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成敗論英雄,張亞中是空谷足音 | 謝芷生

能識別正確方向的人,開始時往往只是少數,因此在一個團體或社會中,最早看到真理的人,往往是寂寞孤獨的。此時若信心、勇氣不足,就會因媚俗,而屈從多數,這種人當然成不了真正的英雄。

1885年中法戰爭失敗後,孫中山先生就萌生了創導革命的決心。不久他結識了陳少白、楊鶴齡和尤列,每日所談都離不開反清、革命、共和諸事,聞者無不為之動容。他們被合稱為四大寇,以當時標準,堪稱為頑劣分子,為社會所不容。若他們自信不足,媚俗趨眾,又何來1912年共和之創建呢?孫中山先生與當時的四大寇都是能動燭機先,引領風潮,開創國家未來的英雄人物。至於1921年由陳獨秀、李大釗領導組織,在上海創黨的12位中共元老,也是有眼光、有膽識,令人欽佩的英雄人物。

地理環境在人成長的過程中,往往會影響其心胸、眼光和氣魄。1949年後臺灣與大陸受國共內戰及國際形勢影響,而被割裂分開。兩岸隔海分治已長達七十二年,雖同為中華民族,其眼光與心胸卻已有差異。1949年蔣老先生自大陸帶到臺灣的,雖是一群殘兵敗將,但內中卻有一些能人高手,否則1970年至1990年,臺灣不可能躋身於亞洲四小龍之列,還被稱為其龍頭。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年的精英分子已逐漸凋零,而且人才的凋零幾乎與台獨推行的「去中國化」與「本土化」並駕齊驅,相伴而行。

台獨分子患有嚴重的地域情結,其原因當然與日本的殖民統治有著密切關係。日本人在台統治的後期,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開始著手同化政策,施行較寬鬆的懷柔政策。而臺灣光復之初,外省人在中央任職的比例明顯偏高,使人有了外省人取代日本人,繼續在臺灣施行統治的錯覺,因此造成本省人與外省人間存有心理距離。

國民黨在臺灣光復後,對臺胞推行的中國化教育,還算成功,至少當年甚少有人懷疑自己是中國人。筆者在台大念研究所時,即感受到臺胞中,普遍對日本存有好感,也不以為意,因為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的本就是親美日的政策。這與國民黨為求自保而必須投靠國際反華勢力有關。偶然國民黨政府,也會對臺胞過於親日的表現提高警惕,此時他們就會突然限制日本電影與歌曲的播放,但從沒形成固定一致的政策,總是時而寬、時而緊。然而日本對臺灣的影響,較之美國又算得了什麼呢?

臺灣長期受到美日的影響甚至操控,張亞中參選國民黨主席,本即困難重重。許多人對張亞中選舉的失敗感到失望,甚至有人因此要考慮退黨。這反應未免有些過激了,其實四個候選人,由誰當選都改變不了兩岸的形勢,決定兩岸未來走向的,是中美力量的對比。今日臺灣政治人物能發揮的作用已微不足道了,只有配合大陸或尚能發揮些作用。即使臺灣確有人能看清,影響臺灣前途的關鍵因素在大陸的崛起,也只是鳳毛麟角,連嶄露頭角都有困難,他們偶然發出的空谷足音,早被粗俗的雜音所淹沒了。

張亞中明知在臺灣選民中,能理解支持他兩岸和解政策的是少數,要想勝選,必須隨大流,修改政見;但他卻寧可敗選,也不願妥協。政治人物本負有向人民指出正確方向的責任,若只專注於如何爭取選票,求得勝選,則社會的進步與國家的前途又要靠誰呢?也或許這些政治人物並非不願意這麼做,而是他們自己的認識水準還達不到這個高度吧。    

張亞中直碰核心——政治統一 | 天人合一

張亞中,雖敗猶榮,至少讓台事回到了正常的順序——直接碰觸兩岸關係的核心:政治統一

“先經後政”,據說最初還是大陸有人提出的。初衷也許是好的。
問題是,島內台獨從來沒有後臺獨之政,馬英九們從來沒有後黑陸黑共之政,而我岸愚蠢官,傻傻地放下反獨尤其是促統之政,以致大誤對台工作。

十多年來,兩岸基本繞道走。
回避政治議題,打太極。
不言統,能自然統?

張亞中異數突起,至少,讓兩岸政治接觸、政治協商、政治走向等等擱置冷落害怕觸碰的話題搬上了檯面。

張亞中孤身一搏、放聲一呼,直指兩岸關係最實質、最緊迫的內核。實際上或許轉換我陸台事上輕重緩急順序。

兩岸,一中內的兩岸。
坐下談,無論“一個中國”還是“整個中國”,皆叫一國。
肯定此,即進入統一的進程。

現在,似乎還不是思慮張亞中訴求結果、執行的問題。
回到九二共識,能正視兩岸政治接觸問題,有人願意坐下來談,有人願意相向談,而且是接觸兩岸核心——政治來談,不是求之不得大好事麼?
坐下,談,即進入統一進行式。
而且,是不可逆轉的進行式。

張亞中,這塊石頭,終於在國民黨不統這潭死水中砸出了點波瀾,讓其它三個人向中國人回歸,向“和陸”靠攏,向訪問北京看齊。
這,不是一種進步嗎?
張亞中,理念衝擊波,大勝矣!!!

評司馬南斥張亞中屁話說 | 天人合一

司马南怒斥:张亚中言论就是“屁话”,国民党烂泥扶不上墙!
統事無議難入座,放個悶屁亦昂然!

一:
站著空話不腰疼,
風雨負重傘難撐;
司馬亞中換個位,
屁話焉知誰為真!

二:
霸盜洶洶凌國門,
台獨狺狺亂寶島。
復興路長風波惡,
正待猛士大風歌。
禁軍森嚴酒會酸,
明堂敞亮客才來。
統事無議入座前,
放個悶屁亦昂然!

三:
鸚鵡救火張亞中,
關門放屁司馬南。
一國同門兩書生,(注:同門,文化同源也)
屁話坐下慢慢談!

四:
先經後政幾十年,
統聲不彰獨聲喧。
太極精彩拳將盡,
台獨猖獗更空前。
台事本就政治事,
只經不政為那般?
所幸出個關刀客,
直將政治端台前。

五:
早前一中三憲出,
滿堂專家夢南柯?
而今茶壺風咋起,
便作騰雲蓬間雀。
司馬無狀發屁話,
禁嚴可知酒難喝?
從來政治求人眾,
大開寨門又若何?

註:
手持關刀斬台獨的張亞中高調亮相訴求後,
島內民眾、藍營白營、國民黨、至少國民黨內的幾個競選者,主動或被動,
都在向九二共識回歸,
都在以中國人自謂,
都在說訪問大陸求解,
都在堅決反獨上鮮明,
模糊不再,太極難打。
先經後政難玩了!
促和促統起風了!
點贊!加油!!!

張亞中現象-我們不願當美國的砲灰 | 黃國樑

國民黨的命運與台灣的命運一樣,其實並不取決於內部,並不取決於黨主席是誰,而取決於美、中力量的消長。

但還是有一點區別的。一位傾美的黨主席可能在美國拋棄他時,而成了另一個猶如阿富汗總統甘尼的角色,他可能必須也像執政的民進黨一樣,乘著飛機逃往外國,以免遭到清算。

而這個想像的場景正在現實化,即美國已愈發感到在這個地區留駐兵力,戰爭恐怕一觸即發的風險已非它所能承擔時,台灣就會成了一個可以變賣套現的籌碼。

美國有沒有決心為台灣一博?已是一個愈來愈明晰的答案。它希望台灣為它的霸業能夠再延續一個世代作出貢獻,但代價是台灣陷入兵燹,成為一個被毀炙了的荒地。但它自己不會上陣,因為只要它自己上陣,它的霸業不但不會延續下去,還會更早地衰落!

而台灣此刻已經有更多的人明白了這個道理,至少在國民黨的支持者群體中十分顯著,這個認識有了比諸過去更廣闊的蔓延與擴散。這就是張亞中現象的背景。

選擇張亞中意味著:台灣有一群人清醒地表明他們並不願意去當美國的砲灰,並相信張亞中可以拿到一紙不必當砲灰的保證-兩岸和平備忘錄。只要不走上美國替台灣鋪平的陰屍路,這個目標是可以達成的。

國民黨因此已經走在一個徬徨歧路上,要一仍舊慣、至死不渝地走那一條照本宣科、不知所云的老路,還是挖開一個可以保有一點自我、一絲尊嚴的新局!

這一個群體的大小可能將決定國民黨的未來。它可以選擇繼續傾美,這顯示這一群體依然太小,而多數人是沿著其思維慣性去做決定。但這也同時表示,解放軍登岸的那一瞬間,就是國民黨正式夭亡的時刻。

張亞中轉換藍綠鬥爭為國家正義之戰 | 盛嘉麟

這次國民黨第6屆黨主席選舉,江啟臣、張亞中、卓伯源、朱立倫四人參選。原以為像以前一樣,是一場沒什麼波濤的鬧劇,沒什麼人注意的黨內選舉。沒想到這次選舉爆出黑馬候選人張亞中坦率直言,撕破國民黨因循苟且,不獨不統,一中各表的台獨假面具,主張放棄小藍小綠的戰術鬥爭,採用孫中山思想的戰略大旗,拉開中華民國國民黨的大藍旗打敗民進黨,與大陸展開和平談判,結束兩岸長期分裂的局面,儘快統一中國。

原以為在台灣主張兩岸和平談判、中國統一,都是票房毒藥,必須以仇中反中辱華為政見才是民意的風向及票源。沒想到張亞中主張的和平談判、中國統一,意外得到藍營民眾高達56%的擁護。無論選舉結果如何,56%人民擁護兩岸和平談判,中國統一的強大民意,讓台灣一般的民眾驚訝,更讓依賴仇中反中辱華奪權生存的民進黨人膽寒。

【台灣的未來明顯的只有兩條路可走,獨立或統一】

所謂「不獨不統不武」是馬英九為了選舉,忽悠普羅選民的口號。所謂「一中各表」更是沒種「獨立」,同時又不甘「統一」的前朝遺老發明出來的夢囈。

所謂「維持現狀」只是等候選擇「獨立」或「統一」的過渡期間,不僅是迎合台灣長期以來苟安的小確幸心理,更是為美國利益量身訂製,作為挑釁中國,長期可使用的台灣牌,但是台灣不能長期活在過渡期間裡。

當大清帝國一統中國的時候,大明的人民只有「蓄辮歸順」或者「反清復明」兩種選擇,沒聽過什麽「不清不明不武」,更沒聽過什麽「明清各表」的笑話。

【張亞中旋風喚回孫中山理想】

由於民進黨贏得全面的選舉,政府、國會一把抓,在台灣執行去中國化的政策,從教育、課本、文官、媒體、外交,全面綠化,全面仇中反中辱華,壓制中華民族的民族主義,壓制兩岸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呼聲,只准台獨,不准統一,造成台灣人90%不認自己是中國人的假相,造成台灣人寧為美國鷹犬倭寇忠狗,不願與大陸分享民族崛起的榮耀的假相。這一次張亞中兩岸和平談判,中國統一的政治號召得到56%民意的擁護,說明了孫中山先生的理想及民族主義在台灣並沒有消失。

【其餘的候選人都是小政客】

江啟臣是藍皮綠骨的投機小政客。朱立倫雖然有學歷、夠聰明、富經歷、有家世,無論個人條件如何優越,都克服不了國民黨的侏儒個性。朱立倫是台灣政府高官向美國AIT輸誠洩密打小報告的第一名。朱立倫是繼承馬英九「不獨不統不武」「維持現狀」「一中各表」夢囈的高徒。卓伯源的夢囈是邀請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訪台。唯獨張亞中是值得尊敬的候選人。

【國民黨的最後一搏】

民進黨明確的選擇了「獨立」,無論是真、是假或是騙選票,選擇是明確的。台灣獨立無論是靠國軍、靠美軍或真有台灣義勇軍,民進黨選擇舔美、抱日、聯印對抗中國是明確的,立場明確旗幟鮮明。

國民黨可笑的是到今天還不敢有明確的選擇,沒種「獨立」,不甘「統一」,仍然抱著「不獨不統不武」「維持現狀」「一中各表」過期的夢囈不放,與民進黨一起舔美、抱日,互相爭寵,只想在小藍小綠的選舉中與民進黨鬥爭,拉不開自己的大旗。除了國民黨,民進黨與整個台灣只有被大陸武統,落得和鄭克塽政權同樣的結局。

國民黨的最後一搏是拉開中華民國民族主義的大旗,主張兩岸和平談判、中國統一,與大陸分享民族崛起,做為中國人的榮耀。把與民進黨小藍小綠的鬥爭,轉變為民族尊嚴與舔美抱日的鬥爭,轉變為民族主義與賣國漢奸的鬥爭,轉變為國家正義與甘為鷹犬忠狗的鬥爭。

另請看附文,張亞中黑馬旋風喚回孫中山理想救兩岸危機 (童清峰)

國民黨主席選舉-需面對兩岸一中,兼評張亞中 | 謝芷生

國民黨正在臺灣進行黨主席選舉。前兩天有人問我,對此有何看法。筆者回答說,由於候選人大多親美反陸,誰當選都一樣,因此沒予留意。其實筆者出身國民黨家庭,父母都是黨員,甚至外祖父還是同盟會會員,曾跟隨孫中山先生一起革命,在故鄉墓碑上,還刻有「辛亥革命老人」幾個大字。而筆者在台服役期間,也在半強制下入了黨,豈能對國民黨未來主席的人選漠不關心呢?

然而隨著年齡稍長後,即對國民黨的反共宣傳卻越來越懷疑,越來越無法接受。由於對臺灣政治現實的失望,自大學三年級起,即狂熱地欲瞭解對岸的實況,幾乎天天都偷聽大陸廣播。久而久之,就把對國家民族的前途與希望轉移至大陸身上了。

1970年赴德留學,正逢海外留學生掀起波瀾壯闊的保釣運動。當筆者第一次讀到,寄自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的保釣刊物「戰報」時,不禁感動得熱淚盈眶,迫不及待地,欲在當地臺灣留學生中發起保釣運動。然而卻出乎意料地發現,臺灣留學生竟受白色恐怖壓抑,幾無人敢出來響應。不久還謠傳出,筆者是臺灣派來臥底的職業學生,真令人哭笑不得。

幸好一位即將學成歸國的學長,在聽了筆者長達3、4小時,有關「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宏論」後,雖未接受筆者見解,卻為筆者精神所感動,於是介紹了一位與筆者想法相近的臺灣同學與筆者相識。通過他又聯絡到另外幾位留學生,1971年冬我們在波恩成立了「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並發行了宣傳統一的刊物「歐洲通訊」。遂利用課餘,在歐洲華人中展開和平統一的宣傳,轉眼間已有半個世紀了。

國民黨黨主席候選人中,有位留德的後期同學,即張亞中教授。他到德國留學時,我們早已完成學業離去了,因此失之交臂,素昧平生。筆者最近偶然在電視節目中,聽到他發表的競選政見,發現他口才很好,知識淵博。但令筆者印象最深刻、最感動的,還是他心中有兩岸,有中國情懷。對來自臺灣的人來說,他是長期反共的國民黨員,還多年擔任過公職,尚能保持如此清醒的頭腦,及較客觀的立場,確實難能可貴。他的出現,令人看到了臺灣的一線希望。然而他能在競選中出線嗎?國民黨高層一向人事複雜,長期以不團結,相互傾軋著稱。張亞中性格率直,敢言敢衝,能見容於他們嗎?

大陸近年突飛猛進,給臺胞留下深刻印象,激起許多人的認同感。作為國民黨主席候選人,為了勝選,當然不會忽視民意的趨勢。各個候選人在發表政見時,或多或少都調整了方向。在臺灣的所謂民主選舉中,不是政治人物主導民意, 而是民意左右著政治人物的政見內容。這不僅在臺灣如此,即整個西方民主政治中,都普遍存有此一現象。

臺灣歷次選舉中,候選人都強調自己尊重民意。這聽來很民主,很善察民情,但當民意早已被野心分子所誤導,滑向歧途時,則喚醒民眾,使其重回正軌,就是政治人物最該負起的責任了。若只會跟著錯誤的民意亦步亦趨,把臺灣帶向困境,甚至險境,這樣的政治人物要來何用?做一個負責的政治人物,應把自己獨到的政治見解說明白、講清楚,即使因選民認識不足而落選,也是雖敗猶榮的。

雖然幾位國民黨主席候選人,在發表政見時,或多或少都觸及到了兩岸議題,這是大勢所趨使然,然而又有誰能一針見血地,把兩岸關係說清楚呢?兩岸同屬一中,只因外力干涉尚處於分裂狀態。擺脫外力干涉,謀求國家統一,是兩岸應共同努力的重中之重。至於統一後的國號等問題,可待統一後再商量不遲,以中華民族的智慧,必能商量出可解的方案來。

鸚鵡救火——張亞中 | 天人合一

張亞中的真情、急切、超脫、深邃,足以當其他人的老師。可惜,其一直在邊緣。

張亞中先生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目的是宣傳理念。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心境——鸚鵡救火。
我為亞中先生的良苦用心、勇於犧牲哭。

國民黨、泛藍,不少政客,或許不會客觀看現實,或許因為選票算計而不敢正視現實,總是把腦袋埋進「各自表述」的沙礫中去尋求所謂的「維持現狀」。最後,在大陸要統,台獨要獨的雙重擠壓中左支右絀,日益困窘。

張亞中,揭開了國民黨政客此種皇帝的新衣,或許讓臺灣民眾認識到國民黨馬、吳們刻意扯「各表」的荒唐可笑、最終沒有出路處,從而認真思考,臺灣的未來要什麼?出路在哪裡?

亞中先生,好一個中國智者,把道理講明白即可,輸贏皆榮耀。

張亞中先生說要簽訂「和平條約」,在下如是看 | 天人合一

有網友提問:張亞中先生說要簽訂「和平條約」,大家怎麼看?
在下如是答:張亞中先生是一中派,統派,其提出「一中三憲」,在下大致認同,也未盡全然。

再爭國民黨主席 張亞中拋:兩岸簽和平協議「分治不分裂」

一中三憲

其三憲說,在滿足「一中」、封死台獨、朝向統一、限時同一、最終回歸單一政府、一國良制的原則、趨向下,在下是認同的。

有一個超越兩岸既有法律界定(其實兩岸既有律法均存在幾乎所有統一形式的法源,只是爭執者害怕誰讓誰輸、先讓先輸而不願曲就讓步對方而已),
實質是給兩岸頂牛者一個緩衝空間,
給兩邊面子主義者一個自我緩頰的臺階
在兩岸未完全統一前,先議一個統一之法或「憲」,
先把大陸最關切的統一、台人最關切的和平敲定確保,
讓獨斷了念想,
讓外人無法縱橫,
然後,
讓兩岸各自的治理模式「再飛一會」,
讓兩岸不同政治面在少猜疑、少傷害下競合、磨合、互補至水到渠成。

這實際上依然叫「一國兩制」;
與在下「共和統一」並無二致。

張先生,台人,對臺灣情有獨鍾,對己制有台人固有、過多的優越感,自然較少考慮兩岸實力對比,而將己方與大陸擺在同等甚至更優地位,這,不是大陸一般政治人與普通老百姓所預期的。

當今臺灣,台獨囂張,自外、對決於大陸,瘋狂抹黑、潑汙、圍剿涉及「一中」、統一的任何話題,以作為爭取選票、攫取臺灣政權的工具,張先生方案當然不可能做得讓大陸人心滿意足。

臺灣泛藍陣營,前以馬英九為代表,現有江啟臣挑大旗,反共者、鄙夷大陸制度者、台制自戀者,寄望美日庇佑心態尚存,等待大陸削弱僥倖未消,正以「各自表述」作為不統、拒統的推脫辭與擋箭牌,其們維持「不統」的力道不小,張先生自然不能超越其形格勢禁。其著眼「和平條約」而非統一條約的訂定,也很自然。

只是,
和平,不是兩岸問題的癥結,兩岸的問題在統獨。
統一,有和平;不統,必戰爭。

只是,
制度,不是兩岸對立的癥結,兩岸的對立在統獨。
統一,啥制度皆可存;不統,你換共產黨當家也免不了被統一。

張先生的和平條約,若無在下前述的幾項內涵或前提,在下會很遺憾。

然而,在下還是要說:
張先生是臺灣人中有大中國、大復興之大格局者、是真和平、真統一、真愛臺灣者。
大陸,無論官方,亦或民間,對其探索,應當積極回應、呼應,莫涼一腔熱血、勿負赤忱之心。
官方不便,民間便,官方諱談,民間談;
管他兩制幾制、一憲幾憲,
無論此法彼法,文統武統。

把統一、和平、復興,
從民到官、從下往上、從寡到眾、從淺向深,
議起來!
熱起來!
鬧起來!
活起來!
勝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