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的演變-習近平加速美國轉向壓制中國? | 郭譽申

2012年習近平上台開始主政,不再奉行自鄧小平以來的「韜光養晦」政策。大約同時間,原來友好的中美關係逐漸轉壞,美國終轉向在經濟、科技、政治等多方面全力壓制中國,讓中國不好過。有些人於是把美國的加速轉向壓制中國歸罪於習的主政,這有道理嗎?或是無端的指責?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講座教授孔誥烽的《帝國爭覇》([1])不針對上述問題,卻回答了問題。書中呈現自1990年代至今的中美關係,從友好逐漸轉壞的過程,並探討其原因。

〈圖一〉歸納出自1990年代至2010年代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包括企業的態度和外交政策菁英的態度。企業可能視中國為合作夥伴或競爭對手,外交政策菁英也可能視中國為合作夥伴或競爭對手。當中國被視為合作夥伴,中美的關係傾向友好;當中國被視為競爭對手,中美的關係傾向不友好。

〈圖一〉

1990年代,美國企業界視中國為合作夥伴,而外交政策菁英視中國為競爭對手。當時主要的議題是,是否提供中國貿易最惠國待遇。外交政策菁英主張須以中國改善人權狀況為前提,而企業界主張不須有這前提(中國大力遊說)。結果企業界的主張獲勝,中國得到永久貿易最惠國待遇,並且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00年代,美國企業界和外交政策菁英都視中國為合作夥伴,是中美關係最友好的時期,因此有「中美國(Chimerica)」的說法。這時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美國的在華企業獲利豐厚,而美國陷入反恐戰爭泥沼,需要中國合作。

2010年代,美國企業界和外交政策菁英都轉向視中國為競爭對手。轉向的最主要原因是,美國的在華企業與當地的中國企業競爭加劇,產生不少糾紛和訴訟,涉及智慧財產權、市場准入等等,而美國企業認為中國政府和司法常偏袒中國企業,形成不公平的營商環境,如〈圖二〉向美國國會遊說,於是美國企業從中國的「代理說客」轉為「反華起義」。

〈圖二〉

〈圖一〉中有一格(美國與歐洲)與中美關係無關,顯示美國企業界視歐洲為競爭對手,而外交政策菁英視歐洲為合作夥伴。這是因為美歐有相近的意識形態,但美中不曾如此。

作者顯然不欣賞習近平,然而書中的研究顯示,中美關係在2010年代轉壞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國企業很快學會了美國在華企業原來領先的工商業能力而與之競爭,不論是否使用盜竊之類的非法手段,使得美國在華企業頗多抱怨和遊說,如〈圖二〉。這與中國在習主政下的態度是「韜光養晦」或「戰狼」少有關聯。有心人指責習只是為了打擊中國大陸。

 [1] 孔誥烽(Ho-fung Hung)《帝國爭覇:從「中美國」到「新冷戰」》左岸文化,2023。(Clash of Empires: From ’Chimerica’ to the ’New Cold War’, 2022)

在〈中美關係的演變-習近平加速美國轉向壓制中國? | 郭譽申〉中有 1 則留言

  1. 红眼病泼妇莽夫,见不得地球村出现别家好。
    修昔底德梦魇疯癫人,害怕老二紧跟与越超。
    弱肉强食霸权道霸霸凌者,除了霸道无二招。
    言而无信食言而肥双标嘴,手指只会指别人。
    天选之民灯塔国家世界警察最终输于不自省。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