洲是小國林立,自然比較多元化,因此有些大學有科學課程,而有些大學沒有;然而中國很早就大一統,獨尊儒術,因此所有的書院同樣都沒有科學課程,自然不可能發生科學革命。(參見《為何科學革命發生在歐洲而非中國?》)

工業革命沒始於中國,因為南宋亡於野蠻的蒙古人,使中國文明受到重挫。中國自秦漢以來,大致上是逐漸趨向開明自由,到宋朝時達到文明發展的高峰,不幸南宋亡於蒙古人,蒙古人建立元朝,不僅大量屠殺漢人,又制定許多落後的制度,使中國文明大幅度倒退。隨後的明朝承襲元朝的大部份制度,而清朝又承襲明朝的很多制度,元、明、清三朝的社會都比不上宋朝,而少有突破,自然無法開展工業革命。(參見《為何工業革命沒始於中國?》)

為何科學革命發生在歐洲而非中國 | 郭譽申

中國近代落後於西方是因為科學和工業革命發生在歐洲而非中國。科學革命一般被認為始於16世紀,比工業革命早約兩百年。科學革命對工業革命既有思想啟蒙作用,後來科學成果被用於工業,更強化了工業的影響,使工業化成為人類社會的革命性改變。科學革命影響重大,為何科學革命發生在歐洲而非中國?在此科學指自然科學,並包括數學。

稍涉獵科學史就知道,科學革命時期開始了科學發現的大爆發,在此以前的幾千年,科學的進步非常緩慢,只是零零星星的偶而出現在世界各地。怎會如此?世界一定有某些重大改變才導致科學革命的出現。中世紀後期開始(12-3世紀),歐洲逐漸出現許多大學,部份大學有科學課程,經過三、四百年的科研努力,終於產生了科學革命的大突破。

中世紀歐洲的大學最主要的課程是天主教神學(每個大學生必須修習神學),有些大學僅教授神學,但有些大學也教授一些其他學問,如科學。雖然科學不如神學受到重視,大學裡的科學教授像神學教授一樣,可以一輩子以研究、教授科學為生。隨著大學的增加及科學教授的增多,科學教授於是會以研究成果彼此競爭;一個科學教授若有重要的科研發現,立刻會聲名大噪。當時雖然科學還少有應用,科研競爭就好像現代的運動競賽一樣,驅使科學教授全力以赴,也使更多大學增加科學課程。這樣的科研環境是大學出現以前不曾有過的。

中世紀時中國的經濟狀況優於歐洲,因此宋朝時就出現很多書院,早於歐洲的大學。然而中國自漢朝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此所有的書院都只研究、講授儒學相關的學問,而不涉科學,自然不可能導向科學革命。

科學革命發生在歐洲而非中國,因為部份歐洲的大學自始就有科學課程,而中國的書院普遍沒有科學課程。為什麼會這樣?有些人認為,歐洲大學有科學課程的主因是承襲了古希臘的科學傳統。筆者卻相信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歐洲是小國林立,自然比較多元化,因此有些大學有科學課程,而有些大學沒有;然而中國很早就大一統,獨尊儒術,因此所有的書院同樣都沒有科學課程。若歐洲像中國一樣大一統,歐洲也可能會獨尊神學、罷黜科學,因為古代的科學成果(包括古希臘科學)幾乎都是無法證實的臆測(並且被現代科學證明是錯誤的),誰知道幾百年後科學研究可以有許多重大突破!

中國科學的落後也因為明末到清朝雖然逐漸接觸到西學,但是龐大陳舊的國家和人民要從不重視科學改變為重視科學,非常遲緩,非要等到五四運動之後全民才逐漸改變態度。

中國科學曾經大幅落後,讓部份中國人對科學沒有自信,擔心中國搞不好科學,尤其是基礎科學,即使中國的應用科技已經大致追上世界水準。回顧科學革命的關鍵在大學以及人們對科學的重視,現在後者不成問題,因此中國只要辦好大學就可以了。近年中國大學的水準已頗有提升,是可喜的現象。

為何工業革命沒始於中國?| 郭譽申

學術界一般公認,中國社會原來領先西方,直到十八世紀,西歐開始工業革命,工業和經濟發展一飛衝天,於是很快把中國遠拋在後。原來領先的中國為何沒有開始工業革命,反而讓原來較落後的歐洲搶到先機?這是社會科學界著名的「李約瑟難題」。筆者在前文《為何科學和工業革命沒始於中國〈一〉?》《為何科學和工業革命沒始於中國〈二〉?》介紹了前人提出的兩種解答,本文則提出個人的想法。(不知道前人是否曾提出相似的想法?)

簡單說,中國到宋朝時達到文明發展的高峰,不幸南宋亡於野蠻的蒙古人,蒙古人建立元朝,是第一次中國完全淪入異族統治,元朝不僅大量屠殺漢人,又制定許多落後的制度,使中國文明大幅度倒退。隨後的明朝承襲元朝的大部份制度,而清朝又承襲明朝的很多制度,都只有小幅度改善。元、明、清三朝的社會都比不上宋朝,而少有突破,自然無法開展工業革命。

宋朝「重文輕武」,受到遼、金和蒙古等外患的嚴重侵擾,但是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卻攀登高峰、領先世界。科舉制度起於隋、唐,但隋、唐時只有少部份官員由科舉晉用(多數官員看門第推薦),到宋代,科舉則成為官員晉用的主要管道,平民只要通過科舉,就能立刻鯉躍龍門,使民間教育(書院)空前發達,識字率大幅提高。宋代的社會相當寬鬆自由,造就商業的發達,滋養人口超過一億,而人民的生活水準非常高。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裡說:「宋代是中國自然科學的黃金時代」。中國四大發明中有三項,活字印刷、指南針和火葯,都出現在宋朝。宋朝的繁榮鼎盛若繼續下去,很有可能啟動工業革命。

蒙古人征服金和南宋,大量屠殺漢人,例如四川在宋代曾有近兩千萬人口,蒙古大軍過後,僅剩八十萬。南宋的頑強抵抗造成最可悲的後果,漢民族的精英都犧牲了,而活下來的漢人幾乎喪失了靈魂。蒙古人把它的階層奴隸制度帶入中國,蒙古王公是大汗(皇帝)的奴隸,蒙古王公蓄養官員奴隸,官員再蓄養奴隸,形成多階層奴隸的奴隸,使宋朝時已禁絕的奴隸制度大幅度恢復。為了便於管理控制,元朝實行世襲戶口制,人民的職業是世襲、不能改變的,完全阻止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此外,蒙古統治階級很少任用正人君子協助治理民政,而大量利用地痞流氓榨取人民的血汗收入,造成社會的不正義和嚴重崩壞。(《馬可波羅遊記》記述元朝時中國的盛況,那些都是宋朝遺留下來的物質文明表象,馬可波羅沒看到當時中國社會崩壞的真相。)

明朝雖然是漢人政權,承襲了元朝的很多制度,包括奴隸制度和世襲戶口制,而為了偵察監督官員,明朝成立權力龐大的錦衣衛、東廠等情治單位,這些情治單位讓正人君子不齒,自然只能利用地痞流氓協助辦案,地痞流氓的勢力於是繼元朝而再猖獗。清朝又是異族統治,雖然它的治術遠比元朝溫和、高明,清朝骨子裡還是要防範漢人的異動,因此多方加強社會和思想的控制,使中國文明不可能有大幅的進展。

中國自秦始皇開始帝王專制,雖有起伏,大致上是逐漸趨向開明自由,到宋朝時達到文明發展的高峰,不幸南宋亡於野蠻的蒙古人。歐洲比中國幸運,勢如破竹的蒙古鐵騎只打到東歐一帶,沒有攻入歐洲的主體。蒙古人改變了世界的格局和走向,十三、四世紀的元朝使中國文明大幅倒退,遇上歐洲十四世紀開始「文藝復興」,此消彼長三、四百年,歐洲文明逐漸超越中國,終於迎來工業革命的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