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三黨五人大選 | 姜保真

我們台灣這個島嶼社會,七十多年以來,政壇第一次出現一個一語道破實情真相的政治人物。

王建煊於今年3月突如其來透漏自己參選總統的意願,3月29日在正式記者會直白講出他為何參選?「因為台灣要完蛋了」。接著又簡單敘述他主張與北京磋商和平統一;而他的和平統一方案,就是台灣將不再有「中華民國」的國號和「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他以奧運模式為例,說我們台灣選手多年以來只能以「Chinese Taipei」(中華台北)之名參賽;其他國家的奧會旗幟即為國旗,唯獨我們必須使用一面五環旗。但這麼多年台灣的選手們得以平安順利參加國際賽事。如果執著國號,就無法參加國際比賽。

國際奧會稱我們為「Chinese Taipei」,其實就是明指台灣是屬於中國、中國人的土地社會,尚未統一而已。我曾說:「我們只是一個社會,卻自以為是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所有的痛苦衝突都起源於這種錯誤的自我定位」。這個現實,是王建煊先生參選,才給了社會當頭一棒的猛喝提醒。

說到國旗:馬英九去大陸,參觀武漢的辛亥革命紀念館,看見館內牆壁上的兩面旗幟,一面是鐵血十八星旗—是1911年10月武昌起義軍的旗幟;另一面是紅黃藍白黑橫條的五色旗,1911年12月4日在留滬各省代表的共和聯合會大會上,決定以五色旗為未來的國旗,這面旗幟才是中華民國真正的國旗。直到1928年,老蔣率領的黃埔軍校革命軍「叛變」成功,推翻了合法合憲的北洋政府,悍然以黨旗做國旗,才有這面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吳佩孚曾說他終生不承認這面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是國旗。國旗也不是鐵板一塊不可更改的圖騰符號。推演之,國號何嘗不能更迭?王建煊的主張是將國號國旗等上層建築的符號讓給中共,換取台灣社會內部自治的最大自由民主生活方式。

王建煊先生系出藍營,但國民黨多年以來皆以「一中各表」、「捍衛中華民國」等話術做大內宣應付台灣人民,始終提不出對於兩岸關係發展的明確主張。王建煊在記者會也說,國民黨的「不統不獨」這樣下去一百年不就是等於獨立?

我們不妨實際檢驗幾位可能總統候選人的兩岸關係論述:

民進黨:有台獨黨綱,還有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賴清德做總統候選人,「務實的認定台灣已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沒有另外再宣布台灣獨立的必要,中華民國主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

國民黨:「侯侯做代濟」的候選人侯友宜,幕僚代言他的國際觀是曾經看過關於「以色列與巴基斯坦戰爭」的外國影集。侯宣稱「我們叫中華民國,台灣是咱的家」,基本上是維持國民黨不統不獨的論述。

民眾黨:柯文哲先前擬用「強國等距」的概念,強調與美中兩大國保持等距,務實處理兩岸問題;這口號可能不為美陸兩方青睞,於是訪美之行前再改為模糊的「兩岸和平、台灣自主」。

郭台銘:訪美之行前闡述「台灣經濟不能全部依賴中國,要分散到東南亞和歐洲,並且與日本、美國整合,整合後再將技術轉到東南亞,但先決條件是和平」。他的論述中未觸及兩岸關係的終極解決方案。

王建煊:自認參選總統最大政見就是推動兩岸和平統一,因為「若走到武統,美國介入,台灣將變成烏克蘭,人民變難民,但若走和平統一,可以跟中共談,屆時民主、自由都可以擁有」。

以上三黨五位潛在的候選人,民進黨和國民黨都是堅決拒絕統一,只有「台獨」與「華獨」的微小差異。民眾黨在這個議題的立場曖昧,不刺激大陸,又想保持台灣的獨立性。郭台銘則聚焦科技和經濟,說要更靠攏美日,但也不會刺激大陸,與柯P一樣不想掀開底牌。

大體而言:五人之中的四位都是採取拖延態度,說好聽是「以拖待變」,說難聽則是「但求混完自己的總統任期」,唯獨王建煊有相對較為明確的態度,要在總統任期內追求和平統一,他的理由是今日的共產黨已經不是當年的共產黨了。彼岸老共的態度如何看待這五人?台灣選民會怎樣投票?  (作者為台灣的作家)

對「2024三黨五人大選 | 姜保真」的一則回應

  1. 《统一的关键,不在旗帜、名号》

    近代百年,苦难辉煌。
    探索、苦斗、牺牲的中国前人们出现的各种观点、主意、办法、旗帜、名号、历史性记忆,其来有自。
    有因、有据,有用、有效,有成、有挫,有得、有失,有徒、有众,有情、有感,有至今尚存的民意情感的一定空间。
    马英九近日的历史之旅且得到两岸绝大多数民众正面反响就是证明。
    只要不阻碍统一、不反动复兴,我们大可不必“不要、抛弃、取消、清除”。反倒可以容留、保存、吸收、升华,使之成为求同化异、融合和合的人民共和选择。
    名号、旗帜,不是统一的必要件、最关键、急要事。
    统一的最大敌人是台独、是帮独。
    统一的最急事、起码件:两个排除。
    一是排除台独、独台、一切分族裂国的可能性;
    二是排除台奸,即引着外人整国人的岛内带路犬。
    两个排除即为统,任尔实行啥子制。
    基本制度都可选择,历史记忆、民众情怀、习俗称谓,自然可以保留、容让、吸收,直至共同升华!

    名号、旗帜之争,主要在国际上,在两岸官对官场合。主要原因是防止出现任何一中一台、两个中国的任何一丝一毫空间。也就是说出门(国际)只有一国,没有各表。
    而进屋(国内、两岸),一个中国内,啥亊好商量。尤其是老百姓,尤其是对经过多年不当导向而有较多“被统感”的岛内同胞的历史记忆、荣誉、尊严、情怀,自当有特殊的考虑、尊重。人民,主人、当家人、真正的英雄、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我们全心全意完全彻底的对象,愛叫啥就叫啥吧,只要是中国、只要助统一、只要利复兴。
    我钦佩王老先生促统高义。以献曝之诚和之!
    愿两岸统者尤其是居高位能广言者思之!!!

  2. 統一後的中國宜徑稱“中華共和國” | 天人合一
    我的意見是,統一後的中國宜徑稱“中華共和國”,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是中華民國,兩岸不必爭國家的名號。理由如下:

    1. 統一是共和
    兩岸代表了中國政治差異的兩個方面,和平統一,是共建、共生、共和,不是解放、收復、納降(當然對“臺灣國”自然要另當別論,只有以武力去解放去收復)。統一後的中國應是兩岸四地加海外華人五方共襄盛舉。兩端共和,不是大吃小,不是歷史的複印,不是簡單的地理拼合,兩端變是必然的、讓是必需的、含糊是合理的,與其爭持不休,不如另闢蹊徑。  

    2. 統一應體現時代發展
    民國和人民共和國肇建之際,均繫社會矛盾異常尖銳、階級衝突異常激烈、鬥爭形式異常火爆的時期,各個社會陣營無不以“民”為旗幟號召追隨、以“非民”為指稱鬥爭異類。故在兩個國號中的“民(人民)”都有著濃烈的時代烙印。

    斗換星移,在新、舊民主革命的對象已經消失,和平、建設、改革、開放、發展、替代了鬥爭、對立、革命、抵抗、戰爭,成為時代主題的當代,“民”或“人民”當然應該和現代意義的公民趨同。

    “民”或“人民”的地位、作用、國體性質,如主權在民、人民最大、以民為本、為民服務等政治原則可以通過憲法表述和確定,但不一定、不必要、或許不應該在國號中成為共和、或國的定語,因為共和需要寬泛、包容和開放的意境,如區域、族群、階級、官民、黨間、國際、貧富、不同意識形態以及各種對立面的共和。最不應該的是在統一中,兩岸為民或人民兩個同義各表的用語扯皮內耗。  

    3. 統一要為萬世開太平
    我主張徑稱中華共和國,不只是要為兩岸現實僵局解套,更在於尋求中國歷史政治倫理、政治文明的超越。

    中國有太多鬥爭

    幾千年裡,意志的施行、利益的取守、政權的更迭、聲名的毀譽,無不遵循實力(主要是槍桿子)原則,採取鬥爭形式。而鬥爭的絕對性、排他性、暴烈性、非理性,往往使人、哪怕是善良的人直至聖賢,也變成了利器,喪失良知和理性,表現得“春秋無義戰”:
       黨同伐異、不問是非;
       成王敗寇、不擇手段;
       睚眥必報、不講寬容;
       斬草除根、不留餘地;
       唯我正確、不知反省;
       黨利至上、不顧百姓;
       你死我活、不死不休。

    就算當年同以反對封建專制為根本任務的國共黨人,也是不自覺踐行舊的潛規則,將分歧擴大化、鬥爭絕對化、自我神聖化、對手妖魔化,都以“東風壓倒西風”為能勢,以致兄弟成仇、戰友反目,走上極端對立的道路。

    就算幾十年來,歷史已經證明,臺灣能出經驗,港澳能出奇跡,大陸也能現輝煌,兩岸四地的黑貓白貓花貓們,在各自旗幟的集合下可以生存在同一片藍天;當年主義、路線、制度的爭論本應當稍息,國裂、家破、人離的傷痛本應以彌合,但兩岸的政治家仍難跳出是非對錯、多錯少錯、名分、傳承、老大、老二的糾纏,不能坐下來什麼都談。

    遺憾的是,部份臺灣政客,以民主為旗幟,卻不尊重大陸同胞和海外華人的情感,非要閉關、鎖島鬧獨立;以愛臺灣為口號,卻肆意挑釁大陸、製造麻煩、把玩戰爭引信、置兩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於不顧。

    中國獨缺少共和

    千年專制,缺共和;
    近代戰爭,缺共和;
    49年以後,台海對峙、文革十年、藍綠惡鬥,缺共和;
    至今,你低我高、你錯我對、不統、不獨、不武、不談,一觸一中便撒嬌、發潑、缺的還是共和。

    在一些政治人物的思維裡,自己總是正確的,別人總是錯誤的,自己的利益、意志、自由、生命才是寶貴的,別人的是不重要的;捍衛己見、己利是神聖的,鬥爭、討伐、消滅異己是天經地義的。他們往往以己利、己見判別是非、區分敵友,然後以“人有亡斧者”的眼光把世界一分兩半、看敵友一成不變。

    於是乎,“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見了;
    於是乎,“費厄潑賴(fair play)應當緩行”,第三條道路、第二種選擇、另一類雜音沒有了;
    於是乎,“寧可錯殺三千,不可錯放一個”,“民”的自由、權利、生命不重要了;
    於是乎,貪腐可因台獨而脫羞,不認罪的老子可以共犯兒子的認罪而公然自豪,人最基本的是非、廉恥丟盡了;
    於是乎,至今還有人在高論“以民主對抗共產主義”,時空象已停滯,幾百萬亡靈的遺恨、近千萬離散人兒的情愁、十五、六億華人復興的熱望,還不足以填補意識形態的差異,而“優質的民主”神聖得可以置民族國家的分裂於不顧了。

    共和,是出路、是旗幟

    人類正進入地球村的時代,人口、資源、環境、氣候、疾病、災害、對未知世界的無盡探索、對可持續增長的無量追求,正在將人類結成不可分割的生命、利益共同體;
    保持人群個性、競爭和活力,同時又防範自我耗損、戕害和毀滅,是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
    人類的共同價值需要維護,其主要途徑是民主,民主有多樣實現形式;
    人類的共同價值是全體人價值的有機融合,不是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專制”,不是一個地域的人們對另一地域的人們的拒隔;
    在採納主流意見的同時,要尊重、保護少數人的意見甚至反對意見;
    人類共同價值在歷史中形成、完善,接受歷史的核對和揚棄,是與非不應由一家說了算,不宜匆忙下結論,不必要一次就弄明白;
    不同的路線、主義、模式、觀點、應該允許共存、試驗、比較、競爭甚至碰撞;
    解決社會矛盾,鬥爭不是唯一形式,戰爭只是無奈的手段,協商、容忍、寬恕、尊重、和解、等待甚或退讓才是基本選擇;
    人們的政治活動,不應該以任何理由、那怕是崇高的理由顛倒是非、欺騙民眾、撕裂族群、煽動民粹、挑動戰爭、分裂國土;
    仇恨不能化解仇恨,對立不能縮小對立,無論小家庭還是大社會,矛盾、衝突往往是鬥出來、鬥大了的;
    “和”方能養生、齊家、諧眾、利國民。

    當年孫中山提五族共和,毛澤東稱人民共和,共和曾經是革命的旗幟。在皇權被打倒、外侮已消除,民(人民)的國度建立,民(人民)的觀念普及,民(人民)的憲政基本搭建的今天,革命、鬥爭已成為過去式,改革、發展、和諧是為主旋律,共和自然是建設的旗幟、是立國之根本。

    就兩岸而言,“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臺灣人或已嫌老,“共產主義統一中國”,大陸人或許要笑,“共和統一”或許正好。

    “共和”的思想、主義應是兩岸統一的政治基礎

    就世界而言,兩岸共和統一,不僅僅解決中國統一、消彌台海戰禍,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種不同思想、主義、觀點、制度、族群的人們和平共處、和解共生、共求發展的示範,為全世界化解地區、文化、宗教衝突、貧富矛盾、經濟生態危機、歷史種族仇恨,尋求到出路,給人類大同帶來曙光。“共和”成為統一後中國國號的主旨、精髓,是中華民族復興、發展、升華的必然,是人類社會進化、世間滄桑的的正道。

    願新春的祥瑞、共和的光輝、統一的民意、復興的熱望,驅散海峽的愁雲,湧動統一的風帆,高揚崛起騰飛的翅膀!

  3. 去“号”、去“旗”, 岛内民众接受度够么?
       ​将去旗、号作为竞选主轴、作为统一的先致、必备内容,至少在策略上思虑周全么?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