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簡史 | Friedrich Wang

如果中國沒有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會怎麼樣?畢竟當時中國距離推翻滿清王朝才幾年,內部正處於內戰狀態,貿然參加國際戰爭確實有風險。

簡單說,如果中國沒有在1917年夏天抓住機會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那麼中國將失去站上國際舞臺與世界各國平起平坐的機會,不可能開始擺脫殖民地的悲慘命運。因為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並且成為戰勝的協約國成員之一,所以中國以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身分出席巴黎和會,成為國際聯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並且在會中與日本代表平起平坐據理力爭,非常巧妙地收回了德國與奧匈帝國在中國的所有特權,並且在山東問題上得以不簽字的收場。

1921年的華盛頓會議,中國再度以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身分出席,成功地收回了山東,並且成為《九國公約》的簽約國,國際地位大為提升。所以,我們必須要肯定當時的北洋政府以及領導人國務總理段祺瑞的決策,沒有他們的正確判斷,就不可能有這樣的結果。必須要說當時的北洋政府無論用心如何,都比國內反戰的團體或個人如國民黨、孫中山要有遠見。

中國參戰,是因為覺得英、美、法三國的協約國陣營會獲勝,所以趕快抱團投機嗎?答案完全不是。首先,我們必須要知道1917年的夏天實際上戰局還是混沌不明,甚至於可以說德國仍然居於上風,在各戰線上仍不斷發動攻勢,大多獲得戰役的勝利。

當時俄羅斯帝國已經率先崩潰而發生革命,不久之後就退出了戰局與同盟國方面單獨謀和,故德國實際上已經在東線取得了勝利。而東歐的小協約國羅馬尼亞已經投降,在巴爾幹的塞爾維亞則被德、奧佔領90%以上。義北方面,義軍被德、奧聯軍幾次猛攻,被迫不斷向南敗退,向英、法求援。所以在這些次要的戰場,德、奧陣營不是已經勝利,就是將敵人打得節節敗退,勝利在望。而最關鍵的西線,德軍與英、法、美等國大致上處於勢均力敵的狀態。所以在中國參戰的時刻,實際上並沒有把握哪一方會獲得勝利。

中國參戰的理由可說光明正大。因為德國肆意攻擊中立國船隻,造成中國公民生命與財產的損失,破壞了世界和平以及最基本的國際慣例,所以中國對德國以及奧匈帝國宣戰!而這,也是中國近代第3次正式對外宣戰。

1917年底,德軍將在俄國戰場的200多萬、以及在巴爾幹的20餘萬軍隊開始向西線調動。整個戰場的平衡已經打破,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甚至樂觀地認為在1918年的夏天之前德國就可以打敗協約國。該年的三月到七月底,400多萬的德軍在比利時、北法發動了五次雷霆萬鈞的攻勢,實際上協約國的戰線已經動搖,即將面對戰敗的危機!只是德國也後繼無力,境內糧食匱乏,經濟已經崩潰,最後發生革命,加上美國的力量源源不斷跨海前來參戰。德國,最後只有接受戰敗的現實。

實際上如果德國真的在1918年的夏天就獲得了勝利,那中國將面對非常悲慘的情況。我們看看鄂圖曼帝國的下場就知道,在德國陣營戰敗之後,鄂圖曼帝國就走向了崩潰與被瓜分的命運。如果中國這次站錯了邊,那結果肯定不會比鄂圖曼帝國更好!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派遣40多萬的勞工協助英、法、比利時等國的工廠生產、壕溝的挖掘以及補給的搬運等工作。注意,這些人不是悲慘的奴工,是有薪水、有保險、有各種工作保障和條件的有尊嚴的勞工。中國也有軍人以個人身份加入了法國軍隊,在戰爭中有精彩的表現,並且受到了協約國的表揚。戰爭結束之後,中國的軍隊與其他協約國一起出兵干涉西伯利亞,試圖阻止紅色勢力蔓延。這是甲午戰爭之後中國軍隊又一次出兵海外,並且在維護世界和平、保護僑民有卓越的貢獻。

因為政治原因,長期以來的教育都使我們遺忘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的光榮。實際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真的改變中國的開始,值得所有人去研究以及紀念。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