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戰爭晚期的瘧疾奎寧藥物問題,看殖民教育的感化 | 郭譽孚

有一位我島五年制中學畢業程度的台籍青年,在他的回憶中,對於自身在海軍航空工廠工作所獲的待遇,比自身在家鄉所受的待遇好太多了,因而,曾經如此強烈地批判我島的台籍醫生──五年制中學畢業的思考能力如此──

「當時我們家開米店,也養雞鴨,隔壁是醫生館,那個醫生實在很沒道德,只想發災難財;他跟我出價說三顆瘧疾特效藥換一隻雞。後來我正式寫信去醫務部,才一個禮拜就寄一瓶藥來給我,有將近一百顆,我拿去給那個醫生看,問他說:『你要不要換?我這些藥跟你換一間房子好不好?』他都不敢回答。台灣人對自己人竟然比日本人差。……」〈「不滅的暗夜螢光」,財團法人延平昭陽文教基金會,私立延平學院復原籌備處2006年出版。頁148〉

但是,他批判時竟沒有想到他自己在前文中提到,在那航空廠的一般待遇,原本就很高──「待遇比一般公司都好,一個月可以領七、八十塊,以州立商校畢業進入台銀的公定薪水是四十五塊,進入日本銀行也是四十五塊。在銀行上班的好處是有加班費,但是沒有差旅費。……我的工作……如果加班超過晚上十二點,天亮不必去上班,也算一天的薪水……所以我常常可以領到兩天份的薪水」〈同前書,前書,頁147。〉 ──換言之,本來他那個單位就是個受到特殊待遇的單位。

「1945年4月1日….…開始診療後不久,即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所帶來的鹽酸奎寧只有一磅………只能醫治10個病人而已啊!眼前已經有500個以上的病人,站在校庭正在打擺子,這應該如何處理呢?……大喜多教授馬上找到附近的軍醫,可是沒有就是沒有,軍醫本身也正因為這個瘧疾叫苦連天啊。……巡迴診療已經快半個月了……到達玉井……大家已經睡著,忽然有人來敲門,是庄役所的人,他帶著一個正在打擺子的人站在門口。……隊裡早已沒有那瘧疾特效藥『奎寧』,下午給的藥只不過是些不痛不癢的對症治療藥而已,不是真正的特效藥。當然市面上早就沒有『奎寧』,就連軍部也都領不到這種東西。……大家於心不忍,最後還是由大喜多教授跑到幾個前輩開業醫師家裡,苦苦哀求直到他們拿出留為自己備用的少許『奎寧』給這位病人。」 〈「撐旗的時代」,黃稱奇著,悅聖文藝;頁77、86、87、88。〉

前後這兩方面的資料,個人認為應該都是頗為真誠的紀錄,只是如果這位當年參加台北醫專巡迴診療的台籍醫生的回憶錄所載,不是虛偽的話,我們前面這位應該相當有社會經驗的前輩,他對於他家鄰居的台籍醫生的強烈批判,可能就是一誠實但疏忽了現實環境──當年空軍是擁有特權的兵種,瘧疾是一可怕的法定傳染病,民間確實已經難以找到治療瘧疾的特效藥了──的嚴重誤判?

對於問題的思考能力,這樣由於長期的低智、從順、自卑教育,不敢質疑當局,卻對於自身的族群失去信念,是否一種日殖五十年感化工作的成果?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